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南方汉族的形成过程
北方汉族取代南朝百越南方人的主体民族地位在秦岭淮河和北南文化线(通州县东-南通市东-长江-靖江县北-长江-镇江市东-丹阳县西-金坛县西-溧阳县西-溧水县南-高淳县北-安徽省黄池-方村-峨桥-钟仓北-铜陵县西南-铜陵市东-大通-马牙桥-高坦-牌楼-瓦垅-长江-莲洲-石牌-二桥-怀宁东-金拱-唐湾-主簿-鹞落坪-湖北安徽省界-黄湖官湖龙感湖南岸-望江县南-华阳-香口-马垱-彭泽-湖口-九江市东-九江县-范家铺-湖北江西省界-武穴南岸-长江-黄石-大冶北-梁子湖-渡普西-长江南-白螺-洪湖西岸-潜江南-江陵-秦市南-调弦口-石首-黄山头东南-湖南省官垱-安乡县西保和堤-澧水-益阳西北军山铺-官庄-七甲坪-松柏-里耶-湖南省界-尧市-江口北-花桥北-龙头庵-小横垡西-新建-中方-楠木坪-漠滨-湖南贵州省界-广坪西-响水坝-靖州县-溪口-广西省堂坊-百里村南-安和南-灌江源头-黄关-湖南广西省界-清江桥-渡水-高木塘-塘田市-花桥-高溪市-大忠桥-阳明山-金陵-欧阳海-郴州苏仙区-上渡西-大源-栗源南-湖南广东省界-莽山西-连州县-连南县-连山县北永和-大宁-桂岭-里松-贺州北-望高-钟山北-牛庙-沙田西-步头西-黄姚-昭平县-文圩-头排-罗秀-黄茆-东乡-桂平西山-石龙-古樟-石牙-武宣-黔江-大湾-龙岩-迁江-加方-古零-仙湖-甘圩-丁当-坡造-海城-朔良-永乐-阳圩-坡洪-印茶-南圩-那桐-中东-屏山-全茗-大新-新和-雷平-那岭-硕龙)之间,自秦汉以来都有大量汉族移民。
第一次大移民发生在西晋永嘉元年至南朝宋泰始二年的150年里,这次移民高潮形成了三大支流。其一为“秦雍流人”(陕西甘肃以及山西一部分)到达的地点是洞庭湖流域;其二为“司豫流人”(河南以及河北的一部分),到达的地点是鄱阳湖流域;其三为“青徐流人”(山东以及江苏安徽一部分),其到达的目的地是太湖流域。 这次移民使北方方言与南方方言的分野超过秦岭淮河一线并成为吴、湘两大系南方汉族的基本源流。南迁的流民计90万,约占刘宋人口的六分之一。其中苏皖二省就占移民总数将近一半,江苏有些区段呈高度集中状态,今南京以东至镇江一带北方侨民甚至比当地土著居民还要多。由于迁徙时间集中,侨寓地区集中,侨居方式又多是聚族而居,因此北方方言必然要对土著方言发生冲击。一方面使宁镇以西北地区奠定了江淮官话的最初基础,另一方面,又使镇江以东原有的吴方言受到影响,失去一些原有的特征。 楚人在战国时期半华夏化,自大量中原移民到达湖北,汉族移民数量开始超过当地楚人数量,江北楚人彻底汉化,湖北地区开始操一种汉语方言,这是西南官话的雏形。
第二次大移民发生在唐代安史之乱以后。从湖北荆州至湖南常德一带,因移民而增加户口十倍。在太湖流域,人口也有显着增加,吴县移民可能占到全县户口的三分之一。人口的增加还引起政区的增置,分润州(今镇江)置升州(今南京)、又分宣州置池州。在江西,移民数量也很大。赣东北的饶州户数净增四倍之多、洪州增三分之二、吉州增五分之一。由襄州沿汉水南下经郢、复至鄂,诸州户口都有不同程度增加,连移民路线都斑斑可考。这大规模的移民活动,在洞庭湖地区,奠定了西南官话的基础。 到达江湘者,则产生了新湘语的萌芽。 江西北中部则出现赣客语的共同源头,将吴语区与湘语区隔开来。唐末黄巢起义使部分人移入闽赣山区,为客方言的产生准备条件。
