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150 huangchunbin 的帖子
有管输后,梅州石油就不用到广州的黄埔油库、惠州的泽华油库、揭阳的曲溪油库汽车运油了。:lol宜华木业捐100万改建仁居城南小学
本报讯 近日,汕头市宜华木业股份有限公司决定捐资100万元改建平远县仁居镇城南小学。据了解,该小学是一间完全小学,在校学生近200人,建有教学楼一栋,建筑面积850多平方米。为适应学校布局调整需要,平远县计划对该校进行改建,拟新建一栋600平方米的教学大楼,新建一栋300平方米的教职工及学生宿舍以及运动场等,共需投入资金100万元。得知这一消息后,宜华木业公司董事长刘绍喜、总裁刘绍生决定捐资支持改建工程。 实时快报!梅州梅干得不错。强热带风暴“帕布”对我市有较大影响
来源:梅州日报昨日从市气象台获悉,今年第7号强热带风暴“帕布”较大可能于8日傍晚到夜间在厦门到汕头之间沿海登陆。受“帕布”及其环流影响,我市9日前后将有一次暴雨降水过程,我市持续已久的高温炎热少雨天气和旱情有望得到缓解。
据了解,昨日14时,今年第7号强热带风暴“帕布”中心位于北纬22.3度,东经123.4度,也就是在台湾东南偏东约250公里海面上,中心附近最大风速30米/秒(108公里/小时),相当于11级风力。气象部门预计,“帕布”未来24—36小时内将以30公里/小时左右的速度向偏西北方向移动,强度继续加强,7日夜间在台湾东部沿海地区登陆,较大可能于8日傍晚到夜间在厦门到汕头之间沿海登陆。 S221线大埔双溪境内水毁公路路基修复
近日,因受今年6月上旬连降暴雨影响而造成公路路基和路面整体崩塌、交通完全中断的省道S221线大埔双溪境内梅溪、清泉溪两段公路路基抢修工程完工,恢复正常交通,提前1个多月完成省公路局下达的修复目标任务。至此,我市境内主要国、省道干线公路水毁路基基本修复。
据了解,受6月上旬连降暴雨影响,我市境内国、省道干线公路先后有130多处路段因水毁而发生交通中断。灾情发生后,我市公路部门迅速启动抢险应急预案,克服“等、靠、要”思想,采取“先抢通后修复、先主线后支线”的原则,千方百计调集工程技术人员和各类机械设备进场抢修,确保水毁灾害在第一时间得到控制,并将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在便道抢修过程中,我市公路部门在积极做好群众思想工作的同时,采取先征用土地后进行补偿的办法,在最短的时间内抢通所有水毁公路便道,确保了各地救灾复产工作的顺利进行。
据统计,截至昨日我市公路部门已累计投入了5000多万元,水毁抢修资金,完成水毁公路修复工程总量近7成。目前,市、县公路部门正克服当前天气炎热等困难,全力抓好剩余水毁公路的修复工作,力争本月底前基本完成全市主干线水毁公路的修复工作。
来源:梅州日报
梅州大堤堤顶道路限行部分机动车
近日从市交警部门了解到,根据有关法规,市政府决定自今年8月20日起,对梅州大堤堤顶道路采取限制机动车通行的措施。具体限制措施为:一、梅州大堤(南堤、北堤)堤顶道路禁止履带拖拉机、硬轮车及中型以上货车通行,经批准的抢险、救灾、堤防施工等特殊车辆除外。具体禁止通行路段为:南堤从梅县机场至马鞍山七孔闸,北堤从城北古田至黄遵宪纪念中学。二、梅州大堤西堤(梅县程江河堤)堤顶道路的机动车通行依照梅州大堤(南堤、北堤)所禁止通行车辆种类规定执行。具体禁止通行路段为:梅江河段从程江镇望江亭至德龙桥;程江河段从德龙桥至秋云桥,芦屋岗至扶大乌仙岩。
据了解,对梅州大堤堤顶道路采取限制机动车通行措施目的在于确保梅州大堤安全和道路畅通,防止因超重车辆通行可能造成的河堤损毁。交警部门将在禁行路段设立各种交通警示标志,希望市民们自觉遵守。
打造精品全面推介梅州
昨日上午,电视专题系列片《客都·梅州》(暂定名)节目大纲座谈会在市委宣传部会议室举行。来自广东电视台海外中心、市广播电视台、嘉应学院、客联会等客研专家、教授、编导聚集在一起,对这部集中反映客家文化历史的电视专题系列片节目大纲进行深入细致的研讨。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林碧红参加会议并作讲话。据了解,此部电视专题系列片由梅州市委宣传部、广东电视台和梅州市广播电视台联合筹拍。该片初步策划方案由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客从何来;第二部,客家风华;第三部,客家星空;第四部,客家精神;第五部,客都之光。合计约22集,编创拍摄工作预计两年内完成。
林碧红在讲话中指出,拍摄电视专题系列片《客都·梅州》,是继《客家与梅州书系》出版发行后,深入实施“文化梅州”发展战略的又一重点文化工程,旨在继续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建设“文化大省”重大决策,打造岭南文化品牌,弘扬客家文化精神,扎实推进文化强市建设。她强调,通过拍摄该片,直观、形象、系统、全面地构建客都影像大厦,彰显客家精神,传承客家文化,启迪民智,焕发民意,照亮未来,必将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好事。她要求,各合作单位和有关专家、教授要高度重视,深刻认识该工程建设的重要意义,全力支持该项目建设。要打造精品,既要创新文化特色,全面推介梅州,又要力争在国家同类作品中夺取高奖,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要加强协作,密切配合,快速运作,力争作品早日搬上荧屏。
广东“东西北”步入发展快车道
广东省东西北振兴计划》亮点解读广东“东西北”步入发展快车道
近日,省政府正式印发了《广东省东西北振兴计划(2006—2010)》,勾画出广东东西两翼、北部山区未来五年加快发展全面振兴的蓝图。
在东西北振兴计划及其专项规划中,密密麻麻的表格,列出了400多项东西北重点项目清单,布局了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工业项目及环保生态项目,总投资达8000多亿元,助力东西北步入发展快车道。
怎抓产业发展100多项重点工业项目,涉及投资约2600多亿元
加快工业化进程,是东西北加快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之一。以重点项目建设为龙头加快推动一批支柱产业、龙头企业的发展,支持建设一批重点产业基地,做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水平。列入规划的100多项重点工业项目,涉及投资约2600多亿元。
东西两翼要发展特色产业和临港工业。东翼地区规划建设汕潮揭石化基地,包括汕头聚苯乙烯基地、潮州华丰石化基地等,争取建设汕头南区石化区炼油一体化项目,延长石化产业链;规划建设东翼地区装备制造基地和汕尾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等。
西翼地区规划建设茂湛石化基地、茂名临港工业基地、湛江钢铁项目、湛江制浆造纸基地等。
北部山区突出发展资源特色产业,突出产品精深加工和品牌建设,重点建设山区水泥生产基地、韶关冶金生产基地、河源旅游食品生产制造基地、梅州青蒿制药项目、云浮石材深加工基地等。
随着一批重大工业项目的建设和拉动,到2010年,东西两翼地区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增加值将比2000年翻两番以上。
