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angchunbin 发表于 2005-4-10 14:23:20

2005年台湾客家義民祭专题

我認識的義民爺 作者:陳石山


義民爺在我生活印象中,記得童年時期,家裡每逢農曆初二、十六,母親準備「比較」豐盛的菜,說是犒軍,拜義民爺,拜的是神桌上的一面黑布三角形令旗,當時不知道什麼叫「搞軍」,只知道晚餐會比較「豐沛」,第二天的便當,比較見得人。在少年時期,祖父、母帶著我從竹東鎮壺子埔(現改稱陸豐里)鄉下步行至枋寮義民廟燒香,走了三個多小時,好累。青年時期,要當兵,與家父騎自行車去燒香,祈求平安,參加普考前夕。家父也是騎自行車陪我去燒香,冀望保佑上榜,此後每年至少會去一次義民廟上香祭拜,子女參加高中或大學聯考或出國進修,一定會帶著他們到枋寮義民廟去上香祭拜,求個平安符,委實讓我安心不少。

民國五十五年離開竹東鄉下,來到台北,在台北地方法院檢察處服務期間,有一年,農曆年後,風聞中山堂有客家人的聚會,趕緊聞風而去,見到的儘是客家人,講的儘是客家話,唱的儘是客家歌,好生高興,心想,如果有一天能參加客家會不知有多好,而今,如願以償。記得,在十四年前,台北市中原客家崇正曾在中泰賓館舉行大會,期間有蔡錦川鄉親提議在台北市舉辦義民祭典,獲得大會通過,翌年的農曆七月首次在青年公園盛大舉辦有史以來的第一次義民祭典,此後每年先後在第七號公園(即大安公園)、中崙、建國北路、信義區公所旁廣場、華中橋下等地舉辦以迄第十三屆在松壽路A-13停車場舉辦擴大義民祭典活動,在我記憶中,不曾缺席且都有出席籌備會議,自擔任中原客家崇正會監事職務後,更是全心全力投入義民祭典活動,與全體工作人員不分彼此,分享籌備工作之喜悅,將派任之工作,戮力達成。


今年六月廿六日適值台北市中原客家崇正會正緊鑼密鼓召開義民祭典籌備會議之際,台北市政府民政局林正修局長率同林偉忠秘書及客家工作小組之執事幹部林盛明、梁銘旺、溫仲良、諸鄉賢前來參與並宣佈:「今年擬擴大舉辦義民祭活動,除循往例舉行公祭大典外,並在通化街舉辦遊街、繞境、設置香案恭迎義民爺活動及在市政府前廣場舉辦千人挑擔繞行市議會回會場搞軍活動。」獲此訊息,既興奮又惶恐,興奮者、遂心願,惶恐者、無經驗。因登場在即,時間緊迫,是以即席決議每週四定期在文化會館開籌備會議,商討計劃細節,此期間,好在有常務理事亦即新竹縣同鄉會甫上任之理事長范姜瑞任勞任怨、日以繼夜執筆寫企劃書,其餘主要工作人員同心協力勘查場地、佈置會場、購置用品、策劃節目、印製文宣,終於在天時、地利、人和三大要件儘如人意中,從八月四日至七日依序順利隆重舉辦迎義民爺繞境,千人挑擔犒軍,公祭大典,恭送義民爺之活動。這是第一次民間社團與政府機關合辦之空前盛大祭典活動,相當成功富有意義,筆者自籌備會議以及四日之各項活動多全程參與,辦完活動,為了要將這次祭典活動留下腳印,且認為此項義民祭之活動對落實本土文化具有相當深遠之意義,也思考了如何藉義民祭活動來推動社會教育、如何與客家文化相結合、如何藉義民祭活動凝聚客家社團、團結客家人,如何提昇義民祭活動之品質、讓社會人眾(尤其是年輕人)及政府樂於參與,如何藉義民祭活動來推動客家公共事務,因此,邀請了台北市客家事務委員會府外籌備委員十二人,台北市政府民政局客家工作小組幹部十人,各主辦祭典活動之社團理事長或代表七人,各主要工作之成員九人,客家先進、學者、青年學生廿二人於八十九年八月十九日下午三時至五時在台北市復興南路二段卅五號九樓之二(台北市中原客家崇正會新購之會館)舉辦「義民祭典與客家」座談會,期待藉此座談,聽取各方面寶貴意見,凝聚共識,使得往後之義民祭活動更具前瞻性及富有內涵,以提昇客家族群在現今之社會形象、地位。 為了座談會之基本需求,愚以為有必要將義民爺、義民廟之故事呈現出來,讓客家人及關心客家之朋友,由了解義民而對義民爺肅然起敬,因此遍閱作家林柏燕主筆之新埔鎮誌宗教編義民廟章。褒忠義民廟創建兩百週年紀念特刊。林光華縣長所撰有關「褒忠義民廟之沿革」、「把歷史的還給歷史」。連橫先生所著台灣通史林爽文列傳、戴潮春列傳、林占梅列傳。茲簡介於次:

義民廟,正名褒忠亭,乾隆五十三年(公元一七八八年),戴元坎捐地,由林先坤、劉朝珍、王廷昌、吳立貴等籌建,迄今已歷兩百十二年。

在早期的拓荒過程中,親族鄉黨自然群聚而居。他們集結人力,發揮團體的開發功能,拼手胝足,篳路藍縷,飽嘗創業維艱之辛酸。

由於時有盜匪及未化山胞滋擾,祖先為了長治久安,紛於聚庄四週築渠植竹,以為防禦;子弟壯丁則勤練武術陣式,仿效原鄉團練之組織。平日荷鋤田陌、遇襲則執戈捍衛,並聯庄合族相互支援。這就是日後義民軍組成之武力基礎。

清乾隆五十一年(公元一七八六年)十一月,林爽文之亂,淡水同知(相當半個台灣省長)程峻在中港被圍自殺,竹塹巡檢張芝馨,在城內被殺。王作受在彰化改元順天稱王之林爽文封為征北大元帥,坐鎮竹塹城,長達近年。

林爽文為漳州人,竹塹城富紳皆為泉州人(大多為泉州王世傑之後。)受盡勒索,每日獻金獻糧,苦不堪言,乃暗中求助城外庄堡之客家軍。同時,清吏壽同春詐降王作,亦與客軍密謀,擇機反攻新竹。


爽文所部多不逞之徒,良莠不齊,幾無軍紀可言,所到之處姦殺擄掠,怨聲載道,無辜黎庶趨避唯恐不及。

當其繼續挺進,六張犁庄(今竹北六家地區)首當其衝。林先坤率子弟兵丁抗禦,並聯合王廷昌、陳資雲、劉朝珍等數股粵眾之力,迅速集結,凡千三人,奮勇抗敵,以衛鄉土,是乃義民軍之肇始。五十二年冬,聯軍攻竹塹,經六張犁、員山仔(今竹東鎮員山、頭重一帶)之浴血堅守,終會同清廷援軍夾擊,重創來犯,克復竹墊城。隨助清軍沿途追擊,進屯大甲,並於嘉勇候福康安兵抵鹿港後,決戰崙仔頂,再戰牛稠山諸役,予清廷翼鋒之助,厥功至偉。乾隆五十三年二月亂始平。

當時客家軍有四路,竹塹泉州閩軍一路,共五大軍。竹塹閩軍戰死者,埋骨於舊省立新竹醫院及今竹蓮寺間荒塚。其餘四軍,有鍾瑞生為百之苗栗軍,北上會合同攻竹塹。第二軍由六張犁富紳林先坤率領,近兩千人,在金山面一帶,先據堡柵防守,勤練武功,後傾巢而出。

第三軍以新埔陳資雲(即陳紫雲)為首,與林先坤配合,陳資雲戰死,可上義民正主神位,其餘林先坤以下,則為施主,可享長生祿位,其為先烈英雄則一也。

第四軍由蘇敬彩率領,北攻大科崁,以防北部閩人南下助林爽文,故林爽文之亂,至竹墊為止未再北延。蘇敬彩等戰死者,牛車運屍回新埔,暫埋骨於今新埔國小原荒塚之有應於亭,道光年間,方始建亭。


林先坤、陳資雲所率義軍於凱歸回師時,僱請牛車沿途遍拾屍骸(有黑布圈為記)有二百餘具,原擬歸葬今湖口鄉大窩口,但車過鳳山溪,連屍牛車經枋寮竟不前,經焚香禱告後「聖筊」取決,合塚葬於此「雄牛咽地穴」古地。至乾五十三年始修塚建廟,為正塚。而蘇敬彩等百餘人之屍骸已埋新埔國小原址之荒塚,一動不如一靜,未再合併於枋寮。

同治元年(公元一八六二年)三月戴潮春又反。戴潮春亦漳州人,新竹富商林占梅(泉州人,其妻為美濃客家人。)懼史重演,趁漳州亂軍末侵竹塹,先南下助清。

此時聯軍亦有四路:林占梅親率竹塹閩軍,且出鉅金,提供武器予客家軍,第二軍以北埔大懇戶五品花翎彭殿華為首。第三路以大肚稟生劉維翰為首。第四路新埔軍,由竹北二堡新埔堡長(正稱總理,俗稱大頭堡)張元清率領,百抵大甲會合。同治四年四月亂始平。

各路戰死者各自收埋。此役獻身義死者多達一百餘人,運回埋骨於義民廟後出,是為附塚。在時間上,距林爽文之亂,已相距七十六年。

林爽文之亂平,清廷賜封粵軍「義勇」,繼封「懷忠」,後御筆親封「褒忠」。戴潮春之亂平,清廷賜張元清「急公好義」匾(今仍在四座里張府)。

道光廿七年(公元一八四七年)林茂堂、劉維翰具帖邀請新埔街、九芎林、大湖口、石岡子等四大庄士紳,倡將廟產交由四庄輪流管理,三年一輪,週而復始。輪管庄頭負責辦理春秋二祭。隨著地方之開發,由四庄而十二一庄,由十三庄至十四庄,民國六十一年(公元一九七二年)起由十五大庄輪值。每年農曆七月廿日(民國四十四年已由政府公佈明定為義民節),參拜眾信達數十萬人次,奉獻豬羊逾千,祭祀之隆,放眼全台,實不多見。

義民廟之神位,正名「敕封褒忠粵東義民位」,除陳資雲而外,承祀者皆無名英雄。其餘左祀福德正神(此乃依習俗:義民、有應公、墳墓皆謂土地公坐鎮),右祀觀音菩薩、神農大帝、三山國王等,此皆做客陪襯之神,或示義民謙虛,不敢獨享俎豆,請眾神共享。然台灣供神屬多神主義,常佛道並列,大小不分。

新埔枋寮義民廟之其正意義與特色有下列十餘點:

