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561|回复: 0

【转帖】发扬客家精神是福建明溪县成为著名内陆侨乡的主要内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12-24 21:12: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李云生(执笔)曾祥琼
      
    地处闽西北的明溪县是福建省纯客家县之一。对此,罗香林教授和吴秋玉等专家已作过界定。纯客家县意味着明溪县是客家祖籍地和中传地,明溪人基本上是客家人。新版《明溪县志》载:1990年人口普查,汉族占全县总人口的99.5%。经考证,明溪县汉族的李、陈、林、黄、张、曾、吴、邓、杨、林这十大姓全是其祖先从中原迁入后在明溪定居繁衍起来的。随着历史的进展,这些从中原一带迁入明溪县的汉族居民,经过近百代的发展,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又有大批子孙走出国门到国外打工经商。近年来,出国劳务发展更快,出国人数一年比一年多,他们以欧洲为主,遍及全球二十多个国家。截至目前为止,已办理出国劳务护照的明溪人超过一万四千人,已出国约七千人,占全县总人口115400多人的6.1%。这个比例,在福建省内陆县份中是最高的,困此明溪县被广泛赞誉为著名的内陆侨乡。

    一个山区小县为什么能够成为著名的内陆侨乡,自然有它的种种原因。然而,笔者认为,明溪县作为纯客家县,明溪人作为客家人,他们世代遗传着一种传统美德,一种优秀品质,一种卓越气质,这就是客家精神。发扬客家精神是明溪县成为著名内陆侨乡的主要内因。

    一、客家精神引发明溪人出国劳务,异国扎根

    众所周知,所谓客家人原是黄河流域中原一带的汉族居民,东晋以后,由于战争和饥饿等社会原因,几次大批向南迁徙,甚至是多次择地迁徙,然后才择优而居生息繁衍。

    这种长途迁徙,反映出一种摆脱困境、自强不息的开创精神,这种精神包含着很强的适应性和融合性。试想,举家甚至举村离开世代生活的故土,向着渺茫的南方迁徙,来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没有很强适应性和融合性就很难长久立足。这种适应性包含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诸如水土气候等等,包含适应当地的社会环境诸如风俗习惯、语言以及政治氛围等等;这种融合性包含着不同家族、不同姓氏、不同村落客家人的融合,客家人与当地居民的融合,客家人与当地社会的融合。中原汉人南迁过程中,锻炼和增强了这种适应性和融合性。

    当时间老人迈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的时候,明溪人启动了新思维:人,可以在家乡立业,在家乡发展,但不一定非要在家乡才有作为,象客家人先辈一样迈开步子,跨出门去,走远一点,兴许就有更广阔的天地,就能立一番新事业,谋一番新发展,创一番新业绩。于是他们迈开了出国劳务的步伐,他们首先把目光瞄向欧洲的匈牙利和意大利,然后向四周诸国发展。当然,这首先和当时的政治大气候有关:一是中国的改革开放,为出国提供了机遇;二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动荡,导致生活日用品奇缺,为做生意提供了条件;三是从1989年以后中国和匈牙利互免签证为赴匈提供了便利。1989年底,沙溪村村民胡志明以莫大的勇气率先出国劳务,此后十多年 ,通过滚雪球似的带动发展,一个只有6300多人的乡,已出国劳务人员达1470人,平均每5个人就有一个人出国劳务。沙溪乡在全县率先兴起出国热是有历史渊源的。明溪县历来就是盛产大米的地方,而沙溪是明溪县大门、水陆码头、商埠。大批的谷米从全县集中到这里,然后下船运销南平、福州等地,大批外地米商云集这里洽购谷米。于是沙溪人与外地人交往多,见识广,眼界开阔。沙溪乡的出国热很快波及到县直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其他乡镇,也波及到外县市。县科级干部张传联、邱建志等以及企事业单位许多人于九十年代初相继丢下铁饭碗走出国门开创新生活。如今,旅居匈牙利的华人约一万余人,其中福建人最多,约3000人,而福建人中又以三明人最多,约2200余人,而三明人中又以明溪人最多,约一千人。难怪当初从匈牙利回来的明溪人说到出国劳务时总是说:改革开放为我们壮了胆,互免签证给我们开了门,练摊生意替我们开了工,自由市场让我们赚了钱。有人评论说:历史上是中原汉人南迁定居,现在是明溪汉人北迁出国,除了方向上不同,两者何其相似乃尔!笔者认为,历史上的南迁往往是被迫的,以摆脱困境谋求生存为目的;现在的北上出国是自发的,以赚钱致富谋求发展为目的,但二者中是有内在关联的,这就是客家自强不息的开创精神引发了明溪人出国劳务,并以特强的适应性和融合性在异国扎根发展。

