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enen111 发表于 2004-2-25 22:52:33

【客地巡禮】 六堆(屏東)專題

編輯附記

屏東縣政府客家事務局
http://hakka.pthg.gov.tw/

屏東招商投資服務網
http://invest.pthg.gov.tw/Default.aspx

屏東觀光旅遊資訊網
http://travel.pthg.gov.tw/


東港溪流域圖
http://kejiawc.vicp.net/wc/up/upload/upfile/soft/200410111701100RIVER.jpg

============================================

為何叫「六堆」
  「六堆」雖然指的是位於高屏兩縣的客家鄉鎮村落,但卻不是個行政區域的劃分的地理名詞,而是同一族系之精神的結合體。。六堆名稱是如何由來的呢?清康熙六十年三月,由於清廷鳳山縣令棋徵暴斂,客家籍的杜君英乃在內埔鄉檳榔林起義反清,反清的戰役原只是起於客家庄。然四月十九日河洛人朱一貴攻打岡山失利,遂與杜君英會合,攻陷台南府城,並宣布建國。當時,為了爭取王位,雙方分裂,最後演變成客家人與河洛人之間的衝突,在台南的朱一貴派兵南下支援河洛人。五月中旬,高屏地區的客家先民,為求保衛家園,於是在內埔天后宮前誓師,組成「七營軍隊」的民團組織,在下淡水一役擊潰了朱一貴的軍隊,使清兵得以剿平之。清廷為了褒勉客家義民平亂之功,於是在今竹田鄉西勢村建忠義亭(也就是今日的忠義祠),以後即成了以忠義亭(祠)為精神堡壘的高屏兩縣客家村庄的總稱。
  七營包括了六營與巡查營。戰役結束後,除了巡查營外,六營未解散,而成為永久性且機動的民間組織。「六營」也就是「六隊」,為了與正式的軍隊區別,才把「隊」改成「堆」,「堆」亦有聚落的意義。
  六堆大總理、副總理統轄六堆,六堆也各設總理、副總理各管一堆,每一堆管轄六旗,六堆共有三十六旗,每旗五十人,因此六堆的「常備兵」約有一千八百人。
清政府領台之初,治台政策並不積極,移民社會治安不佳,土匪橫行,械鬥與民變使得社會更加不安定,移民們為了自保,往往同鄉或同族聚居,六堆已成為清代南台灣武力最強的民間團練,所以,六堆的組織和武力,對於清代高屏地區的社會安定,的確有相當的助益。
當時六堆客家聚落為:
  潮州庄(潮州市區)
  頓物庄(竹田竹南村)
  沓沓庄(竹田糶糴村)
  巒巒庄(萬巒鄉萬巒、萬和、萬全)
  頭溝水、二溝水、三溝水、四溝水(萬巒鄉三溝村、四溝村)
  老東市庄(內埔東寧村)
  潮州庄(內埔庄)
  檳榔林庄(內埔義亭村)
  懷忠里(內埔豐田)
  目前六堆鄉鎮橫跨高雄、屏東兩縣,在清朝時代皆隸屬鳳山縣,日據時期也同屬阿猴廳或高雄州,光復後美濃改隸高雄縣外,餘則隸屬屏東縣。

=====================================================
五溝國小古色古香
中國時報   地方新聞   930225  王安國/萬巒報導

 萬巒鄉五溝國小最近發起「客家文物和古農具」的捐贈活動,由於社區居民回響熱烈,短短不到幾天的工夫,就蒐集到五十多件各式各樣的古物,讓學校既意外又興奮,一再對捐贈者表達感謝之意。

 總務主任陳傑儒表示,教育學生認知客家,使之成為有自信、有尊榮的客家子弟,該校責無旁貸,但美中不足的是,客家文物和古農具的充實相當不易,如果不借重社區的協助,單憑學校一己之力,很難在短期間收效。

 因為如此,從本月十九日開始,五溝國小決定發起捐贈活動,並騰出兩間教室分別做為客家文物與古農具的陳列室。

 陳傑儒說,連日來,社區響應狀況頗為踴躍,以家住五溝村西盛路的吳欣儒小朋友為例,其家人即不吝割愛,把收藏多年的鐵耙、五公犁、正條密植機及鉛皮谷倉等多種器物一併捐出,對地方的這份熱誠,學校深覺感動。

 他表示,所有捐贈物品將做為客家文化教學及平日的展示參觀之用;而在捐贈物品之上,也會題寫捐贈者的姓名,以示感謝。

[ Last edited by andrew on 2005-4-28 at 11:46 ]

andrew 发表于 2004-3-23 13:57:02

【推荐】全台唯一的"昌黎祠"在屏東

http://library.taiwanschoolnet.org/cyberfair2003/C0332900177/learned20.htm

http://www.cts.com.tw/news/headlines/news20021014N16.htm


昌黎祠
緊臨六堆天后宮的昌黎祠,同樣在清嘉慶8年,由昭武都尉六堆大總統鍾麟江倡建,到現在已近兩百年,為名符其實的文化古蹟。不過這舊祠已於十多年前拆除,由於整修時未依原貌施工,遭到撤消古蹟命運。由於內埔地區的客家人祖先大多來自大陸嶺南,受到曾經在嶺南當官的韓愈照顧,為了懷念其恩德,遷移來臺灣後,便建了昌黎祠紀念他。早年昌黎祠是全鄉的學術中心,舉人鍾桂齡、歲進士邱贊臣與光緒年進士江昶榮都曾在昌黎祠講學。由內埔鄉民所舉辦的韓愈祭,可看出客家鄉親崇敬先賢、思源報本的良好美德。
======================================================
「六堆」地區的開墾
http://hakka.pthg.gov.tw/
  多數人相信濫濫庄是六堆的發祥地,是客家先民進入屏東平原,開始六堆地區墾拓最早的據點。濫濫庄也就是現在的屏東縣萬丹鄉的四維村。鍾壬壽的「六堆客家鄉土誌」指出:一六八八(康熙二十七)年清軍續遺部隊中,有一部份蕉嶺及梅縣出身的士兵,由安平登陸,不久屯田於台南東門,後來轉到阿公店。一六九二(康熙三十一)年解散軍隊後,被政府安置於萬丹鄉濫濫庄從事墾荒。
  而也有人認為濫濫庄並非六堆的發祥地,因為由阿公店渡過下淡水溪(今高屏溪)到達濫濫庄是不容易的,六堆客家先民應該是經由海路由東港溪口登陸,再溯溪而上,開發東港溪中游地區,為六堆開發起源。
六堆:
先鋒堆---萬巒鄉
前 堆---麟洛鄉、長治鄉、屏東市田寮
中 堆---竹田鄉
後 堆---內埔鄉
左 堆---佳苳鄉、新埤鄉
右 堆---美濃鎮、高樹鄉、杉林鄉、六龜鄉