(一)義民廟與客家發展史息息相關。其他諸神,與地方發展史無關。

(二)眾神之中,唯義民爺通客語,因其為本土之神。其他諸神,皆自大陸帶來。

(三)義民爺為內戰英雄,非一般性之靈魂崇拜(如崇拜關公),令人肅然起敬之處,乃在保鄉衛土之義民精神。

(四)新埔義民廟,已為台灣客族之信仰中心,全台灣各地之義民廟,十之八九由新埔義民廟分香所生,此在族群融合,別具意義。

(五)所謂內戰英雄,普遍受世界人士之敬重,美國人對台灣諸神,未予認同未便置評,唯知義民爺為內戰英雄,則肅然起敬。蓋因美國,或南北戰爭,或與印地安人之戰,不論成敗,凡能保鄉衛土者,皆崇敬之。

(六)日本政府對台灣神廟極少贈匾,唯對於義民廟,如其為保鄉衛士之義民,多予贈匾,多予肯定,如「忠魂不朽」(日本拓務大臣秋田清)、「盡忠報國」(台灣總督長谷川清)、「德霑後昆」(新竹州知事古木章光)、「榮於華哀」(新竹州知事田端幸三郎、新竹市長山本正-企立)、「忠肝義膽」(新竹州知事田端幸三郎)、「務民之義」(新竹州知事永出上米郎)、「得其所哉」木新竹知事野口敏治)。至於清代巡撫、民國官吏所立之匾,滿樑充棟,不勝枚舉。

(七)林爽文、戴潮春之戰,閩人亦多參與,是以十五大庄輪祭。新竹市、竹北市部分,皆參與輪值,此乃知其事者。義民精神非客家人所專,閩人亦有多所義民廟,性質背景不同,且不如新埔義民廟之獨大而已。
http://www.hakkaworld.com.tw/2002yimin/h016.jpg
(八)十五人庄輪值,實含桃竹十八鄉鎮。其中新埔鎮輪值四次(新埔、枋寮、大茅埔、五分埔),十五年內負擔四年,足見新埔當年之富及責任之重。

(九)其他眾神,皆無政治上之爭議性,唯新埔義民廟,常被扭曲誤解。此有關義民廟定位問題,不得不提出辯證:

1. 歷來史家,以為林爽文、戴潮春反清,客家軍助清,新竹閩人林占梅亦助清,乃大惑不解,此乃不知歷史之謬論。林爽文亂時,明亡已近百年,戴潮春亂,明朝早成千年怪石,如何復活?表面林、戴之亂反清之苛政,內在仍為漳泉閩粵械鬥之延續。客家人常成夾心餅乾,因朱一貴事件,埋下被漳州人仇視之遠因,此後客家人多助泉州入。

2. 客家為弱勢族群,強敵當前,只有聯軍作戰以求生存,無關滿漢意識,亦非助誰之問題,實乃自救自助。況且義民軍之組成,實因爽文所部良莠不齊,毫無軍紀可言,所到之處姦殺擄掠,生靈為之塗炭。本為耕稼農夫的義民先烈的挺身執戈,以衛鄉土,歷經慘烈戰鬥,不僅收復竹塹,並且奠定北台灣之安定發展基礎。這種忠於社稷,以及捨身全義的偉大情操,正是兩百多年來義民廟歷經清代、日據、國府,甚至其中還有個唐景崧的台灣民主國,而香火鼎盛依然之最大憑藉。「愛國家,愛民族,忠於社稷,衛護鄉土,犧牲奉獻,在所不惜。」這就是客家人凝聚力量,莫之能與的「義民精神」

(十)義民廟非一般宗教上之神廟,實更接近「客族保鄉先烈紀念館」,今後之方向,應加強史實與保鄉衛土之意識教育與宣導,而非祭祀上之神化鋪張或淪為大豬比賽,此事對於後代至為重要。年輕人不知其史,則無從崇敬,或以一般神廟視之,或以為迷信。今之青年,遊走工商多不知鄉,此有失當年義民爺保鄉本意。


轉載自《客家雜誌》第 123 期

[ Last edited by huangchunbin on 2005-8-8 at 12:26 ]

huangchunbin 发表于 2005-4-10 14:25:20

追懷「義民祭典」古今談 / 蘇肇輝

追懷「義民祭典」古今談 / 蘇肇輝
Top

壹、儒道佛對祭典法會釋義:
我國古代祭祀禮俗由來已久,且看春秋時代諸子百家的觀點:

《禮記》:「禮有五經,莫重於祭。夫祭者,非物自外至者也;自中出生於心也。心怵為奉之以禮,是故惟賢者能盡祭之義。」

《荀子》:「祭者,志意思慕之情也,忠信愛敬之至矣,禮節文貌之盛。苟非聖人莫之能知也,聖人明知之,士君子安行之,官人以為守,百姓以成俗。……哀夫!敬夫!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狀呼無形影,然而成文。」

再看道家(修行記)中提示:「七月中元日……,士日夜誦經,餓鬼囚徒,皆得解脫。」一般所謂普渡,並非限於餓鬼囚徙;民間的普渡範圍,已及於水陸各方面孤魂冤鬼。

在地方志中,也有關於佛教的中元記載。《漳州府志》:「七月半作盂蘭會,延僧設食,祀無祀之鬼。夜以竹竿燃燈天際,聯綴數枝,如滴如墜,望之若星,謂之作中元。」於是,從梵語(盂蘭盆經)所示:「七月十五日,施佛及僧,以報養父母之恩。」由此,從印度北傳佛教的盂蘭盆法會就普遍流佈於民間。

因此,中元節的以情習俗,已把儒家、道教、佛教的精義融會於一尊。就以我大和宗族的包容量,綜合起來說:緬懷先人謂之「孝」,普渡亡魂謂之「仁」。這種精神內涵,不正是彰顯了我民族倫理的文化菁華嗎?


貳、謳歌忠勇衛鄉的義民精神:

在台灣各地所建的義民廟(也有稱褒忠亭、忠義祠……等),從史料中可找出其事實的淵源,應涵蓋:

(一)康熙六十年(西元1721年)朱一貴起事於而雄岡山。
(二)清乾隆五十年(西元1786)林爽文起事於彰化大里。

清廷在這兩次認定是版亂的事件中,戰亂遍及台灣島,各地盜匪也趁機打家劫舍;於各區域的地方人士,為護衛鄉土,號召集結義士;奮勇血戰而曝屍曠野,經收集遺骸,乃建立義民塚。爾後,台灣各地也先後建立規模不同的義民廟(褒忠亭……)共有三十多座;其中建造氣勢最為莊嚴雄偉者,當屬新竹縣新埔義民廟。

乾隆皇帝為了要嘉勉這些護鄉有功的義士,認用對朝廷立有安邦定國的勳業,先封「義勇」,後頒「懷忠」詔書(今珍藏於苗栗社寮岡義民廟),繼而後敕賜親書「褒忠」的表揚扁額。


參、往昔台北義民祭典概況:

大台北地區【臺北縣市及基隆市曾經合辦】。因無義民廟可舉辦祭典活動,就往民國七十七年起,首度赴新埔恭迎義民爺抵北,並選伍農曆七月間,舉辦祭典活動。直到民國九十年,已有十四個年頭。

從民國八十四年起,市長為兌現一每年舉辦「客家文化節」的承諾。就開始由市政府與民閒社團合辦第一屆客家文化節;視為公民合作的濫觴。

記得於一九九五年的義民祭典,場地設往北市信義區公所旁。由台北市中原客家崇正會承辦,台北市政府民政局指導。當時筆者正首次擔任崇正會文書組企畫業務,諸多文宣發布也於當時確立。那時還想:為能廣布「義民祭典」訊息,特趕抵苗栗「中原週刊社」,洽請徐運德社長,能給予一個版而,刊載(台北市義民祭典專刊)內容版而歸由筆者在台北編妥大樣後,再送回「中原週刊社」。此事經崇正會主任委員劉繼元允示可辦,就在第一屆客家文化節過後印行(當時該刊曾發行至東南亞)。

P.S.筆者在崇正會舉辦義民節祭典檢討會中,特把三天來在台北市發布的有關文圖新聞,共蒐集了十四份,有十二份報紙登載「祭典」訊息,文圖並茂。筆者特予剪輯,又把親自拍攝之活動照片,張貼公布於會場展示。


肆、今年義民祭典創新采風:

延遞迄今(九十年)的義民祭典,由台北市政府民政局主導的「台北市第七屈客家文化節」【註:非第六屆】,不僅終結了過去傳統的範疇,也擴大了文化節的多元視聽內涵:

一、為響應亞太文化之都系列活動,更為增添台北市北區客家文化會館正式啟用的熱鬧氣氛,只有今年首次在北區(天母運動公園)舉行。

二、在台北市北區客家文化會館前廣場。於八月廿四日由新竹縣客家三腳採茶戲團及黃秀滿歌劇團的表演,已為「北館」揭開「客家戲劇與音樂」為主題的序幕。

三、第一天在鑼鼓聲的迎神遶境團隊中,因烈日當空,走了實在不算短的路程,雙腳好像也快抽筋;但是自古來難得南北神爺分坐神轎的周巡遶境,眾信士可以 衷心祈福萬民平安。在無限榮辛許願的感觸中,又那會覺得腳抽筋!只足難耐大太陽的熱吻,倒是真的!

四、「千人挑擔,陣頭踩街」由哈雷機車隊前導,林正修局長及彭勝祿理事長領軍。北市商管樂儀旗隊、八音團、舞 獅、國術隊、公背婆、牽布馬,及跑旱船等陣頭,接續百排輪隊的蹓走,虔誠信徒的沿路挑擔踩街。鑼鼓齊鳴、樂聲並起;的確帶給天母地區的民眾驚覺一新耳目!

五、本屆主旨在強調「北義民、南忠勇:越過千禧、首逢臺北」。南北神爺首度相會於京城,吉日原是相隔六十多年的事件,如今卻歷經兩百八十年後,能被後 代信士恭迎為南北會,又豈止是足堪告慰義民烈士所能盡述啊!

六、今年的祭典場地,實在是夠寬廣,搭建了兩座表演舞台,應可做為娛神又娛人之用:既有傳統歌舞短劇,也不失酬神大戲、精選歌舞之夜等。更有充滿活力 動感的電音Party、創新的客語搖滾、龐克等電音旋律,與月琴、嗩吶等傳統樂器,相互交織成震撼的節奏樂,徹底顛覆了客家人習慣於傳統山歌的共鳴唱腔。

七、難得一睹「魅戲布袋戲劇團」,用客家 語發音的<渡臺悲歌>,演活了「因言語欠通的生活趣事,以及為開墾拓荒而冒險……的偶戲代言人。」黃武山先生當初對布袋戲的熱衷接缽傳承,與伙伴們以融會中西方劇藝,及不同背樂形式的表現手法;天馬行空的泛想中, 畢竟找到了所要表演的導戲方向。我們該為他們的成就而感到驕傲,並給予鼓掌喝采吧!

八、在場內場外邊緣,遙遙相對的客家美食及企業產品展,充分顯露了絕然異趣的場面。因熱鬧好奇,使眾多孩壘觀光客,高興得活蹦亂跳!順便也引來不少天母的老外貴賓,大人小孩駐足品嚐;洋小孩兒眨眨眼用手抓似覺不妥,用筷子夾又不行只好乾瞪眼。別急了,有鄉親來幫忙!這種客家與貴客的生活場景對話,豈不是咱客家人好客待人的禮數嗎?

