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396|回复: 2

[视频] 徐金星谈:河洛文化与客家文化、闽南文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8-5 15:57: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河洛文化,产生于夏、商,成熟于周,发达于汉、魏、唐、宋,传承延续于其后的历朝历代,贯穿整个中国封建社会。
河洛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文化
河洛文化虽然也是地域文化,但她明显不同于山东齐鲁文化、河北燕赵文化,也不同于山西晋文化、陕西秦文化,更不同于两湖荆楚文化、川渝巴蜀文化。河洛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和核心,是中央文化,是国都文化,具有正统性、先导性、开放性、兼容性、稳定性。简言之,河洛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文化,是母体文化。
河洛文化体现出来的精神气质是辉煌大气、厚重深沉、谦淳和谐、兼容并蓄、刻苦耐劳、明达智慧、崇文重教、尊祖睦亲、爱国爱乡、团结御侮、经世致用、厚德载物、自强不息——这些精神气质,实乃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
河洛地区是当时中国最先进的地区,华夏文明的中心。
而且直到十五世纪,中国文化一直居于世界文化前列。
特别应该指出的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所有的文明古国如埃及、巴比伦、印度,甚至希腊、罗马,原来的民族、原来的文化,通通被征服了、灭绝了、消失了,只有中华文明、中国文化,从古到今,一脉相承,连绵不断,流传至今。即使从裴李岗文化算起,迄今也已延续了大约一万年之久。这是世界文明、文化史上仅见的现象。
在考察这一历史文化现象时,我们注意到自古以来洛阳(以及河洛地区)天下之中这一观念。
  
