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918|回复: 3

符号人类学视野:客家传统服饰符号的象征特色与价值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4-22 18:16: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符号人类学视野:客家传统服饰符号的象征特色与价值
张海华
( 赣南师范学院客家研究中心.美术学院,江西赣州 341000 )
摘    要: 客家传统服饰是客家族群文化中极富代表性的符号。它的特色不仅在于视觉符号的象征意义,更加体现在:它是客家族群形成的符号标记、客家人生活及生存状态的表征、客家人自我强化人格的象征等等。正因为这些,客家传统服饰符号在当下外来符号冲击、现代符号变迁的情景中,依旧具有巨大的启示价值和运用价值。
关 键 词:客家传统服饰;符号;象征;价值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4/clip_image001.gif

人类自诞生起就在认知体系中,建构起了符号世界,就如卡西尔所言“人不再生活在一个单纯的物理宇宙之中,而是生活在一个符号宇宙之中”。[1]这也为我们揭示了符号的普遍性,符号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生活中因为服饰与人类有着零距离的密切关系,以及有着最直观、最形象反映人类日常生活及观念的特点。于是,它往往被赋予符号意义,其价值表现为蔽体、保暖与装饰的同时,还承载着特定的文化信息:是人类文化变迁及文化心理外化的重要载体,是探寻、识别一个族群文化及心理的重要途径之一。(作者张海华《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8月第4期第33-37页)
一、多层·丰富·完整——客家传统服饰符号体系
符号是指被用来在某方面代表其它事物的事物。伴随着汉人南迁,并逐渐在赣闽粤边区形成客家族群的历程,客家传统服饰渐渐成为代表客家文化和客家族群的事象之一,表现出了独特的象征和相应的价值。再伴随客家族群的成熟与发展,客家传统服饰上形成了完整、丰富的符号体系。(参见图1)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4/clip_image003.jpg
客家传统服饰符号体系不是简单的视觉或艺术图符的组合,而是按照物质形态、纽带形态和精神形态三个层面展开的丰富网络。物质形态属于象征表皮层,构成视觉识别系统,形成最直观的符号形式,具体包括品类、形质、结构、色彩和图案;纽带形态属于象征肌体层,构成行为识别系统,形成有血有肉、活生生的符号展示,包括客家人日常生活、民俗活动和技艺流程及传承等内容;精神形态是象征核心层,是最核心的理念识别,具体包括客家民系及其民间美术的精神、心理、审美和哲学。三个层面的关系往往表现为以下三点:第一是,上一个层面将下一个层面作为象征的语意,如物质形态与精神形态互为象征的表里,前者是后者的图符形式,后者是前者的语意指向,它们形成“文与质”、“器与道”的相互关系。(作者张海华《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8月第4期第33-37页)第二是,下一个层面将上一个层面作为识别的载体,即象征核心层必须通过象征肌体层和象征表皮层来呈现,形成具体的识别对象。第三是,象征肌体层是象征表皮层和象征核心层关系得以实现的纽带:具体、真实、活态的展示。总之,这三个层面具有递进,且紧密关联和浑然一体的关系。缺少了任何一个层面后,客家传统服饰符号体系都不能形成:缺失了物质形态,精神形态将空洞乏力;缺失了纽带形态,客家传统服饰将不具有多维立体的活态意义;缺失了精神形态,物质形态和纽带形态都将缺乏活力。
服饰是一种集物质使用的功利性和纯精神的艺术性于一体的文化形式:实用艺术。因此,我们可以将客家传统服饰视为客家人“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2](作者张海华《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8月第4期第33-37页) 客家传统服饰符号体系中,具有苏珊·朗格划分的“艺术中的符号”和“艺术符号”两种形式。艺术符号是相对整个艺术品传递出表现性形式的,有意味的符号性;艺术中的符号指作品中具体的个别符号,这些符号同样具有自身丰富的系统。于是, 客家传统服饰符号体系各层面又包含了各自的系统,物质形态就包括动物符号、植物符号、人物符号、文字符号、物品符号等视觉识别系统[3],纽带形态包括图腾符号、宗教符号、祭祀符号、交际符号、身份符号、生活符号等行为识别系统,精神形态包括生命符号、生殖符号、祈福符号、美学符号、哲学符号等理念识别系统。(作者张海华《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8月第4期第33-37页) 在这些识别系统中以物质形态层面的视觉识别系统最为直观、最为形象、最易于传播;以行为识别系统最具动态性,属“活动文化”符号;以理念识别系统最为抽象,属“精神文化”符号和核心符号。

