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荷 发表于 2004-5-28 09:53:24

尹林平(l林平)是江西興國客家人。

鹏城浪子 发表于 2004-5-28 10:24:14

东江纵队大事记

1938年12月2日,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成立,队长曾生,政治委员周伯明。

1939年4月,中国共产党东江军事委员会成立,书记梁广,军事指挥梁鸿钧。

1940年9月,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成立。

1940年9月中旬,在宝安乡布吉乡上下坪村,由中国共产党广东省委常委、中国共产党前东特委书记林平主持召开“上下坪会议”,确定东江抗日游击队今后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的基本方针和任务。

1941年6月11-12日,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组织百花洞战斗,毙伤日军50多人。

1941年8-10月下旬,反击国民党顽固派进攻,因一味硬拼丧失大岭山部分地区。

1942年1月,在宝安县,中国共产党南方工作委员会副书记张文彬主持召开一系列会议,正确分析了东江地区的抗战形势,明确了部队今后的任务。

1942年2月,成立港九大队,挺进香港敌后。

1942年2-4月,营救数十名英国军人。

1943年1月2日,坝光坳歼灭战,全歼国民党军围剿部队的一个中队。

1943年2月,在九龙沙头角区乌蛟腾村,中国共产党广东临委书记兼东江军政委员会主任林平主持会议,使干部们在思想上彻底消除了对广东国民党顽固派的幻想,确定了坚决进行反顽斗争和主动打击日伪军的方针。

1943年5月2日,福永爆破攻坚战。

1943年5月26日,奇袭沙井,全歼伪军一个连。

1943年11月至1943年12月初,粉碎日军万人扫荡。

1943年12月2日,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成立,司令曾生,政治委员林平,参谋长王作尧,政治部主任杨康华。

1944年3月31日,黄獍坑追击战,歼灭伪军两个连。1944年4-5月,营救数名美国飞行员。

1944年5月8日,梅塘激战,杀伤日军近百人。

1944年7月,在大鹏半岛土洋村林平主持召开“土洋会议”。加强了党组织建设和军队建设。是广东抗日武装斗争的转折点。

1944年11月20日,攻克洗沙,全歼伪军一个团。

1945年1月18日,解放高埠,歼敌250多人,缴获机枪9挺,其他枪支180多支。

1945年2-7月,创建罗浮山抗日根据地。创建海陆丰抗日根据地。

1945年3-7月,击伤击沉日军船只70多艘,日军北江运输瘫痪。

1945年6月,挺进粤北,迎接359旅南下,建立五岭抗日根据地。

1945年7月,林平主持召开罗浮山会议。建立了广东党的统一领导机构。

1945年8月,横扫莞太线,歼灭伪军两营两连,消灭日军一批,解放了公路沿线。

1946年5月21日底,达成具体北撤协议。

1946年6月17日,园潭战斗,歼敌100多人,俘50人,保证了北撤安全。

1946年6月30日,2583名东纵战士登美国登陆舰北撤山东烟台。7月5日到达,受到盛大欢迎。
(根据有限的资料整理,谬误处请指正)

[ Last edited by 鹏城浪子 on 2004-5-28 at 10:25 ]

夏荷 发表于 2004-5-28 11:03:40

我在編輯出版的[原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一書中,有一章講到抗日時期的青年運動,其中內容有部分惠東寶早年的抗日資料:

青年榜樣

   港九獨立大隊成立以後,得到民眾的廣泛支持,特別是新界的原居民,他們不但積極援助游擊隊,許多人還加入部隊,投身到抗日救國保家鄉的戰爭中。還在香港淪陷以前,有些青年已經回內地,參加了曾生司令領導的抗日游擊隊了。
   一九三六年中,在廣州中山大學讀書的曾生,因參加組織抗日救亡運動被當局通輯來到香港,得到[ 香港海員工會 ]的支持,海員工會曾經於一九二二年發動了著名的香港海員大罷工,一九二五年又參加了舉世聞名的省港大罷工。曾生參與工會一個組織[余閑樂社]的工作,編輯刊物,繼續宣傳抗日救國。      
   曾生在[余閑樂社]的時候,還以惠陽同鄉的關係,做[ 香港惠陽青年會(簡稱[惠青]) ]的工作,使[惠青]迅速發展成為一個有一千二百多人的青年抗日救亡組織。一九三七年至三八年,嚴尚民、葉鋒、劉宣等,以[惠青]的名義,組織青年回鄉服務團,先後分三批約一百多人,回到惠陽和寶安沿海地區,成立了[ 惠陽縣第二區抗戰後援會 ]和[ 惠陽縣文化界救亡工作團 ]把愛國青年和中小學教師組織起來,廣泛開展抗日救亡活動。
   一九三八年十月十一日,日軍在惠陽大亞灣登陸。僅僅十多天,廣州地區及東江下游各縣相繼陷落,廣大同胞在日寇鐵蹄蹂躪下,陷入水深火熱之中。廣東東江的惠陽、東莞、寶安、增城等地的抗日武裝力量陸續建立起來了,一九三八年十二月,[ 惠寶人民抗日游擊隊 ]成立,曾生任總隊長,周伯明任政委,隊員大部份是[ 余閑樂社 ]和[ 惠青 ]的成員。後來,隨著形勢的發展,東江抗日游擊隊於一九四零年八月改稱為[廣東人民抗日游擊總隊],并整編為兩個大隊,第三大隊和第五大隊,第三大隊大隊長曾生﹔副大隊長鄔強,政訓員盧偉良,第五大隊大隊長王作﹔副大隊長周伯明﹔政訓員蔡國樑。
   自從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日本發動了侵華戰爭以後,全國各地的抗日救亡運動一浪高過一浪。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九日,北平大中小學生舉行了聲勢浩大的示威游行,當局出動軍警進行鎮壓。他們的愛國行動迅速得到全國人民的響應,要求一致抗日,停止內戰。
    [一二。九]學生運動反映了中華民族精神,北平的學生一經發動,抗日愛國的浪潮洶涌澎湃,向全國各地擴展,也激勵了在英國殖民地統治下的香港青年學生的愛國熱情。一些志同道合的青年學生秘密組織了[ 香港抗日救國會 ],一九三六年九月十八日在灣仔立德學校召開九。一八紀念會。一九三七年[ 七。七盧溝橋 ]事變後,香港大學生聯合中華醫藥救濟會組成[香港學生賑濟會],港大代表李正耀任主席,從此,[ 學賑會 ]成為全港學生開展抗日救亡運動的中心,寫下了香港學生運動史上光輝的一頁。
    [ 學賑會 ]經常舉行義賣、義演等活動,既可以籌款,又起到教育群眾的作用。這些活動得到廣泛的支持,官立學校如香港大學、皇仁書院、英皇書院、漢文中學等,教會學校如聖保羅書院、聖保祿女中等以及私立的中英文的大、中、小學合共三百多間,都參加到[ 學賑會 ]的行列裏。
[學賑會]曾於一九三八年三月十八日派出副主席林家耀、鄭之煥等四名代表到武漢參加全國學生聯合會第二次代表大會﹔五月十二日在港舉行了歡迎世界學生代表團的大會﹔八月四日,李正耀主席代表全港學生赴紐約出席第二次世界青年大會,呼吁世界各國青年支持中國抗戰的正義事業。
   日軍在大亞灣登陸後,戰火燃燒到我們的家鄉。[學賑會]號召學生們為祖國作出更大的承擔,到抗戰的前方去﹗青年學生十分踊躍報名參加回國服務團,并先後組織了四個團,分赴湛江、肇慶、西江和東江等地,擔任救護傷兵和組織民眾等工作。例如[賑濟會]兒童團團長楊升禮參加了東江華僑回鄉服務團,到東江游擊區工作﹔主管傳媒部門的陳一民加入東江流動歌劇團,後來又參加東江人民游擊隊,拿起槍桿抗日。
[九。一八]事變後十年,香港淪陷。接受了抗日救亡運動洗禮的香港愛國青年,紛紛加入抗戰的行列。最早參加港九獨立大隊的人,很多是青年知識份子,有不少是家境富裕的英文書院的學生。如港九獨立大隊政委陳達明是位大學生﹔國際工作小組負責人黃作梅畢業於皇仁書院﹔給曾生司令當英文翻譯的林展是庇理羅士女書院的學生﹔全家共有九人參加游擊隊的沙頭角羅家,幾兄弟也分別在英文書院和大學讀書。此外,還有華仁、喇沙、聖瑪利、香島等校的學生不能一一盡錄。
[ 香港惠陽青年會 ]、[ 香港寶安青年會 ]和[ 香港學生賑濟會 ]等抗日救亡組織,在國難當頭的大時代,教育和動員了許多愛國青年走上抗日救國的道路,他們無私的奉獻,給後人樹立了光輝的榜樣¡

情系珠江 发表于 2004-5-28 18:14:49

东江纵队是广东(可能乃至华南地区)唯一抗击日军的民间武装力量。

还有粤赣湘边纵队、海南的琼崖纵队。

-----------------------------------------------------------------------------------------------------------------------------------------------------
不全面。广东的抗日武装,粤西有粤桂边纵队,解放战争时期改编为南路人民解放军,下辖支队、团、连、排、班,团部有手枪队,曾经转战十万大山、越南。珠江三角洲有珠江纵队,在顺德激战取得西海大捷。吴有恒名著《山乡风云录》就是描写珠江纵队在鹤山的革命斗争历程的。
还有共产党领导的其他游击队,还有国民党的战区部队、游击队。

夏荷 发表于 2004-5-29 00:16:09

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八日,日軍進攻香港。當天,廣東人民抗日游擊總隊派出第三大隊和第五大隊幾支武工隊尾隨進入港九,開闢一個新的敵後戰場。第三大隊由黃冠芳、江水、劉黑仔等帶領,渡海進入西貢,向沙田、坑口發展,進迫九龍市郊。第五大隊由曾鴻文、林沖等帶領插入到沙頭角、元朗一帶建立據點。