九、祭祀自古以來,就是虔誠人心對神鬼的一種「禮俗」表達。就以中元普渡,與盂蘭盆感恩法會,及國人回歸為忠孝仁愛的詮釋。對於傳統祭拜的神豬,為因 應佛陀的不殺生,用創新的花果來取代牲體,又有何不可呢?能供奉葷素多樣的祭祀供品,或許神鬼也會同聲讚頌「人者仁也。可敬又可愛喲!」

十、臺北市本屆的「客家文化節(HAKKA FESTIVAL)以彩色版中英文對照的<義鄉客臺北人>,對於住天母的外國人、暨首度光臨的馬來西亞吉隆坡、香港等國際客籍人士應邀來舉觀摩交流,給予很大的方便;同時,苗栗縣政府也舉辦<客家文化月系列活動>。於九月上旬,新竹縣政府剛舉辦的<2001年全球客家文化節>【也以義民祭典為主軸】等待,寄望於這些活動中,客家文化不至於再闇而不彰!

在農曆七月中元的各地民俗活動,促使近年來社會各界,會爭相更趨熱絡舉辦的緣由,應是其來有自。所以,每年客家族群對「義民祭典」的唯一盛事,也就莫感或忘。由往昔民間主辦,丕變為政府主辦;各方面都有其迥異的特殊展現風貌,令人有頗多感觸。

傳統與創新,自古來就有正反兩面消長的見仁見智看法,當雙方都能從社會評價、順應趨勢、史實正義……等等因素,做深遠族群共榮的宏觀考量:應割捨些主觀成見,多具備些寬容雅量;相信人家並不難攜手共赴「歡喜圓滿」的溫馨明天!增益了充實民生育樂的蘊涵,那纔是我們渴望淨化心靈的最高境界。


轉載自《客家雜誌》第 136 期

huangchunbin 发表于 2005-4-10 14:30:41

台北的義民爺祭典 Top

台北市義民爺祭典委員會,於六月三日在台電公司餐聽召開七十九年的祭典籌備會,各區鄉親約一百人出席,會中並推舉蔡錦川先生再次擔任祭典委員會的總幹事,其他各部門的負責人也已分別推選出來。祭典的時間、地點,因為今年黃曆上七月有頗多「不吉」之日,故須進一步研究才能敲定。
義民爺祭典是七十七午開始在台北市舉辦。這是客家人從桃竹苗或高屏、花東等地遷徙來台北之後,台灣史上第一次客家人如此正式盛大的在台北市舉行義民祭典!

這個祭典的現象,被民俗學家認為是具有客家人開始在台北市這個以閩南人為多數的多種語族社會,展現客家人的力量與信心的一種祭典儀式的意義!

七十七年的那次祭典,所以能舉辦,主要是許多客家鄉親認為台灣客家人祭祠的士神義民爺「成仁取義」已有二百周年。正可以新埔鎮枋寮義民爺本廟的二百周年建醮大典時,也在台北市「分靈設壇」供旅北的鄉親來祭拜祈福。於是在幾位熱心的鄉親,如蔡錦川、李溝、張心淵、宋拱星、徐舟、彭煥堂…等的奔走協力下,終於在台北市新生南路、和平東路交界口(七號公園預定地的廣場上)盛大的舉行,當時的台北市長吳伯雄也以客家子弟的身份前往祭拜!義民能在台北而「分靈、割香、設壇」供鄉親祭拜,相當程度顯現了客家人在台北市「隱晦」存在數十年之後驚人的客家意識與客家力量,這個客家社會的一小步,可以說是台灣歷史上,客家人在客家鄉鎮以外的地方邁出的一大步伐!

也是自七十六年客家人「一二二八還我客家話」遊行之後,更具體的展現客家族重的文化性、宗教性的社會運動!\r

成功的舉辦七十七年的義民爺祭典,(當時的祭典除了宗教信仰的一種民俗意義之外,也因為有客家山歌演唱比賽,以及客家採茶戲的野台戲演出,使得祭典更具豐富的文化、社會意涵),七十八年也循例舉辦,地點則改在台北市青年公園。這一次的祭典,因為有著七十七年祭典的規模傳襲,所以更多旅北的鄉親參與,宰殺祭拜的豬羊頭數更多,甚至祭典壇的外觀也更宏偉、華麗、花費更是龐大,也就是說「客家意識」有些許的膨脹。

七十八年的祭典,還宣佈了一項滿重要的訊息 客家人準備在台北市或近郊興建一座義民廟。唯此事至今未有確切的著落,仍有待大家努力!

前年、去年約兩次祭典,讓台北市的客家人第一次在台北街頭聽到、看到以客家山歌做為廣告歌曲的廣告,也在電視上看到了「黑底白字」的義民爺祭典的宣傳廣告,對客家人而言、既屬難得,亦感欣慰。然則用更寬廣、宏觀的角度,也無須「自我膨脹」,只要健康、自信、自主的就好,就能贏得台北市其他語族的尊重、與應有的尊嚴了!

去年的祭典,筆者添為大會的一位參與者,曾力主在整個祭典拜拜儀式中,應加入文化的活動以有別該項活動是民間祭儀的一種「迷信」而已,意即應撥出經費,請研究台灣歷史或客家歷史、地理…等的學者專家,就「義民事件」分別從各個不同角度,史觀提出各種的論文、論述,把「義民事件」的歷史事件、真相,完完整整的呈現,再現,不再讓人們對此事情有太多的迷霧、偏差……等的觀感與觀點,也就是讓「義民事件」這個歷史還給歷史,現代的還給現代,讓大家真確的、清楚的對待她。

有了這樣的一個文化性、學術性的研討,整個在台北市舉行義民爺祭典的意義才更為彰顯。可惜去年沒有做到,今年的籌備會,筆者原本有意「舊話重提」,奈何,七月份筆者將有遠行,不在台灣,因此,「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但希望有心的客家子弟,希望有人能夠自告奮勇出面策劃,也希望祭典委員會發揮「義民爺福澤廣被」的精神,讓這項有意義的研討會付諸實現!



轉載自《客家雜誌》第 6 期

huangchunbin 发表于 2005-4-10 14:31:01

第十一屆褒忠義民祭典散記 / 張田Top

http://www.hakkaworld.com.tw/2002yimin/h001.jpg

褒揚先民衛鄉土
忠勇牴牲抗亂民
義氣丹心照汗青
民安社定造太平



中橋下隆重舉行,圓滿完成一年一度義民祭典在台北市華中橋下隆重舉行,圓滿完成三天盛典,由於受到天候之影響,人潮雖然沒盛況空前,但人氣鼎盛也不遜於往年之熱潮。可見客家鄉親對義民爺之敬仰,不曾因時空之轉變而淡化、不曾因社會之變遷而遺忘,反而更深植人心受到重視。
今年百業蕭條、景氣不振,經濟萎靡之下,鄉親們仍然不失往年的虔誠,熱烈參與迎駕義民爺奉座。尤其二十八日早上到義民廟迎神之信士確實比往年多,這是值得大家鼓舞與增加承辦者的信心。
http://www.hakkaworld.com.tw/2002yimin/h002.jpg
二十八、九日法會祭典中,每天下午來個傾盆雷雨,稍微影響了信士們前來祭拜之意念與不方便,這是此次祭典中唯一美中不足之憾,鄉親以詼諧的語氣說:「可能是義民爺來到台北承受不了鑠石流金酷熱的煎熬,所以來個午後雨涼涼身。」是否如此,姑且一笑置之,當作茶餘飯後之話題吧!不過,令承辦單位捏把冷汗的是深恐星期天最高潮的尖峰日,曾因下雨而影響了祭拜人潮。不過還好,義民爺很識大體,終於顧全了人局,保持陰而不雨的一天。

大典早上九點開始,各黨政要紛紛到場,冠蓋雲集,議士代表湧至,信士們萬頭鑽動、鑼鼓喧大、獅陣躍舞、山歌嘹亮、八音鬧場,熱鬧非凡,是三日祭典中最高潮的一天。台北市長候選人馬英九先生的蒞臨,造成各媒體記者追逐採訪,把祭典現場變成新聞焦點地帶。

中午「搬仙」時,市長光臨,並上台致詞後與鄉親們一起參與灑「福酒」求平安之儀式,鄉親們爭先恐後趨至戲台前,欲一沾市長所灑之「福酒」。十瓶下來,灑得有的鄉親滿頭渾身是酒,不但毫無怨言,反而樂的合不上嘴,高興萬分,台上台下打成一遍歡樂融冶的氣氛。鄉親認為「福酒」沾得越多,財氣越旺。筆者問一位被灑得如落湯雞的鄉親,渾身酒氣薰大,難道在街上不怕被誤為酒鬼嗎?他回答說:「只要沾到「福酒」而能得到「福氣」,當個酒鬼又何妨。」我頓時領悟,難怪會摸八圈的人常說賭鬼怕酒鬼,碰上了準是十打九輸。是否如此,信不信由你。此雖然是題外話,但也是義民祭典中有趣的插曲,令人莞爾一笑。

馬英九先生十點到,十一點半離開現場。隨後市長到場,兩人一去一至,擦身而過,鄉親們議論紛紛,是否意味著為選市長之爭,而王不見王。此點筆者認為不盡然,兩者皆是君子之風範者,有容乃大,不曾為區區細節而有所顧忌,何況誰也不知誰幾點會到現場,除非有「臥底」。不過客家諺語有旬名言:「豬怕肥來重,人怕名出眾」。出了名的政治人物,總是新聞性特別多。

值得一提的是,今午承辦單位奉祭的神豬是歷年來最大,重壹仟貳佰伍拾斤、大的像條牛。觀眾們看到驚異不已。更令日夜追求瘦身苗條的女十們目瞪口呆的是:「千斤豬公在上座,眾人看得愕愕到,人人怕肥毋食多,牠為肥來吃蓋好」。

尤其值得令人感動的是,有幾個地區鄉親們;諸如木柵區的范兆青、通化街的曾英忠、北區徐阿來,以及揚聲八音團,他們私下招募親朋好友出錢買神豬來供祭,而且都是伍、陸佰斤以上,裝飾五光十色、美輪美奐,令人另眼相看,為現場增彩不淺。各杜團、山歌班也非常踴躍的以裨豬來祭拜,諸如長青會每年供祭兩條神豬絕對不曾缺席,新成立的忠勤班也不落人後以神豬敬奉。
http://www.hakkaworld.com.tw/2002yimin/h004.jpg
有的神豬雖然沒上千斤,但總有三、四佰斤重以上。有的鄉親則以三牲、五牲,鮮花素果來祭拜,甚至清香一支、金紙一封表敬意。其實祭品輕重大小倒是其次,對義民爺的神意才是重要,誠則靈。客家諺語說:「毛蟹腳、敬伯公、禮雖輕、神意重」。

