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780|回复: 0

為甯氏正名——糾正甯姓被誤作寧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3-28 22:32: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公元前770年春秋時代,衛武公之子季亹(wěi),食採於甯邑(今河南獲嘉、修武境),其後裔以邑為氏,此為甯氏來源。
  
然而,現中國大陸甯姓人的身份證和戶口簿,已大部份用“寧”字所代替。這與甯氏的歷史事實不符,並造成有些甯姓年輕人,已不識祖姓為“甯”。更有很多人認為,“寧”是“甯”的簡化字,用“寧”代替“甯”也沒有錯。
  
現就“甯”被誤作“寧”作專題論述,還甯姓以正本清源。

一、不作姓氏時,寧是寧的簡化字,甯是寧的異體字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中提到:“寧,願詞也,甯,所願也”;清段玉裁注亦云:“甯、寧音義皆同”。不作姓氏時,甯與寧的確是相通的。但從實際使用情況來看,二者相通的場合大都用於人名和地名,如春秋人物公孫寧,《公羊傳》作公孫甯。
  
而在古漢語中,“寧”字一直讀作zhù,如貯藏、佇立,大門與屏風之間曰“寧”。至實行簡化字時,因其生僻少用,被借用為“寧”和不作姓時“甯”的簡化字。
  
清朝為避道光帝(愛新覺羅?旻寧)諱,除姓氏之外的“寧”字,都被刻意改成“甯”字,如遼甯、海甯、甯化、建甯等地名;湖北襄樊古隆中牌坊,建於清朝光緒十五年,將“寧靜致遠”寫作“甯靜致遠”。
  
在1956年國務院公佈、1986年重發的《簡化字總表》中,將“寧”簡化為“寧”。而同年公佈的《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將“甯”列為“寧”的異體字,但另有說明,作為姓氏使用的異體字可以保留。

  
二、作姓氏時,甯、寧是兩個不同的姓氏
  
得姓祖季亹之後,甯氏在2800年歷史長河中,使用的都是“甯”字(包括寗、(宀心冉)等異體字),普通話讀nìng四聲。甯氏各支系現存的老家譜,以及出土的各種甯氏碑刻,從未用“寧”字作姓。《四庫全書》中提到的甯氏人物,也都是用的“甯”,而非“寧”。
  
然而,由於“甯”字不作姓時與“寧”相通,所以自古就有人隨意誤用“寧”代“甯”。如《史記》記述西漢酷吏“寧成”,在班固《漢書》中已糾正為“甯成”;《史記》中的六國謀士寧越,司馬遷引自《賈誼新書?過秦論》,其原文為“甯越”。
  
清朝之前的《百家姓》,只有甯姓而無寧姓,宋代邵思《姓解?三七》雲:“寧,史傳無聞”。而現已簡化為“寧”的滿族寧氏,是由滿族寧古塔氏、寧爾佳氏改姓而來,讀作níng二聲。寧姓,為滿族最早使用的漢字姓,朝鮮古籍《李朝實錄》載:“鐵嶺北部女真溪關千戶凝馬哈,以寧為姓”。這一姓氏的名人,現有南開大學教授寧宗一。

三、秦憲公誤為秦寧公,不存在秦嬴寧氏
  
學術界曾有一種說法,“寧氏與秦同姓(源於嬴姓),秦襄公曾孫謚“寧公”,支庶因以為姓”。新加坡《南華早報》載文稱:“寧甯二氏相通,系承姬姓後裔;寧氏儘管有兩個水源,但都是同父所生,寧、甯二氏大可不必在寫法上斤斤計較。”
  
據《史記?秦始皇本紀》,秦襄公曾孫為“秦憲公”。1978年在寶雞縣楊家溝太公廟出土的秦公鍾石鼓銘文:“秦公曰,我先祖受天命,賞宅受國。刺邵文公、靜公、憲公。不墜於上…”(見《文物》1978年第11期)。
  
這足以證明“秦寧公”為“秦憲公”之誤。既然沒有“秦寧公”,所謂秦寧公之後的“寧氏”,就是子虛烏有。不但清前史書從未出現過“寧”姓,也沒有家譜自稱本族源於秦寧公。

四、簡化字誤導“甯姓”錯為“寧姓”
  
國家最初公佈的《簡化字總表》,只說明“寧”簡化為“寧”,標準總局實施的《GB2312-1980信息交換用漢字編碼字符集基本集》,保留了“甯”字在電腦簡體字庫中。後來發佈的《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又規定:“停止使用的異體字中,有用作姓氏的,在報刊圖書中可以保留原字,不加變更,但只限於作為姓用”。因此,“甯”作為姓氏仍作“甯”,與已簡化為“寧”的滿族“寧”氏,是兩個不同的姓氏。
  
由教育部、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歷時8年研製的《通用規範漢字表》,於2009年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首見“氾、仝、谿、線、甯”等姓氏得以正名,這些原本的姓氏,曾被視為“泛、同、溪、線、寧”的異體字或繁體字。而今出於對家族傳統的尊重,特以姓氏用字的身份,被保留在三級字表中。表中明確提到“甯:nìng,僅用于姓氏人名,其他意義同‘寧’。”
  