怎打坚实基础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项目总投资超过4500亿元
经济发展,交通、电力、水利等基础设施要先行。在《振兴计划》中,加快以交通、能源、水利为重点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是重头戏,列入规划的项目158项,涉及总投资超过4500亿元。
加快大交通建设,到2010年,东西两翼地区分别形成以汕头和湛江为中心,铁路、水路、航空运输协调发展,网络结构趋于合理的综合运输系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3800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达到1060公里以上;铁路营业里程约1120公里;港口年吞吐能力达到2.4亿吨左右;机场旅客年吞吐能力达430万人。
加快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东西两翼地区沿海大型骨干电厂,东西北地区布点建设核电基地和抽水蓄能电站,大力发展风电。到2010年,东西北地区电力装机容量约2800万千瓦。加快电网建设。“十一五”期间规划东西两翼地区和北部山区电网建设总投资约482亿元,新增500千伏变电容量975万千伏安,新(改)建线路约3465千米。
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完善的防洪减灾体系和合理的水资源配置管理体系,有效控制常遇洪涝和风暴潮,基本解决东西北地区的缺水问题,不断提高水环境质量及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率,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到2010年,实现东西北地区主要堤围防洪能力达50—100年一遇,城市和工业供水保证率达95%—97%,农村生活供水保证率达90%。
届时,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将基本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并适度超前,经济发展后劲明显增强。
怎保秀美山川环保生态工程总投资约250亿元
东西北作为后发地区,其发展路径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振兴计划》中明确提出,实施经济与环境协调的发展策略,东西两翼地区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北部山区坚持保护与发展并重。
加强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中的环境保护,限制高污染产业转移到东西北地区,加快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重点推进县城、中心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建设步伐,着重抓好枫江、练江、榕江、小东江、黄冈河等河流的综合整治工程。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力度,严格保护饮用水源地及其上游地区的自然植被。规划建设东西北地区环保生态重点项目33项,估算总投资约250亿元。
到2010年,生态明显改善,水源性和水质性缺水问题基本解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省下达的指标内;森林覆盖率东翼地区达到51%,西翼地区达到43%,北部山区达到68%以上。
怎建和谐城镇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明显提高
在东西北发展振兴中,要强化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大力发展区域性中心城市,以及由这些城市组成的产业带,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
东翼地区:强化汕头的区域中心城市地位,构建以汕头市区为中心,潮州、揭阳市区为副中心,各城镇协调发展的潮汕都市圈,汕尾市形成点轴结合的城镇发展格局。
西翼地区:强化湛江、茂名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地位,发挥阳江市作为地方性中心城市的集聚与扩散作用,形成西翼地区城镇密集区。
北部山区:强化韶关、梅州市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地位,加快河源、清远、云浮等地方性中心城市建设,提升城市的整体竞争力,形成北部山区城镇点轴发展区。
到2010年,东西两翼地区城镇化水平将比2005年提高约10个百分点,城市的规模和实力进一步壮大,建成汕头、湛江、茂名三个特大城市,潮州、揭阳、阳江、汕尾四个大城市。
《振兴计划》涵盖地域范围
东翼地区包括汕头、揭阳、潮州、汕尾4市;西翼地区包括湛江、茂名、阳江3市;北部山区包括韶关、河源、梅州、清远、云浮5市以及惠州市的龙门、肇庆市的广宁、德庆、封开、怀集5个山区县。共有土地面积13.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76.8%。
振兴东西北六项主要任务
一是推进产业加快发展。二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壮大县域经济实力。四是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五是促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六是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十一五”九大工程建设
规划建设综合运输、能源保障、水利建设、工业发展、服务业、农村建设、环保生态、文化发展和平安保障等九大工程,涉及项目415项,估算总投资约8356亿元,“十一五”期间投资约5750亿元。其中,东翼地区重点项目150项,估算总投资2060亿元,西翼地区重点项目115个,估算总投资3317亿元,北部山区重点项目150项,估算总投资2979亿元。
本报记者 陈韩晖 实习生 谭罗敏
来源:南方日报
用“阿姆话”征服听众
2007-08-17 新闻版权所属:梅州日报最近,从事播音工作29年的梅州电台主持人慧星双喜临门,她不但获得了我市广电系统播音员中唯一的主任播音员职称,论文《提高客家方言播音水平的若干问题探讨》还获得了2006年度省广播电视播音主持奖三等奖。
“是钻研‘阿姆话’给了我这些荣誉”,在与记者的交谈中,慧星,正如她的真名——杨雅文一样,典雅、文静。带着获奖后的喜悦之情,她娓娓道来,细说自己与“阿姆话”的不解之缘。
“我进入电台是既偶然,又必然。”她很自然地换了一种回忆的叙述语调说:“记得1979年10月的一天下午,我偶然从同学处得到转播台招考播音员的消息,当晚便冒着大雨前去应试。培训期间因练习播音过度,还病了半个月。由于我声音素质不错,而且中学时就能用‘阿姆话’读报,于是便入了这行。”她不无自豪地侃开了:“我第一次播音时又激动又紧张,背得滚瓜烂熟的稿件念起来却结结巴巴。”她继续说:“当晚,我庄重而虔诚地将台式收音机摆在枕边,第二天早早起来等待自己的声音。”
