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408|回复: 3

【转帖】客家人与茶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5-12 20:00: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客家人与茶亭


2004-05-12


--------------------------------------------------------------------------------

  
                                                    ○黎金本


       有人曾把客家人比作是中国的“吉普赛人”,也有人曾作这样的解释:“客”是流动,是走的;“家”是固定,是停的;而“客家”就是走走停停、停停走走。
       翻开客家人的历史,他们经历过无数次的迁徙,大部分人最后才在贫瘠的闽粤赣交界山区落地生根。经过严寒才知道太阳的温暖,经历过艰辛的“客”,才知道“家”的安乐。走为停,停为走,只有客家人才最能理解体味漂泊在路途中的跋涉者的艰难与困苦。在客家地区,人们最难以忘怀的就是在大路旁,哪怕是人迹罕至的山野间(特别是在翻山过坳的山顶或半山腰),都能看到默立在路边的茶亭。各处茶亭的构造大同小异,基本上都是拱成圆形的敞口门,亭内沿着墙根垒起半膝高的平台,供路人歇息。有的茶亭有意建在有泉水的地方,供路人解渴。二、三十年前及更久远的漫长岁月里,在那以肩挑步行为主的年代中,茶亭的主要用途是供过往路人在酷暑盛夏时乘凉,寒冬腊月时避风,暴雨骤降时挡雨。
       建造茶亭在客家地区也和修路造桥一样,属于行善积德、荫庇后世的美举,只要有人牵头造亭,大家便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所以在客家地区茶亭建得特别多,只要你一出门,走不了几里路就能见到茶亭。
       在过去,交通、通讯均相当落后的客家地区,亭壁还是村民间互通信息的媒介,如:“阿钦古,我先到公塘圩贤记店等你”等用瓦片或小红石写的字样,就是例证。同时亭壁还是人们抒发感情的场所,如笔者曾见过这样一首诗:“西中读书三年,今日回家耕田,早知今日如此,何必当初花钱”。从中我们不难想象出一个外出求学的中学生,考场失意后,挑着被帐在亭内歇息后对现实所作的感慨,当然诗中也表露出他的狭隘的农民意识。梅县清代才子宋湘于嘉庆十年(1805年)赴京途经南雄一茶亭歇脚时,在亭壁上写下一副150字的长联,更成为客家茶亭文学的经典。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特别是近十多年来,国家加大对公路建设投入,交通事业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如今大公路也早已开进了山旮旯。随着水泥公路、村道的不断延伸,随着山区村民摩托车、私人汽车的不断增多,随着人们外出靠步行肩挑时代的逐步终止,茶亭在当今人们的生活中的作用正变得越来越小,逐渐失去了它的特殊性和实用性,慢慢地淡出人们的生活之中。
      
http://www.mzrb.com.cn/news/0405/12/040512051.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5-12 20:15:54 | 显示全部楼层
松口喊凉亭,一般3面有墙,可挡风雨,行路累时透下气,人多的地方还可以吃到仙人粄,凉茶。安名也有意思,第一次歇脚喊头凉亭,第二次歇脚喊二凉亭,此外还有红凉亭、白凉亭,四脚凉亭,简单形象又好记。以前还能看到人家在凉亭里/外做昼、做夜,怂的鸡公车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5-12 21:34:23 | 显示全部楼层
凉亭或茶亭都有人喊.
不过现在已经没什么人会在里面歇脚.
有的亭子涂满了做"八音"的广告.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5-13 08:37:2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说凉亭,记得小时候去赶集的时候,上山的时候,总会不时在路边的凉亭里面休息一下,有时干活累了,大人们也会跑到里面去抽烟,喝从家里带来的茶,大家说笑着,聊着。现在凉亭好多都没有了,好想念以前的凉亭了。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12-22 01:46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