太平洋戰爭爆發以前,國內許多文化界人士來港,利用香港的有利條件,以筆桿當武器,繼續宣傳抗戰,揭露侵略者的罪行。香港淪陷後,他們被困孤島,情況萬分危急。八路軍駐港辦事處負責人廖承志先後兩次接到周恩來發來的急電﹕他們是我國文化界的精華,要想盡一切辦法把他們搶救出來。

在廖承志的組織下,尹林平、張文彬、劉少文、梁廣、喬冠華、連貫、李健行、葉以群、廖安詳等,分工在各方面都作出了周密的安排。當時絕大部份文化人都住在港島,海面已被敵軍封鎖,要想盡千方百計護送他們過海,到九龍後再分東西兩路轉移。東線經牛池灣到西貢,在企嶺下乘船渡過大鵬灣抵惠陽游擊區。西線從九龍市區穿過上海街,沿青山道經九華徑到荃灣,再過大帽山到達元朗,渡深圳河入梅林坳抵白石龍游擊區。

游擊隊出色地完成上級的命令,在敵人嚴密控制下,安全地護送了超過八百人出境,這些脫險的文化人和民主人士,是中華民族的瑰寶,當中有:何香凝、柳亞子、鄒韜奮、茅盾、夏衍、沈志遠、張友漁、胡繩、范長江、喬冠華、于毅夫、劉清揚、張鐵生、張明養、羊棗、千家駒、黎澍、戈寶權、胡仲持、韓幽桐、吳全衡、葉籟士、惲逸群、廖沫沙、金仲華、楊剛、徐伯昕、胡耐秋、梁若塵、黃藥眠、胡風、沙千里、周鋼鳴、高士其、葉以群、袁水柏、華嘉、端木蕻良、蔡楚生、司徒慧敏、司馬文森、楊東蓴、張文、沙蒙、金山、王瑩、章泯、宋之的、于伶、許幸之、趙樹泰、李楓、藍馬、鳳子、盛家倫、郁風、葉淺予、特偉、胡考、丁聰、陳歌辛、瞿白音、歐陽予倩、成慶生、葉方、梁漱溟、孔德沚、沈粹縝、段國秀、俞頌華、胡蝶、李伯球、薩空了、鄧文田、鄧文釗等等。

著名作家茅盾把這次大營救稱之為:抗戰以來(簡直可以說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搶救工作。

夏荷 发表于 2004-5-29 00:20:02

勝利完成黨中央賦予的任務
◎ 廖承志

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下旬,日軍佔領香港不久,我們接到黨中央、周恩來同志的電示:許多重要民主人士、文化界人士被困留香港。他們是我國文化界的精華,要想盡一切辦法將他們搶救出來。

我和廣東省委、香港黨組織及部隊的負責人進行了研究部署。經過三個月緊張的工作,克服許多艱難險阻,從日軍的嚴密封鎖下,搶救出民主人士、文化界人士何香凝、柳亞子、茅盾、鄒韜奮、胡繩、夏衍、戈寶權等七、八百人,並護送他們到達大後方。同時搶救出來的還有余漢謀夫人、國民黨官員陳汝棠等,以及英、美、荷、比、印等國際友人近一百人,勝利完成黨中央賦予的任務。在國內外獲得好評,得到黨中央的表揚。
           
原載《東江縱隊史》序言

鹏城浪子 发表于 2004-5-29 02:06:57

多谢“情系珠江”的指正。

鹏城浪子 发表于 2004-5-29 02:49:51

ZT抗日东江纵队

http://web.dg.gov.cn/egov/rsdg/sub01-cssh-yszx-lsms-08.htm
广东东江地区是中国共产党在第一、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开展武装斗争的重要地区。1938年10月,抗日的烽火在华南燃起,惠阳、东莞、宝安、增城等地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纷纷拿起武器,建立了以今龙岗坪山客家人曾生为首的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龙岗坪山一带成为革命根据地,同时成立以王作尧为首的东宝惠边人民抗日游击大队,在战斗中不断发展壮大。1943年12月2日成立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在曾生、林平、王作尧、杨康华的领导和指挥下,转战东江一带,深入港九敌后,挺进粤北山区,成为中外闻名的一支坚强的抗日武装,广东人民解放斗争的一面旗帜,为华南和中国抗战的胜利做出了重大的历史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东江纵队北撤山东的部队,扩建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两广纵队,转战华东和中原战场,成为华东野战军一支英勇善战的劲旅,为全国的解放起了重要作用。东江纵队未参加北撤的指战员在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全国内战后,恢复武装斗争,发展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在林平、黄松坚等的领导和指挥下,为广东的解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一 、抗日救亡 武装准备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号召和领导了东北地区的抗日救亡运动,1935年发动了北平的“一二·九”学生运动,在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当时广东党组织虽然遭到破坏,但在党的影响下,中国青年同盟、中山大学救亡协会、香港余闲乐社和惠阳青年会等一批进步团体先后成立,为1936年重建党组织造就了一批优秀骨干。曾生、王作尧、杨康华在“中国青年同盟”等进步团体的领导下,发起和参加了广州学生抗日救亡运动,并相继加入中国共产党。曾生等于1935年底组织中山大学和广州市学生举行抗日示威大游行。曾生被推举为中山大学和广州市学生抗日联合会主席。

  1936年春,曾生等在香港重建香港海员工会,领导海员离船罢运等抗日救国运动。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向全国发表抗战宣言,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把日寇赶出中国,呼吁停止内战,国共合作抗战。根据国共两党协议,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开辟华北和华中敌后战场。

  广东中国共产党党组织恢复后,以张文彬为书记的中国共产党南方工作委员会、广东省委领导广东人民进行抗日救亡运动和武装斗争的准备工作。省委常委兼军委书记林平主持武装准备工作。以曾生为书记的中国共产党香港海员工委,在惠宝边地区组织民众抗日武装。中国共产党东莞中心县委在宝安、东莞、增城各地组织民众抗日。宣传兼武装部长王作尧主持举办军事训练班培训武装骨干。这一切都是为了在日军入侵华南时进行武装抗日作好准备。

二、全民动员 组织抗日
  1938年10月12日,日军发动了入侵华南的战役,总兵力约7万人的南支派遣军,分三路在惠阳县大亚湾沿澳头稔山至平海强行登陆。15日占领惠州,16日直取博罗,19日占领增城后沿增广公路向广州进犯,21日占领广州。仅10多天时间,广州周围各县及东江下游相继沦陷。11月23日,日军回师扫荡广九铁路沿线,占领东莞城至石龙、太平、南头和深圳公路沿线圩镇及布吉、沙头角等地。日军所到之处,杀人放火,奸淫掳掠。老百姓流离失所,家破人亡。大敌当前,东江各县国民党政权土崩瓦解,各地民众纷纷组织抗日武装,不畏强敌,在惠阳、增城、东莞等县,袭击或阻击了日本侵略军,打响了东江人民抗战的枪声。

  1938年10月,中国共产党广东省委派曾生、周伯明等人从香港带领一批党员和积极分子到龙岗客家地区——坪山, 建立中国共产党惠宝工委,并做出两项重大决定:(一)建立和发展党组织;(二)成立惠宝人民抗日游击队。193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先后在惠、东、宝等地组织人民抗日武装。一支是“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中国共产党香港海员工委书记曾生任总队长,周伯明任政委;一支是“东宝惠边人民抗日游击大队”,中国共产党东莞中心县委武装部长王作尧任大队长,何与成任政训员。这两支队伍是东江纵队的前身,当时惯称“曾、王两部”,在以梁广为书记的中国共产党东南特委和东江军委的领导下,以勇战强敌的姿态出现在东江敌后战场上,担负起抗日的重担。

  1938年11月间,中国共产党惠宝工委派黄国伟到客家地区大鹏半岛建立和发展党组织,先后吸收了下沙潮歌学校教师黄闻华(黄闻)、陈培、陈永年(陈永),坝岗的黄业、蓝兆麟(蓝造),王母的钟宝斌(钟原)等数人入党。同年12月,中国共产党在大鹏半岛建立了第一个中国共产党党支部,支书黄闻,支委钟原、蓝造。1939年春夏,大鹏半岛中国共产党党员发展到20余人,遂于同年5月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大鹏区委,钟原任书记,蓝造任组织委员,陈培任宣传委员。
曾生部队以龙岗客家地区坪山为基地,在淡水、葵涌、沙头角、深圳、横岗、龙岗地带与日军作战30余次。1938年解放淡水,并建立区抗日民主政权。1939年元月,解放深圳圩。东宝惠边王作尧部以乌石岩、龙华为基地,战斗在宝(南头)太(太平)公路和宝、深(深圳)公路沿线。1939年12月下旬,火烧大冲桥,围困南头城,迫使日军由蛇口撤逃,南头城于1940年元旦获得解放。这是抗日战争中广东首次解放的县城。

  当时正值国共合作期间,曾、王两部以港澳同胞、华侨和东江群众武装的面目,取得了国民党部队的番号。曾生部番号为:“国民革命军第四战区第三游击纵队新编大队”;王作尧部番号为:“第四战区第四游击纵队直辖第二大队”。
国民党虽然给了曾、王两部番号,但不发给粮饷和武器。曾王两部的供给,主要来自当地人民和香港同胞及华侨的支持。爱国爱乡是华侨和港澳同胞的优良传统,他们始终与祖国人民同命运共荣辱。当曾、王两部经费困难之际,香港同胞通过募捐、巡回义演、卖花劝捐等活动,筹款支持抗日部队。南洋华侨掀起抗日救国捐献热潮,富者慷慨解囊,贫者节衣缩食,妇女献出金银首饰。1939年初,宋庆龄女士曾一次性将海外华侨捐赠的20万港币转交给曾生部队。以后还多次赠送捐款、药物等大量物资。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文森队、吉隆坡队等回国时,都带回大量军需物资。中国共产党香港工委动员一大批港九爱国青年回到东江参加抗战。东南亚各地爱国华侨青年在当地华侨团体的发动和组织下,纷纷回乡参加抗战。其中有马来亚爱国侨团、侨领出资组成的“文森队”、“吉隆坡队”等。法属安南(今越南)等地华侨亦纷纷组队或个别回国参加抗战。他们大多数到坪山参加曾生部队,坪山当时有小延安之称。这些爱国青年放弃优越的生活环境,告别父母,回乡抗日。几度出现父母送儿女,妻子送丈夫,或者夫妻双双回国参战的热潮。据不完全统计,华侨和港九爱国青年,回国到东江地区参加人民抗日武装的达1500人以上。他们先后成为部队的骨干。在各次战斗中有33位华侨青年和240位港九青年,为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献出了他们宝贵的生命。

