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295|回复: 1

[视频] 《百侯往事》_客家民俗风情画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0-5 13:25: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百侯往事》是北京大学刘锦云教授写的一部描述她家乡百侯、近现代客家民俗的著作,广东大浦县百侯镇是国家历史文化古镇。北京大学段宝林教授在该书序言说:“《百侯往事》是刘锦云女士所写的一部生命回忆录,同时又是一本很丰富的客家民俗的生动记录。”
《百侯往事》 作者:北京大学 刘锦云女士 (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副教授)
大埔论坛  bbs.514200.com/thread-282053-1-1.html
bbs.514200.com/thread-282053-2-1.html
《百侯往事》序 缪俊杰
北京大学刘锦云女士继《客家民俗文化漫谈》之后,积十年之功力,最近又有一部描述客家民俗的新著《百侯往事》。
刘锦云的《百侯往事》。她是以一种社会责任感和对母亲的深情的爱来写这部作品的。她在《自序》中说:“正因为萌生了这样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我决定以我少年时代的眼光,把我在客家山村看到的,听到的,我周围发生的人和事,记录下来。……我花了几年时间,用心地追忆、书写。”
正是由于对故乡客家山村的深情和执着,才有了《百侯往事》那些保持百侯人的生存环境“原生态”的书写,才有这些文字质朴、故事动人的篇章。

客家民俗的生动记录——《百侯往事》序 段宝林
《百侯往事》是刘锦云女士所写的一部生命回忆录。同时又是一本很丰富的客家民俗的生动记录。
客家人在迁徙的过程中,扶老携幼、在荒野中开辟田土,建设新的家园,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养成了刻苦耐劳、坚忍不拔、开拓进取的品德和民俗。因为居住在山区,而山区比较封闭,传统的古老民俗于是能很好地保存下来。
“礼失而求诸野”,这是一个民俗学的科学规律。在客家民俗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在全国各地已经失传了的许多古老民俗,甚至是唐宋古俗。因此,对客家民俗进行调查研究是很有价值的。
书中生动地记录了客家的中心地区大埔山村的客家民俗。记录得如此具体生动,其信息量之大,甚至超过一般的客家民俗著作。
而这本书,却非常具体,具体到各种民俗的细节,像过年过节、婚丧嫁娶、生育教学、医药卫生、民间信仰乃至一些奇风异俗,如吃人肉、蔡仙人、扫竹米、惭愧祖师点宝、背鬼还魂等等,通过自己对人对事的亲切的回忆,将许多民俗作了具体而形象的描写,使人有亲临其境的感觉。
更重要的是作者刘锦云女士从小就在这里土生土长,有几十年的生活体验。不然,一般的外来人,绝对不可能在普通的人民生活中发现如此之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且不厌其烦地对民俗细节作如此详细而具体深入的描写。真是非常难得。当是此书极其可宝贵之处。
又经过更加深入细致的观察访问,才写出了这本回忆录,这就不是她自己一个人的回忆录,而是客家妇女的集体的回忆录了。
科学怎么能害怕事实呢?害怕事实就不是真正的科学。我们的许许多多的民俗著作中往往找不到此类民俗记录和资料。但是我们在刘锦云女士的这本书中却看到了许许多多的所谓迷信民俗的详细描写和记录。像拜灶君、求雨、算命、做道场、送鬼、惭愧祖师巡游、二次葬、祭祀祖先、作福、测戏卦乃至背鬼——与死鬼对话等等许许多多此类民俗,都做了真实的、细心的记录,并且做了合理的解释,认为这是困苦的民众生活的需要,有利于她们的精神解脱和身体健康。这就比我的理论说明更进了一步,从而在理论和实际上突破了目前中国民俗学的一个禁区,具有很大的学术价值。在书中我们看到,这些所谓的迷信民俗,实际上在人民生活中,不但是普遍存在的,而且是不可缺少的。它是人民生命中的心灵依靠,甚至是精神支柱。
我相信,《百侯往事》的出版,一定会受到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这是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新的收获。希望有更多的人,拿起笔来,写生活回忆录,。(作者系北京市文联名誉副主席,中国民俗学会顾问,民间文学研究专家,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百侯往事 自 序
出于对母亲的深爱,对于那个时代妇女的真切的同情,我心中有了冲动。我要当他们的代言人,叙说她们的遭遇与心声。我要用笔告诉世人,我们的父母辈是怎么走过来的,他们遭了什么罪,他们吃了那些苦,他们有什么希望,他们又留给我们哪些教训。我知道她们想说什么,但她们又是一群“失语”的人。既然她们来不及表达,那么,我就有一份责任,替她们说出来。如果我再不把他们的委屈、痛苦、希翼表达出来,她们将被历史所淹没,她们将无声无息,没有留下痕迹。我们的下一代,就是用再丰富的想象力都想象不出她们痛苦的生活。
十多年前,我就开始探访年老的妇女。她们出于对我的信任,尽情表达心中的感受。她们觉得有一个理解她们心中悲苦的人,一个听众,一个对话的人,找到一个渲泄内心情感的缺口,是好的,因此他们很乐意被採访。她们把我的访问视为被尊重、被重视。她们的诉说真挚、纯朴,是发自内心的。她们几乎不想隐瞒,包括她们的一些隐私。有些探访对象被访后说:“唉!我还从来没有说得那么多。我过去的经历不愿说,说出来会伤心。我的孩子也没有听我说这么多。”我用心记住她们的每一句话,回屋后用日记方式追记,后来才用录音机记录。因为她们的遭遇太震撼了,我听后几乎不会忘却,至今当时谈话的神情还历历在目。
于是,我花了几年的时间,用心地追忆、书写。
我希望尽可能在书中展现客家的民俗风情画卷,如婚丧嫁娶生育习俗的描述,以及百侯镇的古貌,包括殿堂式的院落,有鹅卵石铺地的小巷,还有河边的吊脚楼的刻画。
我希望能忠实地描述半个世纪以前岭南客家农村社会风貌,农村人的生存状态和情感。
我希望,这本书既是对那一时代人的描述,也是一个个人生的总结;我努力写她们的痛苦,也写他们的美丽。我是用心灵在描述在倾诉。
今天我终于完成了这本书,也就是现在这一刻我的灵魂才得到安宁。