    二.客家精神激励明溪出国劳务人员在异国艰苦创业,开拓发展

    客家人的许多宗祠里族谱中都记载着这么一条祖训:钱财苦中生,家业勤中立。的确,当年南迁的汉人在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和社会里要立住脚并逐渐发展家业,靠的是“苦”和“勤”这两个字,也就是说靠客家人的艰苦奋斗、自强自立这种客家精神。而现在,大批的明溪人到了国外,就是到了一个语言不通、水土不适、环境不明、社情不知的“四不”境地,在这样的境地扎根逐步发展是何等的艰难!然而他们心中早已扎根的“苦”和“勤”这两个字让他们过了一关又一关,战胜了种种因难,逐步实现了在国外创业的大目标。

    1996年春节,200多名出国劳务的明溪人回乡探亲,县委县府邀请他们参加迎春茶话会和春节团拜会。他们中的许多人向家乡父老乡亲和父母官汇报了出国劳务的历程,概括起来就是一句话:出国劳务能否成功,主要看你能否过得了“三关”:

    首先是攻克语言关。出国劳务的明溪人有干部、职工、教师、工人、村民以及社会闲散人员,而人数最多的还是村民,他们之中百分之九十九以上不懂外语,所以他们说的话当地人听不懂,当地人说的活他们听不懂,成了会说话的“哑巴”和有耳朵的“聋子”。然而凭着他们勤听、勤仿、勤练、勤问的顽强毅力,大多数人几个月就学会了当地国家的生活、贸易、交往方面的最基本语言,而后来的投亲靠友出国劳务者,因有人教有人带,个把月就基本上能用当地国语言初步对话。现在,明溪的出国劳务者中,有许多人会几国语言。攻克了语言文字关就为他们在异国生活、立业、赚钱带来了许多便利。

    其次是突破苦累关。出国劳务的明溪人有的开始是没有办到居留权的,为了防止被抓,被遗送回国,他们不敢在公开场合露面,只能找工钱最低又最苦最累最没有人愿意干的事做,这叫打黑工。而睡地板、坐在椅子上过夜、洗碗、刷碟子、练摊……,则是不少明溪出国劳务者开初的共同经历。在匈牙利的明溪人除了在多瑙河畔的“四虎市场”练摊,还常到其他区及乡下去练摊,有的人一天跑几个市场,风餐露宿,风雨无阻,就连匈牙利人对他们的勤劳吃苦精神也赞不绝口。沙溪乡的村民吕理才初到意大利打工时,在全封闭的工厂,一天干16到19小时的活,他第一次回家时,体重下降了15公斤。梓口坊村的吴大妈告诉我们,她的儿子儿媳在意大利开了加工皮衣作坊,订单紧的时候,一天要干十几甚至二十个小时。真是苦累闯出新天地,勤劳开创新业绩。

    三是过好成败关。不怕挫折,不怕失败,顽强拼博,是客家人的性格,是客家人的精神。明溪出国劳务者中,许多人都有受过挫折甚至失败的经历,但他们深知人的一生不可能事事如意,顺境需要的美德是节制,厄运需要的美德是坚忍。小眉溪村的杨永锋初到意大利找的工很不顺意只是苦撑着,母亲担心儿子吃不消,叫他不适应就速速回来。儿子说:“那怎么行!苦,这是我早料到的。赚不到钱我坚决不回去!”原县某国营企业职工张雪梅在俄罗斯经商,起初总是处在逆境之中,但他硬是咬牙支撑着,1998年总算遇上了机会,赚了大批的钱,回家探亲时,家里人说赚到了钱就不要再出国了。她说:“当初身处逆境时,我尚且没想过回头,如今已到了顺境,我岂能激流勇退?能赚到钱我更要出去。”在国外的明溪人有的经过再三择业才对路而发财,有的则跳越两三个国家才适应而创业。雪峰镇冯某刚出国打工时无比勤奋,很快就赚了钱买了店面,有了钱就松懈了并不时上赌场,最终只好卖掉店面还债。他吸取教训从头干起,又买回了店面,还买了车。就这样,明溪许多出国劳务者靠祖传的精神战胜了苦和累,战胜了成与败,以智慧、勤劳和坚忍在异国开拓发展。如今许多人买了店面、住房、汔车,开了作坊,办了工厂,当了老板,雇了洋工;在流通领域则从提篮小卖到用编织袋和后来的集装箱发货。真是客家精神在国外开出鲜花结出了硕果。

