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述江西省石城县在客家民系中的历史地位
江西省石城县计生委:温涌泉
根据许多史料证明,石城县在客家民系的形成和发展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许多客家文化研究人士都称石城县是客家人的摇篮和中转站。本文认为,客家人的根在中原大地, 而石城县是客家民系的重要发源地和聚散地之一。从以下几方面可以佐证石城县在客家民系中的这一重要的历史地位。
一、理想的地理位置和生存环境
石城县位于江西的东南部, 赣州的东北部,地处赣闽两省交界的武夷山脉中段,东部与福建的宁化县相邻,北靠抚州的广昌,西接宁都,南毗福建的长汀及本省的瑞金。东径116005′40″至116038′03″,北纬25057′47″至26036′13″之间。石城是千里赣江的发源地,县内琴江河又是贡水的二级支流。境内群山环绕、土地肥沃、雨量充沛、日照量充足,又属偏远之地,是躲避战乱和繁衍生息的理想之地。这一适宜避乱、求生存的地理位置对外来移民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晋未唐宋及明清时期,中国历史上以中原大地为中心的区域出现过“永嘉之乱,晋宝南迁”等五次较大的战乱,从而导致了古代历史上出现了五次较大的人口迁移。为躲避战乱,大量的中原汉人迁徙到石城境内定居、繁衍。这些中原汉人与当地土著兼并、融合、同化、改造、创新,通过漫长的历史过程,最终形成了汉民族中独具特色的客家人。
二、中原汉人迁徙石城的主要路线
中原汉人为躲避战乱南迁渡过长江后,首先在鄱阳湖地区稍作停留,再选择自己的理想之地迁徙。南迁的中原汉人由于迁徙地不同,有的成为了广府人、福老人、海南人等不同的民系。而迁徙到石城县及周边区域的中原汉人,通过漫长的历史进程和迁徙发展最终成为了客家人。
迁徙到石城的中原汉人主要通过以下两条路线进入石城。一条路线是鄱阳湖紧连赣江,中原汉人从鄱阳湖沿赣江而行,石城县是赣江的源头,境内的琴江河又是贡水的二级支流,这些中源汉人从水路来到源头定居。另外一条路线是有的中原汉人从鄱阳湖沿抚河、信江、饶江进入赣东再沿武夷山经过广昌进入石城定居。
三、石城境内客家民系的形成概况
石城县历史悠久,两汉以前先后隶属于都、揭阳、陂阳、虔化等县。隋开皇间,在今县城所在地琴江镇建场,南唐保大十一年(953)升场为县,因其地山多石,耸峙如城,故名石城。古代其境内的人口状况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存在着在战乱时期迁徙石城的人口猛增,而和平时期石城的发展空间太小,许多人为求发展又继续向外播迁而人口减少的特点。
(一)中原汉人迁入状况
周代以前,石境内无汉人居住,其境内的也居土著为畲族和徭族,石城的地名中有许多带“畲”字的地方,如大畲、下畲、杨畲……等等。石城自秦汉起有少量中原汉人迁入,大量的中原汉人进入居住则在西晋未年年以后,这些中原人大量迁入是为了躲避战乱。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五次人口大迁移:
第一次出现的人口大迁移是在西晋未年,当时由于出现了“五胡乱华”,即“永嘉之乱”,中原大地战乱纷飞,最后造成晋宝南迁,也形成了大量中原汉人为避战乱而南迁。据史载,这次人口迁移过程持续了约130多年,迁徙人口达30万户。这一时期有许多中原汉人迁入石城避乱定居。据《温氏族谱》载“五胡乱华之际,温氏族谱人随中原士族南迁”。另外据郑、吴两姓的族谱记载,他们都是晋代避战乱迁徙到石城居住。如《石城井溪村郑氏六修谱》载,“晋怀帝五年(公元311年),海内大乱,独江东差安,中国士民避乱者多南迁奔吴……。”据该谱载,郑氏求安之子孟达、孟远两兄弟从中原迁到今石城小松石示脑与南迁汉人吴恭葆同居。据石城县地名普查资料提供,石城仍保存有晋代建的居民点五处。
