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78|回复: 0

广东梅州依托“文化之乡” 开发客家“书院游”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8-24 00:14: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2年08月23日 17:03 来源:中国新闻网 

图为:坐落在梅城东山桥头的东山书院外景。 周涛 摄



图为:一位来此旅游老者参观东山书院。 周涛 摄



  中新网梅州8月23日电题:广东梅州依托“文化之乡”开发客家“书院游”
  作者杨草原周涛
  书院,是中国古代特有的地方教育组织。由最初的民办学馆,逐步变为由朝廷赐敕额、书籍,并委派教官、调拨田亩和经费等半民半官性质。宋代以来,广东梅州书院林立、文风鼎盛,东山书院、蓝田书院、桂岭书院等均见证着梅州“文化之乡”的历史地位。
  记者23日从梅州市文广局文物科了解到,为配合梅州市委市政府打造广东梅州文化旅游特色区,未来将对东山书院、桂岭书院等具有历史价值的人文遗迹进行挖掘整理,使其与梅州文化旅游相结合,增加其内涵,吸引更多游客到梅州,放慢脚步体验客家的文化之旅。

[/td]

  据了解,中国书院制度自唐末兴起以来已有千年之久,而梅州书院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北宋年间。北宋梅州知州滕元发最先创立州学,开创官方培育人才的新局面。北宋重臣刘元城谪居梅州,在州城中创建了第一所书院——梅城书院(后世称之为元城书院),招徒讲学,创梅州办书院之先河。“客家人‘耕读传家’的传统,使得书院很快融入当时的梅州地区。”梅县博物馆馆长朱迪光说。
  元城书院落成后,嘉应州的书院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仅当时的梅县就有9间书院。还聚集了当时的一大批深入钻研文化的梅州士人,使当时的嘉应州人文荟萃,引起国内文人学士的关注。“为维持书院的可持续发展,嘉应州开始以学田、学林等经济支撑书院的发展,并制定书院运行的规章制度,使得梅州的书院正规有序地运行。”朱迪光说。
  东山书院是梅州现存较为古老的书院之一,由当时的知州王者辅在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倡建,至今已有二百六十多年历史。东山书院为“三进二横”的建筑结构,其前有周溪水,后袭东山岌,邻傍状元桥,从东山书院培养出许多人才,如黄遵宪、蔡蒙吉、叶剑英等。
  “梅州的书院始于宋,兴盛于清。由书院演变到新式学堂,梅州的教育之风不减,官办书院、民办学堂共同运行,在当时就形成了‘十邑之内必有一校’的规模。”朱迪光说。
  清末时期,由一位富商建立的大埔县茶山村云汉女子学堂,接纳该村黄姓女子就读,连嫁至该村并未识字的妇女也至此读书。“在以男子为主流社会的旧中国,嘉应州人民已认识到文化对文明、传统教育的莫大影响和作用。所以清末时期的嘉应州已在全国领先建立了各式新式学堂,以开明的态度,为男女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梅州‘文化之乡’的地位。”朱迪光说。
  从北宋重臣刘元城谪居梅州创建书院到清朝黄遵宪、叶璧华等创办新式学堂,梅州的文化气息愈发浓厚。如今一座座古迹斑斑的书院及新式学堂的遗迹,如知识渊博的老者向众多学子、游人介绍着梅州深厚的文化内涵。
  位于梅州城区的东山书院是家长和孩子节假日常去游览的旅游景点之一,家长们希望孩子通过书院之行感受其中的文化气息。“为了丰富孩子的课余生活,我常会带小孩到书院等文化气息浓厚的旅游景点去游览,这对小孩的学习、成长都有帮助。假如书院能以更多的小故事来串联作为介绍的话,我想孩子应该会游览得更有滋味。”正在参观东山书院的张女士说。(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12-25 13:02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