第三次大移民发生在北宋靖康之难至蒙古入主中原之时,其中最重要的是靖康元年(1126年)至绍兴十二年(1142)间的移民。移民总人数500万,是最大的一次中原汉民族南迁。 今东南各省,甚至远至福建、广东都有北方移民,其中比较集中的地区是苏南浙江一带,更加密集的移民区则是从苏州至宁波一带,当然最高度集中是在杭州城里。这样集中的移民对语言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使杭州与苏州都一度出现杭音与北音,苏音与北音对立并存现象。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演化,苏州的北音已经消融,但杭州的北音因移民在数量上的绝对优势而顽强保留到今天,故杭州城里从明朝至今一直是吴方言区里的一个特殊的方言岛。 因此次移民散布面比前两次要宽,除苏南浙北以外,对各地方言特征的影响不如前两次深刻。但具有特殊意义的是客家方言的逐渐形成。闽西、赣南的移民部分更迁往粤东北地区,于是赣闽粤三省交界地区因为与北方方言隔离开来,成为客方言形成的良好地理环境,并在日后使梅县成为客方言的中心。 第三次大移民还造成西南官话向广西的传播。
元代以后,自北而南的大规模移民活动不再出现。东西向移民最重要有以下两桩: 江西向湖南移民从五代开始直到明清之际,持续七八百年之久,使湖南原有的湘语发生质的变化,由近而远带上程度不同的赣语特征而湘东地区可以算作赣语范围。 福建向广东、海南移民大致也从五代开始。福建山多田少,在中唐以后又接受大量北方移民,如闽南的泉州元和时期比天宝年间户口多出50%,因此人口过饱和现象很快突现,向广东移民不可避免。首先向邻近的潮汕地区迁移,而后向西扩散,越过珠江三角洲(因为这里早已由操粤方言的汉人所开发),进入粤西南沿海地带到雷州半岛,再到海南岛。也有直接来到海南的,那往往是经商失败的闽人。在两宋之际与宋末金、元相逼之时,更是大量涌来。从地方志和族谱记载来看,福建移民的原籍多是兴化(今莆田、仙游)、泉州、漳州人,他们将莆仙方言与闽南方言散布在海南岛和广东省两端的近海地带,并在珠江三角洲留下了一些闽方言岛。
历经汉、三国、南朝、唐宋1500年的汉族中央政权统治,楚汉战争、黄巾之乱、靖康之难时期,又有大量北方汉族移入,巴蜀人与汉人逐渐融合,开始操汉语族蜀语支。南北朝时期,几十万僚人(百越)入蜀,融入汉族,所以很多四川人身高比较矮概与此有关。宋蒙巴蜀地区的酷烈攻防战持续了50多年,四川人口相对于南宋锐减了80%以上,剩下不到100万人。元末四川人口恢复到200万人,随州人明玉珍率20万湖北人进入四川,与元军大战10多年,川人(不含明部)剩下不足70万人。洪武年间,以麻城为代表的湖北人大量迁入四川。明末清初,四川的兵燹战乱连续长达三十多年,如张献忠、明、清、三藩等,川人不足60万人,于是“湖广填四川”出现了,四川的外地移民占了总人口的80%。所以四川话就是湖北话为主、涵合当地土著的蜀语支语言而形成的,属于西南官话。
元、明两代及清初接连不断向云南、贵州地区派去大量军队,实行屯田制度。包括随军家属,四百年内,移入云贵地区的人口达百万之多。清代中期,在四川人口逐渐增加以后,又有大批移民在政府鼓励下迁到云贵地区。两次移民使云贵地区的汉语方言纳入西南官话的体系中,但与四川湖北方言又不尽一致,某些地方带有江淮官话的特征。
在秦岭淮河和北南文化线之间的汉族血统有90%,这里的汉族无疑属于北方远东人种。
于越国被半华夏化的楚国灭掉后,越人南溃,湖北楚蛮涌入吴越地区;后来由于北方战乱而南逃上海-苏南一带的中原汉族人逐渐增多,超过了当地吴越;湖南是汉族与大量江南楚蛮(长沙蛮,苗瑶畲族祖先)杂居;江西则是北宋汉族与江南楚蛮、山越等百越杂居。 由于江浙、湖南、江西的汉族人是北方远东人种与南亚人种的混血,所以属于南方远东人种,而这里未汉化的百越后裔(苗瑶畲族)则属于黄种人南亚人种。被藏缅化的百越(彝族)也属于南方远东人种;日本的“底脯”成分是70%的通古斯族和30%的百越南岛族,属于南方远东人种。
(14).百越的汉化
虽然三苗被夏朝打败退出中原,但百越人还广泛地占领中国南方的大部分地方,百越属于黄种人南亚人种。一直到东晋,广大的中国南方还都是百越语言的天下,汉族在这里绝对是少数民族。古越人使用铜剑、铜鼓,擅长造船操舟,奉龙蛇为图腾,剪发文身、错臂左衽,有打牙习俗。五胡乱华、大批汉族南下,初步改变了中国南方以百越为主体民族的种族状况。古越语是一种胶着语,它不像汉语那样一字一音,而是合多音胶着而成,百越语言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