█ 徐金星教授谈:河洛文化与客家文化、闽南文化
大河论坛>发展河南>徐金星教授《河洛文化与客家文化 ..
徐金星教授《河洛文化与客家文化》讲座现场   
2011813日星期六下午在福临轩茶艺苑三楼听徐金星教授讲座《河洛文化与客家文化》。今天的讲座与往日不同:一是主讲人讲得投入,听讲人听得认真。二是现场气氛有别于往日,提问和各抒己见揉合在了一起。争相提问,争相发言,时间在不知不觉中超过了规定的时间。三是茶歇中间大家还不肯离去,三三两两还在讨论主讲人的话题。四是讲座前不到一点钟就有一部分人先到了,在一楼茶座进行文化沙龙。议题是如何理清思路文化兴市,找重点如何为洛阳文化兴市定位,如何向政府献策。思路越来越清晰,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徐教授讲座主要内容是河洛文化与客家文化的渊源,特别指出河洛文化与闽南文化的渊源,以及客家文化与闽南文化之间的关系。命题新颖,论证谨慎,令人信服。
讲得很多,记得很少,而且记录不全,理解不深,多有疏漏。下面整理出来,以抛砖引玉,希望补充指正。
一、 距今1700年前,因战乱汉人大规模南迁,至今竟达五次之多,其中大多数为河洛人。
二、 中原、河洛地区的概念:中原,狭义上指河南省;广义上指大中原,黄河中下游,或者是整个黄河流域。
三、 河南,指的是河南地区,河洛地区,三门峡、郑州等地。河南省始自元代。
四、 古代的很多描述,如河南、河南郡、河南人等专指洛阳。
五、 河洛地区:河是黄河的专用词,河洛指黄河与洛河交汇的地区。西界,华阴潼关;东界,郑州开封;南界,汝州禹州。河南省西部或中西部,山西省南部地区。河洛地区以洛阳为中心,这是学术界的共识。
六、 核心位置,洛阳平原,或称洛阳盆地,又称伊洛平原。
七、 国家定位洛阳为世界文化名城。
八、 西晋建都洛阳,52年,四个皇帝。西晋末年战乱--永嘉之 乱。天下大乱,北方少数民族入侵,又遭严重的蝗灾,连牛马毛都被食尽。汉人第一次大规模南迁。这次南迁人数达90万人之多。当时共有700万人,占1/8强,皇室人员以及达官贵族很多南迁。先到淮河流域,后到长江流域。集中在江西、广东和福建。
九、 大规模南迁,把当时的先进文化和先进技术带到了南方,对南方的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
十、 南迁的河洛人不与当地人通婚,说洛阳话,形成客家人,维持并保留着汉族人的文化和生活习惯。
十一、 当时的洛阳话或中州话为官话。
十二、 客家:汉族的一个分支。民系客家话。
十三、 客家民系中有少数民族的文化,但以河洛文化为主。
十四、 闽南人与客家人不是一个民系。闽南,福建南部地区。有一大批人迁于此。
十五、 南迁包括了整个文化的迁移。
十六、 三次大规模南迁,唐朝末年五代时期迁过去一批,以中原人为主。第二次和第三次是以光州固始人为主南迁。固始人称己为河洛奥区,先期由河洛迁到固始的人群。
十七、 南迁于泉州和漳州,这一带的地名有很多河洛文化的印迹:晋江、洛阳镇、洛水、洛阳桥、晋安(晋王朝平安)。
十八、 现在讲闽南语的有4000万人。
十九、 有人类居住的地方就有华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
二十、 闽南人分布于台湾和东南亚。
二十一、 台湾由先居民及闽南人和客家人三部分组成。距今四、五百年前,一大批迁往台湾和东南亚。第一次是郑成功带一大批闽南人入台。第二次收复台湾的将领又带一大批闽南人去台湾。
二十二、 台湾2300万人口,三个群体:原住民2%1949年国民党去台湾的新住人12%;其余85%是闽南人和客家人。85%的人群中,闽南人占4/5,客家人占1/5
二十三、 1978年统计,台湾1740万人,汉族占1710万人、其中80%是来自福建的河洛人。
二十四、 河洛郎或河洛人指的是闽南人和客家人。
二十五、 闽南话又叫河洛话。
二十六、 台湾话为闽南语。
二十七、 闽南话和客家话和母语都是河洛话。
二十八、 泉州话,语言、词汇、习惯都继承了河洛官话。
二十九、 北人避胡多在南,南人至今能晋语。
三十、 闽南语中的斯、丝、诗、师的读音统统为si.
三十一、 河洛话有七个音调,悦耳动听。
三十二、 闽南话和客家话中的土话很多与现在河洛地区的语言相通,如:日头、滚水、月婆婆、拽。
三十三、 宋朝以前的官话由客家人和闽南人传入台湾。
三十四、 台湾的姓氏是河洛姓氏的传承,永嘉之乱林黄陈郑詹丘何胡等八大姓到闽南。有陈林半天下之说。
三十五、 闽南是南迁的河洛人的集散地。
三十六、 先有闽南人,后有客家人。客家人是在漫长的过程中形成的。
三十七、 韩国话和日语都是由河洛话演化发展而来。
三十八、 现在的普遍话是元朝及其以后由蒙古族及中国北方语系为基础发展而来。
三十九、 方块字对凝聚中华民族贡献很大。
四十、 1983年开始研究河洛文化。
四十一、 河洛文化古时又称为中央文化、帝王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源头和根文化,被文化界认可。
四十二、 中华文明的原点:8000年前的文化犹如满天星斗,文化多元论多中心论。4000年前的仰韶文化,由河南龙山文化发展而来。其它文化渐趋消失。发展到二里头文化、庙底沟文化。这些孕育了以后的文明。夏王朝的诞生,国家的产生进入了文明时期,多元一体,构成中华文明的原点。
四十三、 运河中心,客闽祖地。
四十四、 中华民族圣地,中华文化根脉。
四十五、 政治,经济,文化名人,各路精英,客家人才辈出。
四十六、 闽南人与客家人的区分,客家人遍布世界各个角落;闽南人主要分布在台湾和东南亚。
四十七、 商人始祖白圭是洛阳人。
四十八、 古时长安和洛阳都是都城,商人穿梭于这两个都市之间经商贸易东西,“东西”一词由此而来。
四十九、 四大文明古国,其中三个的源头是古巴比伦,其文明为一支,形成了西方文明。中国的大联合文明,以产菽为主的黄河和产稻为主的长江为核心,形成了东方文明。这两种文明的交往形成了世界文明。
五十、 中华主题文明是黄河文明,黄河文明的中心是河洛文明。
五十一、 河洛郎,客家话的意思是自己人
。五十二、 客家人始终在有意识地维护自己的正统地位,在极力保护着自己原有的文化。所以,客家人保护了河洛文化。
五十三、 洛阳的城市及文化是在金代毁坏的。
五十四、 金代以后在洛阳的东北方建了一个小城,比原来的城市小了许多。这个小城就是现在的老城。
五十五、 儒家文化东南迁中传播到了南方以及整个世界,上层及皇室文化人起到了重要作用。
五十六、 福建的土楼把自己人围在了一起,与外界隔绝,有效地保护了自己,增加了族人之间的凝聚力。
五十七、 晋渭平原和伊洛平原,由函谷贯通。
五十八、 周公测天在登封。
五十九、 周公时期儒家文化已经形成,孔子是儒家文化的发扬光大者。
六十、 河洛文化的核心,五大哲学思想:儒释道玄理,尽源于洛阳。
●蔡运章、刘红旗、徐金星谈河洛文化【图】
洛阳市社科联副主席刘红旗(左一)、洛阳市文物局研究员徐金星(左二)、洛阳市文物局研究员蔡运章(右二)与新浪主持人合影
河洛文化精髓:天人合一
蔡运章:大家好!河洛文化是以黄河、洛河交汇处这个地区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它是以河图洛书为标志,以十三朝古都文化积淀为骨干,它既是狭义的中原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精髓。河洛文化具有传承性、先导性和开放性,它对中华古代文明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至今仍然闪烁着熠熠的光辉。
既然河洛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那么中华传统文化如果概括为一句话,它就是“天人合一”观念。“天人合一”观念,就是讲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因此,“天人合一”观念可以说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最大的贡献,它也可以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指导原则。因此,这个观念也正是河洛文化的核心。这个核心产生于河洛文化的标志是河图洛书,河洛文化的基础理论是《周易》八卦这样一种哲学思想。而河图洛书也好,《周易》八卦也好,它的核心思想就是 “天人合一”观念。因此,“天人合一”观念应该是河洛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
中华民族的发展也好,人类世界发展也好,首先我们要解决的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人跟自然的和谐相处,那就是我们要顺应自然发展的规律,不能盲目地去改造自然,破坏自然。应该是山川、鸟兽、自然和谐、平衡地发展,人与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也应该遵循这样的原则。那就是我们要建立一个和谐世界,我们要建立一个和谐的国家。
因此,“天人合一”观念,应该是全世界可持续发展的指导原则。
徐金星:河洛文化最近几十年来在洛阳,在河南,甚至在国际范围内都引起了高度的重视。河洛文化是黄河和洛河交汇处这一带的文化,河洛文化被称作中华民族的“根文化”,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河洛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说到河洛文化的精神或者河洛文化的精髓,那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或者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从人和自然方面讲,就是“天人合一”。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应当是“中庸、和谐”。除了这个最核心的河洛文化的精神或精髓,河洛文化体现的譬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也都是河洛文化或者中华民族的根本精神亦或者是河洛文化的精髓。
蔡运章:如果说中华民族精神,概括起来就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如果说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什么?那就是“天人合一”。它是相为表里、相辅相成的两个既有联系也有区别的概念,刚才徐老师说的很好。
主持人:在介绍洛阳的时候大家都会提到,文明首萌于此,道学肇始于此,儒学渊源于此,经学兴盛于此,佛学首传于此,玄学形成于此,理学寻源于此。秀的文化,这些优秀文化的读本今天在洛阳的传承又是如何呢?
徐金星:洛阳这个地方正像刚才主持人说的,洛阳是中华文明伟大的发祥地。为什么这样说呢?根据现在的考古发现,中原一带,新石器时代,最早的文化是裴李岗文化,接下来是仰韶文化,接下来是河南龙山文化,接着是二里头文化,然后就进入夏商周文化,一直传承下来。新中国成立后,在全国各地都发现了原始社会时期很先进的文化,譬如长江流域的良渚文化,东北的红山文化。后来经过广大学者研究,发现了河洛地区或者洛阳的史前文化是一脉相承的,就是由裴李岗发展为仰韶文化,仰韶文化发展为河南龙山文化,河南龙山文化就发展为二里头文化,最后进入夏文化,一脉相承没有中断。
这个文化后来就形成了国家,出现了夏王朝,第一个王朝就在这里诞生。在考古学上,严格意义的文明的诞生,就是国家的诞生,国家的诞生,文明就诞生了。虽然长江流域、东北的辽河流域都有很先进的文化,它叫做文化多元论或者满天星斗说,但是真正由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国家出现,私有者产生,这个是在洛阳,首先诞生于河洛大地。所以,我们说科学意义的中华文明诞生地是以洛阳为核心的河洛地区。正因为这样,中华文明的精神其实就是洛阳的精神,就是洛阳城市的精神。这个城市精神很难用一句话、两句话来概括它。
洛阳这一带自古以来就是所谓古代初处于“天地之中”,是中国的中心,对全国各地都有凝聚力和向心力。她的文化的先进性首先在洛阳向四处传播,她有她的先进性,有她的传承性,从古到今,从裴李岗文化一直到现在将近一万年传承不绝;她有她的先导性,她在这里发生了然后向各地传播;她还有它的兼容性或者吸纳性,就是把各地先进的文化吸收过来增加自己的营养,比如佛教她就吸收过来增加自己的营养。所以,河洛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她带给河洛人或者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精神,“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团结、和谐、大一统”的精神,“爱国爱乡”的精神,我认为都应该是洛阳城市的精神。
蔡运章:洛阳作为十三朝古都,有非常丰厚的文化资源,……司马光说,“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这句话不是空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8-5 15:57:37 | 显示全部楼层
●徐金星先生谈洛阳圣城文化(河洛春秋 名家访谈 3)

