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一家亲 发表于 2005-10-28 12:55:22

【推荐】走遍中国--龙岩

龙岩 《纸墨书香》

央视国际 (2005年10月26日 16:43)


  编导:迎旭 孟立 摄像: 照日 张献江

  龙岩是客家人的历史舞台,这里生活着二百多万客家人,占龙岩总人口的80%。

  在龙岩的连城,我们看到了这样的绝技表演。温文茂练就了一手好书法,与众不同的是他书写的工具是普通的筷子,温文茂的“筷子书法”炉火纯青,被人们称为“龙岩一绝”。不过这还不是最绝的,在龙岩,还有一项绝活叫“木偶书法”。

  出场表演的木偶看似笨拙,却身怀绝技。木偶的主人叫李明卿,是“中国三大木偶表演艺术大师”之一徐传华的嫡传弟子。其实,龙岩的提线木偶自清代就诞生了,然而木偶书法却是李明卿的独创。

  数百年前,客家人从中原一路南迁,最终选择了福建山区作为自己新的家园。在迁徙中,他们形成了一支特立独行的民系,而迁徙的历史又赋予了客家人怎样独特的精神气质呢。

  我们走进层峦叠嶂的山区,试图寻找“中原文化”在客家地区传承和发展的点点滴滴。

  这是隐没在山崖间的一处石刻,被当地人称为“摩崖石刻”。据专家推测,“摩崖石刻”距今约有三千年的历史了。然而石刻上刻画的是什么,至今还是个谜。

  华钦进是一位普通的渔夫,十几年前在一场事故中失去了右手,但是只有初中文化,又进入暮年的他,开始在劳作之余学习诗词楹联。并自称“独臂渔人”。

  “独臂渔人”渐渐地成为了当地颇有名气的民间诗人、书法家。

  1985年,他创办了一个农民诗社。在这样偏僻的小镇里,有这样一处雅致的场所已非易事,更何况诗社的成员是清一色的农民。由农民自己创办的诗社在全国都是很少见的。

  诗社虽小但名气很大,农民诗社的社员们经常参加全国范围的比赛,并且获得了不少的奖项。诗社墙壁上的一幅字:“ 姑田一绝、满纸乾坤 ”,引起了我们的注意,这姑田一绝指的是什么呢?

  那么这些写奏折、作皇榜用的纸是怎样生产的呢 ?

  这是一间古老的造纸作坊,如今,这个小镇中依然保留着传统的造纸技术。

  据说,曾经有日本的专家团到这里考察,将每一道工序都仔细的拍摄记录下来。

  听说日本的考察团回去之后,还是造不出这么好的宣纸。这看似简单的操作里,蕴藏着古老造纸术的无穷奥秘。

  中原的造纸术为姑田带来了经济的繁荣,而纸业的发展会为客家人带来什么样的变化呢?

  这里是龙岩的四堡乡,四堡曾经是中国四大雕版印刷基地之一,在四堡雕版印刷的鼎盛时期,当时印刷业遍及全乡,从事印刷业的男女老少占全乡总人口的60%/。可谓家家无闲人,户户有书香。

  四堡地处闽西山区,交通运输极为不便。那么,如此大规模全国重点印刷业是怎样进入这个偏僻的山村的呢?

  当时四堡出版发行的书籍相当广泛,从古典名著,四书五经到医药书籍、儿童读物应有尽有。这些名不见经传的儒雅书商,凭借一股志气把地处偏僻山区的四堡变成了中国人向往的文化基地。也培育出了象邹韬奋这样优秀的革命家、记者。

  如今随着印刷技术的日新月异,四堡雕版早已成为了稀有的文物。今天的四堡乡依然古朴,这是历经三百年繁华后安详的落幕。

  客家祖先的精锐之气与农耕民族的礼仪教化之风在这里砰然相遇,碰撞出了四堡的辉煌,也碰撞出了中华民族雕版史上的辉煌。

  在四堡的村头有一座古老的玉沙桥,它见证了四堡几百年的沧桑风雨。四堡的先民本是从中原南迁的客家人,他们不仅仅带来了一种生活方式,更带来了中原高度发达的文化结晶。

  几百年来,曾有无数的书商从这座古桥上走过,而四堡的印刷业同样是中原文化南传的重要桥梁之一。

  培田是一个村庄,一个只有三百多户人家,坐落在福建西部崇山峻岭中的村庄,这个村庄只有一个吴氏家族,却一脉相传了八百年 。

  吴氏族谱内容极为丰富,涵盖了经济、村治、文教、词赋等。是明清两代培田吴氏社会生活的全景展现。

  我们试图了解这个沉积着中国几千年农业文明的小村庄,试图揭开培田的表象,去探寻这个八百年的古村落里包藏着的心灵奥秘。

  于是,我们找到了培田的一位老校长吴美熙,吴美熙博学多识,对培田的历史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研究,他也算是培田文化的一部分。

  这座“进士第”的主人叫吴拔祯,是培田吴氏家族中地位最显赫的人。清光绪年间,他坐到了蓝翎御前侍卫。

  与恩荣牌坊遥相呼应的是另一个乐善好施牌坊,是为培田村另一位显赫的人物吴昌同所建的。吴昌同曾经被朝廷评为百万公。据说,当时“百万公"的概念,相当于今天的亿万富翁。

  吴昌同的难能可贵在于他成为富豪之后,在培田大力推广和实施学田制,出资修建学堂,为贫困人家的子弟提供读书的经费,以商助学。赢得了人们的尊敬。

  吴拔祯是武官,吴昌同是商人,但他们骨子里还是个富有书卷气的儒生,在他们身上,都体现了一种难以释怀的文气。那么,是什么原因,使这个小村人才辈出呢?

  在培田村的窗雕上,刻有忠孝礼仪的古训。这些精美雕刻、横披匾额、甚至地上的鹅卵石,都充满了道德的教化和思想的闪耀。

  在培田的竹林旁有一处僻静的书院,叫南山书院。二百多年前,南山书院的名声如日中天,一度成为闽西一带办学的典范。当时在许多人的眼里,南山书院不亚于今天的清华北大。

  在南山书院办公厅正中的位置,挂着一副孔子画像,学生们出入时第一眼就能看到孔子画像。连风流才子纪晓岚都被培田的文气所感染,留下了“渤水蜚英”的笔墨。

  今天在南山书院的旁边是一所小学,培田小学的学生们依旧保留着每天必练南拳的传统,在闽西,崇文尚武的儒风依旧。

  培田小学是这个村里最好的建筑,在客家地区环境最好的地方一定是学校,最受尊重的人一定是教师。而宗族中最有身份的人一定是读书人。所以在这样偏僻的小山村里,客家人几经沧桑,依旧文才武略源源而出。

