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255|回复: 0

福建畲族族谱及其利用价值(网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3-3 01:23: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wugang 于 2012-3-29 18:44 编辑

福建畲族族谱及其利用价值(网转)

福建畲族族谱及其利用价值

福建省档案局(馆)  谢滨

      近年来,学术界越来越重视对家族谱的研究。据统计,目前存世的1949年前编印的中国家谱原件,全球公藏总量约为3万多种。1997年由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国家谱综合目录》,共收录1949年以前的中国家谱目录14719种。上海图书馆十分重视家谱资料的收集,累计收集家谱近1.2万种,近10万册,是世界上收藏中国家谱原件最多的单位。在这些族谱中少数民族谱牒占有一定的比例。本文尝试对福建畲族族谱及其利用价值作初步探讨,以求教千方家。
    一、福建畲族族谱的分布情况    .
    福建省畲族族谱档案主要保存在各级图书馆、档案馆、文化馆、方志委、政协文史组、大学历史系等单位和畲族乡村私人手中。
    据了解,福建省图书馆保存有不少畲族族谱,有晋江雷氏钞本传钞《晋f13-}山雷氏族谱》若干卷,清蓝世煌等修纂的《福建晋江丰山蓝氏族谱》钞本一册,清钟大熄《福建颍川钟氏族谱》(光绪二十七年[J901年]刻本)五册等;成立于2000年5月的上杭县“客家姓氏谱牒馆”,现已收藏闽、粤、赣客家族谱600多个版本、5000多册,其中抄藏和印藏上杭县畲族族谱20多种;厦门大学历史系保存有《福建晋江雷蓝苏三姓族谱》钞本若干卷;福建建瓯县档案馆收藏有《雷氏族谱》三卷十八册。省外不少图书馆及高校图书馆,也收藏有畲族族谱,如国家图书馆、南京图书馆、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中南民族大学图书馆以及国家民委民族图书馆等。台湾省也有部分畲族族谱,有福建宁化《蓝氏协虑公房谱》,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刊本,二册;福建漳浦《蓝氏世系族谱》一册,清同治六年(1867年),和福建长乐《颍川钟氏族谱》不分卷。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钟光辉钞本一册等。
    畲族乡村收藏着大量的谱牒资料,如霞浦县诸姓畲族几乎都有宗谱。在编写《霞浦县畲族志》时,编者就曾经查阅过186部各县区报送来的族谱,其中利湾、上水、牛胶岭的蓝氏,霞坪、洋边、葛藤湾的雷氏,后地、过洋、自露坑的钟氏,以及雁落洋的李氏、南山的吴氏等等,均保藏有相当完整具有特色的百年老谱,同时大多又有建国后重修的新谱,有的乡村还保藏有多种重修本。《福安畲族志》和《崇儒乡畲族》在编修过程中也都十分重视谱牒资料的研究和利用,书中引用了大量的畲族族谱。前者引用清朝和民国时编修的族谱有20余种,后者有近10种之多。
    畲族私人手中也收藏有不少本民族的族谱,如上杭某一畲族后裔收集蓝、雷、钟畲族族谱二十余种,有清木刻版、抄本,民国时期的抄本和木刻版及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活字铅印、胶印、蜡刻本及电脑排印的新族谱。其中《蓝氏续修通谱》不分卷,共三册,清道光十三年木刻版;《蓝氏家谱》1册,清抄本;《闽杭庐丰蓝氏族谱》卷首卷末又十七卷,16册,民国卅三年活字木刻版。
    二、福建畲族族谱的基本特点
    有代表性的畲族族谱中一般都有“本姓源流序略》、《广东重建祠字序说》、《历朝诏封恩荣
记录表》、《凤凰山祖宗故图》、《历代排行字头》、《本谱排行字头》、《本宗谱世系》、《本
谱支系排列》等内容。福建畲族族谱和汉族族谱相比较,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
