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8988|回复: 48

【转帖】客家茶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12-4 15:36: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亭,作为一种小型的建筑物,最早出现在东周时期,它建在各国的边境线上,十里一亭,是士兵放哨的场所,也是边防线上的交通站。秦汉时期,官方又在十里长亭中间建一座传递邮讯的短亭。这就是“长亭复短亭”的诗句常常在中国古诗上出现的来由。

    随着时代的演变,长亭与短亭原有的作用消失,这些建在驿道上的长亭短亭便自然成了行人避风躲雨、歇脚休息的地方,也是至亲好友、爱者情人送别之处。

    客家祖先从中原扶老携幼,长途跋涉到南方来定居时,路途上那些长亭短亭给他们带来的种种慰藉,客家人当然是不会忘记的。从许多客家族谱中我们看到,胸中储满了道德良心的客家人一旦定居下来,便在宗族乡贤的率领下,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在大路小路甚至山径上,请地理先生堪舆好位置,仿照驿道上的长亭短亭,修建起一座座给行人避风躲雨的风雨亭、茶水亭。亭阁的形态多种多样,有民居式的、有牌坊式的;有土木结构的、有砖石结构的;有全族人捐建的,也有一家人或几个人捐造的。到了夏天,总会有人每天无偿地烧一缸茶水放在亭子里供路人止渴解乏。在风雨亭歇脚的一些路人,会在墙上题壁或漫画,打油诗、小笑话、警世良言……琳琅满目,被民俗研究者称为“风雨亭文化”。

    21世纪的今天,尽管村村都通了公路,许多人随身都携带着矿泉水,挑担行路长途跋涉者已寥寥无几,但客家地区捐资建造这种风雨亭阁的仍然大有人在。只是亭阁的样式有了许多变化,它的功能除了供行人避风躲雨外,更多的是让人歇息赏景。亭阁本身的可观赏性也是道路风景的一种点缀,一种道路审美的意蕴。

    面对着客家地区到处可见的茶亭、风雨亭,一位人文学者感慨万千地说:“这些亭阁硬件,是客家族群以人为本、关怀别人、广行善事的精神品格的一种写照。这种客家人真诚的人性美与人情美,就是客家族群历代英雄辈出、伟人不穷的文化底蕴。”(温礼明  叶卡  记者李传材  图  阳春 文)









来源:http://news.sohu.com/20041118/n223051372.shtml

==========================================================
苗栗》老茶亭重生 出關步道古意悠然

【聯合報】苗栗縣三級古蹟的大湖鄉十分崠老茶亭,經4、5年漫長修繕,終於完工。地方民眾對老茶亭重生,且加入出關步道的觀光行列,備感欣慰,也呼籲相關單位能再加強周邊景觀,讓老茶亭更具可看性。

這座位在苗60線上的老茶亭,百年前是官道上重要的休憩點,當地海拔接近800公尺,山勢陡峭,在運輸系統還不發達的年代裡,商旅往來,全靠這一條路,而整個大湖的開發,就在荼亭的見證下,與奉茶人溫婉的笑靨中逐一成形。

縣文化局長周錦宏表示,老茶亭對大湖人的歷史意義不容抹滅,90年由古蹟審查小組會勘鑑定,列為縣級古蹟,由文化局負責修繕,但經費爭取困難、也苦尋不著建築師,維修計畫一直延宕。去年6月間,經過變更設計後順利發包,全部工程並於去年12月完工。

周錦宏說,修繕前的老茶亭,地方曾多次整修,屋頂使用鐵皮;為了恢復原貌,文化局花了不少時間,找到老照片,才重建紅樑瓦岩、山牆、馬背收邊的原始樣貌,搭配原有的砂岩磚牆及2個可以燒碳的板岩茶座,重建古意盎然的茶亭,也是出關步道上最美的景點。

大湖鄉民代表徐鐵龍對等了4、5年才完工的老茶亭十分滿意,認為修繕後的老茶亭更美、更有味道,更能激發過往遊客的思古悠情,但也認為附近沒有公共廁所,綠美化也不足,希望相關單位繼續加強,提供相關配套設施。
==================================================================
http://miaoli.mmmtravel.com.tw/i ... eb_c&L3_id=3979
「十份崠茶亭」最近被苗栗縣政府列為縣定古蹟,建於日本大正十二年(1923年),位居關刀山北延主稜鹿仔望峰,與十份崠山間的鞍部上,東眺整個大湖縱谷,西望三義、銅鑼林野,坐落昔日商旅往來聯絡要津,也是早年運搬食鹽必經的「鹽道」中點站。

  根據建築及歷史學者考證,古茶亭為單開間敞廳式建築,左右山牆設圓拱形門洞,三面壁體均用土產沙岩塊石砌築,孔隙塗以糯米泥強固,硬山擱檁結構。建築主體以石塊堆砌呈「ㄇ字形」,缺口正面朝向馬路,兩側有相對之石拱門,後壁開有左右對稱的石條窗。

[ 本帖最后由 andrew 于 2007-11-27 12:10 编辑 ]

大湖鄉十分崠老茶亭經多年波折,終於完工,它樣貌古樸,成為觀光新景點。

大湖鄉十分崠老茶亭經多年波折,終於完工,它樣貌古樸,成為觀光新景點。

維修中的茶亭.

