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yonghappy 发表于 2004-7-30 21:28:13

围龙屋的演变过程与围龙屋的特征

編輯按語
http://www.jyu.edu.cn/kejia/kemj_1.htm
轉帖      粤东客家民居建筑

    粤东客家民居建筑主要有围楼、走马楼、五凤楼、四点金、殿堂式、围龙屋、和中西混合式。其中以围龙屋为最多,并最具“客”味。
    1、 围楼 即前述土楼,多见于闽粤赣山区、饶平县北部山区。在梅县松源镇、大埔县毗邻福建的和村、埔北英歌山和蕉岭石寨等地亦可见这种民居。
    2、 走马楼 此类形式的客家民居建筑多见于闽粤赣边境山区。目前在粤东北部、赣南、闽西一带仍大部分建这种房子,但以粤东为著。其外形有一字形、凹形或曲尺形。多为倚山建筑,分为上下两层,底层为厨房、农具杂物房、畜栏、厕所,上层为居住室和仓库。走马楼的主要特色是:在二楼外部用木料建成一条长长的走廊,其主要优点是适应山区潮湿、多雨的特点,既可防山洪、避潮,也可防盗、防野兽,干爽、卫生、通风。
    3、 五凤楼 此类民居建筑形式亦多见于山区,是沿着山坡地势呈阶梯式的建筑结构。其主要特点是:房基呈阶梯形,顶瓦呈层叠式,一般为五叠,从远处看,一层层的顶瓦飞檐,有如五只凤凰展翅,故名。
    4、 四点金 主要特点是在房屋的四角建有如近代炮楼式的高层建筑,楼四角均有了望孔和枪眼。
    5、 殿堂式 是类似中原汉族府第风格的殿堂式民居建筑。它采用我国民族传统建筑工艺中最先进的“抬梁式”和“穿斗式”混合结构,布局严谨,讲究座向,主次对称,外型堂皇美观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和实用价值。其主要特点是屋内厅堂多,天井多。当地群众习惯称这种民居为十厅九井或九井十八厅。在布局上,沿中轴线分上中下三个大将中心分成许多生活单元。屋前是一口半月形池塘,这既有利于屋内排水,有可养鱼和灌溉;屋后建有一座半月形土丘,叫“花头茔“。茔上用于种植风水林,以保护房屋免受风沙袭击和调节小气候。这种殿堂式建筑用料讲究,采用三合土或青砖为墙,雕梁画栋,工艺精美。一座大型的殿棠式民居有上百个房间,可供一二十户上百户口人居住。厕所、柴草间,畜栏一般都在住座屋两侧一定距离地方。具有代表性的殿堂式民居建筑如大埔县黄塘乡张弼士故居“光禄第”、黄砂乡的“进士第”、梅县松口铜琶村谢姓“荣禄第”等。
    6、 中西混合式 这是客家侨乡民居建筑形式的一种特殊风格,是将客家传统的房屋结构结合西洋的建筑艺术的混合型民居建筑。尽管在外观上吸收了西洋的艺术装饰,而内部仍是道地的客家民居传统结构。较突出的有梅县白宫的“联芳楼”、程江乡的“万秋楼”等。
    7、 围龙屋 又简称围屋,是扩大了的殿堂式。其主要特点是后围建成马蹄,叫“围龙”,一般为一条围龙,甚至有多达二三条围龙的大型围龙屋。
围龙屋是客家地区一种最普遍也是最具特色的民居建筑形式,是除客家地区之外看不见的。它与北方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和云南的一颗印,合称为中国民间五大传统民居建筑形式。他的建筑和设计艺术之独特,给客家地区带来了浓郁的乡土风情。人们说,围龙屋充满了客家人的客味。
关于围龙屋,民国们十六年(1927年)秋,排印的《兴宁东门罗氏族谱 ·礼俗 ·居室》载:屋之后一层,自花胎前起,左右放间,渐次斜转,围至龙厅,或一层或二层,因地形而定,称曰围龙房屋。“其主要部分如下:
    龙厅:围龙房屋之中心一间,正对祖龛神龛者,为龙厅,其厅常为屋人所公有。
    花胎:龙厅以下,祖堂以上,填其地为斜坡形,意谓地势至此,变化而有胎息。
    上堂:其中设木龛一奉历代祖先神主,故通称祖堂,岁时具三牲,以祀祖,遇有吉凶事,以牲牢享其先人,均在于此。
    中堂:较上下堂为宽广,两边立柱以架巨木,曰官厅架,有六柱者,有八柱者,其柱昔多用木,近多以石为之,屋中人有大喜庆事,行礼宴客,均在于此。
    下堂:前为大门,为公共出入之地。
    天阶:上堂中堂及下堂之间,均有之,谓之天阶者,其上不覆瓦,能受天阳,而四周均为檐阶也。
    南北厅:两南北厅者,多在上天阶左右,四南北厅者,则上下天阶之左右,均有之,此亦为公有之地。
    花厅:两花厅者,多在下堂房间相连之左右四花厅者,中堂下堂之左右,均有之,此为屋人应酬宾客之所,故屋中房间可分为私有,而花厅必归于众,厅中有通透房间及卷屏与否,因屋制而定。
    门廊:户门内之廊。
    骑马廊:横屋与正堂屋之间,或围龙屋与横屋之间,上起横栋,其下为廊,俗称过道廊。
    后廊:后栋正屋与横屋最后二三间房位相对之处,上起横栋,其下为廊,俗称基督廊。
    伸手廊:左右横屋各伸出二间或四间,其中安设斗门,俗呼其门廊曰伸手廊。
    正堂间:上中下三堂相连房屋,俗呼为正屋,或呼为正堂间。
    横屋间:有两层横屋者,曰内层横屋间,外层横屋间。
    围龙间:有两层围龙者,曰内层围龙间,外层围龙间。
    枕杠间:上堂后面一排横屋,呼为枕头杠,围龙屋鲜有为枕头杠者,惟棋盘屋,则多有之。
    老人间:凡男妇年老病危,至弥留之际,其子孙即抬于是,以俟其终,此无特别建筑之房间,或以上堂正间为之,或以南北厅及其它一间为之。
