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拟打造全球客家服饰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新裁霓裳胜旧日,揉蓝衫子杏黄裙。河源将打造全球客家服饰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以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开发客家服饰制作工艺:“客家衫,少人穿”现象或将成为历史。http://hy.southcn.com/content/images/attachement/jpg/site4/20141228/f8bc1280b9a11609abb50c.jpg
连平颜氏官宦的妻妾与孩子们。摄于1903-1908年期间。(原照片存美国南加州大学)http://hy.southcn.com/content/images/attachement/jpg/site4/20141228/f8bc1280b9a11609abb50d.jpg
广东英纯服饰有限公司根据传统客家服饰元素设计的服饰http://hy.southcn.com/content/images/attachement/jpg/site4/20141228/f8bc1280b9a11609abb50e.jpg
传统客家女装,有褂子和长衫,比较宽松以方便干农活。http://hy.southcn.com/content/images/attachement/jpg/site4/20141228/f8bc1280b9a11609abb50f.jpg
客家传统服饰儿童用的虎头帽子 「核心提示」 河源将打造全球客家服饰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以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开发客家服饰制作工艺:“客家衫,少人穿”现象或将成为历史。 客家服饰形成于哪朝哪代,和汉民族其他民系的服饰相比有哪些与众不同的特点,河源在弘扬客家传统服饰、打造客家服饰文化等方面,有那些独有的优势? 日前,“2014年客家服饰文化研讨会”在河源拉开帷幕,海内外30余名专家学者代表聚首槎城,各抒己见,共商全球客家服饰文化传承与发展大计。 客家服饰是怎样形成的? 客家服饰形成于哪朝哪代?在“2014年客家服饰文化研讨会”上,暨南大学考古与文化遗产研究所博士生孙廷林给出的答案是,明末清初。 作为从中原南迁而来的一支民系,宋以前的客家初民保留着中原汉族的文化优越感,这种文化优越感在一定时期内制约着客家初民入乡随俗、汲取当地土著居民的服饰风格。他们仍然崇尚中原风俗,服饰上依然是中原汉人的服饰风格,大袖宽衫,下摆不开衩,保持着中原服饰宽博及右衽的基本特征。 孙廷林认为,客家服饰的形成期是在明末清初第五次大迁徙时期。此时,在赣闽粤交界处的赣江、汀江、梅江之三江流域的山区己经形成客家大本营之后,客家人口不断膨胀,客家人及其后裔在赣南、闽西、粤东北一带山区地带往返辗转,与当地的土著人碰撞、交流、融合。在此过程中,受当地地理条件、气候环境、风俗习惯的影响,客家人吸收土著居民服饰文化中与南方自然环境相适应的特点,改变来自中原的服饰款式,把衣身、袖子长度变短,衣衫厚度变薄,服饰的面料也由华贵走向质朴,服饰原料以当地的麻或棉织物为主,服饰色彩逐渐向黑、灰、蓝等素色转变。客家族群的服饰逐渐变得更加实用,在款式形制与文化内涵上凸显了自己风格和特点,客家服饰的特征基本形成。 第六次大迁徙后,清朝之后即从民国时期开始。已进入近代,这个时期的客家服饰用的原材料极为丰富,客家服饰款式也大为丰富。如上衣增加了衫、背心、夹袄、挂甲之类的款式,裤装增加了抽头裤款式。
客家服饰简朴、实用、接地气,以素朴为美
和汉民族其他民系的服饰相对比,客家服饰有哪些与众不同的特点?福建龙岩学院客家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张佑周认为,客家服饰最大的特点是讲究实用、不夸饰,以素朴为美。
客家先民从中原来到南方,带来了中原文化对服饰文化的传统的审美观念,具有汉民族特色,但由于生活环境与生活方式的变化,在服饰审美观念上又有异于中原,呈现出讲求实用,以素朴为美的特点。
