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edmund_chf 于 2013-12-24 18:21 编辑
“過番”這個聽起來既陌生又熟悉的名字,指的就是從中國遠赴南洋討生活。(圖:星洲網) 製作團隊拍了2萬分鐘的視頻紀錄,從中製作出十集,每集45分鐘的的高清紀錄片《下南洋》。(圖:星洲網) 製作團隊認為,這是一面鏡子,南洋華人的智慧,可以成為更多將來要離開中國生活的人的借鏡。(圖:星洲網) 先人如何在異鄉克服挑戰,如何融入當地社會而闖出一片天地的精神早已根深蒂固,所以我們才看到東南亞華人的足跡遍佈世界。(圖:星洲網) 這一首東南亞華人的悲歌,唱的壯烈且該讓人引以為傲,但卻逐漸被被世界所淡忘。(圖:星洲網)
幾十年前,來自廈門海滄的先父“過番”來到南洋,落戶砂拉越一個小鎮上,以此為家,最後更是長眠在這片離開家鄉千裡之遙的土地。或許,父親的名字——“朝南”,預言了他的命運。 少壯離家,經歷過殖民時代、經歷過日軍的佔領、馬來西亞的成立等各種大時代的磨難,幾十年來,一直到青絲成雪,人生步入古來稀之年,因為中國政策改變,重新對外開放,他才得以重新回到故土。這其間,他已經將祖父接過來同住,也從不間斷與家鄉的弟弟保持聯繫。
懂事之後,我常在猜度父親的心路歷程,但可惜的是,父親已然離世,向母親或姐姐詢問,似乎也問不出太多的詳情,我在想,如果詢問身邊的同齡或同代人他們先輩的‘過番’故事,能說上幾句的人或許真的不多,而我們之後更年輕的馬來西亞人,對於這些歷史的認知,那就更是不用說了。
幾天前在北京出席大型紀錄片《下南洋》首播發布會,當台灣民歌之父胡德夫唱出的主題曲《過番》的時候,心裡突然湧上一股惆悵,熱淚盈眶。是那飽經滄桑的歌聲喚醒了沉睡的記憶?還是喚醒了心中對父親的思念? “過番”這個聽起來既陌生又熟悉的名字,指的就是從中國遠赴南洋討生活,而普遍我們很多人的祖輩就是這樣來到這個國家開枝散葉,而我們如今擁有的一切就是架構他們過去漂流異地,努力掙扎求存的堅韌不拔之上。 當然,這其中很多“過番”的人,未必像父親如此的幸運,克服所有苦難之後,達到了當年離家的目的,在另外一個“世界”找到了更安穩舒適的生活,他們當中有人在過程中,遭受了打壓、屈辱,甚至犧牲了性命,彼岸的幸福只能成為永遠的海市蜃樓。 這一首東南亞華人的悲歌,唱的壯烈且該讓人引以為傲,但卻逐漸被被世界所淡忘,甚至是我們這些直接從中受益的後輩,尤以在現實環境中,當我們很努力與當權拉鋸爭取權利,擺脫“外來者”的封號,或甚至,我們所經歷的教育體制中,不會有人客觀、真實的梳理其中前人所經歷的一些磨難而譜寫下的血淚史,而日常生活經歷的柴米醬醋茶將讓我們以為今天所享有的安穩是那麼的理所當然。 一個由中國著名紀錄片導演周兵引領的製作團隊花了三年的時間,走訪九個國家,訪問了多達一百多名南洋華人,其中包括學術權威例如王賡武教授,裡頭試圖探討南洋華人的方方面面:歷史與當下的生活、維繫著我們的傳統家庭價值觀,維繫著華人社會的體制,例如充滿神秘色彩的社團組織例如洪門或者才疏學淺的自己都未曾聽聞過的“蘭芳公司”等課題。 製作團隊拍了2萬分鐘的視頻紀錄,從中製作出十集,每集45分鐘的的高清紀錄片《下南洋》。在北京的首播發佈會上,團隊傾巢而出的分享創作與製作後心得,年輕的團隊(大多是30多歲的中國男女)都紛紛表示,在參與製作《下南洋》之前,對於南洋華人的歷史都極其模糊,而拍攝南洋題材的主要發想人及聯合總導演祝捷也坦承從一開始構思的南洋風情,到最後,過程中,是“越走越尊敬”。他們認為,這是一面鏡子,南洋華人的智慧,可以成為更多將來要離開中國生活的人的借鏡。 這是從他們的角度來看南洋人的故事,而對於我們這些南洋人的年輕後裔,我們又該從怎樣的角度來看這部紀錄片,我想,除了心存感恩,更應該想方設法從中吸取前人的智慧,從中得到更多的力量與勇氣,繼續為更好的未來而努力,而或許更像是這些製作團隊所領略到特質,這些先人如何在異鄉克服挑戰,如何融入當地社會而闖出一片天地的精神早已根深蒂固,所以我們才看到東南亞華人的足跡遍佈世界。 對於目前尚未正式在馬來西亞上映的這部紀錄片,但書寫你我祖輩故事的紀錄片,我滿心期待,相信它能讓我們更瞭解過去與自己。 文:陳莉珍 圖:鄭麗恩 編輯:鄒慧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