  这里是培田一间普通的民宅,这里浓郁的文化氛围让我们对他的主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村外的田间,我们找到了在地里干活的吴烈。

  吴烈看起来和普通农民没有什么区别,但在培田,吴烈也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只有初中文化的他,从35岁才开始学习书画。今天他是一位地地道道的乡村文人。很难想象泥腿汉子能画出如此清远的梅兰竹菊,但在培田,这也是很自然的事情。今天的培田,依然民风儒雅。

  在培田村的另一个角落里,有一片小天地叫“ 容膝居”。在容膝居的一面墙上我们惊奇得发现这样四个大字, “可谈风月”。

  在封建礼教的统治下,这里竟可以对有伤风化的男女之事七嘴八舌,这恐怕在当时的农村,甚至是今天的农村都是极为鲜见的。 容膝居这个名字的意思指空间狭小,容膝居的空间的确不大,然而就是在这样一个狭小的空间里,竟有如此超脱的心境,映照了如此不同的文化,在那个极端封闭的年代,容膝居显得不可思议的意味深长。容膝居曾经是妇女们的世外桃源。

  培田也是客家人的世外桃源,作为一个家,培田永远是温暖的,这个有着祖宗庇护的美丽山村,以他深厚古典的文化精神造就了一个八百年的文墨之乡,在如此优越的书香环境中,文风郁秀,人才辈出也就不足为怪了。

  培田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大书,走在配有千家诗的长廊,我们好像看到了客家人发展壮大的轨迹。

  衍庆堂是培田村最古老的建筑,在漫长的岁月中,他见证了培田曾经的辉煌。厅前这座古老的戏台,沸腾了600年,客家人的生命轨迹和文化祈向与岁月重叠着,散发出古旧而又温馨的书香。

责编:红立  来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页,当前为第 1 页

客家一家亲 发表于 2005-10-28 12:57:53

龙岩 《毛泽东在闽西》
央视国际 (2005年10月26日 16:38)


  编导:查格德尔 其木格 摄像:吴伟昆 华林锋 陈世琛

  1929年6月,红四方面军从井冈山转战福建西部,毛泽东离开了红四军的领导岗位。同年12月,毛泽东 和朱德陈毅在闽西召开了彪炳史册的古田会议。

  毛泽东在闽西这段不平凡的岁月,有哪些不为人所知的故事呢?

  在上杭南门古城墙边上,有一座白色的小楼,楼高三层,面临汀江,所以被叫做临江楼。

  临江楼在当地很有名气,因为七十多年前毛泽东曾经在这里住过一段时间。今天在临江楼,我们还可以看到毛泽东当年住过的房间和他用来装文件的书箱。正是在临江楼,毛泽东度过了他政治生涯中最艰难的一个秋天。

  1928年4月,毛泽东和朱德率领的革命队伍在井冈山胜利会师,并整编为红四军。

  1929年,红四军从井冈山转战闽西,当年的6月22日红四军在龙岩召开了第七次代表大会,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被撤掉了红四军前委书记的职务。

  在汀江的岸边有一个山洞,人们把这里叫做主席洞。当年,毛泽东经常独自一人来这里思考问题,他认识到军队内部的认识不能统一,就无法取得最后的胜利。中国革命的道路到底在哪儿呢?

  在这段最艰难的日子里,毛泽东住进了临江楼,面对滔滔不绝的汀江,毛泽东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1929年8月,接替毛泽东担任红四军前委书记的陈毅,前往上海向中央汇报红四军的情况。9月28日周恩来签发了中国共产党中央给红四军前委的指示信,这封信也被叫做九月来信。九月来信充分得肯定了红四军在全国的重要影响,肯定了毛泽东关于工农武装割据,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战略思想。九月来信明确指出“前委应纠正朱、毛两同志的错误,要恢复朱、毛两同志在四军群众中的信仰”。

  “朱、毛两同志仍留前委工作。经过前委会议,朱、毛两同志诚恳接受中央指示后,毛同志应仍为前委书记,并须使红军全体同志了解而接受。”信中所说的朱 毛,就是朱德和毛泽东。

  新泉是位于连城县南部的一个小镇,1929年12月毛泽东和朱德率领红四军进驻新泉,并在这里开展了著名的新泉整训。按照中国共产党中央九月来信的指示,这时毛泽东已经重新回到红四军担任前委书记。

  新泉有很多温泉,所以战士们常到河里去洗澡。为了尊重当地的风俗,加强军队的自我约束,毛泽东在原来的三大纪律六项注意上又增加了两条,:大便找厕所,洗澡避女人 ,成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新泉有一个望云草室,在新泉整训其间,毛泽东就住在这里。那时住在望云草室隔壁的张五莲只有五六岁。

  正是在望云草室右厢房的这间小屋里,毛泽东起草了《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也就是后来的《古田会议决议》。

  为避开敌人的围剿,1929年12月17日,红四军从新泉进驻古田,毛泽东就住在松荫堂。为做好古田会议的准备工作,白天他下基层作调查,主持各种座谈会,晚上在松荫堂凝神静思奋笔疾书。山区的冬夜寂静而寒冷,而毛泽东的内心却热情澎湃。怎样建设一支人民的军队,在他的心里已经有了越来越清晰的轮廓。一次,油灯里的油烧完了,毛泽东让秘书宋裕和找来松枝做成火把,继续工作。疲倦的宋裕和不小心把火花溅到毛泽东的棉衣上,烧了一个大洞。

  彪炳史册的古田会议决议,在松荫堂完成了。决议全文2万多字,共分为8大部分。其中核心部分是开篇的《关于纠正党内错误思想》,中心内容就是要用无产阶级思想建设无产阶级的政党和人民军队。

  古田会议解决了建党建军问题,但是在红四军中还是有一部分人怀疑毛泽东的思想,并且古田会议后毛泽东收到了当时任红四军一纵队司令员林彪的元旦贺词,于是毛泽东带着即将分娩的妻子贺子珍从松荫堂匆匆来到了林彪的驻地,古田的协成店。

  在元旦贺词中,林彪对毛泽东的思想产生了疑问,流露出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悲观情绪。

  毛泽东感觉到,在红四军中抱有这种悲观思想的人并非个别现象,于是他给林彪写了一封7000多字的长信,进一步明确了中国革命的出路,这就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毛泽东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睿智和诗人的豪迈形容中国革命的高潮即将到来。为了证实自己的思想理论 ,毛泽东在江西闽西等地进行了大量的调查。

  70多年前,王维锦家的这块稻田曾经是红军公田。1933年,毛泽东来到才溪,一边和农民劳动,一边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

  当时王维锦的父亲王兴旺是外出的苏维埃工作干部,于是毛泽东来到他家里面了解情况。

  毛泽东在1930年所作的《调查工作》一文中,明确地提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篇文章后来被叫做《反对本本主义》。