楚民族血统上是华夏、藏缅、苗瑶的融合(湖北)或者就是苗瑶(湖南、江西),灭吴越后东楚民族血统上则是楚民族与百越的融合。楚人尊凤,其次崇拜龙。楚语是一种汉语、藏缅语、苗瑶语的融合,楚国文字采用稍加改造的中原汉字。后来随着与中原交往的加深,楚民族逐渐华夏化,楚语逐渐演化为今日湘语、吴语,楚语与江淮汉语融合形成赣语。
扬越顾名思义扬水(发源于荆州东流于潜江入汉水)东南的百越,可能属于三苗后裔苗瑶族,他们广泛分布在今湖南省江西省全境、湖北省东部。其中今鄂州市的鄂国、今江西余干县的干国最为著名。全部扬越地区最后都被楚国征服,但他们的语言苗瑶语仍然于独立于楚语。但随着随着时间的推移,平原地区的扬越人逐渐被楚人同化。退居山区的扬越人号称山越,后来被吴国孙权征服,逐渐汉化。
转贴自:http://www.juancai.com/cddajin/MyPower/Article_Show.asp?ArticleID=742 濮人属于百越一支,居住在江汉平原西部,参加过武王伐纣,一直到周朝势力都压过楚国。公元前700年被楚国灭亡,一部分逃到广西,称西瓯、骆越,一部分逃到贵州云南,称僚。
庸人属于藏缅语系,居住在今竹山县,也参加过武王伐纣,前611年被楚国种族灭绝。卢戎属于藏缅语系,居住在今南漳县、宜城县,也参加过武王伐纣,前690年被楚国灭亡,逐渐融于楚民族之中。
盘瓠蛮居住在今湖南中西部,后来分散演化为长沙蛮、武陵蛮、五溪蛮、傒。
长沙蛮武陵蛮又逐渐散居演化为苗瑶畲三族,畲族居于福建、广东东部,瑶族居于湖南、广西东部、广东北部,苗族居于湘西与贵州等地。 唐王朝于福建畲族地区设置漳州、汀州。 宋代瑶族有几大聚居区:一是现湖南省中部的梅山地区,宋朝派章惇开梅山,瑶族有的向湘南及广西等地迁徒,有的就留在当地逐渐被同化于汉族之中;另一个在今湖南南部、广西广东北部山区。从1045—1047年经多次战斗,瑶族接受朝廷封给的峒主、银青光禄大夫等官职。
五溪蛮因其地有雄、樠、潕、酉、辰等五溪而得名,是今沅江上游。原来主要是百越民族,后有藏缅族群巴人(土家族祖先)迁入,形成多民族杂居局面。北江蛮首领为巴人彭氏。南江诸蛮自辰州达于长沙、邵阳,首领为舒氏、田氏、向氏,三姓首领互相攻击,朝廷利用其连年战争,治下百姓都思归化的心理,于1072年派章惇招降。傒人分布以湖南为中心,向东扩散到赣水,向南延及韶关,由于长期与汉族杂居,唐朝时期融于汉族。
商周时期,今浙江南部、福建居住着百越的一支---闽,后来于越民流亡闽地,二者融合为闽越。 楚灭于越后,越王大儿子摇占浙江,称东海王,二儿子无诸占福建,为闽越王。前223年秦派大将王剪灭楚。秦始皇统一天下,无诸与摇被废为君长,以其地属置会稽郡、闽中郡(福州市)。在秦末农民起义中,闽越无诸和东海王摇率越人跟随鄱阳令吴芮参加亡秦斗争,其后又辅佐汉朝击溃项羽。前202年刘邦立无诸为闽越王,统辖原闽中郡故地;前192年,立摇为东海王(东瓯王),建都温州市。
前154年吴王刘濞反汉,东瓯王受汉指使杀濞于丹徒。濞子子驹逃亡入闽越,唆使闽越王出击瓯,前138年闽越发兵围东瓯,东瓯求救于汉,刘彻令庄助发兵援东瓯,兵未至闽越即退兵而去。东瓯王恐闽越再来攻,迁其众4万多于江淮之间,故地为闽越王所占。前135年,闽越王乘南越武帝赵佗新死,发兵攻南越,汉武帝乘机进攻闽越,闽越王之弟余善杀闽越王郢,向汉称臣,无诸孙丑被封为越繇王,余善被封为东越王。前112年南越相吕嘉反汉,被汉军攻灭。次年,东越王余善起兵反汉。汉以越衍侯吴阳劝降余善,余善不听,退守福建省浦城县,尚有甲兵数十万。东越建成侯敖与繇王居股合谋,计杀余善,献于汉军。因而,繇王居股被封为东成侯,建成侯敖被封为开陵侯,越衍侯吴阳被封为北石侯,东越将军多被封为无锡侯等。汉武帝以闽越地险阻,多反复,易为患,故徒其民于江淮间,福建之地遂虚。实际上尚有一部分闽越人隐匿于崇山峻岭之中,前85年,汉昭帝置冶县(福州)统治之。 编辑:<<泡菜草堂>> http://pc.shangmen.com