[1] [德]恩斯特·卡西尔著.甘阳译.人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12,第33 页。

[2] [美]苏珊·朗格著.刘大基译.情感与形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8,第51页。

[3] 张海华等.客家传统服饰纹样的视觉特征及其文化心理解析[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2009(6) 第54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22 18:18:28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多元•自我•生态——客家传统服饰符号的象征特色
“服饰,在特定的群体意识和传统观念中,早就是一种具有文化承诺意味的物态化的象征符号。”[4]客家传统服饰同样具有象征意味的指示,她向我们指示着客家文化的源流、特质与精神等,成为解读客家人文化心理重要的密码,成为客家文化特色重要的识别载体。下文暂列举三点,以作说明:
(一)客家传统服饰符号体系是建立在多元文化融合①基础之上的文化结构,客家服饰符号的语意处处表现出对这一文化特质的所指。于是,可以说客家传统服饰是客家多元文化融合特质的象征性符号。
例如,从物质形态的角度看,客家传统服饰上经常出现的“ ”符号与甲骨文中“有”造型相同, 也与北方民间剪纸中的“笙(生)”字符号相似,传达出它与中原文化的血脉关系;客家冬头帕丝带的构成图式和纹样样式又分别学习借鉴了长江流域楚文化特色和畲族服饰特点。所以这些物质形态的符号象征了族群文化融合,成为我们识别族群融合信息的重要的视觉标识。再如客家传统服饰上广泛流行的“红”与“黑”组合,蕴涵了客家人在迁徙滇沛流离之后形成的生死共存哲学观和依恋远古祖先的情怀;赣南客家传统服饰上经常出现不成文的文字符号:东、田、西、马、局等等,因为受到赣南地域的红色文化特征影响,而透出巨大神秘的革命信息等等,这些都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因独特的人文背景和自然背景,而独具内涵的客家民间美术符号系统。
(二)客家传统服饰是客家人“自我”强化意识的象征性符号。客家人“自我”意识得到强化是因为客家人生存空间的动态性②使他们形成了落差心理:原本中原望族成为风餐露宿的难民;(作者张海华《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8月第4期第33-37页)原本优越的生活变成了迁徙途中的艰辛和赣闽粤边区资源的紧缺。这种情境加强了客家人对中原故土的思念,客家人的中原情结也伴着艰辛被不断强化。“客”的心境一直成为他们挥抹不去的印记,与“客”对应的是“主”,于是,“主”成了客家人不断向往的、追求的心境,客家人力图重塑主人形象。
服饰是身份、性别、职业等社会角色区分的符号,即服饰具有角色符号的特点:象征并指向着一个具体的社会角色。客家传统服饰成了他们标榜自己文化身份和族群归属的最佳载体。(作者张海华《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8月第4期第33-37页)从精神形态的角度看,客家人的“自我”强化心理反映在冠礼服饰习俗、婚礼服饰习俗和葬礼服饰习俗等民俗中,它们努力保留着汉服特色与传统。如男行“冠礼”、女行“女之筓”,男子常在20岁或新婚庆典之日举行“冠礼”,特别是后者,男方婚宴近半举行冠礼,由其舅舅或祖父为其加冠,以展示成年;女子将要出嫁时(约16岁左右)需行“上头礼”,(作者张海华《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8月第4期第33-37页)这种服饰行为是将头发盘起来并饰发簪,以展示成年和可婚嫁。这些民俗中出现的冠帽、发簪、发式等便成了汉文化心理与汉族角色的象征符号。此外,客家人的“自我”强化还表现为勤劳持家心理与女户主角色。对应到传统民俗中,客家就具有汉族其他民系少见的事象:男女同裤和女子露足等服饰行为。
(三)客家传统服饰是客家文化“生态美观”的象征符号。客家文化“生态美观”源于中原汉文化的经典哲学和客家人的“生存观”:首先,中华民族的古代经典,无不透着古代哲人对“生态”的整体理解,可以追溯到《易》中描述的“大和”之美,它处在宇宙生命的协调统一之中,是宇宙生命健康正常发展的根本保障[5]。再如《管子》中描述的“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6],当“天人和谐”时,天地间的一切美也就孕育而生。管子所说的“美”其实就是关系美、就是生命和谐美、平等美。(作者张海华《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8月第4期第33-37页)其次,客家人的“生存观”是客家在移民经历中形成的移民精神,包括乐观自信、开拓进取、和谐平等和超越生命等特质。