  1938年武汉失守后,国民党推行“消极抗战,积极反共”的政策,1939年冬,国民党顽固派掀起抗战以来的第一次反共高潮蔓延到广东。1940年3月初,蓄谋已久的广东国民党当局纠集第一八六师凌育旺部,保安第八团两个营,汕头、东江两个地区的李绅、梁桂平、袁照华4个支队和各地方大队号称3个师共3000余人,围攻新编大队和第二大队,妄图一举歼灭之。3月8日晚,正当我抗日军民在坪山举行“三八”妇女节纪念大会时,顽军罗坤、梁桂平支队和惠阳、博罗县大队千余人,从龙岗、淡水、坑梓向坪山进逼。9日晚,新编大队由梁广、梁鸿均、曾生率领,穿过敌人的包围圈,经石井、田心向东突围。与此同时,国民党惠州游击指挥所主任香翰屏指挥顽军在第二大队驻地乌石岩周围增加兵力,保安第八团调到东莞梅塘,袁照华支队进驻观澜,形成对乌石岩、龙华包围态势。8日晚,第二大队在王作尧、何玉成率领下,从乌石岩出发,经观澜,向淡水方向突围。曾、王两部突围后,开始了向海陆丰东移。两部东移后,处在国民党顽军重重包围之中,几遭挫折,人员由700多人减至100多人。7月,曾、王两部收到廖承志(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主任)转来的中国共产党中央5月8日批示:“曾、王两部仍应回到东、宝、惠地区,在日本与国民党之间,在政治与人民优良条件下,大胆坚持抗日与不怕打磨擦仗。”曾、王两部随即在海丰泗马岭会合,转大安峒休整后,准备重返惠、东、宝前线。

三、返回敌后 重整旗鼓
  中国共产党中央“五八”指示挽救了曾、王两部,指明了斗争方向。9月,曾、王两部回到宝安县布吉乡(今龙岗区布吉镇)敌后,中国共产党广东省委派东江前线特委书记林平来领导曾、王两部,在上下坪村主持召开干部会议,总结东移经验教训,决定抛弃国民党给的番号,成立“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第五两个大队,开展独立自主的抗日游击战争。林平任两个大队政治委员,梁鸿钧负责军事指挥。王作尧率领第五大队留在宝安,创建阳台山抗日根据地,粉碎日军连续“扫荡”,根据地在战火中巍然屹立。曾生率领第三大队挺进东莞,创建大岭山抗日根据地,首战黄谭,击退来犯日军,接着三败伪军刘发如部,并取得百花洞战斗的胜利,粉碎日军对大岭山的进攻。

  百花洞战斗 1941年6月11日,驻东莞日军兵分两路向百花洞合围,从大环方向来的日军进抵百花洞附近遭到曾生率领的抗日游击队阻击;日军长濑大队长率主力从上下山门途经大公岭西侧时被彭沃中队击毙。日军遭到阻击,占领百花洞北面的高地顽抗,被抗日军民团团围住,日军企图突围,均被打退。战斗到第二天下午,驻石龙的日军前来救援,被困的日军才夺路突围,免于全军覆没。此次战斗共毙伤日军50余人,大队长长濑被击毙。
百花洞战斗的胜利,显示了人民战争的强大威力,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军的嚣张气焰,增强了东江抗日军民的胜利信心。日军哀叹:这是进军华南以来最丢脸的一仗。曾、王两部返回惠东宝敌后,经过一年的艰苦奋战和深入的群众工作,阳台山、大岭山抗日根据地屹立于广九铁路中段以西(简称路西)的宝安、东莞地区,它像两把尖刀插在东江日军的胸膛上。铁路以东(简称路东)开拓了坪山游击区。部队由100多人发展到700多人,还建立了有1000多人的抗日自卫队,其中不少是龙岗客家儿女。
(待续)

鹏城浪子 发表于 2004-5-29 02:54:17

ZT抗日东江纵队

(续一)
四、挺进港九 营救精英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第38师团越过深圳河,在海空军的配合下向香港新界发起进攻。12月25日,英军投降。曾、王两部组成两支武工队尾随日军之后挺进港九。抗战初期,大批文化界知名人士和爱国民主人士在内地办刊物、发表宣言,抨击国民党“消极抗战,积极反共”的政策,受到国民党迫害。1941年春,在中国共产党中央周恩来的关怀下,他们撤到香港,继续以各种形式进行抗日救国活动。日军攻占香港,这些进步人士处境困难。周恩来急电廖承志:“设法营救困留香港的文化界和爱国民主人士撤到东江游击区。”廖承志当即向地方党和林平下达进行秘密大营救的指示。林平即返回白石龙向曾、王两部传达周恩来和廖承志的指示,组织力量从九龙交通站秘密护送各界进步人士到游击区再转往大后方。曾、王两部开辟了经九龙交通站的东、西两条交通线。1942年元旦之夜,廖承志和连贯及乔冠华等乘小木船从香港偷渡到九龙交通站,由武工队护送走东线,通过启德机场附近的牛池湾出了封锁线,走打蚝墩、沙角尾、大环村,到企岭下海湾,登上护航队武装船渡过大鹏湾,凌晨3点在沙鱼涌上岸,经田心接待站转往石桥坑,曾生在那里迎接他们。1月9日午夜,3只小艇载着邹韬奋、茅盾等20多人,由交通员带领从香港偷渡至九龙交通站,在武工队护送下走西线,经青山道口、九华径、荃湾,进入大帽山区,再经落马洲,渡过深圳河,在赤尾上岸后,翻过梅林坳到达游击队根据地的宝安白石龙村,受到林平、曾生、王作尧和根据地军民的热烈欢迎。

  国民党左派、老同盟会员何香凝女士和柳亚子先生,以及廖承志夫人经普春等由地方党护送,乘船从鲤鱼门到大鹏湾不幸遇险,在海上漂流8天,断粮缺水,经曾生游击队护航队救援护送至汕尾安全登陆。夏衍等人在地方党的安排下经澳门回到大后方。

  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和中国共产党广东各地党组织经过6个多月的紧张工作,克服重重困难,胜利地从香港日军魔爪下营救出各界进步人士800多人,全部安全到达阳台山抗日根据地和坪山游击区,再经田心(现属坪山镇)、茶园(现属惠阳秋长镇)、惠州等接待站转移到大后方。其中有知名的爱国民主人士和文化界精英何香凝、柳亚子、茅盾、邹韬奋、胡绳、夏衍、戈宝权、张友渔、黎澍、沉志远、刘清扬、胡仲持、胡风、千家驹、萨空了、廖沫沙、范长江、袁水拍、蔡楚生、司徒慧敏、韩幽桐、叶浅予、胡蝶及邓文田、陈当棠、李伯球等300余人。此外,还有少数爱国国民党官员和家属。秘密大营救在我党党史和我军军史上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茅盾曾说:“这是抗战以来,简直可以说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抢救工作”。被营救的人士永远不会忘记中国共产党与之血肉相连、生死与共的关系和曾、王两部的功绩。这次与龙岗客家有密切联系的富有传奇色彩的营救行动,在中国现代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五、顽强奋战 扭转局面
  1942年初,中国共产党南委副书记张文彬在白石龙主持召开干部会议,总结三年游击战争经验,决定成立“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梁鸿钧(前)、曾生(后)任总队长,林平任政委,王作尧任副总队长,杨康华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李东明任副主任。下辖第三大队、第五大队、宝安大队、惠阳大队、港九大队。

  国民党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后,东江顽军继1941年10月占领大岭山大部分地区,又在1942年4月攻占阳台山大部分地区。路西部队处在日伪顽军夹击之中,活动在背靠珠东、莞太和宝太公路两侧、日伪军沿线据点的间隙,处境险恶,供应困难,部队伙食仅能维持生命,战斗频繁而残酷,指战员忍饥挨饿参加战斗,不少人壮烈牺牲。路东部队在横岗至坪山之间的铜锣径,对日军打了一场在政治上很有影响的伏击战。5月14日拂晓前,彭沃率惠阳大队在铜锣径设伏。上午,驻横岗日军出动70余人马,到碧岭抢粮。下午,当日军返回铜锣径,进入了惠阳大队的伏击圈时,指战员们怀着满腔复仇的怒火,以密集的火力突然射向敌人,日军顿时人仰马翻。这场战斗共击毙日军15人、伤日军20多人,打死战马31多匹,缴获战马3匹。铜锣径战斗的胜利,鼓舞了在艰苦岁月中坚持抗战的东江抗日军民。

   12月25日的黄田之战,是此期间最悲壮的一幕。宝安大队一中队政治指导员黄密率领一小队在黄田基围休整,顽军187师发现后出动一个团多的兵力,从龙华进行远道奔袭,17位勇士背靠珠江恶战整天,反复拼搏,血染黄田滩涂,直至壮烈牺牲。

  路西、东宝地区抗日军民,在林平、梁鸿钧、王作尧等领导下,深入到宝太和莞太公路两侧的敌占区艰苦地坚持抗战;路东、惠宝边区抗日军民在曾生领导下,在困难中得到了发展,开拓了坪山抗日根据地。

  1943年春,中国共产党广东省临委书记林平在九龙新界乌蛟腾村召开会议,根据中国共产党中央南方局和周恩来指示,成立由林平、曾生等7人组成的东江军政委员会,统一领导东江、珠江三角洲和中区的抗日武装斗争;会议研究确定“必须以积极主动反击日伪顽军作为我们部队行动的方针,以迅速改变被动地位,争取局势好转。”