为形成自己的个性化播音风格,她抓住一切机会学习播音知识,坚持看书、看报,收听、收看上级台的新闻节目及其他节目,向“老广播”、老“梅城”学习,虚心向群众学习“阿姆话”,从而提高自己的客家话口头表达能力;她还学唱山歌、五句板等文艺演唱,进一步掌握客家人表情达意的方法,使自己的新闻、专题、文艺、广告等节目语言形象更加生动活泼;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她终于形成了自己的播音风格:将普通话稿直接“译播”成客家话,将书面语直接“译播”成口头语,将北方话直接“译播”成“阿姆话”。她口齿流利、吐字清楚、音质清脆、音色圆润、感情真挚、使听众倍感亲切。
慧星能有今天的成绩,是与家人的支持分不开的。她的父亲是中学语文老师,家翁是对客家文化颇有研究的专家,他们经常听慧星的播音,对不足之处一一指出,并作纠正和指导。慧星深情地说:我能有今天的成就离不开家人、领导、同事、听众和老师的支持。
慧星除了新闻播音之外,还担任了一些其他重要的播音任务。在专题节目《阿福嫂的故事》中她担任主角阿福嫂的播音任务。她担任20多集专题《走出围龙的客家人》的播音任务,该节目已制成VCD作为馈赠礼品。2005年,她担任专题节目《围龙屋剧场》中主角福叔姆的演播。该节目有多集分别在中央台客家话频道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播出,获得广泛好评。
担任一级播音员后,慧星把自己的播音实践,研究客家方言播音状况的心得体会,写成论文《为客家方言播音把脉开方》发表在省广播专业刊物《南方广播研究》上。
构建“客家风情旅游文化圈””——市发展战略顾问丘峰谈“文化梅州”
人物简介:丘峰,1941年出生于广东梅州市梅江区 ,1961年考入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曾任上海文艺出版社、广东《花城》杂志和《大墙内外》杂志社负责人、上海市政协常委、上海市特聘监察员,现为世界华文作家协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小说学会理事、中国华文文学研究会监事、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同济大学特聘教授、嘉应学院客座教授,上海客家知识分子联谊会会长,梅州市发展战略顾问。丘峰长期从事散文创作和文学研究,建树颇多。他被文艺界誉为集编辑、创作和理论研究于一体的罕有的“三栖”作家,先后出版有文艺理论、文学评论、散文、小说等十多部近千万字的著作。http://www.mzrb.com.cn/image/0708/18/m180201.jpg
作为从梅州走出去的文化人,丘峰对家乡的拳拳之心时时可见,他不但牵头成立了上海客家知识分子联谊会,还处处关心家乡的经济建设,多次将自己对家乡发展的看法写成文章,寄给市委有关部门。在他回乡之际,记者对他进行了采访。
关于构建“大客家旅游圈”的设想
记者(以下简称记):您在一篇文章中提出了“构建大客家旅游圈”的设想,您的思路是如何形成的?
丘峰(以下简称丘):旅游是“无烟工业”,对一个地区的经济文化而言是有着重要作用的。梅州旅游事业要立足梅州,更要跳出梅州看梅州,要在“大客家”视野下研究、规划、经营和发展梅州的旅游事业,这对振兴梅州经济会有很好的作用。
记:今年4月,有关部门在梅县雁南飞旅游度假村举行了“从客都到红都”自驾游活动,与您今年1月写信给市委市政府时的一个的提法不谋而合,在那篇文章中,您还提出建立梅州“客家风情旅游文化圈”设想,您的依据是什么?
丘:梅州是客家人的重要地区。从历史发展情况来看,江西赣州定位为“客家摇篮”,福建龙岩定位为客家“祖居地”,而梅州则定位为“客都”。暂且不管这些定位准确与否,但从历史渊源来看,这三地无疑是客家人最重要地区;而且这三地地域相连,文化同源,经济互补,人脉相亲,方言相同,形成三角之势,从渊源、地缘、人缘上都有相通相融之处和互融互补之需。为此,如果闽粤赣客家人能克服某些“各自为政”或“夜郎自大”地域或心理上的障碍,充分利用三地地域、交通与资源等方面的优势,构筑“大客家旅游圈”,推进大客家“大旅游、大规划、大产业、大文化、大市场”的发展战略,构建三地旅游大联合,经营旅游大市场,发展旅游大产业,做到“资源共享、规划统一、市场共促、营销共抓,利益均沾”,完善合作机制,各方面互助互利、互融互补、既分又合,共享旅游资源,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记:您的“客家风情旅游文化圈”构想比较切合实际,但这只是蓝图。您对实现“大客家旅游圈”有什么设想?
丘:要实现“大客家旅游圈”的构想,首先要三地领导充分重视、有共同要求的基础上,再请有关部门组织协调小组,大家要从共同利益出发,克服地方主义、本位主义和相互排挤的客家人的陋习,立足发展和繁荣大客家经济,从大处着想,从基础做起,这样不仅能在旅游上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而且将来在其他经济领域上也会有很大的合作余地,将来甚至可以发展成以三地为中心的“大客家经济圈”。
其次,要完善协调机制,共同构建旅游发展一体化战略:做到规划一体化、市场一体化、宣传一体化、促销一体化、接待一体化、景点交通一体化、信息资料一体化,共同制订“大客家旅游圈规划”,重点研制旅游定位、旅游宣传(包括旅游地图、旅游手册、旅游画册、旅游风情等)、旅游景点、旅游交通、旅游宾馆、旅游线路以及旅游前景预测等等,编制“大客家旅游图”,做到“共生共荣、共促共赢”。
再次,关于旅游内容,客家人是汉民族的特殊民系,它的形成与发展都有特殊性。因此,要重点在“客家”两字上做文章,“客味”要浓。大画家李可染说过,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只有“客家的”才是中国的,才是世界的。这是三地最为突出的特色,其他地方是很难替代的。旅游内容大致可以分为综合旅游、文化旅游、红色旅游(可以以井冈山、瑞金、古田和叶剑英故居为主线)、风情旅游(包括各地美食、民居、风俗等)和山水旅游等。具体做法可合可分,即,可以整体线路游,也可以分块游。根据客源情况由总部统一调度安排。文化旅游(主要是历史上的名人故居、名人故事等等),这方面梅州有较大的优势,梅州有洪秀全、黄遵宪、丘逢甲、林风眠、李金发故居等,还有桥梁建筑大师李国豪等名人故居。同时,赣州的文化旅游也有很大的优势,例如,文天祥、张九龄、辛弃疾、蒋经国、牡丹亭等等。红色旅游方面赣州有瑞金、井冈山、“梅岭三章”等,福建有古田等,梅州有叶剑英故居、三河坝等。民居旅游有福建的土楼、梅州的围龙屋等,其中红色旅游、客家民居民俗和客家小吃可作为三地旅游的亮点,很有客家特色。如果三地建立很好的合作机制,前途将是可以预见的。
在操作上要从大处着想,小处着手。根据客户的需要,既有统一领导,又有具体安排;既有全程旅游,又可分块经营,例如,如果要求全程旅游的,则可统一安排;如果只需游某一地的,则可由总部安排,由某地接待,利益均沾。
记:梅州是您所说的“大客家旅游文化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您还提出“梅州客家旅游文化风情圈”的概念,我理解您的意思是把梅州的旅游文化资源整合起来,形成旅游文化的统一体,防止零打碎敲式的资源浪费,很有新意。在这方面您有什么具体建议?