客家传统服饰符号所指的“生态美观”表现为“整体观”、“平等和谐美”与“整体生命和谐的功利性”。第一,客家传统服饰符号的“整体观”是将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与服饰自身视为一个整体,如客家冬头帕中蕴藏的“天人合一”意识。第二,客家先民在颠沛流离的生命历练之后,强化了对万物爱护、尊敬, 甚至崇拜的心理。客家人相信“头上三尺有神灵”,万物有灵。万物间是一种平等、自由、互利、互渗与能量转换关系。如孩子戴上客家狗头帽,就可以获得狗灵活、机敏的活力,躲过不吉,而茁壮成长;瑞金客家葬礼上编制的草鞋是为了帮助死人的灵魂借助它的力量回到故土。生命共同体的生态关系为单体生命提供了生命繁衍的环境,他们在其间进行着和谐的能量转换与循环。这正是客家传统服饰符号所指的“平等和谐美”。(作者张海华《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8月第4期第33-37页)第三,“整体生命和谐的功利性”,整体生命间进行和谐的能量转换时,生态美的审美体验不断在个体生命的有限中追求整体生命的无限与和谐,整体生命的无限与和谐又成就着个体生命的不断繁衍。可见,生命的“繁衍”与“持续”之美是生态美的追求。客家传统服饰崇尚生命美,如客家传统服饰追求耐用,即使服饰破旧了也要缝补,以此延长其使用寿命;客家传统服饰上的文字符号 、 (俗称万字不回头),他们都寓意繁衍不息,象征着生殖崇拜。从“生存”起点理解客家传统服饰的生命美,表明其是为人的“生存”功利。如长辈为儿童戴上客家童帽是为了获得宗族生态③的和谐平衡;节庆礼俗中赠送服饰礼品是为了巩固亲缘和友谊,实现宗族的团结。再有,基于“整体观”、“平等和谐美”的生态美观要求保护万物, 其实就是保护人自身,物兴吾兴。这些观念对于因为天灾人祸被迫迁徙的客家先民来说显得尤为强烈。
因此,可以说客家传统服饰是以我国古代经典哲学思想为基础,以人为中心,追求整体生命和谐、平等、统一的关系美。她是在多次生命危机历练中,始终保持“中原情结”和“在地化时尚”,又多次与生态环境磨合而形成的符合整体生命和谐繁衍和社会生态维系的生态服饰,是客家人特定文化特质的象征符号。(作者张海华《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8月第4期第33-37页)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22 18:19:35 | 显示全部楼层
三、传承•传播•发展——客家传统服饰符号的价值
符号是人创造的有象征性指示的识别形式,象征性、识别性是符号的重要功能与特征。从这个角度理解,上文关于客家传统服饰符号体系象征特色与识别系统的叙述已经触及其价值。(作者张海华《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8月第4期第33-37页)不过,客家传统服饰符号的象征价值和识别价值更加具体的反映在传承、传播、发展三个方面。
(一)传承是任何一个时代都必须面对、经历的文化状态。农耕时代,客家人文化传承的动因主要凝聚在“家族模式④”中,具体表现为血缘纽带下一脉相承的祖先崇拜⑤——“宁弃祖宗田,不忘祖宗言”,这是一种对祖宗精神和文化创造的传授、继承与崇敬。客家传统服饰的象征性往往指向这种精神与文化,是客家族群和相应历史阶段的标识。
首先,客家传统服饰作为日常生活的必须品,其符号性为传承人营造了潜移默化的环境,他们从小就接受着相关启蒙教育,如“童帽上凝聚了天下长辈对后代的期望,祝福和关爱,这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情感之一。”[7]即客家童帽是中华民族优秀情感的有意味的符号形式之一。“在这里童帽制作不再是单纯为了避寒、驱邪和修饰美化之用,而真正的功能在于它是真挚情感的载体。只有在这种情感动机的驱使下才可能考虑到避寒、驱邪和修饰等。”[8]儿童戴上童帽自然能够感受到这种关爱之情,自然获得了启蒙。这种启蒙也是家族模式中“初级阶段”的传承形式。
再有,家族模式“中级阶段”的传承主要表现为言传身教,具体有母传女、父传子、师傅传徒弟等形式。其间,客家传统服饰符号为其传承人把握文化传承的核心提供了直观形式,便于实现传承体验,实现传承行为。