先鋒堆---萬巒鄉
大約在康熙三十七、八年,溫、張、林、鍾四姓,由濫濫庄經東港溪到達官倉肚一帶,雖是巨木密林卻是可以開拓之地,乃即遷居屋場(又曰庄坪),為萬巒地區拓墾的開始(這裏即是所謂的二溝水,後來因東港溪改道而消失)。該年冬天一日午飯後休息時,忽然發覺耕牛失蹤,大家恐惶起來,乃即全體出動,跟隨牛腳跡去追尋。可是叢林之下,不見天日,葛藤錯綜,只好一步一步披荊斬棘屠蛇驅獸,費了半天,才來到離庄坪不過二公里處,發現了牛群。牠們竟在水塘嬉水混浴,看到主人來,嘶喊歡迎。農民們趨前一看,原來是一口如噴如湧的泉塘,苦於缺水的當時,大家喜出望外,雀躍起來,乃即決定遷居於此。泉水在今萬巒鄉萬和村,李姓宗祠左傍,鄉人叫它「仙人井」。於是以此為中心,建設了萬巒庄。既認定前途有望,乃即派人回去濫濫庄,甚至派人遠回原鄉,邀集大批農民到此墾荒。人定勝天,不久闢出良田百頃。在陸續的開發過程,而有頭溝水、二溝水、三溝水、四溝水、五溝水、高崗、鹿寮、大林、得勝、硫磺碕、成德、溝背以及萬巒等十三庄。
  對於「萬巒」名稱的由來有幾種說法,「六堆客家鄉土誌」的記載,認為是因為該地遠眺如「萬巒層疊」的高台地而取名萬巒;簡仁根據文獻找出不同時期的名稱變化,由「戀戀庄」,而「蠻蠻庄」,而「萬巒莊」,而「萬蠻庄」,在日據時期才變為「萬巒」。外有一種傳說,很久以前萬巒地區發現一條萬斤重的鰻魚,因而取名為「萬鰻」,客家話的發音,「鰻」與「蠻」二字同音,因而訛成「萬巒」。

前 堆---麟洛鄉、長治鄉、屏東市田寮
麟洛鄉
麟洛鄉早期為平埔族聚居地,在清康熙二十三年 ( 西元一六九八年 ) 前後,廣東嘉應州鎮縣人徐俊良先賢與柯氏、翁氏來台,由濫濫庄(今萬丹鄉羅村)沿著麟洛河到達麟洛地區,當時整個地區屬於平埔族阿猴社人所有,於是向平埔族人購得這個地方,又返回原鄉召集一百多人前來開墾。寶永四年,墾民在庄北開設水圳時發現大龜,依據地理師解釋,認為有水源地有神龜居住,必定也有麒麟在此,是麟趾呈祥的好預兆,因此將此地命名為「麟洛庄」,亦稱麒樂庄 (今之街仔巷)。
長治鄉
長治鄉原來是屬於西拉雅平埔族居住的地方,除了一小部份由麟洛遷來的移民之外,有關長治鄉的開發,根據「六堆客家鄉土誌」是這樣記載:邱永鎬先賢於公元一六八六年與六堆先民一樣隨軍來台,軍隊解散後沒有隨其他人一起前往濫濫庄開墾,而留在台南當小夥計,後受老闆之命在屏東開設分行,但因鄰近村落未發達,生意難做。此時邱先賢聞知濫濫庄的同鄉已在內埔、麟洛地區的開墾頗有成就,辭掉原有的工作,返回原鄉召集邱、張、羅、黃、廖五姓青年,先到香櫞樹下(今鄉楊村),因此地低濕,再北移至現在的長興村,因為邱永鎬希望能夠「長治永興」,於是取名「長興」。尤於康熙四十年(公元1701年)由隘寮溪攔水鑿圳引入之後,開墾事業更加順利。當時的農民多為單身漢,以竹條搭寮於墾地中間居住,每日早出晚歸,常忘記熄滅爐火,因此農寮被燒不止一、二次,因北被外人稱為「火燒庄」。台灣割讓日本後,光緒二十一年,火燒庄遭到日軍猛烈砲轟,整個村落幾為灰燼,使得火燒庄之名更為響亮。
德協、德成兩村原名「竹葉林庄」,這是因為竹子月實用性,除了野生的竹子外,先民又在住家周圍種滿竹子,遠望像是一片竹林,因此被稱為竹葉林庄。康熙四十年,邱永鎬率領先民引隘寮溪水,由大坑闕(今內埔鄉水門村)開鑿圳溝至竹葉林庄,歷時一、二十年,為了紀念墾民同心開圳、德惠眾人的辛勞,便將圳溝命名為「德協圳」,庄址所在命名為「德協庄」,光復後以中興路為界,分為德協、德成二村。
屏東市田寮
屏東客家人最早移墾者為北部客家人。北部地區由於人口激增,加上土地貧脊,耕作所獲太少,不足以養家,於是召集自己親友三戶五家南下屏東開墾,等建立基礎之後,再以移墾成功的例子返召募親友陸陸續續南下,吸引不少人來此。然而因為缺乏組織,只能選擇屏東市外圍開墾呈點狀分佈,以致無法形成聚落,也無拓墾的遺跡留存下來。六堆人士則於日據時期或光復之後,因經商、求學、工作等因素而往屏東市遷移。
屏東市田寮包括現在的豐田里、豐源里、豐榮里、大連里。早期分為上田寮與下田寮,以現今的廣東路為界。上田寮最早(西元1895)由邱元奎、邱元壽從火燒庄來此開庄。下田寮至鐵線橋(現豐榮里活動中心)為界,新竹、曲栗客家人較多。其後六堆人士入者眾,目前為屏東市客家人口最多的地區,尤其大連里人口數為全市之冠。