  30多年后,在上杭县的一座小山村里,一个叫赖建长的农民在装修房子时在自己祖屋的房梁上,偶然地发现了这本《调查工作》。原来,这是他的父亲赖茂基,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收藏起来的。

  这篇文章编入《毛泽东著作选集》时,毛泽东把文章的题目《调查工作》改为《反对本本主义》,并写了一个批文。

  在闽西的斗争和实践,是毛泽东思想逐步形成和升华的过程。几十年后邓小平说,毛主席最伟大的功绩是把马列主义的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实际结合起来,指出了中国革命胜利的道路。

  长汀的罗腾木老人每天都要到老古井打上一桶水,大家都说这井的水特别得好喝,所以附近的乡亲们也都愿意到这里担水。70多年前,毛泽东曾经在这里养病,也特别喜欢喝老古井的水。罗腾木一直负责看护毛泽东养病时的旧居,虽然毛泽东已经离开这里很久,但这里的人们始终都记得他。因为无论毛泽东走到哪里,都把关心群众放在工作的第一位。

  如今七十多年前点燃于古田的星星之火,早已驱散了冬天的寒冷,迎来了春天的温暖。毛泽东在闽西,在自己最失意的时候,为中国革命找到了胜利的方向。

责编:红立  来源:CCTV.com

客家一家亲 发表于 2005-10-28 12:59:42

龙岩 《春到客家》

央视国际 (2005年10月26日 16:28)


  编导:查格德尔 其木格 摄像: 吴伟昆 华林锋 陈世琛

  今天是正月十五,江修源一大早就起来了,他从初一开始制作的龙头,今天就要完工了。每年的正月十五,是姑田镇大龙出游的日子。而每年游大龙都是由一个姓氏家族联合进行的,一年一个家族轮流承担,今年游大龙的是中保村的江姓宗族。龙头的制作是抽签决定的,能制作龙头是家族的荣耀。那么连城客家人游大龙的风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龙头抬出去之前,游大龙的宗族要进行隆重的祭祀活动。据说用鲜血祭过的龙头才能使大龙活起来,使大龙有吞云吐雾,威震山河的气势。

  祭拜完毕,龙头在一片爆竹声中起驾,同族各家各户就抬着一节节竹编纸糊的龙身,每一节龙身顺序跟随,到村外指定的地点与龙头逐一连接。龙身一般高2点4米,长4米,大龙就是由这一节节龙身组合而成。

  龙头高2米,长7米,口含直径70厘米的大红龙珠。临近黄昏时分,这条号称天下第一龙的姑田大龙,已经在山间田野缓缓移动。一般来说,大龙的长度和游大龙的家族有关,姓氏家族越大,龙身也就越长,最长时可以达到1000多米。龙身上都写有文字,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文字也有了现实的意义。游龙队伍浩浩荡荡,绵延数里,男女老少左右相随,热闹非常。大龙所到之处,家家户户点香烛,摆果茶,迎接龙游大地,喜到人间。

  姑田游大龙,已经有四百多年的历史,至今能够代代相传,除了人们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之外,也许还因为远离中原的客家人对古老传统和文化,一种执著的保留和守望吧。

  姑田游大龙还有一个奇特的地方,开始游龙的时候要比谁家的龙身做得精致漂亮,而第二天游完龙,谁家的龙身最破烂就预示着最吉祥。所以游完大龙,人们急急忙忙把龙身踩扁挤烂,然后再放火烧掉,等到明年再做一条新的姑田大龙。

  走古事有七座古事棚,每棚古事由房族内挑选两个十岁左右的男童,按戏曲装扮,化妆脸谱,身穿戏袍,一名扮主角,一名扮底座的护卫。用铁圈固定腰身,直立在一个铁杆之上。 古事棚是一座由木柱镶成的方形框架轿台,四周饰上精美的画屏,用两根轿杆来抬;每棚约重四百余斤,须用二十二名抬夫来抬,因为竞走激烈,要三班轮替,所以一棚古事也要六十六名抬夫,抬夫也是从房族内挑选出来的。

  走古事开始后,七棚之间竞相赛跑,跑到最前面的为大吉大福。因此,在当地人看来,"走古事"实际上是房族兴旺与否的体现,或者说是房族势力的一种竞赛。更为精彩的是,走古事走完陆上,还要水里走。

  这天是农历二月初六,北团乡上江坊村的村民,正在为游大粽做准备。几天前他们就上山采来很多粽叶,因为包大粽需要用上万片粽叶缝制成装糯米的粽衣。 除了要包一个特大号的粽子,还要另包上百个指头大小的公母小粽,游大粽时挂在大粽的尖端。

  包大粽需要用120斤糯米,其中60斤铸成糯米饭装入大粽的尖顶,60斤生糯米浸泡后装入粽子的底部。因为大粽实在是太大了,每步程序都要好几个人协作才能完成。装好糯米后,把粽衣包好,一个一点六米高的大粽就完成了。

  二月初七一大早,大粽就开始下锅蒸煮了,煮熟大粽需要四天四夜。二月十三日,鸣锣开道,用金箔包裹,外面贴满纸花的大粽被抬了出来,一路吹吹打打,沿着田间大道和村民家门前游行。那么上江坊村为什么每年都要做一个如此巨大的粽子呢?

  做大粽的人家叫做福手,活动结束后,乡亲们聚在一起祝福他和全村的人们吉祥如意。游大粽的糯米,分到每家每户,准备酝酿无数个春天的甜蜜。

  酿酒是客家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事情,性格刚毅的客家人,无论男女老少都会喝点儿酒,酒的好坏,不仅是对家庭主妇手艺的评判,也对新的一年吉祥的企盼,新生活的期盼。

  听村里的老人们说,过去每逢过年过节或者庆祝丰收,家家户户都端出一壶酒,一盘菜,摆在一起,摆成一条长长的宴席,全村男女老少围坐在一起,喝酒吃菜,渐渐的成了升平村的民俗节日——百壶宴。那么今天这个传统节日将会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呢?

