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梅 发表于 2008-9-18 09:29:24

我市举行广州大桥奠基仪式

2008-09-14   新闻版权所属:梅州日报


    本报讯 (记者李锦让 特约记者罗伟章 肖伟光)昨日上午,在全市上下喜庆梅州地改市20周年之际,我市在风景秀丽的梅江河畔隆重举行广州大桥奠基仪式。

    省委副书记、省长黄华华,省委常委、广州市委书记朱小丹,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谢强华,省政府秘书长、办公厅主任徐尚武,省交通集团董事长朱小灵,省发改委副主任、省粮食局局长张军,省政府办公厅副主任赵坤,省政府研究室主任钟旋辉,广州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凌伟宪,广州市副市长曹鉴燎,梅州市委书记刘日知、市长李嘉等,出席了奠基仪式。

http://www.mzrb.com.cn/image/0809/14/m140102.jpg


      黄华华、朱小丹、谢强华、刘日知等省、市领导为广州大桥奠基执铲。 
          (钟小丰 摄)

    李嘉主持仪式并介绍了广州大桥筹建情况,曹鉴燎代表广州市委、市政府作讲话。随后,黄华华、朱小丹、谢强华、徐尚武、朱小灵、刘日知、凌伟宪、曹鉴燎等领导为广州大桥奠基执铲。

    据介绍,为纪念两市开展对口帮扶五周年,广州市委、市政府决定在梅州兴建见证穗梅对口帮扶的标志性建筑——广州大桥。广州大桥位于梅州城区东南部,南北向横跨梅江,是连接梅州主城区与芹黄规划区的一条交通主干道。大桥设计全长877.5米,宽24.5米,为双向四车道,工程费用概算6863.9万元。目前,大桥已完成设计勘测,力争明年底前建成通车。大桥建成后,将进一步完善梅城东南、东北部路网,拓宽城市发展空间,使梅州城区与芹黄新区紧密融为一体,成为矗立在梅江河上象征广州梅州两地人民深厚友谊的重要标志。

    曹鉴燎代表广州市委、市政府对广州大桥的奠基表示热烈祝贺。他说,广州、梅州人民关系密切,渊源流长,从省委、省政府明确广州、梅州对口帮扶以来,广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把对口帮扶工作摆上重要位置。2003年以来,广州落实帮扶财政资金1.38亿元,建设公益项目185个,签定经贸合作项目50个,合作金额26.3亿元,两市紧密合作,相互支持,努力探索互利双赢的合作方式,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梅州是世界客都,也是粤东北区域性中心城市,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历史积淀,客家文化闻名海内外。近年来,梅州实施“开放梅州、工业梅州、生态梅州、文化梅州”发展战略,坚持以招商引资和发展民营经济为重点,坚定不移地走“推动绿色崛起、实现科学发展”的发展道路,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进步,在改革发展中创造了许多很有特色的经验和做法,值得广州学习和借鉴。梅州广州大桥的建设,是广州梅州对口帮扶的一大盛事。广州大桥不仅是造福梅州人民的重点工程,同时也是广州和梅州之间一座友谊桥梁,让我们携起手来,进一步贯彻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促进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的重要举措,共同构筑美好的明天。

梅州梅 发表于 2008-9-18 09:34:30

地改市20周年大事记

1988年

    1月7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梅县地区,设立梅州市。原梅县市实行县、区分设,恢复梅县建制,按1979年设置的梅州市(县级)改设梅江区 。梅州市下辖梅江区 、梅县、蕉岭、大埔、丰顺、五华、兴宁、平远1区7县。

    4月25日经省政府批准,嘉应大学和嘉应师专两校合并办学,保留两块牌子,设立统一的行政领导班子,人员、经费、编制仍按原有渠道配备和下拨。

    9月25日至28日中共梅州市委首次党代会在梅城召开,徐丹华当选为市委书记。

    10月8日省人民政府批准广梅汕铁路公司正式成立。

    11月19日省委书记林若视察梅县的扶大、石扇、雁洋等乡镇,对梅县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11月28日全国政协副主席、著名科学家钱伟长到梅州视察,并在梅城百花洲影剧院向2000多名市、县机关干部作报告。

    12月梅县雁洋镇成为梅州市第一个实现农村社会总产值超亿元的乡镇。

    1989年

    1月1日梅县发电厂1号机组在梅县程江乡动工兴建,建设规模为装机2×5万千瓦。

    9月9日至14日全省第四次山区工作会议在梅州市隆重召开。省委书记林若在会上作了“再接再厉,治山为富,为实现绿化广东大地而奋斗”的报告。

    10月4日国家计委批准广梅汕铁路立项建设。

    10月22日叶剑英元帅纪念馆在梅县雁洋镇落成,国家副主席王震为开馆剪彩。

    11月28日梅州—香港航线通航。梅县机场国际候机厅也同时建成投入使用。

    12月11日至12日省长叶选平视察梅州工业企业并会见曾宪梓等香港实业家,希望他们投资兴办更多的企业,把企业办得更好,帮助建设好家乡。

    12月11日至13日梅州客家联谊会成立庆典暨世界客属联谊大会在梅州市举行。全国政协副主席钱伟长、邮电部部长杨泰芳、广东省省长叶选平等领导,以及来自台湾、香港、澳门地区的同胞和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美国等国家的客属代表出席了大会。

    12月12日省长叶选平在市长黄华华陪同下,往市区“三资”企业中国银利来领带有限公司、梅县广通电路板厂、南源化妆品公司和南方手袋厂视察。

    12月13日梅州市嘉应大桥等10项工程举行落成剪彩典礼。其中嘉应大桥由香港嘉应商会永远名誉会长刘锦庆等30人筹募到嘉应大学办学基金港币1000万元建成,并建议大桥建成后收得的机动车辆过桥费,用于嘉应大学的常年经费。这项建议,得到省、市政府的同意和赞赏。

    1990年

    2月5日梅州电视台正式开播。

    2月1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兼国家教委主任李铁映来梅视察。

    6月3日梅州7000门程控电话正式开通。用户可直拨国内外620多个大、中城市。

    7月1日《嘉应日报》更名为《梅州日报》。

    12月18日梅州卷烟厂新厂落成剪彩。

    1991年

    1月1日梅州人民广播电台开播。

    1月16日至19日梅江区 经省、市“普九”检查验收小组验收达到“普九”标准。是全市第一个“普九”达标的县(区)。

    3月14日梅州市被省政府列为首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3月31日梅县发电厂第一期工程首台5万千瓦电机组并网发电。第二台组于同年10月13日试运行,11月17日正式并入省电网发电。

    5月10日至11日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到梅州,先后视察了梅县涤纶厂、梅州齿轮厂、梅州卷烟厂。

    5月11日在梅县雁洋镇叶帅故居举行叶剑英元帅铜像揭幕典礼。中央、省、市领导耿飙、谢非、张仲先、李国荣等为铜像揭幕。国家副主席王震发来贺电。

    5月11日至15日省委书记谢非来梅州检查工作,强调山区脱贫致富,一定要重视发展集体经济,切实抓好农业开发和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5月31日广梅汕铁路举行开工典礼,叶选平、谢非、朱森林等领导出席了开工典礼。该铁路总投资约18.5亿元,计划五年建成。

    6月12日至14日代省长朱森林到梅州检查抗旱工作,强调坚持抗旱,抓好晚造,把早造损失夺回来。

    10月16日市政府成立市国道公路改造工程指挥部,黄华华任总指挥,谢强华、黄迪之任副总指挥。

    1992年

    1月15日至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乔石来梅州视察,先后视察了梅县石扇镇农业开发现场,瞻仰了叶剑英纪念馆和故居。

