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namlow

[推荐] 待續: 八百年前的客家母親河-汀江的重現(初稿-不断增加)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7-8-1 15:16:50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s://www.hakkaonline.com/foru ... o=lastpost#lastpost - #14
http://5225135.v.hexun.com/D373717.html
客家人社区 » 客家影视 » i闽西客家大地攝印1d-网上版

======================
客家人社区 » 客家影视 » 客家录象(网友拍摄) » i闽西客家大地攝印1d-网上版
https://www.hakkaonline.com/foru ... o=lastpost#lastpost

[ 本帖最后由 namlow 于 2007-8-3 07:49 编辑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8-2 09:41:3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4 namlow 的帖子

4 這期間的道教、朱王程说、畲[佘田]文化在這空間的活動情境?
#14

http://www.civilness.com/2004_dy ... d=20057251847304357
    罗从彦

       (1072--1135年),字仲素,先祖原居江西南昌,旧属豫章郡,放世称豫章先生,为罗姓迁沙始祖,唐元和十五年(820年)任沙县县尉,罗周文的第十二代后裔。
       罗从彦自幼刻苦好学,后从师闽学创始人杨时,扬时认为门下众多弟子中“唯从彦可与言道”。
       宋政和六年(1116年)前后,朱熹的父亲朱松和老师李侗是罗从彦的门下弟子,李侗再传朱熹,这样,二程理学经历了杨时、罗从彦、李侗、朱熹四代师承,形成了以朱熹为代表的闽学,罗从彦“上传伊洛、下授延平”(宋礼部颁文质罗公祠祭文),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
       闽学的发展过程,经历了二个阶段,首先是由杨时、罗从彦、李侗到朱熹的早期闽学阶段。其次是朱熹及其门人的闽学发展阶段,即闽学的成熟、分化阶段。关于这一点,明代学者欧阳佑曾说“自龟山载道而归也,程师即喜之曰''吾道南矣。''然成继承匪人,抑何以演其源而扬其波耶?幸有豫章罗先生,受业龟山之门,独得不传之秘。故自有先生之学,一传而为李延平,再传而为朱晦庵,由是海滨邹鲁,于斯盛哉!(《重刊罗先生文集序》),不难看出,罗从彦是闽学发展第一阶段的关键人物。他在杨时一千余名学生中“独得不传之秘”。黄宗羲也说,罗从彦在杨时的学生中“最无气焰,而传道卒赖之”(《宋元学案.豫章学案》按语)“最无气焰”的人成了闽学的奠基人之一,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比较自觉地反映和体现了时代的要求,从而使闽学更有鲜明的时代特点。罗从彦的主要活动年代在北宋末期和南宋初期。他经历了靖康之难和宋廷南迁的历史巨变。这是一个需要进行历史性反思的时代,也是一个需要重新建立国家意识形态的时代。罗从彦比杨时门下千余名学生高明之处,在于他比较明确地认识了当时的时代特点。史书记载,罗从彦“严毅清苦,笃志求道”(《宋史》本传)。这是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锤炼出来的特殊性格。是进行历史反思的需要,也是重新建立国家意识形态的需要。也就是说,他是为回答时代提出的迫切问题而求学问道。
.....
罗从彦则一生坎坷,到61岁时方得了个“特科进士”的头衔,到广东惠州博罗县任了个主薄的小官。官满后,回家途中逝于汀州(一说死于任上)
...

[ 本帖最后由 namlow 于 2007-8-2 13:35 编辑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8-8 02:09:08 | 显示全部楼层
顶````````````````````````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8-11 18:52:39 | 显示全部楼层
#14
https://www.hakkaonline.com/foru ... &extra=page%3D1
...
 ●古:存世已有八百多年 南宋遺風尚存   距南雄市區約20多公里的魚鮮村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村落,村裏從古至今四處開鑿了許多小魚塘,將村落的房舍分切得“隔塘相望”。水波瀲灩間,讓人疑是置身于江南水鄉。連路過的老農都會驕傲地告訴外人:小村古稱魚溪,自古便是盛産魚蝦稻穀的魚米之鄉。
  漫步小村,四處都能發現經過歲月洗禮的宋朝至明清時期的古建築。古老殘缺的灰瓦青磚墻一幢連著一幢,蜿蜒的青石小路和碧綠的水塘又將它們分隔。深深的院落裏,巨大的房梁,精美的雕花的石柱,古拙的門廳,高高的門檻……叢生的荒草難掩數十座氣派古建築曾經的華貴風采。
  據當地學者沈榮金老師考證,魚鮮村始建于南宋孝宗乾道五年(公元1169年),已有839年的歷史。村中可以見到的許多與“槐樹”有關的堂匾,源于村民都姓“王”,而“王祜手植三槐”的故事在宋朝時流傳一時,故此地民風以尊槐爲榮,這也從一個側面證實了宋代遺風的完好保存。
...