客家衛星電視台更是打破往年之慣例,以一條神羊來參祭,神羊雖然沒神豬大,但來頭倒不小,羊頭戴上一頂帽,掛上一付眼鏡,口叨著一支煙絲斗,頸間結上一條蝴蝶領帶,裝扮得栩栩如生,一條不上佰斤之神羊被擺放在經過裝飾的卡車羊架上,與千斤豬公一別苗頭,令人刮目相看,嘆為觀止。誚語說:沐猴而冠……不像個真人。我說:沐羊而冠……還真像個洋博士。真佩服主事者的設計用心良苦。

吃的方面,三天免費無限供應,每餐上千的鄉親來捧場。尤其禮拜日那天更達數千人之譜,難免會服務不週,疏忽之處,同時由於口感方面各有異同,造成少數人略有微詞,實屬遺憾。但是善意的指正,未嘗不是好的建議,批評才有進步。不過話又說回來,整個祭典架構與過程中,最艱鉅辛苦的是餐飲組,不但備嚐艱辛,而且動輒得咎,吃力不討好,每餐食客人數無法拿捏,量方面準備過剩,會被誤為浪費,不夠量又被眾人埋怨吃不飽,實在是「後母難做」,祈望鄉親多包涵體諒。坐凳仔?人愛知屹?人艱苦。我真佩服戰國時孟嘗君食客三千,應付自如。可惜孟君已做古千年,要不然倒可請他賜予良策。不過,明年曾提出建議,以比較簡單而又實惠的方式來供應,也許會比較理想。

至於食物衛生方面,請大家放心,安啦。現場租兩台大冰箱來保持食物新鮮,自來水水塔,為恐被人做「手腳」,還特別在水塔口上了鎖,可見負責單位的用心與衛生的重視。

今年場地使用範圍擴大,以方便鄉親們活動,免侷促之感。但是,很遺憾的是有個名曰「地藏王法會」的單位,事先知悉一年一度的義民祭典日,熱鬧非凡,所以搶先一步向公園處申請華中橋下之使用權,日期與祭典同為一天,以設攤位為主,純是商機,幸經過崇正會出面與對方協調多次,才讓出一間格當作廚餐之用處。可是其攤位人員可自由過來品嚐客家美食,雖不盡合理,但客家人胸懷若谷,無族群之區隔與宗教異同之排斥觀念,來者是客,皆大歡迎。

舞台的搭建與燈光設計,也與往年不同,舞台寬敞實用,背景雅而不奢靡,燈光的變化具現代化之美感,尤其在祭典場入口處聳立了兩座百燈爭豔的「燈篙」,高約三樓,遠方望去,耀眼奪目,極為顯著之目標,人人爭看,也是今年一大突出。

婦工會,也是祭典中的一大特色,入場處,三十幾位婦工人員一字排列,服裝整齊一致,坐在服務台,為鄉親服務、引導、答詢。在廚房洗菜、切菜、搬運分配菜餚,以及冷飲點心提供的服務,由於穿著一致,一眼望去就可認出她們是婦工會的組員,人人紳采奕奕,默默地在工作、流汗,備極辛苦,三天下來,精疲力盡、疲憊不堪。但毫無怨言,祇求祭典圓滿順利,這就是名聞遐邇的客家婦女的美德,實在令人感動與欽佩。難怪常聽到閩南族群或外省族群人說:「娶媳要選客家娘,選婿不挑客家郎」。上句涯非常認同、肯定。下句涯使唔知了,客家郎,可別向涯抗議啊,那係別人講?俏皮話,別生氣。

崇正會?婦工會組織陣容龐大有目共睹,首居一指,各杜團實屬難見,難怪人家一聽到崇正會的婦工會,皆豎起大拇指稱「讚」。

總之,整個義民祭典之進行過程欲達到毫無瑕疵,那是不可能,祇求能把缺失降到最低點,是承辦單位最大的努力。由於動員龐大,祇靠崇正會一個單位來進行實屬不夠,所以每次祭典都是依靠鄉親們熱烈地自動出來參與幫忙,不分彼此,共襄盛舉,乃能順利完成。同時,各組分配相當盡責,各組長都是無償賣力付出,甚至把自已事業暫時停頓下來,全神投入參與工作,精神實可嘉,功亦不可抹沒。

客家先民的浩然正氣、忠烈事蹟、犧牲小我完成大我之精神永垂不朽,忠勇行為永植人心,沒有先民的拋頭顱、灑鮮血,那有承平之世之今天,盼望鄉親們以永懷不忘的恆心,年年不忘祭典,承先啟後,一代接一代,永不間斷,讓義民精神萬古流芳。


轉載自《客家雜誌》第 100 期

[ Last edited by 静书斋主人 on 2005-4-10 at 14:32 ]

huangchunbin 发表于 2005-4-10 14:33:50

追懷「義民祭典」古今談 / 蘇肇輝

追懷「義民祭典」古今談 / 蘇肇輝
Top

壹、儒道佛對祭典法會釋義:
我國古代祭祀禮俗由來已久,且看春秋時代諸子百家的觀點:

《禮記》:「禮有五經,莫重於祭。夫祭者,非物自外至者也;自中出生於心也。心怵為奉之以禮,是故惟賢者能盡祭之義。」

《荀子》:「祭者,志意思慕之情也,忠信愛敬之至矣,禮節文貌之盛。苟非聖人莫之能知也,聖人明知之,士君子安行之,官人以為守,百姓以成俗。……哀夫!敬夫!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狀呼無形影,然而成文。」

再看道家(修行記)中提示:「七月中元日……,士日夜誦經,餓鬼囚徒,皆得解脫。」一般所謂普渡,並非限於餓鬼囚徙;民間的普渡範圍,已及於水陸各方面孤魂冤鬼。

在地方志中,也有關於佛教的中元記載。《漳州府志》:「七月半作盂蘭會,延僧設食,祀無祀之鬼。夜以竹竿燃燈天際,聯綴數枝,如滴如墜,望之若星,謂之作中元。」於是,從梵語(盂蘭盆經)所示:「七月十五日,施佛及僧,以報養父母之恩。」由此,從印度北傳佛教的盂蘭盆法會就普遍流佈於民間。

因此,中元節的以情習俗,已把儒家、道教、佛教的精義融會於一尊。就以我大和宗族的包容量,綜合起來說:緬懷先人謂之「孝」,普渡亡魂謂之「仁」。這種精神內涵,不正是彰顯了我民族倫理的文化菁華嗎?


貳、謳歌忠勇衛鄉的義民精神:

在台灣各地所建的義民廟(也有稱褒忠亭、忠義祠……等),從史料中可找出其事實的淵源,應涵蓋:

(一)康熙六十年(西元1721年)朱一貴起事於而雄岡山。
(二)清乾隆五十年(西元1786)林爽文起事於彰化大里。

清廷在這兩次認定是版亂的事件中,戰亂遍及台灣島,各地盜匪也趁機打家劫舍;於各區域的地方人士,為護衛鄉土,號召集結義士;奮勇血戰而曝屍曠野,經收集遺骸,乃建立義民塚。爾後,台灣各地也先後建立規模不同的義民廟(褒忠亭……)共有三十多座;其中建造氣勢最為莊嚴雄偉者,當屬新竹縣新埔義民廟。

乾隆皇帝為了要嘉勉這些護鄉有功的義士,認用對朝廷立有安邦定國的勳業,先封「義勇」,後頒「懷忠」詔書(今珍藏於苗栗社寮岡義民廟),繼而後敕賜親書「褒忠」的表揚扁額。


參、往昔台北義民祭典概況:

大台北地區【臺北縣市及基隆市曾經合辦】。因無義民廟可舉辦祭典活動,就往民國七十七年起,首度赴新埔恭迎義民爺抵北,並選伍農曆七月間,舉辦祭典活動。直到民國九十年,已有十四個年頭。

從民國八十四年起,市長為兌現一每年舉辦「客家文化節」的承諾。就開始由市政府與民閒社團合辦第一屆客家文化節;視為公民合作的濫觴。

記得於一九九五年的義民祭典,場地設往北市信義區公所旁。由台北市中原客家崇正會承辦,台北市政府民政局指導。當時筆者正首次擔任崇正會文書組企畫業務,諸多文宣發布也於當時確立。那時還想:為能廣布「義民祭典」訊息,特趕抵苗栗「中原週刊社」,洽請徐運德社長,能給予一個版而,刊載(台北市義民祭典專刊)內容版而歸由筆者在台北編妥大樣後,再送回「中原週刊社」。此事經崇正會主任委員劉繼元允示可辦,就在第一屆客家文化節過後印行(當時該刊曾發行至東南亞)。

P.S.筆者在崇正會舉辦義民節祭典檢討會中,特把三天來在台北市發布的有關文圖新聞,共蒐集了十四份,有十二份報紙登載「祭典」訊息,文圖並茂。筆者特予剪輯,又把親自拍攝之活動照片,張貼公布於會場展示。


肆、今年義民祭典創新采風:

延遞迄今(九十年)的義民祭典,由台北市政府民政局主導的「台北市第七屈客家文化節」【註:非第六屆】,不僅終結了過去傳統的範疇,也擴大了文化節的多元視聽內涵:

一、為響應亞太文化之都系列活動,更為增添台北市北區客家文化會館正式啟用的熱鬧氣氛,只有今年首次在北區(天母運動公園)舉行。

二、在台北市北區客家文化會館前廣場。於八月廿四日由新竹縣客家三腳採茶戲團及黃秀滿歌劇團的表演,已為「北館」揭開「客家戲劇與音樂」為主題的序幕。

三、第一天在鑼鼓聲的迎神遶境團隊中,因烈日當空,走了實在不算短的路程,雙腳好像也快抽筋;但是自古來難得南北神爺分坐神轎的周巡遶境,眾信士可以 衷心祈福萬民平安。在無限榮辛許願的感觸中,又那會覺得腳抽筋!只足難耐大太陽的熱吻,倒是真的!

四、「千人挑擔,陣頭踩街」由哈雷機車隊前導,林正修局長及彭勝祿理事長領軍。北市商管樂儀旗隊、八音團、舞 獅、國術隊、公背婆、牽布馬,及跑旱船等陣頭,接續百排輪隊的蹓走,虔誠信徒的沿路挑擔踩街。鑼鼓齊鳴、樂聲並起;的確帶給天母地區的民眾驚覺一新耳目!

五、本屆主旨在強調「北義民、南忠勇:越過千禧、首逢臺北」。南北神爺首度相會於京城,吉日原是相隔六十多年的事件,如今卻歷經兩百八十年後,能被後 代信士恭迎為南北會,又豈止是足堪告慰義民烈士所能盡述啊!

