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4-2-9 16:48:08
|
显示全部楼层
二、众多的军事学校培养了人才
梅县最早兴办的军事学校应该算是]907年的松口体育学堂。1907年元旦前,同盟会员领导的饶平凤凰山起义失败,是年4月,再次领导的饶平黄岗起义也失败。这两次起义,梅县松口同盟会也都派人参加,失败后回到松口认真总结研究失败的教训,鉴于没有经过军事训练的武装队伍,实难于和训练有素的武装敌人作战。经多方商议,决定假温氏精庐(温靖侯的住宅)为校址,由谢逸桥筹借经费,以培训新学所需体育教师为名,开设松口体育学堂,培训革命军事骨干人才。松口体育学堂由谢逸桥、温靖侯函请广州陆军速成将弁学堂的嘉应籍学生姚雨平、张醁村、余则通、张辛田、廖益通、廖挺伦、陈次牧等为军事教员,聘请留学日本体育学校毕业回国的同盟会员林修明、温奋立为器械体操教员,当地素负盛名的拳师谢仲文、张五棠为武术教员,指派学生中的同盟会员温翀远、丘哲、梁受谦、张作新等负责管理学生生活。课程分学科、术科:学科有战术、测量、简易架桥、行军部署、作战方略,以及进退攻守等课程;术科主要是连队以下制式教练、操场动作及射击教练。而体育训练则有田径、器械体操、球类等项目。松口体育学堂虽然办了一期,招收学生120人,但它为孙中山领导的武装起义输送了一批军事人才。广州黄花岗起义,体育学堂参加者有30多人,七十二烈土的饶辅庭、林修明、周增就是体育学堂的师生。武昌起义后在各地组织光复的斗争,如韩江支队司令姚雨平、参谋长张醁村,光复潮州的领导人郭典三,光复梅州的领导人温翀远、廖叔唐、熊越山等,都是梅县松口体育学堂培育出的军事人才。他们为辛亥革命立下了不朽的功绩。
清朝末年,两广总督张之洞在广州城外十里的长洲博学馆筹建广东水陆师学堂,水、陆学生各招70名。陆师学德文,分马步、枪炮、营造三项,三年期满,择优者出洋,分赴各国陆军学堂学习。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清廷在全国上下强烈要求整军经武、变法图强的呼声下,编练新军,增设武备学堂。在广东就设有广东武备学堂、广东随营将弁学堂、广东陆军速成学堂、广东陆军小学堂。梅县子弟子多有在以上军校就学,如:邓仲元就曾在广东随营将弁学堂步兵科毕业,后留任助教,再任广东陆军小学校长;刘志陆于广东陆军速成学堂毕业;黄镇球曾在广东陆军小学就读;黄慕松在广东武备学堂毕业后,选送国外留学,回国后又任广东陆军小学教官、监督。在广东讲武堂就读过的还有张文、黄和春等;在广东陆军速成学校毕业的还有黄任寰、李济民、杨幼敏、陈见田等。
创办于1909年的云南讲武堂,是近代史上有名的军校。该校毕业的学生对于辛亥革命、护国讨袁、护法靖国、大革命、抗日战争,以及解放战争诸战役都有所贡献。朱德、叶剑英元帅就是该校杰出的优秀学生,梅县一批将领也毕业于该校。为什么梅县人氏会到西南昆明的云南讲武堂就学呢?云南讲武堂由云贵总督李经义创办后,复由日本士官学校毕业生蔡锷、唐继尧执滇军政权后不断扩充,学校规章制度、课程设置悉照日本士官学校的一套,严格培养学生。再加上云南在护国讨袁、护法靖国后声威大振,为海外华侨所钦仰。华侨多有支持,并派选子弟入学。所以云南讲武堂既招收华侨子弟,也招收侨属学生。梅县是华侨之乡,所以有的梅县人从东南亚前往云南,有的则直接从国内到昆明,就读于云南讲武堂。所在云南讲武堂就读的梅县籍人氏占广东籍的大部分,他们中有叶剑英、曾举直、赵一肩、李扩(以上四位为梅县东山中学毕业生)、邓琪渊、邓育三、郑介廉、曾其清、蔡公武、叶植南、梁国材等。1921年4月中华民国政府在广州成立,孙中山被选为非常大总统,并积极组织力量,准备北伐。叶剑英邀集在广州的云南讲武堂毕业的华侨同学20余人,联名向孙中山请缨北伐,深受孙中山的赞赏。1922年6月陈炯明叛变孙中山,叶剑英邀集10多位云南讲武堂的华侨同学,在广州小马站曾家祠秘密集会,以云南讲武堂全体华侨同学名义,发表通电,声讨陈炯明。总之,梅县人民的子弟在云南讲武堂毕业后,无论是支持孙中山革命,还是参加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战争,都作出了贡献。
