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798|回复: 5

【转帖】四川仪陇客家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1-5 11:54: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四川仪陇客家人  
   文\四川 陈泰阶 陈明祥

    客家人源于古代中原地区的汉族居民。西晋“永嘉之乱”后,客家人世代迁徙,先后迁至江西、福建、台湾、粤东及贫瘠的粤北岭南地区。明末清初的数十年,由于战乱、瘟疫、自然灾害造成四川人口锐减,耕地荒废。清政府实行“招收流民,插占为业,奖励耕织,永不加赋”的政策,客家人随“湖广填四川”移民潮入川。但成都平原的良田沃土已被先期到达的湖广人所占。客家人几经辗转落户于山区丘陵地带。《仪陇县志》记载,在明太祖洪武年间,仪陇人口仅911户,12914人。人少地阔,饱受岭南山地贫瘠之苦的客家人来川如获至宝,踊跃移迁仪陇。据笔者多方调查证实,仪陇客家人都来自广东韶州的乳源、乐昌一带,且相互之间均为亲戚。
    移迁仪陇的客家人有:朱、饶、陈、张、许、潘、丁、吕、林、郑、罗、杨、邓、彭、梁、王、肖、莫、余、缪20个姓氏家族,主要以马鞍、乐兴、丁字桥、周河、石佛、杨桥、武棚、芭蕉、大丰、碧泉为主要定居点。发展到现在,广泛分布于铁山、柳垭、三河、龙桥、日兴、双庆、凤仪、马路、福临、五福、双盘、铜鼓、化马、三蛟、九龙、大寅、文昌、永乐、磨盘等29个乡镇,总人口约11.8万人,占仪陇县全县总人口的10%。
   客家人虽源于古代汉族居民,但历史上的多次迁徙颠沛流离,进而形成了自己独特鲜明的思想、语言、文化、风俗。
   爱祖敬宗近乎神圣。客家人每座民房都有堂屋(又叫祖堂),堂屋后墙上修有神龛,上供列祖列宗牌位。每天早、晚都要向天神、地神、灶神、列祖列宗烧香作揖。每逢过年过节,列祖列宗生辰忌日,都要烧香敬神作揖,晚上还要在神龛上点神灯。姓氏都修有祠堂,年年清明,族人要去祠堂祭拜。
   扶老携幼倾心相助。客家人生性爽直,一人有难,族内人人鼎力相助,绝无袖手旁观之理。“天下客家一家亲”世代相传,根深蒂固。
   客家语言“客”味依然。客家人入川以后,聚族而居,极少与四邻族人通婚,加之难在相对闭塞的山区,而且一直遵循“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的古训,因此客家话“客”味依然。在语言、词汇、词法上,客家话自成体系,有24个声母,60个韵母,6个声调与普通话大相径庭。如客家话,读“中午”为“昼边”、“下雨”为“落水”、“太阳”为“日头”。
   客家节日颇为讲究,新春佳节,杀猪宰羊,烹鸡煮鸭,喜迎新春;五月端午,和面发酵,蒸送包子,相互慰劳;七月中元封包具帛,奉敬祖先;八月十五中秋节,糍粑团圆,以慰离人。客家人还有一个特色独具的收获节,就是每年新稻谷收获后,家家户户都要煮“干饭”尝新。敬罢天地敬祖先,接着就舀碗白花花的干饭喂狗。客家人一直流传稻谷是狗尾沾几颗谷子从海外带回的。
   客家举丧,意味深长。一遇丧事,客家人的祭台上一般供奉用面食精制而成番黍(玉米)、金瓜(南瓜)、番椒(海椒)、螃蟹、鱼等。原来,客家人入川时引进了一大批传进中国沿海地方如上所述的“洋”作物,这些大大优化了四川农作物的种植结构。客家人丧葬还有许多规矩,如死者的父母已去世,男死者入殓时盖红寿被,女死者则盖绿寿被,所穿“寿鞋”的鞋底都必须绣成蜘蛛网状式花纹,此乃寓死者有如红日,青山绿水,虽死犹生,永世长存,且像蜘蛛网那样修补,保护自己灵魂的完整,随时通过轮回,重新投胎做人。
   客家人婚嫁,谨慎繁复。客家儿女订婚,结婚十分讲究,即使男女双方十分熟悉,也必须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无媒不成婚,先由媒人“介绍”,然后“看家”。看家一般由女方“家长”亲自出马对男方及其家庭明查暗访,紧接着“会面”,男女双方约定在自己都认为合适的地方碰头,第一次近距离相互考察,男女双方仅以少量的财物互为“手记”,再就是“看人户”,一般是女方的母亲带领姑娘姐妹,几人、十几人不等,到男方直接查看家底。这期间,男女双方均无异议,且无破败(财产、人员、牲畜等损失)就算正式订婚了。订婚后,一般不立刻成婚,还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相互考察,如男方要求结婚,应主动提“开口鸡”向女方表白。正式举行婚礼时,男女双方设宴,亲朋好友竞相到场,以示祝贺。女子出嫁的头天晚上,要坐歌堂或哭嫁,第二天临行前要烧钱化纸拜别祖先,喝“离娘汤”,再次聆听母亲的教诲,这叫“出亲”,然后由姑娘、叔伯、婶娘、姐妹、弟兄、哥哥、嫂嫂陪同前往男方,这叫“送亲”,出亲要选良辰吉日时。到男方须跪拜高堂,夫妻对拜。结婚时,男方要写“期书”、“家先书”、“满门书”、“亲家书”,女方要写“回门贴”,以“知晓九族”、“列祖列宗”。而且男方须择“吉日”为新娘“开脸”,即用丝线绞断脸上的“苦毛子”,寓新娘婚后苦根断绝,幸福美满。
   客家人崇文重学,经久不衰。客家人历代迁徙,“耕读传家”之风不废。朱德元帅在《回忆我的母亲》一文中写道:“我家是佃农,祖籍广东韶州,客籍人……本来是没有钱读书的……学费都是东拼西借来的,总共用了200多块钱,直到后来我当护国军旅长才还清”。至今在石佛乡继红村肖氏客家人的田野间仍矗立着三座“状元塔”。清道光年间,肖锦忠中了状元,皇帝钦赐“状元及第”匾额挂于肖氏祖祠。为彰显族风,肖氏于乡间立三座“状元塔”(其中一座毁于文革时期),成了客家人“耕读传家”的历史见证。近年来,仪陇客家人为国家输送了大中专学生1000多人,涌现出了一批客家人精英,现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集团军副军长许尔杰,新疆天地集团房地产开发公司董事长郑大清,青海省工程机械运输公司总经理许尔利……
   历经岁月的沧桑,仪陇客家人以其独有的坚韧顽强,吃苦耐劳的客家人精神,战寒冬,斗酷暑,流血流汗,辛勤劳作,将昔日的荒山秃岭改造成了桃红李白、稻浪起伏的鱼米之乡,但由于定居的地方多是高山峡谷,交通不便,通讯闭塞,无自然资源可开发利用,使客家人成为国家贫困县中的贫困群体。据查,仪陇县农村人均年收入1600元,而客家人人均年收入仅1200元,少25个百分点。教育问题尤为突出。仪陇客家人子弟近3万人。大多数是在上世纪60年代修建的土木结构的教室里上课,不少学生甚至仍在清朝年间修建的距今已有150多年历史的祠堂、寺庙里坐着石桌、石凳读书。教室墙壁虚损变形,百孔千疮。冬不能挡寒,夏不能避雨,部分学校四面环水,无桥可渡,学生长年累月都要手牵着手,趟水过河上学,数九寒冬也不例外。近几年,从小学到中学甚至到大学,每学期都有近800左右的学生因家庭贫穷而中途辍学,更有许多适龄儿童至今无法上学……凡此种种,都直接制约着当前或今后仪陇客家人的发展。我们衷心希望各级政府对此特别关注,同时我们也竭诚欢迎海内外客家兄弟伸出援助之手,和仪陇客家人携手共建,让“天下客家一家亲”赋与“天下客家共同繁荣奔小康”崭新的时代内涵!
http://www.qxyb.meizhou.ne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1-5 16:42:59 | 显示全部楼层