    1、畲族族谱的“谱头”保存有盘瓠传说。
    盘瓠传说是畲族的氏族崇拜,它融合到畲族的社会文化生活的方疗面面,是畲族传统文化意识形态的核心。在许多畲族族谱中,均刊载盘瓠传说,其内容大同小异,反映了畲民族共同的祖先崇拜与家族神灵信仰。盘瓠是一个美丽的神话传说,说的是在上古时代,因犬戎入侵,高辛皇帝贴出皇榜,谁能征服犬戎便妻以三公主。盘瓠领诏前往敌国,乘戎王酒醉之际,咬断他的头,献给高辛皇帝。高辛皇帝就将第三公主配给盘瓠为妻,招为驸马。封予官爵。盘瓠不贪图宫廷荣华富贵,便毒官入风凰山居住,生三男一女,长子姓盘,次子姓蓝,三子姓雷,女招婿钟姓。笔者曾经看到的罗源县西蓝公社石别下大队大坪村《附马盘瓠王敕书祖图谱序》、下刘坑村《蓝姓祖图谱序》和罗源县霍口公社福湖村“蓝氏祖图敕书》,均有盘瓠传说的记载。
    2,畲族族谱有特殊的排行方法。
    排行是畲族特殊的序列方法,各姓略有不同。钟姓以“大、小、百、万、念”5字为行次,雷姓以“大、小、百、千、万”5字为行次,蓝姓以“大、小、百、千、万、念”6字为行次,不断循环,周而复始,以此作为辈份长幼的标示,并能够识别民族、姓氏及血缘远近。畲族男女都有排行,死后作为讳名,男称“某某郎”,女称“某某娘”,载入族谱。排行每若千年由族长与几位长辈按排名者出生年、月、日、时的前后顺序进行排列,所排行次不向外宣布。畲族男女在生前不知道自己的行次,死后由其家人向族长索取。受当地汉族影响,现在畲族已基本取消这种排行方法,只以排世作为辈分长幼的序列。据罗源县福湖兰氏家谱详细记载,他们由明末清幸刀搬来在此生活了三百年已有十三代,其辈份排世分别为“元、仲、开、王、乃、善、宝、朝、延、致、贵、必、用”;据福湖的雷氏据追述,经历了政、亨、春、志、梅、花、秀、夏、秋、冬十代,已在福湖生活了二百多年。
    3、畲族族谱汉化程度高。
    福建畲族族谱大多数为清代及民国的产物。这些族谱的修纂受汉族文化的影响十分明显。主要表现:一是直接以汉人修谱的宗旨为宗旨。在畲族族谱中不难看到“盖闻木有本,水有源,而人则有祖者也。……”诸如此类汉人春秋纲常的记载。有的族谱甚至把宋儒朱熹、范仲淹、苏淘、欧阳修等有关修谱的论述直接引载干谱中指导本族修谱。二是族谱体例和凡例等撰写上也很大程度上仿效汉人。由于受文化限制,有些畲族族谱是邀请汉族知识分子撰写的。如晋江《雷氏族谱》,是请陈姓的私塾先生代修的;闽东福鼎、霞浦等地的《钟氏族谱》,是请郑、张等姓的汉族知识分子撰修的;闽东《雷氏族谱》。聘请浙江温州、处州的汉族儒士撰修。这些请汉族士绅所撰写的族谱,必然或多或少地打上汉族文化的烙印。蓝炯熹在《畲民家旅文化》一书中,对畲民家族的谱牒进行专门论述,他认为受汉文化的影响,畲民也注重家族谱牒的编修,并从现存的谱牒研究中发现,畲民族诸创辑存在不同的形态:小部分是属于较为初始形态,其特点是简略、朴直、显明,没有过多的繁文缛节;大量畲民族谱有比较统一的格式和大致相同的家族伦理思想,其格式和汉民族的基本相同,即梧用民间通行的“欧苏模式”。
    三、畲族族谱利用价值分析
    20世纪初,著名史学家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对开发谱牒资源的价值作了精辟论述:“我国乡乡家家皆有谱,实可谓史界瑰宝。”畲族族谱是我国族谱大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发利用畲族族谱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1,畲族旋谱有利于了解畲族来源及其迁移情况。
    关于畲族来源问题,学术界有诸多观点,如“畲、瑶同源”说、“古越人”说、“河南夷”说。在各类畲族族谱中,对畲族后期迁徒路线记载较为清楚翔实,但追溯到源头却往往语焉不详。笔者认为如果能对本省畲族族谱进行“地毯式”的收集,并对族谱记载内容进行全面分析研究,相巨印证,或许就能够较为全面地了解其来源和迁徙情况。
