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汉剧用普通话唱演之因...
本帖最后由 namlow 于 2015-4-18 17:49 编辑namlow 2015-4-15 10:31谈谈客家筝派的形成和传播(文/ 罗德栽)2015-3-17 12:45| 查看: 207| 评论: 3|原作者: 罗德栽|来自: 民乐网https://www.hakkaonline.com/article-6577-1.html“。。。。罗展才公(1848—1919)大埔县枫朗乡坎厦村人,其父宗爱公生六子,展才公排行第六,祖上几代为官,其故居称为“大夫第”。罗展才公被誉为古筝祖师,他在汉剧团担任乐师,告老回乡之后教授两位高足弟子:一是罗菊如,精于乐理;一是何育斋,长于技术,兼通理论。这从何松先生(何育斋嫡孙)撰写的《我所知道的广东客家(弹筝八法)》一文中可以印证:“何育斋早年习筝,据说在家乡师承前辈古筝家罗展才先生。”至于罗展才公师承何人,筝乐面貌如何,留待后人继续探索求证吧!。。。。”
至于罗展才公师承何人,筝乐面貌如何,留待后人继续探索求证吧!--- 很好的考古问题。
引用 编辑 删除 namlow 2015-4-15 10:28
“。。。。。罗展才公(1848—1919)大埔县枫朗乡坎厦村人,其父宗爱公生六子,展才公排行第六,祖上几代为官,其故居称为“大夫第”。。。。。”
这可能是为何汉剧用普通话唱演之因也!官话麻。
所有南方的 戏剧最初都是用官话唱
粤剧是 辛亥革命前后才改为 粤语唱
潮剧也是经历了这个过程。
客家话的戏剧, 紫金花朝戏是 用客家话的,粤西有些涯话戏也是客家话。
梅州的山歌戏,也是用客家话的。 粤剧用的是戏棚官话,用粤语发音,并不是跟官话语音系统。如 可怒耶 唱做 ko55 nao55 ye55 台湾的客家花布戏倒是不错,全程客家话,而且都是客家曲调。 skc 发表于 2015-4-16 15:15
粤剧用的是戏棚官话,用粤语发音,并不是跟官话语音系统。如 可怒耶 唱做 ko55 nao55 ye55 ...
以前是 桂柳官话,你查查粤剧历史
【粤剧,又称大戏或者广东大戏,源自南戏,自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在广东、广西出现,是糅合唱做念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等等的表演艺术。粤剧每一个行当都有各自独特的服饰打扮。最初演出的语言是中原音韵,又称为戏棚官话。到了清朝末期,知识分子为了方便宣扬革命而把演唱语言改为粤语,使广府人更容易明白。】
戲棚官話是怎樣的? 戏棚官话像150年前,粤人用粤音读英语,如cents 叫仙士。粤人用粤音读官话,如黄马唱做 wang55 ma55
接近官话 汪妈 发音,但不是实际官话音 huang35 ma214 本帖最后由 namlow 于 2015-4-18 09:16 编辑
似乎大埔汉剧保持罗展才(1848-1919)原来貌目,用南戏官话來演。南戏又叫戏文,是浙江温州一带的戏种。
相关汉乐/剧的几本书:
闽西汉剧有否像罗展才的代表人物?
“一曲震汉音,好听家乡戏”。被人们亲切地誉为“南国牡丹”的闽西汉剧,自清朝雍、乾年间起,从形成之初的“乱弹”,清朝光绪年间改称“外江戏”,到本世纪三十年代又改称“汉剧”,至今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闽西汉剧,
http://mall.cnki.net/magazine/article/FJYS200205016.htm
namlow 发表于 2015-4-20 03:07
闽西汉剧有否像罗展才的代表人物?
同样的问题-赣南汉剧有否像罗展才的代表人物?
