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王鴻宇、彭思偉 ( 中央大學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研二生)】
從早期的台灣客家運動發展至今已有數十餘年,但對於傳統的客家文化保存與發展,則隨著時代的潮流推動之下而逐漸式微。面對這樣的困境則值得我們進一步去思考客家文化延續發展的可能性。
在2012年11月7日我們參與了由台北大學所舉辦的客家文化學術研討會中,陳昌宏教授發表了對於不同區域客家社團發展之願景,下列內容透過本文潤飾而成。
不論是新加坡或是新北市的客屬社團都是為了保存與傳承客家文化,新加坡由於是英語社會環境,因此,華人文化傳統要完整保存相對困難。同時,年輕一代受西方教育,思維模式和家人長輩定會造成相當大的落差,故年輕一代沒有強大的意識要去傳承中華或客家文化。根據受訪者指出,他們不認為對於客家文化在海外能夠有效來發揚光大,甚至極有可能在這一代或下一代就逐漸沒落。現在能做的就是培養中生代的客家子弟早日進入接班,目前可行的方式是讓參與或管理客家事務的人能夠有薪資,並能夠維持生活上的基本開銷,或許可以吸引年輕族群有意願多多參與客家事務。
在台灣的部分,則稍微比新加坡要好一點,由於行政院在2000年設立了客委會,每年編列數十億元不等的經費來協助發揚客家文化,因此,台灣年輕一代參與客家活動的人數遠比海外要多,或許他們的目的不一定是為了發揚客家文化,但至少透過活動的參與,還是可以進一步來認識客家文化。同時,加上客屬社團的推波助瀾之下,近年來的客家文化已經廣為社會大眾所知,雖然在客語的發展上乃有極大的努力空間,但由於近年來客委會積極的推動客語認證及相關的獎勵措施之下,已開始吸引更多的年輕學子願意接觸客語學習,且漸漸產生不錯的成效。相信將來若能由政府的持續推動與民間參與度增加之下,未來客語與客家文化就不至於會走向消失及沒落的局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