    2月18日“梅州市荣誉市民”授荣大会在梅城百花洲影剧院举行。海外侨胞和港、澳、台同胞曾宪梓等24人被市人大常委会通过为梅州市荣誉市民,并颁发了“梅州市荣誉市民”证书和证章。

    3月29日梅县革命烈士纪念碑揭幕,纪念碑坐落在剑英公园内,徐向前元帅题字。

    5月21日梅州至深圳航班在梅县机场首次开航。

    8月24日国务院把梅州列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10月设立梅州市经济开发试验区,面积为20平方公里。

    11月2日正式开通使用无线移动电话。

    12月11日市政府决定,成立由谢强华市长担任总指挥的梅州老城改造工程指挥部,用3年左右的时间,全面改造梅城江边路、沿江路及相邻的旧城地段。

    12月28日梅州汽车运输总公司小汽车出租公司成立开业。翌年4月,市金海汽车运输发展公司首批10辆“的士”亦正式投入营运,填补了市区内出租(计程车)营运的空白。

    1993年

    1月15日全市2109个管理区全部开通电话,提前一年实现邮电“八五”规划区区通电话的目标。

    8月18日梅州第一家证券交易营业部——广东发展银行梅州分行证券交易营业部正式开业。

    10月梅城“一江两岸”建设工程正式启动。

    10月22日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梅花”为梅州市市花。

    12月24日市田家炳医院(市人民医院)举行奠基仪式,由田家炳独资2000多万元捐建,创下了梅州单项捐资金额之最。

    1994年

    1月4日梅州市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1月8日于1992年12月15日奠基的梅州大桥建成通车。主桥长402米,东西引道3800米,面宽28米,总投资5300万元。

    1月11日省长朱森林到梅州视察。

    2月全市1区7县均全面开通移动电话。

    3月21日至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谢非来梅州考察工作,要求梅州要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促进山区经济振兴。

    3月27日梅州移动电话交换局开通使用,大哥大长途区号改为0753。

    5月22日市举行首届教育基金百万行起步仪式,共筹集教育基金5902万元。

    6月8日兴宁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为县级市,由梅州市代管。

    6月2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视察梅州。参观叶剑英元帅故居和纪念馆,并题名留念。勉励梅州人民振奋精神,团结努力,做好工作,加快发展。

    7月市委、市政府决定兴建梅州市华侨博物馆,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造价1200万元。

    7月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同意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的申报,批准国际编号第3239号小行星命名为“梅州星”。

    9月9日广梅汕铁路铺轨到梅州。10月28日广梅汕铁路客运到兴宁,货运到梅州。12月28日广梅汕铁路客运到梅州。省、市有关领导黄华华、刘凤仪、谢强华、牛和恩、杨毅平为通车剪彩。

    9月12日广东梅雁水电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是梅州首家上市公司。

    12月6日至8日世界客属第12次恳亲大会在梅州召开。有来自五大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属乡亲代表和中央、省、市领导谢非、叶选平、王光英、万绍芬、朱森林等以及客属代表共计2300多人参加,共商弘扬客家精神、发展客家经济文化大计。

    1995年

    1月8日市统计局公布,1994年梅州国内生产总值115亿元,首次超过百亿元。

    1月15日从零时起,梅州市电话号码由6位升为7位,全市1区1市6县统一使用长途区号0753。

    3月25日至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温家宝来梅州视察农业和农村工作。勉励梅州市各级干部和群众要发挥优势,因地制宜大搞农业综合开发,认真做好加快山区经济发展这篇文章。

    11月13日至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谢非到梅州视察。谢非强调,开发农业是山区农民实现小康的重要途径,要尽快实现省委提出的消除贫困现象,实现小康和部分地区比较富裕的目标。

    11月15日梅县新辟至珠海航空航线开通,每周有2个航班。

    11月26日至28日原中共中央委员会副主席李德生视察梅州。

    12月1日市人民医院符合国家“三级甲等”医院标准,顺利通过评审验收。

    12月6日至8日205国道梅州段文明样板路顺利通过省验收,成为梅州境内第一条文明样板路。

    12月25日至26日省长朱森林来梅州视察,要求梅州山区的干部群众在“九五”期间进一步发挥山区优势,努力搞好山区资源开发、加快资源型“三高”农业和加工工业的发展,促进山区经济上一个新的台阶。

    12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经理邹家华视察梅州。视察梅州铁路建设、公路改造、城市建设和梅县雁洋镇。

    1996年

    8月15日旅港乡贤田家炳捐资1700多万元兴建的市田家炳医院门诊部开诊,市人民医院第二门诊部迁至该部。

    8月18日梅江大堤西堤改造工程开工。

    11月18日梅州剑英纪念大桥举行奠基典礼,主桥建设资金1350万元。

    12月1日市“110”报警台正式开通,常年24小时受理公民报警和救急求助。

    1997年

    5月8日市举行叶剑英元帅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原国家主席杨尚昆为叶帅纪念馆扩馆工程竣工剪彩。全国政协副主席叶选平、广东省委副书记黄华华、梅州市委书记谢强华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香港金利来集团董事局主席曾宪梓博士出席。

    5月9日梅揭汕高速公路(梅州段)在梅县梅南镇奠基。

    8月22日市二届人大常委会第27次会议批准、通过了《梅州市文明公约》。

    10月1日梅州剑英纪念大桥全面竣工。

    12月18日至21日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宋平到梅州视察,先后参观叶帅故居和纪念馆、视察梅县雁南飞茶田、梅城“一江两岸”等。

    地改市20周年大事记(2)
1998年

    4月8日梅坎铁路广东段开工典礼在梅州举行。

    11月10日至12日全国政协副主席杨汝岱视察梅州,认为梅州市委、市政府实施“希望在山、希望在路、希望在外”的发展战略思路对头,工作扎实,两个文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12月25日205国道梅州段拓宽改造工程开工,总投资2.5亿元,按超二级标准完善和拓宽路面。

    1999年

    2月3日至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李长春到梅州视察。李长春充分肯定了梅州山区农业开发所取得的成绩及其对全省山区农业开发、经济发展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作用,勉励梅州的广大群众,增创新优势,把山区农业开发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2000年

    2月24日嘉应大学与嘉应教育学院合并组建申办本科院校工作,经国家教育部评议,获全票通过,校名定为“嘉应学院”。

    9月30日市清凉山水利枢纽工程在梅县西阳镇桂竹村举行奠基开工仪式。

    9月30日梅坎铁路通车仪式在梅州火车站举行。

    12月19日梅州卷烟厂与深圳合作研制、开发出“特醇五叶神”高档产品。

    2001年

    1月4日市重点建设项目——梅河高速公路建设工程项目列入《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草案)。梅河高速公路全长213公里,其中梅州境内110公里,总投资约40亿元。

    1月14日至1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邹家华视察梅州。

    1月16日梅揭高速公路清潭至北斗段竣工通车,实现梅州山区高速公路零的突破。

    3月1日梅坎铁路开通客运,分别开行广州至厦门、深圳至福州两趟列车。

    6月5日至6日全国政协副主席罗豪才率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赴梅调查港澳台侨人士兴办高等学校情况专题调研组来梅调研。

    11月5日至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到梅州视察。

    2002年

    5月13日经市委、市政府研究,报省批准,进行发射火箭弹实施人工增雨作业,14日晚实施人工增雨作业后,全市普降中到大雨,旱情有所缓解。

    7月21日清凉山水利枢纽向梅州城区试通水。

    9月16日省委决定,2003年起,梅州市由深圳市对口帮扶调整为广州市。

    12月18日省政府在大埔县境内举行高陂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奠基仪式。省委副书记、省长卢瑞华出席,指出“高陂”奠基标志着韩江的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12月28日汕梅高速公路清潭至畲江段通车。

    2003年

    2月20日建设部公布了2002年度“中国人居环境奖”和“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获奖名单,我市梅江“一河两岸”改造项目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10月2日至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到梅州视察。视察期间,张德江专程参观叶剑英元帅纪念馆和故居。

