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624|回复: 2

[客家学术] 姓氏图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3-24 01:36: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wugang 于 2012-3-25 23:44 编辑

[客家学术] 姓氏图腾


百家姓图腾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国家,大约在5000年前的伏羲时期,“姓”被定为世袭,且由父亲传递。在古代“姓”和“氏”是有严格区别的,“姓”代表氏族的血统,起源于母系社会,称为族姓,是为了区分血缘,防止血缘婚配而发明的相应识别标志。“氏”是古代贵族标志与宗族系统的称号,从夏朝中期开始“氏”成为“姓”的支系,表示功勋和地位。当时部落的大团体,裂变成了若干小团体,出于相互交往中识别的需要,这些小团体在得到新的居住地的同时获得了一种与地域有联系的新标志—姓。
  我们再来说一下图腾。图腾是原始人氏族的徽号或标志,是他们群体的亲属、祖先、保护神的标志和象征,也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一种文化现象。社会生产力的低下和原始民族对自然的无知则是图腾产生的基础。运用图腾解释神话、古典记载及民俗民风,往往可获得举一反三之功。
  下面是一百个姓氏的图腾,快看看你的姓氏图腾是什么吧!
















100款姓氏图腾素材
第一,地域性,是以人类出生,居住,生活的地方为姓氏来源。如以国为氏,以邑为氏等即属此类。
第二,纪念性,是以先祖或部族的名字、徽号、谥号为姓氏来源。如以字为氏、以名为氏、以族为氏、以谥为氏、以爵为氏等,皆属此类。
第三,职业性,是以先祖所从事的工作、官职、技艺等作为姓源。如以官为氏、以技艺为氏、以事为氏、以职为氏等皆属此类。
第四,历史性,是以先祖或部族的图腾崇拜或与生活、生存发展紧密相关的古老的姓氏,及少数民族的姓氏,大多属于此类。
随着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和人口的繁衍增长,姓氏日益增多,姓源也日益复杂,甚至发展到“姓随人便”的程度。如在革命战争年代,地下工作者改用化名;一些著名作家和艺术工作者取用艺名;独生子女成婚后,兼用夫妻双方姓氏为后代取名等。另外,涉外婚姻中兼用中外姓氏者也比比皆是。凡此种种因素必然导致中国姓氏日益丰富多彩。
中国姓氏虽然源源流长,但历代由于受到地域、交通、通讯等多方面的限制,人们很难全面了解和调查各个姓氏的情况,也难以做出全国性的统计。因此虽然历代都有专人、专著整理这方面的资料,大都停留在姓氏的多少及部分姓氏的起源方面。姓氏文化在文字学、历史学、民俗学、心理学、教育学、民族学以及政治、经济、宗教等学科中的历史作用和社会功能,尚有待于进一步发掘、整理和系统研究。
------------------------------------------------------------------------------------------
中国姓氏文化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姓氏图腾也是姓氏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国人的姓不仅是个代号,它既与时代紧密联系,又具有历史的含意。中国的姓氏来源广泛,其中有以国为氏、以地为氏、以官为氏,还有以图腾为氏的,上古时期,每个氏族都有自己的图腾,后来不少图腾演变为姓氏,如夏祖女志梦见流星贯地,化为神珠薏苡(车前子),吞之而生禹,故以薏苡为图腾,姓“姒” 氏,“姒”即由“苡”字演化而来。再如周之始祖母姜嫄因“履大人之迹”而生稷,所谓“大人之迹”是指巨大的足迹,实为熊的足迹,故周人以熊为图腾,以 “姬”为姓。又如东夷部族以鸟为图腾,史称“鸟夷”,有不少鸟类的图腾演化为姓氏,如鸟氏、凤氏、爽鸠氏等。 图腾是最早的社会组织的标志和象征。它具有团结群体、密切血缘关系、维系社会组织和互相区别的职能。同时通过图腾标志,得到图腾的认同,受到图腾的保护。图腾表现的一般是氏族崇拜的有生我养我的功能对他们的氏族有养育之恩的自然物类,因而可以说是天人合一的体现。图腾徽铭,是一个氏族或部族、国族、国家的生活环境、生产方式、族史丰碑、民俗心态等综合的形象表现,是一定的族属群体意识、祖先信息联合构成的历史文化心理场的传递形式,同时又是一种象征艺术。图腾本身是一种严格的族文化,后世就演变为姓氏文化,所以图腾文化和姓氏文化是一种血缘、文化缘、地域缘综合的传统文化形态,是民族生存的纽带,奠定了中国人敬天法族、落叶归根、寻根问祖、祖国的观念,由于图腾文化、姓氏文化所奠定的中华民族深层文化底蕴,所以研究姓氏文化、图腾文化势必追溯到一个共同的祖先、共同的文化源头,共同的民族源头。 我对此理解是 部分姓氏来源于图腾 但是百家姓和姓氏图腾并没有一一对应哦 所以没有“陶”姓氏的图腾---------------------------------------------------------------------------------- 什么是堂号?据《现代汉语词典补编》中解释:“堂号:厅堂的名称,旧时多指某一家或某一房的名号;三槐堂是他家的堂号”。《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李氏分陇西、赵郡二支,陇西有西房,赵郡有六房。因此,某一同姓就有一个堂号或多堂号之分,如:河南省密县超化乡五里河村李氏,为“陇西堂”,清光绪年间,兄弟五人分居,按“仁、义、礼、智、信”,即“崇仁堂”、“崇义堂”……,沿用至今。“三槐堂”即王氏的堂号,据《宋史》王旦传记载:宋朝宰相王旦之父在庭院中亲手种植槐树三棵,说:吾之后世,必有为三公者。时称三槐王氏。