山越基本上是依阻山险而居的越人,分布于三国吴属的丹阳(宣州)、会稽、新都(黄山)、建安(福建省建瓯县)、豫章(南昌)、鄱阳(上饶)、庐陵(吉安)诸郡及魏属的庐江郡等地。孙吴政权为了扩大兵源、增加赋役,频繁镇抚山越。238年平定山越,并收之为吴国士卒。山越人逐渐与汉族融合,成为今天赣人、徽人、江淮人、吴人、闽人的血液的一部分。
吴国孙权在福建置建安郡(今建瓯),所辖东安县即今天闽南的同安、南安,汉族人开始少量移入闽南。永嘉之乱后,中原汉族大量逃入闽南,成为福佬人最早的基础。510年梁置南安郡,管辖今泉州地区。唐朝时,闽西南畲族起义,陈政、陈元光父子率5000多河南兵前往镇压,并就任漳州刺史。入宋以来,中原汉族移民继续南迁入闽南,当地的闽越族在人口上被汉族超过,逐渐失去本民族特征,汉越二族融合成福佬人。福佬人由于向外移民,成为潮汕、雷州半岛、海南、台湾的主体民族。
吴国对闽北五次用兵,数十年经营,巩固了统治,部分汉族人开始定居福州。西晋初置晋安郡,治所福州,特别永嘉之后,大量汉族入闽北。南朝时期,入闽汉族继续增加。唐末,王潮率领大量光州固始人入闽,并建立闽国。汉族人开始超过当地的闽越族人,汉越二族逐渐融合为现代意义上的福州人。
福建人的汉族血统充其量不超过60%,这注定了福建人有更多的百越特征,属于黄种人南亚人种。
商周时期,今桂粤湘交界处居住着百越的一支---苍梧。公元前230年,一部分苍梧南迁到珠三角,改称南越;一部分西迁到广西大瑶山,演变为侗族。
今越南北部、广西大部、广东、海南岛居住着百越的另一支---骆。公元前206年,骆分化为西瓯、骆越。西瓯居住在以贵港为中心的柳江-郁江流域;骆越居住在越南北部、南宁为中心的邕江流域、雷州半岛、海南岛。汉末,西瓯演化为乌浒、骆越演化为俚僚。
秦始皇平定岭南,于今广西东北部的西瓯地置桂林郡;于今广西西南部、越南东北部、海南岛儋耳的骆越地置象郡,于今广东省东北及中部一带的南越、扬越地置南海郡。但越人不降,散处原野树丛坚持对抗。秦军粮食乏绝、士卒劳倦,加以夏日暑热、霍乱痢疾流行。越人采用夜间突袭的方法,使秦军大败。于是秦始皇以任嚣为南海尉、赵佗为龙川令,领因罪被流放的犯人等5万之众,留守岭南,并从中原征调1.5万名未婚女子,使之与守戍将士成婚定居,繁衍后代,这是古代中原人口向岭南地区规模较大的一次迁徙。从中原迁来岭南越地的壮年男女,男子披甲从事征战的军事生活,妇女担负繁重的后勤工作,苦不聊生。同时,秦始皇还从中原地区强迫大量劳动人民迁来岭南,与越人杂居共处。从中原地区迁来的百姓,是最早的大批移民,构成了岭南最早的汉族居民。有的也融合于越人之中,成为越人的一部分。
前210年,陈胜、吴广起义。南海尉任嚣死后龙川令赵佗代行南海尉事,诛杀秦官,绝道聚兵自守。前207年,赵佗击并桂林、象郡,建南越国。赵佗以财物结纳相邻的闽越、西瓯、骆越诸部,使之成为自己的属地,造成东西万余里均遵奉赵佗政令的局势。赵佗尽管出身今河北省定州市,但接受越人风俗习惯,完全以土著越人的首领自居。赵佗发兵攻长沙王吴芮,未能取胜。前137年,赵佗去世,寿逾百岁,孙赵胡继位。前135年,闽越王邹郢攻南越,赵胡要求汉朝干预。邹郢弟余善刺杀郢,使汉罢兵。前122年赵胡病卒,葬于今广州市越秀公园西边,太子婴齐继位。前112年婴齐亦卒,婴齐在长安时娶樛氏妻所生之子赵兴即位。南越三代老臣、丞相吕嘉原为越人首领,主张保持南越独立,带兵攻杀樛氏、赵兴与汉使少季。随即立赵建德(婴齐在赴长安之前,娶南越女子为妻所生之子)继位。前111年,汉军攻入广州,赵建德与吕嘉被杀害。接着,桂林监居翁谕告瓯、骆40余万口归汉。汉武帝在越地建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阯、九真、日南、珠崖、儋耳诸郡,郡下均设属县若干,纳入直接统治之下。 五胡乱华以后,南迁汉人亦不断增多,但数量上远不及土著,被土著同化。