=============================================
有無類似汀江流域資料?

[ 本帖最后由 namlow 于 2007-8-11 18:58 编辑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8 17:47:35 | 显示全部楼层

客家文化与妇女生活(12-20世纪客家妇女研究)

#14
书名:客家文化与妇女生活(12-20世纪客家妇女研究)
作者:谢重光
出版社:上海古籍
http://www.sinoshu.com/cx/bookde ... 17389&bookname=客家文化与妇女生活(12-20世纪客家妇女研究)
。。。
第三章 宋明理学在客家地区的传播
一、宋明理学在客家地区的传播
(一)宋代理学特别是闽学在客家地区的传播
(二)阳明心学在客家地区的传播
二、客家民风由“野”向“文”的演化
三、客家宗族社会的形成和发展
第四 章宋明理学和蛮夷文化传统交互影响下客家妇女生活的变迁
一、程朱理学的妇女观
二、客家妇女生活在礼教轨道上的演变
(一)婚姻
(二)男女社交、恋爱和婚外情
(三)劳作与家庭地位
(四)服饰
。。。
==========================================

[ 本帖最后由 namlow 于 2007-10-8 17:48 编辑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2-8 17:32:28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梦樵人-排律.汀江吟三十四韵 : (叙史诗)

排律.汀江吟三十四韵 : (叙史诗)
https://www.hakkaonline.com/foru ... mp;extra=#pid583979
如梦樵人排律汀江吟三十四韵叙史诗

一江汀水自何来,远古蛮荒尧舜开,
东凿武夷余脉障,南移汕尾卧龟台,注1
翠城西引金瓯岳,石壁北承黄帝垓,注2
遂使巫山云化雨,不教沧海浪兴灾;
群鱼齐聚清明偃,众鸟共衔祥净枚,
玳瑁龙吟古田劈,梅花虎啸雪峰皑,注3
蛟腾沃野噙甘露,凤舞长天放瑞梅,
一碧清流出岩嶂,九迴玉带绕尘埃;
中原涂炭生灵迫,硕鼠恣行百姓哀,
背井离乡抛故土,携家举履觅蓬莱;
欣迁宝地人畜定,勤垦桃源瓜李栽,
兴礼崇儒推孔孟,尊师供塾育童孩,
珠村玉郭环桑梓,石巷柴门芬醴醅,
鸡犬闻中篱舍静,歌谣唱里柳烟堆;
陶然白鬓捋须乐,无忌莲娃打趣诙,
从此孳生屡分脉,顺流繁衍远播媒,
长汀宁化连城列,永定上杭梅县陪,
更下潮汕拓滩海,也临漳厦驾帆桅;
物华恒蕴无穷蔵,天富长生不尽财,
梁野银山紫金矿,庙前硅土白砂煤,注4
新泉美食传千里,溪口温泉治百虺,
四堡殷圩货通达,十方集会客招徕;注5
地灵分布奇丽景,人杰代生雄俊才,
冠豸名山堪谓绝,土楼古筑可称魁,
文昌木阁岁月蚀,永济石桥风雨摧,
履善丹心汗青宝,杨时翰墨国家瑰,注7
远怀子寿忠言逆,近仰逸仙豪气嵬;注8   
民主星光播圣地,自由火种孕神胎,
朱毛三挚红军帜,张邓几埋中共雷,注9
十万儿郎征战去,两千子弟建功回。
长河浩浩湮史迹,往事悠悠茵翠苔,
世象从来言不尽,诗吟毕竟意难赅,
今时江水流依旧,去日繁花烂若灰,
吟罢高擎客家酒,独临汀水祭三杯。

[ 本帖最后由 namlow 于 2007-12-9 13:17 编辑 ]

