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939|回复: 1

印尼華人自我認同‧全方位參與建設嶄新國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5-10 18:07: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印尼華人自我認同‧全方位參與建設嶄新國家,——“當代印尼華人的認同”論述之二  2013-04-16 15:58
   在印尼,不僅華人有認同問題,亞齊、巴布亞、馬魯姑等都存在認同問題,因此,國家領導人一再強調”殊途同歸”的重要性,是不可妥協的國家四大主柱之一。
   華人的認同問題已不僅僅是在印尼出現,在香港、台灣也令人關注。為甚麼在馬來西亞或新加坡就沒有“華人認同”問題呢?實際上,馬來西亞所有的華人都接受華文教育,精通華文華語,而在全國範圍內,並不存在“華人認同”問題,上世紀60年代,還有人想消除華文教育,但時勢更新,當前已沒有馬來族或印度族敢大聲指責,“你說華語就是不認同本國,就是不愛國。”這說明,推行華文學習或中華文化其實與認同或愛國無關,也因此應當一分為二分析“華人的認同”問題,否則會造成一定的誤解。
   華裔後代是否自我認同?
   在印尼,“華人認同”有兩個問題,一是我們的華裔後代是不是“認同”自己是華族?是不是“Orang Tionghua”?另一是印尼華人是否百分之百“認同”是印尼國民?決心與其他族群同甘共苦,風雨同舟?
   華裔是否認同自己是華族?這是一個非常現實而嚴肅的問題。2000年,全國人口普查承認是華族的公民只有0.86%;10年後,2010年承認是華族的公民上升到1.2%,約290萬人。事實上,我國的華族約有1千500萬人,(2003年,根據國家情報局給梅加瓦蒂總統的非正式報告),但大部份華裔在人口普查時不承認是“華族”,只填寫為“WNI”(印尼公民)。這是蘇哈多32年嚴禁華人文化的負面影響。一位著名的企業家不久前問我,我們的下一代都用印尼名,沒有姓氏,問他們也講不出,如何解決?這確是當代我們應妥善解決的問題。
   當前,有許多不懂華語的家長要求為他們的子女取中文姓名,著名華裔女學者歐陽春梅也曾請筆者為她兩位孫子取中文名。我為改回孫女的中文名,曾通過法院協助,因此,我誠懇建議,華族在自我認同過程中,應勇敢為自己的後代取用中文名,這是我們的基本人權,同愛國問題無關。
   另一問題,印尼華人是否百分之百認同是印尼國民?難道學習中華文化和華文華語就被認為不是印尼人?我認為絕不能以語言、文化或姓名為准則來區分“認同”問題。像馬來西亞或新加坡一樣,華人有基本權利學習華文華語,學習華文傳統文化和先賢先聖論述做人的道德教育,這只會教導我們更關懷其他族群,更團結其他族群共同建設國家,更有愛心和愛國。
   全面認同患難與共
   印尼華人如何全面認同?如何與主流社群患難與共,盡心盡力參與全方位建設國家?這可分為文化建設、教育建設、政治建設、醫療衡生建設、體育建設、社會愛心建設和道德宗教建設等等領域。有必要深入考察研究、田野訪談或口述歷史,集結成書,以明確說明印尼華人數百年長期來的認同和對國家建設的貢獻。
   說到這裡,我想有必要向汪友山主席建議,汪主席伉儷所創辦和領導的“民族建設基金會”,有必要改名為“國家建設基金會”,把目前只集中在推進文化交流和文化建設的工作擴到更大的範圍,擴大到推動印華參與國家建設的全面領域,將來每年頒發Nabel獎金也擴大到更大更廣的範圍,逐漸成為印華的“諾貝爾獎”。
   這裡,我們想特別說明我們應有計劃地開展研究印華在多個領域的“認同”與貢獻,抽舉三例簡述:
   第一,政治領域的認同和貢獻。近千年以來,印尼華人已在群島各地參與政治管理和建設地方做出積極貢獻。比如,過去華裔在七、八百年前已參與地方管理和建設,成為地方首長(中東爪哇省縣長、泗水、巨港或西加東萬律首長等),典型代表如曾任日惹華人甲必丹和日惹蘇丹三世宮外大臣的陳振成(Tan Jin Sing,1760-1831),其後人分布各大城市,成為官員、軍官、律師、醫生等,對當地政治和文化發展起了深刻的作用。革命獨立時代,許多華人獻身與主流社群攜手奮鬥,如約翰李將軍、林群賢、葉全明、張希石等等。民主改革後,華人積極參政,政績突出,黃漢山和鍾萬學是典型代表。這些,有必要深入研究探討,寫成專集向主流社會介紹,說明我們華人在獨立革命與政治建設並未如一些人所說”華人對建國鬥爭缺席)。
   第二,經濟領域建設。過去的”主公集團”和當前40大財團已沒必要張揚突出,我們應重視華社參與農、漁和糧食產業的建設。我國地大土肥,但糧食生產日益落後,基本糧產品樣樣要進口,連水果、蔥蒜也大為短缺,這是長期來農業政策嚴重失誤後果。華社積極參與農糧建設,與主流社群同甘共苦,合作奮鬥,必能有效解決基本糧食問題。
   第三,教育建設問題。我認為,華社應為培育國家人才作出典範。應致力廣泛發展三語教育,以馬來西亞為例:1960年代,馬來西亞政府曾企圖改變華文中小學,受到華社堅決反對而保存了1千200多所華文小學和64所獨立中學,華校實施了以華文為主的三語教育,1990年代,馬國前首相馬哈迪公開承認,贊揚華校小學和中學教育最為成功,連馬來語比賽都是華梭學子奪取冠軍。現在,隨著東盟一體化,東盟社會文化共同體成立,我們華社應大力在全國發展平民三語教育,培育科技人才,才能趕上時代,為國家作出貢獻。師資從那裡來?我們要培育大批兄弟族年輕人成為華文教師,成為華文師資的核心力量。我們創辦東盟南洋高等學府,去年派出20多位本科生前往中國學習華文和科技(S2),目前各考到HSK4或5級,能與我們直接用中文通訊和寫報告,一年後就能逐步成為良好的華文師資。今年,我們將在首都招收100至200多名兄弟族與僑生子弟,積極培育為華文師範,持續發展,為百年樹人和教育大業盡心盡力,希望得到各界的支持。
   當然,在醫療、體育、科技、文化、道德宗教等等領域,印華都積極與兄弟族一起,為建設新印尼作出力所能及的努力,我們應廣為介紹,收集成冊,寫成印華英語文,向社會傳播,以展現華人的認同,華人千百年來持續不斷的貢獻。转载(印尼星洲日報‧文:李卓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5-11 13:47:02 | 显示全部楼层
全世界以英语为母语的人都是英国人?答案地球人都知道。

反过来,以汉语为母语呢?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12-13 10:41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