丘:我之所以提出建立“梅州客家风情旅游文化圈”的设想,是基于梅州既是“客都”,又是著名的“文化之乡”来考虑的。梅州文化底蕴深厚,特点明显,重点突出“客家风情”旅游文化,有助于提高梅州的知名度和较好的经济效益。
客家风情包括梅州生态景观、人文景观、客家民居、客家美食、客家风俗、客家教育、客家名人故居等等。
首先是建立以梅州为中心,以附近惠州、潮州、深圳、河源和珠三角等较发达地区为辐射点的“梅州客家风情文化旅游圈”;其次,在交通上要作统一规划,可以自驾车旅游,也可以乘车旅游;再次,在硬件和软件设施上既要考虑客家特色,又要考虑周围客人的习惯、风俗等因素,从交通、食宿等方面提供优质服务,以休闲、娱乐为主题,客源定位以华侨华人、港台客人、文化人、白领和企业家为主体,以此来考虑设施、餐饮、娱乐、配套等问题,使客人感到方便、舒适、有趣。
梅州人造景点较多,而原生态的景点较少,“生态梅州”可以为梅州文化旅游提供亮点,是否可以考虑规划原生态的主题公园,可供客人狩猎、钓鱼、烧烤、采果等休闲活动以及购买无公害的蔬果等旅游产品。
梅州是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建立旅游文化产业必须在“客家”、“山区”、“文化”与“休闲”等方面做文章。
名人效应是无法用金钱来计算的。我曾到江苏高邮考察,那里宋朝时出了个诗人秦观,当地政府特地建立秦观公园,树立秦观塑像及展馆等,作为当地重要旅游景点,参观者络绎不绝,效益还不错。利用名人典故、名人题词、名人诗文等做文章,会有很大的吸引力。例如,文天祥、宋湘、丁日昌、黄遵宪、丘逢甲、叶剑英、郭沫若等名人在梅州写下不少诗篇,都可以在景点做成诗碑诗亭,成为一景。2000年秋,李国豪院士回梅州时,在阴那山、雁南飞等地题词,旅游部门就可以在那里勒石、挂照片等。在江南旅游景点,有许多大饭店就用名人的题词或来访照片大做文章,有较大的吸引力。
梅州文化名人特多,完全可以利用这些有利条件做足文章。例如,在既有黄遵宪、丘逢甲等名人纪念馆基础上,再建立林风眠、李金发、李国豪等人的纪念馆等,把文化名人的故居、纪念馆等各景点统一规划,陆续推出,并且选择最佳的旅游路线串联起来。
梅州民居颇有特色,可以把具有代表性的围龙屋作为景点串联在一起,例如,联芳楼、三角地和扶大夏屋等客家民居可以联结起来;还可以把梅州与“古梅”和“今梅”结合起来,梅州有许多古梅,杨万里、叶剑英等诗人写过许多“梅诗”,可以做一些名人诗碑,做足“梅”的文章,还可以在梅花盛开时举办“梅花节”,搞“赏梅”活动,让“梅文化”生发出现代光辉。
梅州的饮食是客家菜系的代表,要推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特色菜作为招牌菜,并且写成出版介绍客家菜系的书,对外宣传,不仅向游人做生意,而且还要向国内外推广,使客人吃了还要带走。
记:您的见解对相关部门有一定的参考作用,您对具体的工作有无想法?
丘:建立“梅州客家风情旅游文化圈”是我思考很久的事,上面讲的是宏观的,具体还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1)领导重视。有关领导如果认为这方案可行,则要立项,并且组织人员培训。我感到,梅州人的素质总体上是好的,但还有提高的空间,尤其是服务理念上要明确自己是“服务”他人的,在行动、语言、举止上要文雅得体,要有一整套规范服务制度,要向先进城市学习,引进新的服务理念。(2)我特别要说明的是,宣传工作要到位。现在梅州的知名度还不如梅县的知名度高,上海这些大城市的人很少有人知道梅州,我们碰到过不少这样尴尬的情况:有时向客人介绍说我是梅州人时,对方感到茫然;而当我说是梅县人时,对方才恍然大悟。可见,宣传工作确实很需要,不然人家怎么会来梅州旅游呢?为此,我建议有关方面编写一些旅游方面的书,可以赠送,也可以销售;同时,有计划在报刊上发表一些文章,重点在华南与华东,还有向台港及海外报刊上发表一些推介文章,提高梅州的旅游知名度。(3)注意开辟华东市场。现在,上海及江浙人十分富有,他们的旅游兴致也很浓,到龙岩、赣州旅游的人不少,而到梅州旅游的人却不多,这里既有交通不便的原因,也有梅州没有做好吸引他们来旅游的长远计划。我建议梅州从长远打算,规划开辟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市场,其潜力是很大的。(4)组织旅游方面的副产品,设计一些有客家特色的纪念品和农副产品等等。总之,我认为,梅州旅游要有大规划,要有短期与长远的规划,作为大产业来抓,其前途是广阔的。
客家研究工作要有大思路
记:客家研究工作方兴未艾,说明“文化梅州”得到专家学者的认同,您是比较早研究客家文化的专家,对目前如火如荼的客家研究有何看法?