    11月18日梅县荷树园电厂举行首期工程开工庆典仪式。省委副书记、省长黄华华等参加开工仪式。

    11月18日至20日省委副书记、省长黄华华带领省有关部门负责人来梅调研,先后到梅县、梅江区 、大埔县、兴宁市、丰顺县的有关工业园区、企业和学校考察了能源、交通、水利、文化设施建设情况,同时进行现场办公,解决实际问题。

    11月31日梅城梅州大桥、嘉应大桥、东山大桥从中午12时起停止收取过往车辆通行费。

    2004年

    2月7日市委、市政府举行首批发展战略顾问授聘大会,27人受聘成为梅州市首批发展战略顾问。当晚,由市委、市政府和中国旅游报社共同主办的《梅开盛世》——“首届中国梅州国际山歌节”开幕。

    2月25日市委、市政府召开“绿满梅州”大行动动员大会,正式启动“绿满梅州”大行动。

    8月10日至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先后到我市五华县、平远县和大埔县考察,走访企业、农村、农业开发基地。

    12月21日经省政府批准成立的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梅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举行挂牌仪式,梅县(扶大)园区管理委员会同时挂牌。

    12月29日天(津)汕(尾)高速粤境蕉岭广福至梅县城东段开工。

    2005年

    2月4日至6日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尉健行来梅视察。

    3月28日 我市举行纪念黄遵宪逝世100周年活动。市五套班子领导,海内外嘉宾代表、黄遵宪后裔及亲属代表为黄遵宪公园、客家博物馆奠基。

    5月5日 我市在梅县雁洋镇举行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叶剑英纪念园奠基仪式。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邹家华偕夫人叶楚梅,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叶选平偕夫人吴小兰等参加了奠基仪式。

    7月2日 应中国政府总理温家宝邀请到中国访问的泰国总理他信·西那瓦,携儿子潘通贴·西那瓦,到梅州寻根问祖。

    7月10日至14日 国检组组长李南率国检组完成梅州市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检查验收工作,梅州市基本达到“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标准,验收结果待国家旅游局审批。

    8月7日 13时30分,兴宁市黄槐镇大兴煤矿发生重大透水事故,井下121人被困。事故发生后,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黄菊副总理,周永康、华建敏国务委员,省委书记张德江,省长黄华华等领导分别作出重要批示,要求抓紧时间,全力以赴抢救被困矿工,千方百计减少伤亡。当晚,省长黄华华、副省长游宁丰即率省有关部门负责人和专家赶赴现场组织救援工作。

    8月8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张德江,省委常委、公安厅厅长梁国聚赶到大兴煤矿,强调全力开展救援工作。

    8月31日 梅州市通过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评委会验收,荣获命名“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10月30日 我市举行梅河高速公路通车庆典。

    12月9日至10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省长黄华华,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黄丽满等陪同下,到梅州参观考察。

    2006年

    2月12日 梅州市2006年客家山歌旅游节开幕。同时举行经贸项目签约仪式、千人山歌大对唱、客都民俗风情巡游表演和花车队伍巡游等活动。

    3月1日 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市纪委等市五套班子同时举行“梅州城区十万亩群山森林围城工程”捐款仪式,为“梅州城区十万亩群山森林围城工程”募捐活动拉开序幕。

    7月30日至31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张德江率省委常委、秘书长肖志恒,副省长谢强华和省直有关方面负责人到梅州视察灾情,慰问灾民,指导救灾复产工作。

    11月15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张德江和省委常委、秘书长肖志恒,副省长雷于蓝,省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广东省主委、省卫生厅厅长姚志彬等,先后考察梅县南口卫生院及榕岗村卫生站、城东卫生院和蕉岭县新铺卫生院及金沙村卫生站。

    11月15日市委、市政府和省交通集团先后举行梅州至龙岩高速公路粤境段奠基、天汕高速梅州西环段建成通车、荷树园电厂二期工程开工庆典活动。这三项重点工程总投资108.73亿元。

    11月16日至17日 广东省第四届珠江三角洲地区与山区及东西两翼经济技术合作洽谈会在梅州举行。共签订合作项目307个,总成交额696.60亿元。

    2007年

    4月19日由省旅游局、梅州市政府、省旅游协会主办的首届广东省旅游文化高峰论坛在雁南飞茶田度假村举行,共同探讨促进旅游经济文化和自驾旅游发展的课题。

    5月13日梅州市纪念叶剑英诞辰110周年座谈会在雁南飞茶田度假村举行,深切缅怀叶剑英元帅丰功伟绩。市委、市政府举行叶剑英纪念园、东山教育基地东山中学剑英校区、市职业技术学校、院士广场、亲水公园落成竣工典礼。共和国元勋将帅后裔来梅参加纪念活动。

    5月18日梅江河上第一座人行浮桥动工兴建,连接东山教育基地亲水公园和沿江东路,工程投资约1000万元。

    5月25日五华县白石嶂钼矿采矿权成功拍出5.86亿元,这是梅州首宗采矿权拍卖。

    6月18日至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深入梅州灾区考察灾情。

    8月30日市委、市政府举行省汽车零部件产业结构升级工程“梅州基地”签约暨畲江创业园奠基仪式。

    11月29日梅城江南东片人居环境改善工程正式启动。市委书记刘日知参加动员大会并作讲话,强调各级各部门必须深刻认识这项工程的重大意义,尽公仆之力,谋百姓之福,筹资十亿,奋战三年,全力把江南东片建成民心工程和精品工程。

    11月30日梅县至香港航班复航,每周两个航班。

    12月6日梅州市水利建设史上最大的一项工程和重要的民心工程——韩江、梅江沿岸重点堤围除险加固工程在兴宁市宁江陂新联围新北段举行动工誓师大会。筹资10亿元,决战3年,筑牢180公里堤围。

    12月8日至12日首届梅州农展会在梅城举行。农展会上共签下招商项目、订货合同、科技合作项目178个,总金额48亿元,接待参观者10万多人次。

    2008年

    1月1日客家公园建成全面开放。

    3月24日中共梅州市委与南方日报社、广东省社科院在梅州市联合举办“梅州继续解放思想推动科学发展高峰论坛”,就梅州山区如何彰显后发优势、实现绿色崛起献计献策。

    3月26日至27日省长黄华华率领省直有关单位负责同志来梅调研矿业开发相关工作。黄华华要求各级各有关部门群策群力,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做到快上、大上,科学开发霞岚钒钛磁铁矿。

    5月22日市五届人大常委会十次会议通过“梅花香自苦寒来”为梅州人精神。

    6月23日至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来梅州视察,充分肯定了梅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绿色崛起”构想,认为“绿色崛起”是对科学发展模式积极、主动的探索,是结合梅州实际进行的探索,是解放思想、深入思考的重要成果,值得充分肯定、积极支持。并要求梅州市委、市政府积极推动绿色崛起、实现科学发展,勇敢地担负起全省山区市探索科学发展道路的历史重任。

    7月8日,兴宁霞岚钒钛磁铁矿建设指挥部暨广东兴宁广晟矿业有限公司成立大会在兴宁市召开,标志着兴宁霞岚钒钛磁铁矿勘查、开发正式拉开序幕。兴宁霞岚钒钛磁铁矿初步探明风化壳矿石储量7900万吨,预测原生矿储量2亿多吨,潜在经济价值约1884亿元,开发利用前景广阔。

    8月6日,我市在省产业转移竞争性扶持资金的招投标的竞争中,以第一名胜出,获得5亿元扶持资金。

    (完)