  二月初二这天,村民们把新酿的米酒装入锡壶,还准备好各式各样的炸米果。炸米果不仅是为了拿到百壶宴上和大家一起品尝,还因为这些米果有着美好的寓意。

  村民们自己组织的民乐队,奏响了欢快的乐曲。俗话说“好雨知时节”每当这个节日来临的时候,都会下起淅淅沥沥的小雨,以大早村民们陆陆续续走出家门,带着自己新酿的米酒和刚刚做好的米果,向村口聚集 。

  百壶宴中最大的酒壶摆好了,村民们抬出敬神的轿子,由两个人上场相对摇晃,推来推去,大家围观喝彩。人们轮番上阵,退者为败,优胜劣汰,直到最后比出个高低。

  活动结束之后,大家恭恭敬敬的敬完神仙,百壶宴就开始了。因为宴席上有很多酒壶,所以就叫百壶宴,又因为在客家话里,壶字与福字同音,因此百壶宴也成了客家人追求幸福生活的表达方式。

  百壶宴也叫保苗节,在升平村已经有500多年的历史了,百壶宴是春节结束,春耕开始的标志。

  醇香的米酒,纯朴的情谊,一眼望不到头的长长宴席,满面笑容的欢乐人群。春到客家春常驻,也许热情好客的客家人也留住了春天的脚步,使初春的闽西大地,无论走到哪里,满眼都是春意融融。

责编:红立  来源:CCTV.com

客家一家亲 发表于 2005-10-28 13:01:51

龙岩 《土楼回响》

央视国际 (2005年10月26日 16:27)


  编导:塔娜 摄像: 宝力道 吴伟昆

  这是2004年的新年之夜,土楼里正在上演土楼新年音乐会。厦门爱乐乐团演奏的这首交响乐叫做《土楼回响》。

  令人感到惊奇的是,在交响乐土楼回响中突然飘进来一段地道的客家山歌。

  李天生是永定县湖坑镇的农民,几年前他开始和厦门爱乐乐团合作,在交响乐土楼回响中演唱客家山歌。那么,在很多人心目中一向是阳春白雪的交响乐,为什么融入了这样浓厚的乡土气息?李天生又是怎样走上这交响乐神圣舞台的呢?

  在这片蓝天白云之下,崇山峻岭之间,静静地屹立着一座座形态各异的土楼。为逃避战乱不断南迁的客家人,一路走来,千山万水。漂泊流离的经历,让他们更加渴望亲族聚集,平静淡泊的生活。土楼为客家人营造了一个个安全的城堡,所以虽然他们身处深山密林,那时的世道也不太平,他们依然把这里叫做永定,希望能够永久地安定下来。

  李天生和自己的祖辈一样,一直都生活在土楼里。他唱的山歌,大多是自己编的词,土楼的生活和劳动,给了李天生灵感和激情,也让他有了与众不同的人生。

  李天生没有想到,正是这首情歌改变了他的命运。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因为给国家主席唱情歌,李天生受到了批判和打击。于是在随后的二十几年时间里,李天生再也没有唱歌。

  土楼里的日子,像水一样一天天的流走。无论世界如何改变,土楼却始终回响着生命的律动。一砂一世界,一树一菩提,能把树叶都能吹奏得如此动听的客家人,又怎能在黑暗中长久的沉默呢?

  同期 永定县湖坑镇农民 李天生

  后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把我过去录制的那盘歌播放了。中央电视台第一台有人就听到了。他说这个山歌很出名,毛主席听过的,哪里来的,他就打听,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去问。有人告诉他,你到永定福坑去找李天生,他什么歌都会唱。后来中央电视台第一台的人就来了,来了在我家里呆了六天。我不唱,我怕了,我怕了。我儿子不同意我唱,我老伴不同意我唱。后来中央电视台的人说,我今天这么远下来,你唱也要你唱,不唱也要你唱。

  二十几年埋藏的压抑心情,全家人担惊受怕的痛苦经历。六天的时间,让李天生的内心充满了矛盾。面对土楼里人们热切的目光,面对从没听过客家山歌的孩子们,李天生走下了土楼,敲响了竹板。

  就是这首情歌八月十五看月光,让李天生走进了中南海,也让他沉默了二十年。当他再一次唱起这首歌,没有人知道他心中有着怎样的感受。歌声带着他的悲伤与欢乐,在土楼久久地回荡。

  随着土楼旅游业的开发,越来越多的人们来到这里,李天生经常会被邀请到各个土楼给游客演唱。他的客家山歌让人们感受到土楼文化的别样风情。2000年春天,一个偶然的机会,指挥家郑小瑛来到了这里,郑小瑛的父亲也是永定人,土楼的壮观使郑小瑛受到了强烈的震撼,也激发了她创作的灵感。 李天生没有想到,郑小瑛的这次土楼之行,又一次改变了他的命运。

  郑小瑛找到了作曲家刘湲,于是刘湲来到了永定土楼,想寻找最原始的客家音乐素材,大家向他推荐了李天生。

  2000年11月,三千多名客家人代表,从世界各地相聚在龙岩。在这次客属恳亲大会的闭幕式上,交响乐土楼回响第一次公演。

  当李天生老大爷引颈高歌客家山歌,他一张口,全场的客属代表就轰动地鼓掌。我想那一瞬间牵动了他们恋乡的感情,尽管他们已经是好几代以后,但是这种声音这种音调,我想在他们的血液里就传承着。

  在随后的几年里,李天生跟随厦门爱乐乐团走遍全国各地,并且到日本和美国演出交流。李天生看到了土楼之外更加广阔的世界,也把土楼的歌声带到了世界各地。

  土楼曾经是客家人最后的家园,也许他们希望从此能停下漂泊的脚步。然而面对海洋未知的彼岸,他们又一次重新出发了。人走得越远,牵挂也越长。李天生创作并演唱的阿哥出门往南洋,正是这种生活的写照。阿哥出门往南洋,二人情份爱久长。堂上父母我孝顺,亲哥在外莫思量。

  土楼回响,包含了多少客家人的爱恨离愁,土楼又成了多少客家入梦的栖所。

  如今的李天生,生活又是怎样的呢?“装饰音要唱出来,装饰音唱出来歌才会好听。”土楼孕育了怎样的客家文化?

  在过去,对唱山歌是客家人交流和沟通情感的重要方式。土楼聚族而居的内敛的生活习惯,因为有了山歌而扩展了许多自由和诗意的空间。

  今天在闽西 ,也经常可以看到大家聚集在一起唱歌的情景,他们当中很多人早已离开土楼,现编现唱的对歌对他们来说也已经陌生,但总有一些血脉中的东西留了下来,向汀江水一样延绵不绝。

  没有演出的时候,李天生在家中种田喂鱼,享受着天伦之乐。因为唱山歌李天生又一次成为当地的名人,他的生活也有了一些变化。李天生经常会被一些旅游公司邀请,给年轻人教唱客家山歌。

  而李天生在土楼回响中演唱的阿哥出门往南洋,也成了最经典的唱段。

  无论走的多远,每到逢年过节客家人都愿意回到家乡,在土楼里住上几天,化解一下那份浓浓的思乡之情。在这片祖先的栖息地上,细细聆听内心深处激荡的土楼回响。

  从中原一路南迁的客家人,似乎想在这里做最后的停留。但最终他们走出了土楼,走向海洋,开拓了更加广阔的生存空间。

责编:红立  来源:CCTV.com

客家一家亲 发表于 2005-10-28 13:04:23

龙岩 《土楼探秘》

央视国际 (2005年10月26日 16:26)


  编导:塔娜 摄像: 宝力道

  在福建省的西部,崇山峻岭之间,散落着一些或圆、或方的奇特建筑,当地人将它们称作土楼。这些风格独特的土楼,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世界独一无二的神话般山村民居建筑“,那么神话般的土楼,到底有哪些神奇之处呢?这次土楼之行,我们选择了被称为土楼王子的振成楼,来试图解读土楼的奥秘。

  振成楼位于永定,洪坑村,建于1912年,据说用了五年的时间才修建而成。

  阿耕是客家人,世代居住在洪坑村的土楼里。土楼直到八十年代初才被外界所认识。那么这里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土楼,当地的人们又为什么建造造型如此奇特的民居呢?