    三、客家精神教诲明溪出国劳务人员讲求诚信、注重礼仪

    待人以诚、施人以礼,这是中华民族这个礼仪之邦的待人处事准则之一,也是客家人的行为准则。明溪出国劳务者深知,诚信不仅是一种品行,更是一种责任;不仅是一种声誉,更是一种资源。他们从国内筹款出国到国外经商打工都坚持以诚信和礼仪要求自己。沙溪乡干部王某夫妇人缘好,手中的几万元都借给了上门筹款出国的干部、教师和村民。几年过去了,借款人杳无音信,看来似乎还款无望了。可是1995年和1996年春节借款人都相继回乡探亲,他们按借款数量、时间和约定的利息一一算给了王某夫妇,借出几万元一下子收回十几万元,在县城买了一套房子装修后还有余款。诚信和礼仪把人与人的关系拉紧了。在国外,照样离不开诚信和礼仪。笔者的两位出国亲友曾说:我们从未经商,更无做国际生意的经验。开头,因为不识货,曾经进了一批劣质的鞋子在匈牙利货店卖,因匈牙利气候寒冷,鞋子没穿几天就脱胶冻裂,顾客纷纷要求退货。我们以礼相待,热情退货或调换别种型号的鞋子,并且一再向他们道歉。虽然我们赔了钱,但信誉没有损失,也有了进货的经验,生意反而更好起来。大家体会到,就经商而言,诚信是宝贵的无形资产。城关乡的罗祥禄在匈牙利开了大商场,夏阳村的姜应华在意大利创办了服装厂,夏坊村的李荣兴在意大利办起了沙发店,张建明开了服装加工厂。他们回乡探亲时都说到他们在国外的成功经验:首先要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并要认真择业,把握商机;其次,遵守所在国法律,尊重所在国的生活习俗,与所在国人民友好相处;第三,不论打工、做生意还是办厂,都要讲求诚信,诚信是良好的形象,是企业走向社会,走向世界的第一通行证。所以他们坚持做到:面对再无理的顾客都以诚相待,接手再紧的订单都及时赶出来,对产品质量再细小的要求都予以理解和接受。听说在匈牙利还发生过这样一个诚信事件:城关的王大姐刚到匈牙利时在一位教师家当保姆,有一天她代主人去买菜时,不小心钱包被偷走了,她没有积蓄只好跑到老远找同乡借钱,回家后午饭做迟了,误了主人的休息。她向主人说明了原委道了歉作了保证并表示只拿当月半月的工资以吸取教训。主人听了很感动,不但没有辞掉她,反而更信赖她,从下个月起还给她加了工资,而主人的同事则请她介绍保姆。这个小事件说明诚信具有高尚的人格魁力和潜移默化的感人作用。明溪人带着客家祖传的“诚信”和“礼仪”这两个法宝走出国门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四、客家精神启示明溪出国劳务人员结群互助、扶危济困

    据考证,历史上的汉人南迁大多是群体形式,群体形式对远程迁徙有很多好处,可以互相照应、互相帮助、群策群力克服未来的困难。当今的明溪人作为客家的后代到了异国他乡也在国外生活中意识到群体的力量和作用。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再说,人生祸福难测,事业成败难料。在举目无亲的国外,谁都有可能遇到特别需要得到帮助的时候,于是结群互助、扶危济困就成了明溪出国劳务人员的心愿。

    纪洞天,原明溪县广播站编辑,为了给在匈牙利的华人提供信息和精神食粮,为了出国劳务者的沟通和互助,他创办了在匈华人中颇有影响的《欧洲导报》,他在报上刊出了许多出国同乡互帮互助的信息,起到了启迪、催化、示范的良好作用。