    浴室(与)厨房:初造时常以花厅附近,择其地,为特别之浴室,左右横屋之余内选出一二间为合适之厨房,及后丁口浩繁,各择便当房间为之,不能限于一处。
    角楼:于左右横屋之角,坚竖高楼,或二座,或四座,此为防匪劫掠而设,故上下均开炮眼,以便施放击敌。
    楼棚:角楼之棚,不许私人住眷,及安放家私,以便有事时,众人得以登楼御敌。
    房棚:各房均以木板棚其上,以安置家私或稻谷,及其他杂物。
    禾坪:大门户门以外,划地为长方形,砌以碎石,铺以灰沙,荡为平地,收获时,于此打稻晒谷,俗称禾坪。
    池塘:禾坪以外,划地若干亩,掘为深地,以供洗濯,并畜鱼类,俗呼为门口塘。
    围龙屋就其形状来看,隆起平面是画一个大圆圈:中间是一条十几米宽的大灰场,其两个半圆,一个是屋舍,一是池塘,屋舍后面是竹、树木包围,而池塘前面则是菜地。
    围龙屋有大有小,小者有一围,屋前设有大门一、小门二,可住几十户人家;大者有数围,屋前设大门一、小门四或六、住百多户或数百户人家,梅县有一位民国官绅曾举直,其家大围龙屋,一团人(千多人)住进仍不能住满。梅县丙村温氏仁厚祠是一座具有400多年历史的宗祠与民居合二为一的围龙屋,分别有祖公厅、堂屋、围屋、横屋、斗方及水塘组成。该屋庞大无比,计有四进三堂八横四围,是丙村温氏宗族的主要聚居地,1993年,该屋还住有族人300余人。
围龙屋的大门两旁,设方形石座,有的设石狮。大门进去则是下厅,过天井之后则是上厅。如果是大围龙屋则下、中、上厅,中、上厅间又是一天井。而上厅是毫无例外地安置祖宗牌位,年节时全屋人(包括已迁新居的)都在此祭列祖列宗。上厅后面设有一神屋,安放各后辈先祖牌位,按世辈高低而排列。两旁小门后亦有对称的小厅。上厅后面有一大片露天的地方,也铺上砖石,叫“背胡岭“或”花胎“。收获时,“花厅”和屋前的禾坪都是晒谷的地方。
有些围龙屋把门前的禾坪周围也砌上高高的墙,在两端各开一个大门,叫“斗门”。围龙屋是由一座弧形或方形的辅助建筑物,像城堡一样将主体住宅包围着的建筑。屋内布局“三堂四廊,九井十八厅”,进深三座高堂,以天井和屏风墙隔开;横向是四排住房和过厅,坐落有致;后面由一排排列成半圆形的房屋围成天井,叫“花头”,屋内房间数十百间,可以住上几代数十百户人家。整个围龙屋多靠山坡而建,前低后高,自成阶梯形,最外围墙筑得很高,窗子开得很小,显得壁垒森严。从低处往上看,围龙屋层层叠叠,有盘龙之状。它把生活起居,辅助劳作和饲养加工等统一在住宅内部,同时各个部分又互不干涉,显得协调而又和谐。人们说的围龙屋的客味,其精髓就在于此。
    从建筑特点来看,围龙屋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 四合院中轴线的圆形平面布局。客家传统民居建筑,从开阔的圆形建筑,逐渐按“堂”、“横”单元组成的四合院式样发展起来。今天所常见的“围龙屋“,其平面是前方后圆,布局是正中有厅堂、正房、南北厅、天井;左右横屋也有厅堂、天井;后面是“化胎”( 也作“化胎”)、是半圆形围屋;前面是半圆性的鱼塘和“禾坪”,与整个建筑形成一个圆形。至于“三堂四横”、“二堂二横”等,都是以中轴线对称的平面布局建造的。
    第二, 因地取舍,改造和利用环境。客家先民多聚居山区,利用山坡丘陵的环境建成的民居,结构多是前低后高,便于采光、通风、排污、排水。可见,客家传统民居建筑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这种民居前有鱼塘,可以积水防火,浇灌田园;后有花坛、风围竹树,可护坡防险;内有宽大的厅堂和合理的天井布局,科学地解决了通风、采光,又使居住、生活环境显得幽雅、静致、舒适,是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园林式民居建筑形式之一。
    第三, 大屋顶、高台基和玲珑的屋身。客家人有聚居好客的特点,其建筑都是大屋顶,为了排水和防御风雨对屋身的破坏,明清时期大屋顶的坡度有曲线建筑设计。如粤东丰顺县汤南龙上古祠是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建筑,区顶是悬山顶式,有深远的屋檐,两屋斜坡汇合处用龟形建造,增加屋顶的宽度。高台基的防潮之需要,屋身一般比较低矮,直到宋明屋身显著的提高。屋顶的高度和屋身的高度成正比例增长。
    第四, 以木材为主的结构。客家传统民居的建筑材料主要有木材、石头、三合土。随着建筑技术的提高发展,厅堂、屏风等精雕细描,加上明清时期楼阁建筑的发展,框架和成组斗拱的出现,木材需要量增加。客家人多住在山区,取材便利是其优越条件。
    第五, 绘画复杂,色彩浓郁。客家传统民居建筑以木材为主,在绘画、雕刻部分加上油漆,目的是保护建筑材料。绘画复杂,喜欢山水花鸟人物交错、色彩浓郁与客家习俗有关。
    特定的历史地理原因造就了客家民居与众不同的风格。客家先民从中原南迁,又来到地狭人稠不足以以供的山区,于是人们不得不向外开拓。客家人走出山区,走向世界,在发展促进经济的同时也把各地文化的精华带回家乡。
    这一交流和吸收的结果便是客家尽管居住山区,却文风昌盛,以致产生了有别于其他民系的得天独厚的文化氛围。