  总队政委林平等率领宝安大队奋战宝太线。主力珠江队在宝安大队配合下沿着宝太公路三打西乡、二打福永、一打沙井,一个连一个地歼灭了敌人,打退了顽军的进攻,改变了敌我的态势,夺取了战争的主动权,打开宝太线斗争的新局面。

  总队长曾生率领惠宝边部队拓展坪山抗日根据地。护航大队控制大鹏半岛后,在马鞭岛海战中歼伪海军一个中队,夺取了大亚湾的制海权。

  马鞭岛海战 马鞭岛,顾名思义,是一个较大的岛和几个小岛排列成一线,象支马鞭横卧在大亚湾中。岛上尽是乱石野草,荒无人烟。自从日寇南进,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日军把一个中队的伪军放置在那里,附近有龟灵岛伪海军总队。这群荒岛突然成了敌人切断大亚湾水路交通,监视我游击队往来活动一个重要的海上哨所。驻马鞭岛的伪军为“反共救国军海军第一总队第四中队”,有五只武装大木船,配备有两支轻机枪和几十支步枪。
  “一定要拨掉这只硬钉子”,这是当时大鹏半岛沿岸抗日军民一致的呼声。当时活动在大鹏半岛和东西两面的大鹏湾、大亚湾的部队,是“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东纵前身)下面的一个中队。建制属于曾生兼大队长的惠阳大队的一个独立中队(一般叫刘培部队),后来扩编为护航大队。队长刘培,副队长叶基,教官赖祥,宣传委员罗哲民。为了歼灭马鞭岛这股敌人,大队在大鹏岭澳村的群众大力支持下,多次派队员化装渔民出海侦察。决定由副队长叶基指挥,组成一支16人精干的作战队伍。

  1943年7月16日深夜,一场力量悬殊的战斗打响了。16个勇士,分乘三只小渔船出发了。每船都有两位岭澳村的渔民与部队并肩战斗,他们熟悉地形水路和敌情,担任掌舵。后来的事实证明,他们始终都表现出非常机智和勇敢,是与部队生死与共的客家群众。
当部队接近马鞭岛时,远处传来几声响亮的吆喝声,跟着是步枪的枪机声,打破了夜的寂静。显然,是部队被敌人船上的哨兵发现了。叶基同志发出了攻击的命令,要求全部彻底地消灭敌人。突击船上去了,冲向敌指挥船,我军掩护船的机枪也响了。但敌人的船大,我们的船小,在战斗中要想爬上敌船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但这并没有难倒英雄们,他们冒着敌人的火力,凭着夜色的掩护,一个顶一个地爬了上去。“东莞王”(王键)这个无畏的战士,就是在飞身过船的时候,不幸中弹落到海里的,这是第一个英勇牺牲者。当时无法救助,只好让大海去埋葬了。在激战中,小队长叶振民,班长魏飞和小战士刘光明英勇牺牲了。敌人看到大势已去时,纷纷投降或企图跳水逃走,嚎叫号哭之声汇成一片。敌中队长也在战斗中丧命。

  这次战斗共歼灭敌人一个整中队(连),毙、伤、俘伪官兵70余人,缴获轻机枪两挺,步枪30余支,子弹及其它战利品一批,焚毁武装的大木船5艘,战斗获得了全胜。 这次战斗的意义,在于拔掉了大亚湾敌伪的重要的据点,为我抗日游击队打开了一条海上通路。
  护航大队随后还向向稔平半岛挺进,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在暗街(今港口)、平海歼伪军一个大队和二个盐警中队。以惠阳大队向梧桐山区推进,歼灭沙头角日军外围据点伪军2个连,控制了梧桐山周边地区。

  副总队长王作尧率领东莞部队向敌人四面出击。第三大队以大岭山区杨西、治平两乡为中心,向莞太公路、莞樟公路、宝太公路北段和广九铁路西侧,积极主动从四面八方向敌人出击。在篡村、茶山、怀德等地共歼敌5个连,并争取伪第30师第89团代理团长梁德明率一个加强营起义,还粉碎了日军万人大扫荡。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一系列胜利的战斗,打开了东江抗日战场的新局面。

  1943年11月11日,日军调集104师团发动了打通广九铁路战役,顽军逃向惠州、博罗等地。日军为了确保广九铁路运输线畅通,104师团在其东莞、宝安驻军配合下,向大岭山根据地实行铁壁合围的“万人扫荡”。11月18日,日军从常平、樟木头、塘厦、莞城等地开向大岭山,途中遭到我第三大队和珠江队阻击,日军占领大岭山周围的村庄,对大岭山形成合围。部队在王作尧、邬强、彭沃指挥下,在深夜分3路突围,转到外线作战,开辟新区,出击南社、常平、东坑、松木山、莞太路之敌。日军进攻大岭山扑空,后院起火,只好撤兵,“万人大扫荡”被粉碎。

  东江敌后抗日战场的形势好转,到了1943年底,大岭山、阳台山抗日根据地不但全面恢复而且连成一片;坪山抗日根据地向东扩展到稔平半岛,向西扩展到梧桐山周边地区,部队发展到3000多人。

鹏城浪子 发表于 2004-5-29 02:57:52

ZT抗日东江纵队

(续二)
六、成立东纵 巩固发展
  1943年国际反法西斯战争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苏联红军在欧洲战场获胜,英、美在太平洋战场加紧对日军进攻,意大利法西斯政府被迫宣布投降,德、意、日法西斯联盟开始瓦解。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战场也遭到沉重的打击。在东江地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粉碎了日寇不断的“扫荡”,粉碎了国民党顽固派的一连串的进攻,抗日力量日益发展壮大。

  1943年8月,新华社报导了中国共产党中央两个重要文件:《国共两党抗战成绩比较》和《中国共产党抗击全部伪军情况》。在这两个文件中,第一次向全国、全世界宣布了在广九铁路地区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队在抗击日伪军。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中国共产党中央指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改称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部队的编制为:纵队司令部下辖第二大队,队长阮海天(后由肖光生接任);第三大队,大队长邬强(兼);第五大队,大队长彭沃;惠阳大队,大队长高健;宝安大队,大队长曾鸿文;护航大队,大队长刘培;港九大队,大队长蔡国梁。1943年12月2日,司令员曾生、政治委员林平、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王作尧,政治部主任杨康华发表了《东江纵队成立宣言》,庄严宣告东江纵队成立,她是人民的子弟兵,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建设独立、自由、幸福的新中国而斗争。

  1944年1月1日,东江抗日军民分别在惠宝边、惠东、阳台山、大岭山、港九、增城等抗日根据地召开大会,庆祝东江纵队成立。曾生、王作尧发布第一号布告,重申部队的宗旨和统一战线等各项政策。指出成立东江纵队,实行统一指挥,宗旨一如既往。

  东江纵队成立后,首先抓部队的政治思想建设。把共产党支部建立到连队,完善一整套的政治工作机构和制度,用《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来要求和约束干部、战士,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来教育战士。纵队先后成立了“拖拉机”文艺宣传队、鲁迅艺术宣传队、东流剧团及铁流队等,经常深入连队,活跃部队的文艺生活,对激励战士们的革命意志,树立抗战必胜的信心,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其二,提高部队指挥员的领导素质。1944年7月,东江纵队军政干部学校在大鹏东山寺正式成立,由东纵副司令员王作尧兼任校长,李东明任政委,林鄂任教育长,饶卫华任秘书长。军政干部学校在东山寺先后培训了两期学员。第一期对连、排干部进行政治、军事、文化教育训练,学员200多人,设军事队和政治队两个培训队。第二期是培训排、班干部,并招收一部分中学生、高小生,设立了党员队和学生队,约400人,学制为半年。第二期开办时曾吸收部分海外华侨参加学习。学校开设多种课程,政治课主要学习《论持久战》、《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等毛泽东同志的著作和中国共产党中央有关方针政策。军事课主要学习队列、四大技术(射击、投弹、刺杀、爆破)、三大战术(袭击战、夹击战、麻雀战)、班排进攻与防御学、地形学、军事技术和简易通讯等。东江纵队司令员曾生、副司令员王作尧及林平等领导人曾亲临学校讲课。

  当时的学习条件相当艰苦。寺内铺层杂草,便成为学员宿舍兼课堂。学员们没有桌椅板凳,只能席地而坐。由于人多寺内住不下,许多人只能在山坡上搭建草棚住宿。

  1945年2月东江抗日军政干部学校随东江纵队司令部迁至博罗县罗浮山,后又随军辗转粤北地区。

  其三,建立宣传和后勤服务机构。东江纵队在大鹏半岛设立了报社、印刷厂、医院、制药厂、电台、军服厂、兵工厂等机构。

  其四,开展拥军参军活动。人民群众热烈拥军参军,不到半年的时间,东江纵队很快从成立时的4000余人扩大到6000余人。

  其五,建立抗日民主政权。使根据地成为有武装、有政权、有广大群众基础的抗日根据地。

  其六,组织民众抗日团体。各级民主政权成立后,建立与健全农民抗日救国会、妇女会、青年抗日救国会、儿童团、抗日自卫队等民众抗日团体。1945年1月19日,坪山成立自卫大队,土洋、葵涌、坑梓、横岗等地先后成立了自卫中队。大亚湾、大鹏湾等沿海地区,还组织了渔民海上自卫队、盐发自卫队。民众抗日团体在保卫根据地、支持和配合部队作战方面都发挥了重大作用。

  其七,开展减租减息运动。这个运动得到了农民群众的拥护,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促使他们更加拥护和支持部队。

东江纵队成立后,在加强部队建设,巩固和发展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权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的成果。部队的战斗力得到空前的提高,在东江抗日战场上取得了一系列胜利,扭转了军事上的不利局面。

  1943年,日军为恢复广九铁路正常运行,以维持香港中转站作用,派重兵驻守广九铁路沿线据点。东江纵队成立后,在广九线两侧,频频打击敌人,使这条交通大动脉始终不能正常通车。