海峡两岸施琅后人在树德堂联谊
堂号多用在族谱封面、祖庙横额、店铺字号、书斋及别墅堂名;也有在生活器具上,如:斗、口袋、钱袋、箭袋上书某某堂记,用以区别姓氏。繁衍在黄淮、长江流域的汉族人,不管身处何方,都不会忘记世代相沿袭的堂号。更值得研究的是匈奴族的呼延氏、回纥族的爱氏、蠕蠕族的茹氏等少数民族,在迁居黄淮流域之后,都以繁衍地为其堂号。
据《百家姓辞典》记载:中国人的姓氏多达6363个,其中:单姓3730个、复姓2498个,三个字的有127个,四个字的有6个,五个字的有2个。若按每姓一堂计算,全国至少也有六千多个堂号,这对研究中国文化史有着重要的价值。
1、堂号反映了强烈的血亲观念。中国宗法制社会,首先表现出来的社会心理就是对血缘关系的高度重视,这一社会心理在堂号中也有所反映。前面所说的河南省密县五里河李氏就是由于家庭分支,形成了同姓不同堂号;而在我国南方闽粤一带的洪、江、翁、方、袭、汪六个姓氏,共用一个堂号——“六桂堂”。“六桂堂”大约出现于北宋初年,它是我国一个十分著名的堂号,据历史文献记载,南方的这六个家庭,虽然其姓氏不同,但实际上却是一父所出的同一家人,而追本溯源,统统都是翁家的后裔。
2、堂号反映了强烈的区域观念。区域观念的突出表现就是以地名堂。如:海氏,系承海春,望出薛郡。春秋时代始见于卫国的海氏,当秦汉统一天下之后,族人却集中于薛郡,也就是现在的山东省西南部及江苏省北部地区,后以薛郡为繁衍为中心,逐步向其他地区播迁。
因此,两千多年以来,海姓人士,都不会忘记他们世代相传的堂名是“薛郡堂”,在共同的堂名之下,敦宗睦族,守望相助。再如:诸葛氏,系承葛伯,望出琅琊。这个古老家族的发祥地诸城,位于现在山东省境内潍河上游的东岸,属秦、汉之际琅琊郡的范围内。因此,后世遍布全国各地的诸葛氏,绝大多数都世代沿用着“琅琊”的堂名。大家所熟悉的诸葛亮,也每每自称:“琅琊诸葛孔明”。
另外还有岳氏的“山阳堂”、墨氏的“梁国堂”、徐氏的“豫章堂”、鲜于氏的“渔阳堂”、仲孙氏的“高阳堂”、欧阳氏的“渤海堂”、上官氏的“天水堂”、荆氏的“广陵堂”、蒯氏的“襄阳堂”、融氏的“南康堂”、易氏的“济阳堂”、古氏的“新安堂”、柴氏的“平阳堂”以及呼延氏的“太原堂”、爱氏的“西河堂”、茹氏的“河内堂”等,都是以地名堂。
3、堂号反映了强烈的宗族荣誉感。中国历代有识之士,为本氏族繁荣昌盛,世代廉洁奉公,不计名利,乐善好施,给后世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如:杨氏“四知堂”,闻名天下,东汉杨震,为东莱太守,道经昌邑,县令王密求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无知、神知、我知、子知,何为无知!”密愧而出。杨氏后代子孙,以“四知堂”来怀念拒绝腐蚀、不受贿赂的先祖杨震。如:冯氏“大树堂”,东汉名将冯异,辅佐汉光武帝刘秀定天下,诸将并坐论功,异常独处树下,军中号为“大树将军”。再如:范氏“麦舟堂”,宋朝范仲淹,遣子纯仁,至姑苏运麦,船至丹阳,遇石延年(曼卿),曼卿语及无资改葬亲人,纯仁即以麦船赙之,至家,向父述遇曼卿穷况事,父曰:“何不以麦舟与之?”纯仁曰:“已付之矣”。后常以麦舟作助营丧事之典。
还有胡氏的“安定堂”、许氏的“居廉堂”、徐氏的“八龙堂”、钱氏的“树锦堂”、魏氏的“十思堂”、陈氏的“归来堂”等,都是族人以祖先的嘉言懿行来定堂名,要求后世子孙永远继承发扬先祖的美德。
4、堂号反映了强烈的道德观。在宗法社会,以宣扬安分守己,服从封建礼教为中心的伦理道德和人品道德。诸如:张氏的“百忍堂”、任氏的“五知堂”、秦氏的“谦德堂”、刘氏的“重德堂”、“五福堂”、楚氏的“秉德堂”、邵氏的“安乐堂”、乐氏的“厚德堂”、周氏的“忠信堂”、于氏的“福聚堂”、蔡氏的“克慎堂”等,都能体现宗法社会的道德观念。如:张氏的“百忍堂”,唐朝郓州寿张人张公艺,九世同居;麟德中,高宗祀泰山,路过郓州,至其家,问,何以能此?公艺请纸笔,但于纸上书百余“忍”字。再如:任氏的“五知堂”,宋朝任布以“五知”为堂,即知恩、知道、知命、知足、知幸。
5、堂号反映了对祖先的崇拜。对祖先的顶礼膜拜,是中国宗法社会表现出来的又一显著的社会心态,意在“光宗耀祖”、“扬名显亲”。在堂号中,多是以官职为堂或别墅为堂来体现。如:屈氏的“三闾堂”,战国楚人屈原曾任三闾太夫;马氏的“伏波堂”,后汉光武时,马援为伏波将军;郭氏的“汾阳堂”,唐朝上元中,郭子仪进封为汾阳王;白氏的“香山堂”,唐朝白居易,晚年隐居洛阳香山,号为香山居士;裴氏的“绿野堂”,唐朝宰相裴度,以宦官擅权,时事已不可为,乃自请罢相,以洛阳午桥创别墅,花木万株,中起凉台暑馆,名曰:“绿野堂”。
总之,堂号是中国宗法社会特有的产物,它的产生、发展,多与修谱、建祠堂同时进行,它在我国历史很久,流传甚广,是我国历史典籍和文化遗产中的宝贵财富。它既反映宗法社会的社会心态,又体现了中国伦理型文化和政治型文化。堂号本身也有助于敦宗睦族,弘扬孝道,启迪后人,发愤向上,维护和巩固宗族、家庭基层组织的稳定,历代封建王朝,曾利用宗族而长期存在。当前,对海外侨胞、港澳同胞和台湾同胞,怀念故土,寻根追祖和早日实现祖国统一大业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3-26 20:50:4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4 12:37: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wugang 于 2012-5-25 02:47 编辑

