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941|回复: 3

【转帖】早期南洋华人首富张弼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7-8 01:39: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早期南洋华人首富张弼士

● 韩山元 (2001-12-24)

  张弼士是谁?他是百年前南洋华人首富,财力有如当代的林绍良。他与中国、印尼、槟城及新加坡都有不解之缘。他对新加坡影响最大的一件事是:在1905年推动并筹组了中华总商会,这个华社最高机构诞生在哪里?答案:同济医院。


  如今,旧同济医院变成了酒楼,而张弼士在槟城的古色古香的故居,经重修后已成为一座对外开放的展览馆。

亦官亦商当上驻新总领事

  张弼士的一生,是19世纪末华人发财致富,亦官亦商,权力与财富相结合的一个典型。

  他本名振勋,字弼士,号肇燮,在南洋成名后,一直以“张弼士”通行。1841年(一说1840年)12月21日(清道光二十一年十一月初九)生于广东省大埔县。父亲张兰轩是乡村私塾教师兼中医师。

  张弼士幼年随父读了三年书。1858年出洋到印尼的巴达维亚(今雅加达),在一家华人纸行当杂工,后升任管帐,得雇主信任,将女儿嫁给他,并协理店务。岳父死后,他自立门户,开了一家酒行,销售各国名酒。他深知在海外经商之道,那时,印尼是荷兰的殖民地(那时称荷属东印度),他极力结交荷兰殖民当局,获准承包酒税与典当税,又承包荷属一些岛屿的鸦片烟税,于是财源滚滚。

  1866年,张弼士在印尼创办裕和垦殖公司,开始大规模垦荒种植。1875年,在苏门答腊开办亚齐垦殖公司。1877年在荷属怡里创办裕兴垦殖公司。1878年在爪哇日惹,与张耀轩合资创办笠旺垦殖公司,垦荒种植咖啡和茶叶等,职工多达数千人。他还与人合资创设了日里银行。

迫使德国邮船公司低头

  张弼士于1886年在槟城创办万裕兴轮船公司,购买了三艘轮船航行于槟城、亚齐之间。

  1898年,有一次他要从雅加达到新加坡办理商务,德国邮船公司歧视华人,他想买头等舱船票被拒,与他同行的澳洲籍姨太太因为是白种人却可以乘头等舱,这可把他气坏了,他表示以后“我的商船一律不卖票给德国人。”

  不久,张弼士在雅加达创设裕昌远洋航运公司,在亚齐开办广福远洋轮船公司,往返于新加坡、香港等地,以低价与德国邮船公司竞争,迫使德国公司取消了华人不得乘坐头等舱的规定。

  从1898年起,张弼士将业务扩展到马来亚半岛与新加坡。1912年,他在槟城开办了万裕兴垦殖公司;并组设万裕兴总公司,以应接各埠支店汇兑财货。此外,他还经营药材业,在新加坡、雅加达、香港和广州等地开设药行,组成了庞大的药材集团。

  成为南洋巨富后,张弼士念念不忘故国,打算回国发展实业,也希望在国内获得政治地位。  

  1892年,清政府任命张弼士为驻槟城首任领事。1894年升任新加坡总领事。1898年北洋大臣李鸿章电召他回国,任以粤汉铁路帮办,次年升总办。1900年再负责督办粤汉铁路。1903年清廷二次召见张弼士,赏给他侍郎衔(相当于副部长),以三品京堂候补。次年10月,他第三次被清廷召见,他上书提出振兴经济12条建议。

  清廷采纳了他的建议,赏给他头品顶戴,补授太仆寺正卿(地位相当于钦差大臣),任命他为考察外埠商务大臣,兼槟城管学大臣;并兼办闽广农工路矿事宜。

  张弼士受命回到南洋,即在槟城筹设了中华总商会,并往马来亚各地劝导华人设商会与办学。1905年又在新加坡同济医院内筹组中华商务总会(这段往事详见另文)。1907年4月,张弼士被任命为督办铁路大臣,管理粤汉铁路事宜。