中 堆---竹田鄉
  中堆是六堆最早開發的地區,客家先民沿著東港溪到達糶糴庄(客家ㄊㄧㄠ ㄉㄧ,即買賣榖物之意),砍伐巨木,驅蛇逐獸從事開發。,這裏因為交通便利,所以成為附近米榖買賣與出口的中心。由糶糴庄往外,逐漸開發了頓物、頓物潭、崙仔、頭崙、二崙、美崙、中崙、南勢、履豐、和尚林、新街、溝背、楊屋角、竹頭角、四座屋、八壽陂、新北勢和西勢,最後三地原為河洛人有。
  頓物庄即是今日的竹田,因早年的糶糴庄所出口的米,需裝船沿河運送至東港,在換裝大船出港,早期隘寮溪與東港溪常氾濫成災,東港地區的商人為了解決這樣的困擾,便先置辦大批貨物,囤放於此,再分至各村販售,並由各村買回其他貨物囤放聚集後帶回去販售。久之,村人都有頓物的觀念,家家都積存許多貨物,於是這裏便被稱為頓物庄(客語ㄉㄨㄣ ㄊㄨㄞ,即暫時存放物品的地方)。經過六堆先民的墾拓,竹田鄉在清朝末年已成為六堆最大的米穀集散地,也是台灣南部的米倉,全鄉境內望去到處都是良田處處,配合田地邊緣參差的竹林,形成了竹林圍繞良田的美麗農村,因此在公元一九二0年(民國九年)日據時代台灣地方制度區域改正時,竹田鄉從「頓物」正式訂名為「竹田」。頓物庄原包括了今天的竹南,但兩地實則有段距離,因竹南附近有一大潭,為作區別,便另外稱為「頓物潭」。頓物庄後來更名為「竹田」,頓物潭在頓物庄之南,於是也一起更名為「竹南」。

後 堆---內埔鄉
  內埔鄉在荷據時期多為鳳山八社平埔族聚落地;明鄭東寧王朝據台時屬於東都,由承天府萬年縣管轄,但實際上漢人僅有開墾內埔庄(今內埔村一帶)及老檳榔林(今義亭村一帶),且人口稀少。據說大約在西元一六九八年,萬巒二溝水村的林姓先民遷移到下樹山,隨後又有賴、李、馮、鍾、利、黃、曾等各姓,由濫濫庄沿河上溯到下樹山,但後來墾民發現內埔一帶林木比下樹山少,較易開墾,便轉往內埔一帶墾拓。由於先民在此地開墾出一片旱田(客家語叫為「埔」),而田的四週盡是樹林密佈,於是便稱呼這塊在這個區域最早開發之地為「內埔」。
依照六堆的地勢,內埔雖被排為後堆,但於交通方便上說,實是六堆中心。雖有俗諺「頭美濃、二萬巒、三麟洛、四內埔」這是以人口的多少來說,如依商場之繁榮言,內埔應居首位,現在仍如此。公元一七二一年朱一貴之亂六堆成立之初,邀集士紳協議對策時,也在內埔媽祖宮集會,可知早已是六堆自治中心,亦是文化中心,至於六堆忠勇精神的殿堂──忠義亭,最初大家都曾希望建築在內埔的,後來因各種緣故,主持者(鳳山縣令)終選了西勢。當初後堆包含下列十五庄:
內埔庄、番仔埔庄、檳榔林庄、早仔角庄、忠心崙庄、羅經圈庄、茄苳樹下庄、竹山溝庄、下樹山庄、泥埤子庄、新東勢庄、東片新庄、景興庄、上樹山庄。

左 堆---佳苳鄉、新埤鄉
  康熙四十年,客家先民越過東港溪,到達南埔庄(今南州鄉溪南村),與河洛人雜居。經過數年,人數逐漸增加,無法生存,於是蕭、林、羅、賴、張、鍾、朱、黃各姓人氏,乃沿當時的「北岸河」到了現在新埤鄉南岸村建南岸庄。而後,鎮平林、黃二姓,開打鐵庄,「打鐵」之名乃因設打鐵寮製作農具而得名。朱建功開建功庄,梅縣張、鍾、曾等姓開新埤頭庄,即今新埤村。北岸河在當時是內社溪的下游,水流量很大,常鬧水災,因此當時的墾民就在南岸上游種樹以作護岸,猶似今日的保安林。竟甚成功,不但抵制了洪水,甚至後來河流轉道南邊成為砂崙河,不久後又沖闢了現在的新埤河。因此北岸河、沙崙河浮復為旱地,新埤區墾植面積增大。日後新埤河越來越大,終將新埤地區和佳冬地區劃分了。
  佳苳鄉(原稱「六根」)位於新埤鄉之南,以林邊溪為界。原來是馬卡道平埔族茄藤社的故址,在打鐵庄開拓同時,鎮平人載昌隆建昌隆庄於林邊溪南岸,是今佳苳鄉各村拓墾的開始,而後陸續建立茄冬腳(佳冬、六根村)、石公徑(石光、玉光村)、半徑仔(萬建)、葫蘆尾、下埔頭等。