  1944年新年刚过,第三大队于1月11日突袭常平车站,歼伪军一个连;2月29日歼伪常平护路队,并争取伪军暂编第一团投诚。第五大队于2月初于林村车站歼日军物资收集队。独立第三中队于2月上中旬歼平源伪区政府和日军藤本大队设于凤凰山上的班哨,2月下旬于清溪地区歼日军川口中队一部,破坏日军砍树修复铁路企图。日军惊呼:广州、香港之间的广九铁路地区为“治安之癌”。

  广九线上日伪军连遭我军打击后,他们便策划消灭东江纵队主力,以确保铁路畅通。3月31日,驻大朗伪军四十五师千余人,进攻驻我梅塘黄獐坑村第三大队。我第三大队在第五大队配合下歼其2个连。5月8日拂晓,驻樟木头日军加藤大队偷袭驻梅塘乡龙见田村第三大队。上午,独立中队于马山头与日军展开激战,毙伤日军50多人,中队政委李中壮烈牺牲。下午,第三大队在第五大队的配合下进行反击,毙伤日军近百人。日军逃回樟木头后,加藤大队长和10多人剖腹自杀,一日军指挥官说:“我到华南以来是第一次打败仗。”
   飞鹰中队在广九线争夺战中表现出色。中队长何通年仅19岁,他的手下有个战斗作风非常勇猛的小鬼班。班长黄友年仅17岁,东莞凤岗德岭人。只要有战斗任务,他总是争着打冲锋。7月22日,飞鹰中队于潭屋村歼伪警中队的战斗后,押着扛枪及弹药的俘虏,抬着伤员,迎着10级台风和暴雨,向雁田撤退。途经老虎山下沙岭村边时,遭到日军藤本大队拦截,黄友率领全班占领田埂阻击敌人,掩护中队转移。小勇士们以一当百的大无畏勇气,连续打退日军多次冲锋,黄友的战友傅天聪、尹林、赖志强、李明等相继牺牲,只剩黄友负伤多处还在继续奋战。他将文件扯碎,连同手枪塞在稻田里,在投出最后一颗手榴弹后壮烈牺牲。战后,飞鹰中队收集黄友等烈士的遗体,埋葬在老虎山下,并找到黄友塞在淤泥里的手枪和《党员须知》。全体队员无不痛哭失声,决心要为黄友等烈士报仇。9月20日,他们用自制的定时地雷,在石马桥巧妙地放置在敌碉堡内,全歼日军一个班。当日,飞鹰中队全体指战员,用缴获的歪把子轻机枪等武器,奠祭英雄黄友班。东江纵队政治部命名飞鹰中队小鬼班为“黄友模范班”,授予黄友等五勇士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战斗英雄”的光荣称号。延安总部追认黄友为“战斗英雄、中国共产党模范党员”。广九线争夺战以日军的失败而告终。1944年7月美国《美亚杂志》指出:“虽然日军已控制了铁路两头两年,但他们还不能使一列火车畅行全线。”

  成立于1941年12月的东江游击队护航队有“土海军“之称。东江纵队的海上队,有护航大队的2个海上中队和港九大队的1 个海上中队另2个海上小队。海上队的装备是在小型风帆木船上配备一挺平射机枪或重机枪和一个武装班。广九铁路被东江纵队切断后,日军开辟了从广州经香港至汕头的航线,在遭到美十四航空队轰炸后,改用小型运输船,靠近海航行。我“土海军”以渔港为基地,护渔护航,破坏日军海上运输。以炸药包、渔炮、手榴弹,短枪等轻武器近战歼敌,开创了小船打大船、木船打铁船的范例。“土海军”控制了大亚湾、大鹏湾、伶仃洋几百里的海域和通往香港的航线。

  从1944年春到日本投降,东江纵队海上队共俘敌船43艘,炸沉敌船7艘,歼日伪军280多人,缴获轻机枪5挺、步枪50多支、山炮一门和大批物资。

  日军把香港作为太平洋战争的中间枢纽,补给基地。港九地区的交通要道密布岗哨、据点、碉堡,决定了港九地区游击战争以短枪队活动为主,对日军占领城镇进行城市游击战。港九大队频频出击,使日军恐慌,“扫荡”不断。进入1944年,日军各种规模的“扫荡”几乎月月都有。港九大队用灵活的游击战术与日军周旋,使日军的“扫荡”一次次失败。在3年多的时间里,日军经常遭到意想不到的袭击。港九大队下辖8个中队,有800多人的队伍,遍布九龙市区、新界和大屿山。从日军占领香港到抗战胜利,在港九地区坚持斗争3年零8个月。

  港九大队短枪队队长刘黑仔是抗日东江纵队一位传奇式英雄,他原名刘锦进,大鹏鹏城东北村客家人。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就到坪山参加了曾生领导的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活动于龙岗、坪山、葵涌一带。 1941年12月,日军攻占香港。刘黑仔被任命为港九大队短枪队队长,带领十几位短枪队队员在九龙、西贡、沙田一带,神出鬼没,袭击日军,出色地完成运送武器、护送文化界名人、抢救国际友人、打击汉奸土匪和收集军事情报等任务,成了名扬港九的传奇英雄。

鹏城浪子 发表于 2004-5-29 02:59:31

ZT抗日东江纵队

(续三)
七、北上东进 英勇抗敌
  日本帝国主义为了挽救其在太平洋战场上的失败,于1944年春发动了打通平汉、粤汉、湘桂大陆交通线的战争,企图使占领中国的日军与孤悬南洋的日军联结起来,依靠中国大陆作最后挣扎。日军调集了五、六万兵力,于1944年3月间向河南以南发动进攻,中原沦陷,长沙、衡阳相继失守。1944年7月25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对东江纵队发出了关于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的指示,指出日寇目的在于打通粤汉路,东江纵队应本着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的方针,加紧进行工作。

  1944年8月,中国共产党广东省临时委员会和军政委员会为贯彻执行中央指示精神,在葵涌土洋村东纵司令部召开联席会议,史称“土洋会议”。 会议决定:1、创立罗浮山以北、翁源以南,东江、北江之间的根据地,并向东江、韩江之间延伸,再向粤、赣、湘边及粤、桂、湘边开展。中区则普遍发展,进而向西江、粤桂边区向南路前进。然后两方面配合,取得对广州的包围之势。2、战略方针是独立自主的游击战。3、东江纵队建立支队编制。4、普遍建立抗日自卫队与常备队。5、恢复和加强地方党的组织活动。6、成立珠江三角洲指挥部,林锵云任司令员。并成立中区指挥部,军事负责人梁鸿钧。两部均组成党的军分委。

  土洋会议后,东江纵队的军事组织建设进一步强化,由原来小股分散的游击活动,开始转变成较大规模的集团作战。在宝安地区乃至珠江和北江流域的抗日武装斗争,由原来的战略防御转向战略进攻阶段,与广东全省的抗日武装斗争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1944年9月,根据土洋会议决定和部队迅速发展壮大的情况,东江纵队进行整编,建立支队的编制:第一支队,分布在广九路以西,东江河以南,珠江以东,宝安、深圳线以北。第二支队,分布在广九路以东,东江河以南,惠淡公路以西,大鹏湾以北。第三支队,是有机动性质的主力部队,随纵队司令部驻惠、宝交界,以今龙岗地区的葵涌、坪山为根据地。独立一大队(即港九大队),活动于香港、九龙、新界及附近的海面。独立二大队,活动于增城西南及广州近郊。独立三大队,活动于大鹏湾、大亚湾、惠阳、海丰交界的平山、白芒花等地沿海海面。北上抗日先遣队,活动于清远至增城一带。以后又陆续成立了第四、五、六、七支队以及北江支队和西江支队。

  1944年12月2日,东江纵队成立一周年,东江解放区各地热烈举行庆祝大会,路西东宝地区33000人,路东坪山15000军民分别隆重集会庆祝,敌占区的群众代表也纷纷赶来参加庆祝大会。曾生、林平、杨康华分别在大会上发表演说。 据《前进报》发表的战绩统计,东江纵队成立一年来,共进行大小战斗375次,击毙敌伪 1513人,俘虏敌伪 1276人,敌伪投诚246人,缴获轻重机枪33挺、长短枪1645枝以及其它军用物资一批,破坏公路105公里,桥梁46座,碉堡25座,收复青溪、观澜、乌石岩、黄松岗、霄边、北栅、罗岗洞、三江、弯岗等于23个据点,扩大了解放区。抗日游击队伤亡258人,损失机枪二挺、长枪103枝。

  1945年1月,为加强领导粤北敌后人民的抗日斗争,中国共产党广东省临时委员会及时作出决定:1、领导机关迁往罗浮山;2、派出东纵两支部队进入粤北地区开展武装斗争。2月底,纵队派遣邬强、李东明率领北江支队,蔡国梁、邓楚白率领西北支队,各三四百人向英德挺进。6月,东江纵队司令部、政治部、后勤机关及军政干校、《前进报》社等直属队先后进入罗浮山根据地。

  土洋会议后的一年,东江纵队进一步扩展了东莞、宝安、惠宝边抗日根据地和港九抗日游击基地,并超出东江向四面八方迅猛扩展。在北面,相继创建了罗浮山、北江东岸抗日根据地和英(德)清(远)边、始兴抗日游击基地,继续向粤赣边推进;在东面,相继创建了惠东和海陆丰抗日根据地及东江上游抗日游击基地,并与韩江纵队取得联系;在此基础上建立了6个县级抗日民主政权,部队发展到9个支队、4个独立大队共11000多人。
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使全世界都卷入了规模空前的世界大战之中,组成了中、苏、英、美反法西斯同盟。东江纵队坚决执行中国共产党中央的国际统一战线政策,与盟军进行密切的合作。

  日军占领香港后,把英军战俘、印籍军警、港英政府文员和其它国际友人囚禁于集中营,有的则强迫在启德机场服劳役。东江纵队在营救文化人士的同时,展开营救英军人和国际友人的工作。据不完全统计共营救英军人员赖特上校等96人、国际友人7人。