中国近代史上规模较大的正规化军事学校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它是清末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事政治集团在编练新军,引进东西方先进军事技术和军事教育体制的基础上创办的。从1912年开办,到1923年结束,共办九期,培养了步兵、炮兵、骑兵、工兵、辎重兵等科初级军官6500多名。他们有的成为独霸一方的军阀,有的成为国民党的高级军政人员,有的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战士。无论是在北伐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都有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生参与,并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和影响。梅县子弟多有北上投考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后成为将军的。他们中有:一期的吴尚志、李鼎曾,三期的刘统,四期的李树棠,六期的黄镇球、周熹、陈海华、黄琪翔、梁世骥,八期的黄国俊、黄占春、邓鸣汉、张简荪,九期的张光。梅州市大埔县的吴奇伟、罗卓英将军,五华县的缪培南将军,此外惠州的叶挺将军,肇庆的余汉谋将军、吴川的李汉魂将军,均是保定军校毕业生。梅县人在保定军校最优秀的毕业生要数“二黄”上将,一位是黄琪翔,一位是黄镇球。黄琪翔回粤后,历任粤军一师后方办事处参谋、十二师团长。1926年参加北伐,次年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副军长兼十二师师长、军长;同年冬与张发奎发动广州政变,任广州卫戍司令,后参加镇压广州起义。1930年参加组织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任军委会主任委员。1932年参加淞沪抗战,次年参加福建政变,任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委员,军委会委员和参谋团主任。1937年后历任第八集团军副总司令、军委会政治部副部长、第二十六集团军总司令、第十一集团军总司令、第六战区副司令长官、中国远征军副司令长官等。1947年任驻德国中国军事代表团团长。建国后,历任中南区军政委员会委员兼司法部长、国防委员会、国家体委副主任、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副主席等。而黄镇球回粤后,曾任粤军第一师参谋、副官长,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十一师团长、琼崖警备司令、第四军第二十六师师长。1929年赴德国学习防空学,1933年归国后历任防空学校校长、防空委员会副主任、南京防空副司令、防空委员会防空厅长、防空监、防空总监等。抗战胜利后,任联勤总司令、参谋次长、国防部次长、国防部后勤总司令、广州行辕副主任、广东绥靖公署副主任、广东省保安司令。1949年去台湾,复任联勤总司令、国防部副部长、总统府参军长、台北卫戍司令、台湾警备司令、总统府战略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
黄埔“陆军军官学校”是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一所军校。黄埔军校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在苏联的帮助下,由孙中山亲手创立的军事政治学校。它首创了崭新的革命军事制度,建立了反帝反封建的赫赫战功,培养了大量的军事政治人才,也为梅县培养了一批将军。叶剑英参与了黄埔军校的筹办工作,并任教授部副主任,郭冠杰担任黄埔军校武昌政治演讲班政治教官,赵一肩担任黄埔军校潮州分校第二队队长、教官,熊锐从法国、德国留学回来后到黄埔军校工作,黄慕松担任黄埔军校高级班副主任,陈季博从日本留学回来后任黄埔军校政治教官,温翀远也曾在黄埔军校任教。至于在黄埔军校学习训练的梅县青年达50多人,黄埔一期的梅县学员有:杨挺斌、胡博、李国干、谢清灏、侯又生、梁锡祜、梁干乔、叶干武、张伟民、张淼五、李铁军、俞公普,黄埔二期的梅县学员有:邓仕富、叶斐文、李公民、张炎元,黄埔三期的梅县学员有:朱云卿、李可良、吴用淮、洪有成、范云程、曾宪鉴、刘挺志、刘伯英,刘国用、钟毓、谢品芳、谢镇南、谢懋权、谢我青、萧绍贤、萧宽岳、萧毓麟、温祖铨、古克炎、徐开文、黎崇裕、刘志坚、熊志一、薛让坤、刘公陆、李国辉、吴公武,黄埔四期的梅县学员有:陈国祯、廖公达、黄壮飞、陈笑岩、汤鹏林、林震、杜若、张公达、何大可、侯志明、曾维汉、钟义春、刘振鸣、叶简修、张飞霞。以上为1924年至1927年间在黄埔军校就读的梅县学员。其中最杰出的优秀学员要数朱云卿和李铁军。
