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繁花相送 发表于 2024-4-14 14:07:55

参加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的部分客家籍将领

十九路军人文和客家将领现象导读:以两广山区客家人为主的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在“淞沪抗战”中沉重打击了日军嚣张气焰,以血肉之躯筑起新的长城,大批将士牺牲在战场一线,其英名和事迹收录进1932年5月编纂的《淞沪抗日阵亡将士追悼大会会刊》中,为生者所敬仰与追思。他们的灵柩其后也由上海移葬在广州沙河的十九路军淞沪抗日将士陵园内,英名铭刻在“抗日阵亡烈士题名碑”上。后因国民党的腐败无能,十九路军报国无门,发动“闽变”,失败后被撤编,其中的客家籍将士也因信仰不同走上不同的道路。https://p3-sign.toutiaoimg.com/tos-cn-i-6w9my0ksvp/6c88d7a3027b483388513de955949025~tplv-obj.image?lk3s=ef143cfe&traceid=20240414140409961277EBBA14E9964F1C&x-expires=2147483647&x-signature=mhEiTOdDFtS4OSP56%2BMK%2BI41pE4%3D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tos-cn-i-6w9my0ksvp/d70c494ce70648e29a2354508a4cbfd6~tplv-obj.image?lk3s=ef143cfe&traceid=20240414140409961277EBBA14E9964F1C&x-expires=2147483647&x-signature=feQrG6PNO%2F0A%2BthxyyrTIxQWjc0%3D
十九路军在淞沪战场一线“淞沪抗战”主力十九路军将士半数以上为来自两广山区的客家人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前身是粤军第一师第四团。1926年由粤军第一师改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在1930年中原大战中助蒋介石击败冯玉祥、阎锡山,番号改为十九路军。领袖陈铭枢、总指挥蒋光鼐、副总指挥兼军长蔡廷锴等众多将领皆为广东人氏。十九路军下辖第六十、六十一、七十八师,共3万余人。征兵历来也大多在粤展开,所以该军基本上是一支广东人(含钦廉地区及海南等地)组成的队伍,其中广东客家人占半数以上。客家人同根同源血肉一体,很多客家人相互感染踊跃报名参加十九路军。这些广东客籍将士,绝大部分受过良好教育,担任较高职务的有创始人陈铭枢、军长蔡廷锴、总指挥部参谋长黄强、总指挥部副参谋长范汉杰、参谋处长赵一肩、总指挥部政治部主任徐名鸿等,在这些客籍将领的影响下,很多将士来自客家地区甚至同一村落、宗族,他们除了自身能力、素质较强外,多由职位较高的族戚提携带入军中。在北伐战争、中原大战时期,十九路军战斗力极为强悍,是当时中国战斗力最强的军队之一,被誉为“铁军”。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该军调防上海,担任守备上海防御任务,军中以蒋光鼐、蔡廷锴为首的高级将领都是坚决抗日的爱国军官。1932年1月 28日,日寇悍然出兵进犯上海闸北。驻防在淞沪地区十九路军总指挥蒋光鼐、军长蔡廷锴率部给予迎头痛击,爆发震惊中外的“淞沪抗战”。2月14日,国民革命军第五军军长张治中也主动请缨率部增援上海,归第十九路军统一指挥。诸将士合计不到4万人,浴血抗击日寇,前后苦战33天,激战100多次,使敌三易主将,数次增兵,死伤逾万,其嚣张气焰得到沉重打击。但最后由于寡不敌众,十九路军退守第二道防线。在英、美、法、意等国调停下,国民党政府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淞沪停战协定》,悲壮激烈的淞沪抗战结束。此役,十九路军和第五军合计总伤亡1.4万余名。1932年5月21日,蒋介石命令十九路军撤离上海移驻福建“剿共”。淞沪抗战结束后,该军参谋处长赵一肩回梅县家乡作报告,称:“这次上海抗战,是发挥了客家人的谚语所谓‘不怕死,鬼都畏’的作用。”1933年初,当十九路军组军支援河北热河抗战途经梅县各地时,沿途各村镇,家家悬旗燃放爆竹欢送。部队离开时,梅县省立第五、东山、县立、乐育、广益等中学一万六千名学生,高唱军歌,欢送至离城八里之古塘坪飞机场,沿途爆竹声与壮烈之歌声,震动霄汉。有部分学生受其感染,当即弃笔从戎,积极投身参加十九路军。https://p3-sign.toutiaoimg.com/tos-cn-i-6w9my0ksvp/1224aae17e214ea09123a582d2a80295~tplv-obj.image?lk3s=ef143cfe&traceid=20240414140409961277EBBA14E9964F1C&x-expires=2147483647&x-signature=QLDw8skE3xZmCmNafXAkp5zsFZE%3D
淞沪抗日阵亡将士追悼大会会刊“淞沪抗战”中的十九路军客家籍将士淞沪抗战,沉重打击了日军嚣张气焰,奋起抵抗的十九路军成为备受国内外各界瞩目的对象,国人不少目光都聚焦于十九路军的客家群体中。现在能考证到参战的部分十九路军客家籍将士有:十九路军创始人——陈铭枢陈铭枢(1889年—1965年),字真如,广东合浦(今属广西)客家人,1889出生于山清水秀的曲樟乡璋嘉村,一度担任代理国民政府行政院代院长,国民政府行政院副院长,国民政府交通部部长,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军军长,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主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广东省政府主席,京沪卫戍总司令官,兼代理淞沪警备司令,国民革命军右翼集团军总司令,一手创办十九路军,任十九路军司令。十九路军军长——蔡廷锴蔡廷锴(1892年4月15日—1968年4月25日),字贤初,1892年4月15日出生于广东罗定罗镜镇,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早年参加同盟会。曾参加第一次北伐、讨伐桂军沈鸿英及东征讨伐陈炯明等战役。后任国民党军第六十师师长。1930年任第十九路军副总指挥、军长。1932年率十九路军进行一二八淞沪抗战。同年被蒋介石调往福建“剿共”,任十九路军总指挥、福建绥靖公署主任。1933年11月,同李济深、陈铭枢、蒋光鼐等在福州成立抗日反蒋的“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任人民革命军第一方面军总司令。失败后流亡海外,宣传抗日救国。京沪卫戍司令长官公署参谋长,代司令长官——邓世增邓世增(1889~1954),字益能,民国将领,广东合浦(今属广西北海)人。广东陆军速成学校第3期毕业。早年入粤军。历任第八路军参谋长、兼广州市公安局长、兼广州卫戍司令、兼独立旅旅长,驻闽绥靖公署参谋长等职。1931年11月任京沪卫戍司令长官公署参谋长,代理司令长官,参加一二八淞沪抗战。 1933年11月任"福建人民政府"第十九路军副总指挥、第一方面军参谋长。1937年5月授中将,1939年3月兼任广东省第八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参加抗日战争。1948年当选第一届立法院立法委员。十九路军总部参谋长——黄强黄强,字莫京,广东龙川县人,光绪十四年生。保定陆军速成学堂第一期炮科、法国巴黎农业学校、英国航空学校毕业。参与过广州新军起义、辛亥革命与二次革命,二次革命后前往法国里昂大学和英国学习,回国参加了护国、护法、北伐等战争。曾以十九路军总部参谋长的身份参加过一二八淞沪抗战。