RE:【转帖】四川仪陇客家人

为什么客家人总是与“穷”和“山”有缘。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1-5 16:51:36 | 显示全部楼层

RE:【转帖】四川仪陇客家人

广东不是有句古话“逢山必有客”吗?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1-5 17:35:28 | 显示全部楼层

RE:【转帖】四川仪陇客家人

听说四川有一百五十万的客家人,称之为“东山客家”
不知他们过得怎么样了,
问一下,
四川客家主要集中在那里?还说客家话吗?
和福建、广东的客家有联系吗(宗亲上的)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1-5 20:11:04 | 显示全部楼层

RE:【转帖】四川仪陇客家人

〖 客 家 文 化 街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1-5 20:12:20 | 显示全部楼层

RE:【转帖】四川仪陇客家人

乡音传真四川客家代表团访梅

     本报讯 7月21日至23日,以四川省原副省长、四川客家海外联谊会名誉会长李达昌为团长,四川客家海外联谊会会长邱林、副会长林亭先为副团长的四川客家代表团一行九人来梅州参观访问。市政协主席魏潘尧,市委副书记、组织部长李嘉,市委常委、秘书长陈小山,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林佛全会见了代表团全体成员。梅州客家联谊会副会长、理事长何万真,副理事长陈珍书、严峻、邓富粦,秘书长廖运生等与四川客家乡亲进行了座谈。双方就世界客属恳亲大会的有关情况及联谊工作、客家文化研究等交流了看法,达成了共识。
    四川省有300多万客家人,大部分是清朝康、雍、乾时期因“湖广填四川”由广东、江西等地迁往四川的,亦有部分是建国以后到四川参加工作及近年来参与西部大开发的。目前四川成都龙泉驿区、三台、金堂、仪陇、广安、乐山等市县均保留有大量的客家文化遗产及民居建筑。2002年世界客属第十七届恳亲大会在印尼雅加达召开时,四川客家海外联谊会成功申办2005年的第二十届恳亲大会。为了办好本届大会,代表团前来梅州访问交流。代表团在梅期间,参观了叶帅故居、黄遵宪故居、华侨博物馆、灵光寺、大埔朱德纪念大桥及雁鸣湖、雁南飞旅游区等。 (肖伟光)
http://www.qxyb.meizhou.net/200304/xycz34.htm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12-22 13:33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