第二次人口大迁移起于安史之乱黄剿起义,即从唐玄宗至德元年, 大约经历了300年。这一时期进入石城居住的中原汉人大增,据史料提供有温、黄、陈、刘、赖、李、王、张、廖、许、何、罗、谢……等五十余姓。石城现在居民点中仍保存有隋代建的1处,唐代建者40处,五代建者8处。
第三次人口大迁移出现于宋代,金人入侵,宋宝南迁。时间于公年1126年—1276年,历时一百余年。这一时期是进入石城的中原汉人最多的一段时期,有温、黄、陈、刘、赖、江、段、肖、赵、李、王……等七十余性。现在的居民点中保留有宋代创建的有95处,元代创建的65处。
第四次人口大迁移出现于明未清初时期,由于明未农民起义及清军入关,导致了这次人口大迁移。这一时期迁入石城的姓有三十余姓,现存的居民占中属明代创建的有505处,清代建的1091处。
第五次人口大迁移出现于太平天国动运动、清未、及抗日战争时期,这一时期战乱不断,县际之间人口迁移较多,期间迁入石城的姓有二十余姓,新建居民点100余处。
(二)客家民系在石城的形成
石城在春秋时期为百越之地,战国时期先属吴、又隶越、后属楚。周代以前石城境内无汉人居住,这里人烟稀少,只有少量的畲、徭族在此居住。西晋未年至唐、宋时期,因避战乱中原汉人迁入石城居住者猛增,到宋代石城的主要姓氏均已迁入定居。中原汉人进入石城以后,用较先进的技术和文化与当地土著共同开发石城,最终使石城成为了一个人丁兴旺、生活稳定、经济文化较为发达的地区。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社会因素、生存环境中,中原汉人与当地的土著不断融合、改造、兼并、同化、创新,通过漫长的历史进程,孕育出了石城客家民系的形成。到宋代时孕育了客家民系的初步形成,客家民系的最终形成是在明清时期。
客家民系是汉族中的一个重要民系,它的形成与其它民族形成一样,也是以共同区域、共同语言、共同经济生活和共同心理素质四大要素的标志。石城及周围一些区域是孕育了客家人的摇篮和源地,并向闽、粤徙迁和发展壮大,同时不断向海外迁徙,通过漫长的历史进程,最终客家民系以一个汉民族中的重要民系出现在历史舞台上。
(三)石城客家人口数量变化情况
石城县属纯客住县,其客家人口数量的变化随着当时的社会环境而变化。其主要特点是,在战乱年代, 由于石城是避乱求生存的理想之地,大量中原汉人迁徙到石城定居繁衍或外迁的客家人又返流回石城居住,形成人口猛增。到了较稳定的和平时期,由于石城发展空间太小,许多客家人又不断地向闽粤及其它地区播迁,寻找更大的发展空间,石城客家人口又会迅速减少。据史载,南宋淳熙年间(公元1174-1189年),石城境内常住户达到了14709户,人数达29894丁。宋宝庆年间(1225-1227),户数达16214,丁数为36746。而到了明朝洪武二十四年(1391)至明天启二年(1622)石城人口从16754人降低到6408人,减少了60%以上。到了清朝咸丰元月(1851年),这时太平天国运动造成了大半个中国战乱纷飞,大量人口迁徙石城,总人口达到22805万,比1985年的总人口还多一千多人。
据史料记载,唐未前迁入石城的姓氏有五十多姓,而真正留到现在的只有十三姓,宋代迁入七十多姓, 现在只留下三十 多姓。
以上两组数据说明,历史上,迁入石城的人口很多,而石城人口向外播迁的数量同样多。
四、石城客家先民外迁闽粤的主要路线