    组建各种形式的同乡会、联谊会、商会是结群互助、扶危济困的良好形式。1999年5月成立的意大利福建中西部华人华侨联谊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的沙溪农民吕理才就坦诚地说,成立联谊会主要目的是帮助出国在外的华人解决生活困难,解决纠纷。每年,联谊会要处理40多件讨债、打官司、被打等事件。刚来的福建同乡生活无着落,只要找到联谊会,就有一份工打,有个地方睡。看到同胞因为承受不了生活压力、生病、精神失常以至不幸逝世都会得到联谊会成员的照护。匈牙利福建同乡会秘书长张传联告诉我们:成立同乡会就是为了结群互助,扶危济困,对于不同困难的同乡我们采取精神鼓励、关系协调、介绍工情、适当赞助等办法进行帮助。余坊村村民原炳华自1991年3月出门,历经三个月的旅途奔波,到布达佩斯时身上只有200美元,连续克服了人地生疏、语言不通、寄人篱下、备受歧视以及办理居留权等种种磨难,终于逐渐成熟,现在已成了知名的国际批发商。人们说,过去的老华侨五十年难做到的事,原炳华他们五、六年就做到了。原炳华现在是匈牙利智胜公司经理、旅匈中华工商联合会常务副主席、旅匈福建总商会会长。他深知出国劳务者的磨难和艰辛,常以副主席和会长的身份,发动组织会员协同解决同胞同乡的困难,向他们播洒深情厚义。外省同胞以及外籍人对福建人乃至三明人、明溪人在劳务所在国组建联谊会、同乡会、商会进行结群互助、扶危济困评价很高,说他们肯吃苦,家乡观念强,齐心,有情有义,能抱成团。殊不知,这正是客家人一代又一代传下来的精神食粮。

    五、客家精神引导明溪出国劳务人员尊祖敬宗、敦亲睦族

    全国人大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朱相远撰文指出:“以人为本的思想,既是中华文化传统的主体,又是其生生不息的生命线。”“西方文化崇拜上帝,中华文化以人为本,这是一个重要的差别。西方文化相信人人都是由上帝创造的,推崇上帝崇拜论。中华文化以人为本,坚信人人都是由父母及祖先血脉,一代一代相传下来的,故崇尚祖先崇拜论,重视血缘价值。”客家人尊祖敬宗,敦亲睦族,就是这种文化的体现。大批明溪人出国劳务,仍具有尊祖敬宗、敦亲睦族的浓厚色彩。

    其一,滚雪球似的带动亲友和族中人出国。明溪人出国劳务,往往是单个先行探路,等立往脚后,再帮亲友和族中人出国。这样一个带动几个,几个带动几十个出国打工经商,发展很快。这种以亲情、族情为核心的滚动似出国模式有其内在的思路:一是通过亲帮亲、邻帮邻、族人帮族人,使其在国外壮大声势,拓展力量;二是有难同帮,有福同享,有路同走,有钱同赚,即所谓“肥水不流外人田,好处自当亲友得。”因此,在明溪县许多村子,能在当地带动大家致富者,受人敬佩;能带领大家到国外赚大笔钱财者更受人敬佩,当他(她)回乡时,就象凯旋英雄一样,一家一家宴请示敬。

    其二,形成家庭式的作坊、工厂、货店。许多明溪出国劳务成功者,在他(她)的作坊、工厂、货店里大多数是自己的亲友和本族子弟。既要雇别人,何不雇自己人?同根同祖同族同乡,是他们信任的基础。

    其三,在国外一旦有了身份,有了“黄卡”、“蓝卡”、“绿卡”,就会适时回乡探望父母和亲友及族人,而且都会分赠礼物或分发“红包”。望出清河郡(今河北省清河县)的客家后代张传联出国经商13年,就先后5次回县看望年迈的母亲及亲友。

    其四,一旦在国外立了业赚到钱则不忘汇款回家,让家人改善生活条件,并且以自己的新见解为家乡的发展出谋献策,以一定财力支援家乡建设。

    其五,出国劳务人员在家乡的妇孺老幼,在生活生产上经常得到政府的关怀和亲友乡邻的帮助。沙溪乡大部分强壮劳力都出国了,留下来的大多是老人、妇女、儿童,但有了上述两大帮助,田地照样有人种,老人照样有人护,孩子照样有人管,婚丧喜事照操照办。

    中国人在海外不管如何发达,都以“游子”自称,中国人作事最讲究要对得起祖先,最讲究能荣宗耀祖。中华民族中优秀民族之一的客家人更是如此。现代明溪人作为客家人的后代,在出国劳务中让崇拜祖先、重视血缘价值,重视亲情族情的文化主脉和可贵精神得到了新的发扬光大。

    六、客家精神鼓舞明溪出国劳务人员爱国爱乡、造福桑梓

    明溪出国劳务人员开创了一条崭新的就业道路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新途径,他们把许多就业机会就业岗位让给了在家乡的人们,从而既发挥了人力资源的优势,又稳定了社会;既引进了世界各地的先进信息,又赚取了外汇,投资祖国和家乡经济建设。然而不论他们在哪一个国家打工经商,他们都象老一辈客家人牢记他们的根在哪里一样深知自己的根在中国,祖国才是他们最美好最眷恋的家园。因此,1999年5月匈牙利华联会曾组织福建、浙江同乡上衔游行示威抗议美国轰炸我驻南使馆。2002年,世界体操比赛在匈牙利举行,包括明溪人在内的许多华人放下生意驱车几百里花几百美元买门票入场为中国体操队助威。