  从公元4世纪开始,为逃避战争和自然灾害,中原地区的部分汉人,曾经先后五次南迁,形成了一支独特的民系,客家人。闽西与世隔绝的环境让他们停下了漂泊的脚步。但是过去这里荒山野岭,野兽出没,强盗横行。怎样才能建造一座既能保护生命财产,又能够聚族而居的房屋呢?

  同期 永定县宣传部 苏志强

  我们土楼生土建筑是从中原那边传过来的,它所以那么坚固,跟土墙的取材和材料与它的夯筑技术有关系,夯筑土墙一般是使用稻田里面熟土底下的那层土,客家话叫田家土,那种土是用来做墙土最好材料,夯墙的时候在墙里面要放上墙骨,墙骨相当于现代建筑钢筋一样的作用。墙骨一般是杉木的枝条,老的杉木的枝条比较坚硬,而且不容易腐烂,在墙里面几百年挖下来都还非常坚硬。

  就这样客家人采用中原古老的生土夯造技术,根据居住和防卫的要求建成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雄伟民居,土楼。

  一批又一批的人们来到土楼,来探寻它感受它。那么被称为土楼王子的振成楼又有哪些神奇的地方呢?我们决定就让阿耕带着我们揭秘振成楼。

  同期 振成楼楼主 林日耕

  我曾经接待过一个美国的专家,他在土楼里考察了两天,拍了一百多个胶卷。临走的时候问我,阿耕我在土楼拍了一百多个胶卷的镜头,我到处找烟囱,其他土楼烟是从后面冒出去的,振成楼的烟是从哪里排出去的呢?我带你看振成楼的厨房,烟是怎么排出去的,很科学。

  这是我们的灶,以前的灶。是这样设计的,我们的烟囱在哪里呢?每个房间固定中间有个洞,烧火烟从这里冒出来了,这是烟柜,一层层上去,从中间往上冒,屋顶上冒出去的。一般土楼是后面,二楼冒出去的。它不是,整个一楼四十个房间,一百四十个洞,从墙里面往上冒,屋顶上冒出去的。

  听完阿耕的介绍,从厨房出来,我们到楼外仔细观察了一下,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看了一圈,果然没有看到烟囱。

  在洪坑村的土楼里,振成楼建成年代较晚,只能算是一个小字辈。阿耕说,要想更好地了解振成楼,最好是先到村里去看看。洪坑村从开基到现在,已经有六百七十多年的历史,总共有土楼三十多座,阿耕的曾祖父出生在村西头的光裕楼,光裕楼至今已有近三百年的历史了。

  洪坑村有一条金丰溪,光裕楼就坐落在金丰溪的西畔。阿耕的曾祖父有三个儿子,叫林德山林仲山和林仁山。因为当时永定出产烟丝,他们三兄弟经营切烟丝的烟刀发了大财。于是三兄弟在光裕楼的旁边修建了福裕楼。福裕楼主体结构的三个部分按照中轴对称布局,设计别具匠心。

  同期 福裕楼楼主 林勤胜

  他们三个兄弟,老大是林德山老二是林仲山老三是林仁山。我是老二传下来的,按我们的话讲就是二房。这个楼是1870年开始建,到了1880年完工,整整花掉十年的时间建这个楼。这栋福裕楼是按照五凤楼的设计,三进四落。耗资当时有记账,花掉了20万个光洋。

  福裕楼的中楼与南北楼不同,建得宽阔高大,气势凛然。整座楼的装饰十分考究,到处可见木雕 石雕 泥塑 彩塑,充满了浓郁的文化气息,是洪坑村方楼的经典之作。

  永定土楼最早修建的是方楼,后来才逐渐开始修建圆楼。那么土楼为什么从方形发展成圆形呢?客家人讲究风水,而所谓的风水其实就是追求与大自然和谐统一,天人合一的理念。方楼受风面积大,还有阳光照不到的地方。并且在早期的防御功能上也容易产生死角。而圆楼不仅比方楼节省土地和材料,也使房间受光均匀,在居住的分布上也更加合理和科学,有利于家族成员的平等和谐。

  同期 振成楼楼主 林日耕

  我们振成楼的环境,整个结构坐北朝南,前面地形很特别。左边一座青龙山,右边一座白虎山,前边是一个岸。整体的结构,地理形状,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环境很好。有个专家告诉我,阿耕你导游的时候大胆说,懂地形的人叫科学,不懂的叫迷信。举个例子说,我们每天早晨一出来,一眼可以遥望很远的地方,就心胸宽广,一打开门挡住了,就觉得心胸狭窄。

  由方楼变为圆楼看似简单,却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极深的渊源,那么土楼与哪些中国文化息息相关呢?振成楼坐北朝南,由内外两环楼组成。平面布局是整齐的东西对称结构,三个门与后厅将外环分为四等分,再按八卦的方位,在四等分中间用青砖砌起防火隔墙,分成八等分,为八卦。因为建成年代较晚,振成搂在设计时更充分的考虑到居住的合理和便利。八卦之间用防火隔墙的门相连接,打开门则卦卦相通,关上门又是每卦五间的独立空间。每卦左右各有一个男女澡堂,中间则可以养一些家禽,既方便又卫生。

  因为振成楼太大,讲起来不太直观,阿耕就把楼上的模型搬了下来。

  同期 振成楼楼主 林日耕

  这个是土楼的模型。整个楼里面有两口水井,那边一个井这边一个井,八卦的阴阳太极。三道门,八卦里的天地人,天地人三才布局。四层,一楼厨房二楼粮仓三四楼住房。八卦,这里面有五个厅,代表八卦的金木水火土。这是土厅,土为归中。一卦一卦间有防火隔墙,八卦打开是大集体,门关起来就是小自由。这个土楼的建筑模

  型在1985年的时候,曾经与北京的天坛模型一起送往美国洛杉矶参加国际建筑模型展览,就引起了国际的关注。

  振成楼东西两侧各有一口水井,这两口井相隔不过二十几米,但水温,水的颜色和味道却各不相同。因为在整个楼的建筑布局中它们分别代表着阴阳太极,所以又被叫做太阳井和月亮井。

  在井台四周的门厅底部,是振成楼的排水系统。生活用水都流向东西两边的门厅,然后再排出楼外。那么振成楼的排水系统和其他的土楼有什么不同呢?