維修中的茶亭.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收起 理由
andrew + 2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12-4 19:34:26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兴宁,茶亭的形态更多的是穿心式的。
一般是建在路中间,下面可以过汽车。
可惜找不到照片。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12-4 21:35:51 | 显示全部楼层
梅县俺没见过,也可能因为本人见识少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12-4 22:00:05 | 显示全部楼层
Posted by 柠檬黑咖啡 at 2004-12-4 21:35
梅县俺没见过,也可能因为本人见识少

现在很少了,因为公路在不断的扩大。全兴宁能够保存下来我估计都不会超过5个。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12-4 22:00:59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客家人与茶亭

客家人与茶亭     ○黎金本


       有人曾把客家人比作是中国的“吉普赛人”,也有人曾作这样的解释:“客”是流动,是走的;“家”是固定,是停的;而“客家”就是走走停停、停停走走。
       翻开客家人的历史,他们经历过无数次的迁徙,大部分人最后才在贫瘠的闽粤赣交界山区落地生根。经过严寒才知道太阳的温暖,经历过艰辛的“客”,才知道“家”的安乐。走为停,停为走,只有客家人才最能理解体味漂泊在路途中的跋涉者的艰难与困苦。在客家地区,人们最难以忘怀的就是在大路旁,哪怕是人迹罕至的山野间(特别是在翻山过坳的山顶或半山腰),都能看到默立在路边的茶亭。各处茶亭的构造大同小异,基本上都是拱成圆形的敞口门,亭内沿着墙根垒起半膝高的平台,供路人歇息。有的茶亭有意建在有泉水的地方,供路人解渴。二、三十年前及更久远的漫长岁月里,在那以肩挑步行为主的年代中,茶亭的主要用途是供过往路人在酷暑盛夏时乘凉,寒冬腊月时避风,暴雨骤降时挡雨。
       建造茶亭在客家地区也和修路造桥一样,属于行善积德、荫庇后世的美举,只要有人牵头造亭,大家便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所以在客家地区茶亭建得特别多,只要你一出门,走不了几里路就能见到茶亭。
       在过去,交通、通讯均相当落后的客家地区,亭壁还是村民间互通信息的媒介,如:“阿钦古,我先到公塘圩贤记店等你”等用瓦片或小红石写的字样,就是例证。同时亭壁还是人们抒发感情的场所,如笔者曾见过这样一首诗:“西中读书三年,今日回家耕田,早知今日如此,何必当初花钱”。从中我们不难想象出一个外出求学的中学生,考场失意后,挑着被帐在亭内歇息后对现实所作的感慨,当然诗中也表露出他的狭隘的农民意识。梅县清代才子宋湘于嘉庆十年(1805年)赴京途经南雄一茶亭歇脚时,在亭壁上写下一副150字的长联,更成为客家茶亭文学的经典。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特别是近十多年来,国家加大对公路建设投入,交通事业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如今大公路也早已开进了山旮旯。随着水泥公路、村道的不断延伸,随着山区村民摩托车、私人汽车的不断增多,随着人们外出靠步行肩挑时代的逐步终止,茶亭在当今人们的生活中的作用正变得越来越小,逐渐失去了它的特殊性和实用性,慢慢地淡出人们的生活之中。
来源:http://www.mzrb.com.cn/news/0405/12/040512051.htm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12-4 22:52:39 | 显示全部楼层
茶亭的建筑水平不怎么出名,但其包含的文化却是相当丰富的。
      客家人原居中原,南宋末年为避兵乱,遂迁居岭南山区。在客家人居住的桥头路旁,建造凉亭特多,成为客家一大特色,这些凉亭上也颇多题联:


  望眼览峰峦,羊石崔嵬,魁岩毓秀,洪头岭啸松涛,猎户穿林围野鹿;
  江心航橹楫,鸬桴荡漾,巨舶扬波,溪口岸飘帆影,渔舟破浪逐凶鼋。 梁若谷题大埔高陂望江亭


  岗上此亭,夹岸荻枫鸿雁影;
  人间何世,满途荆棘鹧鸪声。 吴禹石题大埔梅子岭凉亭


  野鸟有声,开口劝君聊且息;
  山花无语,点头笑客不须忙。 大埔岩上清风亭


  世间重任实难挑,菱角凹中,也好息肩聊坐凳;
  天下长途不易走,梅花岭上,何妨歇脚慢斟茶。 温仲和


  许多凉亭上对联不止一副,如从广西贺县八步到沙田的道石路段,古代建有一座“聚安亭”,七十年代重修时,就复原了原有的三副对联:


