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客家美[录像档案20个系列可下载,5-9日更新]
来去客家庄----由台湾 阿钊古 提供,在此致谢!
http://61.154.125.186/music/hakkatshitsi.wm 客家庄里柿子红
http://61.154.125.186/music/02hkblueshirt.wm 客家蓝衫
http://61.154.125.186/music/03meinongchina.wm 美浓窑03
http://kejiawc.vicp.net/wc/up/upload/upfile/soft/200532310605003.wm
http://61.154.125.186/music/05zhizhazi.wm 美濃紙傘 05
http://61.154.125.186/music/06fofong.wm 客家夥房 06
http://61.154.125.186/music/07leicha.wm 擂茶的制作 07
http://61.154.125.186/music/08xiaochao3.wm 客家小炒08
http://61.154.125.186/music/09HakkaBan3.wm 客家米食:粄09
http://61.154.125.186/music/10LioninHakka.wm 客家舞狮 10
http://61.154.125.186/music/11muxishehui.wm母系社会11
http://61.154.125.186/music/12Tongyao.wm 客家童谣 12
http://61.154.125.186/music/13vunhok.wm 客家文学 13
http://61.154.125.186/music/14coffee.wm 客家咖啡 14
http://61.154.125.186/music/15mutag.wm 客家木笛 15
http://61.154.125.186/music/16ginsiting.wm 客家敬字亭 16
http://61.154.125.186/music/17fukcoi.wm 客家覆菜17
http://61.154.125.186/music/18Yanlou.wm 客家烟楼18
http://61.154.125.186/music/19oldclock.wm 三山王庙内的古钟 19
http://61.154.125.186/music/20gaugong.wm 交工乐队 20 只老伯真开朗啊。
!!!!!!!
现在好多地方的客家人都没有自己的文化了!!!!!!!!!!!!;) 谢谢老大,这个小专题,言简意骇,找到的切入点很好,又是客家民众生活的一个缩影,如果他们不再拍出来,那些手工的制作,可能就会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就象我们现在听奶奶讲如何下汕头上江西去挑盐,如何艰苦养大十个儿女。对于农村长大的我来说还能体会,但是跟城里长大的孩子讲这些,跟他们一点联系也没有的事物,他们是体会不到的。TW客家电视台能做出这些感人的专题,真是下过工夫的。[ Last edited by sunon200520 on 2005-5-3 at 00:34 ] 想看更多个客家影音档案,请登陆哈客网http://www.ihakka.net(大陆地区网通用户可用)
文字:客家庄里柿子红
出片名:客家人在台湾的故事 黄澄澄的金铃子--柿饼三维片头:来去客家庄
