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梅州客家迁入广西的历史和现状/彭剑钊 钟铿
“帆从梅江出,乡音忆梅州。”说明梅州是多少年来客家人走上了全国、走上了世界的一个辐射中心,海内外许多客家人都与梅州有着密切的民系关系。广西客家人不少也是如此。
广西客家现有约450万人,他们大部是明清时期从广东、福建先后成批迁徙进来的。历史上梅州客家迁入广西,大部分也在这个时期。他们迁入大抵可分三种情况:一是从广东嘉应州(梅州的古称)直接迁入广西陆川、博白、平南、桂平和其它各县;二是先从嘉应州迁入广西柳城、柳江、合浦等县;三是先从嘉应州迁至广西贵县、桂平、平南、玉林等地,然后再迁其它各地,经过几代人几十代人的繁衍生息,才最后完成这个迁徙过程。许多文献资料和文物古迹是最好的见证。柳州黄氏宗祠正堂对联写道:“宗开东粤迁西粤,派衍梅州及柳州”。柳城谢氏宗祠正堂对联写道:“梅水旧渊源,想当年祖德宗功,悫则著,受则存,世胄东山丕振勋,猷光二晋;柳城新谱系,迄今日孙谋子燕,文以经,武以纬,衣冠南国益蕃瓜,瓞秀三支。”柳江县罗家约200年前从广东兴宁县迁来,最早迁入四兄弟,现发展到520户2500多人。另据史料记载,梅州客家人早在南宋及元代就有少数迁入广西,桂东北富川县的杨氏宗族,就是南宋末年从广东梅州等处迁入。桂北三江县,在宋代,因金兵侵扰,有曹、龙、李、潘等21姓人家,从福建经梅州入桂。在元代,广东兴宁人刘贵魁,出仕桂林,即长期定居,其另支族人迁居苍梧县。广东梅州人杨文成、杨文昌兄弟,元初率家人迁入柳城县。稍后,有进士邹德宏之子孙从梅州五华县迁居平乐。现在广西客家人中,到底有多少其祖籍是从梅州迁来的呢?目前尚无确切统计,但据粗略估计约有广西现有客家人的半数。
从粤东梅州到桂东南、桂中、相距千里,当年梅州客家祖先为什么不辞劳苦,长途跋涉,远道而来,定居异域,究其原因,无非是仕农工商,为了谋生;土客械斗,或避战乱,祈求安定。他们远离故土,发扬披荆斩棘,吃苦耐劳,团结拼搏,奋发进取,勤俭创业,崇尚文化,敬老爱幼的客家优良传统,战天斗地,开荒垦植,发展农业,还兼营手工业、商业,同时也带来了较为先进的工具与技术,兴修水利,引水灌溉,打井,烧砖瓦,建厕所,种蔬菜,影响甚大。奋发图存的精神,使其在遍地荆棘、满目疮痍的恶劣环境中,都能生根、开花、结果。
到了现代,梅州客家来桂主要通过下述三种途径。首先是抗日战争时期,由于革命斗争的需要,梅州的共产党根据党的决定,不少转入广西,以中学教师为掩护,开展党的地下工作,在斗争中创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陈光是广东梅县人,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3年从广东转移到广西从事党的工作。1947年桂林“七月事件”后,从柳州调任中国共产党桂林市特派员,1949年1月中国共产党桂林市城工委成立后任书记。他到桂林后,向国民党反动派开展不懈的斗争,工人运动、农民运动和学生运动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党员也从原来的13人发展到130多人还建立了爱国民主青年会,团结了许多进步青年。1949年10月5日被叛徒出卖,遭国民党特务逮捕。在狱中,敌人对陈光进行严刑拷打,施以20多种酷刑,要他供出自己的身份、住址和组织关系,但他忠于党,忠于革命,忠于人民,始终没有暴露任何机密,1949年11月11日、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陈光在祖国黎明前壮烈捐躯,时年刚过“而立”之年。解放后桂林市人民政府为了纪念他生前的功绩,在风景秀丽的七星岩下,建立了庄严肃穆的陈光烈士纪念碑,供后人瞻仰、凭吊。