丘:前段时间,我听说梅州市和嘉应学院相继成立“客家研究院”,省里也来人调研“客家研究基地”的事,还听说华南理工大学也在争“客家研究基地”。这表明市领导提出的“文化梅州”得到省里的重视与认可,对建设“文化梅州”的理念和提高梅州的知名度与影响力来说很重要。嘉应学院在客家研究方面已经做了许多工作,出了一些成果和人才,梅州客家联谊会也有一些研究人员,可以把这些人才聚集起来,统一领导,统筹安排,以嘉应学院为主要研究基地,相信会有“出书、出人”的理想效果的。
我对当前客家研究的评价是方兴未艾,前途无量。
我想,只要领导重视,思路清晰,科研人员基础扎实,志存高远,是能够做出成绩来的。我希望梅州作为“客都”,有责任在客家研究上作出具有标杆性意义或者说是里程碑意义的贡献。过去,大学者罗香林教授在客家研究上能做出开拓性的贡献,今天我们有这么好的条件,为什么不能做得更好呢?
我认为,今天搞客家研究要有大思路、大规划、大手笔,才能有所建树。
首先,要树立客家研究是中国地域文化研究示范性工程的大思路,要从为开拓中国地域文化研究作典范,从推动地域文化研究的角度上去考虑问题。只有地域文化研究做好了,中国文化研究才有扎实的基础。现在,北方有个别地区开始研究地域文化,但他们仅从文学与地域关系着手,属于零打碎敲、“作坊式”的“发掘”,示范性意义不大。而客家地区的文化史既有深刻性、广泛性,还有特殊性、延伸性,更有现实性、前瞻性,这是其他地区难于企及的。众所周知,客家人从北方南迁,在闽粤赣地区落脚后,还伸延到海外,以至有人说“世界上凡有人生活的地方就有客家人”。国际上,有人把客家人比作欧洲“吉普赛人”,在这点上,吉普赛人是无法比拟的。而且,客家人有着其他地域无法比拟的开拓史、抗争史和奋斗史。国外流行这种说法:“客家人开埠,广府人占埠,潮州人旺埠。”客家人的开拓精神是举世闻名的。在这点上,发掘、研究和弘扬客家文化有着特殊的意义。
所谓“大思路”就是客家研究的主旨,它首先要解决“是什么”的问题。客家研究要解决什么问题?在客家研究上要有大思路、大手笔,要注重整体性、系统性。
其次,要解决“怎么做”的问题。“客家研究”在树立“大思路”观念的基础上,要有大规划,就是整体意义上的系统文化工程规划。
客家研究要把大思路具体化,就是要搞好大规划,课题招标、人员安排、经费筹集与划分、成果鉴定及出版宣传等等都要统筹安排。凡是大课题都要有整体规划,切忌随意性或者零打碎敲。
再次,在研究领域中要有大手笔。就是要提倡科学性。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共性是“科学”二字。
社会科学也能出大家。我希望梅州在客家研究上出大家。
记:您的“大思路、大规划、大手笔”提法颇有气派,在这浩大的工程中,人员组成、课题选择及规划上您的看法怎样?
丘:在组织问题上,要以“政府主导、专家运作”方式进行。在运作时要强调以科研人员为主体,尊重科研人员的意见,做到“多方论证,明确课题,分工合作,专家验收,成果宣示”。
为此,要做到:(1)要充分调动本地专家的积极性。要充分重视嘉应学院的现有专家,要选择学识深、见识广、能力强的“真正意义上的专家”。(2)单靠本地专家还不够,还要借“外脑”。外地有许多专家对客家学研究较深,像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都有造诣较深的专家,可以有选择性地聘用。(3)还有非常重要的事情,就是要选择几位主持工作的行政官员和专家,专家要有学术上的权威性,这对研究工作至关重要。(4)政府部门指派的领导也要内行,还要为人谦虚,有亲和力。我在上世纪70年代末参加国家重点出版工程《中国新文学大系(1927-1937)》编辑工作,当时“左”的势力还较强,工作有一定难度,但由于领导内行,学识广,而且在专业上很有权威性,在选择专家上他注意了“有较深的学历、资历和较强的专业能力”,结果进展非常快,出版后获得了巴金、叶圣陶等权威专家肯定,并获得国家图书奖。
由于客家研究是长期的文化发展战略工程,在配备人员时要注意梯队,做到后继有人,要把培养中、青年科研队伍提到议程上来。研究人员一定要有较高的学历、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写作能力。选人要准,科研定位要准确。我认为要界定一些理论问题,要有自己的标准,而这标准的科学性要强,争取把部分科研成果成为权威性(最少是示范性的)的“客家研究”标帜。
在选择课题上要慎重,要抓大放小,突出重点,充分体现“文化梅州”的特质。具体说来:(1)编纂大型图书《客家文化通志》。可分古代卷和现代卷。内容为探索客家文化源流,展示客家文化成果,跟踪发展方向等;同时可以成为几个分课题来做,例如《客家文艺史》、《客家文学史》、《客家民居史》、《客家风俗史》等。(2)编纂《客家人物志》。可以分为海内和海外卷。例如,可以编写《中国院士画传》(梅州卷);《客家文人传记》、《客家华侨华人传记》丛书等。凡立传都要有基本统一的标准,首先考虑传主本身的地位成就,还要考虑传主的社会影响、社会价值等。总之,所写的人都要立得住。(3)重点编写《客家文化通志》、《客家学》和《客家人的生命精神》三部书。
总之,科研规划要稳重,欲速则不达,要分步骤进行。
[ 本帖最后由 梅州梅 于 2007-8-19 00:26 编辑 ]
高度警戒防御超强台风“圣帕”
从昨日下午召开的全省、全市防御超强台风“圣帕”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获悉,今年最强台风“圣帕”将于今日影响我市。副市长邓建华在会上传达了市委书记刘日知、市长李嘉的指示精神,要求各级各部门要高度警戒,周密部署,将台风可能造成的灾害损失降到最低程度。据气象部门预报,由于“圣帕”强度极强,中心附近风力达到17级,造成的八级以上大风范围广,影响区域大,是今年以来最强的一个台风。受“圣帕”影响,预计19—20日,我市有暴雨到大暴雨,局部地方有7—8级的阵风,21日仍有明显降水。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防台风工作,刘日知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各级各部门加强值班,县委书记、镇委书记和农口各局领导今明两天的双休日取消休假,三防、水利、国土、市政及农口等有关部门要保证值班到岗,及早做好防汛的各项准备,加强山塘水库的巡查工作,做好城区防内涝工作,千方百计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在外学习的市长李嘉专门打回电话,要求全市上下切实做好防御台风的各项工作。