到了唐朝,乌浒演变为黄峒蛮。黄峒蛮因黄氏首领居住黄橙峒而得名,聚居在今广西的靖西、百色、田阳、田东等县境。742年黄氏强盛,攻击附近的韦、周等氏,雄踞十余州,至756年首领黄乾曜自号中越王,分封桂南王、拓南王、南越王、镇南王等称号,拥众20万,影响数千里。758年黄乾曜等被官军所杀。794年黄峒首领黄少卿又攻邕州,807年黄少卿曾一度归顺唐王朝,被授为归顺州(今广西靖西县)刺史,其弟黄少高为有州刺史,但不久又称雄独立。黄峒蛮的各个集团长期以来对于唐王朝就处于这种“叛服不常”的状态之中。黄峒蛮到了宋代演化为僮族,有依、黄、莫、韦、周等大姓。自唐代建立羁縻州峒,宋代一依其旧,所设羁縻州、县、峒以在广南西路邕州左右江一带为最多。依氏主要居住在安平、武勒、思浪、七源等州;黄氏主要居住在安德、归乐、归城、田州等州;莫氏主要居住南丹等州。僮族逐渐发展为现在的壮族。
南越俚人住在山洞、部落十余万家,首领洗氏,称雄一带。南梁州刺史洗挺,曾持强侵掠近邻,得其妹洗夫人的规劝,怨隙渐息。洗夫人后嫁高凉(阳东县)太守汉人冯宝为妻,参预政事。洗夫人辅佐丈夫冯宝,儿子冯仆,一直与南朝梁、陈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当岭南发生动乱之际,洗夫人亲自披甲乘马,巡抚诸州,为隋朝稳定岭南作出了努力。洗夫人之孙冯盎被隋朝拜为高州刺史。 南朝时期,南迁汉人的有势力者成了土著渠帅,如冯氏、宁氏、黄氏、陈氏,对汉语与土著语的结合起了重要作用;今粤语次方言分布区域,与之有一定联系。如高阳话分布区域,主要是冯氏活动范围;钦廉话分布区域,主要是宁氏活动范围;邕浔话分布区域,主要是黄氏活动范围;而广府话分布区域,则主要是陈氏活动范围。初唐至盛唐,渠帅的势力仍相当强大,其时岭南是双语区:汉语与土著语同时使用。
安史之乱后,岭南道的广州因北方汉族迁入,人口增加了75%,珠三角的南越逐渐汉化,产生了中原汉语与土著语的结合物----广府话。1127年到1279年的150多年间,北方汉族南迁岭南绵延不绝,多以韶关东北南雄县为第一站再进入珠三角,移民在人口上超过了土著的汉族和越族。广府话进一步吸收中原汉语、使自己与汉语更加接近,一种汉语方言---粤语开始普及流行,汉族彻底同化了越族,广府人形成。元代开始,广府话开始与中原汉语分道扬镳:北方话将中古声韵向口腔前演变,造成前声母、前元音发达,而广府话则将中古声韵向口腔后演变,造成后声母、后元音发达;北方话对古声调进行归并,而广府话对古声调续行分化。
两广汉族有更多的南越族血统,属于黄种人南亚人种。越南族、傣族、老挝族、壮族、侗族、布依族、黎族、水族、仫佬族、毛南族、拉珈族、仡佬族等百越族群的成员也是黄种人南亚人种。 (15).总结
我国古代的民族迁移分两种:阿尔泰游牧民族(胡人)迁入中原;中原汉族迁入南方。这两者有一个共同点:少数融入多数。
阿尔泰民族通常以强势入侵者的身份进入中原,但他们人数非常少,通常只有北方汉族人口数的百分之一甚至更少,文化上也很落后,这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对北方人种和语言产生大的影响(小的影响在所难免)。最终,他们从种族上、文化上和语言上都融入了北方汉族。就象一滴墨水掉入一盆清水中,影响甚微。例如,满族统治中国近三百年,比此前所有游牧民族统治时间要长,且最终大多融入汉族,但满语对汉语影响很小,我们至今读明代人写的白话小说,如三言两拍、水浒传等,不觉与现代汉语有大的差别。编辑:<<泡菜草堂>> http://pc.shangmen.com
中原汉族的南迁人数较游牧民为多,但仍然少于当地土著人(百越)。越人种植水稻,能供养大量人口,文化上也优于阿尔泰游牧民族,而南迁的汉人也并非一下涌来,而是一波一波,这样一次进入南方的数量更少。但他们虽然人数较少,却掌握了先进的技术(铁器)和文化,在文化上处于强势地位,这样互有所长的两个种群相遇,影响是互相的。结果是:在不同的越族地区,成长出了不同的南方汉族和对应语言,特点是:文化上被汉族同化,从此成为汉族,血统上和语言上保留了大量越人的特征。这就象一小杯红墨水和一大杯蓝墨水想混合,最终是一种新的墨水。