梅州梅 发表于 2008-10-9 11:47:26

小型汽车号牌可自编自选

“粤MMM333”成梅州首个被市民自编自选的号码
2008-10-07   新闻版权所属:梅州日报


    本报讯 “粤MMM333”!昨日市民李小姐根据新施行的《机动车登记规定》为自己的爱车选择了这样一个机动车号牌。这也是我市首个被车主自编自选的机动车号牌。新《机动车登记规定》施行后,如何选择爱车号牌、具体如何操作,成为车主们热议的话题,为此,记者专门走访了市公安局交警支队。

    机动车号牌号码选取方式共有三种

    据了解,根据2008年10月1日起新施行的《机动车登记规定》,机动车号牌号码的选取方式在原有的计算机自动选取和竞价发放两种方式的基础上,新增加了“自编自选”方式。目前“自编自选”方式暂时只适用于小型汽车,总结经验后再逐步推广到其他类型机动车。此外,原有的计算机自动选取号码号牌由“5选1”改为“10选1”;而通过竞价发放小汽车号牌号码获得的资金全额收归地方财政,用于救助交通事故受害者以及交通安全设施建设,以保障广大交通参与者的根本利益。

    自编自选车牌号码有相关限制

    市公安局交警支队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除小型汽车注册登记可以自编自选号牌外,小型汽车转移登记、住所变更转入登记(不包括辖区内住所变更登记等)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机动车号牌》(GA36—2007)实施前核发外籍车号牌的车辆(俗称黑牌车)办理转移登记和补、换领机动车号牌业务,符合换发小型汽车号牌标准的,也可以实行自编自选号牌。但自编自选车牌号牌有相关限制,申请人必须在粤MDA001至粤MZZ999范围内自行编排选择一个机动车号牌号码,其中号码第一个字母M为固定区域代号,第二位号码为D至Z、第三位号码为A至Z(均不能使用I、0)的英文字母,后三位号码为阿拉伯数字(三位数字不能同时为0),含有22、66、88、99的双连号、三连号的号码将作为拍卖号码,不能被选取。

    市内号牌发放不再分区域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为方便机动车所有人通过自编自选系统选择号牌号码,交警部门的计算机系统将会按照规定的机动车号牌号码编排规则进行自动校验。如机动车所有人所选号牌号码符合规则,且在当前在用号段内未被使用,系统将提示确认;如所选号牌号码已被他人使用,系统将自动显示后3位与所选号码相同的30个近似号牌号码,供机动车所有人选择。为提高工作效率,车管所窗口只受理申请资料,机动车所有人需到选号区自编自选号牌。

    过去,市民可以通过粤M后面的第一个字母辨认出车辆属于哪个县(市),在新的《机动车登记规定》施行后,号牌发放不再有区域之分,自编自选号牌将根据“先选先得”原则供车主们挑选,计算机自动选取时将把原来的所有号牌号码放入系统,如五华的车主通过计算机自动选取时,可能也将出现原来的兴宁的号牌号码。

    (刘世锦 涂样生 刘锋尚 叶志权)

梅州梅 发表于 2008-10-9 11:50:21

自驾游客 首选梅州

2008-10-06   新闻版权所属:梅州日报


    本报讯 (记者陈潮华 李玉娇 特约记者卢胜文)国庆黄金周已结束,记者昨日从有关方面了解到,在今年全省接待游客总量下降的情况下,我市今年黄金周接待的游客数量仍有增长,各大旅游景点人气旺盛。随着我市旅游软硬环境的完善,梅州的良好生态环境正“走出深闺”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梅州逐渐成为休闲度假游的热门之选。

    据了解,市旅游总公司在今年国庆黄金周期间接待的游客比去年同期略有增多。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接待的游客以旅游团为主。记者从4A级景区梅县雁南飞茶田度假村了解到,国庆黄金周期间,雁南飞景区共接待游客2.9万人,同比增长约7%,创下了接待游客量的新纪录。据了解,游客主要来自珠三角、潮汕地区、本地以及江西、福建等省,其中自驾车游客占八成。据雁南飞景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以家庭为单位出游的游客占了游客的80~90%,其中回头客又占外地游客的过半数,显示出梅州的休闲度假景区对外地客人的强大吸引力。来自广州的自驾游游客张先生告诉记者:“黄金周选择再次带家人来梅州旅游是因为这里的生态环境太美了,在雁南飞的林荫道上陪家人悠闲地散步,呼吸清新的空气,感觉非常惬意。”据了解,作为“选美广东——名城美景·我心所动”活动的“我最心动景区”的梅县雁鸣湖旅游度假村在这个黄金周也取得了接待游客增长近2成的成绩。

    除了梅州各大著名景区,梅县南口侨乡村、水车镇茶山村等古民居、梅县叶剑英纪念园、客家博物馆、黄遵宪故居等人文景区同样受到外地游客的青睐。来自东莞的李先生等几家人组成的小型自驾车旅游团便对上述景区游了个遍。“我们从网上对‘世界客都’梅州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如果说感受客家民居、客家民俗风情和客家文化,这次旅游才算真正的‘亲密接触’。我们一行人中有一个同事就是梅州籍的,所以,我们在游玩中才能畅通无阻、随心所欲,不会迷路。”李先生笑着说。与李先生同行的王女士则希望梅州在旅游景点能更多地展示客家的特色风情,或在景点出售“小型围龙屋”等富有客家特色的工艺品,这样既能向外宣传梅州,又能带动相关经济发展。

    市旅游总公司相关负责人分析,近几年由于我市“创优”成功、“选美广东——名城美景·我心所动”等活动的开展,政府对我市旅游产业的重视,旅游宣传促销力度的加大,及我市“世界客都”知名度的提高,使我市旅游热度持续不断升温。因此,在今年全省接待游客总量下降的情况下,来梅游客数量不降反增。

    此外,我市客家古村落、古民居等特色旅游景点、景区软硬件设施不断完善,促使我市成为各地自驾游游客的首选之地;今年是我国实行新休假制度的第一年,“五一”长假取消,消费者在国庆黄金周期间集中出游等,也促使我市今年的国庆黄金周接待的游客数量不降反增。

梅州梅 发表于 2008-10-9 11:51:52

“山里的一块玉”梅县水车镇茶山村(ZT)

址:http://blog.sina.com.cn/mzgmsr
文章出处:http://blog.sina.com.cn/s/blog_5c7c65a20100as8r.html
赏客家风景拍客家靓妹 品客家美食

2008年10月2日,梅州俱乐部组织的《赏客家风景拍客家靓妹 品客家美食》为主题的外拍活动如期举行。这是梅州俱乐部成立以来组织的第一次活动。
来自广州、深圳、珠海、佛山和梅州的橡友共31人参加了活动。
早晨7点,橡友们准时集合,先品尝了梅州特色早餐--腌面,然后驱车到有“山里的一块玉”美誉的梅县水车镇茶山村,在古色古香的客家民居和青春靓丽的客家MM倩影中,橡友们愉快地进行民俗题材的拍摄创作。


茶山村的自然景观也无特别之处。在去之前我跟好多人一样,以为茶山村应该跟茶有些关系,比如茶园、茶花、茶树、茶园之类。结果去了才知道,茶山村连一颗茶树都没有。在后来的项目策划过程中,曾有多位专家建议在茶山村大面积人工种植茶树,但我觉得茶山村既然从不产茶,也许本来就不适合茶树生长。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景观改良还是要顺应自然,否则会显得矫揉造作,甚至弄巧成拙。倒是村里一位老人的解释让我感到愉悦。他说茶山村的“茶”字,说的是客家人的待客之道。茶山村的习俗是不管谁家来了客人,首先要给客人沏上一壶茶。其后我又去了茶山村大约五六次,情况的确是这样。