  1894年,张弼士在烟台创办张裕酿酒公司,自种葡萄700余亩试酿葡萄酒,经过10年经营,张裕公司的酒风行全国,远销全球,成为中国八大名酒之一。

热心福利和教育事业

  张弼士一生热心社会福利和教育事业,生平所捐义款数十万银元。他任海外商务大臣兼槟城管学大臣时,曾捐资8万元创办槟城中华学校,又在新加坡倡办应新学校。他还给香港大学堂捐款10万元。辛亥革命后,他捐助福建民军7万元,又在汕头购置房屋数十所创办“育善堂”,专为当地居民及嘉应五属学生办福利。晚年还遗言捐助广州中山大学和岭南大学修建校舍。现在中山大学有一座“张弼士楼”纪念他。

  1916年9月12日,张弼士病逝于雅加达,遗体经槟城、新加坡、香港,最后到他的故乡大埔安葬。沿途英国与荷兰殖民政府部门下半旗致哀。遗体运到大埔时,国民政府特派广东省省长朱庆润亲赴大埔致哀,诚可说极尽哀荣。


张弼士槟城故居对外开放

  张弼士足遍东南亚与中国大江南北,住过的豪宅难计其数,但经过近百年的风风雨雨与战火洗礼,完整保留下来的屈指可数。在东南亚,唯一保留得最完整的张弼士故居,应是槟城的“蓝屋”。

  在槟城,你要是问人:怎么去张弼士故居?恐怕没几个人说得上。你要是说“蓝厝(屋)”,没人不晓得。

  蓝屋坐落在颇有诗意的老街:莲花河街(Leith Street)。也许百年前真有莲花,也真有一条河吧,现在看不到莲花,也见不到河,却留下一个雅名。莲花河、蓝屋,以及周围十来栋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时代的百年老屋,编织成了一幅殖民地时代的风景画。

  张弼士故居不仅是全马现存最大的清代中国园林式豪宅,在整个东南亚,同类的百年巨宅恐怕也找不到第二座(新加坡的陈旭年故居面积小得多)。以下关于蓝屋的数字或许有点枯燥,但不是没有意义:

  ·占地5万3000平方英尺,建筑面积3万4000平方英尺。

  ·共有38间房,5个天井,7个楼梯,220扇窗。

  ·建于1897年,1995年进行全面整修,并发展成为一座对外开放的展览馆。

  重修后开放供人参观(天天开放,要买入门票)的蓝屋,如今已成为槟城一个新景点,它像磁铁般吸引了千千万万来自五洲四海的游客,特别是对古建筑怀有深情的人们。管理员说,经常有世界各地学历史与建筑及绘测的大学生由老师带领来参观与考察。记者上个月到蓝屋参观时,就遇到十多名来自日本一所大学建筑系的教授与学生,他们观察得非常仔细,连各个门窗上的图案与文字都不放过,一一做记录。

缺华文说明是美中不足

  只是有几点遗憾:很少新加坡旅行社办的槟城游将蓝屋列入行程,除非特别提出要求。

  蓝屋虽是中国古典式建筑,但内外所有展品的说明文字,却是以英文为主,加上一点马来文,华文说明一个也看不到。那名女讲解员讲得很生动,很详尽,一句话:很精彩。但也很遗憾:她不懂华文,也不会讲华语。结果是:好多原来的华文,她用英文讲了之后,问她华文怎么写,她就当场“死火”。

  张弼士一生有七个太太(一说八个),多数是在南洋娶的,但有一个洋太太是澳洲人,还有一个是上海小姐。最小的姨太太一直住在槟城这座蓝屋里。

蓝屋兴建七年才完工

  蓝屋是在1897年动工兴建的,用了整整七年才完工。动工那年,张弼士任清政府驻新加坡总领事,兼辖槟城、马六甲及附近英国殖民地事务。因此,他经常往返新槟两地。蓝屋竣工,他已升任商务考察大臣,光绪皇帝曾接见他,并授予太仆寺正卿衔(位列二品,当时满清官阶分九品,一品最高。县令列七品,州官也不过四品),在获得清政府授予官衔的南洋富商中,数张弼士的地位最高。

