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813|回复: 1

[海南] 围屋,海南客家人永远的家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2-19 15:25: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围屋,海南客家人永远的家园

    2009年09月14日 11:26 来源:海南日报 


    儋州南丰镇海雅村林氏围屋里的照壁和壁窗。(林 萌/图)



    儋州南丰镇油麻村林氏围屋。高的建筑是碉楼。(林 萌/图)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海南的客家人本是中原汉人,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历史背景下逐渐形成的客家民系,客家人从宋末元初开始,有几次南迁海南的移民迁徙,客家人的迁入,带来了深厚的中原文化。
      客家人在海南建起了心中的家园———围屋,海南的客家人围屋,不是对原住地的照搬照抄,而是结合海南的地域特色,有了创造性的继承和发展,凝聚了客家人后代的集体智慧,在当地繁衍,生生不息……
      盛夏8月,沿海南西线高速公路行驶,我们慕名来到具有“客家镇”之称的儋州市南丰镇,探寻客家人心中永远的家园———围屋。
      在儋州市博物馆工作的黄海兰,担任我们此行的向导。而她正是一位广东梅县客家女,她首先把我们带到海雅村的林亚田老人家,这里原本是一座五门的围屋,如今仅仅剩下三门,西侧的一门因为久无人居已经破败不堪,墙体斑驳,露出一块块未经烧制的黄色泥砖。