  同期 振成楼楼主 林日耕

  一般的土楼排污水不是斜的就是弯的,大部分土楼设计都是之字形的环形沟。那为什么?为什么客家土楼在排污水的时候不能搞成直的呢?因为客家人的封建传统,风水风水,水就是财,水不能直流。如果水沟是直流的,那你的财就流走了,农村的封建说法。但我这栋土楼讲科学,楼主讲科学,就设计成直的,不容易堵塞。楼主教育后代,有钱没有钱不在水沟,事在人为。这块石头打上圆圈,是一个标志,告诉后人,这石头是活动的比较薄,可以拉起来。那么拉起来干什么呢?九十多年前下面就设计了,这么长这么宽一米多深的沉砂池,相当于现在公路上的阴井盖。

  振成楼的圆心是祖堂,所有的房间都井然有序的围着它,形成一个完整无缺的有机整体,使土楼家族成员更加和谐和团结。这也是圆楼符合客家人文化心理的一个方面。

  临近中午,我们一行人前往福裕楼。也许因为客家人经历了太多的磨难,所以他们更追求安定的生活和家族的繁衍。一个新生命的诞生,意味着新的希望和力量。

  林尚生拿出早就准备好的红布来到大厅的门外,在这里无论谁家做满月,都要在门口挂一块红布,表示喜庆和吉祥。做满月酒一般要准备九种食物,每一种食物都代表着美好的寓意。

  阿耕告诉我们,豆腐象征着福贵,葱代表聪明,鸡代表展翅高飞,面代表长寿,金鱼是鲤鱼跳龙门,汤圆则表示团团圆圆。祭拜完祖先, 按照客家人的习俗,长辈要抱着满月的婴儿绕自己家的院落走一圈,后面跟着看热闹的小孩子要不停的喊“鹞婆 鹞婆 ”,鹞婆是客家话老鹰的意思,希望孩子像雄鹰一样勇敢、健壮、展翅高飞。

  满月的酒席要摆在大厅里,以表示隆重。阿耕在村里的辈分很高,所以由他来给孩子品尝这九种食物,叫做开斋。

  在振成楼的门厅和墙壁上,到处可以见到诗词楹联,具有非常浓郁的文化气氛。原来振成楼是阿耕的二伯父林逊之筹备修建的,而林逊之是民国初年的众议院议员。在振成楼前厅的门额上,还有民国初年总统黎元洪的题词,里党观型。

  夜色降临,暮色中的振成楼更增添了几分美丽与神秘的味道。

  土楼的构造是土木结构,墙体是用生土夯造而成的,门窗楼梯都是木制的,而且相互连接,所以土楼最怕的就是失火,一把火可以把整栋楼烧光。听阿耕说,上世纪30年代年振成楼里的两卦曾经被火烧过,仔细观察一下,现在还可以看到修复的痕迹。奇怪的是,振成楼被烧毁了两卦,为什么其余六卦却能安然无恙呢 ?

  同期 振成楼楼主 林日耕

  这卦挺新,1929年就被烧掉了,当时火就烧到这一卦,中间有隔墙隔开了,这是当时烧的焦炭,到楼上看比较清楚,一到四楼都烧掉了吗?全部烧光,当时这个墙上有个窗户,这是烧剩的焦炭,可见当时的火焰多么旺,为什么烧成这样不维修呢?留给后人看,警示后人要注意火烧。这面你看,这上面,可见当时的火焰多么的旺,这是楼主人故意不维修。其他土楼,一把火会整栋烧光,没法救火的。这栋土楼有防火墙隔开,有人说阿耕,你底下有砖墙不会烧过去,那顶上不是连在一起大火会烧过来。不会的,它是这样设计的。比如说这是防火墙,最顶上的木头是这样放的,中间没有接头。是两根木头没有接上。没有接上,靠在墙上,这边烧,这边的木头塌下去了,这边烧塌下去了,设计很好,自动塌方。

  近几年,永定土楼吸引了很多海内外的游客,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都对土楼感到神秘和好奇。有人说,它像从天而降的飞碟,也有人说它像古罗马的城堡。虽然阿耕带我们看了很多振成楼的奇妙之处,也给我们讲了很多振成楼的故事,但我们觉得对于振成楼的了解还远远不够。也许对于我们这样的匆匆过客,土楼仿佛是一个永远的秘密,而这也许正是土楼的魅力所在吧。

责编:红立  来源:CCTV.com

客家一家亲 发表于 2005-10-28 13:05:25

龙岩 《魅力龙岩》
央视国际 (2005年10月26日 16:25)


  编导:照那 迎旭 摄像: 达布 杨志杰

  中国龙岩市位于福建省西南部,俗称闽西。特殊的地理位置,使河洛文化与客家文化在这里碰撞、交融,使龙岩发展成为环南中国海的经济文化重镇。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在中国的行政版图上,龙岩是惟一一个以“龙”命名的地级市。那么,龙岩这个名字从何而来?

  1000多年前,为了躲避战乱和灾荒,大批的中原人,历经五次大规模的迁徙,来到了闽西。

  在闽西的崇山峻岭间,人们发现了一个古老的岩洞。

  岩洞里优美的风景令人们惊喜不已,就在这个时候,一个更加令人惊喜的发现,让在场的人目瞪口呆。一条形象逼真的"金龙",凝结在岩洞里的石壁上,时隐时现,凌空飞舞。

  于是,人们把这个新发现的风景溶洞称为龙岩洞。从此,这个龙岩洞成为了当地风景最美的地方之一。加上洞中有龙的传说。自唐朝以来,这里历代都是一个游客云集、香火不断的胜地。

  今天,在古洞的半壁石崖上,还保留着完整的《龙岩记》。《龙岩记》清楚的记载了关于龙岩洞的传说 。 “龙岩”这个地名,就是以这个古老的岩洞命名的。

  今天,我们已经看不到当年那条金色的龙,也许只有对龙怀有深深眷念的中原人,才会把在他乡意外发现的图案,视为龙的图腾,那一刻,这个岩洞上的图案一定深深的触动了他们。也一定抚慰了他们远离故土的辛酸。

  据考证,龙岩洞是华夏汉人南下百越后,最早以龙图腾命名的地名。南迁的中原人来到了福建山区,也把龙的图腾崇拜带到了这里。

  龙岩洞几经风雨,渐渐没有了往日的繁荣景象。那么今天的龙岩人,又是怎样表达对龙的崇敬之情呢?