将点出叙史诗中的地名

将点出叙史诗中的地名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0 11:43:40 | 显示全部楼层
#10
含川-原创] 汀江晚秋
汀江发源于武夷山南段东南一侧的宁化县治平乡境内木马山北坡,流经长汀、武平、上杭、永定4县,在永定县峰市乡出境进入广东省,至大埔县三河坝与梅江汇合后称韩江。汀江支流众多,流域大于500平方千米以上的支流有:濯田河、桃澜溪(又名小澜溪)、旧县河、黄潭河、永定河、金丰溪等6条。
汀江是闽西最大河流,位于东经115°59′~117°10′,北纬24°28′~26°02′之间,干流长度约285千米(石下坝以上),流域面积为9022平方千米(其中:从永定峰市出境的汀江流域,面积8997.40平方千米;另自永定下洋镇出境,在广东大埔县茶阳镇汇入汀江的金丰溪流域面积668.37平方千米)。汀江是福建四大河流中左右最不对称的水系,左岸来汇支流多而大,如旧县河、黄潭河、永定河、金丰溪等,它们都以北东—南西的流向,和主流北北西—南南东流向作直角相交或斜交汇合。汀江基本是顺着两组发达的构造线而发育的,河流比降都在1‰以上,水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但不利于航行。峰市以下石下坝到潮安可通航小轮船。现在闽粤交界建成棉花滩水电站,永定至上杭段形成库区为龙湖,彻底改变了山狭水急的面貌。
本组照片摄于上杭段龙湖水面,欢迎指正。

转载自『客家人社区』 http://www.HakkaOnline.com
https://www.hakkaonline.com/foru ... hread&tid=58027
-------------------------------------------------------------------------------------------------------------------------
图片] 汀江上游风情 (长汀段)
摄于福建省长汀县段
共15张
https://www.hakkaonline.com/foru ... p;extra=&page=1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2 22:18:46 | 显示全部楼层
11我的八百年前的故事, 从此开始:
9、遵生公世系第46世洪德公字仕郎,派名用格,系尚崇公次子,宋嘉定乙亥(1215年)出于宁化,景定壬午科进士,升抚州太守,配九妻十八子,均为罗氏一派基祖。

[ 本帖最后由 namlow 于 2009-4-2 22:20 编辑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5 15:36:37 | 显示全部楼层
。”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歌中对畲族居民的生产生活多有描述,如《畲田行》写道:“何处好畲田?团团缉山腹。钻龟得雨卦,上山烧卧木。……下种暖灰中,乘阳拆芽萦。苍苍一雨后,若颖如云发。巴人拱手吟,耕褥不关心。由来得地势,径寸有余金。”又如《连州竹枝词》九首之九写道:“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这些都是畲民依山而居和利用地力,烧山种畲,地力一衰,即行弃去的生活和生产方式真实写照。


337#
https://www.hakkaonline.com/foru ... tpost.html#lastpost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4-28 09:43:1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楼加了daixiaodong的长汀三洲的资料:
长汀三洲 乾隆皇帝到过的村庄 [复制链接]
https://www.hakkaonline.com/forum-redirect-tid-81501-goto-lastpost.html#lastpost

县志上说,未有汀州,先有三洲。依着汀江水,三洲早早地形成集镇,并兴旺起来。作为汀南一个重要的码头重镇,在发达的航运推动下,三洲一度商贾云集,商旅不绝,“日见船帆不断,夜泊船桅成排”,描述的就是当年的繁华景象。到了明清时期,三洲更成为汀州府三大驿站之一,俨然是汀州水陆交通的枢纽和货物集散中心。 如今,汀江在三洲河段已无当年气势,河床抬升,少水无船,昔日的繁华烟消云散。行走在河边,桥头还有始建于清代的祠堂,供奉的却是海上女神妈祖,小小的三洲乡,这样的妈祖庙有三座,足可见当年航运之发达。 从南城门进村,......................

https://www.hakkaonline.com/thread-81447-1-1.html

等等..............................

daixiaodong的长汀三洲的资料

daixiaodong的长汀三洲的资料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5-16 08:14:50 | 显示全部楼层
主题歌, 非"土楼情"莫属了!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29 08:20:30 | 显示全部楼层
.....................根歷史資料記述:南宋之後,閩西南部,廣東北部仍然是“地曠人稀”,特別在抗元失敗之後,“地為人墟”。南宋之後,包括以寧化石壁為中心的今日客家大本營北部(含寧都、石城、清流等縣),的人便大量往閩西南部和粵東北遷移。

  據現有族譜等文字資料,自寧化或石壁外遷有明確時間的147姓(族),唐代外遷8姓(其中一姓於南北朝遷出),五代外遷8姓族、北宋外遷23姓族、南宋外遷41姓族、元代外遷30姓族、明代外遷34姓族,清代外遷3姓族。公元1330年前後元明宗年間,居住在寧化石壁梁克家的後裔南宋探花梁文生(梁氏68世)和夫人帶領男女老幼一百多人舉族南遷,經沿路風雨長途跋步抵達廣東梅縣鬆源堡(鬆源鎮)為最早入梅州的梁氏。梁文生為入梅始祖。 ..............
老族谱Newwugang2012-3-24293namlow17 分钟前

https://www.hakkaonline.com/forum ... =1&extra=#pid726023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15 11:01: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namlow 于 2012-5-15 12:44 编辑