      站在围屋前的晒谷场上远眺,长达四五十米的围屋后傍山,前依水,掩映在一片葱茏的绿色之中,灰白墙体流露出百年的沧桑。
      客家围屋:一座防御工事
      今年79岁的林亚田老人回忆,家族围屋建于清末,当时林氏先祖从广东迁至海南儋州谋生,开采锡矿,那京河中淘金,种植橡胶,后人在此繁衍生息,经历百年沧桑。家族繁盛时,围屋里有近40间大大小小的屋子,兄弟姐妹几十人聚居同一屋檐下,共同劳作,抵御外敌入侵。
      翻阅林氏家谱,清晰记载清咸丰十年,林氏家族迁至海雅村定居,当时的林赞镶用积攒下的400光洋买了地皮,又花费1000光洋从福建、广东等地请来工匠盖起了人们今天看到的围屋。从此,林氏后人开始出租土地,换取粮食,种植甘蔗,开设糖坊,收购花生,榨油为生。林家世代务农,直到今天。
      黄海兰,自小生活在广东梅县的围屋。她说,围屋具有极强的防御功能,外墙厚度可达1米,两侧对称建有炮楼,四周围墙上均设置射击孔。
      关于围屋防御功能的兴起,古籍史料多有记载。大意是,两晋至唐宋时期,因战乱饥荒等原因,黄河流域的中原汉人被迫南迁,先后历经五次大迁移,流落南方。由于平坦地区已有人居住,只好迁于山区和丘陵地带,故有“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之说。当地官员为这些移民登记户籍时,立为“客籍”,称为“客户”。迁徙流落,让客家人多了一份自卫与防御意识,于是出现了这种以防卫为主要特征的民居———围屋。
      在距离海雅村不远处的夏海村,居住着林亚田的弟弟林新发,弟弟家的围屋建于民国初年,由当年林家五兄弟自己烧砖制瓦,亲自设计修建,虽然少了专业工匠的精雕细琢,但多了一份难得的朴实。如今林新发所住围屋仅保留了一座炮楼,沿着木质楼梯登到二层,村中景色尽览无余,窗口不大,屋内光线昏暗,适于瞭望敌情。
      如果没有主人的提醒,外人很难发现墙壁上留下的射击孔,它们的分布并不均匀对称,而是依据房屋的室内设计,或高或低,从屋内看仅有巴掌大小,绕到屋外,可能就是一条窄缝,异常隐蔽。
      林新发指着外墙上的一片破损处说,这是当年日本炮弹留下的痕迹,墙体厚而结实,围屋保护全家人免于炮弹之灾。
      省博物馆王辉山介绍,林家围屋采用俗称为“金包银”的砌法,即三分之一厚的外墙体用砖或石砌,三分之二厚的内墙体则用土坯或夯土垒筑;也有的外墙用三合土垒筑而成,即用石灰、粘土、沙子相拌,掺入糖、糯米等粘性物质,此种围屋墙体坚韧耐久,能够抵御炮击。
      林新发从屋内合上重重的木门,试着让记者打开,用尽力气也难以启动门闩,只见老人轻轻一拉,门闩就咣当一声打开了。老人把记者的手放到门闩下一摸,原来是一个小机关,让人不得不称叹围屋防卫设计之巧妙。
      林家后人为我们演示防御步骤,倘若屋门被攻破,族人可以从两侧和炮楼夹击,还可以在通往围屋内一道道窄路阻击,使敌人成为瓮中之鳖。另外,围屋还设有专门囤积粮草的仓库,水缸等大型生活设施,族人可以坚守几个月之久。
      客家围屋:小巧精致续香火
      黄海兰说,海南的围屋一般排成直线,是一个规矩的长方形,而自己小时候在广东住过的围屋多呈半圆形,除此之外,水塘、晒谷场,以及内部构造别无二致。海南大学教授阎根齐说,客家人的围屋一般是围绕正堂而建,家族大人数多所需房间数量也就多,自然就形成了半圆形。海南客家人多是迁徙而来,人数少,规模小,围屋建成直线,房间就足够使用了。
      此外,围屋建设成本较高,一般家族建造围屋时,是由每户出钱共同完成,刚到海南的客家人财力并不充足,客观上造成围屋的整体规模偏小。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海南客家围屋小而精致,照样延续了客家人的香火。
      史料记载,南宋末年,江西省吉安县客家人文天祥的堂弟文天瑞和文天祥的儿子文环生,先后避难移居到海南岛。宋末元初,客家先民陆续从赣中南、粤东、闽西来到海南岛躲避战乱、经商贸易。
      阎根齐介绍,客家渡琼主要有四次高潮,第一次是鸦片战争前后,由于帝国主义列强迫清政府开放广东沿海口岸,而导致在广东的台山等地的客家人口激增,势力的扩展,逐渐形成“土客相争”,“仇客分声”的局势。在此种局势的威迫下,该地区的客家人为了谋求出路,南迁渡琼;第二次高潮是在太平天国革命失败后,为避战乱,求稳定安居,客家人又一次大规模地渡海来琼;第三次高潮是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受到华侨创业影响,客家人分别从广东、福建等地来到儋州、琼中等地,投资矿业、种植橡胶,创办公司;第四次高潮是海南岛解放后,大批人才支援海南岛开发建设。
      按照时代推算,林氏家族应是在第二次高潮中南迁儋州。
      恪守习俗的海南客家人
      如今,无论是生活在海雅村,还是夏海村的林氏后人,长期生活在海南,但骨子里还是流淌着客家人的血,讲客家话,吃客家饭,过客家生活。
      客家人建房子,讲究风水,依山傍水,山必树木成林,水忌直来直去,冲走财源。为使水流回环,于是修池塘、广植树。客家人的祠堂总是建在围屋的正中间。
      客家人向来尊师重教,历史上林新发家的炮楼就曾做过村小学的学堂,海雅村林亚田所住围屋的门榜上刻有“万福朝堂”,充满浓郁的书卷气息。
      不仅如此,围屋厅堂的梁架垫木、门窗额枋、柱础墙楣刻画人物故事,对联题刻记录家训,围屋墙壁上的一幅幅彩绘尽显客家人的智慧,比如一只喜鹊,一束梅花寓意“喜上眉梢”,一丛竹子,一只豹子寓意“竹报平安”,一只雄鹰、一只豹子寓意“英雄喜报”……
      勤劳的客家人同样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虾埂”,一只竹竿,一个开口的竹篓,角度弯曲恰到好处,虾儿尽收篓中。
      传统嫁娶时的拉红线、逢一祝寿,61岁、71岁、81岁、91岁……祝寿时要请文人作寿序、写寿联、亲人送寿匾,这些客家习俗至今恪守不变。然而,酿豆腐、酿糯米酒这些客家人的传统生活习俗却在不知不觉中淡化了,年轻人大多已经不学做豆腐了,更多地学起了酿地瓜酒。(黄晶 张林彬 张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20 02:52:5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11-13 14:38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