洛阳地处“天下之中”,为古之“中国”,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永怀河洛间,煌煌祖宗业。”
洛阳的地理环境独特而优越。《史记•周本纪》引用周公的话说:“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20世纪60年代,陕西宝鸡出土的西周青铜器“何尊”铭文中,最早出现了“中国”一词,指的就是今洛阳一带。
三代之居,皆在河洛。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的都城,中国历史的开篇,即奠定了洛阳圣地的基石。这是个有5000多年文明史、4000多年城市史、1500多年建都史的城市,如今在洛河一线东西长50公里的土地上,密集地保留着五大古都遗址:夏都斟鄩、商都西亳、东周王城、汉魏故城、隋唐东都。二里头夏都斟鄩是我国诞生最早的都城,也是最早的洛阳城。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主要活动在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这标志着洛阳一带最早进入文明社会。
《说文解字》中说:“华,荣也;夏,中国之人也。”这里的“中国”指河洛地区。夏之后,商、周均建都“河洛之间”,洛阳为三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民族是历史上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群体,一个民族一般具备共同的语言、地域、文化及心理等。历史上的唐尧、虞舜以及夏、商、周三代,相传都是黄帝后裔。
按照左丘明、司马迁等古代史学大家的观点,五帝同根,三代同源。从黄帝开始,生活在河洛地区的众多氏族、部落在漫长的时期内,通过通婚、结盟、通商、战争等,多渠道、多层面交往,相互渗透融合,在语言、经济、文化、心理等多方面渐趋一致,最后形成了华夏族。以华夏族为基础,汉代前后形成了汉族,以后又和其他兄弟民族一起,共同称为中华民族。因此可以说,洛阳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
  
古洛阳地区是新石器时期裴李岗文化的主要分布区域之一。由裴李岗文化到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夏文化,一脉相承,延续了一万年之久。夏王朝在河洛大地的诞生,以奴隶制度取代原始公社制,使河洛大地率先升起文明的曙光。在考古学上,严格意义的文明的诞生,就是国家的诞生,国家一诞生,文明就诞生了。因此,科学意义的中华文明诞生地,是以洛阳为核心的河洛地区。
由夏以降,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含武周)、后梁、后唐、后晋均曾建都洛阳,故称洛阳为“九朝古都(九表示多数)”或“十三朝古都”。长期作为国都的洛阳,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对中国历史产生过巨大影响。夏传子、家天下,商汤剪灭夏桀,八百诸侯会盟津,周公定鼎与制礼作乐,合纵连横,光武中兴,班超通西域,八王之乱,孝文改革,河阴之役,修大运河,武则天称帝,安史之乱等影响中国历史的重大事件,都先后发生在以洛阳为核心的河洛大地上。北宋司马光说“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宋人李格非(女词人李清照之父)说“洛阳之盛衰,天下治乱之候也”,都含有这层意思。
  
可以概括为:河洛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文化。它哺育了中华民族的祖先,影响了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道学肇始于洛,儒学渊源于洛,经学兴盛于洛,佛学首传于洛,玄学形成于洛,理学寻源于洛。这些学说学派是河洛文化的核心,对形成中华民族以及中国人的思想和“品格”、对中国人的社会和文化生活,都产生了关键性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决定了中国历史的走向。
在说到这些学说学派时,还有一点是不能忽略的,即曾经对中国思想文化、社会生活、民风民俗产生重大影响的中国“三大教”——孔教、道教、佛教,都和洛阳有非同寻常的渊源关系。所以,洛阳是名副其实的“三教祖庭”,河洛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源头。
 
不管是在姓氏开始形成的三皇五帝时期,还是在姓氏发展的夏商二代、在姓氏普及时期的商代以及北魏孝文帝实行汉化政策等时期,河洛地区均是姓氏形成、起源的一片沃土。
据统计,在全国120个大姓中,起源于河南或姓中一支、二支起源于河南的,合计97个,占80%以上,其中大多在河洛地区。单就偃师来说,现存姓氏531个,其中源出偃师或姓中一支、二支源于偃师的,就有117个,另有源出偃师今已消失的94个,合计211个。
姓氏文化研究专家袁义达先生在为《偃师姓氏源流》一书所写的序中说:“姓氏是中国人一直使用的代表血缘关系的一种符号,代表中国几千年来父系相传的一种文化。”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客家人、闽南人均“根在河洛”。
西晋末年,天下大乱,给当时的国都洛阳造成了重大灾难。中原汉人纷纷南迁,形成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中原汉人大规模南迁浪潮,这便是今日各地客家人、闽南人的最初源头。
“君自哪里来?来自黄河边。”“永怀河洛间,煌煌祖宗业。”客家人、闽南人的姓氏、堂号都源于中原和河洛,他们对中原、对洛阳都有极为深厚的感情。
  
徐金星:距今五六千年前,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四大文明古国,也就是当时的几大文明中心。……
后来,四大文明古国中,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原来的民族和文化都因被征服而消失了,后来的古希腊、古罗马文明也不复存在,只有以河洛文化为核心的中华文明、中国文化一脉相承,流传至今,并且直到15世纪,一直在世界上位居前列,这是世界文明史和文化史上独一无二的现象。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8-5 15:58:17 | 显示全部楼层
客子微妙音 发表于 2013-8-5 15:57
●徐金星先生谈洛阳圣城文化(河洛春秋 名家访谈 3)

洛阳地处“天下之中”,为古之“中国”,中华文明的 ...