去茶山村的次数多了,对那里慢慢就有了感情。对茶山村的过去和现在,也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梅州客家地区有个特点,就是规模较大的围龙屋或者古村落,往往藏在深山老林里,远离城市的喧嚣,安静得几乎好像不存在。但你如果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走近它,就会惊奇地发现,原来这里曾经出过那么多的杰出人物。以茶山村为例,这里完好保留着34幢始建于明朝末年至民国初年的客家古民居,是迄今为止梅州地区所发现的数量最多、最集中的客家古民居建筑群。据《黄氏宗谱》记载,茶山村黄氏于明代来此发展,逐渐兴盛,清末至民国时达到高潮。四百余年来,茶山村黄氏崇文重教,耕读传家,现有书屋四个,其中还有一所女子学校。各时期的学校培育了无数的优秀人才,比如黄锡铨(清朝驻美国纽约领事)、黄云辉(嘉应首富、新加坡四大财团之一)、黄琪翔(中国农工民主党创始人之一、国民党四星上将、抗日名将)、黄康华(旅印尼富商)、黄心维(雕塑家,《朱德总司令骑马像》作者)、黄甘英(全国妇联原副主席)、黄伟文(联合国开发总署顾问)等等。而这样一个英才辈出的客家古村落,过去却一直深藏山中鲜为人知,可见梅州地区客家文化之博大精深。



然而,令人惋惜的是,茶山村长达五百年的历史荣耀,却无法抵挡大跃进年代的乱砍乱伐和文革时期的生态环境破坏。据村里老人讲,当年茶山村山清水秀,溪水环绕,后山古树参天,又大又粗,需要两个成年人才能合围抱。但是,如今的茶山村却是草木不秀,山水失谐,现实环境可以说是脏乱差。当我们站在村头四处望去,村庄周围的三面山体大面积裸露,有的地方甚至严重滑坡。有着三百年历史的萼辉楼,部分墙体更被泥石摧毁。村中大大小小十余口鱼塘水质混浊。山泉溪流因为生态破坏已断流多年,村中已看不到地表水流过。而后山的风水林也被砍伐殆尽,余留乱竹杂草。



在跟村中宗族前辈的交流中,我还发现了另一个棘手的问题:茶山村的宗族力量十分强大,而宗族中的老人们对发展旅游心情矛盾,态度犹疑。一方面,他们非常渴望通过旅游脱贫致富,甚至主动找了嘉应学院的老师帮助编制材料,要求申报“民俗文化名村”;另一方面,他们对发展旅游又充满疑虑。说到家族的荣耀,每个人如数家珍,兴奋不已。有一位村民还从家里抱出一叠包裹得严严实实的旧报纸,在我们面前小心翼翼地一层层打开,里面是一张87年前孙中山先生为其爷爷签署的委任状:“今委任黄新华为中国国民党南非洲各埠筹备员此状。中国国民党总理孙文”。然而,当话题转到旅游上,老人们马上警觉起来,反复盘问我们打算怎么搞,到底谁来投资,会不会破坏风水影响海外华侨的运气等等。



面对这样的资源现状,我们应该怎样定位这一旅游项目呢?表面上看,茶山村的资源优势是建筑和人文,似乎应该定位为一个客家文化民俗村。事实上,当时在政府领导、专家学者和普通村民之间,已经形成一种心理默契,就是要把茶山村打造为广东省乃至全国的“民俗文化名村”。然而,一个“民俗文化名村”的响亮品牌,真的能撬动旅游市场,为茶山村的村民们带来实际收益吗?我们可以将茶山村跟梅州地区的其他客家文化民俗村做一个比较:



桥溪客家文化民俗村,依山傍水,溪流清澈,古树婆娑,植被良好。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代表性建筑继善楼,面积2680平方米,共70间房,俗称“七杠楼”,建筑规模和艺术特色为粤东地区少见。



大埔客家民俗文化村,四面环山,溪流沙滩,梯田菜地,翠竹绿树。始建于清光绪三十四年,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原为张弼士故居。张弼士是张裕葡萄酒创始人,也是当时海外华侨的首富,曾任新加坡总领事,官至光禄大夫。其代表性建筑是光禄第,门匾为李鸿章手书。建筑结构为三堂四横一围,内有18个厅、13个大井、99个房间。整个建筑工艺精致、绘雕并举、雄浑严谨、气势壮观。



梅县丙村仁厚温公祠,始建于明弘治三年,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是唯一收入中国建筑学会编撰的巨著《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一书的客家围龙屋。其建筑南北长87米,东西宽120多米。整座屋宇有四进三堂八横三围,房间有390间,两边还有近百的杂间,在中国的民居建筑中极为罕见。



此外,还有南华又庐的“十厅九井”、联芳楼的“中西合璧”等等,不一而足。显然,跟这些客家古民居相比,茶山村古民居建筑群无论建筑艺术、人文价值还是生态环境,都不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然而,即便是这些客家文化民俗村,目前的经营状况也很不理想。以区位条件最好的南华又庐为例,该景点位于梅县南口镇侨乡村,距梅河高速的梅县出口只有五分钟车程,门票价格也不贵,只有2块钱。但是,景点门票收入一年只有1万元左右。可以想见,如果将茶山村定位为“民俗文化名村”,要成功推向市场难度极大。那么怎么办?这时候我们就要做出一个选择:是好大喜功的放大本土资源的特色?还是坚持从市场实际出发?答案不言自明,我们应该贴近游客的需求,做一个有市场生命力的产品。



策划之道,避实就虚。《孙子兵法》有云:“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既然梅州地区已经有那么多的客家文化民俗村,那么我们就应该尽量避开这个定位。茶山村在观光旅游方面缺乏优势,那么我们可以把茶山村的建筑特色和人文环境作为背景,重点发展乡村休闲旅游,比如农家乐。我们并不需要知道全国有多少成功的或者优秀的农家乐产品,我们只要把茶山村打造成真正体现客家文化特色的农家乐产品,它就具有唯一性。就茶山村这样的乡村旅游点而言,有一个明确的亮点,给市场一个理由,就可以了。



定位明确了,接下来的事情就好办。简单来讲,就是做好两件事:一是产品设计,二是风水策划。



要将一个普通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关键是产品设计。茶山村的产品设计,着重解决三个问题:一是让游客体验到原汁原味的客家文化;二是优化乡村休闲的生态环境;三是增加休憩场所和配套设施。



举例来说,茶山村的景观设计,我们就重点抓住三点:一是“修旧如旧,客家特色”。茶山村是一个至今还有300余口人在其中生活的客家古村落,景观设计不能另起炉灶,轻易改变原有的街巷尺度、民居建筑、空间形态等历史文化构成要素。必须修旧如旧,延续古村落的客家人文环境;二是“就地取材,控制成本”。农家乐产品不可能产生超额利润,项目开发必须有效控制成本,才有利于今后经营;三是“恢复生态,配套优化”。茶山村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应利用发展旅游之机恢复原有生态。同时,应针对城市游客的心理需求,优化乡村休闲的旅游环境。乡村休闲的环境优化,未必需要花很多钱,关键在于营造氛围。比如,只要我们稍加设计,统一高度,统一造型,统一材料,将所有古民居前后和各家鱼塘周边全部用竹栅栏或篱笆进行栏围隔断,同时,培植地毯草种于池塘边和树荫下,让游客可以随时坐下来甚至躺下来,那么,原有的乡村景色立刻就会产生一种令人愉悦的空间美感。



在产品设计时,要注意研究当地的文史资料,尽量展现客家文化特色。比如,通过研究我们发现,茶山村所在的水车镇,有一个水车窑的古窑址,就在离茶山村不远的2公里处。水车窑是唐代的青瓷名窑,在泰国出土的文物中就有梅县水车窑生产的青釉葵口碗。梅县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就是从水车窑出土的一千多年前的青瓷八兽足雍砚,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但是,水车窑青瓷是失传已久的文物珍品,怎样才能再现它的艺术风采,又让游客不觉得枯燥乏味呢?方法很简单,我们可以仿制一批水车窑青瓷,作为农家乐的餐饮器具。这样,在客家古民居的特殊环境下,游客一边吃客家饭,一边品尝客家酿酒,再听一听主人对水车窑青瓷的现场讲解,这顿农家饭就会吃得有滋有味。