鍾氏堂號正確是川堂,不是川堂
慎終追遠,敬始懷來

鍾烈,黃帝五十九世孫。是黃帝十七世孫商湯的後裔,即子姓宋國宗室宋襄公的子孫,宋偃公時封大夫食採鍾邑,公元前286年宋國被齊,楚,魏三國所滅,烈公避奔許州襄城(潁川郡)隱居,曾孫鍾氣以烈公封地為姓,為鍾氏始姓祖,堂號潁川堂。


脈祖龍山支分閩粵江吳到處鍾靈毓秀
源宗潁水派衍晉唐漢魏歷朝世族名家
河南省嵩縣中嶽嵩山主峰太室山峻極峰海拔1491.73米,是穎水來龍,去脈為方山和熊耳山,我祖烈公稱嵩山主峰為龍山,我鍾氏發祥中原中嶽嵩山故為我祖山也就是鍾山,也是中華民族文化發祥之地,故稱脈祖龍山,源宗潁水。嵩山地處中原,東西橫臥,古稱「外方」,夏商時稱「嵩高」、「崇山」,西周時稱岳山。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陽後,以「嵩為中央、左岱、右華」,為「天地之中」,稱中嶽嵩山。海拔最低為350米,最高處為少室山1512米,主峰峻極峰位於太室山,高1491.7米。嵩山北瞰黃河、洛水,南臨潁水、箕山,東接五代京都汴梁,西連九朝古都洛陽,素有「汴洛兩京、畿內名山」之稱。於奇異的峻峰,宮觀林立,故為中原地區第一名山,嵩山曾有30多位皇帝、150多位著名文人所親臨,更是神仙相聚對話的洞天福地。由於名勝古蹟眾多,勘稱於五嶽。《詩經》有「嵩高惟岳,峻極於天」的名句。
嵩山的主峰峻極峰並不是嵩山最高點,最高點在少室山,少室山風景要比太室山奇險得多,也要比太室山高好幾米。,不過可能因為歷史上少室山主峰不容易攀登,所以就沒能進入人們的視野少室山遠眺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12-23 00:39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