  陈纳德率领的美国第14航空队,执行空袭港粤各地日军目标的飞机被击中,飞行员跳伞降落后,东江纵队从日军的搜捕中把他们救出来并安全送回大后方。到抗日战争结束时,共营救出克尔中尉等8个美军飞行员。

  东江纵队营救国际友人和盟军人员的事迹以及它的战略地位,日益为盟国所认识和重视。延安《解放日报》1944年9月全文转载美国《美亚杂志》题为《东江纵队与盟国在太平洋的战略》一文指出:“东江纵队对于盟军将来在华南沿海作战具有极大的重要性”。1944年秋,盟军攻占塞班岛、琉璜岛,付出了重大的代价。于是,美国考虑在中国东南沿海登陆,在中国大陆与日军决战。为此,决定由美14航空队派出欧戴义到东纵司令部进行情报等合作的洽谈。东江纵队即于10月9日向中国共产党中央报告请示。毛泽东等中央领导经研究后,由周恩来复电同意与盟军的情报组织合作。

  东江纵队在欧戴义抵达后便建立了由龙岗客家人袁庚负责的一个特别情报工作部门,所有情报工作者都是东江纵队的队员,并且由纵队用自己的财政来供给。由于他们的勇敢和机智,搜集到许多具有重要战略价值、重要目标的日军情报资料,经中国共产党中央同意后向盟军提供,获得了很大的成功。

  东江纵队提供的情报,得到了盟军方面陈纳德将军和在华美军司令部、华盛顿总部的赞誉,第14航空队与东江纵队共同建立的情报站被称为是美军在南中国最重要的情报站。
东江纵队与盟军的合作,对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斗争作出了贡献,同时为中国共产党赢得了很好的国际声誉。

鹏城浪子 发表于 2004-5-29 03:00:58

ZT抗日东江纵队

(续四)
八、挺进粤北 抗战胜利
  1945年7月6日至22日,中国共产党广东省临时委员会在博罗县的罗浮山冲虚观召开会议,传达中国共产党延安“七大”会议精神。会议决定撤消广东省临时委员会和军政委员会,成立广东区委,由林平任区委书记;东江纵队司令部负责研究与指导全省军事工作。执行党中央建立五岭(越城岭、都庞岭、骑田岭、萌诸岭、大庚岭)战略根据地的指示,使我军在南方有一个坚强的战略基地,使华北、华中和华南三大敌后抗日战场,南北呼应,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

  中国共产党广东区党委根据罗浮山会议决定,组织部队分三批挺进粤北。第一批,由林锵云、王作尧、杨康华率领东江纵队第五支队、珠江纵队独立第三大队等单位1800余人先行北上,迎接王震、王首道率领的八路军359旅南下支队。第二批,以东江纵队第三支队为主共1000余人,一个月后北上。第三批,林平、曾生率领1000余人,三个月后北上。第一批挺进粤北部队于8月16日从博罗县横河出发,由于日本已经投降,沿途遭到国民党63、65军的层层堵击,当于8月底到达南雄县时,359旅南下支队已奉中国共产党中央命令北返。随后第三支队、西北支队和独立第一大队相继挺进粤赣湘边地区。

  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建立五岭战略根据地的决定,虽然由于形势突变未能实现,但是当日本投降后,国民党军大批涌向东江解放区,企图消灭东江纵队时,挺进粤北的仁化、南雄、始兴、和平、连平和江西省大余、全南、龙南、定南以及湖南省的汝城等县的部队完成了战略展开,开始了创建粤赣湘边根据地的斗争。

  1945年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取得伟大胜利的一年。7月26日,中、苏、美、英发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立即无条件投降。

  8月15日,日本天皇正式宣布无条件投降。接着,朱德总司令命令侵华日军最高司令官冈村宁次向中国解放区抗日部队投降。 命令在广东的日军向曾生将军投降。

  据不完全统计,东江纵队在向日伪军进攻中,共歼伪军2个营、3个连和1个排,日军1个小队;共迫降伪军1个营、7个连,日军171人;缴获海岸炮4门、山炮1门、迫击炮4门、小钢炮3门等。解放了惠阳、东莞、宝安、海丰县和港九广大地区。部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成为拥有1万1千多人的坚强的人民抗日武装。先后建立了东莞大岭山、宝安阳台山、惠宝边坪山、江北罗浮山、北江东岸、惠东、海陆丰抗日根据地和港九、东江上游、清(远)英(德)边、始兴等抗日游击基地。并在3万多平方公里的解放区里成立了路西行政督导处、路东行政委员会、惠东行政督导处、博罗县抗日民主政府、海丰县抗日民主政府、北江东岸抗日动员委员会等县级抗日民主政权。据不完全统计,抗战八年中,东江纵队对日伪军作战1400余次,毙伤日伪军6000余人,俘虏、投诚3500余人,缴获各种枪6500余支、各种炮25门。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东江纵队有2500多名指战员英勇捐躯,烈士的鲜血染红了祖国南部的广大地区。

  1944年7月5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军委给东江纵队和琼崖纵队全体指战员电报指出:“你们在华南沦陷区组织和发展敌后抗日的人民军队和民主政权,至今已成为广东人民解放的旗帜,使我党在华南的影响和作用日益提高,并成为敌后三大战场之一。”

  1945年5月朱德总司令在党的‘七大’所作的军事报告——《论解放区战场》中,将东江纵队与琼崖纵队与八路军、新四军相提并称为:“中国抗战的中流砥柱。”这是对东江纵队以及琼崖纵队的历史评价。

鹏城浪子 发表于 2004-5-29 03:02:03

ZT抗日东江纵队

(续五)
九、坚持自卫 胜利北撤
  早在日军败局已定之际,国民党就密谋在广东发动内战。1945年5、6月间,蒋介石曾两次下令,限期三个月内消灭华南地区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占领沿海敌后抗日根据地。日本投降后,蒋介石即致电伪广东省政府主席褚民谊,要求他就地“维持治安”,等待国民党接收;同时急调拥有全部美式装备的新一军、五十四军、六十三军、六十五军、四十六军等到到达广东,接收广州等大中城市,并准备发动全面内战。

  10月20日,国民党广州行营主任张发奎承蒋介石的旨意,在广州召开了粤、桂两省“绥靖会议”,策划对广东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扬言在两个月内“肃清”人民武装力量。会后,张发奎调兵遣将,在全省共投入正规军8个军22个师的兵力,采取“网形合围”、“填空格”等战术,对东江、琼崖、粤中、西江、粤北、南路解放区进行分进合击,反复“扫荡”。至此,广东地区的内战全面爆发。

  11月,国民党调集新一军、新六军、五十四军的一个师以及伪军麦浩、陈培部等,在空军配合下,向东莞、宝安发动大规模的进攻。一部分封锁广州至石龙段,以防东江纵队向东江河以北、广九路以东突围;一部分驻守虎门、太平镇一带,以防东江纵队从珠江口突围。对路西解放区则采取所谓“填空格”战术,村村驻兵,严密封锁。国民党军队所到之处,奸淫掳掠,无恶不作。整个惠、东、宝地区笼罩在白色的恐怖之下,东江地区的内战愈演愈烈。

  为了击溃国民党的“扫荡”,东江纵队遵照中国共产党中央的指示,采取分散坚持,保存干部,保存武装的方针,除留下少数部队坚持原地斗争外,大量兵力向北、向东分散转移到国民党统治区后方。并分散大批人员到城市开展地下革命活动。为便于指挥,东江纵队划分成四个分区并设立指挥部,即江南指挥部、江北指挥部、东进指挥部、粤北指挥部,在军事上实行分区指挥。

  由于东江纵队采取分散活动,依靠地方党组织和人民群众,建立“梅花式”的作战基点,在斗争中纵队各部互相配合,机动灵活地打击敌人,最终粉碎了国民党广东当局企图消灭人民武装的阴谋。

  1945年10月10日,以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叶剑英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在重庆同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经过43天的谈判斗争,终于迫使国民党蒋介石签署了“国共代表会谈纪要”,即著名的“双十协定”。在协定中中国共产党做出了必要的让步,同意让出广东等八个解放区,将军队撤到陇海路以北及苏北、皖北的解放区。1946年1月10日,中国共产党代表同国民党政府三方代表正式达成停战协定,并由国民党政府、中国共产党和美国政府三方代表在北平成立军调处执行部,下设若干小组,分赴各冲突地点进行调处。1月25日,北平军调处第八执行小组抵达广州,调停广东内战并就广东中国共产党武装部队北撤问题进行谈判。这个小组的中国共产党代表为方方少将,美方代表为米勒上校,国民党代表为黄维勤少校(后由罗晋淳接替)。国民党广东当局对和谈毫无诚意,就在调停小组到达广州前夕,他们奉蒋介石“限于1月底肃清东江游击队”的密令,命令一五四师三路继续进攻坪山、龙岗。一五四师四六二团两个营及保安队分两路进攻沙头角、葵涌、东西涌、盐田、大小梅沙等地。新一军亦相继占领清溪、土桥、沙湾、双坑及沙鱼涌等地。第八小组到达广州后,国民党广州行营主任张发奎举行记者招待会,矢口否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华南抗日游击队的存在,编造谎言说:广东除零星“土匪”外,没有什么东江纵队代表前来参加谈判。

  第八执行小组原计划于1946年2月12日出发到大鹏湾考察,监督停火。国民党广东省东军事当局多方阻拦,使之不能成行。同时发出命令,限期将东纵“肃清”。2月14日,新一军自平湖沿广九线担任正面主攻,六十三军从惠阳侧面堵截,并派伞兵部队一个团约1400余人在南头一带降落,出动军舰沿海面巡逻,实行海陆空配合,向大鹏半岛解放区发动了总攻。与此同时,派出大量兵力疯狂进攻海、陆、惠边及琼崖纵队。国民党在广东发动一系列进攻,企图一举歼灭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武装力量,以证明“广东无中国共产党军队”的谎言。我军对国民党的军事进攻被迫还击。同时利用延安的《解放日报》、重庆的《新华日报》和香港的《华商报》等舆论工具,谴责国民党广东当局否认中国共产党部队存在的谬论,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华南抗日游击队,在抗战中英勇顽强,战功卓著。中国共产党广东区党委对广东国民党军事当局背信弃义,违抗停战令,继续内战的罪恶行为,向张发奎提出严重抗议。