    1957年福建省文化局少数民族文化工作组在福安、霞浦、宁德、罗源等县进行畲族社会调查,形成《闽东畲族情况调查报告",其关于闽省畲族的迁徙路线记载如下:畲民在汉晋时代(二世纪束到五世纪左右),住在长江中游一带,当时被称为“蛮”。汉晋以后宋之前,相当于隋唐,约公元七世纪才被迫南迁,一部分在南岭(桂、滇、巴蜀)以西的被称“徭”,以东的(粤、赣、闽、浙)被称“畲”。在粤东停留的时间较长,可能在五代宋的时候。宋元之交,公元十世纪,由粤迁闽,明中叶十六世纪后期,再由闽徙到浙江南部。由广东迁入阉省的路线很多,一是从潮州经莆田、连江、罗源而入浙江,一是从宁化、长汀、上杭、武平分徙浙扛;一是由海道入闽。据说畲族族谱不论哪一个姓,都有一条同一内容的记载,即“唐光启二年,盘、蓝、雷、钟、李有三百六十余丁日,从闽王王审知为响导官,由海来阀至连江马鼻道登岸,时徙罗源大坝头居焉。盘壬碧一船,被风漂流,不知去向,故盘姓于今无传”。
    浙江云和张庄畲族族谱蓝氏宗谱(咸丰六年)上记载:  “粤考蓝氏郡封汝南,系出芊姓,楚公子封于蓝,谓之蓝尹,以邑为姓,惟明德公实系河南豫州徙居建康,即今上元县。越居数世,十八世孙熙郎公迁福建汀州、武平、信三图江铿为始祖,派下十七世孙,于康熙年间迁浙江处州云和九都张庄。”浙江丽水、下耀蓝氏畲族宗谱:  “第一郎君居闽汀自露树下,念七郎迁至庐丰,复迁至浙,丽之下耀”。又“庐丰蓝氏自念七郎公以来,一脉相传,迄今传世二十灶。相传原于汀州之宁化县……后迁臼露树下,即今之长汀。念七郎公诸兄或居祖宅,或迁他乡,教处于汀、杭、武三邑”。对照两个宗谱,可以说明浙江云和和丽水畲族是从闽西迁去的。又如,通过对照比较漳浦县赤岭《蓝氏族谱》和上杭《蓝氏族谱》,发现了闽南龙海市隆教、漳浦县的赤岭、湖西的蓝姓畲族与闽西蓝姓畲族的渊源关系。且据族谱所载推断,今闽西、闽南的蓝姓畲族的先祖,由江北迁江南,继而南迁至闽江入海口南部的福清,转徙闽北建宁,再迁闽西宁化、长汀,这一说法有待于学术界进一步论证。
    事实上,已有许多专家学者根据谱牒资料进行细致研究,勾勒出不同地区畲族迁徙的轨迹。如1995年蓝炯熹总纂的《福安畲族志》,通过对福安畲族雷、钟、蓝、吴、杨五姓族谱的研究,梳理出各姓迁徙的路线和情况。陈国强、蓝孝文主编的“崇儒乡畲族"从现存的各姓谱牒中。得知霞捕崇儒乡畲族是在300年前迁移来的,以蓝、雷、钟姓为多。因此,从畲族族谱梳理中,我们可以了解各地各姓畲族来源及其迁移情况。
    2、畲族族谱是畲族寻根问祖,认定民族成分的重要依据。
    族谱是我国几千来宗法社会的特殊产物,它通过“载祖德、立族规、明宗支、分族丛”,藉以增强“木本水源”、“敬宗睦族”的思想感情。因此在民族识别工作,除依据有关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特征的论述作为依据外,族谱也起了相当重要的佐证作用。据史料记载,1964年福建政和、松溪少数民族要求恢复畲族称谓,其重要依据之一就是松溪县畲族保存有嘉庆年间族谱,并经过同治五年、光绪二十五年、民国二十年三次修谱,同时又有“祖图、宗号”及政和县存有50年前(民国初年)的家谱。
    1985年永春县民政局根据考查族谱等有关资料,证实“钟姓从先祖源流至安溪县湖头乡盛富村钟姓始祖,即:从微子发脉至昧接公为一世至伯十二郎一百零四世。伯十二郎生三子,长子钟德成在原祖籍河南颖川郡宗昌县安邑乡守遗,次子钟德富迁到安溪县感化里盛富村(今湖头乡盛富村)居住,三子钟德福迁到永春洲德化炉口乡(今雷峰乡瑞坂村)居住。这些记载与我县横山角落现存钟姓族谱基本符合。德富公配邱氏生五子,长法奇、次法铎、三法扬、四法仙、五法强。四子法仙于同治年问迁永春横山村居住。湖头乡盛富村钟氏已认定(证明)法仙为二世。坑口乡西坪村、福地村钟姓分别于1913年和L937年从湖头盛富村迁来居住。盛富畲族村已认定他们为德富公后裔,西坪村钟双兴(本人健在)为十六世,福地村钟友校为十七世(本人健在)。五里街乡高龙村钟姓为了方便生产,lg54年从横山角落迁入居住。”据此,德化县政府已承认安溪县德富、德福兄弟后裔为畲族成份,那么,永春县钟姓也是德福的后裔,其畲族成份无可置疑。同样,兰姓始祖系漳浦炉方乡,兰公廷瑞曾孙兰德元、德美、德玉移居永春小姑大山(现达埔新溪村i:dj)石竹庙定居,后阎房屋被烧,食宿无着,兄弟三人分别移居安溪崇善里彭内乡和德化、永春一都古格、松柏乾。过后,兄弟三人又一起再次迁入大山石竹庙居住。安溪县政府已分别在1952年和1972年承认他们为畲族成份,这两个村的兰氏已承认他们是从我县(永春)大山石竹庙移居的,因此,永春县大山石竹庙兰姓也属畲族。永春县人民政府经调查核实,批准恢复吾西村、西坪村、福地村、高龙村钟姓和新溪村兰姓为畲族成份,落实民族政策。