右 堆---美濃鎮、高樹鄉、杉林鄉、六龜鄉
  朱一貴之役,六堆民團組成時,右堆只有武洛一庄,武洛的開發是嘉應州林、邱、鍾、曾等姓,上溯武洛溪到發源地隘寮溪南岸,向武洛社承租土地開墾,成為右堆最早的一庄。但是武洛地區常鬧水患,並且為其他族群環繞,相當孤立。乾隆元年,武洛地區的客家人曾溯隘寮溪北上,進入高樹的大路關,但環境與武洛相似,旋即退出。第二年又有十八夥房遷徒到東振新庄,而發展到高樹、菜寮、大埔以及大路關等地。
  美濃(原稱瀰濃)地區原被清廷列為禁區(因該地前有鄭成功先賢建立之明月樓(密藏錢糧文物)、清風院(練武場兼戰略研究所)及鄭母國太一品翁夫人(日本婦人田川氏)鄭父芝龍兩座紀念碑),不允許進入,由於林桂山、林豐山兄弟在剿平吳福山之役時立有大功,便以「安置臨危之武洛庄,供其墾殖,以酬軍功」為由,向鳳山縣令錢沫氏申請開發美濃地區而獲准,於是武洛庄民隨林統領前往美濃開墾。
  高樹、美濃的客家人不斷向四周發展,並且翻過月光山來到杉林,後又佔據旗山溪東南岸的月眉、湖底,再越過隘丁寮,開闢新庄,在開墾過程中常與平埔族人發生衝突。
  美濃的客家人有一部份上溯荖濃溪,建立新寮,又前進到十八羅漢山山腳建立新威庄,這個地區後來劃歸為六龜鄉。
  林氏兄弟因有功於朝廷,於是以「安置臨危之武洛庄,供其墾殖,以酬軍功」為理由,向鳳山縣令錢沫氏申請開發美濃地區而獲准。公元一七三七年(乾隆元年)鎮平縣涂百清鄉賢率同鄉廿餘人開拓龍肚庄,次年劉玉衡鄉賢等一百五十餘人墾居九芎林竹頭角(現廣興村),公元一七四八年李九禮鄉賢等墾拓吉洋庄。因為地曠人稀,又甚肥沃,移民蟻聚,不辭勞苦,乃成六堆中人數最多而最繁榮的地區,以後再發展到杉林、六龜、甲仙等地,武洛庄仍有客家人,但人數少了。
  高樹(舊稱「大車路」)地區原為排灣族拉瓦爾群群居地,到了清朝才有漢人前來開墾。其先人亦由武洛庄遷來,公元一七三八年有邱、楊、梁、賴、葉、何、徐、鍾、黃、廖、曾等姓十八伙房遷至東振庄開發,然後發展到高樹、菜寮、大埔以及大路關等各庄,俱是夾在閩南村落間,幸得相處至為融合,共存共榮而至於今。

[ Last edited by andrew on 2004-9-18 at 15:42 ]

andrew 发表于 2004-3-31 10:24:44

全豬全羊最誠意 內埔昌黎祠古禮祭韓愈

一大早屏東內埔昌黎祠的工作人員,就忙進忙出,忙著搬運祭祀要用的全豬、全羊。因為在九九重陽節的這一天,昌黎祠要舉辦一年一度的祭典盛會。

昌黎祠的主任委員鍾正雄說,九月九日重陽節,剛好是我們韓愈的聖誕,所以昌黎祠每年九月九日都會紀念他。

韓愈是唐朝的大文豪,後代尊稱他為韓文公,因為他的祖先世居河北省昌黎,所以祭祀他的廟就叫做昌黎祠。

為了慶祝韓文公的生日,廟方特地請來富田國小的小朋友,用客家話來朗讀唐詩。

而內埔國小的國樂團,演奏的「客家本色」,也讓傳統的昌黎祠,展現一股現代的客家味喔。

八音響起,韓愈祭正式展開。這次祭典的主祭,是屏東副縣長吳應文,副主祭由立委曹啟鴻擔任。他們穿著古代唐服、遵循古禮,以最豐盛的全豬、全羊,帶領內埔的鄉親向韓文公行三獻禮。

兩位迎送生拿著陽扇、扁扇,將韓文公從天上引接到昌黎祠。接下來由司儀稟告韓文公,昌黎祠所有弟子已經準備最豐盛的祭品來供奉。

這一尊早就被香燻黑的神像就是韓文公,而這座奉祀韓文公的昌黎祠,卻是台灣唯一祭祀韓愈的廟宇。廟宇的歷史相當久遠,是嘉慶八年,也就是西元一八○三年興建的。

韓愈被尊稱為「嶺南師表」,因為他曾經被貶到潮州當刺史,不過,韓愈卻在潮州提倡儒教、大力興學,讓潮州人十分感激,於是遞q來紀念他。

屏東的文史工作者曾喜城說,潮州府就是今天的廣東省,而內埔地區的客家人,都是從以前的嘉應州來的,屬於潮州府。而韓愈五十一歲那一年,被貶到潮州府去,提倡儒教的教養,對地方的貢獻很大,所以潮州後代的子孫就建廟來祭拜他。

昌黎祠內,最吸引人的,就是這一張張掛在牆壁上的紅色祈福卡。每年只要到了考季,就會有很多考生前來拜拜。這位蘇同學因為要報考軍校,所以特地來祈求韓文公庇佑。

蘇同學說因為她就住在內埔,每次考試就想請韓文公來庇祐,心裡上會比較平靜。也保佑自己在考試那一天不要出很大的錯,或是不要拉肚子。

最後,將祈福卡掛在牆上,就大尼i成了。昌黎祠的工作人員說,來廟裡祈求考試順利的民眾來自台灣各地,上榜了,也都會來還願。

除了祈福卡,昌黎祠還提供精美的金榜符,讓信徒帶在身邊,保佑學生學業進步。信徒只要將黑墨,均勻地塗在模版上,再用紅紙拓印,這樣,一張張美麗質樸的金榜符就完成了。

這次的手工拓印所製的模版,是由內埔的地方藝術工作者黃紫環所雕刻的,她認為考生來求金榜符,必須自己動手做、才會更有意義。

位在內埔廣濟路的昌黎祠,外觀有著翹翹的燕尾,門面為牌樓形式,而大門上的「禮門、義路」卻十分的客家,和福佬人貼門神的型式完全不同,型式完全跟大陸原鄉的昌黎祠建築一模一樣。

