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723|回复: 3

新故鄉園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3-19 18:10: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http://www.cesroc.org.tw/eNEWS/index44.htm#06


  內灣,新竹縣橫山鄉的一個純樸客家村落。50年代,內灣街道是進入尖石山區的重要道路,盛產林木及礦產的尖石山曾為內灣帶來絡繹不絕的人潮,在內灣打尖為內灣帶來台灣早期少見的內灣戲院、旅社、酒店商家、撞球間等街道興盛之象,繁盛一時。然而隨著林、礦業的式微,內灣風華由華美轉趨斑駁,由嘈雜歸於平靜。85年後隨著北埔客家聚落的觀光興盛,旅遊人潮漸漸的也走入鄰近的客家聚落--內灣地區,內灣地區猶如恢復生機,重回人潮匯集之地。

  經濟部商業司自84年起陸續推動「形象商圈」及「商店街」計畫,目的是建立一套示範模式,讓中小零售業者自行組合起來,自主性的改善商業經營環境,並透過組織化的輔導,建立共同經營、共同參與的理念,活化地方商業。

  
延續這樣的精神,88年起經濟部商業司開始推動「改善商業環境五年計畫」,扶植商店街區的發展,新故鄉計畫以此為基礎,接續辦理商圈魅力提升計畫,內灣便是在這過程中開始了打造內灣「內灣形象商圈」計畫。

  由89至91年三年期間,內灣地區籌組了「內灣形象商圈管理推動委員會」,以內灣老街為主軸,其他內灣商家為輔,搭配擁有台灣鐵道三大支線之一的內灣線鐵道系統優勢,開始運用內灣與生俱來的文化、生態特色以遊、食、住、行四個面向發展觀光產業。



  春賞櫻、夏賞螢、秋賞野薑花是內灣地區的季節大事。更別說夏天還有桂竹筍、水蜜桃季、賞油桐花;秋冬還有客家美食展、舞龍舞獅比賽、全國形象商圈的交流會等,內灣形象商圈幾乎每年都有滿滿的推廣計畫,短短幾年間內灣的商圈發展幾乎可排名全國形象商圈的前三名。

櫻花部落
  春賞櫻,也許許多人不懂到內灣為何要賞櫻花。櫻花其實是內灣日治時代遍植的一種植物。內灣在日治時代,是日本軍官眷屬居住的地方,因為這裡的環境氣候和日本九州相似,日本人從九州運來大批樹苗,在山區廣植櫻花,因此內灣舊有「櫻花部落」的美稱。然而二次戰後,因為開墾築路,櫻花樹漸漸被砍光,現在的內灣為了重現「櫻花部落」之名,又漸漸的種植櫻花,商圈也在元宵節前後推廣賞櫻行程,期盼再現內灣「櫻花部落」榮景。

  

夏日螢光晚會
  「火焰蟲,唧唧蟲,星仔下來吊燈籠,燈籠跌落坎,坎丁一枚針,阿嫂撿來繡觀音,觀音門口一頭禾,割到三擔過兩籮,分得你來我又無。」這首客家唸謠的主角火焰蟲即是內灣四月即將登場的螢火蟲季的主角:火金姑。原本常見於中小學的母語課程中的螢火蟲因為內灣山城保有農村較純樸潔淨的自然環境,成功復育螢火蟲的生態。每到四五月,中央部會、新竹縣府、橫山公所與內灣地區大力推廣的「螢火蟲節」便帶入大量觀賞人潮,為夜晚的內灣演奏一場夏日螢光晚會。



野薑花的故鄉
  提起野薑花,大家都知道是內灣的代表性產物之一,此乃因內灣所在的橫山鄉盛產野薑花,內灣的阿嬤們將野薑花的根與糯米、蝦、香菇的作料混炒,再用野薑花葉子包成粽子,便成了現在有名的「野薑花粽」。形象商圈成立後,商圈研發的各式客家風味小吃都是遊客們在遊走老街時愛不釋「口」的產品,尤其由當地指標漫畫家劉興欽老師審核後所賦予的大嬸婆招牌小吃「野薑花粽」更是代表性產品。目前商家們還有研發「炸野薑花」等產品。  


  形象商圈再推動內灣商圈發展的過程中,視覺形象塑造是主要計劃工作項目。藉由在地知名漫畫家劉興欽老師他筆下的漫畫人物「阿三哥」與「大嬸婆」作為內灣的精神指標,整個內灣商圈是以一漫畫村的概念來發展,這也是期望內灣村的經濟活動能以傳統在地元素為精神,創新商業行銷手法,並使地方傳統產業文化「漫畫」能延續其精神。

