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816|回复: 0

让赣南客家文化大放光彩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23 20:47: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月6日,文化部正式发文,同意在赣州市设立国家级“客家文化(赣南)生态保护实验区”。这是继婺源县被列入跨地域(安徽、婺源)的“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之后,江西省第二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这无疑为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带来了福音——
古往今来,世世代代的客家人在赣州这片热土上开拓耕耘,浸润了赣州奇山秀水的灵性,创造了璀璨夺目的客家文化,生成了多姿多彩的客家风情。  这里有中国民居建筑史上的奇葩——600多座客家围屋,被学术界称为中原唐宋时期古汉语的活化石——客家方言,还有赣南采茶戏、兴国山歌、于都唢呐“公婆吹”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特色文化正面临着后继无人、发展乏力的尴尬。
  【现状】客家文化丰富多彩
  据了解,客家文化(赣南)生态保护区,是指在赣州市辖区内设立的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对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存续状态良好、具有重要价值和鲜明特色的客家文化形态进行整体性保护设立的特定区域。保护区规划管理时长为10年至15年。
  赣南是全世界最著名的客家诞生地和大本营之一,是客家文化的主要发源地和传承地,同时又是全国最大的客家聚居地,生活在这里的客家人总数超过800万人。赣南的客家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风格独特。目前,赣州已有赣南采茶戏、兴国山歌、于都唢呐“公婆吹”、石城灯彩、信丰古陂“蓆狮”“犁狮”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67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32项,在客家文化领域影响极大。
  近年来,赣州市在加快发展、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进程中,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摆到了重要位置,纳入了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作为实施文化强市战略的重要内容,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对客家文化遗产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增强了客家文化(赣南)在海内外的知誉度和影响力,全市广大人民群众对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和愿望非常强烈。2006年成立了赣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和专家委员会;2010年7月,制定了《赣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规划(2011-2015)》,同年在全省率先成立了赣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各县(市、区)也成立了相应的机构,建立和完善了市、县、乡、村四级调查和保护网络,对客家文化遗产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从2010年4月起,国家级“客家文化(赣南)生态保护实验区”申报工作正式启动。
  【意义】传承和发扬“非遗”文化
  赣州是如何申报成功成为江西省第二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带着这个疑问,1月18日,市文化和广播电影电视局副局长彭玲告诉记者,赣州市申报设立客家文化(赣南)生态保护区,具有特殊的历史文化条件、人文环境条件、自然生态条件,以及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实条件。赣南传统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客家文化源远流长,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存续状态良好,为社会广泛认同。在整个客家体系中,赣南有着极其丰富的客家文化资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赣南是红色故都,客家文化(赣南)具有特殊的历史影响力。
  彭玲说,申报和建设客家文化(赣南)生态保护区,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若干意见》的实际行动。《若干意见》指出要“加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力度,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建设客家文化(赣南)生态保护区为载体,形成良好文化生态,是促进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重要举措。被列入保护区后,国家将给予专项保护工作经费,建设好客家文化(赣南)生态保护区,有利于提升全体市民对处于濒危境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促进客家文化的整体性保护,让“非遗”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必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和深远的影响。
  【远景】15年完成保护区建设
  据了解,从2012年起,我市计划用15年分三个阶段全面建成客家文化(赣南)生态保护区,使之进入常态保护。客家文化(赣南)生态保护区的建设,将通过制定、实施科学合理的保护规划和措施,持续推动客家文化(赣南)遗产的保护,形成良好的文化生态。我市有关部门将按照《文化部关于加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指导意见》,建立健全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领导机制和保障机制,认真制定科学的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保护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全面启动“客家文化(赣南)生态保护区”建设工作。
  彭玲介绍说,为尽快推进“客家文化(赣南)生态保护区”建设工作,市政府将组织文化、发改委、财政、教育、城市建设规划、环保等部门,聘请国家、省、市级非遗专家,非遗保护专业人员、城市规划专家等有关方面人才,在调查研究、统筹协调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制定《客家文化(赣南)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确定客家文化(赣南)生态保护区重点区域,根据赣南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特别是国家级名录项目的不同类别特点,确定专门的保护单位,因地制宜、因类制宜地采取针对性保护措施进行保护。同时,加强赣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对传承工作有突出贡献的代表性传承人给予表彰、奖励,整合文化、教育等多方资源,将赣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知识纳入全市教育体系,积极推进赣南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课堂、进教材、进校园,培养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人才。本文转自《客家赣州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5-1-3 06:32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