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日期:[2013年12月24日] 版次:[RB18] 版名:[每日专栏] 稿源:[ 南方都市报] | |
| 1987年五华县,配猪种专业户新造的房子落成,乡亲们来贺喜。安哥 摄
|
| |
|
安哥专栏 结图纪事
在五华县的一个村子里,我无意中碰到一个热闹场面,鞭炮声传出老远。原来是有一家先富起来的农民盖了新房子,乡民们正为他庆贺。主人兴奋地把鞋一脱,蹲在沙发上咧开大嘴笑得见牙不见眼。
据乡民介绍,屋主以前当过兵,复员后,因为祖上都是做配猪种的,不会种田。“文革”时,私人养猪是有定额的,每户只能养一两头,多养就要“割资本主义尾巴”。因此他家祖传的手艺没有多少用场,他家也就穷得家徒四壁。而且配猪种这行当在乡下是被人瞧不起的,他老婆觉得抬不起头来,就带着小孩跑回娘家了。“牵猪郎”很失落。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政府开始鼓励农民养猪,以前的限制都放开了。那段时间,在梅县的乡间道路上,我经常看见配猪种的人,赶一头公猪,匆匆忙忙,走乡串村为养猪人家配种。养猪业发展很快,猪种需求量突然增大,配猪种这行当又吃香了起来。这位当年连老婆也守不住的汉子,就靠这门祖上传下来的老手艺,几年间发了大财,赶忙盖了一大排新屋子,还有宽敞的猪圈。他老婆带着孩子回来了。
在他家的猪圈里,有两头大公猪,还有肥壮的大母猪和一群活蹦乱跳的小猪仔。由于他的手艺名声在外,他养的种猪品种又好,所以他不用赶着种猪走街串巷,人们都是赶着母猪找上门来的。他家的猪仔也都能卖出好价钱。他家的生意越来越红火。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