1930年任广东省保安处长兼第十九路军教导队主任。1931年任“剿匪军”右翼集团总司令部总参议,广州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1932年任第十九路军参谋长。1933年冬任福建政府军事委员会参谋团主任。1936年秋任广东第九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抗日战争爆发后,任西南运输处河内及海防分处长,中国战区昆明指挥部高级参谋,第二方面军总部第五处副处长,1949年9月授陆军中将。后任广东敌逆产管理局长。1948年夏任台湾省政府顾问,高堆市长。1974年在台北逝世。著有《十九路军淞沪战斗评报》、《五指山问黎记》等。十九路军总部副参谋长——范汉杰范汉杰(1896年10月29日—1976年1月16日),名其迭,字汉杰,广东大埔人。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抗日名将,战后获授首批抗战胜利勋章和美国总统自由勋章等奖章。 范汉杰先后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一期、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将官班甲级第一期、德国陆军大学。黄埔军校毕业后,在粤军第一师邓仲元部历任参谋、连长、营长、团长等职。1926年,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十师二十九团团长、第十师师长。北伐期间,参加过大败军阀吴佩孚的汀泗桥战役和讨伐孙传芳的江西德安马回岭战役等。北伐后出国留学,曾到日本、德国考察,研究欧美和日本的政治、军事。回国后,任国民党军事委员会高级参谋。“九·一八”事变后,任十九路军参谋处长、副参谋长。抗战全面爆发后历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副军长、国民革命军第27军军长兼郑州警备司令、国民革命军第三十四集团军副总司令、国民革命军第三十八集团军总司令、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兼参谋长、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兼参谋长。抗战胜利后历任东北行营副主任、国防部参谋次长、徐州“剿总”副总司令、中华民国陆军副总司令兼郑州指挥所主任、山东第一兵团司令官、冀热辽边区总司令兼热河省政府主席、国民党军装甲兵团司令、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锦州指挥所主任等职。1948年10月在辽沈战役中,被中国人民解放军俘虏于锦州。1960年获特赦,后任全国政协文史馆专员。1964年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1976年1月16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80岁。十九路军参谋处处长——赵一肩赵一肩(1898—1946),黄埔军校潮州分校教官。原名良勋,广东梅县人。云南陆军讲武堂第十三期骑兵科毕业。历任黄埔军校潮州分校学生队长、教官,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军教导队教官。1929年任第八路军第六十师旅参谋主任。1930年任第十九路军第六十一师参谋处长。1932年任第十九路军总部参谋处长。1933年冬参加福建事变,任福建人民革命军第五军第九师师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四路军总部参谋处长,第十二集团军总部参谋处长。1939年春,任第六十三军第一八六师师长。1940年任第七战区司令长官部高参室高参。1943年12月授少将军衔。1946年6月任国防部第四厅中将厅长。同年7月27日因患喉癌在上海病逝。十九路军总指挥部秘书长兼政治部主任——徐名鸿徐名鸿(1897~ 1934)字积鸾,又字翱翔,广东丰顺汤坑人。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毕业。1926年春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十师政治部主任。1927年3月由廖乾吾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5月任第十一军政治部主任,8月随叶挺部队参加南昌起义。起义军南下时任汕头海关秘书长。1931年任第十九路军总指挥部秘书长兼政治部主任。1933年冬参加福建事变,任福建政府军事委员会副主任,第十九路军政治部主任,汀漳省副省长、代省长,军事政治学校教育长。曾作为十九路军和福建人民政府的全权代表赴瑞金与苏维埃政府及红军签订《抗日作战协定》。后因叛徒出卖,于1934年2月被国民党杀害,时年三十七岁。蔡廷锴将军为其题墓铭 “中国社会主义者徐名鸿之墓”。1935年8月1日,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和中国共产党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八一宣言)》,文中提到“福建人民政府接受红军提议联合抗日,罗登贤、徐名鸿、吉鸿昌……等民族英雄为救国而捐躯”。1936年1月29日,在海外发行的华文报纸《救国时报》也刊登了烈士的事迹。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给烈士遗属颁发了“革命烈士证书”。1983年,丰顺县人民政府将烈士遗体移到家乡革命烈士墓安葬。墓碑上“民族英雄徐名鸿烈士之墓”11个大字熠熠生辉。十九路军情报组组长——罗为雄罗为雄 (1894-1985),讳淦琼,字显洲,号朋石,又号鸣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广东大埔县湖寮镇人,先后就读于黄埔陆军学校、武昌陆军预备学校、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六期,毕业后,历任上海惠灵英文专修学校监学、广东兵站总监部中校参谋、黄埔教导团团副及独立营营长、东路军兵站分监、河源县县长浙江行营主任、浙江警备独立团团长、浙西警备司令、江苏铜山县县长、上海警备司令部及十九路军情报组组长及参谋处处长、贵州绥靖公署中将高级参谋、粤汉铁路警备司令部参谋长及副司令等职。全面抗战爆发后,广州、武汉相继沦陷后,他被调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九集团军中将参谋长,驻扎南昌等地,参与指挥了南昌保卫战、上高会战、三次长沙会战等战役。民国31年,任昆明行营兵站总监,并奉派赴印度兰伽中美基地,接受美军新兵器训练,毕业于印度美军战术学校。抗战胜利后,历任广东省政府委员兼秘书长、广东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等职。晚年居于香港新界沙田乡间,香港大埔同乡会成立时被推任为名誉会长,后迁台湾定居。1985年3月,病逝于台北,享年91岁。十九路军驻上海办事处主任——范其务范其务(1892年-1937年),字志陆,广东省大埔县三河梓里村人。广东陆军小学毕业后,升入南京陆军中学。辛亥武昌起义,范其务与同学90余人组成敢死队,随黄兴攻汉口,汉阳失守后,转入 广东北伐军,参加迎击清军张勋部的固宿之役。民国成立,他因劳绩以公费送日本留学,获政治学士学位。回国后,积极参加推翻袁世凯政权的运动。1925年12月21日,出任汕头市第八任市长。在汕执政约一年,对市政建设等留下许多可圈可点的业绩。1929年4月离开汕头,先后任财政部广东财政特派员粤海关监督、广东省财政厅长、十九路军驻上海办事处主任、十九路军参谋长、福建省财政厅长。1933年,辞职回乡,致力于桑梓实业建设。后又奉派为广东第一区行政督察专员兼区保安司令、南海县县长。1937年在广州逝世,终年45岁。