朱云卿黄埔军校毕业后,1926年秋任中共北江特委委员,主办北江农军学校,任主任兼军事教官。1927年4月成立北江农民自卫军总指挥部,任参谋长,率军北上武汉;9月参加秋收起义;12月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参谋长。1928年夏任工农革命军第四军第31团团长,率部参加创建、巩固和发展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井冈山的黄洋界保卫战就是他亲自指挥的。1929年调升红四军参谋长。1930年任红军第一军团参谋长,1931年任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参谋长,主席为毛泽东,副主席为朱德;还兼任红军一方面军参谋长,总司令为朱德,政委为毛泽东。这年5月因病治疗,在吉安东固后方医院被国民党特务杀害。而李铁军黄埔军校毕业后,参加北伐战争,任第二师排、连、营、团长。1930年任第一师第一旅旅长。1936年任陆军第九十五师师长。1937年8月参加淞沪抗战,在吴淞、宝山、月埔一带抗击日军,升任第一军中将军长。1939年调任七十六军军长,1944年升任第二十九集团军中将总司令,驻防甘肃河西走廊侧新疆。1947年胡宗南抽调整编第三师、整编第十五师、二O六师等部队会同洛阳守军共八个旅,组成第五兵团,以李铁军为司令官;这年9月,国民党和三青团合并成立新的国民党第六届中央执行委员会,他被选为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1949年前往台湾,后移居国外。
梅县人担任军校校长,不但为家乡培养军事人才,更为全国培养军事人才。叶剑英1932年担任中国工农红军学校校长兼政委,黄埔一期的梁锡祜也曾在该校任主任教官,卢伟良则在该校学习,该校培养了2160人。1948年叶剑英任华北军政大学校长兼政委,培养了12186人。1958年后叶剑英担任军事科学院院长兼政委,培养了不少高级军事科研人才。黄慕松1928年任陆军大学代理校长,1933年任陆军大学校长,梅县人在陆军大学受训、就读过的就有:叶植南、温鸣剑、李汉冲、张文、黄和春、温靖、黄伯韬等,以上各位日后都成为出色的将军。
出国留学,也是梅县人成为将军的一条途径,其中留日、留德、留苏为多数。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就读的有:黄慕松、黄承思、杨志澄、林振雄、张引士、林万里,黄慕松还进入日本陆军大学深造。留日本的还有:谢逸桥、谢良牧、温翀远、郭冠杰、丘哲、梁晦庵、温靖侯、温奋立、陈季博、陈烙痕、李景灏、郑天保、黄和春等。赵一肩则是留学日本又留学德国的,留德还有:黄琪翔、黄镇球、梁世骥、俞向阳、杨兢华等。留学苏联的有:叶剑英、梁干乔、李雾仙、凌育昌等。留法国的有熊锐等。留学美国的有:吴汉良、黄健添、温鸣剑等。值得一提的是温鸣剑将军,他少年考入黄埔军校潮州分校,后入陆军大学学习、任教,被送美国西点军官学校深造。抗战爆发后回国任十八军六十七师少将师长。太平洋战争爆发,中、英、美中国战区陆空联军总司令部成立,中国政府派他为总部中将副参谋长,驻加尔各答。1944年日军进犯长沙、衡阳,他以师长身份率领二十七集团军新编二十师参战,又被调任青年军209师师长。1945年任徐州第九军官训练处主任。1948年任陆军步兵学校校长兼国防部第四厅厅长。1949年任海南警备副司令兼步校教导师师长,旋调往瑞士在联合国某总部工作。1950年美国发动侵朝战争,美军拟派他赴朝为美军顾问,拒绝参与,从而定居瑞士。1983、1985、]987年先后三次应邀回国,曾在天安门台上观礼和参观军事演习等,还被黄埔军校同学会选为理事。
三、战争的时代造就了将军
没有战争是无法造就将军的。中国百多年连绵不断的战争,造就了一大批将军,也为梅县造就了一批将军。鸦片战争前,梅县人王韶光赴广州经商,并受石行会馆聘任书房,兼业讼师。1841年5月,三元里人民发动抗英斗争时,捐资组成义勇军,督率石行工人和广州城郊东北六社客民参加战斗,被清廷赏给六品军功,事后积极组织团练,并建立东平公社、东平社学,参加广州人民反英入城斗争。
太平天国起义更是梅县客家人的起义。天王洪秀全祖籍就是梅县石坑乡磜下村,南王冯云山、东王杨秀清、遵王赖文光、赖汉英等祖籍都是在梅县。而太平天国军队将领中,梅县人氏也不少。如顾王吴如孝、匡王赖文鸿、心王侯观吐、江南文将帅李文炳等均是。太平天国最后覆灭又是在梅县。怪不得左宗棠在剿灭太平天国起义军后向清廷的奏报中说,“太平军起于嘉应,灭于嘉应”(本人有专文论述)。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