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腹三翰院”的通议大夫第曾是百侯学风鼎盛的代表 |
|
●杨力翔
今年高考,梅县东山中学的刘德斐高中广东省文科状元。据悉,大埔县百侯镇松柏坑村是其故乡,该村所在的百侯镇更是历史文化底蕴非常深厚的一块风水宝地。鲜为人知的是:二百多年前,已有一位同乡学子曾经夺得“全省第一名”,此人就是张翱。
二百年前,大埔就出了一个“全省第一名”
今年高考,在全省数十万文科类考生竞争之中,梅县东山中学的刘德斐脱颖而出,拔得头筹,喜讯传开,轰动梅州。据悉,大埔县百侯镇松柏坑村是其故乡,那里山清水秀,崇文重教,耕读传家,蔚然成风。该村所在的百侯镇更是历史文化底蕴非常深厚的一块风水宝地,钟灵毓秀,书卷飘香。早在明、清两朝,当地即不断开启教化,作育人才,科举兴旺,甲第连环。坊间百姓津津乐道的“同堂七魁”、“一腹三翰院”、“父子四进士”等故事,便是从某个侧面反映当地的学风鼎盛和硕果累累,遂跃居埔邑之冠而称作“邹鲁乡”。然而,鲜为人知的是:迄今二百余年之前,已有一位同乡学子曾经夺得“全省第一名”,此人就是张翱。
张翱:才华出众,笔耕不辍,著述颇丰
张翱,字思飞,号仪坡,谥文敏,清朝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正月二十五生于百侯镇南山村。这也是一个美丽的小山村,峰峦叠翠,碧水环流,地灵人杰,文武英才辈出,而张翱之父则是清朝嘉庆年间的进士,曾任浙江新城知县多年。
张翱自幼天资聪慧,酷爱诗书,过目成诵,头角峥嵘。据传,少年时代的他曾以“黄沙坑口,黄家黄犬吠黄昏”之下联,巧妙地应对某学友“白水礤头,白屋白鸡啼白昼”之上联,亦曾在“童试”、“县试”和“院试”(古代科举的初级考试)中,屡次名列榜首……23岁那年前往省城,参加三年一度“乡试”(又称作“乡闱”或者“秋闱”,通常同榜入选百名考生左右,中式者皆为“举人”,第一名即“解元”),竟然旗开得胜而“蟾宫折桂”,名噪“鹿鸣宴”。时隔几年,他再赴京城参与“会试”和“殿试”,考中二甲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三年之后散馆,改授工部屯田司主事。
这位“解元”才华出众,卓荦超凡,不仅博涉学海,满腹经纶,而且笔耕不辍,著述颇丰,特别是优质高产的诗词歌赋作品,令人爱不释手,百读不厌。他尝自述:“五言百韵,七言百韵,共有五六百首。求之昔人集中,未有如此富者。”且认为,其诗作“浑雄学工部(即杜甫),便易学香山(即白居易),工对学义山(即李商隐),流逸学青莲(即李白)”(以上引文均见于《大埔文史》第14期的《张翱与其胞弟思徐、思舒论作诗文书》)。不过,应当肯定,此言非虚,兹援数例,以资佐证。
譬如说,这首题为《夜遣怀》的七律:
暮云四顾正茫茫,疑雾疑烟接大荒。
一夜风声千叶雨,半船月色五更霜。
愁中借酒添新梦,客里逢人话故乡。
水驿山邮都日记,零星检点付诗囊。
诗中对仗工整,格调清新,意蕴沉藉,情景交融。又如,他游历江南期间创作、题为《七律·咏项王墓》:
叱咤风云盖世雄,万夫辟易霸江东。
八千楚甲亡嬴氏,百二秦关属沛公。
渔父渡连秋草碧,美人泪洒杜鹃红。
萧萧七尺残碑在,古木寒鸦夕照中。
这首诗笔力遒劲,气魄雄浑,辞藻华美,文采斐然。
张翱诗笔:客家乡村恍若仙境
而在其独具匠心与创意、绚丽多彩的诗笔之下,客家乡村的薄岚浓雾、幽竹苍松、山光水色或风土人情等,更显得灵气闪烁,妩媚神奇,恍若仙境,胜似蓬莱。读者不妨仔细品味他的《南山八景诗》,合计八首,仅录二则。其一:
罗列青山一幅横,天然屏障自铺平。
连环烟雾为关锁,旋绕云霞作带萦。
雨后萤光飘点点,风前柳絮落盈盈。
几时皓魄临高廓,如到今吾不夜城。
(注:小标题为“西廓晴霞”,“西廓”是指廓山嶂,屹立村西,气势嵯峨。)
其二:
一带长江水接天,层霄宝塔与云悬。
孤松落径风飘日,疏竹穿篱雨扫烟。
鸟语斜阳钟报夜,笛吹晚渡夕留船。
不知古寺人何处,欲问山僧解化缘。
(注:小标题为“宝塔横舟”,“宝塔”为村北的宝华塔,登临可观村中全貌。)
顺便说明:张翱曾经将上引诗作收入自纂的《江南游草》和《浙诗》等册中,民国年间,后人将其汇编而成《张仪坡太史诗集》,刊印于香港。大埔县有关部门亦曾编辑《大埔张翱仪坡太史遗作选集》,纪念其诞辰二百周年。
来源:http://mzrb.meizhou.cn/html/2014-07/21/content_23921.htm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