十九路军驻京办事处主任——黄和春黄和春(1900~1983),广东梅县(今梅江区西阳黄坊村)人,广东黄埔陆军小学、广东陆军军需学校、日本早稻田大学、南京陆军大学毕业。历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十师排长、连长。1929年任广东编遣区第三师独立二旅营长、中校副官,第六十师上校团长。1930年任第十九路军六十师一一九旅副旅长。1932年任第一集团军第三军警卫旅少将旅长。1933年冬任第十九路军总部经理处副处长,后任补充旅步将旅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四路军司令部少将副官处长。1940年任第四战区兵站部副监、少将高参。1947年7月国民政府任命为军需总监。后辞军职返乡养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广东省政协文史资料专员,省参事室副主任,农工民主党广东省秘书长。1983年在广州病逝。著有《十九路军史略》(与陈燕茂合作)。十九路军驻广州办事处主任——沈载和沈载和(1889—1951.5.6),别名以甘,广西合浦县白沙乡那郊金花塘村人。曾任广东省印花税局局长,广东省银行副行长、行长,十九路军驻广州办事处主任等职。民国25年(1936年)辞行长之职。淞沪抗战时曾兼任十九路军驻广州办事处主任,积极为与日军浴血奋战的十九路军筹集军饷。尔后,多方集资创办国华银行。总行设于上海,在汉口、广州、香港设分行。初任银行总经理,民国31年(1942年)起任董事长。1951年5月6日,在香港去世。十九路军后方办事处主任——庄伟刚庄伟刚( 1893~1958),广东梅县人。北京陆军军需学校毕业。1919年加入粤军,任大元帅府警卫团二营军需官,粤军第一军二师军需长。1925年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十师军需处长。1927年任第十一军军需处长,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少将军需处长。1930年任第十九路军六十一师军需处长。1932年任第十九路军后方办事处主任。后任国民政府财政部汕头海关监督,厦门海关监督。抗日战争胜利后移居泰国。十九路军经理处处长——叶少泉叶少泉,1896年出生于广东省罗定市罗镜镇龙岩村,是蔡廷锴将军的邻居。蔡、叶两人是童稚相好的小友。后来志趣相投,成为莫逆之交。1922年,蔡廷锴在粤军任连长时,叶少泉便开始追随蔡廷锴。1930年,蔡廷锴任六十师师长,叶少泉随蔡廷锴参加了“中原大战”。同年8月,蔡廷锴的六十师扩编成立十九路军,蒋光鼐为总指挥,蔡廷锴为军长,叶少泉任上校军需处处长,后又升任十九路军总指挥部少将,经理处处长,总理财政军需事务。1932年1月28日,震动中外的十九路军凇泸抗日战争爆发,当时政府屈膝媚敌、不事抵抗,敌强我弱的恶劣处境下,叶少泉统筹军需物资,支援前线。“一·二八”事变后,十九路军进驻闽西部分地区。1932年7月28日成立闽西农民银行,由十九路军总部军需处长叶少泉兼任总经理。十九路军第七十八师参谋长——李扩李扩(1894~1963),字秉钊,广东梅县(今梅江区白宫龙冈村)人。幼年就读于该村的龙冈学校,1915年毕业于梅县东山中学,后于广东黄埔陆军小学第十二期、云南陆军讲武堂第十三期骑科毕业。历任国民革命军第五军第十四师排长、连长、营长,第十一军第二十五师上校团长。1928年任第六十九师补充旅参谋长。1929年任第六十师参谋长。1931年任第十九路军七十八师参谋长。1932年在上海闸北参加抗击日本进攻的战斗。1933年参加福建事变。任福建人民革命军第三军参谋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七战区司令部副官处长,参加淞沪抗战。抗战胜利后任调任贵州少将参谋,岭东兵监少将司令等职。1949年移居香港,1963年7月23日在香港逝世。十九路军第六十师一一九旅旅长——刘占雄刘占雄(1897~1942),广东南雄人,湘军讲武堂、中央军官训练团将校班毕业。1927年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十师三十团上校团长。1929年春任第八路军第三师第七旅十四团团长,同年秋改任第六十师一二O旅二三八团团长。1931年任第六十师一一九旅少将旅长。1932年改任第六十师一七八旅旅长。1933年冬参加福建事变,任福建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师长。1934年任第六十师少将副师长。1936年任广东警官学校教育长兼学员总队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四战区直属预备第六师十七团团长、师代理参谋长。1942年春病逝。十九路军第六十师第一二0旅旅旅长——邓志才邓志才( 1900~1968)广东韶关曲江人。云南陆军讲武堂韶关分校毕业。1927年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十师中校副官长,第二十九团上校团长。1929年任第八路军第六十师一二○旅二三九团团长。1930年夏任第一二○旅少将旅长。1932年7月,任第六十师一八○旅旅长。1933年冬任福建政府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二师师长。1936年9月,任第一六○师四七八旅旅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广东第二区民众抗日自卫团统率委员会委员,第六十旅旅长。1942年任第七战区司令部高参。1945年任曲江警备司令。1946年6月退役。十九路军第六十一师一二一旅副旅长兼第一团团长——梁世骥梁世骥(1897—1977),字倜凡,广东省梅县松口镇松北大塘村人,曾就读于黄埔陆军小学、湖北陆军预备学校,后考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六期炮科。1928年任国民革命军十九路军第六十一师一二一旅副旅长兼第一团团长,1932年参加淞沪抗战,1933年参加“福建事变”,任福建人民政府六十一师师长、第四师师长。而后历任第460旅旅长、第154师师长、第63军副军长、第十二集团军参谋长、第七战区干训团教育长、国防部高参、广州绥靖公署参谋长等职,1945年授中将。1948年加入中国农工民主党。解放后曾任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副主任、主任,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中国农工民主党广东省委委员、广东省政协常委等职。1977年11月26日病逝于广州,享年80岁。在“一·二八淞沪抗战”中,梁世骥所部一团俘获日军第七联队第二大队的大队长空闲升少佐,开创了十四年抗日战争之中首次俘获日军大队长的记录。十九路军六十一师参谋长、第七旅旅长——华振中华振中(1892~1979)字强素,广东始兴人。广东黄埔陆军小学第八期、武昌陆军第二预备学校、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六期步科及南京陆军大学将官班第六期毕业。1920年起任广东边防军排长,粤军第一师上尉参谋、连长,粤军第一军讲武堂教官。1922年起任粤军第二军第六旅少校营长、上校团长,第三军第九旅少将旅长,第二军参谋长。1928年任第十一军军官教导队主任。1930年任第十九路军六十一师参谋长,第七旅旅长。1933年任福建政府参军处参军兼民团总指挥。1936年2月授陆军少将,任第一六〇师参谋长、副师长、师长。1938年1月授陆军中将。1939年任潮汕警备司令,第十二集团独立第九旅中将旅长。1943年任第十二集团军中将参谋长。1944年任第九战区司令部参谋长兼干训团教育长。1946年2月任广州行营中将副参谋长。1948年1月任广东省政府委员兼民政厅长。1949年移居香港,后迁居马来亚,任华侨公会主席,1979年病逝。