●[徐金星专栏] “河洛文化——中华民族之根文化”说

(一)
河洛地区是指黄河和洛水相交汇处的这一广大地区。关于它的具体范围,我们的界定是:以洛阳为中心,西到潼关、华阴,东到郑州、开封,南到汝州、禹州,北到济源、晋南。这种界定和朱绍侯先生的提法是一致的。
朱绍侯先生曾在《河洛文化与河洛人、客家人》一文中就河洛地区的具体范围指出:“即指以洛阳为中心,西至潼关、华阴,东至荥阳、郑州,南至汝颍,北跨黄河而至晋南、济源一带地区。”(1)显然这个范围要大于我们通常所说的洛阳平原(或称洛阳盆地),但洛阳平原无疑是河洛地区的核心部位。在同一篇文章中,朱先生又指出:“作为河洛文化圈,实际要超过河洛区域范围,即应该涵盖目前河南省全部地区。”……
河洛地区,即古河南地,又称河洛地。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曰:“昔唐人都河东,殷人都河内,周人都河南,夫三河在天下之中。”……
以上这些论述,为不少河洛文化研究者所认可。但关于河洛地区的具体位置和范围,目前学术界也还有多种不同的提法。……
以上这些提法,其最主要的不同之处,在于对河洛地区范围的大小界定不同,但对河洛地区的中心地区或核心部位、核心地区的看法则是完全一致的,即均以洛阳或洛阳平原及其周边地区为中心或核心部位。
冯秀珍在《客家与中原、河洛》一文中称:“广义中原之概念指整个黄河流域”,“广义中原是以西安、洛阳为轴心,以其为中心辐射周边而成的”, ……“可以如此归纳,‘洛’为陕西洛水,‘河’为渭河,以渭河、洛河两流域的地方为旧时中原主体,它包括陕西、山西、甘肃及河南的部分地区。旧时中原概念与河洛地域大致相同”,“‘河洛’可指渭河、洛河两条河流及其流域(洛河含南、北洛河)。”(7)
论者在以上文字中的一些看法,如“‘洛’为陕西洛水、‘河’为渭河”,“渭河、洛河两流域的地方为旧时中原主体”,“‘河洛’可指渭河、洛河两条河流及其流域”等,与学术界众多研究者的观点相去甚远,也与历史史实相左,难以成立。
……
“中国”一词,曾见于《诗•大雅•民劳》中:“惠此中国,以绥四方”;也见于《诗•小雅•六月序》中:“《小雅》尽废,则四夷交侵,中国微矣。”还有其它早期典籍等。但“中国”一词最早而可靠的应是出现于1965年陕西省宝鸡县所出土的青铜器“何尊”铭文中。其文曰:“唯王初迁宅于成周,复禀王礼福自天,在四月丙戌,王诰宗小子于京室,曰:昔在尔考公氏克逨文王,肆文王受兹因(命),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之乂民。”何尊为西周初年第一件有纪年铭的青铜器,系名“何”者作于周成王五年。可以看出,这里的“中国”,即指周王朝疆域的中心地区,即雒邑,也即今洛阳一带。(9)《史记•刘敬传》说:“成王即位,周公之属傅相焉,廼营成周雒邑,以此为天下之中也,诸侯四方纳贡职,道里均矣。”因雒邑成周居“天下之中”,故称“中土”或“土中”,这也应该是后来河南省地区称“中州”或“中原”的由来。(10)
……
《史记•封禅书》说:“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逸周书•度邑篇》说:“自洛汭延于伊汭,居易毋固,其有夏之居”;《国语•周语上》又说:“昔伊洛竭而夏亡”,足见河洛地区和夏王朝关系极为密切,正是夏王朝活动的中心地区。
……

(二)
……
我们的基本界定是:河洛文化起源于史前裴李岗文化时期或更早,形成于夏商周三代,发展于汉魏晋南北朝,鼎盛于隋唐北宋,宋以后开始中衰,新中国成立后进入复兴期。

(三)
河洛文化树大根深,枝繁叶茂,内涵极为丰富。我们把她的内涵概括为以下十四个方面。
1、河洛地区史前考古学文化
……
2、三皇、五帝文化
“三皇”说法颇多,我们采用“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一说;“五帝”采用“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一说。三皇五帝均与河洛地区有密切关系,三皇五帝文化,尤其是五帝文化,是河洛文化的源头和组成部分。
如伏羲氏长期在河洛一带活动,受河图以画八卦,伏羲之女溺死洛水,化为洛神。
再如黄帝。《国语•晋语四》曰:“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
有蟜氏生活在哪里?《山海经•中次六经》载:“平逢之山,南望伊、洛,东望谷城之山,无草木,无水,多沙石。有神焉,其状如人而二首,名曰骄虫,是为螫虫,实维蜂蜜之庐。” 蟜虫即骄虫,即蜜蜂,有蟜氏应是以骄虫即蜜蜂为图腾的氏族。根据《山海经》所记平逢山地望,应即生活在今洛阳以及新安、渑池一带。(38)
《山海经•中次三经》载:“青要之山,实维帝之密都。北望河曲,是多驾鸟;南望墠渚,禹父之所化,是多仆累、蒲芦。”青要山,在今新安县,有研究者认为,此即黄帝密都之所在。《水经注•洛水》引《地记》云:“洛水东入于中提山间,东流汇于伊是也。昔黄帝之时,天大雾三曰,帝游洛水之上,见大鱼,煞五牲以醮之,天乃甚雨,七日七夜,鱼流始得图书。”
《史记》正义曰:“巩县有寻阝谷水者也。黄帝东巡河,过洛,修坛沉璧,受龙图于河,龟书于洛。”
《史记•五帝本记》又曰:“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裴骃《集觧》引谯周曰:“有熊国君,少典之子也。”又引皇甫谧曰:“有熊,今河南新郑是也。”
今日新郑市,号称“黄帝故里”;也有研究者指出:“黄帝故里”在洛阳(如李振刚、郑贞富《洛阳通史》等);还有其它说法等。不管各种说法有无争议,但黄帝族主要活动于以河洛地区为核心的黄河中游地区,应当是可信的。
还有帝喾。《史记•五帝本纪》曰:“帝喾高辛者,黄帝之曾孙也。高辛父曰蟜极,蟜极父曰玄嚣,玄嚣父曰黄帝”,“高辛于颛顼为族子”。张守节《正义》引《帝王纪》曰:“帝俈(喾)有四妃,卜其子皆有天下。元妃有邰氏女,曰姜嫄,生后稷(周先祖);次妃有訾氏女,曰简狄,生卨(契,商先祖);次妃陈丰氏女,曰庆都,生放勋(帝尧);次妃娵訾氏女,曰常仪,生帝挚”;又云“帝尧陶唐氏,祁姓也。母庆都,十四月生尧”。
《礼祀•祭法篇》云:“殷人禘喾而郊冥,祖契而宗汤;周人禘喾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范文澜先生还曾指出:“卜辞中证明,商朝认帝喾为高祖,祭礼非常隆重,帝喾可能是实有其人。”(39)
帝喾族就生活在洛阳平原一带。见诸史籍者,如《史记•殷本纪》云:“汤始居亳,从先王居”;《集解》引孔安国曰:“契父帝喾居亳,汤自商丘迁焉,故曰从先王居”。《括地志》云:“河南偃师为西亳,帝喾及汤所居,盘庚亦徙都之”;《史记•五帝本纪》集解引皇甫谧曰:“都亳,今河南偃师是”;《水经注•汳水》阚骃曰:“亳本帝喾之墟,在《禹贡》豫州河洛之间,今河南偃师城(指老城)西二十里尸乡亭是也”。
以上这些记载,证明帝喾一族生活于河洛腹地,至今偃师市境内仍有村名叫“高庄”,当和帝喾居偃师有关。
1983年,考古工作者在今偃师城西发现一座规范宏伟的商代城址,经考证,即为“汤都西亳”之城,西亳在偃师,已为大多数学者所认同。
“三皇”、“五帝”在河洛地区的活动,不但有不少古代典籍留有记载,而且还有大量世代相传的传说在这一代广泛流行,许多和传说相关的遗迹遗物,也为广大民间所津津乐道。

