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陳瑋鴻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研二生)】
很榮幸能在八月份專訪有「金嗓山歌后」之稱的姜雲玉老師,姜老師長期關注於客家界的藝文活動,更對新生代客家音樂人才培養努力不懈。
過去台北市因為都市化的影響,教育系統的限制,導致獨尊國語,母語因而流失,雖然每個年代都有當時時代環境下的理由,今天也並非批評攻擊當時的政策,但回憶起來,以鄉土文化多元發展來看,是相當可惜扼脕的。
然而在2012的今天,從解嚴至現在,不論是政府、民間的力量,過去這種「隱形化」的問題,是有改善的跡象,但這樣是否就足夠呢?答案似乎是不夠的,根據姜老師的說法,認為還是要從基本學校系統來紮根,母語的傳承,僅靠政府、民間,而學校教育方面未「確實」嚴格督促執行,那麼努力都是惘然。學校方面常利用很多明目來壓縮限制了母語教學,但這是不對的,若不從學校系統著手,教育的推行是無法成功。
而文化政策上,姜老師也有很多想法與看法,近年來兩岸交流,國外、大陸觀光客也很多,如今台北市設立了客家文化主題公園,何不考慮列為一個國際觀光景點呢?但這需要完善的配套措施,政府是否應培養一高水準國家級的表演團體,能夠在公園常駐演出,以國家音樂廳的規格看待,而客家活動也要跳脫僅是客家人自己內部自己玩的思維,視野的放大,才能吸引更多人的參與。
現階段,國家的發展的方向也令人堪憂,雖行政院各部門專業分工能讓施政更有效率,但實際執行上卻適得其反,礙於各部門經費不同,較大的部門往往有比較多的經費運用,然而客家文化政策並非僅是客委會獨自努力,往往需要跨部門的合作,但政府機關卻因專業分工為由,認為其是客委會的工作,而客委會也礙於所謂齊頭式公平,補助均同的情況下,真正好的團體反而限制了其發展,應該要部門與部門之間的合作,即跨域合作治理的思維,這樣不僅是客家,台灣才能放眼國際,對外宣傳。
客家文化元素是台灣一項很重要的資產,若能好好行銷,才能讓更多人看見客家人的美,台北市又是一個國際化的都市,能夠在台北市實踐,那才是客家未來的期許與展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