  这里是龙岩的姑田镇,元宵节快到了,为了一年一度的民间风俗“游大龙”,龙岩姑田村的村民开始制作龙头。在这个地区,能够负责制作龙头是一件很值得荣耀的事情。

  游大龙在闽西的民间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娱乐活动,其中包含了许多特殊的讲究,其中,最讲究的就是游大龙所用的龙珠和龙板, 在这个祠堂里,专门供奉着龙珠和龙板。当地人把抬龙头的龙板视为有灵性的神物,所以龙板只能放在祠堂的屋顶上。

  龙板不能随便放,制作龙头就得更加用心了 。制作龙头看似简单,其实是一件很复杂的工程,负责作龙头的人要从很早开始动手制作。每次制作龙头的时候,他们都怀着一颗虔诚的心。

  这里是汀江的源头, 闽西是汀江、九龙江的发源地。在人类历史的演进中,河流总会成为一种历史和文化的象征。沿着汀江,龙津河两条流域,客家和河洛两种文化,都裹挟着古老的中原遗韵,既迥然有异又和谐交融。

  在龙岩人们把城郊的汇水口称作龙门,把江水称为九龙江,把环绕龙岩城的九龙江上游称作龙津河,建立城市标志为龙门塔。

  在龙岩,山有龙山,水有龙潭,甚至在房屋庙宇,雕梁画栋上都刻有龙的造型。这种强烈而浓郁的龙文化气息,衬托了中国南方龙文化在龙岩发展的轨迹。

  在龙岩上杭县丰朗村,有一座“李氏大宗祠”,这是一座古典式的庙堂,是为纪念李氏入闽始祖李火德而建立的。

  今天是李氏后裔谒祖的日子,从清晨开始,到李氏大宗祠祭拜的李氏后裔就络绎不绝。其中还有许多人是从海外专程赶来的。

  李火德之所以备受瞩目,是因为他后裔奇多,而且不断向外播迁,繁衍发达。据不完全统计,至今李火德的后裔分布了中国的大江南北和海外13个国家。

  而且,极具开拓精神的李氏后裔英才辈出,有不少各行各业的出类拔萃者,其中还有清朝大学士李光地等一大批名人。

  在李氏大宗祠大门牌坊楼上,刻有“恩荣”两个字,这是清道光皇帝恩赐的。为了建筑这非凡的建筑,李氏后人历时三年,花费了白银二万余两。

  李氏大宗祠被称为"客家第一宗祠"。

  气势恢宏的李氏大宗祠,是客家人南迁历史上创造的辉煌。

  李氏大宗祠的拜祖活动开始了,在这个祠堂里,聚集了从天南地北专程赶来的李氏后裔。这是一场隆重的仪式。是南迁的客家人纪念祖先、延续香火的精神寄托。

  今天的客家人,依然用祭祖的方式凝聚力量,用祭祖的方式延续香火。这恰恰又和古老的中原文化一脉相承。从古到今,中国人就很在乎香火,用香火旺盛比喻人丁兴旺和吉祥如意。

  当香火被点燃的时候,人们的虔诚,就会化作一种心灵的默祷,当香火被点燃的时候,香火就早已超过了它本身的物质意义。

  与其说这是个普通的家祭,不如说是对中华民族一切始祖的公祭。这种东方式的寻根问祖和落叶归根,在龙岩无处不在。

  这是坐落在闽西群山间的一个奇迹。客家传统民居的代表永定土楼。永定的土楼,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艺术,被誉为"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葩";据说在永定有两万多座土楼,南迁的客家人就在这崇山峻岭间聚族而居, 凝结着血缘关系,维系着家族的谐和。这些壮观的土楼,展示了客家建筑的神奇,同时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客家地区的传承和发展。

  土楼是一幢了不起的建筑,是客家人长途跋涉后安宁的栖所。

  “采茶灯”。是一种传统的民间歌舞。在采茶歌舞中,"茶婆"是很受欢迎的角色,民间艺人温七九扮演"茶婆"已经几十年了。

  龙岩采茶灯的音乐,因为韵味独特,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收入文库,永久保存。作为一种独有的民间艺术形式,采茶灯在龙岩已经流传了一百五十多年了。

  在龙岩,凡是有人烟的地方就一定有采茶灯,采茶灯已经成为了龙岩文化的一部分。

  作为龙岩另一个具有独特文化特性的单元,“古汀州”也鲜明地留存在人们的记忆中。.今天的长汀,就是过去汀州府的府治,古汀州始建于唐开元二十四年(733年), 历经城垣变迁,古城汀州一度成为盛唐至清末时,历代闽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生活在古城墙下的邹老先生,已年过古稀。他经常到古城墙下的小书店看一看,因为小书店里代卖邹老先生写的书。其实,邹老先生卖书的目的不是想赚钱,他把卖书的钱全部捐献出去,想为修复古城墙做点贡献。

  邹老先生一生撰写和编辑了很多书,都是和汀州历史人文有关系的书籍,所以他知道这座古城的价值。 对古老的城墙也有着特殊的依恋。

  古城墙是汀州古城的标志性建筑。风雨飘摇千百年后,依然古韵悠扬。古城墙太古老了,似乎在每一块砖上都写着它的岁数。这座美丽的小城今天依然古韵丰存。

  这是长汀迄今保留着的明清古街区,从中依稀可辨逝去的辉煌与繁华。在这条街上,还留存着许多传统的手工艺。在工匠们的精心雕刻中,龙依然占据着醒目的位置。

  在长汀的大街小巷,无论男女老少都会唱“十送红军”。这和长汀的历史有关,正是因为这段光荣的历史,长汀的名字又一次被人们深深的记忆。

  在长汀还有许多历史上的第一。创办第一个为红军服务的医院。建立第一个中央苏区县级红色政权。

  这些红军被服厂、红军军工厂、中华织布厂等一批中央苏区的骨干企业也相继在长汀成立,所以当时的长汀成为了中央苏区的经济中心,被誉为“红色小上海”。

  长汀还是中国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的出发地之一。

  一座小城,容纳了这样丰富的革命文化,恐怕在全国都是不多见的。

  今天,当我们走在龙岩的大街小巷,听的最多的是采茶灯欢快的旋律,看的最多的是人们舞龙的场景,这欢快的旋律和游动的飞龙载满了对龙岩吉祥的祝福。

  今天的龙岩人,是从肤色到血液都在龙的气氛中浸染过的龙的传人,他们因为龙的精神而凝重和不朽,因为龙的精神而刚强坚韧,生生不息。

  2005年的春天,在龙岩的大地上又诞生了一条钢铁巨龙。

责编:红立  来源:CCTV.com

客家一家亲 发表于 2005-10-28 13:07:04

龙岩《山村传奇》
央视国际 (2005年10月26日 16:21)