石城是通往闽粤的咽喉之地,自古就有“闽粤通衢”之美称。从九江、南昌南下到抚州经广昌要进入福建必须走石城;从兴国、宁都去福建也必须经过石城;经水路可达赣州、南昌、九江。石城是避乱求生存的理想之地,但石城属偏远的山区小县,发展空间小,对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客家先民无法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当社会较安定的时候,这些人会不断的举家外迁,寻找更好的发展空间。他们主要向福建闽西迁徙,也有部份向广东粤东地区迁徙。据史载,从石城迁往闽西宁化和长汀的姓氏有几十种。
石城进入福建闽西的路线主要有四条:第一条是出县城南门,经东南过大畲进入宁化;第二条是出县城西门经珠坑进入宁化或继续向前往横江、瑞金进入长汀;第三条是出北门经沔坊进入宁化;第四条是出北门经丰山、高田或岩岭进入宁化。进入闽西后有的继续向粤东地区迁徙,有的则向海外播迁。
五、石城客家人的主要习俗
(一)客家方言
石城是纯客住县,全部使用客家方言,粤东地区的客家方言更接近于石城方言。如石城人称太阳为“日头或热头”、称月亮为“月光”、称睡为“歇”、称家为“屋下”、称口渴为“嘴燥”……等等。
(二)客家主要习俗
1、节日:石城客家人最注重于春节、端午节、七月半和中秋节,特别是春节最为隆重和讲究。如大年初一的早饭只能吃素不可以吃荤,而且必须做一道“禾石菜”即芥菜(完整的煮熟)俗称“丰菜”,象征着五谷丰登之意。
2、婚嫁:石城客家的婚嫁礼仪较为繁杂,其程序分为定亲、纳彩、贽鞋样、传庚、报期、嫁娶、入厨、送油、满月、回宁。
3、丧葬:其程序主要为送终、报丧、吊唁、入殓、出殡、除灵做七。尸体处理用棺葬土埋法,八十年代以后有的开始使用火葬。
4、庆贺:石城客家需要做酒庆贺的种类较多,主要有:寿辰:虚岁逢十的诞辰日做生日酒;诞生:小孩出生三日做汤饼酒、足月做满月酒、足年做过周酒;建房动工、厅堂上梁、竣工及迁居新房均要做酒;另外拜师、上学、承桃均要做酒宴请亲朋。
(三)石城客家的主要饮食
石城客家人的主食为稻米,辅以番薯、大豆、小麦为补充。饮食习惯一日三餐即早、中、晚餐。主要菜馔有:棋子块(东坡肉)、肉丸、鱼丸、油炸鱼、霉豆腐、酱豆子、萝卜干及各类蔬菜。比较有特色的副食类有擂茶、米茶、米酒、薯粉水饺、米粉等。
(四)石城客家的主要民居建筑
石城客家民居建筑多数为“厅屋室”又称为“天井式”,另外也有“土围”、“土楼”等民居。
(五)石城客家的文化特点:
1、教育:石城客家先民历来注重教育事业,为了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在石城尊师重教之风十分浓厚。从宋代起,石城除建有县学和书院外,地方上延师办学风气很浓。同时,各姓氏宗族均没有学田,用于奖励学有所成之人,并激励后人奋发读书。北宋大儒温革创柏林讲学堂于岩岑深山之中,名噪一时,除本省学员外,闽粤生员也来此求学。由于石历来重视教育,形成了石客家民系人才辈出,中进士者唐代2人,宋代14人,其中巫双瑞探花及策。明、清两朝中进士者9人,中文举者69人,中武举者25人。
2、文艺:石城客家民间文艺十分活跃,内容丰富而最具特色的文艺活动为石城客家灯彩。石城客家灯彩历史悠久、丰富多彩,有龙灯、茶蓝灯、船灯、马灯、狮灯、八宝灯、桥板灯、蚌壳灯、秆龙灯……等几十种。自明朝以来新春佳节舞灯之风盛行,从正月初一开始直到正月十五元宵才谢灯,另外还经常组织灯彩比赛。
3、宗教:石城自唐代开始道教和佛教相继传入,明代以前佛教和道教兴衰交替,清朝以后道教渐衰而佛教则日盛。
石城县由于地理位置较为独特,从而造成了石城县成为客家民系的重要发源地和聚散地。以上事实证明石城在客家民系的形成过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