邓建华在会上指出,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全省防御超强台风“圣帕”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和刘日知、李嘉的指示精神,保持高度警戒,克服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对防台风工作进行全面周密部署,紧急动员组织广大干部群众,全力以赴投入防御灾害工作。他要求,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山塘水库等水利工程的全面巡查;要及时落实预警预报手段、群众安全转移方案、抢险组织和抢险物料等措施;要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和领导带班制度,立足于防大汛抗大灾,做好最充分准备,严防死守,务必将台风可能造成的灾害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兴宁上半年GDP增幅全市第一
2007-08-18 新闻版权所属:梅州日报本报讯(记者张文梅 特约记者钟国清 冲辉)今年以来,兴宁市按照“主攻工业经济,壮大经济总量”的发展思路,大力抓好骨干企业壮大、重点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实现了工业经济的提速增效。上半年,该市完成工业总产值38.1亿元,比增23.6%,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4.57亿元,比增28.4%;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76亿元,比增34.1%。工业发展的强劲势头推动了该市整体经济的快速增长,上半年实现生产总值28.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1.0%,增幅居全市各县(市、区)首位。
骨干企业做强做大
今年来,兴宁市着力抓好现有骨干企业扩产提速、挖潜增效。该市对骨干企业、重点项目实行领导挂点责任制,积极帮助企业解决用工、用地、融资等困难,推动企业做强做大。总投资13.5亿元的兴达电厂首期2×13.5万千瓦项目是兴宁目前最大的工业项目,1号机组于去年10月并网发电后,该市主要领导多次到企业现场办公,加快项目建设进度,使2号机组于5月14日顺利实现并网发电。该电厂仅今年上半年就发电5.6亿千瓦时,实现产值2.4亿元,上交税收2400多万元,成为兴宁工业经济最大的增长点。与此同时,该市着力抓好明珠球阀、金雁电工、华威化工、鹏鑫电气、南丰电气、富兴摩托、兴盛玩具等企业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骨干企业产值、效益大幅增长。
在建企业加快步伐
在抓好现有骨干企业的同时,兴宁市还致力抓好云山汽车、海丰鞋业宁新新厂、富泉食品、以纯制衣等在建重点项目的建设步伐。这些项目均具有投资规模大、产业带动力强等特点,建成投产后将为兴宁工业提供强大的发展后劲。至目前,总投资10亿元云山汽车项目已完成投资1.25亿元,进行厂区建设和汽车样车的研发,6万平方米的汽车装配车间的主体工程正按计划进行,预计年底可实现投产;海丰鞋业宁新新厂建设已进入招工阶段;富泉食品、以纯制衣的厂房建设已基本完成。
招商引资扎实推进
今年以来,兴宁市通过打好“建设牌、管理牌、服务牌、招商牌”,全力抓好四项重点工作,推动招商引资不断取得新成效。一是5月份在深圳成功召开乡情通报暨招商洽淡会,共签约项目11个,合同计划投资18.7亿元。二是两次邀请东莞市石碣镇100多位企业家来兴考察,大力推介兴宁投资环境。三是与石碣镇党委政府召开了产业转移工业园第三次联席会议,石碣镇决定在去年投入2000万元的基础上,继续加大投入,加快园区共建步伐。四是抓好园区规划调整,将现有的新兴工业园、华丰工业园、永和工业园纳入产业转移工业园统一布局规划,形成东莞石碣(兴宁)产业转移工业园由富和园区、新兴园区、华丰园区、永和园区组成的“一园四区”新格局。通过调整布局新增土地储备1000多亩,厂房7万多平方米。上半年,该市共签订招商引资合同、意向项目25个,计划投资金额21亿元。1—6月,该市实际利用外资475万美元,同比增长146%。
羽球,客都新“名片”
2007-08-20 新闻版权所属:梅州日报[社会扫描]
本报记者罗渊宜
距今近60年前,梅城江北凌风西路井头街广存小学侧,一位印尼归侨青年带领一群小伙子,在一块六七十平方米的沙土场地上,隔着网,挥动着木制羽毛球拍。他们矫健飞腾的身影如跃动的五线谱音符,拉开了梅州现代羽毛球运动的帷幕。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羽毛球运动已普及梅州城乡,它曾经和正在丰富着山乡客家人的生活,拉动着一方经济,强健着百姓的身躯……
近20年来,梅州城乡羽毛球爱好者日增,群众性羽毛球运动蓬勃开展。专业场馆和商业门店林立,行业产业化凸显;各类比赛经常性不定期举行;全国超级联赛、全国、全省青少年比赛、选拔赛纷纷在梅举行。我市培养输送的一批国手、省手,为客都梅州增光添彩。最近,更成立了全国12所一级专项训练学校之一的“中国羽协梅州羽毛球学校”。梅州羽毛球运动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在全国亦享有了一定知名度。