六、今年的祭典場地,實在是夠寬廣,搭建了兩座表演舞台,應可做為娛神又娛人之用:既有傳統歌舞短劇,也不失酬神大戲、精選歌舞之夜等。更有充滿活力 動感的電音Party、創新的客語搖滾、龐克等電音旋律,與月琴、嗩吶等傳統樂器,相互交織成震撼的節奏樂,徹底顛覆了客家人習慣於傳統山歌的共鳴唱腔。

七、難得一睹「魅戲布袋戲劇團」,用客家 語發音的<渡臺悲歌>,演活了「因言語欠通的生活趣事,以及為開墾拓荒而冒險……的偶戲代言人。」黃武山先生當初對布袋戲的熱衷接缽傳承,與伙伴們以融會中西方劇藝,及不同背樂形式的表現手法;天馬行空的泛想中, 畢竟找到了所要表演的導戲方向。我們該為他們的成就而感到驕傲,並給予鼓掌喝采吧!

八、在場內場外邊緣,遙遙相對的客家美食及企業產品展,充分顯露了絕然異趣的場面。因熱鬧好奇,使眾多孩壘觀光客,高興得活蹦亂跳!順便也引來不少天母的老外貴賓,大人小孩駐足品嚐;洋小孩兒眨眨眼用手抓似覺不妥,用筷子夾又不行只好乾瞪眼。別急了,有鄉親來幫忙!這種客家與貴客的生活場景對話,豈不是咱客家人好客待人的禮數嗎?

九、祭祀自古以來,就是虔誠人心對神鬼的一種「禮俗」表達。就以中元普渡,與盂蘭盆感恩法會,及國人回歸為忠孝仁愛的詮釋。對於傳統祭拜的神豬,為因 應佛陀的不殺生,用創新的花果來取代牲體,又有何不可呢?能供奉葷素多樣的祭祀供品,或許神鬼也會同聲讚頌「人者仁也。可敬又可愛喲!」

十、臺北市本屆的「客家文化節(HAKKA FESTIVAL)以彩色版中英文對照的<義鄉客臺北人>,對於住天母的外國人、暨首度光臨的馬來西亞吉隆坡、香港等國際客籍人士應邀來舉觀摩交流,給予很大的方便;同時,苗栗縣政府也舉辦<客家文化月系列活動>。於九月上旬,新竹縣政府剛舉辦的<2001年全球客家文化節>【也以義民祭典為主軸】等待,寄望於這些活動中,客家文化不至於再闇而不彰!

在農曆七月中元的各地民俗活動,促使近年來社會各界,會爭相更趨熱絡舉辦的緣由,應是其來有自。所以,每年客家族群對「義民祭典」的唯一盛事,也就莫感或忘。由往昔民間主辦,丕變為政府主辦;各方面都有其迥異的特殊展現風貌,令人有頗多感觸。

傳統與創新,自古來就有正反兩面消長的見仁見智看法,當雙方都能從社會評價、順應趨勢、史實正義……等等因素,做深遠族群共榮的宏觀考量:應割捨些主觀成見,多具備些寬容雅量;相信人家並不難攜手共赴「歡喜圓滿」的溫馨明天!增益了充實民生育樂的蘊涵,那纔是我們渴望淨化心靈的最高境界。


轉載自《客家雜誌》第 136 期

huangchunbin 发表于 2005-4-10 14:34:57

褒忠義民廟之沿革 作者:林光華

褒忠義民廟之沿革 作者:林光華

距今約兩、三百年前,我們的祖先因感於大陸原鄉生活困頓發展不易,寧違清廷禁令,冒風浪吞噬之險,先後渡海來台開墾。
在早期的拓荒過程中,親族鄉黨自然群聚而居。他們集結人力,發揮團體的開發功能。胼手胝足,篳路藍縷,飽嘗創業維艱之辛酸。

由於時有盜匪及未化山胞滋擾,祖先為了長治久安,紛於聚庄四週築渠植竹,以為防禦;子弟壯丁則勤練武術陣勢,仿效原鄉團練之組織。平日荷鋤田陌。遇裴則執 戈捍衛,並聯庄合族相互支援。這就是日後義民軍組成之武力基礎。

清乾隆五十一年,彰化林爽文舉事反清於大里代(今台中縣大里鄉),設府主盟,建元順天。爽文以玄緞為冠,盤兩金龍、結黃纓,自頂垂背,衣袞服,儼然稱尊,並封文武官員,受「萬歲」歡呼。

冬十一月,彰化城破,知府孫景隧等相繼遇害。不數日,南路兵佔諸羅,直逼台灣府城,銳不可當。

十二月,北路王作陷淡水,廳治竹塹不保,知府程峻自殺、巡檢張芝馨被執……。一時之間,其勢洶洶,清廷為之束手失據。

然以爽文所部多不逞之徒,良莠不齊,幾無軍紀可言,所到之處姦殺擄掠,怨聲載道,無辜黎庶趨避唯恐不及。

當其繼續挺進,六張犁庄(今竹北六家地區)首當其衝。林先坤公因率子弟兵丁折禦,並聯合王廷昌公、陳資雲公、劉朝民公等數股粵眾之力,迅速集結,凡千三人,奮勇抗敵,以衛鄉土,是乃義民軍之肇始。

經六張犁、員山仔(今竹東鎮員山、頭重一帶)之浴血堅守,終會同清廷援軍夾擊,重創來犯,克復塑城。隨助清軍沿途追擊,進屯大甲,並於嘉勇侯福康安兵抵鹿港,決戰崙仔頂,再戰牛稠山諸役,千清廷翼鋒之助,厥功至偉。 征戰中,犧牲成仁義軍先烈達兩百餘人。林、王等於回師之時,僱請牛車沿途遍拾忠骸(有黑布圈為記),原擬歸葬大窩口(今湖口鄉)。唯車過鳳山溪後,牛竟不受驅駛,經焚香禱告,並跌告取決,始悟先烈靈感。復延名師勘驗,確認該處坡地為風水絕佳之「雄牛睏地穴」。

由是徵得地主戴裡成、財成、拔成昆仲,以其父戴元玫公之名獻地,擇吉安葬合塚,此即枋寮義民塚之由來。

清乾隆帝因義軍之忠勇衛士精神,特頒親筆「褒忠」效旨,以為獎勵。

接旨後,林先坤公邀集地方領袖劉朝珍公、王廷昌公、黃宗旺公、吳立貴公等,倡議建廟崇祀,以慰先烈在天之靈。經多方奔走捐輸,五十三年冬,奠基破土,迄五十五年冬,竣工落成,是為「褒忠廟」。

同治元年,彰化戴潮春亂,義民軍為免鄉土再遭蹂?,銜命二次出征,獻身義死者多達百餘人,復拾遺骸歸葬枋寮,此即附塚由來。

光緒廿一年,台淫因清廷甲午戰敗割讓日本,其浩劫之下,廟宇盡遭回祿。廿五年,徐景雲、傅萬福、張坤和等湖口庄輪值經理,號召十四庄眾信捐資重建,鳩工興築,五年始成。嗣後因年久陳舊,復於民國五十三年興工修繕,使成煥然一新、風物景緻殊美之現今廟宇。

日據時代,當局曾有廢除本廟之議,並擬沒收廟產,經地方父老公推經理人傅任、彭錦球、蔡昆松等向日據理力爭,並遠赴東瀛陳情,終獲保存。

本廟之財產與收入,溯自建廟之初,王禪師慨捐佛銀四百大元,合林、王、黃、吳四姓認捐鉅資存放生息,並立「合議規條簿約字」以為根據。及於嘉慶六年林先坤公施田於新杜墘:廿二年,劉朝珍公施田於廿張犁。自茲而後,地方眾信紛起客應,終至廟產日豐,血食日隆,祀典日盛。甚而為竹聖地方賞力最雄厚、影咎最深遠之一股政治、經濟之安定力量。

道光丁未年,林茂堂公、劉維翰公具帖邀新埔街、九芎林、大湖口、石岡子等四大庄士紳,倡將廟產交由四庄輪流管理,三年一輪,周而復始。輪管庄頭負責辦理春秋二祭。由是輪值祭典成為本廟特色。隨著地方之開發,由四庄而十三庄,由十三庄至十四庄,目前十五大庄之輪值緣由即此。每年農曆七月廿日(民國四十四年已由政府公佈明定為義民節),參拜眾信達數十萬人次,奉獻豬羊逾千,祭祀之隆,放眼全台,實不多見。

兩百年來,本廟之管理人等,皆由地方士紳推舉,因能秉持義民先烈犧牲奉獻之精神,舉凡獎學,賬濟,乃至地方建設之配合,莫不戮力以赴。尤以日據時代,新竹地區各級學校,皆受本廟資助為最。

民國卅五年,創辦義民中學於中壢,四十三年七月遷校竹北迄今,此於地方教育之振興、移風易俗、為國育才,皆有其深遠之意義。

展望未來,凡我十五大庄眾信暨義中校友,乃至於旅外鄉親,允宜一本「義民精神」之崇高理念,共為鄉土犧牲奮鬥,團結致力於地方公益福祉,析能發揚光大,庶幾不負祖先開發耕耘之期望也。

轉載自《客家雜誌》第9/ 10期




:mad:

huangchunbin 发表于 2005-4-10 14:35:31

台灣的義民廟與義民爺 作者:黃榮洛

台灣的義民廟與義民爺 作者:黃榮洛

幾年前,國民中學教科書「認識台灣」出現,客家人認為讀書中沒有提及客家人有關的文章,而抗議其忽視客家人之存在,國譯館好 視客家人的存在,國譯管好似從善如流的回應,將台灣客家人獨特信仰神「義民爺」補上,但其對「義民爺」的說詞是,義民爺是屬於孤魂野鬼之定位,再又引起客家人社會的忿怒譴責聲,像這種作法,無異於會被解釋有意侮辱客家人的,有計劃的行動,實在太過份,令客家人的尊嚴全失,夫復何言!然而有說編輯委員之中,有客家人的委員在其間,為何發生如此嚴重的事態之出現?是故,我們(客家人))又不能解釋他族群存心侮蔑客家人的造作,那麼客家人的尊嚴往那裡去找回呢?實在令人慨嘆洩氣!
所以筆者有鑑於如上述之情形,雖然有客家籍的學者之參與也發生如此嚴重錯失,從善意面來解釋,非外族群的搗蛋,惡意之造作,外族群的搗蛋惡意之造作或是學識不足所促成?才會犯了如此大錯?台灣省文獻委員會發行,仇德哉著「台灣之寺廟與神明」(民國七十二年六月出版)之第四冊(全部四冊)三八二頁:義民爺項如此記載:

義民爺又稱義民公、忠勇公、將軍、大將軍。係祀死於兵燹踏義之人民,究貫本質,與大眾爺接近,均為孤魂。唯前者基於義,後者死於非命居多。

義民爺有姓名可考者,除台北市霞海城隍廟配祀陳士杏等三十八名義勇公。彰化縣十八義民祠祀主黃仕遠等十八名義民,高雄市褒忠廟(枋寮義民廟之分廟)祀陳紫雲等外,餘均無姓氏可考,僅記某事件或歷次事件之死亡者幽魂,亦有代表地區性者,如泉州公等是。 台地所祀之義民,多為死於朱一貴、林爽文、吳福生等事件,以及漳泉械鬥、閩粵械鬥、漢民原住民械鬥諸事件。唯一祀抗日之義民忠魂寺廟,為雲林縣斗南鎮之寒山寺,蓋光緒二十一年日人據台,由北南下,途經雲林縣斗南鎮,與抗日民軍多次戰鬥,民眾一致參與,死傷頗眾,該寺廟所奉祀之義魂,即為此役為捐軀之義民。