  蓝屋的女讲解员说,张弼士学语言的天分很高,除了南洋通行的各种华族方言外,他还能讲英语、荷兰语与马来语。他晚年还经常穿洋服,偶尔也吃西餐。蓝屋外观虽是很中国,但内部陈设却是华洋融合,体现了中西合璧。

  张弼士的亲属于1991年准备将蓝屋卖出,后由四名当地富人合资买下。1995年,新业主进行全面重修。工程完成后,这座百年老屋就成为一座气派不凡的展览馆,对外开放。

  想体验一下张弼士时代的蓝屋生活滋味吗?大宅内有几间装修得窗明几净的客房出租(三星级酒店的收费),要不要试一试?

《联合早报》

******************************
http://www.zaobao.com/chinese/region/malaysia/pages/malaysia_chinese241201.html

[ 本帖由 南洋客 于 2003-7-8 01:46 最后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3-7-28 05:29:53 | 显示全部楼层

RE:【转帖】早期南洋华人首富张弼士

张弼士和张振勋是同一人。

https://www.hakkaonline.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058&highlight=%D5%C5%2B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6-13 12:03:35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张弼士:中国葡萄酒之父

当我们打开电视、报纸等媒体,耳闻目睹“传奇品质,百年张裕”的中国葡萄酒驰名品牌广告时;当我们陶醉在金奖白兰地、解百纳干红、雷司令干白、味美思等世界名葡萄酒的醇厚芳香时,我们不应忘却一个人———张弼士:一位出生在大埔的客家骄子,被海内外人士誉为近代著名爱国侨领、振兴中华实业先驱和“中国葡萄酒之父”的传奇人物。
       最近,大埔县委、县政府正在积极实施“名人名居”战略以推动“人文兴县”,他们把梅城至大埔张弼士故居的旅游线路列入了“梅州市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特色线路”加以重点保护开发。

中国葡萄酒之父张弼士故居光禄第全貌。


       南洋首富与著名爱国侨领

       走进那如同张裕葡萄酒一样令人回味的岁月,我们会发现,在他的身上,不仅有着波澜壮阔的传奇,更有着令人荡气回肠的精神。
       张弼士(1841年—1916年),别名振勋,大埔西河镇黄塘车轮坪人。小时候家境清贫,只跟随在乡村当塾师的父亲读过3年书。18岁时张弼士毅然只身远赴南洋荷属巴达维亚(今印度尼西亚雅加达)谋生。张弼士从当一家米店勤杂工干起,经过10年左右的艰苦卓绝的打拼,一跃成为当时个人资产达白银8000万两的南洋华人首富。张弼士以爱国爱乡的精神和铁骨铮铮的民族气节给当时海内外华人以强烈的感召力和凝聚力,也给当时积贫积弱的祖国和举步维艰的革命事业以慷慨支持:
       ——辛亥革命初兴,张弼士即鼓励儿子张秩捃加入同盟会。当革命党人在海外秘密活动时,张弼士便指示其南洋企业秘密援助,并通过胡汉民暗助孙中山30万两白银。辛亥革命爆发后,张弼士又向孙中山捐赠一笔巨款,后来他还给福建民军捐赠白银7万两,1904年又为东海海防捐筹巨款。
       ———1900年黄河决口成灾,他深为同胞遭难而忧虑,发起募银百万余两赈灾,清廷赐建“乐善好施”牌坊。
       ———张弼士在海外弘扬中华文明更是不遗余力,在新加坡等地,他创办了中华学校和应新华文学校,又专门设置福利基金为外出学子辅助学费。在他的带动下,新加坡、马来西亚两地相继兴办了8所华文学校。
       张弼士的拳拳赤子之心,殷殷报国之志可见一斑。

