客家年俗
客家年俗「客家人」一般學者專家的考證是原來居住在: 黃河以南,長江以北,淮河以西 , 漢水以東的 「中原」漢族,認自公元四世紀,東晉時,距今約一千六百年左右, 因受 迫開始流徒的。另一說為公元前二百年,秦始皇使尉屠睢發卒五十萬南戌五嶺, 即有客 家人在內,距今則在二千年以上了。因到處作客,故被人呼做:「客人」「客 家 」或 「客家人」。
客家人離開中原之後,分佈海內外,約一億人以上,台灣地區亦有四百多萬人,在 全中國境內有客家人居住的地方約有一百八十五個縣市以上,此外南洋群島,印尼、新 加坡、馬來西亞、安南、暹羅、緬甸、南北美洲與西印度群島等處,也有不少客家人, 筆者於七十三年春節在美國大華府地區參加客家同鄉會,發現參加者就有一百零七戶人 家。
客家人因受歷史及環境影響!有看懷舊,保守,固執,刻苦耐勞的特性。台灣客家 人是以原鄉廣東五縣即:嘉應州、梅縣、蕉嶺( 原稱鎮平縣)平遠、興寧、五華 (原 稱長樂縣么口灣客藉同鄉稱四縣),及海、陸一即海豐、陸豐縣一為主,所以台灣地區 的客家年俗也與兩區的相似,我們客家的年俗一般有:入年掛|又稱 「入年價」,農曆 十二月廾五日起就「入年掛」了,客家戶戶大掃除,不可口說不吉利的話,用有香味的 樹葉放在熱水中給老幼洗澡,暫停下田工作,有大鑼鼓樂隊的就可以開始打起來了,各 個村莊里都可能聽到此起彼落的鑼鼓聲,準備鷂、魚、肉等三牲,奉敬天地神明,以謝 庇估之意。
儲食物---由十二月十五日起至正月十五日止,客家人過農曆年期間,除以上的三牲之外,要準備很多食物例如:
一、甜叛:甜叛也就是用米磨蒸的年糕,用七成糯米滲三成秈米在水裹泡浸一天一夜,再放在碓臼中,舂成細粉和上油糖,墊豆腐皮和芭蕉葉,用蒸籠蒸之,熟了就成深紅色的 「甜叛」。
二、發叛:也就是廣府人稱「鬆糕」的。
三、煎叛:又叫 「煎丸」也就是廣府人稱的「煎堆」。
四、蘇花:用油炸的各式各樣的芝麻豆類等。
五、米程:用米和糖合製而成,如台北街頭常有用機器做的「米香」 相似。
貼春聯---除夕前家家戶戶以紅紙書聯貼門上,門中央陳姓的寫成「穎川堂」兩邊聯 則寫「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 」或「穎川世澤,太史家聲」之類的聯句。
除夕日---(客話呼: 年三十日)上午敬神,晚間敬祖公,敬神在廟裹,敬祖公在祠堂或廳下裹,大家挑看三牲,紙寶二頭跑。敬過神的三牲可再敬祖公,到最後由八仙桌上撤回家,供全家團圓吃年夜飯之用了。除夕晚大家必須洗澡,否則下輩子有會變牛的傳說年初一|除夕深夜初一凌晨,通常是不入睡的,到時鞭炮,鑼鼓聲大作,互道恭喜,接財神,再敬祖公。初一那天多吃素,除了使腸胃可休息休息還有齋戒淨身的意思。初一不掃地,不洗澡,意思是不要把財氣趕走了。
賭紙牌---客家人家裡,平日是不准賭博的,唯獨農曆過年期間例外,大家聚在一起「賭紙牌」或「跌狀元簽」「跌猴子」「二十一點萬曆牌」、等等作消遣。
轉妹家---「年初四,節初六」是說過年正月初一一至初四日過節五月初六日出嫁的女兒應盡可能的回娘家探親與家人團聚。
舞龍獅---過年期間各村莊均有舞龍舞獅隊出現,是一種尚武精神 。
出年掛---年初六「出年掛」 新年到此近尾聲,雖接看而來的還有「正月半 」(即元宵節),「燒烟架」(即放烟花)「放孔明燈」等精彩節目,而出年掛之後各行各業都放鞭炮「開張大吉」了。
客家過年