=====================================================

典型的围龙屋主要是由三部分组成的,   中间部分是护厝型的如 蕭家古厝 看照片https://www.hakkaonline.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2896
围龙屋后半部分,就是那后面的半圆的排屋了,叫龙,有几个半圆就叫几龙
围龙屋前半部分,就是池塘
围龙屋的演变过程:
          浅排水沟--土垄--石砌墙--围龙屋后半部分
    "亚"型庙室--中庭型宗庙制--东南祠堂制--围龙屋中间部分
    诸侯泮宫之制--祠堂前阳埕.半圆形水池--围龙屋前半部分

yanxiuhong的签名照片可以清楚的看出中间部分和后半部分,中间部分是三堂四横的护厝,后半部分是一龙的,前半部分好象看不到池塘

===========================================
編輯按語
一掬清水所提供的圖片
http://www.perng.com/upload/P1010008.JPG

[ Last edited by andrew on 2004-12-29 at 14:56 ]

yanxiuhong 发表于 2004-7-30 21:30:56

既然提到签名,我就出现一次。

这个签名是单围型的。

mayonghappy 发表于 2004-7-30 21:39:55

Posted by yanxiuhong9 at 2004-7-30 21:30
既然提到签名,我就出现一次。

这个签名是单围型的。
您指的单围型,想必就是描述后半部分的特征了,只有一龙所以也就是单围型的了,不过这种描述不完整,只描述了后半部分的特征。

tomastu 发表于 2004-9-20 18:18:35

李秋香的客家围龙屋部分做得很完整

看了一些图示,就是没有太多的实物图。

雪儿 发表于 2004-9-22 15:38:07

围龙屋的演变过程与围龙屋的特征

【求助】征求一些围龙屋的图片
大家好!我是一名建筑学的学生,由于要完成学校的作业,我准备作一篇关于客家围龙屋的论文,网上资料很多,但是图片却比较少而且出现得比较普遍。终于我找到了这个论坛,花了两天仔细看完诸位精彩的讨论后,受益匪浅,但是觉得图片数量还是不够,原因在于过去很多帖子的图片链接已经失效了!