还有,“终极阶段”的传承主要表现为终生的终极追求。在经历“初级阶段”、“中级阶段”后,传承人将文化内化,对文化形成深层认同。例如客家人在“中原情结”、“自我意识”不断强化的同时,也形成了胜于诸多民系的“血统意识”及“祖先意识”。 “祖先”就是被他们不断内化的重要的文化之一,客家传统服饰符号就指向这种文化,服饰制度上尽力坚守“祖先遗制”。(作者张海华《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8月第4期第33-37页)“祖先文化”是客家传统服饰文化传承的内在动力和持续不断的重要原因,也是客家传统服饰文化特质保持相对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的原因。所以,客家传统服饰符号是特定的、独特的、相对稳定的传承载体及内容,具有保护客家民系精神及文化不断持续的意义。
(二)传播与传承有着内在的关联,也有着差异。传播更侧重一种文化向自身“文化圈”之外呈时间或空间上的广泛播散,形成“文化圈”外对本文化的识别与体验,促进“文化圈”外对本文化的广泛认同。不仅如此,传播还能强化文化族群内部的自信与团结,坚定传承行为。然而,这些作用的实现又必须依赖于文化符号。
以纽带形态中的客家传统服饰民俗生活事象为例,它们都具有较广泛的影响力和较强的行为识别力,有意无意的带有传播性⑥。这点又是与客家民系迁徙经历极为相关的,也正是移民经历使得其民俗生活中的传播性和识别力更为强烈。识别是传播的有效环节,良好的传播效果依赖于识别。这是因为传播需要依赖多种认知方式才能完成,“认知系统的目标之一是识别并对新异刺激归类。”[9]于是,再借用传播学的“传播模式”和认知心理学的一些知识可以绘构出“客家传统服饰行为传播及符号化流程”。(参见图2)

图中“行为编码”是“符号象征”的形成过程,“行为识别”是“符号解码”过程。(作者张海华《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8月第4期第33-37页)“渠道”具有强化识别、“噪音”具有弱化识别的作用,渠道和噪音主要是指因自然、社会、心理和精神等因素形成的识别环境、条件、载体等。符号时常是被传送的内容,有时其本身也构成渠道或噪音。如郭沫若先生通过宽大的蓝衫,识别到了健硕的客家妇女。于是,客家传统服饰符号正确、合理的使用可以减少噪音、绿化渠道,这是促进有效传播的前提,有效形成族群差异及特色的关键。再如黄遵宪先生在田野对比的差异中,识别到了勤劳的客家女性。因此可见,符号在传播识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信息被准确传播、识别的关键。
(三)文化广泛的传播能扩大认同范围,带来文化的发展壮大。从这个角度可以说客家传统服饰符号能够在传播中实现其自身的发展。文化符号的发展除了与传播有关,更为关键的是与新的生活方式有关,并且包含了创意与创新⑦两个形式。
客家传统服饰符号在农耕社会里是客家文化符号发展的集中体现和历史见证。在客家先民及客家人迁徙生活方式不断转换的过程中,一方面坚守“祖先崇拜”,(作者张海华《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8月第4期第33-37页)另一方面也不断适应新的环境“开拓创新”,客家传统服饰符号成为这两方面统一的象征体。如客家女性服饰在保留中原汉服特点的同时,吸收了畲族纹样、太平天国等新文化事项、新气候等因素,创建出了独特的客家凉帽、客家冬头帕等服饰形式。这类创建非常好的处理了创意与创新的关系,凉帽是唐代帷帽基础上的创意,其造型的改进也是客家人个性化、独特的创新;冬头帕是北方头巾文化基础上的创意,也是客家人结合闽粤赣丘陵气域、太平天国、红色革命等为汉族传统服饰注入的创新。
此外, 客家传统服饰符号在“符号消费时代”具有促成特色文化意象、提升消费品位的价值。客家传统服饰从孕育到成熟的各个阶段,都有“符号消费”意识的萌芽。虽然当时客家人的物质资源贫乏,在观象制器的趋势下形成了以“生存”为核心、“实用”为标准[10]的造物及消费观念,但他们却在物质实用功能实现的同时,不断强化物品上的精神寓意。以此来实现自我的强化、身份的界定。可见,客家人“符号消费”意识早有萌芽。在告别几千年农耕生活方式后,对于物质消费如此便捷、容易的今天来说,人们的消费观念不再局限于对物品物质性使用功能的追求或侧重,而开始更加注重物品上蕴含的文化和个性特色。正如波德里亚的精辟分析:我们已进入了一个真正的“消费社会”,物品消费更加注重“符号价值”。[11](作者张海华《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8月第4期第33-37页)因此,客家传统服饰符号的象征特色将成为独特的文化资本,使那些融入客家传统服饰符号的现代创意品可以帮助现代客家人继续实现差异,促成特色文化意象,界定自己的消费能力、消费取向和消费身份。进一步看, 客家传统服饰符号还能促进相关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综合上文,可见客家传统服饰符号的价值具体呈现于传承、传播、发展三方面,对今天的文化遗产保护以及文化发展都有重要的价值。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22 18:21: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zhanghaihua 于 2013-4-22 18:26 编辑