下面说说风水策划。古人云:“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打仗既要有正面进攻,更要以奇谋出击,而后者才是制胜的关键。市场竞争也是这个道理。将茶山村打造成具有客家文化特色的农家乐产品,使其在旅游市场上具有唯一性,这好比是“以正合”。但这还不够。还要“以奇胜”。要从大家没有想到,或者想到而不敢去做的某个角度,大胆采用非常规的、出乎意料的手段,为产品提炼一个独特卖点。这样,才能让别人无法模仿,从而形成产品的核心竞争优势。基于这种思维逻辑,我们在本项目中引入了风水策划。



风水策划的最初设想,源于我们在走访茶山村时所激发的创意灵感。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茶山村即便是六十岁的农民老伯,都能通情达理,出口成章。可见文风之醇厚,由来已久。我们走进每户人家,无论是建于明代的绍德堂,还是建于清代的萼辉楼、创毅公祠、伯荣楼,亦或是畅云楼、德崇楼、司马第、培元楼、承庆楼,都能听到许多传奇故事。这些故事大多是跟茶山村客家先祖的荣耀有关,比如华侨富商的发迹史,官宦世家的家族史等等。也有些故事涉及茶山村过去的一些奇闻轶事。比如,儒林第的主人世代多有生双胞男胎,即使生下的是女儿,长大出嫁之后依然会继续生双胞男胎。再比如,同德楼门前的那口古井,彷佛能预知人的寿命,村中每有老人去世,原本清澈的井水就会变浑,诸如此类。引起我们注意的是,说起这些难以解释的神奇现象,村民们的语气都很平静,他们认为,这些都是茶山村的风水使然。



那么这个事情里面,就有了一个营销机会。众所周知,大家花钱出去旅游,就是为了放松心情,寻找快乐。游客到了一个从没去过的地方,看到一些匪夷所思的自然现象,听到一些闻所未闻的神奇故事,他会觉得新鲜好奇,从而产生一种旅游兴奋感。他未必在意故事的真实性,但故事内容一定要生动有趣。如果在这个过程中还可以亲自体验一下,或者学到一点历史知识,增进对当地风土人情的了解,那就能提高游客的心理满足感。就说茶山村这个事,只要把散落民间的奇闻轶事串起来,再跟客家风水文化一结合,用客家人的风水思想来解释这些奇异现象,我们就可以演绎出一系列的风水故事。

这样做的好处,一是有趣味性。人们对于心里有、口中无、具有神秘感的东西,总是容易产生好奇和兴趣的;二是有哲理性。一段传奇故事的背后,往往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茶山村历史上出了那么多的传奇人物,黄氏家族一代代的优秀儿女能从一个偏僻小山村成功地走向世界,这本身就是一部跌宕起伏、充满悬念的人生戏剧,对我们后人具有启迪和教育意义;三是有知识性。要让游客真正理解客家文化,风水问题是无法回避的。客家人由中原名门贵胄南迁而来,笃信风水原理。客家民居在设计之初非常看重建筑选址。他们往往聚集于南向山脉脚下,民居前有风水池,后有茂密的风水林,周围自然环境(山脉、溪水、风水林)融为一体,形成特有的客家传统人文生态环境。从实地考察的情况来看,茶山村的座向、地理地形、生态环境等,也都完全符合风水理论的要求。



但是,在旅游策划中运用风水理论,即便是一种尝试,也要冒不小的风险。跟其他传统文化一样,风水理论精华和糟粕并存。长期以来,风水在许多人眼里就是一种迷信。直到这个项目最终评审时,还有专家对此提出疑义。那么,应该如何历史的和辩证的看待这一传统文化遗产呢?我们认为,风水理论固然含有迷信色彩和玄学成份,但更多的还是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风水理论追求人与自然的融洽和谐,它在本质上其实就是中国古代的人居环境学和场态学。如今,当我们远离大自然,被都市里的钢筋水泥和高楼大厦压抑得透不过气来的时候,回头看看那些被称为“风水宝地”的客家古民居,你不得不承认我们祖先对“天、地、人”三者关系的理解是很深刻的。他们当年选择世代栖息之地的眼光和思维,是智慧、独到而有灵性的



那么,如何在旅游产品设计中具体运用风水理论呢?我们的原则是:“师古而不泥古,创新而不离法则”。一方面,要回归到客家先民当年建设茶山村的思维模式,再现客家古村落的原始风貌;另一方面,又要顾及现代游客的休闲需求,在产品细节上有所创新。这其中,要再现茶山村的原始风貌,关键是要重建水系。

古人云:“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其实所谓“风水”,说白了就是指“阴阳”,或者说,指的就是“气”。古人认为,天地之气的阴阳和谐,对人非常重要。《皇帝内经》有云:“气者,人之根本;宅者,阴阳之枢纽”。那么什么样的生态环境比较适合人类居住呢?一是要“得水”,二是要“藏风”。简单讲,就是建房子要选择避风聚水的地方,这样才能“聚气”,从而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这其中,“择水而居”是第一原则。



记得当初我在梅州市旅游局局长陈建新的陪同下第一次走进茶山村,看到村里只有鱼塘和井水,却没有流动的地表水,当时就觉得很反常,因为这完全不符合客家人的思维逻辑。事实上,茶山村的山泉溪流直到七十年代才真正断流,原因是过度砍伐。后来又从对面水库人工引水,但前几年山体滑坡淤塞渠道,地表水又再次断流。在村中老人的引领下,我们在山坡上的一片竹林背后,找到了那条水渠,发现其实根本不用花什么投资,只要疏浚沟渠,就能为茶山村引来源头活水。而只要在原有水系的基础上,适当改变水流的方向,使溪水绕村而行,从每户人家门前缓缓流过,茶山村就能重新焕发生机。与此同时,为了增加游客的参与性和体验性,丰富人们对水车镇的品牌联想,我们在水系设计中加入了水车元素,通过大大小小的水车转动,强化整个水系的流动感,进而带动茶山村的气韵生动。



在跟当地政府领导充分交换意见之后,我们很快撰写完成了茶山村旅游项目策划文稿。令人欣慰的是,当我们交付策划文稿之后,梅县旅游局局长杨柏芳很快给我打来电话,告诉我有两位茶山村在外经商致富的企业家,看了我们的策划文稿之后异常兴奋,当即表示愿意回乡投资这个项目。随后,梅县县委、县政府在8月12日主持召开项目评审会,我们的策划方案在会上顺利通过评审,并得到了与会领导和专家的高度评价。



有趣的是,在茶山村旅游项目中引入风水策划,还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意外收获:茶山村的村民们一夜之间完全转变了态度,纷纷表示全力支持政府发展旅游。说实话,发展乡村旅游的最大难点,就是如何处理好跟村民之间的关系。如果得不到村民支持,乡村旅游项目要想取得市场成功,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对于村民们的这种态度转变,我们倍感欣慰。


12点,在水车镇吃了地道的客家风味的午餐后,橡友们到了南口镇的“龚家围”,与这座有百年历史的客家围屋作零距离的接触,进一步感受客家民居文化的魅力。
14点30分,在梅州城郊的泮坑旅游风景区享受湖光山色、清新空气,开展自然风光题材拍摄创作。
17点30分,橡友们聚集在有浓厚客家文化气息的梅州“院士广场”,徜徉梅江浮桥和宽阔广场,在晚霞中欣赏梅州的现代风光。
19点30分,橡友们品着香醇的客家娘酒,交流摄影心得。在愉快与不舍的气氛中,一一道别。一天的活动至此圆满结束。
这次活动,得到了“梅州市摄影家协会”、“梅州市老年摄影家协会”林主任支持和亲临指导。
《菜图上路》版主席元 素、特评A B C 、阿 懵、瓢石QSH等四位老师亦莅临指导,体现了“天下橡友一家人”的风格。
本次活动还得到了茶山村委会、村旅游公司领导的热情欢迎和接待。
梅州俱乐部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梅州梅 发表于 2008-10-9 11:53:58