  聚首谈心观过客;
  安邦定国盼劳人。


  聚谈莫计程途远;
  安坐何须地步宽。


  聚会当涂有缘法;
  安排此地作清凉。


  广西贺县沙田到公会的山间小道翻越明海界,山顶建有“明海亭”,并由当时鸿儒刘示标题写对联五副刻在亭柱上:


  清风明月无人管;
  流水行云任所之。


  四面清风皆入画;
  一亭明月可宜人。


  来鸿去燕知多少;
  官止神行任所之。


  从那里来,到此不妨坐坐;
  往何处去,相逢即便谈谈。


  捷足先登,到此何曾止步;
  会心不远,过去便是坦途。


  现在已知存联最多的凉亭为广东平远的快来亭,位于平远八尺乡至黄畲乡一段两公里长的狭长山径里,建于民国十五年,由社会各界人士捐款兴建。亭建好后,由当地名士韩习宾、韩苑仙、韩实根编撰对联六副,由韩实根统一书写于茶亭墙壁上:


  快哉此亭,宜晴宜雨;
  来得其所,可止可行。


  一空亭耳,来何必快;
  有利人焉,谁不争光。


  山径之间,有亭独立;
  人家不远,过客无惊。


  既来则安,便是佳处;
  为渴思饮,且向前途。


  四壁农歌,居然大古醇风在;
  满窗山色,遍引行人走马迟。


  公益赖诸君,翻教僻地门如市;
  芳名留片石,长使行人口似碑。


  凉亭对联中,最有名的当数清代名士宋湘题于粤赣交界处梅岭驿站旁凉亭上的一副长联,上联劝人抛弃功业,下联劝人淡泊名利,飘逸疏淡,读之如沐清风:


  今日之东,明日之西,青山叠叠,绿水悠悠,走不尽楚峡秦关,填不满心潭欲壑,力兮项羽,智兮曹操,乌江赤壁空烦恼,忙什么,请君静坐片时,把寸心想后思前,得安闲处且安闲,莫放春秋佳日过;
  这条路来,那条路去,风尘扰扰,驿路迢迢,带不去白璧黄金,留不住朱颜皓齿,富若石崇,贵若杨素,绿珠红拂终成梦,恨怎的,劝汝解下几文,沽一壶猜三度四,遇畅饮时姑畅饮,最难风雨故人来。
 整理制作:恶人谷珠楼   

----------------------------------------------
小楼一夜听春雨
来源:http://bbs.lnd.com.cn/dispbbs.as ... ID=58880&page=1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12-13 15:15:02 | 显示全部楼层
郑的《客家茶亭》只得一看:https://www.hakkaonline.com/foru ... D%BC%D2%B2%E8%CD%A4
不过,客家茶亭的内容要丰富得多。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4-4 11:46:14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家乡路上也有好多这样的亭子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05-4-4 11:54:03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4-4 17:17:32 | 显示全部楼层
Posted by shanquan33 at 2005-4-4 11:54
我们那叫“聊”liao2


是不是指夠構造簡易的小建物,
"寮"......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4-7 14:22:29 | 显示全部楼层
是不是我孤陋寡闻?我好象没有见过这样的小建筑....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4-8 19:56:5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说两句

平远地方也有不少茶亭,  那边的可不象兴宁的车可穿过。  只是用来避风雨用的。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4-9 02:59:1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那里叫凉亭,多数建在山坳间。有建在路中间中空穿透式的,有建在路旁不穿透的,亭子里往往有大茶壶,大茶壶里有番石榴叶煮的茶,旁边还有几个碗,住在附近山下的人家免费提供的,凉亭是为翻山越岭辛苦异常的过往行人提供休息和饮茶水的地方,还可以供行客驻足欣赏四围风光。如果不赶时间,可以在凉亭的窗台上睡上一觉再走。不少凉亭的墙壁上还有过往行人涂鸦的打油诗,平添了几分风雅和乐趣。

[ Last edited by 韩江不肖生 on 2005-6-6 at 21:56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4-9 03:11:58 | 显示全部楼层

客家地区的茶亭(凉亭)不可忽略

这也是一种建筑文化,而且不仅仅是建筑文化,涉及到的方方面面还不少,民风、民俗、文学、书法、美术、旅游、……,这方面的图片不可少。

[ Last edited by 韩江不肖生 on 2005-4-9 at 03:13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4-9 19:46:19 | 显示全部楼层
Posted by 韩江不肖生 at 2005-4-9 03:11
这也是一种建筑文化,而且不仅仅是建筑文化,涉及到的方方面面还不少,民风、民俗、文学、书法、美术、旅游、……,这方面的图片不可少。

是啊。前两年厓本来想拍我们那里的穿心茶亭照片,但早几年就没有了。
兴宁的茶亭穿心式的多,但也有弊端,现在汽车多,大尘,反而没有办法在那里透凉,对山歌。
大概20年前就已经没有茶亭的功能了。
茶亭也见证了客家人荷担的历史,因为凡是有官道的地方都有茶亭。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12-22 20:32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