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050|回复: 6

转帖--仰望大师——《陈寅恪家世》创作随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2-4-16 04:55: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http://www.zhcchina.com/html/Cat1/1265-1.html
        仰望大师——《陈寅恪家世》创作随想

          叶绍荣 《人民日报海外版》


    翻开《辞海》,陈宝箴、陈三立、陈衡恪、陈寅恪4人分立条目,一家三代祖孙4人享有如此殊荣者,翻遍《辞海》,仅此一家!

    人们在惊叹钦羡之余,不禁连连叩问:芸芸众生,为何陈氏家族英才辈出,贤杰满门?

    凝聚叶绍荣数年心血的《陈寅恪家世》,真实、立体、全面、生动、充满思辨地描绘了“义宁陈氏”诸多先贤的人生传奇……

    江西省修水县是文史大师陈寅恪的故乡,也是我的故乡。出于对同乡先贤的仰慕,我曾多次探访拜谒过陈寅恪故居———竹陈家大屋。
           
    每次探访拜谒,我都莫名地激动着,我一次次惊诧于蜷缩在赣北幕阜山深处这偏僻小山村的普通民居里,竟孕育了一个名倾天下的文化大家族———“义宁陈氏”。
           
    “义宁陈氏”的辉煌,让人叹为观止。从这个大家族里,先后走出了清末维新派著名人物、湖南巡抚陈宝箴,走出了清末“维新四公子”之一、“同光体”诗派领袖陈三立,走出了近代画坛巨擘陈衡恪,走出了学贯中西、中国文化史上的旷世奇才陈寅恪……

   “义宁陈氏”更因文史大师陈寅恪而声名远播。

           
    陈寅恪的求学生涯漫长而又奇特,他一生曾6次出国留学,时间长达20余年,他求学的足迹遍及欧美诸国,他精通英、法、俄、德等11国14种文字,凡史学、宗教学、语言学、人类学、校勘学、文学,都有精湛研究,尤其长于史学,对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蒙古史等,造诣更深。他还能背诵《十三经》,对梵文、突厥文、西夏文、满文及佛教经典也很熟悉。旧体诗词更是卓然大家。由于其涉猎范围的广泛无涯以及掌握的多种语言工具,使他的史学研究达到了独具一格的境地。当年著名学者吴宓在《空轩诗语》中说:“合中西新旧各种学问而统论之,必以陈寅恪为全国最博学之人。”
           
      仰望这个贤杰满门的文化大家族,我思绪万千,百感交集。我力图穿越时空的隧道,与大师进行心灵的契合与沟通;力图从浩如烟海的历史陈迹中,解读大师成功的奥秘;力图从家族文化的独特视角,破译孕育大师的基因密码。
           
      得地利之便,我有幸获取了大量尘封多年的丰富而又翔实的第一手资料,发现了陈氏后裔珍藏的宗谱残本及其它相关史料,拓印了陈氏祖墓群的所有碑文,从而打开了沉睡在陈寅恪故里荒野林莽间有关“义宁陈氏”弥足珍贵的历史档案。这些史料的神秘性、可靠性和惟一性是毋庸置疑的。透过历史的尘埃,我们仍能十分清晰地看到这个文化大家族在人类历史的演进中艰难而执著的跋涉步履。
           
      谁也无法相信,当这个家族为了寻求一方安身立命的生存空间,告别地处闽西客家祖地的上杭中都林坊村,迁居幕阜山深处的江西义宁州(即今江西省修水县)时,竟是“屋无一间,田无一垄”。然而,即使是“结棚栖身,种蓝为业”,处在社会的底层,这个家族依然“垦荒不忘读书”。“以诗书立门户,以孝悌为根本”,始终是这个家族所遵奉的圭臬。他们崇尚文墨,于躬耕之余,勤于课读,不惜代价,建书屋、立义学,让琅琅书声始终伴随这个日渐兴旺的家族,祖传的一袭墨香,亘古而强劲地传承着。正是这种内在人文精神的勃发,才有了这个家族日后的跃升与显达……
           
