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16|回复: 0

梅关一凿通南北 客家先民入关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6-21 15:26: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梅关关楼地处梅岭山巅,耸立于梅岭分水界上
始建于唐朝的接岭桥是古驿道上重要的桥梁
梅关古道
梅关古道边的东坡树
陈毅同志带领部队在梅岭坚持了三年游击战,并在临危之中写下了壮志凌云的《梅岭三章》
它横跨赣粤两省天然屏障,千百年来,多少人踏青石来了又去;它是古代中原通往岭南及东南亚的咽喉之地,是古代连接长江、珠江两水系最短的陆上交通要道;它是客家先民迁入岭南的必经之道,千百年来,把中原和江南一批又一批南迁客迎进古道,把一批又一批朝廷的贬官谪臣拥入岭南之怀。它见证了中原和岭南经济社会文化的繁荣发展。
它就是位于粤北韶关南雄市的梅岭古道。
6月8日,万里寻踪客家路汴梁晚报特别报道组在南雄市委办公室新闻秘书廖春花以及南雄当地知名的历史研究学者沈荣金的陪同下,登上了梅岭古道,亲身体会客家先祖南迁路上长途跋涉的艰辛,实地了解古往今来众多名人骚客在这里留下的一段段精彩故事。
沿着凹凸不平的石头路面一路爬坡前行,没多久,就有些气喘吁吁的感觉。陪同参观的沈荣金老师指着我们脚下的路面说:“你们看,这些由一块块鹅卵石铺成的路面就是悠悠千载的梅关古道了。”走在古道上,硌脚的感觉并不太明显,仔细看了看,记者才发现,原来路面的不少鹅卵石已经被磨平。是呀,谁也弄不清楚几千年来,究竟有多少人往返于梅关古道,但这原本棱角分明的石头都能被行人一串串的脚步打磨得光滑平整,足以见得,往返于此的行人人数之众。
一边攀登,廖春花一边向我们介绍着梅关古道的历史。据介绍,梅关古道北起江西大余县南安镇,南至广东南雄市雄州镇(今雄州街道),全长约40千米。北端以南安镇为水陆中转地,连接章水、赣江航道;南端以雄州镇为水陆中转地,连接浈江、北江航道。
古时南岭山路崎岖难行。在唐开元四年(716年),张九龄主持开凿大庾岭新道,把路基扩宽5米,并做了降坡处理,工程浩大。从此,交通条件大为改善。驿道跨越梅岭,故称梅岭驿道。宋代,广州转运使蔡抗及其弟江西提刑蔡挺于嘉佑八年(1063年)再次整治梅岭道,并在岭上设关,命名梅关。
而自盛唐开元而下,梅岭驿道逐渐成为五岭诸通道中交通最繁忙的一条。尤其是明、清时期,南来北往路过梅关古道的商旅、挑夫“日有数千”,直到清末粤汉铁路修筑之前,梅关古道都是沟通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最快捷的“高速公路”。这条路的修建使梅岭一线真正成为沟通南北的商贸通道,并直接促成了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出现。从此,大唐帝国丰饶的物产,特别是享誉世界的丝绸、茶叶、药材、工艺品等从这里运往海洋,走进南亚、中东直至遥远的欧洲,来自各国以至岭南的物产也从这条通道驰往中原。
沈荣金老师告诉我们,张九龄重修梅关古道之后,加速了北人南迁的频率与速度。梅关古道是客家先民迁入岭南的必经之道。自唐末起,中原地区总是处于战乱,而岭南却商贸繁荣,有着大片可以开垦的荒地。南宋末年,数以十万计的中原难民、客家先民顺着梅关古道来到岭南,寻找新家园。
一路听着讲解,看着古道两旁郁郁葱葱的梅树、松柏以及凉亭、古寺、石碑等丰富的历史遗存,你会情不自禁地感慨,踏上梅关古道就像走进了一个怀古思幽的时空隧道。古道旁的那棵苍郁古树,叫做东坡树,是为了纪念曾经在此数次经过的苏东坡而得名的。苏东坡当年被贬岭南,走的也是梅关古道。当时梅关古道已开,道路两旁遍布客栈饭庄、酒肆茶坊。热闹的场景却无法舒缓苏东坡寂寥的心情。据说,他在岭南古道旁的一家茶店里饮茶,与开店的老人一见如故,老人盛情款待,东坡无以为报,遂赠诗一首:“鹤骨霜髯心已灰,青松合抱手亲栽。问翁大庾岭头住,曾见南迁几个回。”而7年之后,徽宗即位,苏东坡被赦还。他再次经过梅关古道北上,居然又在同样的地方遇见了茶店里的老人,不禁喜悦,再次赋诗一首:“梅花开尽杂花开,过尽行人君不来。不趁青梅尝煮酒,要看细雨熟黄梅。”读着东坡树旁石碑上的诗句,你会感触到当年北宋文豪苏东坡,来到这里凭风背望,因怀乡难归而潸然泪下的心情。
在梅关古道上行走,你还会想到,明代几次落榜的大戏剧家汤显祖。浪迹于此的他正因听闻梅关古道附近一户知府家女儿因情而死的故事,内心被触动,才写下了“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的不朽之作《牡丹亭》。