结语:平面•错位•游离——客家传统服饰符号的当代遭遇
当代,客家传统服饰符号面对着两种极端行为:(作者张海华《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8月第4期第33-37页)冷落和过激开发。在这两种行为的催化作用下,客家传统服饰符号表现为平面、游离、错位的演变趋势及特点。
(一)忽视了客家传统服饰符号的价值。伴随着现代进程,失去原有文化生态,特别是失去日常生活基础的客家传统服饰符号,日渐消失或进入博物馆。它们不再活态、生动,且多维立体的展现,而趋向平面化。
(二)过激开发表现为盲目创新,在客家服饰创新设计中缺乏文脉,如常见挪用其它民系、民族视觉符号的现象,使得客家传统服饰符号原有的象征意义发生错位,扭曲了历史面貌、使受众产生了对客家文化的误读。
(三)在冷落和过激开发共同作用下,所谓的“创新”开始游离、(作者张海华《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8月第4期第33-37页)甚至脱离客家原文化精神,相关符号更多的指向设计师个人的主观臆断和精神取向,如客家现代服饰设计中的“泛客家化”和“西化”现象。这些呈现出一种主观建构和带有个人功利色彩的新文化。
总之,盲目作为比无作为带给文化遗产的危害更大。我们需将创新限定在一个相对范畴内,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为了标新立异而标新立异。创新应该根植于有血有肉的真实的生活,客家传统服饰符号的创新也是这个道理。所以,把客家传统服饰理解为承载文化信息的符号,把客家传统服饰作为一个从属于特定文化的符号系统,(作者张海华《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8月第4期第33-37页)这就要求我们在对客家传统服饰符号进行保护与运用时,遵循客家传统服饰符号的特定规律,处理好客家传统服饰符号体系各层面之间的关系,克服平面、错位、游离等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最大化的发挥客家传统服饰符号的价值。(作者张海华《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8月第4期第33-37页)



注  释:
① 多元文化融合的客家特质表为三种方式:一、区域(族群)文化融合,以中原文化为基础和源头,融合了客家移民途经地、驻足地、定居地的土著和少数民族特色的过程;二、时空文化融合,以秦汉文化为起点,历经不同朝代文化洗礼的过程;三、文化模式融合,集中点看客家多元文化融合其实还表现为移民文化模式和在地文化模式结合,促成鲜明地域特色的过程。
② 客家人生存空间的动态性是指客家人由北至南的迁徙和外出谋生,造成生活空间不断变换的现象。
③ 宗族生态:是自然生态中一部分,是以人为主体,以人的血缘为纽带表现出的关系系统,如宗族繁衍、宗房等级、亲属网络等等。
④ 钱穆先生认为:“中国文化全部都从家族观念上筑起。”(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M].上海三联书店.1988,第42页)从此点看,客家文化传承的“家族模式”就是中华文化传承模式的缩影。
⑤ 包括对汉族共同祖先的崇拜,对以血缘为纽带的同姓、同宗祖先的崇拜。
⑥ 陶立璠先生在《民俗学概论》一书中认为:民俗有播布性,其主要传播方式为两种:一是由于民族迁徙造成的传播;二是由于采借方式而造成某一民俗向不同的地区和民族扩散。(陶立璠著.民俗学概论[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8,第38页)先生所言的“播布性”应该就是“传播性”,客家民俗的传播性方式两种都具有,并且以第一种最为典型、最为主要。(作者张海华《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8月第4期第33-37页)
⑦ 本文在此对“创意”和“创新”做如下界定:“创意”是指具有文脉基础的创造性活动;“创新”是指新颖、个性、独特的创造性活动。
(作者张海华《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8月第4期第33-37页)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5-1-7 23:35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