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475|回复: 1

没有围墙的客家庄园(转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4-2 11:48: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没有围墙的客家庄园

——培田古民居建筑群记胜

到过闽西“福建省民居第一村”培田的游客,无一不被这里气势恢宏、历史悠久的古建筑群所折服。
培田坐落在连城县宣和乡境内,冠豸山、笔架山、武夷山余脉,三道绿色重峦自北向南逶迤而来,如三龙怀抱;村外的五个山头,则似五虎踞护;清澈似玉的河源溪环绕着如稀世画卷依序展开的古建筑群。

高堂大屋叹为观止

培田的高堂大屋以“九厅十八井”结构为代表,典型的如“大夫第”、“进士第”、“官厅”、“都阃府”等。一幢房屋竟然拥有9厅18井,占地达7000平方米,真让人惊叹。
何为九厅十八井?九厅即为门楼厅、后厅、下厅、中厅、上厅、楼下厅、楼上厅、左花厅、右花厅等九个正向大厅;十八井为五进厅共五井、横屋两直每边五井共十井,楼背厅有三井。“九厅十八井”是客家人结合北方庭院特点,适应南方多雨潮湿气候及自然地理特征,采用中轴线对称布局,厅与庭院结合构建的大型民居建筑。
古民居群尽管厅多井多房多,却井然有序,决无杂乱之嫌,厅与厅之间既有通道相连,又有门户隔阻,使之各成单元,既利于聚族而居,又不妨碍小家庭各享天伦。
就拿有名的“大夫第”来说吧。“大夫第”因主人吴昌同荣膺奉直大夫、昭武大夫之位而得名。此第于1829年开始兴建,至1840年建成,历时11年。院内厅高堂阔,据说最多一次就宴请了120桌的客人。其设计构思,秉承“先后有序,主次有别”的传统观念,纵主横次,厅、厢配套,主体、附房分离。厅、井布局科学合理,上厅供祭祀、族长议事,中厅接官议政,偏厅接客会友,楼厅藏书,厢房横屋供起居炊沐。
此外,“大夫第”的挑梁式梁桎结构,以其“墙倒屋不塌”特点被中外专家称为是世界一流的防震建筑。据说这座大院已经历了17次4.5-6.9级的地震,至今安然无恙。
再以村中间那座长宽达百米的“官厅”为例。官厅为旧时官员驿站,原称“大屋”,相传为房屋主人纯熙公挖八窝金窖而建。缓缓步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环形清一色的青砖防火墙、一口月牙形的池塘和一个鹅卵石铺成的大坪。“官厅”的门庐已毁,月塘外面的外雨坪,非常宽敞。内雨坪长约30米,宽约20米,全部由鹅卵石铺成。内外雨坪各立一对青石雕凿旌表,为乾隆九年(公元1745年)进士吴镛、吴鉴所立。正厅地面被分为二层,高差约5厘米,称为“泰阶”,来住的客人都要按级别排座次,五品以上的官员才能坐上阶。
据介绍,官厅还是土地革命时期红军指挥机关的所在地,1934年,朋口、文坊和松毛岭战役的指挥部就设在这里,红军长征前夕的最后一次会议就在这里召开。

书院群落人文荟萃

在培田古建筑体系中,书院群落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与培田客家先祖强调耕读正道,崇尚“文章移造化,忠教作良图”的理念是分不开的。
明成化年间,培田七世祖吴祖宽伐木割草,创办“石头丘草堂”,聘进士出身的谢桃溪“课二三弟子以读诗书”,校园虽小,却是“开河源十三坊书香之祖”。以后,“草堂”逐步扩大建筑面积,吸收更多的生源,最终成了著名的“南山书院”。此书院从清顺治7年至乾隆30年(公元1672—1766年),培养出191位秀才,其中19人入仕,官到五品5人,最高者达到三品。明代兵部尚书裴应章的赠联“距汀城郭虽百里,入孔门墙第一家。”现刻于书院大门两侧。
明末,作为“宣河里六图三甲”的培田村,又增开了“十倍山书院”、“云江书院”、“紫阳书院”、“等天学堂”。
值得一提的是,培田先祖没有忽视对妇女的文化教育和民间技艺的承传开发,又建了“容膝居”和“修竹楼”。
“容膝居”是宗族妇女学校,让嫁出的女儿和娶进来的媳妇能知书达礼,掌握必备的的德行和各种知识、技能。更新奇的是,墙上居然刻有“可谈风月”四个字,这说明妇女在这里不仅可以学习文化,而且可以谈生儿育女,谈怎样“为悦己者容”。“修竹楼”则是一座民间工艺培训学校,它以交流技艺为主,培田先祖精湛的泥、木、雕、塑、剪等技艺大都源传于此。
还需一提的是,培田古民居的“道山草堂”,又称“赈婴室”,这是该村当时的孤儿院和敬老院,凡是孤儿或无人赡养的老人,都由村民捐资,留在这里抚养。由此可见,培田村独有的社会教育和保障体系当时已初具雏形。