      “‘义宁陈氏’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他们有着中国人的正气与骨气,有着一脉相承的坚贞爱国主义情怀和高尚的中国传统道德修养加上各自奋发不懈的进取精神。”(陈封雄语)
           
      在把握了这个文化大家族的精神内核和灵魂之后,笔者在写作此书时,将这个家族的兴衰与百年中国历史沧桑紧密关联,用当代意识审识了近百年来中国历史波谲云诡的时代风云,全面而充满思辨地展示陈氏家族的家世家风、家学渊源、家族流变以及家族荣耀,力求给读者以人生的感悟和生命哲学的启迪。

           (《陈寅恪家世》花城出版社出版)

严按语:
陈寅恪是江西修水的客家人.赣西北的铜鼓,修水两县有大量清初的从闽西粤东迁来的客家人.至今中国语言地图集里那一块还是客家方言的飞地.
可参考<陈寅恪的家世及其史观>作者 李坚 载<中国客家民系研究>邱权政主编 中国工人出版社1992年8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3-5-14 05:52:36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点补充

陈寅恪先生高足蒋天枢教授,曾编有《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一书,开篇即云:"先生高祖父讳克绳。克绳父腾远,字鲲池。始由闽之上杭迁江西义宁州(今江西修水县)之竹[土+断]里。"看来,先生先祖迁自上杭,确有明证。又,自先生之始迁祖腾远至先生自己,中间才历四世而已。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3-15 12:30:14 | 显示全部楼层
寅恪六世祖自上杭来苏(即今上杭中都)迁至江西义宁。此在多本研究陈寅恪家世的书中都有记载,但似乎没人去实地看看。或许现在上杭已经没有任何可找之迹了。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3-17 17:09:16 | 显示全部楼层
典型的客家学子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7-15 01:51:29 | 显示全部楼层
Posted by yanxiuhong at 2002-4-16 04:55
来源:http://www.zhcchina.com/html/Cat1/1265-1.html
        仰望大师——《陈寅恪家世》创作随想

          叶绍荣 《人民日报海外版》


    翻开《辞海》,陈宝箴、陈三立、陈衡恪、陈寅恪4人分立条 ...



陈寅恪先生之才!旷代绝有!太令人惊叹了!!无过眼不忘之能不能达此。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7-24 18:18:03 | 显示全部楼层
嗯,客家人的骄傲。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9-5 01:19:31 | 显示全部楼层

(转)陈寅恪之“恪”的读音

近年来的国学热中,人们常常提到一位“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大儒”——陈寅恪。陈寅恪(1890年6月16日-1969年10月7日),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能够阅读蒙、藏、满、日、梵、英、法、德和巴利、波斯、突厥、西夏、拉丁、希腊等十余种语言,尤精梵文和巴利文。就是这位被誉堪称史上最强的语言大师,给世人留下了一个汉字难题:陈寅恪的“恪”字应该怎么念?

这个问题,对于有幸与陈寅恪熟识的学术界同事、学生而言,似乎不是一个问题。他们一直将陈寅恪的“恪”读为què(音“确”)。比如陈寅恪的高徒、也堪称大师级人物的季羡林先生,便是如此。为了证明这一点,我这里有一段央视《东方时空》采访季羡林先生的节目,各位可以听一下,季先生就是把老师陈寅恪的“恪”字说成“确”。

但是,查一查国内出版的《新华字典》或者《现代汉语词典》,“恪”字却明明只有一个发音:kè(音“克”)。所以,大部分只是在书本上认识陈寅恪先生的人,一般把陈寅恪的“恪”读为“克”。不仅如此,从《说文解字》到《康熙字典》,“恪”(本作“愙”)都只有“苦各切”一个音,即“克”。我现在打字使用的谷歌拼音软件,只要输入chyk就会自动显示“陈寅恪”,但是要是全拼chenyinque,就找不出“陈寅恪”这三个字,因为对谷歌而言,“恪”只有一个发音,那就是“克”。

