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老师:
学术界,还有老师说的民间都写作“舂”,舂米,这是很常见的组合。意义也没问题。图典要采用的话,一般人也看不出问题。
我想尝试用“钟墙”,理由:
(1)舂,查古书的反切,是‘书容’切,其声母在中古音是‘章昌船书禅’里的‘书母’(以书字为代表的一类声母,sh-类)。
(2)这个字的声调,韵母都是没问题的。问题在于‘书母’读不送气的ts-在客家话缺乏对应,所有的书母字,客家话读tsh-送气的可以(深tshem、鼠tshu),但是没有读不送气的ts。闽南话虽然符合(书母有:少,水,叔几个字读不送气的ts),但是客家话不符合。
(3)“钟”是客家话、闽南话语音上声韵调都符合对应的,但是意义上不那么显豁,要说明一下:钟,古代都是大的,需要撞击的,晨钟暮鼓。因为“撞击大钟”,导致“钟”含有撞击的意义。名词因为意义转移,用为动词不算太难理解,例如:片,用作动词,指把肉切片。笼,用作动词是把鸡鸭赶进笼子装起来。
这个说法还不是很普遍,只是‘舂’存在疑问时,我想尝试新解。或许加点点文字说明,可以帮助读者。
多谢老师的提醒,其实用“舂”,比较通俗,意义好理解,语音对应上也很接近了。普通话书母读chong虽也是例外,可是影响深远,与zhong也不算太远。我会斟酌下,看要不要改回“舂”。
严修鸿
修鸿:
记得我们闽南农村都把“钟墙”写成“舂墙”,盖因“舂墙”时持杵击土与舂米动作几乎无异。康熙词典的《释名》则曰:舂, 撞也。以舂筑地为节也。
又“百度”对“板筑”释义:板,夹板;筑,杵。筑墙时,以两板相夹,填土于其中,用杵捣实。此处的杵与捣之用,亦与舂米有相似之处。
以上仅向你提供一点线索,不一定正确,供你参考就是。
吴国珍 2013.10.26. 渥太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