可能是没有。也正因此只有大埔至今天还有汉剧(前称外江戏,闽西又称乱弹)。
互动百科一有趣味的解释:这些人调侃说:“怕祖先听不懂”。反对汉剧本土化的人说,
原文在:http://www.baike.com/wiki/广东汉剧
广东汉剧的本土化
所谓广东汉剧的本土化,就是语言的本土化(方言化)。广东汉剧与徽剧、湖北汉剧、祁剧存在渊源关系,与京剧、湘剧、闽西汉剧存在共同渊源。中国传统戏剧的本质,就是“社戏”!所谓社戏,是指人们为了祭典鬼神,而演出的有关宗教、风俗的戏艺节目。对于客家人民来说,戏剧的原始意义,同样如此!中国任何一种地方戏剧,最初意义都是表达对祖先的追思和对鬼神的尊敬而汉剧,对于客家人民而言,正是以祭祀祖先、尊敬鬼神为目的的大戏!
在客家人心目中,戏剧有“大戏”、“小戏”之分。山歌剧、采茶戏之类,被认为是小戏,而汉剧则无疑是其中的大戏。广东汉剧更是作为广东省内“三大”大戏之一。然而广东汉剧与广东潮剧、粤剧相比,至今尚未本土化。所谓本土化,就是语言的本土化。粤剧的本土化,始于清中后期,完成于清末;潮剧大约在元末明初已开始本土化。客家人在祭祀祖先时,需要演出一种“大戏”,以示对祖先的尊敬和缅怀之情。如果以本地方言(客家话)演唱的“小戏”,这些人调侃说:“怕祖先听不懂”。反对汉剧本土化的人说,汉剧至今未能实现本土化,正是因为客家人认为汉剧是保留了“中州古韵”,而客家人的祖先来自中原。 从这个角度来看,保持普通话的汉剧(不实现方言化),对说明客家人是从北方来的这方面,好象还挺是那么回事的。
客家人热爱“大戏”,能区分大戏、小戏,这本身是值得欣喜的。且汉剧的舞台唱腔、念白就是戏曲的整体艺术,客家人对这个新来的戏曲剧种已经完全接受并适应了,本土语的剧种已经有了一个地方戏“山歌剧”存在,若汉剧现在改成所谓的语言本土话来演唱,反而会弄巧反拙,不伦不类。人们弄不清这到底是山歌剧、或是歌剧还是汉剧?另外,汉剧是属于戏曲类一个很完整的剧种,客家话口语的音调和传统戏曲舞台上的唱腔、口白音调也相距甚远。
广东汉剧不同于粤剧和潮剧,后两者在剧种形成之前,就已经有了当地本土的民间曲艺和地方音乐的基础,是受当时被称为“南戏”和其他“外江”腔所影响后,用当时的官话逐渐不适应这些腔调而慢慢改变,形成自己独特风格的语言系剧种,而成为今天以方言演绎的地方戏剧。而被称为“外江戏”的汉剧则不同,客家地区地处比较封闭的边远山区,自“外江戏”流传到闽西和粤东地区以后,很快被当地的民众所接受和适应。所以说在关键时刻,是客家人以宽广的胸怀,接纳并挽救了这个濒临绝境的“外江戏”汉剧,使其在粤东客家地区不断生根、开花、结果,广为流传。成为客家人自已喜爱、习惯和传唱的戏曲。从而也完整地保留了“中国非物质文化”这一遗产,它是客家人的骄傲,客家地区的特色,也是广东的独有,是南国戏剧一朵绚丽的“奇葩”。
有助于了解大埔汉剧演出语言的方言图:
時间线略可推前至元末明初的南宋語韵的改变。
元曲/南戏於南宋末年到元代从杭州向西南迁徙至闽西/大埔地区,还包括梅干菜制法。 贊同 閣下看法!
這也是為何民國初年,官方語言採用 mandarin 的原因!
出錢人,觀看人決定何種語言!
如果是 野台戲 那就是鄉音了!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