    这样,按照陈寅恪名字中“恪”字的读音,就出现了读“确”的“正确派”和读“克”的“恪守派”。
正确派”有一个有力的证据,那就是陈寅恪的夫人、子女也都把这个“恪”字念成“确”。陈寅恪女儿陈美延说过,她在北平上小学时起,在填学籍报家长名时就读“确”。而在陈寅恪先生曾经任教的中山大学的一些老人还记得,每当有人将陈先生名字念为“克”时,陈夫人纠正说要念“确”。由此,把“恪”读成“克”渐成气候,一些刚入大学校园的历史系学生,往往会把陈寅恪的“恪”念“克”,这时总会有老师耐心地纠正说这个字在这里念“确”。当这个学生毕业以后当了老师,就会用同样的方式纠正新一代的学生。

但是,“恪守派”有比陈夫人更强有力的证人,那就是陈寅恪本人。1940年5月陈寅恪致牛津大学的英文亲笔信的署名是Tschen Yin Koh,证明他本人“恪”的读音成接近“克”,而不是“确”。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先生和他的夫人杨步伟女士写的《忆寅恪》一文中有这样的记录:“我那时是用英文写的日记,记了Y. C. Chen括号里注‘陈寅恪’。......到了八月二十日才发现寅恪用的自己的拼法,那天的日记上就写了去访‘YinKo Tschen’。‘陈’字的拼法当然就是按德文的习惯,但是‘恪’字的确有很多人误读若‘却’或‘怯’。前者全国都是读洪音ㄎ母,没有读细音ㄑ母的,而‘却、怯’在北方是读ㄑㄐㄝ,所以我当初也就跟着人叫他陈寅ㄑㄐㄝ;所以日记上也先写了‘Y. C. Chen’了。(参见《陈寅恪印象》,钱文忠编,学林出版社)。

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同一个“恪”字,陈寅恪本人读ko,而陈夫人、子女以及同事、学生坚持要读“确”,而陈寅恪本人也不去纠正呢?对这个似乎令人疑惑的现象,我认为并不奇怪。打个比方来说,许多姓“黄”的南方人,自己念的时候发出的是“王”的音,旧式音标拼出来是Wong。这些黄姓人来到北方,听见北方人按照字典上的发音称他们的姓为“huang”时,并不会感到意外,更不会去纠正。所以,我推论“恪”字念“ko”是家乡音,而 “恪”读成“确”是字典音。尽管《说文解字》和《新华字典》都只标出了“克”一个音,但是这并不能排除陈寅恪生活的民国时期的字典上“恪”字还有另外一个标准读音,也就是“确”音。查一下就知道,商务印书馆于民国四年(1915)出版的《辞源》,其“恪”字条下的注音是:“可赫切(即ke),亦读如却(即que)。 1937年商务版《国语辞典》也收有恪的两个读音。1979年上海辞书版《辞海》注音为:恪(ke课,旧读que却)。直到1985年12月,在由国家语委、国家教委、广电部联合发表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中,才把 “恪”统读为“克”。但是,直到现在,沿用了民国体系的台湾字典上的“恪”字依然有“克”和“确”两个音(见附图《林语堂英汉字典》)。

也许“正确派”和“恪守派”们还要继续争论下去,但对于外国人来说,无论中国人把“恪”字的拼音写成ke还是que,他们念出来都接近“克”。当然,这只是一个有趣的巧合罢了。
-----------------------------------又:
陈寅恪先生的大女儿学的是医学,定居成都;二女儿学的是生物学,后来到了香港;三女儿陈美延学的是化学,在中山大学执教.  
  陈美延教授在搜集,编辑陈寅恪先生的文集时,我提供过一些书籍给她查引文.我也有很多问题请教她.比如,"恪"的读音,我问过她.她说,她在北平上小学时起,在填学籍报家长名时就读"què (却)".女儿不会读错的.而且,师母,黄萱,刘节,周一良,季羡林都这样读.这个字的读法来自先生祖籍江西修水的族谱,属于客家方言的旧读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12-25 13:50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