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第七届“客家文化节”开幕式上的麒麟舞表演。 |
| | | 头戴客家凉帽的客家女。 |
| | 深圳特区报讯 (记者 尹春芳/文 齐洁爽/图)第七届“客家文化节”昨日在深圳博物馆开幕。在为期一周的时间里,包括“艺术联展”、“专家点评会”、“艺术讲坛”、“山歌展演”等活动将一一展开。
本届客家文化节首次推出“大美客家”艺术联展,跨界展示客家艺术精品。集中国画、油画、版画、书法、摄影、雕塑、民间工艺等为一体,推出“民居史话”、 “情缘客家”、“中原遗风”、“新城印痕”、“梅岭墨韵”、“融古开今”、“泥塑乡情”等七个专题展。这也是国内首次推出的有关客家文化创新的多种艺术跨界联展活动。
作为创意十二月的活动之一,本届客家文化节在深圳新客家文化表达形式上大胆创新探索,从往届以展演动态艺术为主,发展至今届以美术、书法、雕塑等静态艺术为呈现主体,完成了从“大家乐”到“交响乐”的华丽转身。
艺术“跨界”共谱客家之美
自2006年“创意十二月”为深圳客家文化节插上创意的翅膀以来,《月照围楼》、《客家金曲》、《岭南三韵》等一批文艺精品随之诞生。到如今,创新已经融入客家文化节的血脉里。
本届客家文化节最大的亮点便是“同一个客家,多艺术跨界”。艺术联展选材于平日看得见、触得着的客家原生态景观及客家文化空间:孙成毅的摄影气势磅礴、美轮美奂;诸彪的国画闲情韵味,典雅清新;曹知博的油画坚实厚重,精微幽美;刘沅声的泥塑土风拙朴,妙趣横生;郭劭的书法清丽晓畅,恬淡温雅;何柏俊的彩书艺术穿越古今,图饰艳丽。而来自龙华新区的新客家版画,创意本源于一个客家村落与一位文化名人的结合,荟萃了骆文冠、阎敏、帅斌等版画名家及一批本地作者的佳作。
虽然本次联展的艺术门类不尽相同,然而艺术家表现的主题只有一个:客家文化。无论是通过镜头、泥土、毛笔、画笔还是手工的方式,他们都从艺术的角度诠释丰富多彩、韵味独特的客家文化风情。
相对比以往客家文化的展览单打独斗,本次联展以“规模大”、“视觉冲击力大”、“内容丰富”赢得了现场观众的赞扬。客家文化与现代诸多艺术形式的“联姻”在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客家文化节总策划杨宏海看来,正是创新在其中当起了“媒人”。
“‘大美客家’艺术联展的初衷是探讨传统艺术的创新表达,首次以‘跨界’为概念。前六届客家文化节突出舞台表演、进校园等动态活动来完成客家文化的普及,而到了本届客家文化节,对客家文化的展现已经上升到艺术审美的高度,通过视觉冲击力来彰显客家的文化、历史以及风土人情”,杨宏海如是说。
“民居史话”展出的是深圳摄影师孙成毅的客家民居。在他的镜头下,客家民居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与鲜活的气质。本次展出的13件摄影作品,题材包括客家的高层土楼、走马楼、四方楼、五凤楼、围龙屋、中西混合式的民居建筑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孙成毅表示,本次的展览并不是从传统的民俗学、人类学、建筑学的角度来介绍客家文化,而是用视觉语言令人们领略客家文化之美。“客家文化博大精深,当我们在展示它的时候,也是一种审美。”
创新“扎根”在传统的泥土
创新,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的根深深扎在传统的泥土中。一件件文艺精品的背后凝聚着客家朴素又博大精深的文化。在历史长河的发展中,客家人形成了勤劳勇敢、崇文重教、奋斗不息的客家精神品格,创造了颇具特色的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也成为深圳这座移民城市文化的组成部分。
客家文化为艺术家的创新提供了丰富的“养料”,画家曹知博的“情缘客家”原生态景观油画展,以西洋绘画表现客家文化。展出的《神秘的客家》、《客家的围屋春秋》、《走进客家围楼》等作品令不少客家人产生共鸣。曹知博告诉记者,客家文化成为他创作的灵感来源。在他的创作中,尝试将“客家文化元素有形化”,通过建筑表现客家原生态,“建筑就是家,是归宿,当我们了解了客家的建筑就走进了客家的‘魂’”。
一排排惟妙惟肖的泥土雕塑,凝固了千载客家故事。艺术家刘沅声的“泥塑乡情”泥塑展则是深入到客家大地的泥土,以客家地区的乡村生活、故事传说、童谣、风俗为创作题材,用泥塑的立体造型再现了一些已经消失或者正在消失的客家风情风物。谈到创作初衷,刘沅声认为,现代化和城市化迅猛发展,那些淳朴的乡土生活和传统风情离我们越来越远。“用泥土的方式来记录客家乡土生活的历史,是对客家文化的一种理解与诠释,更可以令我们在新的时代下,对传统有新的思考。”
客家文化更“接地气”
除了在博物馆举办的“艺术联展”之外,本届客家文化节依然注重与市民的互动,与鹏城市民一起分享客家文化的创新成果。文化节还延续“客家文化进警营”、“客家文化进校园”与“客家文化进社区”等活动,此外,艺术节还将举行“打工艺术”创新发展论坛、“梦圆龙华”演讲等活动,并推出《广东汉乐曲库》、《深圳客家研究》等一批学术成果,展示了近几年来客家研究的新成果。
这几年,客家文化节为了令传统文化与年轻一代有更多共同语言,秉承着“抢救原生态,精品留后代;创新原生态,吸引新一代”的宗旨,不仅跟深大、深圳高职院合作,通过“客家山歌面对面”等讲演方式,令小年轻们感受“非遗”魅力;甚至还从娃娃抓起,在塘朗小学举行客家文化乡土教材首发式,通过客家历史、名人、山歌、童谣、故事,让孩子们身临其境,深入客家文化的肌理。
| 网络来源:http://sztqb.sznews.com/html/2013-12/09/content_2712601.ht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