3、河图洛书
关于“河图”“洛书”的古老传说,也发生在史前时期的河洛地区,它反映了河洛地区史前文化、河洛文化在中华文明史上独特而重大的作用。相传伏羲氏时,有一匹龙马从黄河浮出,背负“河图”;还有一只神龟从洛河浮出,背负“洛书”,伏羲依此“图”和“书”画作八卦,就是后来《周易》一书的来源。而在《汉书•五行志》中另载有一种出自刘歆的说法,他把神龟贡书定为禹治洪水之时。《易经•系辞上》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在后来的长时期里,人们对“河图”、“洛书”作了种种推测、探索、解释,甚至被有人誉为“中国先民心灵思维的最高成就”。
西汉经学家孔安国解释说:“河图者,伏羲氏王天下,龙马出河,遂则其文,以画八卦。”孔安国还对龙马负图而出作了一番描述,说龙马为天地间的精灵,它的外形非常奇特,在马身上长有龙鳞,故称龙马。这匹龙马赤文绿色,高八尺五寸,似骆而有翅,踏水不没。伏羲在位,“龙马出于孟河”,所谓孟河就是黄河孟津段。
另有记载,这匹龙马的旋有次序,形数有异别。排行是一、六在后,二、七在前,三、八在左,四、九在右,五、十背中,这就是河图。
河图中的点数是五十五,其中一、三、五、七、九是天数,二、四、六、八、十是地数,天数累加是二十五,地数累加为三十,两数之和为五十五。河图中的天数是奇、是阳;地数是偶、是阴,阴阳相索。据古代哲学家的解释,河图中上、下、左、右、中五组数目分别与火、水、木、金、土五行有关。金、木、水、火、土这几种物质基本形态的生成与转换,甚至万物发育都可以从这图上得到启示。由此定义这十个自然数中一、二、三、四、五为生数,六、七、八、九、十为成数。从而得出五行相生之理,天地生成之道。
除了伏羲氏时代外,传说这匹龙马还有另外几次负图而出,轩辕黄帝时,帝尧时,这种神迹都出现过。
近年,有研究者提出“河出图”的“河”不是黄河,而是活动于河洛地区的古老部族有河氏,“出”是奉上、进献的意思。意思是有河氏把这个部族创造的有着特殊含义的图献给了伏羲氏。这种观点的意义不在于结论是否成立,而是把河图请下了神坛。
从考古发现看,原始的河图雏形出现得相当早。在陕西华县元君庙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距今6000年左右的陶器上,有用锥刺成55个小圆点组成的三角图案。据专家研究,这个图案与古代有关河图著作所载的有关河图推演图极为相似,这可能是原始的河图。(40)
洛书与河图紧密相连,是远古先民用神秘筮数的奇妙组合,来概括“天人合一”思想的宇宙图式。
东汉历史学家班固在《汉书•五行志》中引用经学家刘歆的话说:“禹治洪水,赐洛书,法而陈之,《洪范》是也。”意思是,在禹治水的时候,上天赐给大禹一部洛书,大禹对此作了阐释,这就是《洪范》。
《洪范》是《尚书》中的一篇,就是国家。《尚书•洪范》记述的是周武王灭商后,向贤人箕子问治国之道,箕子向周武王讲述了禹的洪范九畴,实际上是九条治国方略,即初一曰五行,次二曰敬用五事……次九曰享用五福,威用六极。东汉经学家马融说:“从五行以下至六极,《洛书》文也。”清代学者孙诒让说:《尚书•洪范》中的“初一曰五行至威用六极六十五字为雒书所出龟书,禹得之以为九畴。”
《洪范》把五行等九章治国从一到九一一排列,人们就用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这九个数代表这九章,这九个数就称为洛书之数。《大戴礼•明堂》载:“明堂者,古有之也,凡九室……二九四、七五三、六一八。”东汉经学家郑玄注释说:“记用九室,谓法龟文也,取此数以明其制也。”明堂,实际就是王室的办公场所,共有九个宫殿组成,这九个宫殿的排列效法洛书,用九个数代表宫名。其排列的公式是,宫殿分成三组,每组三个,南边第一排从左到右的宫殿号码是二号殿、九号殿、四号殿;中间一排的号码是七号殿、五号殿、三号殿;北边一排的号码是六号殿、一号殿、八号殿。因此洛书之数又称为九宫,这种排列方式就把洛书的数和图结合在一起。后来用白圈和黑点代表的洛书图正由此而来。
洛书图即九宫,国外称幻方或魔方,洛书图实际上就是三级幻方,它开了幻方世界的先河,组合数学将其奉为鼻祖。近代发现,幻方和组合分析有某种联系,它在计算机程序设计、图论、人工智能、对策论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41)
今洛阳市孟津县,原有一条古老的河流,当地称图河,全长约20公里,流过该县朝阳镇卦沟村、送庄乡负图村、白合乡上河图村、下河图村,至会盟镇雷河村附近注入黄河。古来相传,“龙马负图”就在黄河、图河交汇这一带;今洛宁县西长水村,立有二方古碑,东西并排,面南而立。西边一方有研究者称应为汉魏遗物,正面碑文,仅剩一“洛”字;东边一方为清代所立,正面为“洛出书处”4个大字。古来相传,“神龟贡书”即在此洛河段。
4、制度文化
……
5、五大学说学派
有关古籍说:“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北面就群臣之位。”“制礼作乐”这一对中国社会、中国思想文化、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的伟大工程,是周公在洛阳完成的。
西周建立后,周公被封于鲁(今山东境)。为辅佐武王、成王,周公未就封,长期驻在雒邑,而由其子伯禽代就封,伯禽遂为鲁开国之君。孔子曾说过,“殷因于夏礼,周因于殷礼”,“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这是说,西周总结继承夏礼、殷礼,继承发扬夏商文化,形成了一套以血缘关系的宗法制和级别严格的等级制为基础的君臣、父子、上下、尊卑、亲疏等礼仪制度,形成当时宗法制、等级制的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礼,包括了有关祭祀、丧葬、军旅、盟会、朝觐、婚冠等种种典礼仪式以及社会中的各种行为准则,这应该就是“制礼”的内容;而不同的典礼仪式,则需配以不同的乐舞,这就是“作乐”的内容。“礼所以经国家、定社稷、利人民,乐所以移风易俗、荡人之邪、存人之正性。”
周公制礼作乐,对巩固周王朝发挥了重大作用,成王、康王之时,天下安宁,40年不用刑罚,史称“成康之治”。更重要的是,周公在雒邑“制礼作乐”,开创了儒家学说的初基。正是因为周公封于鲁、周公后人治理鲁,故鲁国成为保存西周典籍及文物制度最多、最丰富的国家,成为周公思想、儒家思想根基深厚之国,所谓“周礼尽在鲁也”。后鲁国诞生孔子,孔子向往周,故又有“孔子入周问礼乐”之事。就是说,孔子不但长期受周文化熏陶,还不远千里到周王室学习。在此基础上,孔子倾毕生精力,丰富、发展、弘扬周公开创的儒家学说,整理编订《诗》、《书》、《礼》、《易》、《乐》等古代典籍,兴办教育,诲人不倦,成就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历代儒家尊周公为“元圣”,河洛大地实儒学渊源之乡。
关于儒家学说和周公、鲁国的关系,其实早在几十年前,范文澜先生就曾说过下面一段说:宋国是商朝的后代,鲁国是周公的旧封,春秋时列国都到宋、鲁“观礼”,因为它们是保存商周文化最多的旧国。孔子创立儒家学派与宋、鲁两国,主要是鲁国有密切的关系。(42)
经学本系阐释儒家经典之学,在汉、魏、晋以后的长时期里,一直是中国文化的正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哲学、史学、文学、艺术等产生过重大的影响。东汉时,今文经学派和古文经学派在洛阳展开了空前热烈的大讨论。当时古文经学大师辈出,最有名的如桓谭、班固、王充、贾逵、张衡、许慎、马融、服虔、郑玄等。许慎的《说文解字》是文字学、古文经训诂的一大总结;郑玄则是古文经学的集大成者,“郑学”成为魏晋以后经学的主流。