上述就是仇德哉著的有關「義民爺」的記載內容全文,我們不問他(仇德哉)著述的正確之是非,他對義民爺之解釋大部份就以無名氏可考的孤魂野鬼,就以歸為亡者孤魂野鬼對嗎?已然受朝庭褒獎為「義民」,一定有對象(人名或團隊),功勳之事蹟記述,雖然死亡多數之中不能分別之人名或也有存在,那些一起被祀祭的未知名的人魂。尚屬孤魂野鬼是嗎!?更且客家人的義民(義軍),家人知道他去從軍義軍,他的戰死領隊、同伴回來會告知家人,家人依習俗定會為他舉辦葬禮且上祖牌,同時被祭祀於義民廟,那會成為孤魂野鬼之有。台灣廟宇的習慣(或稱無心名單歸檔留住),沒有留下名單的也有,但入祀之典禮中一定有奏章入祀的名單。例如新埔鎮枋寮義民亭,奉祀林爽文之亂之義軍戰沒者陳資雲(陳紫雲)以下二百餘人。

在上文仇德哉著「台灣之寺廟與神明」,義民爺項記述的:「義民爺又稱義民公、忠勇公、將軍、大將軍。係祀死於兵焚踏義之人民,究其本質,與大眾爺接近,均為孤魂。唯前者基於義,後者死於非命居多:…」。所捉到大眾爺也稱萬善爺、有應於等,通常這等墓地稱為義塚。何謂是「義塚」呢?是為埋葬行旅死亡者,或孤獨者(無後奉祀者)和其他窮人等之屍體,為了這種慈善而所設置的共同墓地,其經費來源是官費或人民的義捐金所誤,大眾廟、萬善同歸之墓、有應於等即是。何謂足「義民祠」?是祀為國家社會而殉難獻軀的人民之招魂祠就是。何謂是「昭忠祠」?是祀官兵的戰沒者之招魂祠就是。顯然地「義塚」和「義民塚」、「萬善廟」「有應祠」和「義民廟」「義民祠」是有所分別,絕不會發生「究其本質,與大眾爺接近,均為孤魂……」之錯誤認知的情形出現才是。

再說,屏東的「忠義亭」,是康熙六十年朱一貴之亂。在此糾合六堆庄民大庄十三、小庄六十四,一萬三千人組義軍赴戰,依其功勞由清帝賜匾額褒揚。枋寮「義民亭」,林爽文之亂時。庄民從義勇軍而殉難者多,乾隆皇帝嘉其功賜「褒忠」的匾額表揚。於是林先坤、劉朝珍等指貲創建廟宇。不論「義民塚」「義民祠」「義民廟」,不論在於閩南人莊、客家人莊,都有其很清楚的來歷事蹟,沒有事項那能獲皇帝的褒獎之有!?沒有對象要褒獎誰人?孤魂野鬼之說實在令人發噱、啼笑皆非難過、憤怒。那麼從善意來解釋,這種錯誤的發生,可能不是出自族群的惡意之話(寧願相信),那麼就是著作者,拿「義塚」「萬善祠」和「義民塚」「義祠」混淆之解釋所產生的錯誤(包含仇德哉在內)。另外,以筆者之見,部份學老人,向來對客家人義民爺存有很嚴重、極端壞的成見,甚至仇恨視的態度,這是不爭的事實。希望學名人的學者,拋棄成見,多作深入的研究客家人的義民爺信仰。

至民國八十七年十二月十九日,在於新竹縣文化中心召開的「義民信仰研討會」,在於會中筆者也提起上述的各種理由,責難「認識台灣」的編輯、著作人的不是,為何不去枋寮義民廟查問,義民爺之來歷,只信仇德哉著,或只採取或自己中意的文字記載,做出「義塚」和「義民塚」都分不出的學者。

日昨,筆者偶然間發現,民國八十七年(一九九八年)十一月刊行,台灣省政府文化處編印的「文化視窗」雜誌(第五期),載有林富士大師(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副研究員)所作的,「台灣的義民廟與義民爺」一章文,拜讀之後甚痛閱讀之過晚。如果在民國八十七年十二月十九日(義民信仰研討會)以前,知道有此文的出現存在,就知道「認識台灣」教科書上,引起客家人間喧然大波的義民爺解釋文,是誰人的惡作劇,執筆人的廬山真面目了。

筆者先來介紹林富士大師的上述大作:

義民爺為主神的「義民廟」……可能超過三十座……其廟宇和信徒的數量並不引人注日,也不足台灣民間信仰研究的重要課題。在這一、二年之間,「義民爺」和「義民廟」卻引起不少爭議和討論,而其導火線則是國民中學教科書「認識台灣」的編輯與刊行。

認識台灣(社會篇)的「模本」(草稿)是在一九九七年上半年完成印製,其中根本不曾提到「義民廟」或「義民爺」,部份人十認為,這樣的「空白」是不尊重客家文化與客家族群,若干客家團體還因此而提出抗議與批評。最後,「認識台灣(社會篇)」的編審委員會」決定將「義民廟」和性質相信的「有應於廟」、「萬善祠」放在一起,一併介紹。因而在當年八月正式付印的「試用本」中便有以下的敘述:

至於散佈在山邊、海角、路旁的「有應公廟」或「萬善祠」,以及客家人的「義民廟」,所供的大多是無主無名的孤魂,表現台灣人慈悲的胸懷。

這樣的處置,並不是純粹從學術究的角度出發,而足為了表示對客家族群的尊重。

不過,自從「認識台灣(社會篇)」(試用本)刊印、試用之後,部份客家人士不僅不滿意。而且還感到受辱、憤怒、甚至還透過各種團體和政治人物,利用各種管道,不斷要求教育部和國立編譯館「更正錯誤」,同時,也引發了民眾對「義民爺」信仰的好奇與討論。無論如何,在今年夏天。「認識台灣(社會篇)」的「編審委員會」又再一次了修訂,有關「義民廟」和「義民爺」的敘述成為:

大約從十七世紀以後,漢人便陸續從中國人陸帶來各種宗教和神明。這些神明所在的廟宇,往往是各個地區的信仰、文化和各種活動的中心。另外,彰顯慈悲與包容的「有應公」和「萬善爺」,激勵和英勇的「義民爺」,則都是埋骨於這塊土地上的神明。

……有人認為,「義民廟」所奉祀的「義民爺」,是被「朝廷」(清朝)表揚的「為保鄉衛國而犧牲生命之客家人,是「助官平亂」的英靈,是客家的「偉人」、「英雄」。對於這樣的看法,我們也應該給尊重,因為,這是部份客家人士的信仰,而且,也有一些事實上的依據。……不過,在清代多次的「叛亂」(或「革命」)事件中,協助清廷「平亂」或抵抗「亂黨」而殉難的「義民」卻不僅限於客家人士……其他泉籍移民所居的村莊也多得「褒忠」的賜……。學者往往將「義民爺」和「有應公」、「萬善爺」相提並論,並視其本質為「無主無祀的孤魂」,「認識台灣(社會篇)」、(試用本)基本上也遵從這種論斷。但是,少數客籍卻大為不快,認為這是「非客家籍」的研究者在「民族史觀」(中華民族)的影響下,刻意將「義民爺」歸類為「神格最低的無祀鬼厲」(陳運棟一九九四)。我認為這是一種嚴重的誤解……。站在部份客家人的立場來說,「義民爺」是效忠政府,打擊「犯罪」的英雄,是「保家衛國」,「犧牲成仁」的客家「偉人」(陳運棟一九九四),因此也有人將「義民爺」視為「客家民族的精神支柱」。這種看法當然言之成理。不過,有這種「忠義」精神的不僅限於客家人,協助政府「平亂」而犧牲的「義民」各族群都有(包括漳、泉、客、番都有),客家人可以因此而感到驕傲,但不必有高人一等的感覺,也不必單獨為「義民爺」的名聲奮戰。

相對於部份客家族群的看法,則是「漢族主義」者的立場。他們認為,朱一貴、林爽文等人的「起義」是「民族革命」,足基於漢族的民族大義,起而反抗「滿清」的「腐敗」統治,因此,協助清廷者便是不義之民(陳運棟一九八七)。這個說法也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足根據這個立場,單單指責客家「義民」是「助紂為虐」也是不公平的,因為協助清廷的「義民」並不僅限於某一特定族群,其次,藉「革命」之名而行掠奪之實也是不容否認的事實。因此,起而捍衛自已和鄰里的生命、財產因而喪生,即使不能稱「忠義」,也絕不「可恥」。

總而言之,「義民」究竟是義或不義,忠或不忠,完全取決於評斷者的身份和立場。我個人認為,能在戰亂之際,起而執干戈以衛家園、清黨的人,的確可以說足英雄,也可以說是對其鄉土、親人有忠有義,至少不應予以譴責。不過,找他不認為所有的「義民」都佰得我們歌頌或崇敬。

根據日前既有的研究成果來看,「義民廟」絕非客家地區特有的產物:其次,「義民廟」所祀的「義民爺」也不僅限於協助滿清政府「平亂」,保鄉衛國冊壯烈犧牲的客家人:第三,將「義民爺」和「有應公」、「萬善爺」柑提並論,指其本質為「無名無主的孤魂」,在宗教學上並無不當,更無侮或蔑視任何族群之意;第四,對於「義民」的評價可以有多重而歧異的看法。

最後,我希望,在這樣一個信仰、政治與族群柚互糾葛的議題上,大家能跳脫自己既定的立場,以更寬容的心胸來回顧歷史,面對現代,以更多元的角度來看待「義民爺」。

林富士大師的原文很長。需簡化摘文來介紹,也要考慮被指摘斷章取義之譏。不如此抄出原文,才會造成如此長文。他所說義民廟非客家族群、客家莊的產物。義民廟所祀的義民爺,非限助滿清政府平亂,保鄉衛國而犧牲的客家人,他族群也有。以上之說法,筆者也贊同,但客家人所說的是限於客家族的「義民爺」「義民廟」,不關焉他族群。所說,「義民爺」和「有應於」「萬善爺」相提並論,指其本質為「無名生主的孤魂」,在宗教學上並無不當,更無侮辱或蔑視任何族群之意,有關這一點,完全足錯誤的說法。在清代和日治時代的有關台灣的地方誌,都沒有義塚和義民塚、萬善廟和義民廟有相提並論之記述,都分別有所記載,只有仇德哉的記述有相提並論。被朝廷褒揚,沒有名(對象)和事蹟可能嗎?被民間奉為義民亦是一樣,有名有事蹟才是,那有無名無事蹟,所有無名者就是年代久遠失傳才是。指其本質為「無名無主的孤魂」,在宗教學上並無不當之說法更是離譜。前文已說過,義軍組隊出征,家人相送,最少知道參加義軍出征去,如果戰沒生還者定會告知家人,家人也會鄭重地為戰沒者舉行葬儀,並上名祖牌上,那會是成為無主孤魂,孤魂野鬼之說,實在是荒唐的說法,那一位學者作有此定論(仇德哉之外)?更且客家人所指的是,屬於客家人的義民祠、義民廟,更沒有提及他族群的。仇德哉的記述是聖旨,大害是嗎!?敬請林富士大師再次復查讀清代、日治年代的豐富的地方誌記載。