不過可惜的是,民國六十二年昌黎祠還曾經被內政部列為三級古蹟,卻在民國六十六年,被賽洛瑪颱風吹垮,縣政府沒有經費補助地方來重建,所以地方人士自己募款,用鋼筋水泥重建,因為跟以前建築結構不一樣,所以就被內政部取消了古蹟的資格。

雖然昌黎祠的外觀,已經大大地改變,也不再是三級古蹟、不過在昌黎祠內,還是時常看得到年輕一輩來拜拜,有了年輕人,傳統的信仰,也將在香煙裊裊中傳下去。
============================================
「六堆」開墾期間「出堆」紀錄
http://hakka.pthg.gov.tw/
  
六堆民團除了朱一貴之役外,另有幾次「出堆」的紀錄,雍正十年鳳山縣吳福山反清,乾隆二十五年台南善化粵人黃教反清,乾隆五十一年林爽文反清,嘉慶十年海盜蔡牽(剿平亂事後竟被貪官誣告「濫殺良民」,大總埋以下數百幹部受害。於是始知清政府的惡劣腐敗,而至灰心至極。)、朱濆及吳淮泗作亂,道光十二年嘉義張丙反清,同治元年彰化載潮春反清。光緒二十一年,台灣割讓給日本,日軍進入六堆地區,六堆民團無法抵擋日軍武力,於是結束了軍事力量。
  在整個歷史進程與環境的造就下,高屏地區的客家人同時繼承了客家文化傳統,並且演化出地域性的文化特徵,雖然保家衛民的民團組織不復存在,然而「六堆」一詞儼然成為高屏地區客家族系的族群認同及追溯歷史文化的地域代號。


[ Last edited by andrew on 2004-9-18 at 15:45 ]

andrew 发表于 2004-4-29 10:15:04

【转帖】台灣客家地區 休憩景點介紹

屏東新埤鄉賞鳥新景點建功森林親水公園將完工
2004/04/28 【記者張丞仁/新埤報導】屏東新埤鄉建功森林親水公園,開闢人工溼地工程,目前已即將竣工,由於該人工溼地規劃開發,包括天然人工湖、水生植物園區,與賞鳥亭等設施,建功村長鍾展雄表示,未來將提供社區居民戶外賞鳥,與觀察水生植物絕佳場所。

新埤鄉建功森林親水公園,在日據時代,原是一處保安林地,佔地面積約34公頃,由於保安林地具涵養水源功能,且嚴禁砍伐林木,因此當時地方均稱之為禁山。

鍾展雄為配合社區總體營造,經積極爭取下,已獲得縣政府振興社區發展計劃方案補助80萬元,以及屏東農田水利會補助100萬元,與內政部城鄉新風貌助300萬元。

鍾展雄大力推動加強綠美化,種植桃花心木、椰樹等植物,及闢建健康步道,且第1、第2生態池開闢工程,均已大功告成,生態池內均種植水生植物,包括水草、睡蓮等,及放養溪哥、鯽魚等淡水漁類,將昔日禁山,已成功打造為一座森林親水公園。

建功森林親水公園,開闢人工溼地工程,獲得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補助300萬元,93年2月開始施工,規劃開發天然人工湖、水生植物園區,及賞鳥亭等設施,目前已即將竣工。

鍾展雄表示,該人工溼地佔地面積約2分地,其中水生植物園區種植,包括水蠟蠋、水蓑衣、水芹菜10至20種水生植物,至於賞鳥亭可觀賞,包括紅冠水雞、白腹秧雞、白鷺鷥等10多種野鳥行蹤,未來將可提供社區居民戶外賞鳥,與觀察水生植物的絕佳場所。

[ Last edited by andrew on 2004-5-12 at 11:41 ]

andrew 发表于 2004-5-10 09:09:29

【转帖】建功百年碾米廠 居民盼列古蹟保護

採訪者: 張丞仁   2004/05/07

【記者張丞仁/新埤報導】新埤鄉建功百年碾米廠,由於時代變遷、工商業發達,村民鮮少種植低經濟的稻米維生,該碾米廠約15年前已歇業,不過該碾米廠建物、機器等,仍完整留存下來,在村民心目中,留下難以忘懷恆的印象,村民建請政府將該碾米廠列入古蹟保護,以傳承寶貴的鄉土文化資產。

据現年約70歲耆老張鏡檯表示,建功百年碾米廠,大約在西元1900年,由村民鍾慶德斥資興建,當時稱為慶德碾米廠,不僅是該鄉唯一的碾米廠,且該碾米廠高約20公尺,堪稱是該鄉地標,亦不為過。
由於當時為農業社會,村民大多以種種稻米維生,鍾慶德善於經營碾米廠,因而致富,且將碾米生意觸角,擴及至全台。1945年,二次世界大戰後,鍾慶德子孫,將該碾米廠出售予新埤農會,由於新埤農會專營糧食局公糧,該碾米廠並未對外開放營業。
 
張鏡檯說,1960年,新埤農會為擴大經營,因著眼該碾米廠規模小,生產量不足,新埤農會再將該碾米廠轉售給建功另一村民張連秀,且更名為建功碾米廠,沿用迄今,目前由張連秀長子張北星管理。

据了解,該碾米廠機器,為3匹馬力22O伏特之動力馬達,以平皮帶牽動,平均每日碾米量,約1500台斤,包括脫殼穀及脫白米。由於時代變遷,工商業發達,村民紛紛改種植檳榔、蓮霧、香蕉等高經濟作物,村民鮮少種植低經濟的稻米維生,該碾米廠約15年前已歇業,走入歷史。
 