旁白:抢着第一道阳光,我们的工作小组,来到旱坑里(客语:旱坑里)这个客家庄是以加工柿饼为主要的行业。由于晒柿子需要抢第一道阳光,这句话,当地人不但常挂在嘴上,更是上工的中原标准时间。(客语:中原标准时间),不过,促使旱坑里,成为柿饼最大加工厂的原因,并不是阳光,而是九月开始飓的东北季风,当地人称为九降风。(客语:九降风)。
(柿饼师傅吕锋妹说:)我们这里叫旱坑里,新埔镇旱坑里,以前住在这里的人没水喝,挑个水要几个小时,而且要到饮水思源,那里的两口进去挑水,所以叫做旱坑里。
旁白:除了天然气候的配合,克勤克俭的客家人,更是促使这个客家庄,成为晒柿饼的总工厂。
(柿饼师傅说:)熟的期间只有两个多月这两个多月柿子如果没有摘下来,就会太熟,
太熟树上挂不住会掉下来,掉下来就会烂掉,烂掉就没用了。所以柿饼若是做的好,可以放比较久,做软的、干燥的、泡粉的,可以放好几年都没问题。
旁白:在这里一早就聚集了,一堆来上工的自己人,对柿饼厂老板刘先生来说,这是父子相传的家族企业,来这上工的阿婆阿姨,只是来这边抬槓兼帮忙,顺便亮亮相而已。
(柿饼老板刘金汉说:)现在削皮的,大部分都用机器在削。今天因为电视台来拍,做柿饼的过程,希望拍以前的方式,因此请来的,也全部是削皮历史非常久的,所以请他们来帮忙协助拍摄,好让客家文化有最好的保存。
旁白:柿子削完皮之后,要经过不断的风干、日晒,再风干、再日晒,才能制成柿饼。而其中帮柿子按摩的工作,就相当重要了,这力道强弱的拿捏,全在老师傅的手里和心里。
(柿饼老板刘金汉说:)用机器来捏当然也可以,问题是,你机器比较贵成本高,你手拿起来捏一捏,放回去又可以移位置,所以目前为止,还是用人工来捏,比较好控制, 机器捏,比较不好控制。
旁白:对压柿子的坚持与用心,就是刘大哥维持客家传统文化,最有力证据,柿饼工厂已经有百年历史了,问刘大哥自己做了多久,他说41年了。
(柿饼老板刘金汉说:)小孩子本来就天生天养,讲成国语,就是生命会找出路的意思。
旁白:客家人,绝对会自己找寻生命的出路,就象我们刘大哥,书没有念好,可是却做好柿饼这个家传的事业。
(柿饼老板刘金汉说:)其实我会做柿饼,算一个传承吧,一旦做了,老人世间家以前一旦做了,现在我们来接这个很正常,因为以前做这工作很辛苦,所以书也没念好,就算认真念了,考试又没有考出来。所以现在回来做这个柿饼,说实在的,算一项专业,又可以传承保存,又可以在家照顾老人家,也可以赚点钱补贴家用,日子还算可以。
旁白:柿饼的产期,只有每年九月到十二月,不多不少三个月,可是这一整季的收入,却是刘家一整年的收入。问他们:这样的日子好吗?他们想了想,只是谈谈的说了一句习惯了。
唱:涯有这样个细呀、、、、
旁白:凭靠着双手和汗水辛苦耕耘的客家人,却怀抱着靠天吃饭的谦卑。或许,就是这种相信宿命论的调调吧,让客家人,保有了传统简补的乐天知命。也许社会上关心的是钱财,追求的是名利,但是在旱坑里的客家庄,只有每一道阳光,才是最宝贵的。(完)
(我花了两个小时,一边听一边看慢慢地就把《客家庄里柿子红》的文字稿打了出来,电视台制作专题片,文字稿大多如此,如果你有兴趣写一写自己家乡,写一写客家特色。欢迎大家贴出来。)
[ Last edited by sunon200520 on 2005-5-1 at 14:49 ] 谢谢!·!!:D:o 我记得我小时候喝的擂茶很好喝的。 严老师,还有没有?他们做的就是有水平。又有生趣又有悟性,上下五千年都联系上了;虽然时间短,五分钟,但是里面容量很大,内容相当丰富。
如果客籍电视台的特色节目,都做得如此,那我们如何教育子孙的问题,就可以省好多心了。
[ Last edited by sunon200520 on 2005-5-8 at 23:02 ] 还有哇,等阿钊古寄给我,我收到就上传。
好像一共50多个?