[转帖]龙岩-新罗区的客家姓
很赞同这位龙岩作者的说法,龙岩新罗是多元文化的融合,同样现在的龙岩地区也是多元文化的融合,当然目前龙岩市区是讲福佬话,就看几个客家县市的人如何把新罗改变了。

     
      从龙岩(新罗)姓氏来源谈龙岩多元特色文化的架构     张清璋

前龙岩县(现新罗区,下同)位于福建省西南部,东连漳平,西接上杭,北邻连城,永安东南与南靖交界,西南与永定毗连,地处闽粤赣三省边区要冲,共4个街道办事处,12个镇,3个乡,总人口约45万。现有姓氏200多个。
本文将着重从剖析龙岩姓氏来源这一角度谈龙岩多元特色文化的架构。


    查阅民国三十四年(1945)《龙岩县志》氏族篇载:“岩邑氏族,为数110姓,中以陈林为最大,谢次之。谢多集中于适中一处,陈林则18乡镇均有其生聚迹之迹。”并有一份龙岩县姓氏《迁住年代及人口约数一览表》。表内记载着龙岩县内110姓氏的来源,及迁往何地,迁自何时、何代,人口约数,居住乡镇等详细资料。综观表格发现,凡近千年来迁徙龙岩方言区的移民主要是如下三个途径:一是漳州、澄海、泉州,包括莆田,福州等东南沿海一带的移民;二是从原汀州所属8县的闽西及赣南、粤东等方向来的移民;三是从浦城、南平、尤溪、沙县的闽北、闽中迁徙龙岩的移民。


    为说明问题起见,笔者将龙岩县110个姓氏按历朝转迁徙龙岩的三条路径,分纯河洛语系的福佬,纯客家语系的客家人,及既非客家语系又非河洛系的闽北、闽中地区闽语的混合体,包括外省等予分别归类:


   一、由漳州、澄海、泉州人(包括莆田、福州)等闽南语系迁徙龙岩的移民:赵、潘、方、竭、童、吕、许、洪、尤、毛、尹、汤、易、魏、杜、冯、蒋、路等诸姓氏。


   二、由原汀州8县的闽西及赣南、粤东等客家语系迁徙龙岩的移民:阮、曹、胡、萧、谢、梁、滕、雷、温、华、詹、卢、钟、候、池、徐、罗、陈、杨、丘、赖等诸姓氏。


   三、下列各姓氏,每个姓氏都即有来自客家语系,又兼有来自非客家语系的闽北、闽中的闽语区,或兼有来自东南沿海的闽南语系的混合移民:陈、吴、蔡、郭、何、朱、邓、沈、连、柯、高、林、游、石、张、施、俞、郑、曾、方、戴、江、黄、章、王、刘、苏、马、叶、邹、翁、范、李、麻等诸姓。


   四、下列诸姓氏由于在《龙岩县志》里均注由某某(省)某某,故归类于其它范围之内:周、余、袁、孙、欧、韩、唐、宋、程、舒、段、顾、饶、邬、鲍、崔、练、陆、傅、兰、尼、席、缪等诸姓氏。


   五、以下诸姓氏,鉴于《龙岩县志》迁自何地、迁自何时等栏目均注明未详,故以未详类归类:肖、阙、查、龙、闵、董等姓氏。
在查阅《龙岩县志》的同时,笔者也阅读了其它一些文史资料、族谱等,也发现一些在县志内遗漏的姓氏,或姓氏虽已列入,但欠迁入年代、迁入时间或迁入地归类错误等。故就此有关问题予以补述并归类。


   据武平县政协与武平客家学会联合编著的《客家百姓源流郡望堂联汇考》下称(汇考)一书中,龚姓条载:“武平龚氏,据谱载,其先祖系从浙江衢州迁邵武,续迁宁化,续迁龙岩青草盂,续迁上杭兰溪乡黄潭村,再迁武平湘店龙归石示……。黄潭起系始祖百十一郎;元顺帝时代人。”由此可见,在此之前的宋末元初,龙岩就有来自客家龚氏的移民。据《汇考》称,在龙岩青草盂尚有龚石聪公墓碑一块。


   在《汇考》阙姓条载:其中盂安一系传至52世阙文山(字仲仁)于宋徽宗(1100)年左右,时拜相泉州……(1131年左右)初辞官,辞官后乃不回归吉安,而在龙岩城内定居,逐成阙族入闽肇基始祖。故阙姓也在客家语系。

看汀江的动态(在元朝的)。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12-23 13:33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