再興起,再出發
  在內灣商圈改造過程中,我們可看到改善整體商圈環境是推行重點,從商圈以創意性的漫畫村包裝但不忘維持

客家山城意象;改善老街環境清潔;招牌格式統一、藝術化等,我們都可看到內灣人為了地方發展所做的努力。

  而今為了強化商家自主管理的意識,商圈也已草擬「商圈公約」,期望透過公約的制訂,商家自律律人,在達成共識的過程中漸漸的營造一個兼具觀光效益且能好好生活的家。

  內灣的發展在許多公部門與地方人的努力下,人潮不斷,硬體工程也不斷搭配改善,管線地下化或交通改善、遊憩總量管制等,然而即便像內灣如此幸運的在數年間獲得各部會數億元補助經費的地區,我們仍隨處可見如山城景觀障礙、私人土地招牌混亂、低俗風格鐵皮屋林立等的普遍性問題。台灣的鄉鎮規劃與營造究竟是否可能走向整體風格營造,並從基本面提升人民的文化涵養,共同走向塑造一個美麗家園之路值得大家一起努力。

[ Last edited by andrew on 2005-4-13 at 13:20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4-1 18:13:11 | 显示全部楼层

新故鄉園地-高樹元氣館‧以NGO活力承載地方產業發展的實踐場域

http://www.cesroc.org.tw/enews/index45.htm#13


  在外頭駐足觀望,抬頭看見「高樹元氣館」字樣,我以為我來到了什麼養生休閒中心,這座產業交流中心的確圍繞著一股閒適而想讓人親近的感覺…

   只是我心裡同時盤旋著,地方上的產業發展要如何透過一個在地的實體空間去再現呢?走進之後我將會看到什麼呢?

質樸又充滿潛力的起步規模
   進到元氣館館內,除了館內許多工作人員笑臉可掬的相迎外,很快的我就被大大小小的社區DM、簡介手冊給吸引,似如來到一個地方旅遊的資訊站,的確這裡也初步開始了我對沙卡蘭生態社區的紙上遊覽,憑添一分對午後行程的想像。工作人員的導覽引領我們開始細細觀看那些圍繞在牆邊、繽紛多彩的社區產品,一個展示單元就是一個社區的產品,不止實體呈現還擺放著成套
  
的作品目錄,透過工作人員的解說,手工藝精神、生機飲食的概念躍然而上,社區的巧思和創意讓每個動物木雕、琉璃珠都有了生動的靈魂。

  巧遇以「豬」作為雕刻主題的業餘藝術家在現場,他用台語生動的解釋他如何創作這些豬,融合了民俗故事,也有模刻紀念了某一冠軍的豬種,這個牆角的作品都是出自他的巧手,撿拾的漂流木、剩餘木材、呈現直接而原始的質地、沒有過多的雕琢,正如角落邊這五十幾樣作品的擺設方式一樣、也正如我對這座產交中心現階段的感覺一樣,很質樸但總覺得相當有活力。

拔得頭籌—國內第一個正式開館營運的產業交流中心
  93年10月24日對於高樹的鄉親們來講是值得紀念的歷史性一刻,在舞龍、鬥牛陣及歸來社區元氣大鼓的助陣下,還有諸多地方上關心產業交流中心的「產、官、學」各界見證中,「高樹元氣館」熱熱鬧鬧開幕了。在行政院經濟部推動「地方產業交流中心」計畫中,這裡是五個示範縣市之一,經過一年的籌備及規劃,在硬體建設整個竣工之後,這個原本是高樹鄉鄉公所舊址搖身一變成了國內第一個開館營運的地方產業交流中心。

  而我想在這之中最值得去注意和長期觀察的,是這個產交中心的空間生產過程,地方的NGO組織參與投入在這個過程中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讓這件事情有了什麼不一樣的改變?

一個創新型計畫的實驗過程 考驗著地方民間智慧
   經濟部商業司九十二年度針對「地方產業活化與區域振興」之課題,進行研擬地方產業交流中心之設置,期望能夠促進地方產業活化、打造台灣新競爭力。這是一個創新性的舉動。而這個推動計畫為行政院核定「擴大公共建

設振興經濟暫行條例」,編列追加預算五億五千四百萬,每個縣市以一億經費規劃,其中硬體為九千萬,軟體為一千萬的規模。但是在屏東,有著別於其他縣市的招標方式,除了分為硬體標、軟體標之外,軟體又分為:產業研發與建制、城鄉規劃、經營管理共四標,相對的團隊之間的溝通協調能量必須快速的開展。

  高樹鄉的產業主要以一級產業為主,面臨轉型的危機和挑戰,而在藍色東港溪保育協會相關伙伴的帶動之下,結合「產、官、學」界成立了「屏東縣綠元氣產業交流促進會」作為往後經營產交中心的主體,這個進場的過程,就遇到相當多的挑戰,包含來自政治力的介入干預,其中促進會前半年的重要工作
  