需要说明的是,“百越”是司马迁对所有南方种群的统称,实际上,由于南方地域广大,丘陵广布,交通闭塞,不象北方大平原容易交流,“百越”之间从种族、文化、语言各方面差异巨大,根本不是一个民族。南迁的北方汉族和彼此差异巨大的不同越人融合,产生了南方不同的汉人种群,而他们之间原来就很大的语言差异也基本保留了下来。
所以结论是:无论种族、语言,北南文化线以北的北方人较南方人对古代汉人的继承程度更大。汉代,华夏族与边缘蛮夷融合成汉族,汉族形成(从此绵延至今)。隋朝时,鲜卑族融入了北方汉族,形成北方新汉族。北方新汉族与汉代汉族文化上、血缘上一脉相承,没有太大差别。
定义汉族的概念:黄种人的一种,说汉语,写汉字,认同中国历史文化与中国价值理念,并且带有50% 以上的汉代汉族血统。 定义杂种的概念:身上混合多个民族的血液,但每个民族的血液都不超过20%,血液比重第一的民族相对于第二的民族不占明显优势。世界上没有绝对纯种的民族,只有相对纯种的民族。北方汉族人还是相对纯正的古代汉族的后裔。
转贴自:http://www.juancai.com/cddajin/M ... w.asp?ArticleID=742 《 北方汉族取代南朝百越南方人的主体民族地位》此文,混淆了时空界限。南方汉族形成,成为汉族的重要部分,不是什么“北方汉族取代南朝百越南方人的主体民族地位”。南方汉族也不是形成于南朝,从南方族谱多托始于南宋可知。宋代以后,经济文化中心南移,南方文化逐渐形成强势。
自秦汉以来都有大量汉族移民 从数量来看是“大量”,但按比例就很小。当时的交通条件、补给条件和汉民族安土重迁的传统,不可能大规模长途跋涉“大量迁移”。
江苏有些区段呈高度集中状态,今南京以东至镇江一带北方侨民甚至比当地土著居民还要多。” 这是作为一种特殊的情况记载的。
楚人在战国时期半华夏化,自大量中原移民到达湖北,汉族移民数量开始超过当地楚人数量,江北楚人彻底汉化”。
如果是北方移民占了大多数,今天的湖北人为何仍是南方特征为主?湖北官话的“我”“六”等字与中原官话相差很大,而“我”“街”“主”与粤语发音相同,只有音调不同。
赣东北的饶州户数净增四倍之多、洪州增三分之二、吉州增五分之一。由襄州沿汉水南下经郢、复至鄂,诸州户口都有不同程度增加,连移民路线都斑斑可考。” 老百姓的移民线路是从无史载的,靠族谱来“考证”等于玩游戏,封建时代为了门第而攀附名人是十分普遍的。官府管理的户籍数大量增加,在南方主要的原因在于大批少数民族汉化,并迁移到适宜农耕的地域。北纬三十度以南汉族与北方汉族的血缘差距,是公开的秘密。武夷山、南岭以南的华南汉族更为特殊一点,所谓“客家”的土著特色更浓,也是公开的秘密。
到达江湘者,则产生了新湘语的萌芽。
此说更加离奇。“新湘语”形成于近代京广铁路沿线,是在“老湘语”的基础上学说“普通话”而形成的,而不是唐代。
闽西、赣南的移民部分更迁往粤东北地区,于是赣闽粤三省交界地区因为与北方方言隔离开来,成为客方言形成的良好地理环境,并在日后使梅县成为客方言的中心。
梅县方言成为客家方言标准语,是近现代海内外影响交互作用形成的,而不是北宋。
下面的“纯正”理论,有的人看了会沾沾自喜,大梦连连。
先去看看海景,回头再打扰一下某些人的酣然美梦,免得某些“中原贵胄”大白天口出狂言说梦话。
[ Last edited by 情系珠江 on 2004-5-15 at 09:14 ] Posted by 江南逸客 at 2004-5-15 04:31
南北朝时期,几十万僚人(百越)入蜀,融入汉族,所以很多四川人身高比较矮概与此有关。
僚人只是百越的一支。四川本地土著分支也是众多的。此外,三星堆遗址发掘的文物也留下了当地古代人种的千古之谜。
Posted by 江南逸客 at 2004-5-15 04:31
洪武年间,以麻城为代表的湖北人大量迁入四川。
“湖北麻城孝感乡”是四川官话区的族群认同标志,即使孝感乡整乡人搬过去也没有那么多的人。不能等同于“以麻城为代表”。 被藏缅化的百越(彝族)也属于南方远东人种
彝族不属于百越。与藏、羌、纳西等民族同属古羌人种,与北方汉族的血缘基本一致。彝族发源于西北,是西南地区本地居民最具北方人特点的群体。
