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715|回复: 0

古老的村庄在叙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4-3 02:27: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古老的村庄在叙述


  将赣南定位为客家摇篮,是有一定依据的,这可以从赣南极为丰富的客家古村历史文化遗产来说明一二。赣南至今仍保存了十数座客家文化内容较为完好的古村落,成为赣南大地上宝贵的一笔历史文化遗产。比如赣县湖江乡夏府村、赣县白鹭乡上官村、赣县田村镇、赣州市七里镇、南康市唐江镇及卢屋村、上犹县营前镇、上犹县安和乡陶朱村、兴国县梅窖镇三僚村、安远县镇岗镇老围村、瑞金市九堡镇及密溪村、宁都县田埠乡东龙村……这些名村,基本成形、繁荣于唐宋时期,最迟不晚于明末清初,而且各自呈现出深厚的客家文化内蕴,是中原文化的“活化石”标本。

  赣县夏府古村,形成于唐朝,繁荣于宋明两朝。因其地理位置特殊,村落处于十八险滩中黄泉滩、天柱滩两个最险滩之间,舟上货物均需上岸转移至数公里外的静水处,空船则由村里的职业滩师顽命闯过,故而夏府成为赣江上下的人、货集散重地,最繁荣时约有3万人居住其中,一度被誉为上演过赣南客家“清明上河图”的地方。如今残留的十八花厅花岗岩门柱遗址,验证了唐朝时期十八书生赴长安赶考齐齐高中(其中一名还是书童代替生病书生考中)的千古传说。另,明清两位著名的皇帝朱元璋、乾隆都在夏府留下过匾联,近代名人孙中山、蔡元培也亲自为夏府撰过联。更有说服力的是,北宋贬往岭南路过夏府的苏东坡,还在夏府逗留期间,为夏府写下过著名的诗句:“十八滩头一叶舟,清风吹入小溪流。三生有幸复游此,莫把牟尼境外求。”可见,夏府的历史远可追溯到唐宋。

    赣县白鹭乡上官村,是客家人南迁经万安入鹭溪河进赣县至赣州的必经之路,是客家人进入赣粤闽地区重要迁徙之地。上个世纪在上官村考古发现有南朝齐墓,另据乡人说,上官村里掘地1米全是古老石街。《赣州府志》记:“上洛山有木客”。说的是秦始皇时期,为修阿房宫和皇陵,拨10万谪卒到江南伐木,他们溯鹭溪河,从万安来到赣南上洛山,上洛山就是现在兴国县永丰乡西江、里坳村一带,与白鹭官村山水相连。这批谪卒因不堪其辱、难负其重,一部分人逃到上洛山的大山深处隐居,大部分人在秦朝灭亡后,分散在了赣南各地。这批“木客”以赣南为家,同当地的土著人结合,是官村最早的拓荒者和中原文明的传播者,也是赣南最早的客家人之一部分。现在,白鹭与兴国交界地一带的村人,仍有人习惯在自家门楣贴上“木客之家”字样。因此,罗香林关于客家人“五次迁徙”的说法,似乎应该修改为“六次迁徙”为妥,即第一次迁徙入赣的人,当为秦朝这10万谪卒。

  赣州城在秦时,尚为一三角洲地区,直至晋太守高琰才建土城,赣州府志有记载,赣州(时为赣县)晋时便在水东雷岗有座嘉济庙(后搬入城内健康路的江东庙),敬的便是最早生存在赣州城一带的先民——秦人石固,这石固无疑便是这批谪卒中一人。广东客家研究者也认为,客家人进入广东,“走的是赣江——东江水陆联运”,而东江源于赣南,所以,“东江水系便成为客家话语系的主要地域”。广东人的研究结果,其实也间接证明了赣南的客家摇篮概念的成立。

  宁都县安福乡马迹村西北1000米处有一巨大墓冢,乃唐金紫光禄大夫一品大司农刘韶之墓,整个墓冢气势非凡。从墓碑上知道,刘大司农号宗臣,自称石坡先生,曾官拜尚书兼侍讲大学士,在南京、扬州均任过职,其孙官拜兵部尚书,后代有人任职过虔州通判,子孙后代遍布宁都、赣县、于都、瑞金。城南约两公里处的马架坑有孙中山祖先孙讠利墓。孙讠利,唐中书舍人孙拙子,原居汴州陈留(河南开封),为中原世族。申和四年敕封为东平候,遂定居虔州县(宁都县)。后子孙繁衍,分别迁往周边各地,其中有一支先迁汀州后辗转至广东增城至香山翠亨乡,即孙中山生长地。无疑,刘韶与孙讠利墓的存在,应该是宁都这个早期客家摇篮的有力佐证。客家人迁徙时,进入赣南的中原汉民从另一条通路——抚州的乐安、宜黄及吉州(安)的的永丰、吉水进入赣南北部宁都,而且溯赣江入赣南的客家先民进入闽西,也是先经宁都,过石城才入宁化石壁的,从地理上宁都与客家先民入赣有特别的关联。宁都东龙村,便是从宁都进入石城的最佳线路之地。至今,东龙古村村民仍在行走着一千多年前中原汉民曾经走过的古驿道。更为奇特的是,这个3平方公里、人口2000余、距县城百余公里的偏僻古村落,依然保存着逶迤成片的、几近完好的百座祠堂、百口池塘、百房巨宅、半千古塔,其“十景文化”等客家文化遗产,丰富到令人乍舌的程度。

   除却东龙“十景文化”,赣南还有营前八景、绵江八景、于都十景、南安十景、赣州八景等。关于赣州八景,众所周知,最早将八景赋以诗赞并形成景观模式的,得数当朝大文豪苏东坡,所以赣州实际上是中国八景文化的发祥地。有意思的是,历代为官府所在地,而且收容了数次南迁客家先民的赣州城,却因明朝王阳明入赣推行“十户联保”的“剿匪”政策,强制推广西南官话而影响到客属地的地位。事实上,赣州城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所蕴含的丰富而浑厚的文化底蕴,正得益于它所包容的历代客家先民携来的中原文化、越文化、楚文化种子。所以,赣州城尽管有它区别于客家语言的特色,但并不能否认它有着与其它客家县域同样深厚的客家因素。(龚文瑞)


原载于2004年4月2 日《赣南日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12-23 03:01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