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台湾网5月27日蕉岭消息 广东蕉岭与台湾渊源深厚,两地往来历史悠久,缘续300余年,可谓人缘、血缘、地缘一脉相承。蕉岭也由此成为全国重点台乡,广东省首个省级海峡两岸交流基地。据文献记载,蕉岭人移民台湾,始于清康熙年间,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大约集中在四个时期。其中大多因战乱或洪灾,使许多蕉岭人流向台湾谋生。1945年至1949年间,蕉岭有2000人以上赴台。
原文化局局长、抗日“三英杰”研究会会长汤国云:我们蕉岭人迁居台湾有四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明末清初,这部分人不多;第二个时期人比较多,即1683年到1864年,约有34姓、480多家人迁台,占蕉岭原有姓氏的73%左右;第三个时期是清末到民国后期;第四个时期是抗战到解放前夕这个时期;改革开放以后,由台湾回家乡的比较多,产生了涉台婚姻,有大批女士随夫去台定居。
迁居台湾的蕉岭人,不忘故土、不忘宗亲,至今还保留延续了许多客家文化习俗。台湾的一些地名,沿用蕉岭当地的名称,如苗栗县的“蕉岭街”,桃园县的“龙潭乡”,台中县的“神冈乡”,新竹县的“新埔镇”等等。此外,在台蕉岭人为了子孙后人念祖溯源,修建了与家乡一样的宗族祠堂。如高雄县美浓乡居所建的“旗形公祠”、“龟形公祠”,与徐溪钟氏祠堂一模一样;在苗栗县有汤氏宗祠,其堂联“高挂图书故里家山犹在眼,思昌祖德修谱纪念塑天涯”充分反映了汤氏宗亲不忘故土、思乡念祖之情结。
原文化局局长、抗日“三英杰”研究会会长汤国云:在台的蕉岭人有三个方面是不变的,一是节日,春节、元宵,台湾还保留“天穿日”,到“天穿日”客家人要煮圆粄汤;清明,他们不仅要挂纸,还要专门组团回大陆祭祖;二是保留语言,讲客家话;三是保留饮食习惯,“正月半”要吃汤圆,节日出桌的菜色跟我们一样,有汤圆等;还有唱山歌,山歌他们不会忘记。
此外,蕉岭的许多历史名人也与台湾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如晚清抗日保台爱国志士、诗人、教育家丘逢甲,辛亥革命中为抗日复台而壮烈牺牲的爱国志士罗福星等等。他们的生平事迹教育意义深远,影响广泛。拉近了蕉岭与台湾的距离,促进了两地交流、交往,增进了两地情谊。而他们爱国爱乡的精神,也正是两岸人民血浓于水的真实写照。 (中国台湾网、蕉岭县台办联合报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