周代甲骨文与彝文有相似性。 濮人属于百越一支,居住在江汉平原西部,参加过武王伐纣,一直到周朝势力都压过楚国。公元前700年被楚国灭亡,一部分逃到广西,称西瓯、骆越,一部分逃到贵州云南,称僚。
混乱,很混乱。濮、僚、西瓯、骆越等,都是百越的分支,互有融化,而不是互相等于。
云南的佤族,就是濮人的后代,能歌善舞。在深圳世界之窗扮演“非洲人”跳舞的男女艺员全部是佤族青年,涂黑身子在表演。歌舞鼓乐实际上是南方少数民族的风格,配以非洲热带风景作表演,正如中国的东方歌舞团那样,著名歌唱家朱明瑛也经常涂黑脸部唱非洲歌曲,深受欢迎。 入宋以来,中原汉族移民继续南迁入闽南,当地的闽越族在人口上被汉族超过,逐渐失去本民族特征,汉越二族融合成福佬人。福佬人由于向外移民,成为潮汕、雷州半岛、海南、台湾的主体民族。
汉越融合,不是因为古汉族人数多,而是文化的互动因素。如果是古汉族人数占多数,为何同一时期形成的南方汉语各方言差别那么大?而体貌特征与北方汉族也有那么大的差距。"福佬"不是民族,而是指说闽南方言的人。闽南方言内部的差异也很大。除潮汕比较特殊之外,其余的浙南、闽南、雷州半岛、海南岛、台湾岛的福佬人与百越融合程度是较高的。以粤西沿海、雷州半岛为例,带有古壮语因素的地名“迈*”“美*”“麻*”“那*”,绝大部分集中在闽南方言区,仅有几千人使用的“吴川海话”壮侗语方言岛(省级旅游点-吴川吉兆海湾境内),也在闽方言区。而粤方言区的廉江白话、吴川话等族群相对融合程度较低,显而易见。
[ Last edited by 情系珠江 on 2004-5-15 at 11:20 ] 1127年到1279年的150多年间,北方汉族南迁岭南绵延不绝,多以韶关东北南雄县为第一站再进入珠三角,移民在人口上超过了土著的汉族和越族。广府话进一步吸收中原汉语、使自己与汉语更加接近,一种汉语方言---粤语开始普及流行,汉族彻底同化了越族,广府人形成。
南雄珠玑巷认同,是明代族谱编修风行全国的时候,广府民系的一种族群认同,不能作为广府民系的源头。广府民系的源头在西江流域,这是历史研究和语言研究的权威结果。真正的经济文化区域中心,秦汉以来一直在西江流域和广州、南海邻近地区,文化强势明显,不可能被粤北山区的文化所取代。而且关山阻隔的粤北等南岭山脉核心地带也不可能有大批的移民,赵佗率骠悍的秦兵横越粤东北山脉,带兵不足千人,不是因为兵员不足,而是道路难行、补给难以为继。军队尚且如此,何况平民?
秦代修筑的灵渠到西江通道,是广府民系血缘、文化的重要来源。
有一种固执的思维,总是认为文化是由北向南传播的,所以不管三七二十一,北部的文化形成必然早于南部。这是忽略了交通的、行政的因素。文化的传播、传承,交通上是沿着主干道,行政上是从区域中心到边缘地带的。
两广汉族有更多的南越族血统,属于黄种人南亚人种。越南族、傣族、老挝族、壮族、侗族、布依族、黎族、水族、仫佬族、毛南族、拉珈族、仡佬族等百越族群的成员也是黄种人南亚人种。
南越只是百越的一个部族,主要分布在广州附近。没有“越南族”的说法,越南的主体民族是京族,不是单纯的百越,而是百越的两个分支、秦汉到元明的古汉族移民与南亚语族融合而成的。
“黄种人”是种族主义的说法,外行。学术说法是“蒙古人种”。
我国古代的民族迁移分两种:阿尔泰游牧民族(胡人)迁入中原;中原汉族迁入南方。这两者有一个共同点:少数融入多数。
这点说对了。这篇七拼八凑的文章,有时引用的东西还会说对一点。
[ Last edited by 情系珠江 on 2004-5-15 at 11:48 ] 所以结论是:无论种族、语言,北南文化线以北的北方人较南方人对古代汉人的继承程度更大。汉代,华夏族与边缘蛮夷融合成汉族,汉族形成(从此绵延至今)。隋朝时,鲜卑族融入了北方汉族,形成北方新汉族。北方新汉族与汉代汉族文化上、血缘上一脉相承,没有太大差别。
这种说法,自欺欺人。你能证明北方汉语与东汉《说文解字》、隋唐汉语的对应关系吗?入声消失了,音调减少了,卷舌音、儿化音出现了,语法结构也变了,还没有太大差别?