十九路军副旅长——张君燮张君燮(1901—1970年),字炫秀,号廷华,广东梅县石坑镇龙头村人,先后毕业于国文专科学校、广东省军官教导团、南京中央军校、南京警官学校。曾任十九路军副旅长,湖南省永兴县县长、零陵县县长,广东梅县县长,广东省政协委员等职。十九路军六十一师一八三旅副旅长——庞成庞成( 1896~1945)广东南雄人,建国湘军讲武堂毕业。1924年起任建国湘军第二军排长,国民革命军第六军炮兵营连长、副营长。1929年任第八路军第六十一师七旅十三团上校团长。1932年7月任第十九路军六十一师一八三旅副旅长。1933年4月升任第一八三旅少将旅长。同年底参加福建事变,任福建人民革命军第二军第三师师长。1934年任第一集团军总司令部参议。1939年1月至1940年9月和1943年5月两度任化县( 今化州)县长。1945年1月病逝于任上。十九路军第六十师政治部主任——魏育怀魏育怀(1901-1985),广东五华县横陂镇崇文村人,毕业于广东大学(今中山大学)。早年投奔于孙中山领导的粤军,是蔡廷锴部下的中级军官。1930年任第十九路军六十师政治部主任。1933年任蔡廷锴所部第一军政治部少将主任,后受命为闽西善后分会委员兼龙岩县县长。同年,出走香港,编辑《大众日报》,宣传反蒋抗日。1939年,他回到广东韶关,先后任广东省政府秘书、广州市警察局主任秘书。抗日战争胜利后,任过五华县县长。并主持过民国《五华县志》的编修工作。后居香港,1952年赴台湾。第十九路军七十八师教导团团长——林君勣林君勣(1896~ 19655)原名盛传。广东蕉岭新铺人,云南陆军讲武堂第十五期毕业。历任粤军第一师军士教导营排长,东路讨贼军第八旅连长。1926年任国民革命军新编第二师二团营长。1932年任第十九路军七十八师教导团团长。1936年任第二十六师补充旅少将旅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十二集团六十二军参谋长,1939年4月授陆军少将。1942年任第七战区韩江挺进纵队司令。1948年任广东第六区保安司令部副司令。1949年5月与李洁之等率部起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广东省交通厅公路处长,广东省参事室参事。著有《抗日战争南线巡回》《、从第一次东征到讨伐南路军阀》等。十九路军第六十师第一二0旅第六团团长——华兆东华兆东,广东始兴县人,十九路军第六十师第一二0旅第六团团长。十九路军第六十师一一九旅三五七团(第三团)团长——黄汉廷黄汉廷(1892-1952)字卓洲,广东和平县附城镇人,爱国民主人士。1921年毕业于护法军广东第二军讲武堂。历任粤军连长、营长、中校副参谋长。后任十九路军三五七团上校团长,参加“一·二八”淞沪抗战,曾被记大功一次,颁授宝鼎勋章一枚。1934年年转入陈济棠的广东燕塘军官学校研究班,参加警团工作。1937年任一五四师六二旅上校参谋主任,赴上海参加“八·一三”抗战,后随部防守南京。1940年因病退役,后回乡担任乡长、和平县警察局长、县联防总队队长等职,积极掩护中共党员和民主进步人士,并为和平人民游击队提供不少情报。解放后,曾任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驻会常委,县参事等职。1952年9月去世。第十九路军第六十一师第十四团团长——丘兆琛丘兆琛(1899~1963),字玉林,广东省惠州市清归善河南岸鹅埔角马庄村(今属惠城区)人。1914年(民国3年)考入黄埔陆军小学,1916年考入武昌陆军中学,1918年考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后任粤军第一师司令部排级属员,1921年在独立旅任连级参谋。1922年赴德国留学,毕业于德国陆军大学参谋班。1926年6月回国后参加北伐战争,先后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十师参谋、第十一军第十师参谋长。1930年8月后,历任第十九路军团长、旅长。1932年率部参加淞沪抗战。1933年任福州城防司令。同年冬,参与“福建事变“,任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省会公安局局长、闽东警备司令。1934年初福建革命政府解体后,随蔡廷锴出洋游历欧、美、澳洲等一些国家,所到之处向华侨宣传抗日救国。1936年8月蔡廷锴在广西重组第十九路军,丘兆深任第六十—师师长。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三战区中将高级参谋,赴东战场淞沪—带抗日。后任前敌总司令部参谋长,参加淞沪战役,历时3个月。1938年冬转战江西、浙江一带,开展抗日游击战,被任命为鄱阳湖东区警备指挥官、江南游击挺进队总指挥。1940年初被任命为长沙警备司令兼防空司令,率部参加第一次长沙会战。后被调任浙江省杭州行政区行政督察专员、南岳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十九路军第六十一师教导团团长——邹敏夫邹敏夫,字福敏,1887年生,广东省廉江县良洞乡土并塘村人。年青的邹敏夫受孙中山旧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立志救国,毅然辞母离家到云南陆军讲武学堂学习,后被派到蔡锷将军领导的护国军中任排长,自此投身国民革命军行列。先生秉性耿直,刻苦耐劳,作战勇敢,在革命军中历任排、连、副团长,参加北伐。世德阵亡后,敏夫随张炎将军在十九路军六十一师教导团任上校团长 ,率部参加了震惊中外的“一二八”松沪抗战。他亲临前线英勇抗击日本侵略军。在上海闸北等地与日军激战中,左腿负伤后,仍坚持指挥作战,痛歼日寇。十九路军六十三师三六三团团长——苏冠英苏冠英(1900~1975)广东合浦( 今属广西)人。黄埔军校第二期步科及南京陆军大学第八期毕业。历任军校教导团和国民革命军第一军排、连长,营附,团指导员。1930年任第十九路军六十三师三六三团团长,第一八三师三六六旅旅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六十五军一八七师五六一团团长,漳汀师管区少将副司令。1947年任广东第四“ 清剿”区副司令,海陆丰警备指挥所主任。1949年初任增城县长,后辞职迁居香港。19路军78师156旅6团团长——张君嵩张君嵩(1900/1901~ 1949)字岳中、岳宗,广东合浦(今属广西北海)人,黄埔军校第一期、南京陆军大学特二期毕业。1926年起任第四军留粤部队排、连、营长。1929 年3月起,任第八路军独一旅一团上校团长,第十九路军七十八师一五六旅六团团长。1932 年任二三四旅四六八团团长,次年3月升任二三四旅少将旅长。1933 年底任福建人民革命军第三军六师师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任财政部税警总团团长。1940 年任第十二集团军暂编第八师师长,1942年1月授陆军少将。1946 年任中央训练团上海分团军官总队长、中将主任。时任十九路军第六十一师师部特务营营长——丘清英丘清英 (1906-1952) 广东蕉岭人,1946年后,先后任第八绥署少将高参,第八绥署中将办公厅主任,第七军副军长。生于1906年,黄埔军校潮州分校第二期(比照黄埔军校第四期)步科毕。毕业后即参加北伐,后历任第十九路军第六十一师特务营营长,1932年参加上海一·二八淞沪抗战,1932年夏奉调赴闽,任六十一师三六五团副团长、团长。1934年入庐山军官训练团第三期受训。1935年任第七路军总指挥副官处处长,1936年任第四集团军新编第一师第一旅少将旅长,后调任第七军参谋处长,后又调任第五路军总部参谋处。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任第一七一师(桂系)第五一一旅旅长兼第一0二一团团长,1938~1939年任一七六师五二六旅旅长,一七六师指挥官,1941年任安徽立煌警备司令,1943年任安徽保安第六师少将师长,1945年四月任第十战区第二挺进纵队司令,1947年创建安徽民联,任民联安徽直属组组长,48年改为民革。1949年1月在安徽合肥迎接解放。