洛阳太学是当时讲授儒经、抒发已见、著书立说、相互诘难最重要的场所,初创于建武五年(29年)。《水经•谷水注》载:石经东有一碑,是汉顺帝阳嘉元年立。碑文云:“永建六年诏书修太学,刻石纪年,用作工徒十一万二千人,阳嘉元年八月作毕。”又载:“东汉灵帝光和六年,刻石镂碑载五经,立于太学讲堂前,悉在东侧。蔡邕以熹平四年与五官中郎将棠谿典、光禄大夫杨赐、谏议大夫马日?、议郎张训、韩说、太史令单等奏求正定六经文字,灵帝许之。邕乃自书丹于碑,使工镌刻,立于太学门外。于是后儒晚学咸取正焉。及碑始立,其观视及笔写者,车乘日千余辆,填塞街陌矣。”太学遗址已经勘探发掘,共有二部分,一在辟雍之北,平面略呈长方形,东西约200米,南北约100米,可以认为是东汉太学的主要部分;另一部分在它的东北约100米处,南北约200米,东西约150米,四周筑墙。也有学者以为这后一部分“可能是东汉以来太学的遗基”,并指出,其内布列一座座长数十米的房屋,解放前后出土的太学汉石经残石,约共8800余字,大多出于这里。(43)它如编修《东观汉记》的东观,据陆机《洛阳记》说“在南宫,高阁十二间”,为国家藏书、修史之所,所藏典籍达六千余车;白虎观,北宫西门白虎门之观,汉章帝曾在此大会群儒,讲议五经异同,命班固编成《白虎通义》等。
老子是公认的道家学说和道教的鼻祖。姓李,名耳,亦称老聃,周王室守藏室之史,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他生活的时代,社会动荡,民心思变。他综观社会治乱祸福、历史兴衰成败,并融合多种思想观点,创建出自己的学说。他认为:“道”是世界万物的根本,“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而“道”则是“先天地生”、“惚兮恍兮”、“寂兮寥兮”、“不可名状”、“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博之不得”的精神实体。“道”创生万物,在万物创生后,还要守着“道”的精神,依“道”而行。“道既是‘万物之母’,又是‘万物之宗’,‘道’是天地万物的根源,又是天地万物的依据”(张岱年《文化与哲学》)。老子学说中还包含有朴素辩证法的因素,“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就是说一切事物都有正反两面的对立,而对立面可以相互转化。他的学说被称作道家学说或道家学派。
“道是中国古代哲学本体论的最高范畴,是老子首先提出的”(张岱年《老子“道”的观念的独创性及其传衍》)。《道德经》五千言,又名《老子》,传为老子所著。最后,老子见周室大乱,终于身骑青牛,西出函谷关而去,不知其所终。
老子时代的东周王都,即东周王城,文物工作者已经发现并进行了初步勘探。它位于今洛阳市王城公园一带,近年发掘的“天子驾六”大型车马坑,再一次证明周王城即为周天子所居之地,二千多年前,老子即应生活在这里。
《水经注》记载说:“昔汉明帝梦见大人,金色,项佩白光,以问群臣。或对曰:‘西方有神,名曰佛,形如陛下所梦,得无是乎?’于是发使天竺,写致经像,始以榆木党盛经,白马负图,表之中夏,故以白马为寺名”,“金光流照,东转,创自此矣”。《水经注》所载,即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西天取经”,人们通常称“永平求法”,即发生在东汉明帝永平年间的一次由国都洛阳出发赴印度拜取佛法的活动。“永平求法”不但取回了佛经、佛像,迎来了中国佛教的二位开山鼻祖、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而且还因此创建了“中国第一古刹”洛阳白马寺。
佛教的主要教义,包括苦、集、灭、道“四圣谛”、灵魂不灭、生死轮回、因果报应、慈悲为本等等。白马寺是中国早期佛经翻译、佛教传播和进行各种佛事活动的中心,而洛阳作为东汉、三国魏、西晋、北魏的国都,给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弘扬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到了北魏时,中国佛教已是“招提栉比,宝塔骈罗”、“金刹与灵台比高,广殿共阿房等壮”、洛阳城有佛寺“一千三百六十七所”那样一种极为壮观、昌盛的局面了!
将近二千年之后,白马寺仍保存在邙山、洛水之间,香火隆盛、游人如织。据考古勘测出的汉代洛阳城雍门遗址位置推算,今日白马寺,仍大体位于东汉白马寺旧址之上。
魏晋时期,以国都洛阳为中心,玄学大为流行。这种哲学思潮用唯心主义解释天道自然,以老庄思想糅合儒学经义,以虚无玄远的“清谈”相标榜,成为当时风气。早期的代表人物是何晏和王弼。何晏撰有《论语集解》、《道德论》等;王弼撰有《周易注》、《老子注》、《老子指略》等。他们认为“无”是宇宙万物的本体,“凡有皆始于无”、名教出于自然。
接下来的代表人物有嵇康、阮籍。他们反对司马氏为夺权而标榜的名教,“非汤武而薄周孔”,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再后来,经西晋重臣、曾任中书令、尚书令诸多要职的王衍大力提倡,玄学更为盛行,其势力甚至已超过原来的经学,从而取得了思想上的支配地位。
西晋玄学另一派的代表人物是向秀、郭象。向秀认为万物自生自化,主张合儒道为一,撰有《庄子注》等;河南(今洛阳)人郭象,将向秀的《庄子注》述而广之,另成一书,阐述老庄思想。
理学是佛学和道家学说渗透到儒家学说后而形成的一种新儒家学派。它不但是两宋三百多年的支配思想,而且对宋以后的中国社会、中国文化都产生过重大作用。宋代理学的创立者邵雍、程颢、程颐兄弟都曾长期生活在洛阳。
二程兄弟为洛阳人,他们创立了一套系统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程颢著有《明道文集》、《明道先生语录》等;程颐著有《伊川文集》、《易传》、《经说》等。后人收集整理,编为《二程全书》。他们把儒学提高到了“本体论”的层面,把“理”或“天理”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理”是宇宙天地万物的本源,是人类社会的最高准则。理是第一性的,它产生出天地万物,又存在于天地万物之中,“一草一木皆有理”,“理”是永恒的。他们又把理作为封建伦理道德的最高准则,“为君尽君道,为臣尽臣道,过此则无理”,“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还把“三纲”、“五常”纳入“理”的范畴,进行“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说教。
理学中有价值的内容,是它包含有朴素辩证法的因素,认为事物的矛盾具普遍性,对立面相互作用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万物莫不有对”、“天地间无一物无阴阳”,还提出了“动静相因”、“物极必反”的辩证观点。同时理学重视气节,把气节置于生命之上,也有它积极的一面。
二程兄弟既为洛阳人,又长期在洛阳一带聚徒讲学,著书立说,故他们的学说又称“洛学”或“伊洛理学”,洛阳一带也被称作“天中圣地”、“理学名区”。旧时洛阳一带有歌谣曰:“嵩县伊川到洛阳,村村立着石牌坊;石牌坊上刻贞节,贞节杀人不见血。”这是“三纲”、“五常”哲理化、神圣化,“存天理,灭人欲”,“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等思想影响
下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
戴逸先生曾指出:“汉学源远流长,影响很大,而汉学的代表人物如贾逵、马融、许慎、郑康成等一批人,他们活动的地区就在洛阳”,“宋学早期的代表人物二程就是洛阳人。宋代理学对中国的影响很大,对中国文化传统,对塑造中国民族性格起了重大的作用。”(44)
自中国原始社会解体、进入文明时代后,中国思想学术史上先后出现的儒家学说、道家学说、佛学、玄学、理学这五大学说学派,对形成和决定中华民族、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和“品格”,对中国人民的社会生活、文化生活都产生了关键性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它决定了中国历史的走向。
6、史官文化及史学
……《尚书》中的许多篇章诞生于洛阳,司马迁在洛阳受命写《史记》,班氏兄妹在洛阳著《汉书》,陈寿在洛阳撰《三国志》,司马光在洛阳完成《资治通鉴》等,便是其中最光辉的代表。
7、文学艺术
……《尚书》开中国散文作品之先,《诗经》是第一部诗歌总集。《尚书》中的少篇目,《诗经》中的不少诗作,代表着河洛文学的最初成就。西汉时洛阳人虞初著《周说》,被誉为小说的开山之作。汉代词赋,建安文学,汉魏文章,唐诗宋词,成就了河洛文学的辉煌。河洛地区是我国民族艺术的重要发祥地,河洛艺术姹紫嫣红,多彩多姿,诸如音乐、舞蹈、书法、绘画、雕塑、曲艺等,都在中国传统艺术史上留下了最为光彩夺目的一笔。