http://www.mzrb.com.cn/image/0708/20/m200901.jpg
2005年冬,副省长许德立、市委书记刘日知等调研梅州羽毛球运动开展情况。
归侨“耿哥”始带动,山城羽球起端倪
新中国诞生之初,一位在梅城凌风西路开私营百货店的印尼归侨朱先生(人称“阿耿哥”),十分喜爱羽毛球运动。他请友人从上海用邮包寄回当时每个6角钱的“飞燕”牌羽毛球、木球拍、网等,在井头街原广存小学侧的沙土场上画了一个简易的羽毛球场。当时在附近开药店的小伙吴国强与附近的10多个青年跟着阿耿哥,每天下午除刮大风下雨都到场学打羽毛球。经两三年的功夫,这一帮青年人在阿耿哥的调教下逐步学会了发、接发球,扣杀球、网前球和攻防战术等羽毛球运动基本技术。1956年,阿耿哥返回印尼,但他带出的羽毛球徒弟继承了他的球艺和“饭可不吃,球不可不打”的作风,在“星光戏院”(江北老城区华侨戏院)大坪又画了一个室外场,与当时的汉剧戏班青年凑在一起业余开展羽毛球运动。1956年,现在的梅城仲元西路盖起了全梅县地区第一个室内篮羽兼用灯光球场。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市不少地方掀起了业余羽毛球运动热潮,梅县青少年业余体校设立羽毛球班,培养输送了不少羽毛球运动人才,促进了全地区羽毛球运动的普及。
“石坪队”随处可见 “羽球热”风靡城乡
上世纪50年代初,梅州根本没有室内专用羽毛球场。广大羽毛球运动爱好者就地取材,拉球网就在地板上用钢钉固定斜拉网线头,在可能的场地上就画上羽毛球场。文革期间至八九十年代,室外场地随处可见,羽毛球群众性业余运动十分活跃,在梅城老电影院门前、文化公园、体育场、汽运公司、百花洲影剧院、县工行、市卫生局、市食出公司、市科协和几十间中小学校诞生了许多“石坪队”,处处都有他们活跃的身影。当时流传着一句顺口溜:石坪队,石坪队,矫健身影唔知累。“石坪队”成为梅城开展群众羽毛球运动的基础,另外,像医药公司、齿轮厂、市财政局、市公安局等,都是长期坚持开展羽毛球业余活动比较活跃的单位和企业。那时,我市广大城乡已掀起羽毛球运动热潮,羽毛球群众运动已得到相当普及。
场地羽协排档杯联谊竞技比翼飞
上世纪90年代后,全市羽毛球运动爱好者近万人,坚持几乎“天天打”的“发烧友”就有三四千人。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和体育文化配套设施的加强,室内羽毛球专馆或兼类场馆逐步建立起来。经过几年的发展和组合,各场地自发组成的“羽协”、“场地队”、“俱乐部”应运而生。1987年梅江羽协率先成立,成为梅州羽毛球运动历史上第一个协会,并组织举办了几次比赛;几年前剑英体育馆场地“翔乐羽毛球俱乐部”成立,是我市第一个以“俱乐部”形式组成的业余羽毛球场地群众体育组织。
梅县地区齿轮厂礼堂场地队是全市羽毛球“排档杯”比赛的创始队,10多位队员都参加每月中旬的星期六下午的“排档杯”比赛,输球的一方队员出十几二十元,大家凑在一起到街边大排档吃饭,以球会友。近10多年来,梅州城区的梅师附小、作新小学、梅县发电厂、梅州中学、鹰广汽修、市委、市政府机关、百家苑老县政府、剑英体育馆、市体育局训练馆,华侨博物馆、阿古体育、鸿都馆、五洲球馆、渡江津馆等都有各自成立的“场地队”,他们除平时业余训练、比赛外,好些都在周末组织“排档杯”比赛。现在,“排档杯”薪火不断,红红火火。
http://www.mzrb.com.cn/image/0708/20/m200902.jpg
梅县发电厂羽协开展羽毛球比赛场面。
市体育局、共青团、工会等大力支持群众性羽毛球活动,10多年来主办或协办了涤纶杯、广发证券杯、长盛杯、健康杯、汉兴杯、阿古体育杯等团体或单项比赛。电力、中行、建行、卫监、机场、三监等单位参加全省比赛均获得好名次。同时,我市广泛开展的羽毛球运动促进了裁判员队伍的不断壮大。目前,全市有国际裁判1人,国家一级裁判18人、国家二级裁判一批,成为除广州、佛山外,裁判队伍级别最高,人数最多的地区。
在众多单位中开展群众性羽毛球运动最为活跃的要数粤电集团梅县发电厂。这个老牌企业在上世纪70年代就有干部职工打羽毛球,这一优良的健身传统一直保持到现在。90年代初,梅县发电厂在江南中心坝建起礼堂后,专门辟出羽毛球场,安装专用灯光供羽毛球爱好者活动,并成立了以时任副厂长(现任厂长)姜建文为会长的厂羽毛球协会,吸引了不少梅城羽毛球高手前去交流、比赛。前几年,厂体育馆落成专门铺设了全市第一个固定高级塑胶羽毛球场。现在该厂羽毛球协会共有会员30多人,每天下午、晚上开展活动。厂里每年下拨专款作羽毛球运动费用。每逢周末都举行“会员排档杯赛”,每月一次中赛,厂和羽协每季或年各组织一次比赛或联赛。10多年来,梅县发电厂组织羽协会员参加全省“粤电杯”和本市各类羽毛球比赛共荣获团体冠军三项,亚军三项;单项冠军二项、亚军二项。该厂羽协还“走出去,请进来”,组织会员到外地参加友谊赛,深圳、广州等羽毛球俱乐部也组织退役的国手、省手纷纷前来表演、指导、比赛、联谊,成为我市对外开展羽毛球比赛联谊的窗口,活跃了职工的业余生活,推动了企业文体活动的开展,被评为全省体育活动先进企业。
“阿白古”白手起家二十载圆儿时梦