请参考:https://www.hakkaonline.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4084 大家辛苦了。看了上面的贴子,是有50集,但是我一集也看不到呀。
严老师,我很欣赏他们的文字的功底,很有远见,又深厚。
你看了下面这个中央电视台的〈走遍中国〉梅州篇吗,我不喜欢。反正做得不好,就拿那个《情溢侨乡梅州》的讲述了缅甸华人寻亲的过程,就,就,太过迁强了。纯属个人观点,如有雷同,定为知音。
https://www.hakkaonline.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6032
[ Last edited by sunon200520 on 2005-5-8 at 23:28 ] 台湾的 电视文化人,比较注重 人文,人道,讲究自然自在,真实生动。
可以互相学习,改变刻板作风。
等阿钊寄送,我收到就传,请继续关注。
童谣教唱文字稿
出字:客家人在台湾的故事--情系赤子心来去客家庄--童谣教唱
同期声童谣:一二三四五六七、、、、、
旁白:自古以来,不论是那一种文化的传承,都是靠着文字和语言的代代相传,文化才不至于失传,然而时代的变迁,文代的交流与融合,今日的客家庄上,还会讲很溜的客家话的人,大部分都是上了年纪的长辈,小孩反而对自己的文化很陌生,由于苗栗县大多数的居民都是客家人,为了传承客家优美的文化,位于苗栗县头份镇上的头份国小,对于本文化的传承,当然就更不遗余力了,校长不但重视此一文化教育的传承,更特别开辟了客家语文的教学课程。
同期声--头份小学校长林泉明说:客家歌谣中的童谣,也是客家文化的一部分,所以我在学校将客家话列为教学的重点之一,同时配合九年一贯课程的教学,教子弟们乡土语言,用一种快乐的心情来学习,今日我看到客家文化,已渐渐地失去了,所以我希望藉学校的教育提升起来,失去的客家文化,继续将这传统的优良文化,传承下去,这是我最大的目的。
同期声童谣:一二、三四、五六,七八,
旁白:为了让孩子们能对客家语言的认知,头份国小踏出这教学上的第一步,就是以童谣教唱的方式,导入孩童们对客家语言的学习。
同期声--童谣老师林勤妹说:其实客家童谣,就是客家小孩子生活的情形,有些古时候的童谣与现在的生活情形大不相同,所以就比较不会唱,我在80年的时候,就开始幻想要来创作,客家童谣教现代的小孩,所以我的词曲创作,也就很符合现在的生活环境,比如说,小孩的溜滑梯,打溜崎,打溜崎就是溜滑梯,还有游来游去,主要就是要创作,把童谣继续一直一直的传下去,主要就是要学会讲客家话了。
旁白:除此之外,教学中更融入了诗歌的吟唱,请你听听看好听不好听,美不美。
同期声--表演唱:千山鸟飞绝,万境人纵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旁白:当然,头份国小的学童们,能在这种即多无又丰富的教学之下,认识自己的母语文化,这其中多亏了林勤妹老师,对客家童谣与诗歌的研究与创作,才能有今天这么突出的成果展现。
同期声--林勤妹老师说:我在研究客家话的诗词吟唱,若将唐诗摆在书里,那就成了不生动的东西,就只是一本书而已,但是若把它唱出来,也就是说,把唐诗跟山歌、古诗古词话化了,就把诗词活化了,让它更有客家文化、客家话的一种文化穿透力,更有这个客家母语、客家文化的一个穿透力,就是说让客家话永久流传万万年。
旁白:流传万万年,说得真好,除了学校的教育之外,更需要象林勤妹老师一样有热忱的客家子弟们的投入,如此,今天客爱文化的传承,才能流传万万年。
本专题特点:当事人现身说事,以理报人。运用同期声,就象跟观众面对面交流一样,自然真实可信,
旁白:也就是解说词深刻有力,前面往往是介绍主人公的5个W,也是新闻的5个W,指出有喜有忧的故事情节,(再让当事人现身说事出出镜)特别是每篇的最后一段,往往运用了很多对比、总结、更深一层说出客家人的优良品质和主人公对客家文化传承的功绩。
因为是客家事情,希望大家人在创作的时候,可以多运用客家元素,例如:客语\音乐\山歌\歇后语等.
如果你是DV一族,为什么要等客家电视台来拍呢,等到他们来拍,可能最后一个童养媳已离世,那些计生故事已成头罢个事,希望大家有摄像机的客家人,都来拍摄有关客家人的真实故事,中央台有个"DV计述"'VD摄影比赛",也就是大家说的纪实电视片。也是我们客家特色节目要走的一个方向。
[ Last edited by sunon200520 on 2005-5-16 at 00:49 ] 还有呢:
http://bbs.ctw.cn/X_AdvCom_Get.asp?UserID=749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