建筑装饰巧夺天工

培田古民居的建筑装饰,巧夺天工,堪称天下一绝。

仍以官厅为例。官厅中厅的隔扇镂刻着“丹凤朝阳”、“龙腾虎跃”、“王侯福禄”、“孔雀开屏”等字,都为九重鎏金透雕;挑梁上雕刻着“八宝”、“鲤鱼跳龙门”的镏金浮雕。梁柱间、桎枋间则雕刻着双面对称镂空雕花,由古木镶就的木窗、屏风、梁扇上,到处镌刻着花、鸟、虫、鱼、字、人物、历史故事、十二生肖等。做工精细、工艺精湛、令人叹为观止的镂空图案,全用鎏金彩绘;更为神奇的是,有的屏风和木窗图案是两面镂空雕刻的,而且图案各不相同。
即使从不幸被大火烧毁的清代三品蓝翎侍卫吴拔祯的府第都阃府遗址,仍然可以看出它昔日的风采。额饰龙凤、联书圣谕,门外两根高耸的青石雕龙桅杆,顶塑笔峰,斗树龙旗。坪中的天井里,卵石铺成的“鹿鹤回春”图,华贵典雅。这里还保留了一块堪称国宝的石碑,它是由兵部尚书贵恒篆额,户部主事李英华撰文,状元吴鲁作书,北京琉璃厂名师高学鸿所刻,全碑共800余字,主要介绍主人生平。
而培田祖祠的重要建筑,更有“三分厅堂七分门庐”之说,斗拱垒撑,石柱雕梁,架飞檐竖翅角,安红门画彩栋,悬金字牌匾,绘木壁漆画,极为富丽堂皇。如继承北京午门阙式法式的衡公祠和久公祠,工笔彩绘“三娘教子”、“状元游街”图,均为古画精品,色调经久不褪,线条明晰,人物栩栩如生。大门外栏内槛,厢廊左绘獬豸,右画麒麟,寓公正吉祥、气派聚财之意,风格独特。

客家文化随处可见
培田古民居除了建筑本身有很深的文化内涵值得玩味外,认真考察它的附加物也是很有意思的。其室内装饰,在设置明墙、漏窗、花圃、鱼池讲究艺术美的同时,更配以宣传儒家文化道德的书画,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强调以德治村,以德持家。
最有说服力的是琳琅满目的楹联。除了书法铁划银钩功底深厚之外,内容多是处世箴言。“饥能壮志寒能壮气志气不凡定多安泰,耕可养身读可养心身心无恙自获康宁”,勉励后人要不畏饥寒勤耕苦读。“世重博施轻财仗义,家承至德睦族敦亲”教育后人要乐善好施以和为贵。“积德润身如积玉,遗书教子胜遗金”,告诫后人留下精神财富比留下物质财富更重要。“欲高门第须行善,要好儿孙必读书”,倡导行善积德、课子读书的风气。
清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4年),四库全书总纂纪晓岚巡视汀州府,闻说培田村以“文墨之乡”饮誉汀连,怀疑小小山村是否徒有虚名,于是以县教谕装扮暗访培田。几经波折,终被“业继治平”、“斗山并峙”、“蛟腾凤起”等气贯长虹的楹联牌匾以及培田人殷实的文化涵养所震撼,因而也留下了“渤水蜚英”的传世名匾,现保存完好。据介绍,该村现还保留了明朝尚书裴应章、清御史江春霖、邮传部官员项德兴等40多位名人的书画联匾。

背景材料
连城县是客家祖地之一。自晋以来,中原汉民由于战乱、灾荒、宦海沉浮等原因流离失所,历尽艰辛,数度南迁,不但为新的家园带来了古中原灿烂的文化,而且还创造了独特的客家文化。这些都必然会留下它的印记,培田古民居群就是这些历史印记的活标本。
早在明、清时期,培田便是长汀、连城两县官道上的驿站,同时又是汀州府、漳龙道竹、木、土纸及盐、油等日用百货的水陆中转站。
培田的祖先给这个面积仅13.4平方公里、住户315家,村民仅1415人的小小村落留下一笔巨大的遗产。培田古民居群由30幢大宅、21座祠堂、6处书院、1条千米古街、2座跨街牌坊、4处庵庙道观的组成,总面积7万平方米。以其全局之博大、保护之完好、珍藏品之多、文化底蕴之深,被专家学者誉为“福建省民居第一村”、“客家精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4-3 08:31:35 | 显示全部楼层
培田没有去过
有机会一定要去看看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12-25 22:31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