时任第19路军第60师120旅5团2营营长——汤毅生汤毅生(1905--1953)中将,字绍禹,广东五华人。黄埔军校第5期毕业。曾任19路军第60师120旅5团2营营长,1932年1月参加淞沪抗战,1933年11月参加福建事变,任福建人民政府第1军60师5团团长,1936年任新编第2师少将副师长兼3团团长,1938年任军事委员会苏浙行动委员会忠义救国军教导1团团长,1940年任第4战区韶关编练处专员,后任广东省财政厅税警总团团长兼第7战区司令长官部参谋处督导组长,1942年春任中央财政部税警第4总团总团长,并兼任广东省缉私处处长,1945年夏任中美合作所第13训练班主任,1946年3月任交通警察第6总队总队长,1947年12月任交通警察指挥部中将司令,1948年6月25日在河北昌黎被俘。历任第十九路军六十一师连、营长、中校参谋——钟世谦钟世谦(1902—1977) ,南京中央军校第七期步科毕业。别字益涵,广东五华人。中央训练团军官教导队毕业。历任第十九路军六十一师连长、营长、中校参谋。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六十六军第一五九师四七六团上校团长,中国远征军第三路教导旅副旅长。1945年7月授陆军少将。抗战胜利后开赴山东战场,任第六十四军(一度缩编为六十四师)一五六旅少将副旅长,第一五九旅少将旅长。1948年夏任第一五九师少将副师长、师长。同年底在淮海战役中率部起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广东省参事室参事,省政协委员等职。


一路繁花相送 发表于 2024-4-14 14:11:11

时任十九路军营长——谢晋元
谢晋元,广东蕉岭人。1925年,在广东大学(今中山大学)预科毕业。同年12月,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政治科学习。1926年10月毕业,在国民革命军第一师任排长,参加北伐战争。在济南讨伐孙传芳战斗负伤,愈后先后任武汉要塞、河南省保安处营长、中校团副及旅部参谋主任等职。曾调至十九路军蔡廷锴部任营长,参加过1932年“一二八”上海保卫战,率部在闸北、江湾一带与日寇浴血奋战。后调入第八十八师二六二旅驻扎在无锡。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时,任陆军第八十八师(师长孙元良)二六二旅参谋主任,参加闸北八字桥战斗。后任五二四团团副,团长牺牲后接任团长,率部驻防北火车站,与日军对峙二个多月,10月26日,日军疯狂向驻地防线发动进攻。他率领第一营的400余官兵,坚守苏州河北的四行仓库,掩护大部队后撤。10月27日,上千的日军进犯,他沉着应战,号召壮士“要人在阵地在,誓与日军血战到底!”激战一天,毙敌80余名。率部孤军死守危楼,誓不投降的消息,迅速传遍上海,为国内外瞩目,赞誉他们为“八百壮士”。从10月27日清晨至31日凌晨,四行孤军452名官兵血战四昼夜,打退日军十多次疯狂进攻,击毙日军二百余人,击伤千人。
时任十九路军第60师119旅1团2营营长——谭忠
谭忠,广东兴宁福兴人,1901年出生。历任粤军第一师排长、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十师连长、第十九路军六十师一一九旅一团二营营长。曾参加一二八淞沪抗战。1933年冬参加福建事变,任福建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二师第六团团长。1934年10月入中央军校高等教育班第三期学习。后历任第二十六军九十三师二七八团副团长,滇边游击挺进纵队第一支队司令、少将副司令、云南省保安第二师副师长。1949年底退踞滇缅边界。1952年去台湾。
十九路军营长——李则芬
李则芬(1909~2004),广东省兴宁新陂下楼村人,国民革命军少将,1925年考入黄埔军校第五期。1932年参加一·二八淞沪抗战。1933年8月任陆军大学教官。后入南京军官学校高等班学习。曾任十九路军少校营长、国民革命军第九十四军第五师师长、第九十八军副军长等职。1945年9月,时任九十四军第五师师长的李则芬率部开抵苏州,代表国民政府负责接受苏州日军投降。
十九路军营长——蔡春元
蔡春元(1906~1948),广东省五华县横陂镇小都贵人村人,曾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营长、东江人民革命军支队司令。十九路军七十八师一五五旅一团二营上尉营附——江燊江燊(1903-1932),又名复汉,广东五华县郭田镇郭田村人。早年毕业于汕头迴澜中学校。1927年投入李济深主办的广东地方武装团体训练员养成所。为实现其救国之大志,乃转投十九路军教导团,任第二营第六连中尉连附。连年转战于粤、桂、湘、豫、鲁、赣等省。后教导团改编为七十八师第一团,他调升为第二营营附。1932年1月28日,日军分三路突袭上海闸北,十九路军奋起抵抗,迎头痛击日军,3月1日吴淞炮台竹园墩战役中,他奋不顾身,被敌人击伤,不能行动。最终遭敌人刺杀而壮烈牺牲。
第十九路军七十八师参谋、军士教导队主任——廖鸣欧
廖鸣欧(1902—1949年),字伯鹏,广东兴宁人,云南陆军讲武堂第15期步兵科毕业、北平陆军大学肄业,国民党中将。曾任建国粤军第五军讲武堂教练,第二师独立团五营营长,国民革命军第一军二十师团长,北伐东路军总部教导团上校团长兼漳州警备司令,第五军第十一旅少将旅长兼潮梅警备司令,第十九路军七十八师少将参谋、军士教导队主任,第一兵团司令部副参谋长,湖南省军管区中将副司令兼耒阳警备司令,广州日本战俘管理处处长,广东第二行政区行政督察专署专员兼保安司令等职。参加过东征、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1949年6月在惠州策划起义时被捕遇害。
十九路军六十一师上尉连长、营副——陈拔雄
陈拔雄(1904—1932年),广东兴宁坭陂区东山乡人,陈在兴宁县立中学毕业后就读于浙江杭州之江大学,肄业二年,于民国14年(1925年)回兴,在兴城义正小学任教。在国共合作革命高潮影响下,他任教半年,即投笔从戎,先后任黄埔军官学校入伍生部政治部中尉科员和十九路军六十一师上尉连长、营副。民国21年一二八上海事变爆发,十九路军奋起抵抗日军侵犯。陈在上火线前夕,写信给家属、友人,慷慨激昂,表示决心为民族争生存,为中华雪国耻而不惜牺牲,有生当报国身何顾,不斩倭奴誓不还之句。这一年春节,在江湾战役中,身先士卒,英勇奋战,壮烈牺牲。现座落在广州沙河的十九路军抗日阵亡将士坟园的丰碑上,有陈拔雄英名。
时任十九路军第60师120旅中校副团长——刘世焱
刘世焱(1899-1941),字耿光,广东始兴人,追赠少将。1924年8月考入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二期辎重科,1925年2月参加第一次东征,6月参加平定滇桂联军叛乱的战斗。9月从黄埔军校毕业,历任排长、连长、营长、兵站站长、参谋主任、团长等职,曾参加北伐战争。1931年,刘世焱任十九路军沈光汉师第一三一旅少校副营长及中校参谋长。1932年,参加上海“一·二八”淞沪抗战后,随部队调驻南京。后又随部调到福建边境驻防,当时刘世焱已升任中校副团长。明为监视十九路军的行动,暗中同情支持十九路军在福建成立人民政府和提出抗日救国的主张;一切都给予福建人民政府在军事上和政治上以便利行动。后因受蒋介石的大部队围困和十九路军内部部分将领被蒋收买而使刚建立的人民政权瓦解失败,刘世焱才回到广东。1937年抗战爆发,刘世焱满怀抗日救国的意志,誓与日本侵略者血战到底的决心。随部所加入有关民族生死存亡对日作战,转战各地,屡建战功。1938年任广东省财政厅税警团团长。旋改任暂编第八师第一团上校团长。1941年9月刘世焱参加第二次长沙会战,9月26日,日军逼近长沙,27日,在长沙东流敌人投下伞兵百余奇袭守军,遂指挥所部消灭敌伞兵部队。后来与日寇第3师团、第13师团各部在长沙双溪桥、龙头街遭遇,刘遂即指挥所部投入激烈作战;将敌击溃,并将侵占东流之敌聚歼。后日军第13师第18联队增援,因敌众我寡,被包围。刘世焱浴血冲杀身先士卒,勇猛无畏,在鏖战中左臂受伤,仍坚持指挥作战,血战到深夜,不幸又中弹,壮烈殉国。1942年1月17日,国民政府明令追赠刘世焱为陆军少将。2015年,刘世焱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历任十九路军七十八师连长、营长,团副,第六十师参谋处长,少将副师长——刘鼎