所以我想开一个图片征求贴,恳求大家提供一些围龙屋的图片。如果版主觉得不合适,也可以转去贴图区,但是我想还是发在这个区会方便点。

另外我也有一个小问题,虽然我浏览了不少资料,但是概念却越来越混淆了,究竟客家围屋和围龙屋有没有区别呢?具体区分的话,有什么特征才能叫围龙?

谢谢大家的帮助!:shy:

[ Last edited by andrew on 2004-12-4 at 11:59 ]

andrew 发表于 2004-9-22 16:47:09

有做過類似要求的.
【公告】介紹客家民居的帖 能附圖片為佳https://www.hakkaonline.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6054

雪儿 发表于 2004-9-22 17:47:42

嗯!本论坛其实已经有很多图片了!我发贴的目的有两个,第一个想征集更多,如果不行就算了;第二个就是问后面的小问题,得到解答我就满意了!

yanxiuhong 发表于 2004-9-22 18:10:31

围屋主要在赣南客家地区,粤北也有部分,全围的,屋子前面一般没有水池。

围龙主要在粤东,半包围的,大门前面一定有口池塘。

雪儿 发表于 2004-9-22 20:26:52

那么请问这种属于围屋还是围龙屋?理由是……?

http://images.21cn.com/albums/photos/B/O/F/BOFY/1095855059.jpg

yanxiuhong 发表于 2004-9-22 21:44:09

这是土楼,“围”系列之一,特点是全围,用生土。

赣南的围屋,似乎不全是使用生土。

尘封 发表于 2004-9-22 23:29:31

请教,何为生土,我那边的老屋,应该算是半围屋,墙都是用黄泥“中”成的,其坚实度竟比标号较低的混凝土还大,后来由老屋搬出来的在老屋周围所建的泥屋部分是用田里的泥和着稻杆打成泥砖建成,其抗风雨及抗震系数都很低,还有部分的还是用黄泥(都是在某地挑选过才用的)“中”成,但由于师傅技术不是很高,大多数泥屋还是难以和老屋相比。

yanxiuhong 发表于 2004-9-23 00:43:02

生土,网上可以找到 http://www.chinaasc.org/society/text.php?NewsId=23

mayonghappy 发表于 2004-9-23 12:15:50

要搞清楚围龙屋,你先找些关于 护厝型建筑的论文看看,搞清楚 护厝型建筑型制,要分清围屋和围龙屋就容易了。你看看能否找到华南理工余英的博士论文<中国东南系建筑区系类型研究>建工出版社 。里面有介绍 一字型的民居到大型 护厝型民居。

mayonghappy 发表于 2004-9-23 13:01:26

护厝型民居,其典型的平面组成是以一座或数座简单的三(或四)合院民居为核心体,两旁有一列或数列护厝(也称从厝、巷厝、侧屋、从屋或厝包,闽南、潮汕地区称谓相近,客家地区多称为横屋)。
围屋也好围龙屋也好,都是从护厝发展起来的。万变不离其宗。

   从平面布局方式看,土楼是围屋的一种,而围龙屋属于另外一种模式
 客家民居的平面布局主要有两种:一.围龙屋,它是在(护厝式)的基础上,将祖堂后部以半圆形的排屋围合起来形成的.   二.以排屋围合成方形,圆形,或异性内院系统.
   土楼和围屋都属于第二种。

mayonghappy 发表于 2004-9-23 13:17:46

http://www.nihaotw.com/news_images/wawo2.jpg

这是最基本的形态.可以称为(一条龙式).也就是护厝型民居基本单元。他的原形是(一明两暗).一明两暗这种布局模式是人类最古老的居住模式之一.一条龙式是在(一明两暗)的原形基础上,以正中的"明"空间-----堂屋为中心,左右的暗空间-----居住用房向横阔反向扩展而形成的.护厝型是由这种基本单元发展起来的。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围龙屋的演变过程与围龙屋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