所說,「回顧這一段歷史,並不是想再一次挑起閩客族群之間的仇恨,而是希望藉若以往的悲劇,提醒大家和諧之必要,同時也盼望大家能充分認識「義民」的多種不同面貌,不要盲目地頌揚或貶損所謂的「義民」精神。「最後,我希望,在這樣一個信仰、政治與族群相互糾葛的議題上,大家能跳脫自已既定的立場,以更寬容的心胸來回顧歷史、面對現代,以更多元的角度來看待「義民爺」。

雖然林富士大師如此作他文的結尾,但不能否認在也文中是,一貿地流著貶客家之義民,罵客家之義民,死不承認他認知錯誤的調調,且還強調在教科害「認識台灣」上的,對台灣客家人義民爺的定位觀是正確主張。他不寫此文還好,人不知教科書「認識台灣」上的侮蔑客家人的原兇是誰,有的客家人還怪罪兩位編審委員中之客家人,他寫此文就是站出來承認他的所作所為,更勇敢她強調對客家人的侮蔑,其意圖是被客家人指摘之不滿發洩,更恫喝:「並不是想再一次挑起閩客族群之間的仇恨,而是希望藉著以往的悲劇,提醒大家和諧之必……。」

筆者只能在此再強調,義軍、義民(不問族群)都有人物(人名)、地點、時間、事件(事蹟)都有其人實事,不然那能夠會被封為義民、義軍?有戰爭(過去的)必定有暴力暴行、屠殺車出現,只有人和小、重和輕的分別而已。台灣史中的內亂、或叛亂、戰爭,所謂義軍借機報復族群間或個人間的仇恨,從事殺戮、掠奪事,並不是客家人之專利,林富士大師言重了,請不要越描越黑,放下屠筆是公德,客家人會感激不盡!


轉載自《客家雜誌》第 130 期

huangchunbin 发表于 2005-8-7 17:53:54

北市/客家義民祭登場 馬英九帶頭抬神轎

http://210.58.102.83/newspic/861/i861881-b.jpg
義民信仰是台灣客家族群最特殊的信仰文化,由台北客家社團發起迎義民爺北上公信眾參拜活動,全省九大義民爺會師台北府城,馬英九市長為屏東六堆客家會扛神轎。(記者邱榮吉攝)
http://210.58.102.83/newspic/861/i861882-b.jpg

台北訊

2004年台北客家義民祭21日登場。來自全國九座義民廟的神轎被一一抬入台北市政府中庭,將轎上神位請上神桌,完成安座大典。台北市長馬英九並依往例,在神轎進入會場時,象徵性地與轎夫抬起每一座神轎。

主持安座大典的馬英九全程以客語致詞。他除拜請義民爺一定要保佑台灣國泰民安、風調雨順,鄉親事業順利、身體健康外,並期勉大家不分族群,同心同意為這塊土地努力打拼。

在鑼鼓喧天聲中,來自三灣、頭份、平鎮、東勢、新埔、苗栗、六堆、關西、獅潭等地義民廟神轎,在客家信眾恭送下,上午齊聚在台北市政府前市民廣場;充滿迎神廟會熱鬧氣氛。信眾夾道恭迎下,九座神轎被一一抬入市府中庭安座大典會場。

馬英九與客籍市府研考會主任委員林正修、立法委員林郁方等人,遵照義民祭成例,站在每座神轎轎首,和轎夫們一起抬起轎子,帶動現場氣氛。

隨後,九座神位在三進三退的古禮中,被一一請上神桌。所有信眾一同焚香祝禱,為自己、家人及國家祈福,場面莊嚴肅穆。

22日、23日兩天的義民祭活動在安座大典結束後,23日上午將展開主祭典。以傳統的「挑擔奉飯」儀式,由一千餘名信眾挑擔奉飯,從台北市仁愛國小徒步前往市民廣場,舉行五獻大禮。

此外,市府廣場前將舉辦義民爺主題花燈展、客家風華文化展及園遊會。市府中庭昨起兩天下午也有客家山歌大戲供欣賞。


消息来源:http://210.58.102.83/2004/08/21/330-1675410.htm#

[ Last edited by huangchunbin on 2005-8-7 at 18:10 ]

huangchunbin 发表于 2005-8-7 17:54:22

參加台北義民祭 周錫瑋誇馬英九客語說得好

(中央社記者陳妍君台北七日電)台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今天舉辦「二○○五台北義民祭」,國民黨台北縣長參選人周錫瑋表示,許多客家鄉親告訴他,這個活動不要分台北縣、市,大家一起為客家鄉親千人挑擔,因此他特別從台北縣跑來台北市參加;他也稱讚台北市長馬英九的 ...
http://news.yam.com/cna/life/200508/20050807799148.html

huangchunbin 发表于 2005-8-7 17:55:24

義民廟陣頭大會師

「三月瘋媽祖,七月義民熱」,來自全台各地11座義民廟的陣頭熱鬧滾滾,高潮迭起的廟會氣氛,讓人渾然忘卻身在台北市政府。 「第10屆客家文化節─2005台北義民祭」活動昨天登場,客家庄總動員,來自全台各地的義民廟,神轎、陣頭車和大鼓隊紛紛聚集到北市府會師,神轎 ...
http://yam.udn.com/yamnews/daily/2830020.shtml

huangchunbin 发表于 2005-8-7 17:55:50

【台北義民祭】11義民爺歡喜相會

客家族群年度盛事客家文化節「台北義民祭」活動,今天起在台北市政府前市民廣場展開為期2天的熱鬧活動,有別於台灣傳統廟宇各自辦活動,上午有來自全台的11座義民廟,在獅鼓陣頭鑼鼓喧天中會師台北。台北義民祭活動主辦單位台北市客委會,上午在市府前樹立起一面高9米 ...
http://news.yam.com/chinatimes/society/200508/20050806793467.html

huangchunbin 发表于 2005-8-7 17:58:46

2005義民祭馬英九吳伯雄同台

台北市上午舉辦義民祭活動,台北市長馬英九則和國民黨副主席吳伯雄同時亮相,一起為義民爺和忠勇公抬轎。兩人並趁此機會再次解釋「馬立強」的說法只是隨性的口號,並不是政治的組合,外界不用聯想。吳伯雄說,提出馬立強的問題,用意只是要提醒必須注意對手會利用它來製造分化,事實上,不管是馬英九、朱立倫、胡志強都是黨內全力支持的精英。他說,原本「馬立強」只是一種媒體宣傳的口號而已。馬英九也說,台北市合作的對象很多,並不只是新竹台中而已。吳伯雄還特別提到馬英九,指他的影響力將來還會擴及到其他地方,「是我們這一代要全力提拔的對象」。

http://www.ttnn.com/cna/news.cfm/030809/65

huangchunbin 发表于 2005-8-7 18:00:41

【转帖】北市義民祭循古禮 展現客家精神

北市義民祭循古禮 展現客家精神
圖文/陳威任
http://publish.lihpao.com/Education/2005/08/03/pie08032.jpg
不同於一般祭祀的千斤神豬,台北義民祭將舉辦「創意神豬」比賽,並擴大對外徵求與眾不同的創意神豬,例如圖中的「紙」神豬,試圖在傳統祭典展現新面貌。

北市義民祭循古禮 展現客家精神

【實習記者陳威任台北報導】第10屆台北客家文化節2005台北義民祭將於本週六、日隆重豋場。將集合全省11座義民廟會師台北市政府中庭及市民廣場,當天將有來自各地38個山歌班表演客家傳統民謠,並有2千多位客家鄉親「挑擔奉飯」,一同展現客家文化之美。

本屆客家義民祭除了集合歷年來規模最大的神轎及陣頭隊伍外,也安排遵循古禮的義民爺安座及主祭典儀式,還將邀請南庄國小獅鼓隊以及客家電音樂團「拷秋勤」現場演出。

北市客委會主委黃正宗表示,本次活動除了盡量遵循古禮,保留儀式中屬於客家文化精神外,更希望添入新意,吸引年輕的客家子孫及非客家民眾。客籍立委林郁方,全場更以客家話致詞,期盼大家能夠一同參加客家人的祭典。

客家人祭祀時「挑擔奉飯」的習俗,相傳是在清朝時,台灣發生民變,客家人組成義軍出征平亂,村民以簞食壺漿迎送犒勞,以壯聲勢,征戰途中則挑擔供應飲食,沿襲了兩百多年,成為今日祭祀義民爺「挑擔奉飯」的習俗。

今年的「挑擔奉飯」也將一改從前統一製作的方式,由各個挑擔鄉民自行發揮創意,讓活動更加活潑熱鬧,「挑擔奉飯」的路線也比往年要長,展現出客家人的刻苦精神。靜態演出方面,除了8隻千斤神豬外,舉辦數屆的「創意神豬」比賽,在這一次的祭典活動中也將擴大對外徵稿,邀請更多人一同參與盛會,讓傳統活動仍不失新意。

此外,為了表揚對於推廣客家文化有貢獻的客籍企業家,今年義民祭將舉辦「傑出客籍企業家」的頒獎活動,今年共有6位企業家獲此殊榮。

而客家大老陳運通為了彰顯優秀客家人對社會的貢獻,出版了新書「客家菁英」,內容包括客家才女林海英、抗日英雄羅福星等客家前輩的事蹟,北市客委會希望藉由種種活動,讓更多人了解客家人的文化精神。


消息来源:http://publish.lihpao.com/Education/2005/08/04/05e08031/

huangchunbin 发表于 2005-8-7 18:15:41

挑擔奉飯 客家義民精神永傳

農曆七月可以說是客家人,最熱鬧的月份,隨著台北客家義民祭、新竹縣義民文化祭,相繼舉辦,義民祭已經變作凝聚客家人的,一股重要力量,這次客委會主委羅文嘉,更在台北義民祭中,提議要在台北縣市蓋義民廟,引起台北客家鄉親熱烈迴響,今天的深度報導就為您分析,到底義民爺在客家人的歷史文化上,扮演著甚麼樣的重要角色。