,就是舉辦活動、製造媒體曝光率,讓高樹的能見度提高,同時也轉化地方上的認同。 

  透過綠元氣促進會及地方積極的人事思索多時,清楚地勾勒出未來產交中心的發展策略:就是要「立足高樹、放眼屏東」,將屏東縣產業活絡列為最高發展願景,扎實經營在高樹這塊基地。

  高樹元氣館的的設立,正在遠遠超出過去一個新館舍在地方設立,所能帶來的想像。

屏東縣產業交流中心 一個連結地方發展想像的元氣空間

  在「元氣新高樹」雙月刊第三期中,東振社區理事長沈勁昇,提到了他認為高樹鄉的困境:
  高樹鄉是一個既純樸又保守的農業鄉,居民普遍缺乏「轉型」的意識概念與魄力,當我國加入WTO之後,農產品逐漸失去了競爭力,接著全鄉又被規劃為水源保護區,在這雙重的衝擊下,使得原已趨沒落的傳統農業,無疑是雪上加霜…。

  高樹鄉的地方發展在這個大環境的改變當中的確受到相當程度的挑戰,但是這些限制條件卻也刺激思考另一個出路的可能,而「高樹元氣館」的誕生,正是開啟了地方人士重新去創造一個無污染產業的機會。沈理事長也提到:

  …適有「屏東地方產業交流中心」在高樹成立,希望各社區可以經由此一
  
機制的輔導,用心落實社區風貌的營造,進而全力包裝促銷各社區獨屬的農特產,開拓農特產的行銷管道。

  …我深深覺得應從「社區總體營造」的方向來著手,有了精緻的包裝產業文化,在透過專家學者的規劃,營造凸顯的議題,加上鼓舞全鄉有志之士熱情參與並宣傳,如此,方能在逆境中生存並得以永續發展。

  雖然是相當政治性的決定過程,讓屏東縣的產業交流中心最後設立在高樹鄉,但是這個資源的投入的確為鄉民帶來新的希望,從地方性的組織團體思考該怎麼經營進場、到決定以「社區營造」、「產業發展」雙管齊下的思考模式,讓這個縣級的產交中心不止侷限於活化地方產業網絡,同時也為高樹鄉在地的鄉民提供一個新的公共空間,帶來更多在地好生活的機會。

   有了鄉民的認同與期待、有了越來越多的社區活力正無邊無際地蔓延在這個實體空間之外,或許這正是為什麼「高樹元氣館」可以成為五個示範計畫中的翹楚,而且正在持續茁壯的原因吧! 

[ Last edited by andrew on 2005-4-13 at 13:21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4-28 17:31:34 | 显示全部楼层

老牌農家樂怎麼“樂”下去?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 ... content_4122862.htm
來源:四川日報
  
..................................去年柏合鎮入選首批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後,11月,為打造品牌,鎮上組織40余家農家樂業主進行培訓,進行星級農家樂評定。該鎮還制定規劃標準,要求新辦農家樂按照西部客家民居建築風格進行建設。業主們還成立了農家樂旅遊協會,一個目的:統一發展方向,規範經營行為,提升經營檔次。

    向後起之秀學習:特色

    “應該說幸福梅林和紅砂村給了我們不少啟發,有特色才有競爭力。全鎮7萬畝果園就是我們的特色和優勢。今年桃花節期間,我們就接待遊客18萬人次,旅遊收入480萬元。但問題是桃花、梨花的花期短,如何延長旅遊季節,儘量把潮汐般的季節性旅遊變為常年性旅遊,這是我們要做的事。”周進說。

    柏合鎮打出“組合拳”:7萬畝果園將被打造成“梨香天府”、“桃園勝境”、“枇杷莊園”三大主題景區。“發展體驗型的生態觀光休閒旅遊是我們的方向,要使遊客感到是真正回歸自然,回歸田園。隨著季節變化,我們將推出一系列主題活動,做到月月有主題,家家有特色。”老農家樂注入新活力,周進信心十足。

  編輯點評

    老樹須著新花

    短短時間內,“花香農居”紅砂村、幸福梅林,兩個響噹噹的名字,成為成都乃至四川農家樂的金字招牌。而發展了10年的龍泉驛農家樂,現在想起來,除了桃花,沒有如此響亮的牌子不說,若花開時遇雨,印象便是滿山泥濘,滿耳抱怨。

    不是危言聳聽,老牌與新秀,差別已是全方位:規劃、規模、品牌、經營,甚至地理位置。以品牌為例,幸福梅林一推出,配合著充滿詩情畫意的廣告;10年老牌農家樂,靠的卻是口耳相傳。