    明溪出国劳务人员发扬客家人爱国爱乡的精神,通过各种途径造福桑梓。据了解,他们汇回家乡的外汇逐年增多,近年来都在亿元以上。几百户出国劳务人员在县城和三明、福州、厦门等地建房、购房,有的以所赚外汇在省内外大城市投资办厂办公司。

    明溪出国劳务人员为家乡人民的生活带来许多新变化。沙溪乡的村民实现了“闯世界,富家乡”的宏愿。沙溪村和梓口坊村的村民用他们亲人寄回的外汇建新房102幢,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而且完善了水、电、路、通信和有线电视等基础设施,沙溪村还形成了华侨新街。沙溪乡的户均电话占有率达到85%以上,被评为市级“电话明星乡”。梓口坊村90%以上的农户装了电话,30%以上的农户有了移动电话。许多人穿上了意大利高档皮衣,每天一袋“牛奶”也进入了他们的家庭。沙溪乡的30多位老人先后到了北京、上海、杭州和省内名胜风景地旅游。一批出国劳务人员在县城红岗新村建起了一幢幢欧式别墅,让人羡慕不已。

    出国劳务人员推进了家乡的建设。瀚仙镇的林金成在县城建起了娱乐城,林永生投资新建商业大厦、吴汝春投资云台山生态旅游。雪峰镇的傅立忠捐款助建老年活动中心。捐资修桥、修路、建候车亭的在各乡镇比比皆是,“六一”国际儿童节为学校和儿童捐款的更是年年增加。夏阳村人口2126人,出国200人,石珩村人口1313人,出国197人,余坊村人口1113人,出国185人,这些村的公益事业基本上由出国人员捐资办理。沙溪乡妈祖庙景点是出国劳务人员出资几十万元扩建的,其中矗立在高台上的妈祖石雕神像是湄州岛圣地妈祖神像的    仿真缩影。

    明溪县的农业开发大有进展也得益于出国劳务人员的支持。胡坊镇吕建坤新植厚朴560亩,邝宝生养殖肉牛40多头,巫德明种植红豆杉50亩,他们都是利用境外资金。全镇有60多位侨眷利用境外资金280万元投入农业综合开发,有效地推动了全镇的经济发展。其他乡镇种烟叶、种药材、种红豆杉,种木薯、种石蒜、种莲藕以及养肉牛、牛娃、非洲鲫鱼等都利用了大量的境外汇回资金。

    近年来,春节前夕回乡探亲的明溪出国劳务人员越来越多,他们说:看到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家乡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好,真高兴!由于我们也尽过绵薄之力,所以倍感欣喜。胡坊镇的出国劳务人员说:抗战前夕,老华侨胡文虎先生就曾捐赠350块光洋新建胡坊道南中心小学,老华桥这种爱国精神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国外创业赚钱,支援家乡建设,更是我们新一代华侨的心愿。是呀,海外老一辈华侨,老一辈客家人爱国爱乡、造福桑梓的精神不断地鼓舞着新一代华侨,新一代客家人为国家的建设作贡献,为家乡的发展作贡献。

    综上所述,近十多年来,作为纯客家县的明溪人开创了一条崭新的境外就业、境外发展的成功之路,这条路越来越宽,人数越来越多。他们走得出去,立得住脚,兴得了业,赚得到钱,一举成为全省著名的内陆侨乡。成功的秘诀在哪里?起内在主导作用的是源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美德的客家精神。客家精神有其丰富的内涵,其要点是自强不息,吃苦耐劳、顽强奋斗、开拓创新、团结互助,诚信明礼、尊祖敬宗、爱国爱乡。它是以人为本这条中华文化主脉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凝聚力和创造力。客家精神对出国劳务的明溪人起到了潜移默化、启示教育、激励引导的作用,促使他们不畏艰难、矢志不渝地行进在成功之路,去创造客家人期盼的产业,去实现客家人宏大的心愿。

    附注:本文中出国劳务人员的部分实例参考《福建日报》《三明日报》刊登的“苦着并且奋斗着”“福建人在意大利”“三明人在匈牙利”“闯世界富家乡”“从农民到国际商人”等文章。


来源:三明客家http://www.smhakka.com/wh1.asp?ID=11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12-23 11:14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