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莞樟木头客家服饰制作一度被列为“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或将面临缺失传承人的尴尬境遇,曾几何时,樟木头的纯客家人可能依稀地记得“穿起漂亮衫,欢乐过大年”的童年,如今已无人在日常生活中穿这些客家服饰了,甚至连客家服饰的传承制作技艺,还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尴尬境遇。
从一个小盒子里取出一片蓝色的裁衣划粉,右手捏紧,然后沿着左手的直尺慢慢地画线。衣服模样出现后,再左手轻轻按在布料上,右手抓着剪刀轻轻沿着线剪开……在许多老客家人的童年记忆中,这样制作客家服饰已经越来越远,在现在的樟木头,也没有专门制作传统客家服饰的人了。
因为客家山歌歌唱者罗才娣们的表演,客家传统服饰又重新在舞台上走进了人们的视野,也有了盛发制衣店设计师李光晨们的坚持。
文/图 记者董哲 通讯员陈剑锋、蒋鑫
简朴的客家服已没人穿着
樟木头客家先民的传统服饰为明朝的服装,通称为“唐服”,客家人叫做“衫裤”,旧时客家人,家家户户备有纺织车和织布机,农耕之余纺纱织布,自织自穿,但是在现在的樟木头,已经没有人在日常生活中穿客家服饰了。
被当地人称为“山歌王”三姐妹之一的罗才娣偶尔穿上,也是表演的需要。“从2007年开始,我们因为要经常上台表演,唱的是客家山歌,自然要穿地道的客家服饰。”所以她家里准备着一些客家服饰,不仅仅是为她自己准备,也要为其他表演者准备。
“想当年在樟木头的客家人,全部都是穿这些客家服饰的。”罗才娣所说的当年是指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事情了。1944年,罗才娣出生于樟木头罗屋村,1963年嫁到隔壁的连屋村。在她印象中,当时男女都穿客家服饰。
“客家传统服饰具有实用、朴素、节约的特色,而且造型单一。”罗才娣从屋里拿出一件红肩花肚的上衣。“女性款式都跟这件一个样,只是颜色不同而已,妇女一般穿蓝色,像我们这样的老人家只能穿黑色的了,但那个时候妹子还是穿红、绿等鲜艳的颜色,纹理还挺花哨。”
制作客家服饰主要为表演需求
罗才娣当时在一家酒楼当服务员,一个月工资34块钱。“做一件衣服手工费却要三到五块。”由于市场需求大,每村都涌出了二三家裁缝店。尤其是到了上世纪70年代,樟木头更是出现了一家机缝社。“那里的师傅加徒弟有10多个人,算是当时最大的裁缝店了,师傅裁剪,徒弟缝纫,但做件衣服,还是要排上几天时间。”
不过到了上世纪80年代,客家传统服饰逐渐没落。穿的人逐渐减少,做的人也慢慢退出了市场。
盛发制衣店设计师李光晨在樟木头只算是一个代工者,今年才38岁的他,已经做了20年的裁缝,但做了15个年头的客家服饰。在1998年自己开店那年,他就开始接到制作客家传统服饰的单。“那时候开始已经没有人在日常生活中穿了,主要是各种表演的需求。”
“现在旗袍最多,有近一半的量,客家传统服饰所占的份额只有十分之一,只有四五个客人。”不过李光晨都是按照客人拿来的模板制作客家传统服饰。
“客家传统服饰需求的量不大。”李光晨说,做一件旗袍手工费可以收到400元~600元,特别精美的甚至八百到上千元,但客家服饰一件仅有150元。
知多点
“围身裙”颜色
可知是否已婚
一般来说,从客家服饰的颜色还可以区别客家女性是否已婚。这一般要看女性所穿的“围身裙”的颜色。
未婚的女孩子,一般穿蓝衫系红色的围身裙。
而结了婚的女性,一般穿黑色衫,系蓝色围身裙。做了阿婆的客家女人,系黑色围身裙。
如果德高望重,又子孙满堂的老太太,围身裙就复杂一点。
解析
客家服饰制作工艺:
1.织布。客家服饰的质地多为粗布(用麻织成的一种质地比较硬的布,多洗几次会软一点)和棉布为主。旧时客家人,家家户户备有纺纱车和织布机,农耕之余纺纱织布,自织自穿。蓝、黑、白色最为盛行。但现在私人不再织布,都是到布行买布,或直接在裁缝店包工包料制作。
2.裁剪。先在布料上用尺子和裁衣划粉画出衣服模样。划粉有彩色和白色,画线时有些地方会重叠,需要用到不同颜色的划粉;然后用剪刀裁剪出来。
3.缝纫。用缝纫机把裁剪好的布料缝纫成一件衣服。
4.包边。用裁剪好的细条布料把袖口等衣服边上的地方包起来,用缝纫机缝好。这个步骤很讲究技巧,包条和衣服边的吻合度很关键。工作量不大,但花时间最长,一件客家衣服包边起码要花一个多小时。
5.纽扣。就是把纽扣装上。客家服饰跟平常衣服不同,其纽扣装在胸口一边。尤其难得的是,所用纽扣纯手工制作,要先用布料织成各种花色的纽扣,再缝到衣服上。特别精致的纽扣,需要用手工钉上。
以上内容来自:广州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