       红顶商人与中国工业化先驱

       张弼士深受清廷器重,是地道的“红顶商人”。他不仅驰骋于晚清时期的国内政商两界,还经常代表清政府在海外叱咤风云。他先后担任清政府驻新加坡总领事、商部考察外埠商务大臣、闽粤两省农工路大臣、钦命头品顶戴、光禄大夫、粤汉铁路总办、佛山铁路总办等职。民国初年,还被任为总统府顾问、工商部高等顾问、立法会议员、全国商会联合会长等。
       尽管张弼士是一位深得晚清政府看重,甚至见了慈禧都可免跪的红顶商人,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后来北洋军阀政府的相互倾轧,他却看得十分透彻,故对参政并不热心,把一生的主要精力都倾注于“实业救国”。
       张弼士主张“主权自掌,利不外溢”。他常对人说:“生为中华民族,当效力于中华民众。”他不惜把大量资金移归祖国各地兴办大批现代工业企业。1892年,张弼士应邀回国共商实业兴邦大计并亲赴烟台考察。考察完毕后他立即决定投资300万两白银,开辟3000亩葡萄园,红红火火建造了中国第一个、也是亚洲最大和世界第三大的葡萄酒工业园基地,成立了以其姓氏“张”开头,以“裕”取意祖国昌隆兴裕的“张裕葡萄酿酒公司”;1905年,历时11年的亚洲最大地下大酒窑建成。1914年1月20日注册商标张裕“双麒麟牌”的葡萄酒横空出世。1915年,张弼士应美国总统威尔逊邀请,带领中国代表团出席在美国旧金山召开的“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张裕的4种葡萄酒(可雅白兰地、红葡萄酒、味美思和雷司令)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一举夺得了一个金奖三个优等奖!这是中华民族的产品在世界上获得的第一块金牌!中国人从此拥有了令西方人称道的金奖白兰地和系列葡萄酒,打破了洋酒不可战胜的神话!
       除了创办张裕葡萄酿酒公司外,张弼士先后在国内兴办了10多家现代工业公司。据专家学者考证:张弼士是中国第一辆拖拉机的制造者,第一批工业化国产机器制砖厂、玻璃制造厂、机器织布厂的创始人。

       说不尽的百年张裕

       有人说,“张裕”是一座“文化金矿”。100多年过去了,他和他亲手缔造的世界品牌给世人留下了无穷的精神财富。历史不会忘记,1912年,孙中山先生到“张裕”参观时挥毫写下了“品重醴泉”四个大字;1954年,周恩来总理用张裕金奖白兰地在日内瓦会议期间宴请与会代表,被称为“金奖白兰地外交”;1992年张裕公司成立百年庆典,江泽民同志亲临视察并写下“沧浪欲有诗味,酝酿才能芬芳”的佳句。
       带着对历史人物的虔诚“朝圣”之心,记者驱车来到位于大埔县西河镇的张弼士故居光禄第。这是一座建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历经百年风雨而保存完好的“大宅门”,建筑面积约4180平方米,三堂四横一围,共有18个厅、13个天井、99个房间,是罕见的大型客家围龙屋。其飞檐斗拱、雕梁画栋的建筑气派不亚于山西“乔家大院”。院门前有清政府御赐“乐善好施”,“急公好义”牌坊,正门上的“光禄第”匾额为清代名臣李鸿章手书。
       记者欣喜地看到当地党委政府正在为弘扬这位历史人物大做“文章”。至目前大埔通过多方筹资共投入资金近100万元,修缮了故居、扩建了停车场等旅游配套场所、张裕酒文化展馆、客家民居文化图片展室等项目,并把包括故居、附近山地、码头、田园、村落列入了面积达88.9万平方米的旅游用地控制规划范围,一个以张弼士故居为中心的大埔客家民俗文化村呼之欲出。
       诚然,张弼士留给我们的,绝不仅仅是宏大的故居、金牌的商标和名酒的芬芳,更重要的是,他留下了意味深长的酒文化和伟大的客家人精神。在实施“四个梅州”战略和建设“世界客都”的今天,我们有信心也有一种使命,要将这位“实业救国”先驱的遗志发扬光大!

    ▲张弼士头像。(李锦让 摄)
http://www.mzrb.com.cn/news/0406/13/040613001.htm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6-13 12:54:06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不出这是大豪门。普通的民居,墙上已有斑剥,风景甚佳,神往!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12-23 02:01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