三河镇跻身省历史文化名镇

本报讯 记者从有关方面获悉,我市大埔县三河镇以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遗存和众多的文物古迹,以及当地政府对文物古迹的保护和发掘的重视,日前被省政府核定为第一批广东省历史文化名镇。同时被核定为第一批广东省历史文化名镇的还有揭阳市普宁洪阳镇和惠州市惠阳区秋长镇。

    据史料记载,三河建制于北宋开宝年间(968-975年)。明洪武九年(1376年)设三河驿站、递运所、巡检司,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筑三河城。自明至清沿称三河社。民国后立区,为千年古镇。三河镇群山环绕,三江汇流,山川秀丽,古城汇城,拥有从宋至清的古迹和百余年近现代史迹。

    三河镇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向来是兵家必争之地,留下许多文物古迹,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境内有古码头、古墓葬、古城遗址、古民居、古寺庙等古建筑和名人故居等众多的历史文化遗存,以及近现代著名纪念建筑物。曾经发生过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宋末帝赵丙曾在三河旧寨建营驻跸,今存有“王子殿”遗碑一块;清初总兵吴六奇在此设营,镇守20余年;明朝兵部尚书翁万达墓御葬于此。三河镇的名人和将领众多,其中“兄弟三将军”、“一门九清华”、“国叔”徐统雄、宋湘夜访张丹崖、清代女诗人范荑香等均被传为佳话。


http://www.mzrb.com.cn/image/0809/23/m230102.jpg


    图为三河明代古城内的古民居建筑群及屹立在梅江、汀江、韩江三江交汇处的韩江源标志——客家母亲。

    民国七年(1918年),孙中山曾亲临三河坝劳军,敦促陈炯明护法北伐,后人建“中山纪念堂”纪念;1927年10月,“八一”南昌起义军在朱德的率领下,打响了著名的三河坝战役。

    三河镇人文古迹遍布三江六岸:明代古城、三河老街、韩江源标志、城隍庙、火船屋、南安寺、永福寺、天主教堂、龙文阁、凤西亭塔、古榕渡、吴钩衙、徐统雄故居、毓荪楼、陈氏宗祠等古建筑,各具特色。

    近年来,大埔县委、县政府和三河镇加大对文物古迹的修复和保护力度,并大力挖掘人文资源,这里历史悠久的古街、民居等文物古迹较完整地反映了当地自宋以来各个时期的历史风貌、地方特色和客家风情。

    在三河镇河西,大埔县修复了我国最早的中山纪念堂、明代古城,新建了韩江源标志等,形成了以纪念孙中山先生为主,连结王子殿、范汉杰故居、三河古城、翁万达墓、凤西亭塔等人文景观的文化长廊。在三河镇河东,扩建了国家级烈士陵园三河坝战役纪念园、三河坝战役展览馆、朱德纪念大桥,完善了“八一”起义军三河坝战役烈士纪念碑配套设施,竖立了朱德元帅铜像等,形成了以纪念朱德元帅为主,连结锦山古道、水上乐园、探仙岗、古榕渡、永福寺、龙文阁和县城泰安楼、双髻山森林公园、西湖公园等、与自然生态相统一的红色之旅走廊。

     (陈潮华 黄志忠 朱迪光 何志林)

梅州梅 发表于 2008-10-9 11:55:43

莫让短视“抢早”砸了蜜柚招牌

今年我市蜜柚收购价从每公斤2.6元跌至1.4元,后期销售情况不理想,专家提醒——
莫让短视“抢早”砸了蜜柚招牌
2008-10-02   新闻版权所属:梅州日报


    目前我市的蜜柚销售已近尾声,记者从有关方面获悉,今年我市蜜柚后期的销售情况并不理想。记者通过调查了解到,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部分果农和水果经营者抢早采摘上市的短视行为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蜜柚是我市仅次于金柚的大宗柚类产品,主要分布在大埔县和梅县,种植面积约14.5万亩,2008年估计产量15万吨左右。近年来通过政府和果农等的共同努力,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建设得以推行,梅州蜜柚的品质不断提高,在国内市场上享有较高的声誉,国外市场也不断得到开拓。然而,据了解,虽然今年蜜柚出口好于去年,全市出口逾3500吨,价值达400万美元,但今年国内的蜜柚销售却出现了先喜后忧的现象,前期较好的蜜柚卖到每公斤2.6元多,后期却跌到每公斤1.4元甚至更低的收购价。这样的价格,柚农基本没有效益可言,而经销商也仅可保本,甚至亏本。

    蜜柚属早熟柚品种,在我市一般在9月下旬成熟采摘,于中秋、国庆节前上市。农业部门调查发现,今年部分种植户明显是在提早采摘蜜柚、抢早上市。据调查统计,至8月18日,梅县各镇销售大户已收购蜜柚621万公斤,采摘时间比正常的成熟期提早了一个多月。大埔县抢早采摘现象较少,大部分果农于9月上旬开始采摘,而此时国内的销售形势却已变得相当不理想,普通柚园每公斤收购价格在1.2元至1.8元之间,部分较差的蜜柚更是低至每市斤0.5元以下。大埔县顺兴集团公司在中秋节前后每天销往江门销售点、深圳市场和浙江省嘉兴地区市场的销量仅占往年销量的三分之一左右。业内人士分析,蜜柚之所以销售困难,一方面是因国内水果消费市场疲软,带来不利影响;更重要的原因是早期部分果农和水果经销商提早采摘蜜柚,上市的蜜柚质量较差,破坏了梅州蜜柚的良好形象,导致消费者的消费欲望降低。嘉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业务负责人蓝天对记者说,建立梅州蜜柚良好形象,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积累,毁坏却只要给消费者的一次坏印象就够了。

    据了解,今年由于受1至2月份持续低温冷(冻)害的影响,我市柚类开花结果较往年迟20多天,果实成熟期也相应往后推迟了20多天。如果在此基础上再提前一个月采摘,势必对果实品质产生较大影响。嘉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经理古明欣是位经营水果生意多年,具有丰富水果经营经验的香港商人,他对一些柚农不顾质量提早采摘的短视行为感动十分痛心。他告诉记者,由于梅州蜜柚的口碑“变得不好”,东莞的超市等A级卖场都大大缩减了梅州蜜柚的销售面积。他认为,虽然抢早采摘上市可以卖到较高价格,但尝过品质不好的蜜柚的消费者,就会留下不良的印象,消费的欲望也会大大降低,因此即便后期上市的蜜柚质量较好,也难消除影响,挽回消费者的信心了。市农业局副局长、农业专家孙中兴表示,不顾品质提早采摘上市的行为无异于杀鸡取蛋,长此以往会给产业带来灾难性后果。过去金柚发展过程中就曾走过这样的弯路,经过近几年政府大力倡导质量意识和广大果农的自律,金柚才逐渐重新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蜜柚生产销售上切忌再犯同样的错误。

    据了解,由于地理、气候等因素,福建的蜜柚采摘期要比我市迟20多天到1个月左右。为了抢市场,当地果农往往提早采摘,抢在中秋节前应节上市,这使我市柚农失去了早上市的优势。因此,我市一些果农和经销商被迫也采取提早采摘上市的做法。古明欣认为,要避免这种“混战”,政府要积极采取措施,在产区加强宣传,增强果农的质量意识和品牌意识;在主销区加强宣传,让消费者了解各品种梅州柚子上市时间,知道如何辨别柚子品质。另外还要加强品牌建设。
    (陈潮华)