刘鼎(1899~1939),又名汉柏,字勋铭。广东蕉岭人。广东潮梅军官学校毕业。历任粤军第二师排长、连长,国民革命军第四军七师二十八附团营副,第十一军军官教导队中校教官。1930年起任第十九路军七十八师连长、营长,团副,第六十师参谋处长,少将副师长。1937年任新编第一师代师长,后因病辞职到广州治疗。1938年10月广州沦陷后,潜至增城,任第六十二军联络参谋,1939年10月在增城遇难。
时任十九路军六十一师一团连长
何宝松(1911-2002),爱国将领,广东兴宁人,国民革命军第8路军军官教导队、广东军事政治学校军官班毕业。1930年起任第19路军第78师连长、副营长、少校副团,第集团第2军少校参谋。抗日战争时期,任第63军154师参谋主任,第154师460旅920团上校团长,第12集团军独立第20旅长,第62军157师师长。1947年10月授陆少将。1949年1月参加北平起义,任人民解放军第24师师长、两广纵队第2师师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珠江专署副专员、广东省民政厅副厅长。1955年加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当选为中央委员、广东省委副主任委员。1980年后任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兼法制委员会副主任,第五、六届广东省政协副主席,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当时何宝松任十九路军第六十一师的连长,他凭着赤诚的爱国热忱,率领全连战士在上海江湾拼死抵抗日军,全连战士同仇敌忾,英勇杀敌,他在这场战斗中,表现十分英勇顽强。2月 22日上午他轻伤不下火线坚持战斗,下午再次负伤,才被上级派来的担架抬下。受伤后被送到南京治疗,伤愈后回到福建原部队,因战功被提升为少校团副。
十九路军六十一师连长、参谋副官——李蔼
李蔼(1907—1937年)字蔼椿,广东梅县松口松北盘龙村人,1928年,李蔼离开光华大学,转习军事于广州第一军军官教导队学生班,翌年结业。后历任六十一师副连长,十九路军六十一师连长、参谋副官等职。1932年春,上海发生震惊中外的“一二八”事变,日军寻衅。在十九路军任职的李蔼,率一连官兵,奋不顾身,投入战斗,英勇杀敌。葬于广州沙河顶十九路军坟场。松口镇中山公园内筑有“洛阳桥”纪念。
十九路军七十八师一五五旅一营二连连长——钟太初
钟太初(1904~1932),广东五华县龙村镇塘湖村人。十九路军七十八师一五五旅第一团第二营营附、第一营二连连长。1932年3月2日在上海江湾罗家塘抗击日冠阵亡。
十九路军连长——邓献坤
邓献坤(1908~1952),广东省韶关市始兴人。广州第八路军总部军官教导队毕业。历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军排长,第十九路军连长,广东军事政治学校步兵大队中队长。抗日战争爆发后,历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九十师第五三七团中校营长、上校团长,第九十师上校参谋主任、少将副师长。
十九路军第六十师连长——詹宝光
詹宝光( 1903~1953)连县人。黄埔军校第二期辎重科、中央训练团高级班毕业。历任第十九路军第六十师连长,福建绥靖公署副官处科长,第一集团军总部上校参谋。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四战区曲江防空指挥部少将指挥官兼情报所长。1942年任中央训练团少将中队附。1944年任广东省干部训练团少将大队长。1945年1月兼任乐昌县长,同年9月授陆军中将。
时任十九路军总部高参——温克刚
温克刚(1896~1957),字一如,号炼百、潜庵。广东大埔县百侯白罗村人。武昌陆军第二预备学校肄业,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六期炮科毕业。曾任黄埔军校第四、五期炮科教官,第六期炮科主任教官,第十九路军总部少将高参,广东警官学校教育长,广东省保安第三旅少将旅长,第176师旅长,安徽省保安副司令,军事参议院中将参议,湖南省政府代理主席等职。北伐时先后参加攻克汀泗桥、贺胜桥、武昌城之战。抗战时参加淞沪会战和徐州会战、台儿庄大战等战役。
时任十九路军总部高参——蓝啸声
蓝啸声(1907-1982),字鹏翔,广东省大埔县湖察下沥村人。黄埔军校潮州分校第二期,中央军校高等教育班及陆军大学特别班第五期毕业。1927年起任第十一军排长、连长。1932年任第十九路军总部少校参谋。1935年起任武昌行营陆军整理处中校参谋,军政部军务司副官处中校副官。1938年秋起任第十八军一九九师五九六团上校团长,第十九集团军总部参谋处长。1942年11月授陆军少将。1943年起任远征军司令长官部高参,青年军总监部少将参谋处长。1946年起任青年军第二旅少将副旅长,整编二〇五师参谋长兼第二旅代旅长,第二〇四师师长。1949年5月任第十二军副军长。同年秋到台湾,奉调东南军政长官公署任少将高参。1965年退役,任台湾第一商业银行总行顾问。 1982年6月28日在台湾苗栗病逝。
十九路军军部职员——廖献周
廖献周(1912-1999),字宗行,广东五华县棉洋镇唐纯村人。毕业于中央警官学校高级班第四期。曾任广东省警察训练所教务主任、广东省警察学校教育长、广东省保安司令部少将参议等职。1932年投笔从戎,在国民革命军第十九中路军蔡廷锴将军部供职,后考入国民党中央警官学校高级班第四期深造。1949年,秘密策动广州警察起义,组织成立“广州市临时治安维持委员会”,协助军队进穗接管。新中国成立后,被派进中原大学政治研究班学习,后参加湖北、广东土地改革。1953年调入广东省文史馆,撰写《三元里抗英斗争史》《广东洪兵起义史料》等资料。历任广东省第四、五、六届政协委员。
十九路军七十八师政治部宣传干事——黄日三
黄日三(1901—1983),广东丰顺县汤西镇大罗人。1926年大学毕业后随军北伐,参加过汀泗桥等战役。先后任连、团指导员。次年,参加南昌和广州起义。民国20年(1931)“九一八”事变后加入十九路军,任十九路军七十八师政治部宣传干事,投身上海闸北、吴淞抗击日军的战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致力侨务工作,被选为丰顺县人大代表,曾任丰顺县侨联主席和县政协委员。
十九路军总部工程大队大队长——黄光炎
黄光炎( 1903~ 1942)字强恕,广东和平人,云南陆军讲武堂第十八期步科、中央军校高等教育班第四期毕业。历任湘西靖卫团团长,第十九路军总部工程大队长,广东绥靖公署第二处上校科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广东省保安司令部第二团上 校团长,粤北师管区副司令,广东第六区保安副司令,第十二集团军暂编第二军少将参谋长。1942年12月3日在乳源车祸遇难。
历任第十九路军第六十师排、连、营长——陈焯廷
陈焯廷 (1907~ ?)又名治中,广东曲江人,黄埔军校第五期工兵科毕业。历任第十九路军第六十师排、连、营长,第四军九十师营、团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九战区司令长官部特务团上校团长,第四军上校副参谋长。1947年底授陆军少将,任整编第四师少将参谋长,次年任第四军少将参谋长。1949年4月任第四军( 重建)第二八六师少将师长。后转战海南岛,兵败后移居南洋。
十九路军总部少尉见习官、上尉参谋——邓伟堂
邓伟堂(1910~) 广东惠阳人。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二十四期、意大利陆军大学毕业。历任第十九路军总部少尉见习官、上尉参谋,广东军事政治学校教官兼队附、少校队附、队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南京陆军大学上校兵学教官,第七战区六十二军一五二师上校团长,第十二集团军总部参谋处上校科长。1946年起任衢州绥靖公署第四处少将副处长、处长。1948年任陆军总司令部第六署副署长。1949年到台湾,任陆军总部少将部附,后离职。