“阿白古”原名吴名立,因小时长得白乎乎的,又是潮汕人,大家就用他的家乡话叫他“白(be)古”。每当人们谈起梅州羽毛球运动时,都会想到为梅州羽毛球运动作出了可贵贡献的吴名立。这个两三岁就蹲在原广存小学台阶,睁着大眼睛看父亲吴国强打羽毛球的小孩,从小就有献身羽毛球事业的梦想。1967年文革期间,吴名立才十四五岁,他的羽毛球技术在全地区已相当有名气,当时广东省羽毛球队到梅州选才,他是唯一被选中的,但由于他家是“黑七类”家庭,这个梦破灭了。1974年,他获全地区男单冠军,与张天兴配对代表梅州参加省第四届运动会获双打第三名。为了圆梦,1986年起他弃商从教,决心扎根山区,在梅师附小开办了我市首间少年儿童羽毛球训练班。他的太太古森燕全力做好运动员培训的后勤保障工作。开班之初,他白手起家,在没有经费、器材的条件下,不计报酬,自垫经费,艰苦创业,二十多年如一日,全身心投入羽毛球运动事业。他睡在几平方米的楼梯下的杂间,垫钱带队出门打比赛,忍着腰背肿痛,手把手执教,风雨无阻……经过二十多年不懈努力,终于培养输送了省级以上运动员(含国家队、国家青年队、高等院校、集训队、省体校)136人,市体校139人。由于输送人才和比赛成绩显著,感动了旅美乡贤梁挺生博士,在市、区领导和体育部门的支持下,梁博士欣然捐建了全市第一个羽毛球专项训练馆“梁伯聪纪念馆”。吴名立曾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现在是省第十届人大代表、羽毛球高级教练。
“大觉寺”练出国手“国羽校”旗红名响
梅城江北曲折狭窄的油罗街,有个建寺几百年的寺庙——大觉寺,是现在的梅师附小所在地。大觉寺中殿原是梅师附小行政、老师办公室,上世纪80年代危房改造后,学校的办公室迁到新楼。当时梅师附小羽毛球班还没室内场地,教练吴名立向学校建议利用这一古寺作为室内训练场,得到领导支持,他就因地制宜,设计画了一个双打、单打规格都不标准的“室内场”。恰恰就是这块“四不像”的场地,在吴名立的苦心经营下,诞生了梅州有史以来第一个国家羽毛球队运动员——陈其遒,这个曾7次问鼎国际级比赛冠军的“国手”,是梅州目前最引以为荣的羽毛球运动员。在“大觉寺”还诞生了一名中国青年队队员吴飚,他曾荣获世界中学生羽毛球锦标赛团体冠军,2001年至2002年获得全国青少年羽毛球比赛单、双打八项冠军。2002年10月,他代表梅州市参加在深圳举行的第11届省运会一举夺得少年甲组团体和男单金牌,实现了梅州市参加省运会零的突破。他现在是广东省羽毛球队的主力男单选手。
1988年起,梅师附小羽毛球班培养出来的运动员参加各级比赛已获得国际级7项冠军、11项亚军,亚洲级5项冠军、5项亚军,国家级35项冠军、30项亚军,省级47项冠军、42项亚军,市级70项冠军,29项亚军;248人次代表广东参加全国比赛。最近,在湖南益阳举行的中国羽毛球学校的比赛中,梅州队小将们荣获总成绩第三名,令一些大城市的领队、教练刮目相看。
去年冬,梅师附小羽毛球班,这个20多年前只有16名集训队员发展到现在拥有近200名学员的国家青少年体育(羽毛球)俱乐部、国家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省羽毛球后备人才训练基地,经严格的评审,被批准为“国家级羽毛球学校”,成为全国12所一级羽校之一,成为梅州羽毛球运动的一张“名片”。
近几年来,梅师附小羽毛球班的发展壮大,得到了各级领导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现任广东省省长(时任梅州市市长)黄华华曾拨出专款购买羽毛球塑胶场赠送给该班。近几年来,谢强华副省长、国家体育局原副局长徐寅生、中国羽毛球队男单原主教练侯加昌等领导都专程到梅师附小羽毛球班视察指导;副省长许德立、市委书记刘日知专门调研梅师附小羽毛球培养输送人才的情况,并给予充分肯定和赞誉。
一球带动产业化社会共同创多赢
羽毛球是一项高消费运动项目。随着经济的发展,今天梅州的羽毛球运动,从专用服装、球、线、拍等的销售,到场馆出租、消费、服务产业已形成了一条庞大的消费链。从梅师附小第一个羽毛球专项馆建成到现在短短20年,梅州城区就先后建成了剑英体育馆、鸿都、市体育局训练馆、嘉应学院、渡江津、五洲球馆等羽毛球专用出租商业场馆(部分兼馆),梅县发电厂、供电局、卷烟厂等一批企业也建有羽毛球场馆,全市现有羽毛球场馆约600多座,从场馆建设出租等涉及羽毛球运动带动的相关产业、商业服务等每年的总消费约1亿多元,解决了约3000多人的就业,有效地推动了群众性羽毛球运动发展的同时,也成为了新的经济增长点,真正达到了社会多赢的目的。
七夕“情人节”在梅城“失宠”
2007-08-20 新闻版权所属:梅州日报本报讯 昨日是中国的七夕节,与2月14日西方情人节相比,被称为“中国情人节”的七夕在今年尤其显得冷清。昨日,笔者走访了梅城部分鲜花礼品店发现,商家普遍反映生意惨淡,顾客寥寥无几。七夕情人节在年轻人的心目中,也因“缺少时尚气息”而被冷落。
笔者发现,梅城的一些鲜花店在一个星期前就打出了“七夕预订”或“优惠”等宣传标语,但促销效果却不明显,花店老板无一例外地说:与2月14日情人节相比,现在的生意不好,订、买玫瑰花者只比平时多点。
婚纱店的生意也面临类似的尴尬。“不少情侣喜欢在2月14日情人节一起到店里拍婚纱照,但是‘七夕’却基本上没有顾客!”江北某婚纱连锁店的老板说。
“我觉得西方情人节比较重要,有新意、时尚,而中国的情人节却含蓄得老土!”嘉应学院大三学生晶晶说。笔者在随机调查中发现,梅城大多数年轻人称“自己不太关注七夕”,有的称“我从没过过七夕节,每年都是过2月14日情人节。”
牛郎织女的故事虽然在中国流传了很久,但是为什么从西方移植过来的情人节,却轻而易举“俘虏”了年轻人的心呢?嘉应学院中文系的张劲松博士在采访中对记者说,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比较传统和实在,表达上不太注重形式,但是西方文化是一种强势文化,表达上也比较热烈、奔放,很适合当代年轻人的生活环境和节奏。相比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较含蓄、缺少现代符号的“七夕”,重在表达的西方情人节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年轻人。七夕节虽然和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被定为传统节日,但是其他节日在季序上有一定的标志性,有着特定的符号载体,而且部分节日也有一种意识形态在推动,“七夕”会因为没有上述特点而常被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