不過該碾米廠建物、機器等,仍完整留存下來,在村民心目中,留下難以忘懷的印象,村民建請政府應將該碾米廠,列入古蹟保護,以傳承寶貴的鄉土文化資產。

venen111 发表于 2004-6-8 23:04:25

古蹟旁拆屋 西隘門幸無恙

2004-06-08/聯合報/B2版/屏東縣新聞

列為三級古蹟的佳冬鄉西隘門,左側緊鄰土地因糾紛告上法院,法官判決拆除屋還地,古蹟得以完整保存,獲勝的鄭家後代小心粉刷,保護一百五十多年土磚牆壁。

西隘門左側是鄭家土地,鄭家後代八十五歲的老阿嬤黃榮妹以客家話說,早在清朝末年,鄭家祖先已在西隘門附近落腳開墾,隘門四周大片土地都屬於鄭家所有。其中緊鄰西隘門約廿餘坪土地,最近發生所有權爭議,鄭家後代告進法院,請法官裁決。雖然是鄭姓自家的土地官司,但古蹟土磚與平房緊緊連接,如何整修地方人士關切。

已歷經一百五十餘年的西隘門,由黃泥土磚堆疊而成,獲勝的鄭家住戶請來專業工人小心施工,妥善保護西隘門四周連接牆壁。鄭家子弟說,鄭家與古蹟為鄰已超過一世紀,有責任保護古蹟,土地爭議敲定後,要求工人小心施工,妥善保存。

西隘門位在巷道出入口,每天人車穿梭經過,也造成隘門損壞,屏東縣政府雖然在隘門兩端豎立限制高度的鐵柵門,阻擋超高的貨車進出,但還是常有滿載貨物的車輛強行通過,對古蹟造成摩擦損壞,沒有專人管理,古蹟難保不會被損壞。

andrew 发表于 2004-6-16 14:18:42

【转帖】梵諦岡追封"萬金聖母堂"為聖殿

萬金聖母聖殿-虛擬環景
http://catholic.org.tw/bankin/360/360/360.htm#

萬金聖母聖殿開教一百四十週年行隊伍綿延一公里場面壯觀
http://www.catholic.org.tw/cathlife/2001/2437/20.htm

萬金聖母聖殿-建築之美
http://teacher.taiwanschoolnet.org/dmtlc/index_1.htm


地址:萬巒鄉萬金村萬新路24號
創建年代:清同治8年(西元1869年)
  清咸豐8年(西元1858年),西班牙屬地菲律賓「聖多明我」教會教士郭神父來臺傳教。同治8年(西元1869年)12月,在赤山地區(今萬巒鄉赤山村、萬金村一帶)建造了一座堅固的教堂,堂前立清廷所賜「奉旨傳教」的石碑,堂內放置三座由菲律賓運來的聖像。當年所用木料皆取自廈門,在東港登陸由信徒義務搬運。這就是臺灣現有最古老的天主教堂—萬金天主堂。

    此堂,坐東向西,為正面寬57尺2寸,進深116尺2寸的長方形平面,外壁厚2尺。經過光緒11年(西元1885年)和以後民國49年等多次重建,今日外觀仍維持原狀,有如一座中古時代的城堡,中央屋預呈三角形,上豎十字架,其下有兩橫排 中英文字,寫明教堂建築歷史和教義,其申上橫排申閻鑲嵌一方小石碑,石面刻「奉旨」二字,卯為當年清廷所腸之牌。另外左右兩邊方形衛塔,平頂邊緣有像城牆的雉堞。

  走進聖堂兩列柱子分割為主廊和側廊,聖壇與祈禱室之間有木欄干分隔,聖壇上所放西式神龕,其雕刻與某些細節,富有中國色彩。教堂四面的彩色玻璃窗,為堂內帶來和祥的光線,似乎熾熱的屏東陽光,在此也寧靜下來了。民國七十三年十二月九日“聖母堂”晉格為“聖母殿”。

andrew 发表于 2004-8-24 11:31:45

【转帖】茄冬西隘門

來源:   
http://gisapsrv01.cpami.gov.tw/cpis/cprpts/pingtung/depart/tab-img/local/table/03.htm
    茄冬西隘門               

      1.佳冬鄉的隘門,現存西、北共二座,以西隘門保存最完整,為部定
          古蹟。                                                 
          2.西隘門-門牆內有一凹入小天公塔,為客家習俗;題有「褒忠」二
          字,並有防禦性的銃眼。                                    
      3.北隘門原僅剩二片門牆,嗣經居民重建峻事。門外老榕下以墳墓狀
          建築祀福德正神,為客家習俗。                              
          殘留古石碑三方,二方為嘉慶25(1820時)所立。               
      4.東隘門,全部倒塌,仍有三方古碑,約為道光30年(1850)、光緒
         16年(1890)。

[ Last edited by andrew on 2004-8-24 at 11:37 ]

andrew 发表于 2004-9-10 15:27:56

【转帖】屏東縣客家檳榔花文化節9月18日登場

http://liouduai.tacocity.com.tw/
採訪者: 客家事務局   
2004/09/09

屏東縣客家事務局為了提升檳榔的地位與形象,將於9月18日起至9月26日止,一連9天在屏東縣立運動公園舉辦一場「客家檳榔花文化節」活動,以期透過靈活的文化創意行銷而帶給檳榔產業新的活力與肯定,使檳榔與六堆客家庄文化密不可分,進而打響六堆客家庄的知名度。

 客務局表示,「客家檳榔花文化節」活動,除9月16日在縣府安排有檳榔產業與客家文化淵源的介紹、檳榔花人體彩繪及各式各樣檳榔的加工製品品嚐外,更於9月18日起,一連9天安排有檳榔仙子遊街,精彩的客家歌舞表演及客家美食品嚐等,活動現場並規劃了檳榔產業、客家花卉、客家傳統服飾、椰子飾品等展區,充分呈現六堆的文化特色。