我将《百侯往事》一目十行地浏览了一下,有选择地看了一些内容,其中最让为动情、撼动人心的是作者母亲在临终弥留之际对女儿(作者)的托付。该书这段文字的描述可谓反映了客家人的情形, “长兄如父,长嫂如母。”或“长姊、大姐如母”,“无女不成家”, 等类似的情形,客家女子巨大的牺牲精神,强烈的责任心,顾全大局,忍辱负重,克勤克俭的形象,是让客家子弟子女们最为刻骨铭心、永世难忘、无限感恩的。
《百侯往事》“十八、临终嘱咐”节录:
七月二十八日,远在朝鲜的表哥钦发接到父亲“姑病危速回”的电报,向连指导员请假。连长与指导员说:“只有直系亲属有事才可请假,你有几个姑姑?”表哥情急之下号啕大哭,诉说了自己的悲惨身世:“我这个姑姑如同亲生母亲,是她一手把我带大的。”
请假批准了,连指导员让司务长支取路费,他即刻登程。他从朝鲜平安南道经过十多天的奔波,终于赶到家与母亲见上了最后一面。叫一声“细姑”,古哥已泣不成声。母亲见到从小抚养大的姪子从朝鲜赶回来,极为兴奋,拉着他的手不放,哭了起来。但是母亲油尽灯枯,已流不出眼泪了。古哥从口袋里掏出50 元,又把从朝鲜买回的高丽参一包交到母亲手里。母亲把它压在枕头底下。
我把古哥带回的高丽参炖鸡汁喂母亲。母亲喝了几口,然后用颤抖的手从枕头下摸出50 元,捏到我的手里:“你长大了,衣服太差近不得人,这钱你拿去做一身衣服。”我的眼泪禁不住又滚下来。母亲太了解父亲了,他常常标榜自己只有一套衣服洗换,一双鞋穿了十多年,他不会为大女儿买衣服的。母亲又拉了拉我的手。她已经没有力气说话了,我更靠紧她。“妈妈不会好的了。昨天晚上,我看见小鬼拿着绳索来拉我,我要他们等一等。”我一听,眼泪又止不住流了下来,尽力安慰着:“妈,你会好起来的,会好的。”我知道这些安慰对她来说已经不起作用了,这些话显得那样苍白无力。
“你最大,你要帮助你爸爸带大弟弟妹妹。”
我早已泣不成声,眼泪如断了线的珠子,扑簌籁地往下滴。我用力地点头,点头,只有用点头以表达内心话语。
“你帮你爸爸带大弟妹,我就可以瞑目了。”我听到这句话,又用力地点头。
我知道在临终母亲面前的承诺是多么的庄重,母亲的临终嘱托,如同千钧之力,它进入了我的灵魂,我的生命。我用力点头,这个许诺如同向正在走向另一个世界的母亲庄严地宣誓。此时“帮你父亲带大弟弟妹妹”,“带大弟妹”、“带大弟妹”……这句话不停地在我脑中轰响。这句话显得那么具体,又是那么沉重,那么的刻骨铭心。这句话就是一付千斤重担,我足足挑了五十年,直到弟弟妹妹都成了家,又养大了子女,才卸下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0-6 06:36:42 | 显示全部楼层
少了一改变白候的飞龙国的故事!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5-1-8 20:30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