每年到了義民文化祭,台北的街頭就瀰漫著,比過年還熱鬧的氣氛,這個屬於客家人特有的祭典,在台北辦了十六年,今年終於開始讓台北的客家鄉親,懷抱一個義民廟的夢想。 全力地來支持和推動 在台北市 我們找一塊地 來蓋客家義民廟 好不好 台北市或台北縣 完全沒有義民廟 大家每次想拜拜 都得回到新竹苗栗 希望市政府和縣政府 能幫忙找土地 只要土地找到 其它建設經費 行政院客委會會幫忙 蓋義民廟 是台北客家人的心聲啦 SB鄉親 吳泰燈> 北部地區應該有一個 客家人的信仰中心 其實不單只有台北,早期到外地打拼的客家人,就算散佈全省各地,每年農曆七月二十前後,都會回家鄉參加義民祭,因為義民爺是大家共同的祖先。 < 挑擔奉飯> 義民祭到了現代,仍少不了挑擔奉飯的傳統儀式,這也說明了客家人和義民爺,密不可分的關係。 我們拜神跟拜祖先不一樣 我們拜神明是用三牲 我們拜祖先不一樣 拜祖先是請祂來吃飯 奉飯是我們看待義民爺像祖先 雖然祂不是我們親生的父母親 而是從前跟父母親 一起打拼的親人 <新竹義民祭> 這裡就是全省最大的 新埔枋寮褒忠義民廟 兩百多年來它一直是 客家人的信仰中心 每年農曆七月二十 都會有來自桃、竹、苗 十五大庄輪流到這裡 舉辦盛大的祭祀活動 在新埔褒忠義民廟後面的義民總塚,就是緬懷清末林爽文事件中,因為捍衛鄉土、護祐人民而犧牲的客家先烈,其實當時乾隆皇帝也頒了,三塊義民匾額給其它族群,到後來卻只有慎終追遠的客家人,始終守候著這項榮譽精神。 客家族群因為本身人口較少 客家人要提高本身族群的團結 還要提高本身族群的地位 要表示客家人的忠貞 客家人為了鄉土可以拼命 保鄉衛土是人們生存的基本表現,「義民精神」也不只流傳在客家人的血液裡,因此義民爺信仰存在於各族群,也是最能代表台灣本土精神的信仰。
http://www.ttv.com.tw/news/html/093/09/0930903/093090390395019.htm

[ Last edited by huangchunbin on 2005-8-7 at 18:18 ]

huangchunbin 发表于 2005-8-8 12:22:56

2005褒忠亭义民节大隘联庄祭典活动

http://www.hakkayahoo.com.tw/1-1.jpg

http://www.hakkayahoo.com.tw/1-2.jpg


義民廟大隘聯庄祭典區簡介

撰文/黃卓權

【褒忠義民廟沿革】

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林爽文起事反清波及全台,其北路軍攻陷竹塹城後,所到之處燒殺劫掠,六張犁富紳林先坤乃出面邀集鄰庄紳耆劉朝珍、陳資雲、王廷昌、黃宗旺、吳立貴及竹塹社頭目錢茂祖等人,共同號召,組成保衛鄉庄的義民軍共一千三百多人,以黑布纏臂為記,會同塹城閩籍義軍與清廷援軍三面夾擊,克復竹塹城,其後又與苗栗義民軍會師南下,轉戰後龍、苗栗、大甲、彰化各地。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戰事平定,義民軍於征戰中犧牲成仁的先烈共二百餘人,以牛車沿途載運骨骸歸葬,原擬合葬大窩口(今湖口鄉),但牛車經過枋寮時牛隻竟不受驅使,經焚香禱告後,跌筶卜知忠骸有意合葬於此。相傳此地為風水學上的「雄牛睏地穴」,此即枋寮義民塚之由來。

當時清高宗乾隆皇帝有感於義民軍犧牲殉難、保鄉護土精神,特旨頒賜御筆「褒忠」,獎敕忠義。後來林先坤邀請地方領袖劉朝珍、錢茂祖、王廷昌、黃宗旺、吳立貴共同倡議建廟崇祀,經多方奔走捐輸後,乃在乾隆五十三年冬,於墓前奠基破土,至五十五年冬竣工落成,是為褒忠亭。

同治元年,再度發生彰化戴潮春反清事件,金廣福墾戶首姜殿邦奉淡水同知張世英諭令邀集地方士紳劉維翰、張元清等與其長子姜榮華,共組義民軍,協助克復大甲、彰化等地。這次義民軍死難者多達百餘人,復拾遺骸歸葬枋寮義民塚左側,稱為「附塚」。

新埔褒忠義民廟先於乾隆五十三年,由戴禮成、才成、拔成兄弟,以先父戴元玖名義,捐獻墓園及廟基土地,嘉慶六年(1801年)林先坤捐出祭田一處,其後陸續有地方善士或捐水租或出資金或施祭田,終使本廟成為北台灣客屬鄉親最重要的信仰中心!本廟除了祭祀義民爺外,並安置觀音佛祖、三山國王、五榖神農大帝及福德正神等神祇。

【大隘地區參與義民廟祭典區緣由】

義民廟祭典區的形成,依照歷史發展大約可以分成以下五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自發性的祭祀活動,由建廟施田有功人士林先坤、錢子白、劉朝珍等人後裔,以及義民廟附近枋寮庄、六家庄等地區居民,於每年清明節前往掃墓,於農曆中元普渡時,才準備牲醴加以祭祀,尚未形成公祭形式的祭典區。

第二階段即道光15年(西元1835年)由於義民廟祭祀負責人林茂堂、劉維翰等,有感於?q民爺忠義保鄉的犧牲精神,遂於新竹、桃園地區邀集客家族群共同參與。所以祭祀區便隨之擴大分成六家,下山、九芎林、枋寮、新埔、五分埔、石岡、關西、大茅埔、湖口、楊梅、溪北、溪南等十三大庄。於是義民廟祭祀活動逐由個別祭祀,城為公祭形式的聯庄祭典區。

第三階段為道光22年(1842年)九芎林等庄總理姜秀鑾等具帖請得新埔街六大業戶榮和號、雲和號、金和號、錦和號、振利號、慶和號等輪值擔任經理,掌管廟產及春秋二祭。但因負責祭典輪值活動事務繁重,於是眾議簡化祭祀活動。因此自道光27年(1847年)開始分成大湖口、石岡子、九芎林、新埔街等四區,拈鬮輪流經理負責祭典事宜,每區各辦三年,祭典總爐主仍由十三大庄輪流擔任。

第四階段,光緒3年(1878年),由於大隘三鄉(即北埔、寶山、峨嵋)已經大致墾成,大隘地區居民亦因辦理慈天宮中元祭活動而整合。於是在「金廣福」墾戶首姜榮華的提議下,大隘地區便正式加入義民廟祭典區,接續九芎林區之後,辦理輪值祭典活動,並由「姜義豐」公號擔任值年總爐主。從此整個祭典區遂分為六家、下山、九芎林、大隘、枋寮、新埔、五分埔、大茅埔、石岡、關西、湖口、楊梅、溪北、溪南等十四大庄依序輪值辦理。這是「姜義豐」公號擔任大隘地區值年總爐主的緣起。

第五階段,即民國65年(西元1976年),溪北區因為參與態度的差異,經義民廟管理委員會及財團董事會聯席會議通過,將溪北祭典區劃分為新屋、觀音二區。從此以後,祭典區遂由原來的十四大庄成為十五大庄。

本年(2005年)不但是大隘地區第十次主辦義民廟輪值祭典,也是「姜義豐」公號第十度擔任大隘地區值年總爐主。

【大隘祭典區大事記】

西元
政府紀年
歲次
大    事    記

< tr>1826
清道光6年
丙戌
*姜秀鑾出任九芎林庄總理。

1833
道光13年
癸巳
*姜秀鑾加入南重埔地方墾務。

1835
道光15年
乙未
*「金廣福」墾號設立,姜秀鑾率眾進墾北埔。

*姜秀鑾以九芎林庄總理身份經理枋寮義民廟廟產,開始建立「敕封粵東義民祀點簿」。

1842
道光22年
壬寅
*姜秀鑾號召新埔街六大業戶商家榮和號、雲和號、錦和號、振利號、慶和號、金和號等,擔任義民廟祀典輪值經理。

1847
道光27年
丁未
*三月,姜殿邦、姜殿斌兄弟鬮分家產,共同設置「姜義豐嘗」公號。

1854
咸豐4年
甲寅
*姜殿邦將九芎林舊居之族人遷至北埔定居。

*十一月,舉行慈天宮慶成福醮。

1864
同治3年
甲子
*七月,墾首姜殿邦倡議辦理大隘南興庄五團體(北埔、南埔、草山、月眉、富興)每歲輪流慶讚中元。

1874
同治13年
甲戌
*正月,慈天宮重建竣工。總理姜榮華捐銀二千四百圓、金廣福捐五百圓作為重修經費。

1877
光緒3年
丁丑
*大隘地區首次參與枋寮褒忠義民廟輪值祭典,由「姜義豐」公號擔任值年總爐主。(姜義豐代表姜榮華)

1891
光緒17年
辛卯
*大隘地區第二次輪值枋寮褒忠義民廟祭典。(姜義豐代表姜紹祖)

1905
日明治38年
乙巳
*大隘地區第三次輪值枋寮褒忠義民廟祭典。(姜義豐代表姜紹猷、姜振乾)

1919
大正8年
己未
*大隘地區第四次輪值枋寮褒忠義民廟祭典。(姜義豐代表姜紹猷、姜振乾)

1933
昭和8年
癸酉
*大隘地區第五次輪值枋寮褒忠義民廟祭典。(姜義豐代表姜紹猷、姜振驤)

1947
民國36年
丁亥
*大隘地區第六次輪值枋寮褒忠義民廟祭典。(姜義豐代表姜振驤)

1961
民國50年
辛丑
*大隘地區第七次輪值枋寮褒忠義民廟祭典。(姜義豐代表姜振驤)

1975
民國64年
乙卯
*大隘地區第八次輪值枋寮褒忠義民廟祭典。(姜義豐代表姜振驤)

1976
民國65年
丙辰
*溪北祭典區劃分為新屋、觀音二區。從此祭典區由原來的十四大庄成為十五大庄。

1990
民國79年
庚午
*大隘地區第九次輪值枋寮褒忠義民廟祭典。(姜義豐代表姜重鋆)

2005
民國94年
已酉
*大隘地區第十次輪值枋寮褒忠義民廟祭典。(姜義豐代表姜維經)


【義民廟十五大庄輪值區及範圍】

輪值

順序
庄名

(值年)
値年

總爐主
所轄區域

1
六家

(2002)
林貞吉
竹北市:東平里、中興里、鹿場里、斗崙里、隘口里一部份、十興里一部份

新竹市:千甲里、金山里

竹東鎮:頭重里、二重里、員山里、柯湖里

2
下山

(2003)
鄭振先
芎林鄉:上山村、下山村、文林村一部份

竹東鎮:陸豐里、三重里

竹北市:東海里、隘口里一部分、十興里一部分

3
九芎林

(2004)
曾捷勝
芎林鄉:芎林村、文林村、水坑村、中坑村、新鳳村、石潭村、秀湖村、五龍村、永興村、華龍村

竹東鎮:上坪里、軟橋里、員崠里、瑞峰里、上館里、大鄉里、東寧里、中山里、中正里、忠孝里、仁愛里、竹東里、榮華里、榮樂里、南華里、東華里、商華里、雞林里、五豐里

橫山鄉、尖石鄉、五峰鄉?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2005年台湾客家義民祭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