  遵照中国共产党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的指示,中国共产党广东区委书记林平飞往重庆,于3月11日举行中外记者招待会,详细介绍了华南人民武装发展的概况以及八年抗战的战绩,无情地揭露国民党在广东发动内战,以及使军调处执行小组无法开展工作的事实,驳斥了国民党关于广东无中国共产党武装部队存在的谎言。

  经过几十天的谈判斗争,终于迫使国民党当局承认广东中国共产党武装力量的存在。随后,国共两党代表在重庆签订了“中国共产党广东武装人员北撤山东烟台协议”。协议的主要内容为;一、华南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二、华南中国共产党武装力量北撤2400人,不撤退的复员,发给复员证,政府保证复员人员的生命安全,财产不受侵犯,就业居住自由;三、北撤人员撤退到陇海路以北,撤退船只由美国负责。协议签订后,重庆三人委员会派军事代表团到广州,会同北平军调处第八执行小组与国民党广东当局谈判解决华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北撤问题。4月4日,东江纵队司令员曾生、政治委员林平以中国共产党华南武装力量代表的身份到广州参加北撤具体问题的谈判。在谈判过程中,国民党当局又提出了许多苛刻的条件,诸如只许一个月的时间集中,并按指定地点集中、宿营和指定行军路线。中国共产党代表廖承志、方方、曾生、林平等与之进行坚决、灵活的斗争,又经过50天激烈的谈判较量,终于挫败国民党企图拖延时间伺机消灭中国共产党部队的阴谋。5月21日,第八执行小组、国民党广州行营和中国共产党华南武装力量三方共同签署了“东江停战和华南中国共产党武装人员北撤问题联合会议决议”。5月23日,军调处第八执行小组在广州召开 记者招待会,发表北撤公报。
  国民党虽然被迫签订了东江纵队北撤的有关协议,但蓄意消灭东江纵队的野心不死。何应钦下达命令,乘东纵北撤集结之际将其消灭。国民党广东军事当局遂派大量军队,凡东纵部队经过的大小乡镇、交通要道均布重兵把守。5月25日,江南支队出发惠州受到刁难;北江部队行至增江河畔沙塘圩时,突遭袭击,8人牺牲、7人被捕,损失枪支一批,货币20余万元及行李被抢;粤北部队在集中北撤时,短枪队在界址圩遭到国民党南雄大队袭击,队长刘黑仔等牺牲;5月18日,第三支队到达虔南乌拍坝时,遭国民党军400多人围攻;6月13日,粤北部队南下到英德时,国民党两个团发动伏击,并派特务刺杀支队指挥员;东进指挥部率领部队集中到惠东园潭时,国民党保安第七团一个营300余人发动进攻,我军被迫反击,毙伤数十名国民党官兵并生俘50余名,缴获重机枪1挺,轻机枪4挺,步枪60余枝。
  经过激烈尖锐的斗争,国民党广东行营妄图在东江纵队集结途中将其消灭的计划未能得逞,江南、江北和粤东的武装部队先后胜利到达大鹏湾葵涌,准备登船北撤。因受飓风影响,美国的三条登陆舰不能准时到达葵涌。这时,国民党又策划将集结在沙鱼涌的北撤部队一网打尽,这一阴谋被在国民党第四战区工作的共产党员杨应彬,左洪涛等识破,及时向中国共产党广东区委和中国共产党中央报告,利用电台、报纸等舆论工具向社会各界公开揭露了这一阴谋,并向军调处第八执行小组提出抗议。与此同时,集中大鹏半岛的部队迅速作出应战准备。国民党的阴谋再次破产了。

  6月29日,在大鹏湾沙鱼涌海滩上,举行了欢送北撤部队大会,欢送的当地群众不断涌向会场。方方代表中国共产党中央军委到沙鱼涌欢送,他在欢送词中说:“你们打了八年日本鬼,解放了大片国土,为民族解放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然而,日本投降了,你们却不得不离开家乡。”“你们为了祖国的和平事业,终于冲破一切困难义无反顾地英勇集中北撤,不愧是人民的优秀儿女。”东江纵队的子弟兵与多年来同甘共苦、血肉相连的龙岗地区客家乡亲们挥泪告别。北撤人员共2583人,其中包括珠江纵队89人,韩江纵队47人、南路23人、桂东南1人,于1946年6月30日,分乘美国三艘登陆舰,离开大鹏湾,开向山东烟台。7月5日,北撤部队抵达山东烟台港,受到了倾城而出的烟台市军民的热烈欢迎。中央华东局、新四军军长兼山东军区司令员陈毅、副军长张云逸、晋冀鲁豫军区司令员刘伯承、政治委员邓小平,以及贺龙将军、肖克将军、山东省参谋会、渤海参议会都发来贺电。东江纵队的胜利北撤,是人民军队史上一个伟大创举。

鹏城浪子 发表于 2004-5-29 03:06:04

ZT抗日东江纵队

(续六)
十、成立广纵 转战华东
  根据中国共产党中央“保存华南骨干,提高干部质量”的方针,东纵北撤部队到达烟台后南移临沂,进入华东军政大学等学校学习。

  以东江纵队为基础组建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两广纵队(简称广纵),于1947年8月1日,在渤海地区滨县曹家桥举行了成立大会。大会通过了司令员曾生、政治委员雷经天暨全体指战员给中国共产党中央、中央军委和华东军区首长的通电,并发表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两广纵队成立宣言》。

  两广纵队成立后,远在华南坚持武装斗争的林平代表中国共产党广东区党委和在华南的全体指战员发来了热情洋溢的贺电,这些贺电给两广纵队指战员以极大的鼓舞。

  1948年5月30日,两广纵队奉命南渡黄河参加豫东战役。在战役中,共转移52次,行程1300余里,足迹遍及山东、江苏、河南、安徽等省的22个县。纵队全体指战员在连续行军、频繁作战的情况下,自始至终情绪高昂,斗志旺盛,胜利完成上级赋予的各项战斗任务。

  1948年月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广纵参加了淮海战役全过程,完成上级赋予的战役各阶段的作战任务,经受了最严峻的考验,受到了华东野战军首长的表扬和嘉奖。
徐南阻击战是两广纵队成立以来,担负任务最重、作战最激烈、伤亡最大 最艰苦的战斗;广纵依靠正确指挥和旺盛的斗志,顶住了敌孙元良兵团绝对优势的兵力和火力的猛烈而连续的进攻。华东野战军在《淮海战役实施经过》中指出:“尤以卢村寨激战最烈,工事大部被毁,我击退敌多次冲锋终为广纵英勇守住。”

  两广纵队的指战员在经过华东军政大学严格、正规的军事训练和政治学习,提高了军政素质;经过华东战场的战斗考验,完成了从游击队到野战军,从小规模游击战到大兵团的运动战、阵地战、城市攻坚战的巨大转变。

  两广纵队在华东和中原战场共牺牲292人,负伤1088人。烈士们的牺牲,对于解放华东和中原以及南渡长江解放全中国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鹏城浪子 发表于 2004-5-29 03:07:25

ZT抗日东江纵队

(续七)
十一、边纵成立 威震南粤
  东江纵队主力北撤后,广东局势随着全国内战爆发而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国民党广东省当局公然违背诺言,在东江、北江等地区肆意搜捕和杀害复员人员。

  1946年11月27日,中国共产党广东区党委根据中国共产党中央的指示,作出了“恢复武装斗争”的决定。1947年5月,中国共产党香港分局成立,方方任书记,并做出在东纵、珠纵原活动地区成立粤赣湘边区的决策。

  在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后,未参加北撤的东江纵队和珠江纵队指战员,在中国共产党广东区党委、林平的直接领导下重新拿起武器,恢复武装斗争,在艰苦斗争中发展壮大。1947年5月,林平任新成立的中国共产党香港分局副书记和粤赣湘边区党委书记,号召边区的共产党员、武装人员开展以消灭地方反动武装,扩大武装队伍为中心的建立游击根据地的新的斗争。各地纷纷成立游击武装,开辟了游击根据地,到1948年先后建立了“广东人民解放军”江南支队、江北支队、北江支队、粤赣边支队和粤赣湘边区人民解放总队等部队,拥有15000余人,进行了一系列重大的战斗。粉碎了国民党在广东的两期“清剿”行动。其中主要有江南支队的“江南大捷”,粤赣边支队的“五战五捷”。解放总队,江北支队、北江支队也不断主动出击,逐步扭转被动局面。

  1948年7月,林平亲自指挥江南支队第一、第二、第三团,连续进行了以龙岗客家地区坪山为中心的沙鱼涌、山子下、红花岭等重要的战斗,共歼灭国民党军1500余人,缴获迫击炮8门、轻重机枪3挺、各种枪700余支,取得了粉碎国民党对江南地区第二期“清剿”的重大胜利,通称“江南大捷”。

  沙鱼涌之战 沙鱼涌是国民党驻军重地,沿线有陈坑、溪涌、沙头角等据点,驻有国民党一五四师二十三团一营营部和一个步兵连、一个机炮排,以及海关、税警等300余人,设防严密。7月1日,当敌人向坪山外围“扫荡”时,江南支队一、二团和三团一个连,于黄昏从坪山出发奔袭沙鱼涌。不巧夜遇暴雨,道路被淹,前进困难,部队到达葵涌天已破晓。白天攻击,难以取胜,只得撤回坪山东面的田心村。数天后,江南特委和支队命令按原作战方案进击沙鱼涌。决定以一团3个连、二团独立中队、三团钢铁连,由一团团长兼政委罗汝澄担任指挥,分三路对敌实施钳形攻击。16日凌晨4时,总攻开始,罗汝澄、林文虎(三团副团长)、邓华(一团参谋长)率一团两个连和三团钢铁连的一个个排在南面向海关东侧高地之敌排哨攻击;黄友、肖伦(均为一团副团长)率一团和一个连、二团独立中队向北面圩内敌营部同时进攻。沙鱼涌西侧高地一个排,则以火力掩护和支持攻击部队。