客家传统服饰最突出的特点是造型简单古朴,线条比较单一,款式缺少变化,着色以素色为主,色比反差小。在布料的选用上,多用粗布,或者自织葛布或称夏布。所谓夏布,古代叫“纻”,即用葛藤或苎麻纤维织成的布,结实耐用。客家人的鞋底,用的是废弃的碎布糊贴起来,而草鞋,更是用粗糙的布条,甚至稻草打制。客家妇女偶用首饰,也多选用银质与铜质,一般的配饰,自然纯朴,不夸张,不赘饰。这些,都构成了客家服饰朴素无华的风格。
客家的妇女居家服,多用蓝布、黑布、白布,取其耐穿和容易洗涤。因此色彩的装饰作用也退居第二位。客家妇女不穿裙装而穿裤装,在于方便劳作。客家妇女极少有社交活动,她们不施脂粉,极少浓装艳抹,亦因梳妆打扮既费时又费财,也为客家妇女所不取。就是一些受过教育的客家妇女,也总是保持着朴素大方的服饰特色,奇装异服,珠光宝气在她们身上同样难以见到。所有这些,都说明客家人对于服饰的审美追求以及审美情趣,已经形成了以素朴为美的传统。
河源的客家服饰活化石:客家蓝与墩头蓝
河源和整个南方的客家地区地区,出产一种“蓝草”,到处可见,所以,河源各县区的居民都喜欢穿蓝色衣裳,保存至现在的,是有名的和平彭寨的“墩头蓝”。
彭寨镇墩头村织布工艺兴盛于明清时期。因墩头村所编织的一种由天然草本蓝色染料染制而成的纯棉布料,因其特有的青蓝色而被称为“墩头蓝”。而墩头村的女性喜爱头戴一块自家编织的蓝色头布,这种头戴蓝色布料的习俗,后被和平县周边的农妇争相模仿,成为当地客家妇女的标志性饰物。但时至今日,这种“墩头蓝”织布技艺却面临失传。有老织布工说,如果有人乐意学习“墩头蓝”织布技术,他们将免费传授。
蓝草是一种草术植物,它的栽培及制作具有悠久的历史,蓝靛的主要用途是染布,也可供药用。客家蓝的形成,离不开蓝靛业,人们就地取材,用石灰把蓝草制成一种天然染料,后逐渐成为客家服饰最主要的染料。
“客家蓝”受到学界的关注,也得到了服装业的青睐。2003年,赣南师范学院肖承光、刘勇勤为此写了篇论文,《客家服色中的蓝色情结》,暨南大学历史地理中心研究生汪欢也在这次研讨会上提交了论文《试析客家蓝及其产生的历史地理环境》。
汪欢认为,客家人是跋山涉水、披荆斩棘、颠沛流离、风餐露宿迁徙之后生存下来的中原汉人,处处为客,处处为家,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客家服饰色彩单一,正是客家人希求安定宁静生活深层心理的反映。
客家服饰一贯朴素,无尊卑之分,与传统礼制相差,人们穿戴形制样式类似的服饰,单从外表打扮上,很难区分人们的身份等级。客家人中做官为宦的,在官府的各种正式场合会穿官服,平常多会换上对襟衫、大裆裤,足见这种传统服饰文化对客家人的影响之深。
在台湾,这种“客家蓝”已得到了开发,以客家服饰的传统工艺素雅的蓝染技术为例,台湾新北市三峡镇成立了“三峡历史文物馆”,在官方和民间共同努力之下,每年举行“蓝染节”,结合当地产业、环境特色并整合资源,用心开创蓝染艺术工艺发展的生机,把蓝染工艺精致化、艺术化,把看似不起眼、土气的旧工艺幻化出高端、大气、上档次的新工艺,实现了在保护、传承客家传统服饰文化的同时,实现并提升了客家传统服饰的现代价值。
暨南大学考古与文化遗产研究所副所长、教授、博导王元林建议,突出客家服饰颜色的蓝、黑、白的色彩重点,配以其他色彩元素,既要有古典客家服饰的美观,也要凸显现代审美的要求。以蓝衫为突破点,抓住蓝衫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象征和载体这一主题,对承载了客家人节俭、朴素、勤劳又包容的性格特质,表达了客家人的民情风俗的蓝衫加大开发力度。把客家蓝衫上升到,她不仅是一种服饰的代称,更蕴涵客家精神的高度。
暨南大学考古与文化遗产研究所博士生孙廷林则从细节上建议,科学传承、合理开发客家服饰文化,充分发掘客家服饰文化的现代价值,要开发观赏性产品,建立专门的客家服饰展厅,开发客家服饰工艺制作流程、教学课程、现场制作展示等;开发客家服饰体验,如传统服饰工艺尝试与制作,从染布开始,坚持纯手工制作,可以让游客参与制作,让消费者亲身参与到含有客家服饰文化元素的工艺品的制作中去,给消费者提供更多的参与体验式产品。 本帖最后由 level 于 2015-1-12 17:00 编辑
客家服饰怎样才能推陈出新?
