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圖/王鴻宇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研二生)】
早期的移民開拓史中,水利往往扮演重要的角色,這種生存與環境的互動造成許多人文與環境上的變遷,過去桃園台地埤塘在閩客族群移墾進入後,大規模地開鑿埤塘引水灌溉,帶動農業發展,因此,埤塘的形成與桃園地區生活型態是息息相關的,並成為當地特殊的文化地景。
隨著桃園地區都市化及工業化的發展之下,連帶影響著區域的環境變遷,而導致埤塘不是被填平為城市的小巷弄,就是成為承接污水的排水溝,同時,隨著道路的開發,耕地也逐漸變更為建地使用,此一連續性的影響也使得桃園台地上的農田與埤塘地景逐漸破碎化。
這次透過石觀音愛鄉協會謝理事長的訪談中,除了初步瞭解到協會成員的組織結構之外,也瞭解現今的埤塘其實大多都還存在者灌溉的功能,除此之外,也開始發展觀光休閒遊憩以及用來養魚、蚵,在陂塘水資源的利用上,由於目前國家的發展是以經濟取向為主,故農田水利會在用水分配上主要還是以工業用水為主,相對的減少了農業用水的供給量,故桃園縣目前普遍乃存在著缺水的問題,因此,眼前的缺水問題也考驗著水利會在供水分配上的公平性。
在埤塘的轉型與發展上,除了可轉型作為觀光休閒等遊憩用地之外,在未來的空間利用及想像上,埤塘除了代表了客家人早期的意象及文化地景之外,其中,由桃園農田水利會、石門水利會所管轄的公埤以及私人擁有的埤塘,是否彼此的水資源經濟價值可以進一步得到發展與再利用?值得我們進一步去思考,此外,在現代社會下,埤塘的經濟重要性已大不如前,但其附加價值仍值得我們持續來關注,若從生態復育與觀光事業的發展來看,埤塘則被賦與了新的價值與目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