自梅关古道建成以来,给予了文人墨客无尽的灵感,仅《大余县志艺文》中,就收集张九龄、宋之问、刘长卿、苏轼、袁枚等历代名人的传世佳作200余首,虽然近百年来的梅关古道已经显得冷清,但梅关之梅仍能让我们感受到“万树锁雄关,十里雪香来”的气势和风骨。
据随行的廖春花介绍,梅岭还是一座革命名山。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曾经分别在1929年、1930年、1934年,三次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经过粤赣交界的梅岭,进入广东南雄从事革命活动,为南雄人民革命史增添了浓厚的一笔。1934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后,陈毅元帅带领余下部队在梅岭、油山一带坚持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并留下了《梅岭三章》、《偷渡梅关》等英雄诗篇。
短短的800米,我们一路停停歇歇,终于来到梅关古道最高处的关楼。梅关的关楼为砖石结构,青砖筑就,拱形门洞,以前靠一扇坚实的闸门,腰拦粤赣两地。一眼看去,觉得它与长城上的山海关、嘉峪关的气势无法比拟。但细细思量,却不得不赞叹梅关的历史价值。由于它屹立梅岭之巅,骑跨双峰之谷,所以不雄不壮却气势非凡,不高不厚却易于镇守,无怪乎明朝名将戚继光过梅岭时留下了“却把梅关当玉关”的诗句。
走下关楼,沈荣金告诉我们,因为近百年来,粤汉铁路、南雄大余公路先后开通,梅关古道已经被现代交通线所替代,失去了古时南北交通孔道的作用。梅关古道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黄金通道、战略要塞都已成为悠悠往事。虽说,今天的梅关古道已成为一个行人罕至的风景区,可是当万里寻踪客家路汴梁晚报特别报道组一行走在古道上,踏上那被金戈铁马、如云商贾、文人骚客,以及无数平凡又不平凡的客家先民踩踏得光滑如镜的青石,仍能触碰到它曾经有过的辉煌以及从历史深处涓涓流淌的神韵。
记者手记
中原百越交汇地 古代文化立交桥
在梅关的门洞里将脚一前一后地跨着,粤赣两地就都踩着了。以梅关为界,北面是江西的大余县,南面则是广东的南雄市。
在古代,梅关不仅仅是地理上的分界线,它还是两个古代民族,两种不同文化区域的分界线。梅岭北面属于中原地区汉民族居住的土地,归属于比较发达的汉族文化区域,梅岭南面则是古代南蛮族居住的土地,是蛮族部落文化区域。过去的梅关,“梅止行人渴,关防暴客来”,它把中原和江南一批又一批南迁的客家先民迎进古道,把一批又一批朝廷的贬官谪臣拥入岭南之怀,把一波又一波中原先进思想、技术和文化传播到当时还比较荒凉落后的南蛮远地。
两个民族、两种文化在梅关交汇相融,使梅岭积淀了浓厚的文化底蕴,造就了特有的历史文化风情。古道两头的广东南雄市和江西大余县,因地利而繁华一时。千年风流逝去,多处古道已在风尘中湮灭,而梅关尚在,于风声雨声中默默地守着时日。
寻踪故事
风雨亭中避风雨
6月8日,万里寻踪客家路汴梁晚报特别报道组一行在梅关古道采访时,突遇瓢泼大雨。恰巧,路边有一座风雨亭,我们一行人赶忙跑进去避雨。
风雨亭对面的石碑上,篆刻的正是陈毅元帅那脍炙人口的《梅岭三章》。陪同我们采访的廖春花介绍说,1936年冬,陈毅元帅旧部下陈海叛变,利用自己特殊的身份引诱陈毅等同志下山。陈毅不知是计,一大早来到县城,当他们距离交通站只有三四十米远时发现了危险,最后在一妇女的帮助下撤回梅岭,潜伏莽丛间20多天。敌人因搜捕不到,恼羞成怒放火烧山。因担心不能脱险,陈毅危急时刻写下豪气冲天的《梅岭三章》藏于棉衣内层。苍天有眼,在最危急的时刻,一场大雨及时降下,把山火熄灭,陈毅等同志才得以九死一生,免遭遇难。
“今天咱们正好赶上大雨,想来老天是想让咱们体会一下,当时是怎样的一场雨才能浇灭漫山遍野的熊熊大火,深刻体会一下当时陈毅元帅大悲大喜的心境。” 廖春花说。
听了她的话,记者又看到风雨亭中赫然篆刻着广东才子宋湘的诗联,“莫教春秋等闲过,最难风雨故人来”,不觉莞尔。

http://news.kf.cn/2013/0621/49875.s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12-25 00:08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