客務局邀約大家屆時前來客家庄,品嚐客家美食,更深入認識客家文化之美。

主辦單位:屏東縣客家事務局
舉辦地點:屏東縣立運動公園
主辦單位電話:08-7320415或08-7211108

andrew 发表于 2004-9-13 10:34:49

http://liouduai.tacocity.com.tw/
昌隆國小兒童北管研習 傳承客家文化
採訪者: 張丞仁   2004/09/11

【記者張丞仁/佳冬報導】屏東縣佳冬鄉昌隆國小,11日上午舉辦兒童北管技藝研習,邀請屏東客家八音協會現場展演及蘇明雄老師解說,吸引師生、家長約60人參加,校長陳世聰表示,希望藉此讓小朋友了解、認識北管,以達到薪火相傳作用。

昌隆國小兒童北管技藝研習,11日上午舉行開訓,來賓包括屏南工業區管理中心主任賴恩華(兼屏南社教站召集人)、佳冬鄉晨泳會會長藍松通、退休的佳冬國小主任趙萬昌等,及師生、家長約60人,冒著滂沱大雨到場參加,精神可嘉。

該兒童北管研習營,首先邀請鍾聰明領導的屏東客家8音協會現場展演,包括好彩頭、辦3仙等多首八音古樂曲,並由蘇明雄老師解說,包括北管沿革、樂器介紹等,大家均聚精會神聆聽。

據了解,現年63歲的蘇明雄,除擅長北管(屬於傳統國樂的1種)演奏外,亦專精木偶雕刻,其木偶作品,在89、91年曾連續榮獲包括行政院文建會、台灣工藝研究所精選,參加總統府藝廊掌中戲偶展等,因此該校舉辦兒童北管技藝研習,目前已有中、高年級小朋友,約20多人報名參加。

值得一提的,該校兒童技藝研習,未來將利用每週六上午9時至11時上課,並聘請蘇明雄老師指導。

校長陳世聰表示,該校學生清一色,均是客家子弟,為傳承傳統客家文化,該校每學期一次,邀請優秀的客家文化表演團隊到校表演,現在該校舉辦兒童北管技藝研習,希望藉此讓小朋友了解、認識北管,以達到薪火相傳作用。

(新聞來源:東森新聞報)

andrew 发表于 2004-9-16 20:53:54

【转帖】屏縣/南州客家文化節 延續傳統祭典、美食

2004/09/15 20:54

記者張丞仁/南州報導

南州鄉客家文化節,15日上午在大埔社區活動中心前舉行,安排客家傳統米食製作展、客家傳統祭典外,亦有客家歌謠表演,及傳統客家手打麻糬等,內容多采多姿,鄉長林宏村強調,希望藉此讓該鄉弱勢的客家傳統文化,繼績保存及延續,以發揮薪火相傳作用。
 
該鄉客家文化節,上午在大埔社區活動中心(即大埔福德宮)前舉行,包括立委曹啟鴻、縣議員潘孟安,及鄉長林宏村、南州獅子會長黃金鐘,鄉內同安、南州、溪北等3所國小校長、國際獅子會300D2區獅友們等貴賓,均到場參加。
 
此外,大埔社區理事長戴春集,亦率領該社區發展協會理監事、社區媽媽們,在場負責張羅客家文化節節慶事宜,展現客家社區傳統團結合作的精神,顯露無遺。

鄉長林宏村致詞表示,大埔客家先民帶著族人妻小,自北部桃園、新竹縣等地,長途跋涉遷徙,落腳在牛埔溪旁的大埔,已經歷約1百餘年,靠著客家硬頸吃苦耐勞的精神,胼手胝足,已開創出屬於自己的美麗家園。其中該社區以戴姓為最大姓氏,其次亦包括張姓、呂姓、莊姓、陳姓、古姓、杜姓等姓氏。
 
林宏村說,由於大埔社區(屬於萬華村)及羅家庄(屬於7塊村)客家人口,僅約1千人而已,均屬該鄉弱勢的少數族群,為保存及延續客家傳統文化,經其向行政院客委會、縣政府客務局大力爭取經費補助下,包括今年在內,已連續3年均舉辦客家文化節,希望藉此讓該鄉弱勢的客家傳統文化,繼續保存及延續,以發揮薪火相傳作用。
 
客家文化節除安排靜態的客家傳統美食製作展、客家傳統祭典(閹雞公)外,動態節目亦有客家樂舞團,擔綱的客家歌謠表演,尢其在雨勢紛飛中,其表演敬業精神,令人相當欽佩。

此外,傳統客家手打麻糬,更讓人緬懷昔日農村社會,製作客家傳統美食辛苦的一面。同時客家傳統美食品嚐,讓在場參加貴賓及地方人士,大快朵頤一番,吃得津津有味。

andrew 发表于 2004-10-15 11:45:28

【转帖】屏東客家文化藝術節二十四日起登場

http://www5.chinesenewsnet.com/MainNews/SinoNews/Taiwan/cna_2004_10_14_05_01_08_220.html
二○○四台灣客家文化藝術節「戀戀屏東心、飛揚客家情」活動,將於十月二十四日到十一月十四日,在屏東縣客家鄉鎮登場,今年將首創深具難度及挑戰性的水上攻炮城活動。(chinesenewsnet.com)


「戀戀屏東心、飛揚客家情」於活動期間的周休二日假期舉辦,地點分別在縣立運動公園、客家文物館及客家鄉鎮等地。(chinesenewsnet.com)

今年活動首創水上攻炮城競技;攻炮城是客家傳統的民俗活動,但都是在陸地上,水上攻炮城可說是傳統民俗的變奏。(chinesenewsnet.com)

縣府客家事務局表示,水上攻炮城比賽,不同於陸上攻炮城競賽,是在高高的炮架上佈滿了引線,參賽的隊伍乘坐竹筏進行攻炮城比賽,選手將手上引燃的鞭炮拋上炮架上,引燃引線將炮架上的火種引爆。(chinesenewsnet.com)