8、科学技术
从非常久远的年代开始,聪明智慧的河洛人就有了许多发明创造,如旧石器时代的石器,新石器时代的陶器等。二里头夏都斟寻阝出土的青铜器,是迄今最早的一批青铜器,夏代的杜康则在洛阳发明了酿酒。夏商之后,河洛地区涌现出众多的科学家、发明家,他们的成就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创造,谱写了中国科技史的光辉篇章。如东汉太史令张衡创制浑天仪、地动仪,东汉宦者蔡伦创制“蔡侯纸”,王景主持治理黄河;魏晋时的发明家、任给事中的马均创制龙骨水车、水转百戏,刘徽注《九章算术》,太医令王叔和著《脉经》,西晋司空裴秀创制《制图六体》;隋代开凿大运河,唐代一行在河洛地区测子午线,唐三彩的烧制,宋代洛阳牡丹的栽植培育,元代郭守敬在河南府登封县修建观星台等。
9、教育
文化教育密不可分,河洛教育是传播、弘扬河洛文化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尊师重教是河洛人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和社会风尚。偃师二里头夏都斟寻阝,有研究者认为已有最早的“庙堂式大学”;东汉洛阳太学,是世界上有迹可寻的最早的国立大学和研究生院; 东汉鸿都门学,是世界上最早的高等专科艺术学校;西晋在太学之外,首设国子学;隋代炀帝设国子监,成为国家教育管理机构,又于洛阳首创科举取士之制;唐代时,武则天首创殿试,设武举;开元十二年(724年),在洛阳建丽正书院;宋时西京洛阳有嵩阳书院等,可以说都具有开一代之风的作用。
10、名人文化
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作为中国古代文明的渊薮和发祥地,又长时期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历史上有许许多多对中国历史产生过重大影响,或对中华文化作出过重大贡献的伟人、名人,政治家、军事家、哲学家、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发明家生活在这里。如伏羲、黄帝、帝喾、大禹、商汤、伊尹、周公、老子、苏秦、白圭、贾谊、刘秀、班氏兄妹、张衡、蔡伦、王充、华佗、马钧、三曹父子、建安七子、司马懿、陈寿、裴秀、左思、竹林七贤、孝文帝、隋炀帝、韩擒虎、宇文凯、唐太宗、武则天、狄仁杰、韩愈、李白、杜甫、白居易、刘禹锡、元稹、李贺、吴道子、李龟年、玄奘、神秀、一行、赵匡胤、赵普、吕蒙正、欧阳修、司马光、邵雍、二程兄弟、姚枢、李绿园等。这众多彪炳史册的历史名人、文化泰斗,他们的创造、业绩和贡献,是河洛文化中辉煌灿烂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乃至世界人类文化宝库中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灿若群星的名人,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他们的思想、精神、品格、业绩,甚至和他们有关的传说、趣闻逸事,都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能够永远鼓舞后人自强不息、百折不挠、奋勇前进,为伟大的理想而献身。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的精神,就是河洛文化的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
11、民俗文化
……民谚说:“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河洛民俗有自己的地方特色,“士向诗书,民习礼仪,务正立业,有周、召遗风”(《宋史•表》),“洛阳古多士,风俗犹尔雅”(苏东坡《司马君实独乐园》)。……
12、姓氏文化
河洛地区是我国古代姓氏的重要起源地。据有关研究者统计,在当今按人口多少排列的前120个大姓中,每姓中各支全部源于河洛文化圈内(即今日河南省)的有52个,如:李、张、刘、陈、黄、周、林、何、宋、袁等;姓中部分源头在河洛文化圈内的有45个,如:王、赵、吴、徐、孙、胡、朱、高、郭、罗等。两项合计共97个姓,占120个大姓的80%以上,人口占了全国汉族人口的79%以上。(47)而这97个大姓中的大多数,又都和河洛地区有渊源关系。
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姓氏渊源于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呢?这是因为河洛地区地处“天下之中”,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进入文明时代之后,又长期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因此不管是在姓氏开始形成的时期、即三皇五帝时期,还是在姓氏发展的夏商二代、在姓氏普及时期的周代、以及北魏孝文帝实行汉化政策等时期,河洛地区均是姓氏形成、起源的一片沃土,给形成姓氏的种种方式,如:以图腾取姓,以氏族、部落取姓,以封国、邑、亭、乡名取姓,以先人名或字、先人谥号、爵位、官职、技艺取姓,赐姓、改姓等提供了最理想的条件。
例如伏羲氏、有河氏、有洛氏都生活在以河洛地区为核心的中原地区。
黄帝族也生活在这里。《国语•晋语四》说:“黄帝之子二十五人,其同姓者二人而已:唯青阳与夷鼓皆为己姓……凡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依是也。唯青阳与苍林氏同于黄帝,故皆为姬姓。”皇甫谧云:“(黄帝)次妃彤鱼氏女,生夷鼓,一名苍林。”
帝喾居偃师,有四妃,生四子;夏后氏生活在河洛地区的嵩岳及伊、洛河一带;涂山氏生活在今伊川、嵩县一带。
《史记•五帝本纪》说:“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帝禹为夏后而别氏,姓姒氏;契为商,姓子氏;弃为周,姓姬氏”,以上姓氏均与河洛地区有渊源关系。
夏商周三代,河洛一带为王畿之地,封国甚多,不少姓氏渊源于此。如费国(今偃师市缑氏镇东南)、滑国(西周初年,周王室灭费而建滑国)、甘国(今宜阳县境)、毛国(今宜阳县境)、刘国(今偃师市缑氏镇西南)、邬国(今偃师市境)、蒍国(今孟津县境)、程国(今洛阳市南)、褚国(今偃师市境)等。
北魏太和二十年(496年),孝文帝在国都洛阳下诏,将鲜卑族117个(或说118个)复姓改为汉族单性,共改得114个姓。
再以具体姓氏来说。如刘姓,刘姓来源有三:出自祁姓、出自姬姓、出自改姓。
前已提及,“河南偃师为西亳,帝喾及汤所都”。帝喾三妃生放勋,即帝尧,生于河洛地区,为黄帝之子十二姓中的祁姓部落。《元和姓纂》说帝尧之后,“受封于刘,裔孙刘累,事夏后孔甲”;《括地志》又说:“刘累故城在洛州缑氏县南浏水之滨”。此支刘姓推刘累为先祖,为祁姓之刘。
东周建都洛阳,周顷王(姬姓)封季子康公于刘邑,建刘国,后世以国为姓。此为姬姓之刘。
刘国故城,已经考古勘查,位于今偃师市缑氏镇西南陶家村。
北魏迁都洛阳后,孝文帝大力推进汉化政策,将鲜卑族独孤氏改为刘姓,成为当时显赫的鲜卑九姓(穆、陆、贺、刘、楼、于、嵇、尉、奚)之一。另如汉高祖刘邦改娄敬姓刘等。准上可知刘姓全部源于河洛地区。
再如方姓。一为炎帝后裔雷,因辅佐黄帝平蚩尤有功,被封于方山(今偃师、登封、巩义毗连一带),称方雷氏,后世以地为姓;二为西周大夫方叔,食邑在洛阳,后世以方为姓。二支均源于河洛地区。(48)
袁义达先生在为《偃师姓氏源流》一书所写的“序”中说:“姓氏是中国人一直使用的代表血缘关系的一种符号,代表中国几千年来父系相传的一种文化”,“中国人的姓氏不仅仅是一种传统的文化,她也是一门科学,而且是研究中华民族形成和进化的一种有中国特色的科学。”众多姓氏“根在河洛”,充分证明了河洛地区在“中华民族形成和进化”过程中的重大作用,不仅大大丰富了河洛文化研究的内容,也从一个侧面为“河洛文化——中华民族之根文化”说作了注脚。
13、园林花卉及牡丹文化
……
14、文物古迹
……