  南面攻击部队,经过30分钟,连续发动几次冲击,突破了敌人的防线,攻击敌排、班哨阵地。接着以一个连沿东面山脊向北推进,协同北面攻击部队,围歼敌营部,其余部队围攻海关之敌。

  北面攻击部队,于同一时间夺取了圩口的碉堡后,即以主要兵力与南面部队合围敌营部。南北两面部队在歼灭敌营部敌之后夹击海关之敌。

  敌人东逃之路被钢铁连一连于官湖切断,溪涌来援之敌被二团李群芳团长、叶源政委率部于土洋截击。经过3个小时的战斗,沙鱼涌之战胜利结束,江南支队全歼守敌1个营部带1个加强连及海关、税警等327人,其中毙伤敌营长以下142人,俘敌连长以下185人,缴获八二迫击炮两门,六0迫击炮两门,重机枪两挺,轻机枪8挺,长短枪180多支,卡宾枪2支,子弹7000余发,电台1部,军用物资一大批。支队牺牲副连长以下12人,伤22人。
沙鱼涌战斗给国民党反动派以沉重打击,迫使大鹏湾沿岸沙头角、陈坑、溪涌等地之敌于第二天狼狈撤退。

  山子下伏击战 沙鱼涌战斗后,敌人又重新部署兵力。1948年7月22日,国民党保十三团和独立七营由东路淡水,徐东来部的保八团1个营由北路约场,一五四师二十二团二营和宝安县警肖天来大队由西路横岗,税警总队由南路盐田经大小梅沙向坪山地区推进,拟在23日合围驻坪山碧岭的江南支队。四路敌兵共4000多人。

  江南支队决定伏击战斗力较弱的西路之敌。由一、二、三团主力7个连1000多人担任伏击任务。伏击地点以山子下为中心。具体部署是:一团3个连和三团钢铁连在铜锣径设伏,由罗汝澄和林文虎指挥;二团新编2个连在山子下设伏,由李群芳和叶源指挥;二团新编连在三洲田南面设伏,防止从盐田来犯之敌。23日晨,风雨交加,支队隐蔽在伏击地区。8时许,敌一五四师二十二团第二营和肖天来大队由横岗开过来,他们不敢走铜锣径大路而从山子下小路搜索前进。当敌人大部分进入伏击圈时,二团立即开火,乘敌慌乱发起冲击。埋伏在铜锣径的一、三团,亦以猛烈火力压制敌人,随后从侧后发起冲击。敌人几次组织兵力企图抢占高地而被击溃。激战约40分钟,共毙伤敌营长以下135人,俘180人,80余残敌逃回深圳,缴获八二迫击炮、六0迫击炮各1门,轻重机枪14挺,卡宾枪5支,冲锋枪6支,长短枪200多支,子弹5万发,电台1部,其它军用物资一大批。江南支队牺牲8人,伤9人。西路敌人被歼后,其它三路敌人不敢进入坪山,仓皇逃回深圳、淡水、新圩等地。

  红花岭战斗 1948年8月3日晨,敌徐东来等部2000余人向驻在龙岗楼下村和石窍村的江南支队进攻。支队警戒分队首先与敌人的尖兵连打起来。一团两个连立即抢占楼下村附近的高地,以猛烈的火力阻击敌人。二团迅速抢占了制高点——红花岭。7时30分,敌人的八二迫击炮、六0迫击炮和轻、重机枪向二团红花岭阵地猛烈轰击和扫射。当敌人爬到离阵地约100米时,二团李团长一声令下:“打!”,顿时,机枪、步枪一齐射向敌人,打得敌人尸横满坡。

  敌团长徐东来不甘失败,组织整营兵连续冲击。敌兵鱼贯而上,支队指战员扛起机枪向敌人猛烈射击。敌人孤注一掷,以十多挺轻重机枪和密集炮火疯狂射击,拼命向二团主阵地逼进。在这紧急关头,新编连指导员罗特立即带领两个班,亮出刺刀,杀向来敌,与敌展开肉搏战。罗特头部负重伤,仍坚持指挥战斗,后送医院抢救无效,光荣牺牲。连长黄观生亦肩部负伤。与此同时,坚守在前面山梁阵地的飞豹中队长、战斗英雄黄才,也率领战士们端起刺刀与敌人拼搏。至下午4时许,打退敌人12次冲锋。在支队8挺机枪、1挺重机枪打坏、子弹所剩无几时,敌人又组织冲锋,分两路迂回包抄红花岭阵地。正当情况十分危急之时,三团副团长林文虎率领两个连从东莞清溪牛湖村赶来支持。敌人在林文虎援军打击下,死伤累累,不敢再战,慌忙撤退。至此,敌人第13次冲锋被打垮。红花岭战斗胜利结束。敌人死伤300余人,支队伤亡20余人。

  1949年元旦,经中央军委批准,中国人民解放军粤湘边纵队(简称边纵)正式成立,林平任司令员兼政委。边纵成立标志着跨进了正规化部队的行列。为了迅速建立和巩固以东江、韩江为中心的战略基地,边纵发动了强大的春季攻势,歼灭敌人大量的有生力量,解放了大片村庄和许多城镇,初步建立了新(丰)、连(平)、河(源)、龙(川)边和海丰、陆丰、惠东、紫金、五华5块战略基地。1949年4月,边纵乘胜先后解放了龙川、五华、连平、和平、新丰、紫金等县城。接着配合粤赣边纵队,相继解放了兴宁、大埔、蕉岭、梅县、平远、丰顺及闽西南广大地区。东江、韩江大块根据地完全联成一片。两边区形成了龙岩至河源,由平远到海陆丰纵横数百余里的广大解放区,完成了建立解放广东的战略基地的任务。7月以后,各部队又乘胜出击,以风卷残云之势,迅速扫除区内残敌,解放了江南、江北、九连、翁源和五岭广大乡村和十余座县城,在东江、北江、粤北、赣南、湘南及珠江三角洲建立了广大的解放区,人口400余万。作战部队发展到38000余,成为威震南粤一支坚强的人民武装队伍。

十二、纵队联合 解放广东
  淮海战役后,两广纵队遵照中央军委的命令,由第三野战军转隶第四野战军,转移到河南商丘、襄城等地休整待命,准备参加解放两广的作战。1949年3月,曾生到西柏坡向中央首长汇报后,随中央首长专列进北京,并在西郊机场和李立三同乘一辆吉普车检阅四野部队。尔后主持接收并率领和平起义的独立二十四师南下,与纵队在河南襄城会合,整编为两个师4个步兵团,1个炮兵团和教导团,共13600余人。

  1949年7月24日,两广纵队在河南襄城县誓师南征,冒着酷暑暴雨,翻山越岭,兼程进军。沿平汉铁路越过大别山于湖北浠水回龙矶横渡长江,9月27日到达江西省赣州附近地区待命。

  具有历史意义的赣州会议由中国共产党中央华南分局第一书记叶剑英主持召开。广纵团以上干部参加会议的后一阶段,听取了叶剑英、陈赓、方方所作的报告,明确了广纵解放广东的具体任务。会议制定了广东战役作战计划,成立了广东战役联合指挥部。

  按照广东战役指挥部第一号命令,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四兵团为右路军,第四野战军第十五兵团为左路军,两广纵队、粤赣湘边纵队为南路军。由叶剑英、陈赓统率,担任消灭麋集广东的国民党军,解放广东全境的任务。广东是敌人通向海外的最后基地。自大军南下以来,中南地区国民党军残部相继退集广东省,截至1949年9月底止,共计有正规军3个兵团,构成粤北、广州外围和中间三道防线。我三路大军齐头并进,于10月8日、9日、10日进逼曲江、翁源、和平等地区。两广纵队于10月8月进入和平地区。9日,曾生、林平率部在龙川老隆会合。组成南路军,由曾生、雷经天、林平统一指挥,参加解放广东的作战。15日解放博罗、惠州,17日,解放东莞、宝安,17至18日,包围并和平解决国民党军154师于博罗县龙华圩。

  广纵、边纵完成广东战役指挥部赋予的任务,根据叶剑英的命令,在东莞县石龙镇组成珠江三角洲作战指挥部,司令员曾生、政治委员林平、副司令员王作尧、参谋长刘田夫,率领广纵和边纵主力及江防部队,于11月底由东莞向珠江三角洲挺进,以雷霆万钧之势,消灭残敌,解放了中山、番禺、顺德全境和沿海岛屿。随后,广纵炮兵团和江防部队支持131师解放万山群岛。

  在解放战争中,两广纵队共歼敌19547人,缴获各种枪支32176支、轻重机枪1128挺、各种炮219门、坦克8辆、运输舰1艘,击毁坦克2辆,击伤敌舰5艘,击沉敌舰1艘;粤赣湘边纵队共歼敌25000余人、缴获各种炮78门、轻重机枪93挺、长短枪23800多支,B-26轻型轰炸机一架。东江纵队主力北撤山东,两广纵队南下和粤赣湘边纵队会合解放广东。至此,这支于1938年创建于东江客家地区,长期以龙岗坪山等地为根据地,在解放战争中发展成为两广纵队和粤赣边纵队的人民武装,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1950年初广东军区整编,广纵、边纵撤消后,主力部队整编为25个独立团,边纵的地方部队整编为83个县大队,分别隶属珠江、东江、北江、台山和西江等军分区和广东省公安部队。另外,据不完全统计,从1949年底至1952年,两广纵队和粤赣湘边纵队先后调海军、空军和各兵种的共6300余人,分布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海军、空军,防空军、炮兵,装甲兵、工程兵、铁道兵、通信兵、防化兵和各军事院校、各大军区;一部分干部和部分参加抗美援朝、转业地方生产建设兵团,为社会主义建设和国防现代化建设继续作贡献。
页: 1 [2] 3 4 5 6 7
查看完整版本: 东江纵队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