除了水上攻炮城活動外,還有多項具有客家特色的活動,包括藍衫創意走秀、民藝薪傳、童玩親子DIY 、懷舊之旅、客家大觀園、紙影戲劇場、客家八音、藍染體驗營、客家庄知性之旅、敬字亭文化祭、農特產展售會、兒童樂舞、客家樂舞、客家美食、客家傳統戲曲等,客務局歡迎大家屆時前往參加。

andrew 发表于 2004-10-24 21:57:09

【转帖】客家藝術節戀戀屏東心 成功吸引上千群眾觀賞

http://liouduai.tacocity.com.tw/
採訪者: 簡政昌   2004/10/24
【記者簡政昌報導】2004 a-ha客家藝術節─戀戀屏東心─飛揚客家情活動,今(24)日在屏東運動公園熱烈展開,吸引上千民眾觀賞,多位立委候選人也趁人潮聚集紛紛前往拜票,客家事務局長巫冬發將深藏不露的歌藝第一次獻給鄉親,與敦煌樂團陳雙合唱客家藝術節主題曲「兄弟姊妹」,鼓動了現場熱烈的氣氛。

客家藝術節戀戀屏東心活動,成功的吸引兩千多民眾將運動公園擠得水洩不通,許多是闔家一起參與,立委候選人趁人潮聚集馬不停蹄拜票,由「桃山餐廳」規劃的客家美食,挑動了各族群口水,有「半天菜」之稱的檳榔花,透過客家獨特烹調,台聯參選人藍群傑食用一盒後,認為可以補充一個午後的體力與精力。

局長巫冬發表示,客家族群在台灣約有四百萬人,但是近年來客家語言流失相當快速,更面臨族群身分認同消失、文化萎縮以及公共領域式微的現象,舉辦客家文化藝術節,就是再喚起刻苦耐勞「硬頸」的客家魂。

歌唱得相當好的巫局長,在公共場合從不開口,受敦煌樂團主唱陳雙小姐力邀將第一次獻給鄉親,黃明榕老師舞群以優美「倫巴」改編伴舞,第一個節目就將現場氣氛炒得十分火熱,長得有點「酷」的巫局長,下了舞台立即受到不少「阿桑級的小姐」要求合照,導致他的一把墨鏡都不敢拔下來。

andrew 发表于 2004-11-5 09:15:31

【转帖】新埤國中鄉土教學

http://liouduai.tacocity.com.tw/
採訪者: 黃俊榜   2004/11/03

【記者黃俊榜 / 新埤報導】 為配合新故鄉社區營造文化踏查課程,新埤國中今日實施九十三學年度第一學期鄉土教學,在建功村作古蹟文物巡禮活動,希望藉以認識自己故鄉文化特色,進而達成將古蹟文化傳承的目標,

新埤國中校長李清快指出,人的一生中無論如何前衛如何散漫,一定會面臨鄉土,與其我們因不了解而排斥,不如現在就讓我們去了解它,關懷它,這些深層的力量,才能使我們的文化往更高層次發展。而從文化層面看維護文物古蹟不但具有歷史緬懷的意義,更是教育子孫未來走向的最佳教材,另一方面,文物古蹟更是展現一國一鄉鎮之風與吸引觀光人潮的重要資產。

為落實鄉土教學,校方結合教職員及社區有興趣鄉土研究的人士,從建功村開始經過無數次的探勘、整理、解說及修訂,才完成了教材。

新埤國中配合鄉土教學課程,全校學生於今日下分成六組,分別到位於建功村的復興電台、森林伯公、褒忠門、河頭伯公、東營、賴家夥房、穿鑿屋、土角厝、敬字亭、西門伯公、西營、鍾家夥房、南、北營、三山國王廟做古蹟文物巡禮校外教學。透過老師及地方人士的解說,讓學生實地了解及認識新埤鄉內的古厝、文物、廟宇等古蹟的美。

(新聞來源:全民電子報)

andrew 发表于 2004-11-9 09:43:14

【转帖】屏縣/客家庄古蹟之旅 史地、族群特色盡呈現

http://www.ettoday.com/2004/11/07/124-1710274.htm

2004/11/07 22:12
記者簡政昌/里港報導

屏東縣政府客家事務局為傳承客家文化,由麟洛國小承辦客家庄古蹟之旅,認識屏東平原的現況及山川文物,瞭解屏東平原發展結合人文、歷史、地理、族群之特色,參與者攜家帶眷,將客家文化傳承到下一代。

客務局長巫冬發指出,客家傳承文化之旅,定名為「尋沿山的腳步、談客家與平埔」,此活動內容由麟洛國小校長洪瑞福全程解說,屏北區沿山到內埔、萬巒等這條道路,是許多客家先人的血淚所織成,早在數百年前,不只是客家與平埔族為生活競爭、互鬥、合作、通婚,而閩南與早年外省族群,在這條道路上也均有血淚的交織。

為尋找早年客家的篳路藍縷,將客家先人遺留的古蹟遺產再傳承到下一代,麟洛國小校長洪瑞福精心研究客家各種遺產的來龍去脈,以五溝劉姓宗祠講解客家人重視建築與風水之觀念,萬金聖母殿歷經無數戰亂,百餘年來重大記事與修護之過程,吉貝木棉林係日據時期由東南亞引進,2000餘棵至今所剩不多,專作木屐之用,已成為地方特色之樹種,三間廟供奉有平埔族的「阿立祖」、客家的「伯公」、閩南的「土地公」,三間廟是多族群、極為特殊的廟宇。

昌基堤防是客家六堆治水的一大創舉,自1891年開始治水,直到1920年,內埔區長鐘幹郎花16年才完成,因此被喻為六堆的「大禹」;高樹鄉大路關石獅是客家最珍貴的遺產,共有3座石獅,當年因地方農作物常被焚風吹乾、夏季山洪水災、山豬毛社「高山原住民」出草砍人頭、閩南與客家族群互鬥等,客家就是為「鎮煞」這些天災人禍所建設。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客地巡禮】 六堆(屏東)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