吕鹏是河北邯郸人,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现供职于广东纯英服饰有限公司。作为一个北方汉子,如何看待客家服饰?如何将客家元素在服饰上进行扬弃?吕鹏作了一番自己的解答。
“一定要经过改良。”吕鹏说,“取一部分传统的元素演变下来,进行转变。”他指着一件胸着有绣片的棉麻上衣,上面绣着艺术化了的飞鸟,略类清代官服的“补子”。与这件上衣配套的裤子,膝盖上也有绣花,这绣花是从传统的客家衣裳里得的灵感。而一些旗袍,主要是用了老上海的风格,又综合了一些客家元素,放到袖口、领口等处。
客家人以简朴精神著称,传统服饰多宽且大的大襟衫、大裆裤,所以吕鹏的设计里,也多有宽大得如同阔摆长裙的裤子,简约、宽松舒适,又略增一些低调奢华感。其中一件长裤,客家人传统的蓝色里,又增补了几块大块的彩色下摆,拼上一条编织带子,看起来很是小资。
记者注意到,展厅里有一些大红大绿大花的衣裳,有的甚至就像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人们家里常见的牡丹、凤凰被单。
“这些其实是文革时常见的颜色。”记者大吃一惊,那时不是全国男女都只穿蓝灰黑等极素的颜色的么?“是的,但你留意过没,当时的被面、脸盆等,都是极花的,这是人们对颜色的一种补偿行为。”吕鹏说。
那是,记者幼时,便曾对着被面发过好多回呆,就是看那牡丹、凤凰看得神驰目眩。那搪瓷面盆,真的也是大朵大朵的鲜花。吕鹏点点头:“没错,我们把这些元素应用到衣服上来了。”
“我们把中国元素兼容并包。”
传统客家女性服饰,最常用的是蓝、白、黑,那蓝色还是明度不高的靛蓝,颜色都偏向、低调、中性,不鲜艳不华丽。但在绲边装饰中,有时年轻女孩子的衣裳里,会有一些提花织带装饰。
而那种大朵牡丹花布,台湾客家人也喜欢用,称之为“古早味花布”、“客家花布”,让人产生一种“我们以前用过”的亲切感,从而唤起人们对过往的记忆及怀旧情感并认同:“我们以前的床单布喔。”台湾的产业界、设计界、文化界,无分闽人或客家人,都将它视为特色文化元素,重新使用、发展(《从传统到创新:台湾客家服饰文化在当代社会的过渡与重建》,天主教辅仁大学,杨舜云)。
吕鹏说,传承传统,并不是原封不动照搬,而必须从现代社会、现代审美观出发,进行改良,这样才能更好地发展。他曾去外地找过一些非遗传承老人,如银匠,但他们不愿意离开家乡,“我们很希望能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把非遗传承下去。”
对和平县的“墩头蓝”,吕鹏很感兴趣,筹划着近日去探访。彭寨“墩头蓝”织布技艺在当地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并且一直没有间断,至今仍有墩头蓝织布出售。香港亚洲卫视等众多媒体都曾前来关注过。
在服装设计中,吕鹏喜欢用棉麻作面料。在客家地区,包括台湾等地的客家人,多喜以棉、麻裁成衣衫,丝绸料只用于正装。棉、麻的光泽度、平滑度不如丝织品,但都有良好的强力,耐洗又耐磨,比丝织品更易保存,舒适、坚实、耐用。
市客家古邑文化研究会会长蒋武生称,据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初步统计,截至目前,客家服饰在全球各地得到了较好的传承与发展,传统的客家服饰现已发展到600多种1000多类男女款式在市场上流行和销售。
在江浙一带,也出现了不少以“中国风”、“民族风”为主的服饰产业企业,在河源,这样的企业仍是极少。因此,这次研讨会透露了这样一个信息:经过广东省发改委等部门的批准,河源市委、市政府决定近期在该市高新区规划建设河源(全球)客家服饰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该园区项目现已通过国内相关专家论证,并计划在明年10月将河源(全球)客家服饰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打造成国内外有名的工业旅游示范基地。
「延伸阅读」
河源客家女郭万英:让“失落”的客家服饰,再次走进客家人的日常生活