梅州梅 发表于 2008-10-19 00:31:35

“客天下”催生旅游新亮点
本报讯 (记者李锦让 钟小丰 实习生黄文婷)日前,记者在市重点工程项目客天下旅游产业园采访时看到,该园区的主要景点——客天下广场、千亩杜鹃园、登山公园已于最近建成开放。据了解,在十一黄金周期间,该园区吸引了海内外游客纷至沓来,共接待游客近5万人次。在市委、市政府的全力支持下,作为市重点工程项目的“客天下”正成为梅州旅游的一张新名片。

    记者在客天下千亩杜鹃园看到,这里漫山绚丽,千亩杜鹃花盛开,蔚为壮观,一些游客正尽情游览留影。在客天下广场,记者看到,这里已建成了当今国内艺术大师和客家文化研究学者共同打造的大型雕塑群《客家母亲》、《自我完善》、《笑到最后》,大型书法石刻作品《客家赋》等诸多文化景观。在登山公园,奇树、怪石、瀑布、森林以及晶莹透彻的湖水和延绵起伏的群山,构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客天下广场、千亩杜鹃园、登山公园的正式开放,大大延伸了梅州旅游产业链,为来梅观光的海内外游客提供了梅州城郊旅游新去处。据了解,该产业园区目前正全面加快景区各项工程建设步伐。据介绍,大型雕塑《客家妇女》将于近期在客天下广场落成,客天下国际大酒店1期工程全面完工即将交付,科尔多瓦公园、圣山湖公园、客家小镇全面进入施工,大型儿童公园、饮食购物广场正式动工建设。随着这些工程的建设与完工,一个崭新的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体现“宜居带动宜业”绿色崛起新理念的梅州旅游与人居“旗舰”项目将逐步呈现在广大市民面前。


http://www.mzrb.com.cn/image/0810/15/m150101.jpg

    上图为客天下旅游产业园千亩杜鹃园建成开放,引来游人观赏。

梅州梅 发表于 2008-10-19 00:32:05

东片工程带状公园初步设计通过审查
昨日上午,市建设局主持召开会议,邀请专家和有关单位负责人对梅城江南东片工程带状公园初步设计图纸进行审查。专家们审查通过了带状公园初步设计,并提出了修改建议。

    据了解,江南东片带状公园是一项提升梅城城市品位,融市民休闲、体育、旅游于一体的民心工程。该项目位于梅城江南梅江西岸,北起东山大桥,南至马鞍山七孔闸,与东山教育基地、芹黄片区隔江相望,全长约4公里,面积约20公顷。

    据设计单位介绍,按初步设计,将分别在南堤外凸与内凹处以及大岌顶上设置三个风格形式不同的塔式建筑控制全园,并结合公园的形态特征,通过五组园林建筑的营造形成公园的五个组团。园林建筑采用现代简洁的设计手法,结合梅州客家建筑的风格与元素进行创作。在公园入口广场与五组园林建筑之间,适当地安排各种娱乐休闲及康体健身场地,在不同的场地分散布置反映梅州客家风情及耕读文化等情趣雕塑。
      (刘世锦 何敏柱)

三方村 发表于 2008-10-24 21:22:21

回复 98# 梅州梅 的帖子

城市建设河源暂时跟不上梅州,但是旅游开发河源又比梅州开发早,两个客家兄弟市各有千秋:lol :lol

[ 本帖最后由 三方村 于 2008-10-24 21:28 编辑 ]

三方村 发表于 2008-10-24 21:32:41

原帖由 梅州梅 于 2008-10-19 00:32 发表 https://www.hakkaonline.com/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东片工程带状公园初步设计通过审查
昨日上午,市建设局主持召开会议,邀请专家和有关单位负责人对梅城江南东片工程带状公园初步设计图纸进行审查。专家们审查通过了带状公园初步设计,并提出了修改建议。

    据 ...
哇!,老刘同志汝系老记还是政府文职;P ;P ;P ,建议汝为了梅州市委提出的“四个梅州”的战略,一定得让他们向省委提出承办2010年广州亚运会的分会场,不知刘兄能答应否? :handshake:

勇往直前 发表于 2008-11-17 21:56:15

看来后发之势的确喜人.我们在为您加油,鼓劲.

梅州梅 发表于 2008-11-28 00:17:57

客家学院成立

前日,中国大陆首家客家学院——嘉应学院客家学院正式成立。

梅州梅 发表于 2008-11-28 00:19:07

台湾客家电视台《作客他乡》栏目组来梅拍纪录片

作者:夏佳


      2008年11月16日至2008年11月19日,台湾客家电视台《作客他乡》栏目组来梅拍纪录片。台湾客家电视台的电视节目覆盖台湾并通过卫星传播全球,24小时客家话播出。电视记录片《作客他乡》是反映台湾客家子弟走访世界各地,用新时代的眼光记录不同的客家乡情。
    这次栏目组到梅州拍摄的专集名称是《摇滚吧山歌》,它反映热爱客家文化的客家电台年轻主持人廖经华创作出题为《作客他乡》的客家话流行歌歌词后,为了寻找属于自己心目中的曲子,来到客都梅州接受传统的客家音乐元素熏陶,感受原乡故土的客家风情,并在梅州电台的帮助下与梅州客家流行音乐创作人曾辉彬合作完成了客家流行歌《作客他乡》的曲创作。
    栏目组一行四人来到梅州后采访了梅州电台主持人曹冲并到梅州市山歌剧团采风,拜访了客家山歌手廖小荣女士,在拜访廖女士期间台湾客家电台主持人廖经华作为同姓子侄向廖女士拜师学艺,学唱原汁原味的客家山歌。为了更深入的感受客家风情,他们专程前往客家山歌之乡松口镇采风,悠悠梅江水、款款客家情让栏目组一行人亲切地感受到了原乡客家亲人的热情、质朴,赞叹原乡故土山美、水美,人更美,也更激发了大家的创作灵感,采访期间栏目组人员一起与梅州客家流行音乐创作人曾辉彬利用晚上的休息时间交流、创作、润色,完成了《作客他乡》的曲创作。
    笔者有幸先听到了这首歌,歌词大意是“飞向三万英尺个天空,渐渐消失个地平线,背起包袱前进客都。红色布巾、白色个油桐,渐渐嘹亮个老山歌传过万里,作客他乡。台湾客家个子弟,用双脚行遍大地,纪录远方熟悉个声音,毋知敢会(不知能不能)寻到共样个心情?天地山水有一群客家人,安份守已,用心写下历史个脚印,跟涯看看客家个乡情。”后面加上DJ念白:“讲唱山歌涯最多,船上载有七八箩。拿出一箩同汝对,对到明年割番禾。河唇洗衣刘三妹,借问秀才哪里来。自古山歌从口出,哪有山歌船载来。”,曲风奔放流畅,如台湾年轻的客家乡亲,带着祖先留下的客家花布领带(客家电台主持人廖经华先生带着一条客家花布领带,并跟我们讲述了台湾客家花布领带的故事),穿越三万英尺的天空,来到养育过祖先的故土寻根;又如滔滔梅江水随着海峡两岸相互开放的时代潮流,沿着祖先迁徙的路流向宝岛台湾,全曲情真意切客味十足又具有DJ摇滚流行风,节奏感强,动感、明快。
    随着海峡两岸开放交流,客家乡亲携手传承、弘扬客家文化,客家文化这一古老而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遗产,一定会在新时代展现其独特的魅力。

三方村 发表于 2008-11-28 00:28:57

回复 237# 勇往直前 的帖子

真真老乡,汝个话系嘛个意思?
页: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查看完整版本: 世界客都,中国梅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