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的教育
客家人一向重视教育,曾几何时客家人就出了一大批的人才,尊师重教是我我们客家人的光荣传统。我在今年寒假的时候在永定土楼玩的,土楼里许多的文章、对联都非常的好。RE:客家人的教育
这是我的学校的运动场,我那个县虽然穷了点,但是花在教育的钱是很多的。现在在申请全国示范中学,全省才8所RE:客家人的教育
呵呵RE:客家人的教育
再使劲也拼不过发达地区的,就象梅州的教育一样,一年不如一年,当然是对比发达地区而言。RE:客家人的教育
是啊,所以我们更要“勤”字当头,可是呢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不勤奋了。这样下去怎么半呀RE:客家人的教育
經濟發不發達不是很大要素 相我們這裡 美濃以前經濟也發展不好 可是培養出來的博士 碩士之多密度之 高全台第一
RE:客家人的教育
对啊,我们那的经济不是很好,但是我们用什么去改变它呢?资源少,政策不是很特殊,那就只有靠教育了,客家人一向是重视教育的,以前如此,现在如此,将来更应该如此。RE:客家人的教育
閩西這些年的高中教育發展得不錯,永定,長汀,上杭,武平的高考升學率都比較高.
特別永定,多年來一直排在前列.
永定也是閩西院士 最多的縣.
-------------------------------------
有名的客家教育諺語:
送子上學堂,送女過家娘 [當然這是過去的說法了]
降子唔讀書,不如蓄條豬.
耕讀持家
[ 本帖由 yanxiuhong9 于 2003-6-2 12:29 最后编辑 ]
RE:客家人的教育
客家地区的教育确实发达,这可以说是不争的事实.但我们同时也必须看到,客家教育的发展与兴盛明显地显现出一个区域性和阶段性的特点.从区域来看,客家教育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一个赣南\闽西粤东的依次递进.从时间上来看,唐宋时期基本上处于沉寂时期,元明代以后始有较大发展,到清代以及民国时期,客家教育达到了鼎盛和高峰.此期尤其为粤东的梅县为代表,享有"文化之乡"的美誉.无论是学校的数量还是学生人数,都在当时处于全国领先地位.现在,客家人的教育虽然依然发达,然而与其他地方相比,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和大城市相比,客家地区的教育可说是今非昔比了.其原因值得大家深思.我个人认为,客家地区的教育,其之所以能在清末民初以致后来一段时间内处于鼎盛阶段,其原因除了恶劣的生存环境之下的情境逼迫,以及客家传统的崇文重教的文化意识(或者说是族群性,不知是否适当?)以外,还与客家人审时度势,顺应潮流,紧跟时代,积极响应当时以新学为主的教育改革.因此,客家教育取得了发展的先机,其规模自然亦可领先其他地区.然而随着新式教育的日渐人心,其他地方亦开始迎头赶上.特别是在现代,客家由于经济的滞后,地理区位的劣势,因此在与其他地区竞争逐渐处于不利地位.而之所以仍然会被称之"文化昌盛","教育发达",其由主要有二,一是辉煌的历史所导致的人们心理惯习,二是相比起客家经济的落后而言,客家教育还算是不会太落伍和掉队.然而细究起来,客家文化教育发达的桂冠如今确实有点不相宜了.