客家過年「客家人對於過年,極為重視,元旦是新年的第一天,大地回春,萬象更新,對於 人類象徵看各種新的希望。所以先民就利用這一天來提倡禮教,如祭祖、拜年等,都在 使每一個人均有表現禮的機會,俾在家庭和社會,均能保持禮貌,遵守秩序。其次有許 多好吃的東西和有趣味的娛樂,如吃年糕、敲鑼打鼓、舞獅舞龍,以及各種玩耍雜戲等 ,務使在一年的開始,男女老幼,個個身心愉快,奮發有為,以迎接新的一年。故過新 年的各種活動實在有促進身體健康,精神快樂,家庭團結,種族綿延,進取有為,除舊 佈新的積極意義。
鬧鑼鼓是客人迎年情景的先聲,從十二月半起,小孩們就把樓棚上,塵封經年的一 套鑼鼓搬下來,你打鑼,我敲鼓,他打鐺,「咚咚程」,「鐺鐺可」,清越的,沈雄的 聲音,響徹山村,傳遍四野,尤於晚飯後夜靜時,每一個人的心弦,都會受到不同的反 應,小孩們樂,年長的人忙,出外的人心急,盼歸人的心焦。一聲鑼鼓聲,敲開了過年 的歡樂之幕。
舊曆進入臘月(十二月)天氣漸冷,月半後,家家戶戶都作過年的準備,灌香腸、滷 豬膽肝,各種臘味。到了農曆廿五日,叫「入年卦」,表示舊的結束,新的又開始了, 老年人適時叮嚀子孫: 「入年卦,說好話」,過節氣氛日濃,到處都是辦年貨,購新衣 的人潮,家家戶戶都在全家動員清潔大掃除,粉刷一新,貼上春聯、門神,或吊上燈籠 ,全家大小理髮整容,務求一身光彩以迎接新的一年。到處喜氣洋洋,一片新年景象, 出外營生求學的人也趕回來團聚過年了。
到了年三十,內外煥然一新,甜粄、撥粄早已蒸好,一切都準備妥當,廳上祖牌已 披紅,下午大家都沐浴更衣,在祖先牌位前供奉三牲祭祀祖宗。這是過年大典,午後起 ,鞭炮聲此起彼落,舞獅,吹新年相繼而來。下午五六點時全家團圓吃年夜飯,飯後長 輩發壓歲錢。接看大家守歲,全家吃喝歡笑在一起,直到夜半凌晨「奉阿公」,氣氛至 「奉阿公」時的舞獅,給的紅包要特別大。鞭炮聲沖天,驅除不祥,迎接吉利,振作精 神,迎春接福。
中原文化向來以孝治天下,因之家教亦以孝為出發點。敬祖所以示慎終追遠,不忘 本的美德,也可以說是實行孝道、敦親睦族,發揮親愛團結的精神。
年初一,天還未亮,不少人已搶先在祖公和天地神明前,大燒其早香了。爆竹聲此 起彼落,小孩們鬧看要穿新衣服,但都顯得彬彬有禮,遵照老人家的吩咐,不敢隨便撒 嬌胡鬧。年初一老年婦女多吃素,亦有全家吃素的,多數人還是大魚大肉,這一天最忌 口出惡言,或打罵兒女,兒媳也獲年假一日,家事由婆婆負責。吃了早飯,便外出拜年 、逛街,若舞獅雜耍,婦女則成群結隊至各寺廟上香祈福。
過新年最具教育性的禮節,便是拜年。不管識與不識,以及平時感情怎樣,大家見 了面,總得要行個禮,說幾句「恭喜新年」、「恭喜發財」、「萬事如意」等祝賀的話 。這不但表示人與人之間的深厚關係,且可鼓勵人向上進取。要之一切新的希望與成功 ,都寓於這簡單隆重的賀年禮中,鼓舞人心,向上進取,意義至為重大。
元旦有許多忌諱,亦深具涵義,如新年三日停止灑掃,是教人要特別注意清潔,不 要把髒的東西隨地亂丟;不泣怒漫罵,是教人要樂觀和氣;不動刀剪針線,是教人要崇尚 和平,不計仇怨,是教人要寬大,勿說不吉利的話,是教人要尊重別人;不作雜務,是 教人要共同快樂。打獅舞龍、敲鑼鼓,可以涵養身心,鍛鍊體魄,鼓舞精神,也是客家 尚武精神的表現。
年初二「轉外家」(回娘家)﹐女婿帶同妻兒到岳父家拜年。初三初四仍是吃喝玩樂 的日子,年初五出年卦,結束新年的歡樂氣氛,各行各業恢復正常工作,大家又開始一 年勤奮的工作,節儉的生活。
客家人在過年過節都不忘祭祖﹐這種「崇祖念本」的精神,是值得光大和保存的。
http://www2.tpes.tp.edu.tw/www/language/course14.html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