十九路军排长、参谋——陈克强
陈克强(1909~1981)又名锦君,广东合浦( 今属广西)人。中央军校第七期步科、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二十期、陆军大学第十期毕业。历任第十九路军排长、参谋,第一集团军总司令部少校参谋,中央军校广州分校学生总队大队长。抗日战争爆发后,历任第十二集团军独立第九旅参谋长、团长,第六十二军一五八师副师长、少将师长,广肇师管区少将司令。1945年后任陆军总部第三补给区司令部少将参谋长,粤桂南第二“ 清剿”区少将副指挥官。1949年到台湾,递补为“ 国民大会”代表。1981年 5月22日在台北逝世 。
十九路军华侨抗日大刀队队长——周辉甫
周辉甫(1872-1942),广东梅县荷泗太平村人,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早年加入同盟会。1911年,与梅州同盟会员和冷圃诗社革命同仁一起参与和平光复嘉应州,还参加过北伐战争。1932年上海“一二八”事变发生后,他联络华侨勇士上百人,组成“华侨抗日大刀队”助战。十九路军统帅蔡廷锴 、蒋光鼐委任他为大刀队长,他率大刀队转战闸北,御敌浏河 ,歼灭日军几百人,击沉敌船7艘。周辉甫在返回浏河中,不幸被俘。被囚12天后,周辉甫以计逃脱。1935年后,回乡兴办教育事业。1942年,周辉甫辞世于家乡。
十九路军军法处处长——陈权
陈权(?~1968),字逸常,广东省五华县安流镇半径村人,十九路军军法处处长,后曾任陆丰、潮阳、罗定县县长;新中国成立后,任广东省参事室参事。
十九路军军法处检察长——陈尊吉
陈尊吉,广东五华县人,十九路军军法处检察长,后曾任职潮阳、揭阳检察院。
十九路军军需处上校主任——魏作鑫
魏作鑫(1897~1947),又名鑫而,广东省五华县横陂镇人,早年从军,参加淞沪抗战,任十九路军军需处上校主任。
十九路军军法处职员——陈簪吉
陈簪吉,广东五华县人,十九路军军法处职员,新中国成立后,任广东省政协参事。
其他军官:古俊,广东五华县人,19路军上尉,上海吴淞抗日阵亡。李忠,广东梅县人,19路军61师121旅1团1营2连中尉连附。林碧光,广东蕉岭人,19路军61师121旅2团3营营部中尉副官。刘穆章,广东梅县人,19路军61师121旅1团3营9连少尉连附。古树,广东兴宁人,19路军61师121旅1团2营机枪连中尉连附。张森,广东梅县人,19路军61师121旅1团团部上尉军需。梁海如,广东梅县人,19路军61师121旅1团团部上尉军需。韩哲聪,广东平远人,19路军61师121旅1团1营准尉司书。蔡干青,广东梅县人,19路军78师155旅1团1营3连连长钟山农,广东梅县人,19路军一等军医。温少渠,广东梅县人,19路军61师121旅中校参谋主任丘挺国,广东蕉岭人,19路军78师155旅3团机关枪连少尉连附。刘振彪,广东梅县人,19路军班长。https://p3-sign.toutiaoimg.com/tos-cn-i-6w9my0ksvp/3e337b4b02824464b67b428459422bf7~tplv-obj.image?lk3s=ef143cfe&traceid=20240414140409961277EBBA14E9964F1C&x-expires=2147483647&x-signature=kavyBNFV6N3tT0Yc78YoBvHUOZE%3D
第十九路军淞沪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
建国粤军第一师发展历史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前身是粤军第一师第四团https://p3-sign.toutiaoimg.com/tos-cn-i-6w9my0ksvp/eff15ad12eaf4903ba991f72f9da54f2~tplv-obj.image?lk3s=ef143cfe&traceid=20240414140409961277EBBA14E9964F1C&x-expires=2147483647&x-signature=Y9nwSGBBvtQ5rQ2FZhGWNqq1goU%3D
告十九路军全体官兵书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tos-cn-i-6w9my0ksvp/b3eafda85c7b4d8299db23bd394a02ab~tplv-obj.image?lk3s=ef143cfe&traceid=20240414140409961277EBBA14E9964F1C&x-expires=2147483647&x-signature=Akrvlyq%2BtWbrYUhqkRLbX3FdQvI%3D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tos-cn-i-6w9my0ksvp/b897c09dbec444368abe1899a105c583~tplv-obj.image?lk3s=ef143cfe&traceid=20240414140409961277EBBA14E9964F1C&x-expires=2147483647&x-signature=59sLvlMtmOwV9UCQoTU1kGMzFmE%3D粤军第一师诸先烈纪念碑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tos-cn-i-6w9my0ksvp/06511c9f13094a268567fdf6e5800629~tplv-obj.image?lk3s=ef143cfe&traceid=20240414140409961277EBBA14E9964F1C&x-expires=2147483647&x-signature=ZzhPDkbw8yrINbDS%2BfqxXqYNoBc%3D
人们称邓仲元为“粤军灵魂”。邓仲元弱冠从戎,和陈炯明淡水起义,打败晚清提督秦炳直,吓得清官员弃城而逃,是光复惠州的功臣之一;创建粤军第一师,李济深、叶挺、陈诚、薛岳、罗卓英、邓演达、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陈可钰、黄镇球、张发奎、黄琪翔、张云逸、叶剑英、余汉谋、李汉魂、戴戟、李章达、梁鸿楷、陈济棠、邓世增、邓龙光、缪培南、李扬敬、徐景唐、香翰屏、朱晖日、钱大钧等著名将领均出自其门下;斡旋于孙中山与陈炯明之间,为孙陈统一战线鞠躬尽瘁;遇刺后被孙中山以大总统的名义追赠为陆军上将。1929年7月24日国民政府令拟照上将阵亡例给恤。邓仲元个人的悲剧,也是粤军第一师的悲剧。邓铿以后,再没人能整合粤军第一师,这支模范部队不断分裂,一部分跟随陈炯明,一部分跟随孙中山。跟随陈炯明的那支,也就随着陈炯明的失败而退出历史舞台;跟随孙中山的那部分,日后发展为威名赫赫的北伐四军。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又分为陈铭枢、陈济棠、张发奎、叶挺四部分,其中陈铭枢的第十师发展为第十九路军,是淞沪抗战的民族英雄部队;陈济棠的第十一师发展为第八路军,是南天王陈济棠主粤的根基;张发奎第十二师则继承四军的番号,仍然称为第四军;叶挺独立团在北伐后扩编为五个团,是南昌起义的主力,成为解放军的创建者。这几支从粤军第一师走出的部队,在往后的历史舞台上发挥重大作用,又多次自相残杀,但无论其中哪一支,都以当年在邓铿统领下的粤军第一师为荣。参考书目:1.《客籍十九路军精神探微》,肖文评、邓炜霖、古惠文撰;刊于《嘉应学院学报》,2019年第2期;2.《淞沪抗战史料丛书续编(第五辑)》,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3.五华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政协五华文史研究委员会编,《五华人物》,2009年12月出版;4.