(四)
河洛文化在华夏文化、汉文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占有什么样的地位呢?它和其它地域文化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换言之,如何给河洛文化定位呢?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完全可以顺理成章的得出如下的结论:河洛文化不同于任何一种地域文化(如山东齐鲁文化、河北燕赵文化、山西晋文化、陕西秦文化、两湖荆楚文化、江浙吴越文化、川渝巴蜀文化等),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和核心,她构成中国传统文化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河洛文化是中央文化、国都文化,长期处于主导和核心地位;河洛文化具有正统性、先导性、开放性、兼容性、稳定性。简言之,河洛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文化、母体文化。河洛文化所体现的精神,诸如辉煌大气,厚重深沉,谦淳和谐,兼容并蓄,刻苦耐劳,明达智慧,崇文重教,尊祖睦亲,爱国爱乡,团结御侮,经世致用,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天人合一”等,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所说:“永怀河洛间,煌煌祖宗业”。河洛地区是各地华人寻根问祖的圣地,河洛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之根。(54)

卢博文先生认为:“河洛文化为中国文化之根源,在台湾尤其保存完整,如今日台湾唯一的‘歌仔戏’,即为当年河洛戏。‘歌仔戏’每周定期在电视台播出,场景标题即为《河洛大舞台》。”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12-22 02:35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