  编导:迎旭 孟立 摄像: 照日 张献江

  在才溪乡的村头,有一颗古榕树,据说这里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才溪第一个党支部成立宣誓的地方。为了纪念那段不同寻常的历史,人们把这棵古榕树叫做红军榕。林攀阶是一位老红军。对于那段岁月,他依然记忆犹新。

  老红军林攀阶对于今天幸福的日子感到心满意足。现在他最快乐的事情就是听小孙女林杰弹琴唱歌。十几年前,林攀阶领养了小林杰 ,现在小林杰已经是个初中生了。当年在才溪,许多像 她这么大的孩子已经参加红军,奔赴战场了。

  翻开中国革命史,谁也无法忘却,在闽西这块红土地上留下的厚重而壮丽的篇章。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闽西有十万多人参加红军。

  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闽西有三万儿女北上长征。其中,两万四千多人牺牲在长征途中。几乎每一里长征路上都倒下了一位闽西人。

  闽西,为中国革命奉献了无数英雄儿女,为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重大贡献。

  这是一条浸透了无数英烈鲜血的道路,他们从这里走过,为后人树立起了一座永远的丰碑。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批授衔的将军中,福建省籍将军83人,其中闽西籍将军就有68人,占福建籍将军总数的80 %。 而闽西的一个才溪乡就出了九个军长,十八个师长,所以才溪乡被称为"九军十八师"的故乡。

  王直将军就来自“将军之乡”, 这个普通的农家就是王直的家,就是这样一个偏僻的山区,成就了一个普通农家孩子的“将军梦”。1931年,王直报名参加了红军。当年他只有十五岁。

  从勤务兵到将军,王直靠刻苦的精神,实现了自己的将军梦。同样千千万万的普通士兵,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各个不同时期,实现了自己的戎马生涯,也实现了新中国壮丽的梦想。

  六十年前毛泽东在才溪说出这个“发”字,六十年后的才溪真的发起来了。今天,在这个小村落里,到处都能看到气派的小洋楼。

  1946年,我被国民党抓去用刑,坐飞机、灌水、过电、吊着打,叫我说,我不说,我们参加革命时就宣誓过,要死一个人死,不能害革命同志,不能出卖组织,要死就死,不说,打死也不说,后来我对后辈讲,不要害人,害人就等于害自己,要好事多做。

  在深圳的莲花山,每天清晨都有一个人怀着虔诚的心来祭拜邓小平,他叫黄宜锦,是老红军黄炎宝的儿子。他是第一批闯特区的创业者之一,他说自己是托了邓小平的福,才在深圳闯出一片天地,才有了他今天的生活。

  很多人都称他为给排水工程的专家,可谁曾想到,刚到深圳时他对建筑这个行业几乎是陌生的。

  保安大道第二标段的中标者还是龙岩才溪人,他叫雷祖云。很多人都知道深圳著名的景区“锦绣中华”“中国民俗文化村”和“世界之窗”。这里有多处巧夺天工的水景观。雷祖云在闲暇时愿意到这来看看,因为,这里的给排水工程都是他的作品。当年接 “锦绣中华”的工程时,雷祖云击退了参加投标的六十个工程队 ,那年他只有29岁。

  身上只有一块钱就敢出去闯世界,这是才溪人的传统,现在的雷祖云是拥有一千多名员工的大企业的总经理。深州80%以上的给排水工程都是才溪人的杰作。

  自己炒自己的股票是一个现代版的将军梦。在任何一个时代,他们总能表现出最顽强的创业精神。

  艰苦奋斗是一句实实在在的话,生活在闽西山区的人们就是依靠这种不屈不挠的开拓精神,走出了大山,开创了新的天地。孙灿金也和千千万万个创业者一样,从打工仔到大老板绝非偶然。 从山村走出去闯世界的才溪人,创业的故事都不尽相同,但是总有一种精神理念是相通的。

  在闽西籍的许多老板的办公室里,几乎都挂着山水画,是闽西的山水赋予了他们坚定的信念,无论走多远,大山永远都在他们身后。激励着他们前行的脚步。

  现在,养兰花依然是永福花农的传统。陈景松是远近闻名的养兰花的高手,在他的兰花场里,培育的兰花品种就有一百多种。一些名贵的品种每一株都值好几万甚至几十万。其实,永福人爱花、养花已有700多年的历史了。所以,这里发生过很多和花卉有关的故事。

  永福的人爱把这个小屋叫朱德的小屋,1929年,朱德路过永福的时候,就住在这里。小屋的主人邱老板是养兰花的能手,他种植的当地传统兰花永福素,深得朱德的喜爱。于是在朱德临走的时候,邱老板把自己种植的兰花送给了朱德。

  这近三百亩的兰花价格不菲,但兰花的名贵不仅在于此。兰花被称为 “天下第一香”。据说,世界上至今还没有研制出一种香剂,可以模拟兰花独特的香味。兰花还被称为“花中真君子”,永福人爱兰花,所以沾染了兰花的君子风范。

  现在离2008年还有三年,付银清还要经过三年的精心培育才算完成他“奥运杜鹃”的创意。这是一个普通花农的创意,也是一个普通花农的心愿。

  2008年的盛会上,将会开满来自闽西灿烂的山花。

责编:红立  来源:CCTV.com

冰子静雅 发表于 2005-10-28 14:06:12

楼主辛苦了!:shy:
整理的不错,支持支持~~
我只看完了第一章 龙岩 《纸墨书香》
后来因为这边经常错锋用电,所以后面的都没有看到.
楼主能不能找得到些图片上来?

ysynhqc 发表于 2005-12-3 09:22:55

现在离2008年还有三年,付银清还要经过三年的精心培育才算完成他“奥运杜鹃”的创意。这是一个普通花农的创意,也是一个普通花农的心愿。

  2008年的盛会上,将会开满来自闽西灿烂的山花。

奥运会上的花是闽西来的,不错啊!

妮子 发表于 2005-12-3 10:58:34

一家亲又做了件好事!!
提没提天宫山??我们当时步行去的,走了6、7个小时,从早上12点火车下来,走到7点才到,住了一夜,很恐怖哦,庙里的客铺,第二天还没看见日出,全是雾气!!

翁源小伙子 发表于 2005-12-8 00:03:46

不错不错

云淡风轻 发表于 2005-12-8 14:17:46

好帖,支持

云淡风轻 发表于 2005-12-8 14:17:57

:D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推荐】走遍中国--龙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