艾锋是广东兴宁籍诗人,1939年加入中导共产党。1941年在桂林由他牵头与梅州藉党员潘佛章、,宋谷怀、卢怀杰、廖浩民、李哲民等成立了“南天出版社”,先后出版过《七月诗从》、《七月文从》等书刊,还出版了丁玲的《在霞村的时候》和路翎的《饥饿的郭素娥》等等。从此,南天出版社乃成为梅州地下党员的落脚点,并为不少党员介绍工作。1944年经桂林到都安中学任教的梅州地下党员有:何科明、李汉煌、伍秋兰、李素芳、胡方明、郭华、罗银英、董事长和欢、王日升等。由于党的力量迅速增大,使都安中学革命民主运动蓬勃掀起,培养了一批爱国革命青年,壮大了革命力量。1943年间,先后到忻城中学任教的地下党员有:张汉超、陈亚子、林静中、王映芬、罗方原、彭冲洪、张炎忠、张子扬等。次年秋,由于日寇进犯忻城,这批党员又先后转至隆山中学执教,随着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在党的领导下,隆山中学革命空前高涨,唱革命歌,演革命戏,读革命书,数百名学生参加读书小组,国民党反动派为之震惊。当时隆山中学第一任党支部书记张汉超,是广东兴宁人,1938年入党。1946年上半年由于国民党界反共加剧,隆山环境迅速恶化,张汉超被迫撤离。按党组织的决定,1947年7月他与何科明一起去桂西万岗准备武装起义,_途中受嫌被捕。在狱中,他们经受严刑逼供,始终坚贞不屈,在党组织的多方营救下,于1948年8月出狱后,两人同时走上武装斗争道路,1949年张汉超在解放战争中光荣牺牲。隆山中学第二任党支部书记彭冲洪,是广东兴宁人,1940年人党,在隆中时因环境急剧恶化,他沉着机智,稳扎稳打,从.1946年下半年起,在学生和地方进步青年中发展了十多位共产党员,建立了隆山县党总支,配合全国反“三征”运动,发动学生举行全校大罢课,为隆山武等斗争充分做好了组织和物质准备。1948年党组织又派1938年入党的何科明和胡方明二人至隆山加强领导,多次进击国民党反动武装,取得重大胜利,转入广西的梅州藉地下党员,大多数在广西立足生根,成家立业,解放后在不同的岗位上继续为党工作,其中不少担负着重要领导职务,成为当今在桂梅州客家的革命老前辈。
其次是新中国成年后,从五十年代初开始,历年都有大批梅州籍大学毕业生支边分配到广西参加经济建设,约达数千之众,其中也有部分是从广东或他省调职来桂的。他们大部分在首府南宁的区、市党政机关、高等院校、科研卫生部工作,也有一部分在地、市、县的机关、学校工作。这批人在科技教育领域中具有技术、管理、信息等方面的许多优势,众多同志已成为科学技术界的骨干,为广西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据1991年统计,现有在桂梅州客家人的成员中,计有:省厅级以上领导干部30余人,正副教授、高级工程师等高级职称人员312人,讲师、工程师等中级职称人员347人,处级干部190人。获得国家有突出贡献称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殊荣的有:庄应烘、钟铿、黄铮、冯深、卢斯飞、丘国春、杨凡、赖星华、刘振华、肖睿书、张奠华、郑妙昌、刘清宏等;荣获广西第三届民族团结进步个人称号的有:叶培、何忌、庄应烘等;还有数十人先后获得国家、省(部)级的有关奖励。
此外,从60年代起,还有从印尼、越南等国归来的华侨以及由祖藉地来桂从事商业和手工业的商人。现在旅桂的梅州客家人(不计祖先由古嘉应州迁徙来的)为数约达数万之众。
以上说明,在广西的梅州客家人具有严格的自强、自励、自律精神,继承发扬客家传统文化和客家精神,激励他们刚毅木讷,奋发图强,创立了蜚声的业绩。
来源:客家文化时空http://www.kjwhsky.com/topic.asp?topic_id=569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