《民国广东将领志》,陈予欢编著,1994年12月广州出版社出版。5.《广东军事人物志》中国人民解放军广东省军区军事志办公室编,2001年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其他部队:除十九路军外,参加一二八淞沪抗战的还有时属第五军的国民政府警卫师第八十七师、八十八师等部队。数年后八十七师、八十八师等部队又成为第一批投入淞沪战场的精锐部队。黄梅兴(1897年—1937年),抗日英烈、民族英雄 ,1897年7月21日出生,字敬中,广东梅州平远县东石镇坳上村人。黄梅兴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一期,曾在第一次东征、第二次东征和北伐战争中屡建战功。 1932年,“一·二八事变”爆发,黄梅兴任264旅副旅长兼528团团长,奉命防守庙行以南一带阵地,多次与日寇较量,屡建奇功,敌人称他为“黄老虎”。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8月14日,八十八师二六四旅旅长黄梅兴率领部队冲到八字桥时,不幸中弹,壮烈殉国,他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牺牲时年仅40岁。黄梅兴作为淞沪会战中第一个为国捐躯的国民革命军高级将领,被后人称为“抗战中重振民族之魂第一人”。为褒扬黄梅兴将军的功绩,国民政府追授黄梅兴为陆军中将,并特准其灵柩安葬于南京雨花台。1938年3月12日,毛在延安纪念孙中山逝世13周年及追悼抗日阵亡将士大会上,称赞黄梅兴将军是“全国人民崇高伟大的模范”。2014年9月,黄梅兴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钟彬(1900~1949),字中兵,别号中兴、炽昌。广东兴宁人,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先后毕业于广东陆军测量学校、黄埔军校第一期、陆军大学第四期。1931年10月,钟彬陆军大学正则班毕业。同年12月任陆军第5军第87师第259旅司令部参谋主任.率部参加“一二八淞沪抗战”,与十九路军并肩对日作战,担任浏河一带阵地守备。全面抗战爆发后,曾任国民革命军第88师师长、国民革命军第71军军长、青年军第203师师长、青年军第9军军长、整编26师师长、国民革命军第109军军长、川鄂边绥靖公署副主任兼国民党第十四兵团司令官等职。刘志陆(1890-1941)广东省梅县扶贵堡人,1927年7月7日晋加陆军上将衔。少时在乡私塾小学读书后考进广东陆军小学毕业,因其父好友林竹筠在广西军政府任参谋长之职,将刘志陆介绍给桂系大军阀陆荣廷,莫荣新等统领。刘在莫荣新部任排长而连长、营长、团长、旅长以至师长副军长,军长等职。1932年,十九路军在上海抗日期间,刘志陆号召其青红帮“弟兄”,参与十九路军抗日,扰乱日敌后方,因此,牺牲者达百余人。刘与人谈及此事,自誉为爱国行动。邹敏初,广东大埔县长治镇党坪村(今属茶阳镇)人,曾任广东省政府委员兼财政厅长,并先后调任广东省银行行长等职。邹敏初一生创办了多家钱庄、银号,遍布上海、广州、香港、汕头、大埔各个角落,而国华银号和恒济银号两家最为知名。国华银行本来经营平平。1932年“一·二八抗战”爆发,十九路军英勇抵御日寇,博得国内国际正义人士的同情和声援,捐款源源不断,因同为粤人关系,国华银行受十九路军的委托,成为国内外捐款的代收机构。国华俨然成为十九路军作战指挥部,使不甚出名的国华成为国内知名的银行,业务节节攀升。北海客家历史人文:十九路军人文和客家将领现象
来源:北部湾新闻网
文章摘要:在现代的珠乡客家历史人文文化中,由陈铭枢而形成的十九路军人文现象及民国时期的珠乡客家将领现象,也在珠乡历史人文文化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https://p3-sign.toutiaoimg.com/tos-cn-i-6w9my0ksvp/33eefb9faac4480db26324d9dc74e276~tplv-obj.image?lk3s=ef143cfe&traceid=20240414140409961277EBBA14E9964F1C&x-expires=2147483647&x-signature=rvD7OtQV7GAGm8hloP0pwYoGil4%3D
2011年11月24日,客家爱国名将陈铭枢的故居在其故乡广西北海市合浦县璋嘉村落成。
北海客家的历史人文脉络长,影响大,区域广阔。在现代的珠乡客家历史人文文化中,由陈铭枢而形成的十九路军人文现象及民国时期的珠乡客家将领现象,也在珠乡历史人文文化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此间,北海合浦的客家人将领超过二三十名,可谓群星璀璨。其中十九路军的珠乡将领及人物有:邓世增(十九路军参谋长、中将),沈载和(十九路军广州办事处主任、广东银行行长),张君嵩(十九路军团长、中将);其他少将以上将领有:范德星(中将)、范汝云(少将)、张枚(少将)、林翼中(上将)、张国元(中将)、黄质文(少将)、张绍勋(军长)。

一路繁花相送 发表于 2024-4-21 20:30:58

补充: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何子渊将三儿子何尚文、四儿子何尚周、女婿梁世骥等子女送上抗日战场。他们先后参加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两次粤北大会战、广州保卫战等重大战役。何尚文曾任十九路军上校军需处长,何尚周曾任第四战区兵站站长(中校军衔,李洁之任总监) ,梁世骥任63军154师师长、61军副军长、授陆军中将,晋中将教育长,为抗日战争胜利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何尚文,字彬秀,广东兴宁人,何子渊三儿子,陆军上校,黄埔四期军官研究班毕业后,任十九路军上校军需处长,曾参加1932年1·28凇沪抗战,因作战勇敢,带兵有方,荣获蔡廷锴将军颁发的“抗日嘉奖令”和“凇沪抗日勋章”一枚,1933年福建事变,“中华共和国”成立,授陆军少将;后参加1937年8·13凇沪会战、南京保卫战、粤北大会战等历次重大战役。1945年,抗战胜利后,因裁军而解甲归田,回到粤东地区,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作掩护,为活跃在兴梅山区的共产党游击队从事情报策反等工作,1948年秋,兴宁石马第一次解放,何尚文被公推为马下村第一任农协主席,1949年12月,不幸因病逝世,享年62岁。

廖毓清(1899~ 1945),广东兴宁人,黄埔军校第三期毕业。曾参加北伐,1932年参加淞沪抗战,任国民革命军十九路军团长。后在李汉魂、余汉谋部任上校参谋。1944年晋升作战司令(少将)。1945年初率部在广东英德抗击日军,以身殉国。

曾广鑫(1901~1992),字晃星,广东大埔人。先后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五期,中央警官学校。曾任十九路军第六十师第五团营长,肇清市区补三团团长、潮安县警察局长、国民党广东保安总队少将总队长等职。民国21年“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曾广鑫率部据守吴淞,与日军陆海空军激战。

钟喜焯,广东钦县(今属广西)人,第十九路军七十八师政治部副主任。
钟经瑞,广东合浦(今属广西)人,第十九路军七十八师一五六旅第四团团长。
林宗汉,广东合浦(今属广西)人,第十九路军第六十一师团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参加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的部分客家籍将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