    幸運的是,老牌已經覺醒,開始在人才、管理、特色等方面下功夫。但要“樂”下去,有一點值得提醒:如果不做好統籌規劃,任農戶單打,老樹恐怕很難著新花。 (完)(記者鄒渠)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6-17 15:51:14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魅力城鄉社區評鑑 桃園創新育成社團- 東勢庄文化協會

客家電子報第39期

•  忠恕堂、「文物收藏館」及「文化走廊」

•  掃把在東勢庄的緣起、興盛與沒落

忠恕堂

        來台一百八十年的曾姓宗族,擔心祖先蓽路藍縷的歷史遭後世淡忘,曾氏宗親三年來陸續蒐集了數百件傳統農家生活古文物,並拍攝四十幅先民農耕照片,在平鎮市祠堂內開闢「文物收藏館」及「文化走廊」。

        曾姓來台袓曾九健在一百八十年前,由廣東梅縣蕉嶺來台,曾家從第十六世,迄今己傳到第廿三世,子孫已有二千餘人,並集資二千餘萬元。於民國八十六年在平鎮市建安里興建典雅的祠堂忠恕堂,成曾姓宗族精神中心…三年前,曾家大老有感於社會快速變遷,來台祖傳統農業生活急遽沒落,如果再不及時蒐集保存,恐後代子孫根本不知先祖創業艱辛及客家早期農村生活型態。因此發動宗親捐出袓先早期生活文物,在祠堂內興建「文物蒐藏館」、「文化走廊」,建立傳統文化灘頭堡,如今蒐集的農村古文物如石磨、水車、手動搓麻繩機、腳踏脫穀機、挑秧架、竹殼龜、戽斗式網撈器等,琳瑯滿目,十分豐富,宗親們將收集到的文物一一分類,依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時序,分區展示,其中如踩水車因已老舊破敗,無法使用,不惜再花錢,請工匠原式重建,讓子孫了解老祖宗是這樣覓水灌田。

創辦收藏館,目的固在讓子孫撫今追昔,緬懷先人吃苦耐勞精神,光大客家硬頸族風。

掃把在東勢庄的緣起、興盛與沒落

        東勢庄在五、六十年前東勢庄以掃把產業維生,家家戶戶皆以紮掃把為主要副業以維持家計,『紮製掃把』也是早期東勢庄的重要產業之一。在 50年代是製作掃把的鼎盛時期,當時,不管大人小孩都忙著紮掃把,賺取微薄收入,以貼補家用。而『東勢掃把』的名號便慢慢散播開來,成為一個順口溜『中壢的花生糖、龍潭的大池塘、東勢的掃把場』。但因塑膠掃把的問世,慢慢的東勢庄掃把走入歷史,期間興盛了三十年,是東勢庄很重要的產業文化。

        在杜區中一群熱愛鄉土的文化工作者,大力堆動東勢的地方產集及資源文化,更以「掃把」為主軸,將掃帚精緻化,甚至配含復古風,編織一些精巧的小掃把再加以點綴,將掃把當成壁飾,成為驅邪納福的裝飾品,為傳統地位低落的掃把重新定位,期望成為現代藝品。使得「東勢掃把」名聲更加響亮,讓人看到『東勢庄』,就想到『東勢掃把』。

掃把的製作

步驟 l.將剛採回來的台灣蘆竹曬約二至三天。
步驟 2.取月桃花的莖,搥打製成一絲絲繩條狀,再曝曬一下。
步驟 3把乾草用月桃繩綁成一小把的大小,做成五把。
步驟 4.兩小把的乾草綁在一起。
步驟 5.加入第三把時,注意高度及彎曲幅度。
步驟 6.五把全綁在一起。
步驟 7.將髮尾處,用柴刀或剪刀修剪整齊。
步驟 8.再將掃把柄紮緊,把柄尾端壓成扁平狀後,插入一枝長約一呎的竹籤仔,使得更加堅韌。
步驟 9.柄端下緣接近掃把身的部位則斜插一枝約一寸的細竹籤,以撐平掃把。
步驟 10.最後用月桃花將掃把身分成「五指」的單位,掃把柄分做「六格」的單位,分別縛緊妥當,即可完成。
未來方向

        東勢庄建安里多數地方是屬於傳統的客家聚落,位於桃園縣平鎮市的東南邊,因時代發展的腳步,這個聚落也和其他的鄉村客家聚落一樣,面臨了毀庄的命運,傳統人口外流、外來人口移入、傳統建築公廳房漸漸不再有人使用管理而逐漸傾倒,在短短的動線內擁有許多三合院。而整理三合院變成地方文化館或保存三合院並將相融的軟體 (如地方傳統產業掃把)注入,豐富傳統客家生活歷史,變成了目前最關心的話題與最想做的事情。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5-1-4 19:13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