若论唐诗宋词、古文词赋,南方方言的文化底蕴之深厚,与古汉语的一脉相承,北方文人是不敢面对的。
定义汉族的概念:黄种人的一种,说汉语,写汉字,认同中国历史文化与中国价值理念,并且带有50% 以上的汉代汉族血统。 定义杂种的概念:身上混合多个民族的血液,但每个民族的血液都不超过20%,血液比重第一的民族相对于第二的民族不占明显优势。世界上没有绝对纯种的民族,只有相对纯种的民族。北方汉族人还是相对纯正的古代汉族的后裔。
这个问题,只有心理医生来帮你纠偏,要收费的。还有一些圆片状的物品让你镇静一下。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世界上也没有纯种的人,只有纯种的动物。
[ Last edited by 情系珠江 on 2004-5-15 at 12:02 ] Posted by 情系珠江 at 2004-5-15 10:54
彝族不属于百越。与藏、羌、纳西等民族同属古羌人种,与北方汉族的血缘基本一致。彝族发源于西北,是西南地区本地居民最具北方人特点的群体。
周代甲骨文与彝文有相似性。
彝族人我见过,长得比北方人漂亮,但和华南江南的人种不太一样,普遍鼻子高,眼窝深,身材较高,肤色比四川人黑多了,至于南方的汉族,闽南人的汉族血统不超过40%,广东人不超过50%,客家人是汉族血统最多的,超过了70%,可能和长江流域的汉人差不多,这就是客家人外貌与华南人区别较大的原因。 笑死我啦,楼上的和楼主的,又在搞人种学?百分之七十论,和百分之三十,有何区别??? 百分比是没依据的。纯属主观的意向。
靠近西藏的中甸一带,高原气候下,日照强烈,部分海拔较高地区的人会偏黑一点。那是环境影响。“云南王”龙云、卢汉都是彝族,是表兄弟。彝族以游猎为主,彪悍善战。电影《从奴隶到将军》,就是反映华东解放军一位彝族将军的故事,主演杨在葆,是典型的北方汉族。
云南西双版纳的傣族,与壮族同源。著名舞蹈家、优雅的傣族传统舞蹈“孔雀舞”的编排、表演者刀美兰,是傣族。歌曲《丹顶鹤》咏唱的也是西双版纳的感人故事。
[ Last edited by 情系珠江 on 2004-5-15 at 20:20 ] Posted by 情系珠江 at 2004-5-15 20:19
百分比是没依据的。纯属主观的意向。
靠近西藏的中甸一带,高原气候下,日照强烈,部分海拔较高地区的人会偏黑一点。那是环境影响。“云南王”龙云、卢汉都是彝族,是表兄弟。彝族以游猎为主,彪悍善战。电影《 ...
你都识讲是“纯属主观的意向“啦,俺样就证明你对客家人ge偏见到极点。你ge出发点是为了反对而反对。
哈哈,不招人嫉是庸才。
继续啦。 Posted by 好小子 at 2004-5-16 00:39
好小子
初级会员
积分 95
发帖 95
注册 2004-3-9
来自 hk
IP源 203.218.*
NO.64002 (2004-5-16 00:39)
--------------------------------------------------------------------------------
Posted by 情系珠江 at 2004-5-15 20:19
百分比是没依据的。纯属主观的意向。
靠近西藏的中甸一带,高原气候下,日照强烈,部分海拔较高地区的人会偏黑一点。那是环境影响。“云南王”龙云、卢汉都是彝族,是表兄弟。彝族以游猎为主,彪悍善战。电影《 ...
你都识讲是“纯属主观的意向“啦,俺样就证明你对客家人ge偏见到极点。你ge出发点是为了反对而反对。
哈哈,不招人嫉是庸才。
继续啦。
“纯属主观的意向”指的是侯先生的“百分比”,你连这个都看不懂,还“识讲”什么?
我的观点,有理有据,有哪一个你能驳倒?不用说驳倒,连看不看得懂都成问题。你的偏见,确实不同一般,让无数庸才竞折腰--梦里的。
“好小子”先生的观点是什么?凡是不赞同“客家人是纯正汉人”的,对一些离谱的言论提出批评,都是对客家人有偏见,都是“嫉妒”某种泡沫之上的“优越感”?某些人错字连篇、别字成箩、语不成句的病句和混乱逻辑,也值得“嫉妒”?
[ Last edited by 情系珠江 on 2004-5-16 at 07:05 ] Posted by 情系珠江 at 2004-5-16 06:53
“纯属主观的意向”指的是侯先生的“百分比”,你连这个都看不懂,还“识讲”什么?
我的观点,有理有据,有哪一个你能驳倒?不用说驳倒,连看不看得懂都成问题。你的偏见,确实不同一般,让无数庸才竞折腰--梦 ...
我说的那个“百分比”确实是完全的“纯属主观的意向”,他们只能代表我个人在平时所观察到的事物的感觉,并证明不了什么纯不纯之类的问题,完全的个人感觉而已。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