古旧的北直街上,人们不紧不慢地骑着单车,安静得能听见单车链那细细“嗒嗒”的声响。一位身着蓝色阔摆长裙,白底蓝纹上衣的长发女子,手卷着一本书,悠缓地行着。百年前,或许亦有这样一个女子,穿着阔脚裤、大襟蓝衫,与友人欢笑而行。
这样一个画面,郭万英偶尔会想到。近些年,她致力做具有客家风、民族风的衣裳。她与丈夫叶佩文一起开了一家服装厂,经营多年,由市区搬至市高新区,更名广东纯英服饰有限公司。“我是一个保守的人,不喜欢穿着裸露太多地方的衣服,希望能传承我们老河源的客家服饰传统。”郭万英带着些自嘲道。
郭万英是东源曾田人,曾田旧属河源县。客家女子大抵素朴,低调,不喜张扬。身为企业家,出入众多大场合,见的多是市里、省里有头有面的人物,她仍是不爱穿得时尚、新潮。留着将近及腰的长发,她也多是在脑后松松夹个钻夹微束。
于是郭万英常听见她的密友,或其他熟识的女性,委婉劝她换种装扮,她都不习惯去改变,最大的一个“妥协”,便是将长发电得蜷曲了些。
“个性使然。”郭万英笑道。既然个性如此,她便想着,要将家乡的古老服装推陈出新,推往市场。她给她的女式衣物的牌子命名为“佩英”。“本地的本土企业家里,只我一个做这样客家风、民族风的女装。”
在决定量产客家服饰之前,郭万英夫妇去台湾考察过。
台湾极为重视客家文化产业的发展,仅针对客家服饰的扶持,就举办过多次相关的走秀活动,如今年11月的“乐舞客衫、人生时尚飨宴”服装走秀发表会,去年举办的“102年度百搭客装上班服饰设计比赛”等,2010年台北县都会客家花布蓝染流行创意服饰设计比赛、2011年度客家创意学童制服设计比赛等,从中发现了不少新颖的民间创意。
考察之后,郭万英夫妇认为,与全省服装生产行业一样,自家的企业转型升级已成必然之势。他们决定依托自身的经营规模,品牌效应等资源,将客家服饰文化创意产业项目建设当成本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实施品牌战略和转型升级的主抓手。
“实践需要理论指导,客家服饰文化创意产业项目,必须要搞清楚客家服饰文化理论,以便更好地抢占客家服饰文化理论与设计理念的制高点。”郭万英说。为此,他们决定召开一次客家服饰文化研讨会,委托市客研会制订具体实施方案,商请和寻求权威学术机构帮助。
23日上午,在河源参加“2014年客家服饰文化研讨会”的专家学者,在郭万英的工厂展秀区观看了一场客家服装走秀。10多位靓丽的模特们川流不息地走出来,穿着各式各样的霓裳,或宽松飘逸,或婀娜娇艳,花色渐欲迷人眼,虽有种种的变化,却都紧扣客家文化意象。这场走秀中,学者专家们不断地按着手机、相机。
郭万英看着,心里着实高兴,“我们生产的客家服饰,是受到好评的。”研讨会上,专家的发言,也给了她一些启示,让她思考怎样走得更远。
他们参与主办这个研讨会,从企业角度来说,也是为了让曾经在现代社会断裂的客家服饰文化再度延续,这就得愈加明晰地了解其历史脉络。但并不是通过研究史料,再造出“最传统”的客家服饰,“如果按当时最土的衣服式样来做,没人会穿上身去的。”郭万英说。这得好好研究,客家服饰如何制造、运用、取舍、再制,并被学界和消费者认同、接受、喜爱。
看着展厅里样琳琅满目的客家女式服饰样品,旗袍、外套、马夹、长裤、中裤……都体现了赏心悦目的各类客家元素。在河源市区,他们已设立了3家卖场,第4家卖场正在布置当中。郭万英的厂子,已减少了外贸定单,而更多地转向内销。她踌躇满志,“我们会好好做,让人们爱穿我们的客家服饰。” 目前除了老一辈的人,在河源街头还是很少见到年轻人穿传统服饰。 這真是妻妾成群啊。這照片應該不是存在南加州大學的,只是在那裡公開罷了。 以产业开发的形式传承和发扬客家文化,尤其是有物态具象的客家文化,是正确可性显效的道路!我也在努力行动中! 客家男儿爱客家 发表于 2015-2-19 11:15
以产业开发的形式传承和发扬客家文化,尤其是有物态具象的客家文化,是正确可性显效的道路!我也在努力行动 ...
说说你的打算? 请乡亲、老同事您登录我创办并已上线运行的《客家经济网》,看看有关栏目,您就明白的。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