我有一个不太成熟的看法,提出来供大家讨论。愚认为,前现代社会,客家地区教育的发达,主要与客家生存环境和客家的族群性有关,如1、崇文重教的传统(至于是否说与客家先民是中原士族,其文化教育\成员素质渊源有自,则不敢下轻易下结论);2、生存环境下所采取的情境适应和情境改变策略,如耕读传家,走“学而优则仕”的道路。3、从当时客家人的生存策略而言,客家人除了传统的农耕,以及出洋以外,最重要的就是走“读书”的路子。在某种意义上,客家人的“舌耕”远甚于“农耕”。这种生存策略的选择是否是客家人的理性选择?客家的精英分子是否在当时便认识到了读书、做官与客家族群的长久发展或者说可持续性发展的密切关联?将其视为与其他族群竞争的法宝。因此,尽管客家人在地理上、经济上以及心理上的边缘的不利形势下,而能立于不败之地?久而久之,这种文化教育上的成功,各类学校林立,文化名人迭出,于是便自动转化为客家人的文化资本,进而内化为族群的心理优势。从这个角度上说,20世纪初客家族群意识的真正觉醒和抗争,正是得力于一大批客家精英、知识分子如温仲和、钟用和、古直以及后来的罗香林等人的振臂一呼、摇旗呐喊,他们以笔为旗,以文为器,与强加在他们头上的歧视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并最终取得胜利,维护了客家族群的声誉,为客家正了名、扬了名。这场没有硝烟和血腥族群斗争(相比于清中叶广东西路十余年的土客械斗而言),实际上是是文化的竞争,是知识的较量,人力的角逐。也许客家人历史上从未象这次这样酣畅痛快,一扫积压多年的胸头郁闷!
进入现代社会,相比之下,客家教育无论是规模、质量和发展速度等方面都要逊于发达地区。其原因,愚以为,这既是因为其他地区愈发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加大了对教育的建设。在教育理念、发展意识等精神层面上逐渐一致,达至同等水平,教育的发达与否则更取决于经济的力量。客家经济的滞后使其对现代教育的投资规模、力度上均处于劣势,其发展水平自然不可同日而语,其辉煌之光环渐褪色亦是情理之中。因此,客家教育的振兴,越发需要吾辈努力。
以上话题依然想就客家教育与族群性的关系角度而展开,是否真的存在笔者所持的立论基准?需要同仁们对此展开热烈讨论。客家教育历史上为何发达,现在又如何振兴,再一步发展?我想这不仅有学理探讨的必要,更是现实的应对。
RE:客家人的教育
有錢要投資希望工程RE:客家人的教育
我们中学在建国前就已存在,据说是数位乡绅捐资兴建的,我们并不富裕,古时教育大都官办或私塾,有如此大规模的学堂足见民间对教育的重视。RE:客家人的教育
我们学校也早在1913年(大概)就建立了。说实话是挺早的。说起客家人近代的教育,除了重视教育的传统之外,华侨也功不可抹。客家在很早以前就形成了一种生活模式,一年到头男人在外赚钱,女人在家操劳。可是后来生活越来越艰苦,于是不少人选择了海外淘金,叫做“下南洋”少数发达后不忘乡里,就兴资办学或设立奖学金。华侨的作用是很大的!然而到了近几年,随着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对教育的重视。不少客家地区的弱势就凸显出来了,教育是应该和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这对我们客家人真的是一中巨大的挑战,看一个群体的强弱不能总是看她有多少名人,有多少过去的辉煌。而是看她的整体的经济水平,整体的教育水平,整体的人民素质。我们要先承认我们的落后才有可能赶上发达地区。
RE:客家人的教育
好久没回一中了,看来一中变漂亮了不少。呵呵RE:客家人的教育
大家踊跃发言啊!客家教育的昌盛有赖于吾辈年轻学子,为何不吱声?近读民国时期的广东地方志,益发感到客家教育的发达,诸如丰顺县\大埔县,以前属于潮州府的偏壤之地,经济落后,然而惟独教育不仅未逊于他地,反而还略胜一筹,此等现象尤其值得我们注意.客家地区旧时流行的"月光光"民谣,不少就是属于教育方面的,这种社会风气的浸淹和社会舆论的鼓张,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客家教育的向前.
RE:客家人的教育
总是在说客家人聚居的地方穷,落后。总是在说客家人要发奋图强,努力向上。
总是在说要多给客家地区优惠及相关支持。
能不能说说其他?
如果客家地区穷,完全在客家人自身,那么拜托不要来施舍所谓的关怀,客家人也不必将我们的种种去向人说,穷和落后已经不完全是一种现象,有人可以将穷和落后做成一定很有特色的帽子,扣在客家人的头上,从此,客家人就和这帽子一体,其实帽子只是一个道具而已--------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