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3-9-14 00:49:57
|
显示全部楼层
RE:全球化时代的客家认同
三、认同政治的困境
象土著运动、女权主义运动一样,客家的认同政治,根本上说,乃是建立在对客家的本质主义理解的基础上的。在我看来,目前客家认同中出现的一些困境,与这种本质主义理解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
所谓本质主义的理解,是这么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一方面,它认为“我们”与“他们”有本质的不同,这些不同是难以改变的。如女权运动的基础,是建立在女性的性别特征(gender)基础上的,她们认为,从性别特征上说,女性和男性不同,因此,她们的认同及认同政治,实际上复制而不是改变了男女之间的差别。最后,妇女取得了一些权益,但男权统治的局面并未得到根本改变。另一方面,它假设“我们”之间没有差别。再以女权运动为例,这一运动的另一个不成功之处,在于它抹煞了我群内部的差别,不管这些差别是族群的、种族的还是阶级的。
我私下认为,目前的客家认同,未始不存在同样的问题。作为话语的客家,自1900年前后(具体年份,当然还可进一步探讨)开始,一直纠缠于土著文化和中原文化之争。其主要症结,端在于对客家的本质主义理解。现在,这些对客家人的描写,已经成了老生常谈了。论辩的一方,对客家的文化、习俗,进行了高度的赞许。他们认为,与华南地区的其他族群相比,客家人有众多的优点,其称许客家人所用的词藻,与日下对“中华民族”的称许正复相同。这些东西大家耳熟能详,我看就不必在此赘言了。而论辩的另一方,对客家文化和习俗极尽了谩骂之词,将之与蛮夷相提并论。言下之意,似乎蛮夷的文化必定落后,而他们的文化必定够先进、够现代。
今天,族群之间的暴力冲突,至少在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已基本上退居幕后,这些谩骂之词已经难以见诸文字了。可是,族群之间的“傲慢与偏见”,却没有大幅度的改善。不说别的,光是浏览这个论坛的帖子,各位就有深刻的印象了。对客家文化——或者更精确地说——“客家精神”的称许,基本上没有停止过。自然,至少在公开的场合,对客家精神的称许,不再是对其他“兄弟”族群的诋毁了。在主张文化多元的今天,保持文化相对主义的姿态(A文化不优于B文化,反之亦然),至少是个“政治上正确”(politically correct)的做法。明眼人都看得出,这个问题并不仅仅是客家人的问题,华南地区的广府人、闽南人、潮汕人,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类似的问题。只是作为一个弱势群体,不少地方的客家人也许更经常诉诸于这种族群“精神”罢了。
大家知道,争论最激烈的焦点,在于客家人(以及华南地区的其他族群)是继承了中原汉人的纯正血统呢?还是他们主要是南方土著的后代?在这些争辩中,究竟孰是孰非,不是这篇文章所要讨论和所能解决的问题。我在此需要指明的,是这些争辩背后的政治意味及其与客家认同的关系。说客家人是土著的后代,无非是说他们的文化落后,是“异类”,所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指的就是这层意思。而说客家人继承了中原汉人的纯正血统,则是说“我们”和“你们”一样,“大家”都是炎黄子孙。将这些争论放回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上半叶,我们可以比较清楚地了解其政治含义:假如客家是“异类”,在社会经济方面,他们便理应得到不公正的待遇,而在文化方面,他们便理应被教化。因此,族群起源的问题,并不单纯是学术上的争论,而是有其明显的政治意味的。
从这个角度看来,我们也许可以理解,为什么客家的认同及认同政治,是如此强烈地诉诸于客家族群起源的讨论的。实际上,这相当于给客家认同讨个“说法”。作为客家人,我们为什么要认同于客家?对我而言,客家究竟意味着什么?既然客家人继承了中原汉人的纯正血统,既然客家人是“物竞天择”过程中出现的“优良”族群,既然客家文化如此优秀,我们自然要继承老祖宗的“传家宝”,并力图将之发扬光大。但是,果真如此吗?象其他族群的类似说法一样,这些说法基本上只是假设,并且经常是无法证明的假设。因此,这种认同方式,在建构起认同的同时,已将自身置于疑问之地:这种客家认同本身的合法性(legitimacy),随时都有可能被打上问号。我们需要超越本质主义认同观,其根本原因端在于此。
[ 本帖由 wanderinggod 于 2003-10-19 01:27 最后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