綜上所述,“甯”作為姓氏時,從歷史來源的角度,漢族甯氏與滿族寧氏不能混同;從國家文字規範的角度,“甯”已成為姓名專用字,不能再簡化為“寧”。

五、“甯”錯為“寧”所造成的影響
  
1、自文字改革後,由於“甯、寧”通被簡化同“寧”,雖然對姓字“甯”有所追述,但很多人(包括甯氏)想當然地認為“甯姓”也應該簡化成“寧”。況且“寧”字筆劃少,書寫方便,故在原始戶籍登記時,戶政人員或本人就將“甯”寫成“寧”。
  
在當時社會環境下,這一現象已成全國性問題。因為沒有多少人了解“一異表”,不懂“異體字作為姓氏可以繼續使用”這一政策。所幸的是,在四川資中、德陽和重慶梁平、南川、綦江等地的甯氏,其戶口簿或身份證都保留了以“甯”為姓氏。
  
“甯”錯為“寧”已有五十多年,造成漢族甯姓與滿族寧姓混為一談。而且普遍認為“甯”是“寧”的繁體字,在編輯“簡轉繁”時,會自動轉換為“寧”。現在的海外華文報刊,也都將“甯”寫成“寧”。
  
2、1999年出版,由教育部與中華書局合編的《中華字典》,雖然註明“‘寧’與‘甯’是兩個不同的姓”。但在同書中的《姓氏頻度表》(以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查,分三次進行抽樣統計),共得姓氏1436個,按每10萬人出現頻率計,得出:寧,第167位,每10萬人中出現頻率為73.69人;甯,第647位,每10萬人中出現頻率為0.85人。
  
寧甯二者相差如此懸殊,說明根據戶籍普查的寧氏人口,大部分是甯錯為寧的混合數據。而單純甯氏的統計數字,則只是保留了“甯”字的四川、重慶甯姓人士。
  
再如湖南省隆回縣,本是甯姓人口密集之地,但在《隆回縣誌(1978——2002)》戶籍人口統計表中,甯姓宗親共15144人,登記為“甯”姓者只有一人,其餘均為“寧”姓。由此可知,寧甯混姓,已造成人口統計方面的嚴重混亂。
  
3、甯氏與張王李等大姓不同,甯姓只有一個水源,源自姬姓,得氏於甯邑,故有“天下無二甯”之說。如果繼續沿用“寧”的錯誤寫法,不僅與滿族寧氏混同,就甯氏族裔本身而言,也會“數典忘祖”,不識古字甯,不知自家姓。
  
由此看來,簡化字造成的“甯姓錯為寧姓”,似有變相滅族之效應。問題嚴重,前景堪憂。糾正錯誤,刻不容緩。

六、由“寧”糾正為“甯”的可行性
  
近年來,甯氏宗親通過“甯氏全球宗親網”、《中華甯氏》、《海南經濟日報》等媒體,強烈呼籲恢復使用“甯”字本姓,為甯氏正名。不少族人逐步覺醒,到當地戶籍部門要求將戶口簿、身份證的“寧”糾正為“甯”。
  
中華甯氏宗親會已致函相關部門,希望在《規範漢字表》頒佈之後,職能部門能出台相應政策,落實實施辦法,給願意恢復甯姓的族人以操作方便。
  
如果國家推出配套文件,配備相關數據庫轉換功能,並有執行部門可操作程序,那就能讓錯為“寧”姓的甯姓人,如願以償地恢復為“甯”姓了。
  
譬如去銀行取錢,原登記為寧**,現持身份證為甯**。由於銀行依據配套政策,已對電腦系統進行更改,此時會自動提示:漢族寧姓存款人,可選擇變更為“甯”姓…以後不再提示。
  
同樣地,持新的甯姓身份證,可以辦理其他各項法律文書,如房產證、畢業證、公證書、著作權等等。至於新生兒的姓名和出生證,上戶籍時可直接填寫“甯”姓,不會對其公民事務造成影響。

七、姓氏錯用,甯氏並非特例個案
  
實行簡化字以來,姓氏錯用的還有:蕭(肖)、鍾(鍾)、閻(閆)、詹(佔)、傅(付)等等。如果國家能夠貫徹《規範漢字表》,並提供權威《對照表》,下達有關證件業務部門,建立配套操作程序,可以自動有效轉換。那麼,所有希望恢復原姓者,均可得以實現。
  
姓氏的本義,就是“別婚姻、明世系、別種族”。中國人講究傳統,歷有“行不更名,坐不改姓”之說。《民法通則》也規定:“公民享有姓名權,有權決定、使用和依照規定改變自己的姓名,禁止他人干涉、盜用、假冒”。
  
吾族甯氏已有2800年歷史,被誤作“寧”雖只後50年,但已貽害無窮。“寧”姓畢竟不是甯家人的姓,首先在宗親事務中,不管大家意見是否統一,都應該提倡用正字“甯”,這是尊重歷史事實。如果具有文化內涵的“甯”姓得以恢復,標誌血脈傳承的姓氏得以保存,則為百萬甯裔之幸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5-1-2 19:55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