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文/李珊伶 (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研究所研一生)】
若要說到能有機會讓秀琪老師帶領中央大學客語所繼續前進的幕後推手,就不能不提到羅肇錦老師了。因為羅老師的一席話,讓秀琪老師決定放下熟悉的小學教師工作,踏入客家語文領域的研究。秀琪老師在上課時曾笑說道:「客語所的輩份關係挺混亂的,如果找我當指導教授,那羅老師就是你們的師公;如果找羅老師當指導教授,那我們又變成師姊妹或師姊弟了。」玩笑式的一番話,卻顯露出了秀琪老師與羅院長之間深厚的師徒情誼。
回憶起自己對客家的認識與瞭解,秀琪老師說:「其實是一直到在撰寫碩論的時候才萌芽的。」跟許多研究生一樣,老師在碩班時並沒有設定自己要繼續完成博士學位,直到撰寫碩論時,才開始對「客家」產生興趣,對於逐漸式微的客家話感到可惜,身為客家人好像應該為自己的語言做些什麼。於是決定繼續博士班研究,希望能透過一篇篇的文章為客家留下紀錄。就這樣從沒有概念到漸漸認識客家的大環境,一直到對客家產生了使命感,在機緣下,秀琪老師重拾起教書的工作,來到中央大學客語所,一待就是七年多的歲月。
七年多來,秀琪老師始終惦記著一開始來到客語所推動的「工作坊」。工作坊可以說是擴大版的讀書會,集合碩士班、博士班的學生一起來閱讀某本書或是請學長姐發表新撰寫的研究,當然學弟妹也可以談談自己寫的文章,期間還請老師們共同參與,這樣的工作坊,提供了學弟妹與學長姐討論的平台,也讓師生之間有教學相長的機會。但後來因所務的繁忙,工作坊停止運作,這件事讓秀琪老師覺得萬分可惜。
因此,當談到接任所長後對自己的期許以及對所上的期待,秀琪老師非常希望能將這個工作坊繼續運作下去,老師說:「客家的這塊領域,不論是做研究或是民間的推動,都需要許多人的力量去完成,工作坊就是想讓對客家有興趣、有熱情,而進入客語所的大家,有個互相討論切磋的空間,把個人的力量集合成團隊的力量。」
秀琪老師深深覺得,對整個客家大環境的認識與瞭解,在羅老師那一輩之後出現了斷層,怎們將這斷層補上並繼續將「客家」傳承下去,是秀琪老師一直以來的都想去做的事,因此老師希望能藉由工作坊的推動,帶動整個客語所的研究風氣,讓學生們不僅是「被動」為研究而研究,而是在一群擁有相同熱情與興趣的同好中,經由互動、討論甚至是摩擦中,去瞭解客家、認識客家,進而找尋對客家的使命感,「主動」的去傳承客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