    晋江内坑乡霞美村钟姓1986年要求恢复民族成分,1987年经泉州市人民政府研究,同意恢复畲族成分。其根据是在内坑乡畲民手中存有《六房修家谱叙》、《霞美五房五叙世系》、《钟氏重修家谱序》、《锦霞六房四修族谱序》均有记载:钟姓入闽始祖讳安公字伯宁,原籍江西吉安府永丰县乐仁里宗隆兴元年癸未科进士任兴化府(1163年)存苔碑一座,传五世至道器讳准以乡进士任漳州府教授览圭海冠山生六子,建业公往省乡试,遇旱年居驷行铺至三世迁移霞美定居,在明初惠帝建文卯年(1:399年)开基霞美为启基始祖等内容。在“海澄屿上村钟姓群众要求恢复民族成分的调查报告》中,以从海澄屿上迁往外地的钟姓均已被确认为畲族为一理由。其根据是屿上《钟氏族谱》记载:他们始祖均为汀州一脉所传。由此可见,族谱不仅在寻根问祖方面起重大作用,而且是确认畲族人民民族成分、落实民族政策不可缺少的依据之一。
    3、畲族族谱具有重要的史科研究价值。
    家族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谱是记载家族历史的文献。畲族族谱保存有与本族有关的盘瓠传说、源流序列、行第排行、族规家训、公产记载,以及一些官府文告等文献资料及凡例序言之类文字。包含了该家族的制度方面(组织系统、族规、婚丧礼仪制度、管理方法等)、经济方面(田产数量、分布、收益)和文化方面(家庭教育、科举、技艺、诗文等)等内容,在研究畲族家族史、宗法制度有重要价值,对经济史、人口史、民俗史、华侨史等方面的研究也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如清同治十二年重修的霞浦草岗等处《冯翊郡雷氏宗谱》中“广东盘瓠铭志”,详细记述了盘瓠建功立业、与三公生成婚,迁居广东潮州一带繁衍生息及遇难,及子孙迁移入闽、浙的情况;“雷氏宗谱-凡例”,对修谱的体例做了明确说明。清同治九年修的樟坑《汝南蓝氏宗谱》,有“蓝氏得氏源流总图”和“龙首师杖志”,对畲族源流和龙首师杖的来历进行描述。
    清光绪二十五年修的岚青《冯翊郡雷氏宗谱》,记载了“雷氏宗谱族规”共十五条:“一为人以孝悌忠信为本,不可作逆忤事,倘有人面兽心,灭伦乱行者。谱内削名;二祖坟山上下左右,原系诸房荫山,不许挖掘附葬,其祖荫山木亦不许盗砍私卖以伤祖坟,违者革逐治罪;三祀田国课,务宜早完,若值祭,抗、欠辱及祖宗,合族攻之;四祖遗田地祀产,不准私行批扎,其祭祖公业当依次轮流,不许分越背典;五子孙虽贫,须自食其力,倘有失志降为奴仆、皂隶、娼优、轿役等辈、不许入祠;六族内无嗣,例当亲派继之,若应继无人,方许别录……;八子孙不许犯好为盗、开庄聚赌、及恃众逞凶顽害宗族,违者,鸣官究治;九子孙婚娶原为承先继后,如妻室无犯七出,不许忌丑卖离辱及祖宗,违者攻之;十族中绅衿,上直朝庭,下耀闻里,不许刀笔唆讼、恃执凌人;族中无论支派亲疏,若有家贫而罹患难死者,须体祖宗之心,共同资助,于寡妇贫而守节者,盖当扶持,以成美志;族属虽有亲疏,而以祖宗视之均同一体,纵有忌嫌,应听族中处理,不许恃强逞凶以致讼控,违者攻之;子孙若有前程及受恩耆老,每逢年节祭祀,当进前助祭。以显祖宗;后世修谱宜遵旧制,不得曲笔徇私,至有擅改私增、转抄副本卖与异裔以假乱真,台族攻之;藏谱之家,不许通同舞弊,违者治罪,或收藏不谨以致霉烂朽蠹,虞者议罪。”对族内子孙在道德品质、行为规范、保护祖坟、完课祀田、子嗣继承、族内互助、敬宗睦族、修谱藏谱方面作出严格的规定。这些族谱史料,在民俗史、家族史、家族制度和经济史等研究方面有着重要的价值。
    畲族族谱记载了本家族男性成员的生卒、婚姻、子女等情况,较为垒面、完整、准确地反映本家族人口发展繁衍变化、血缘关系和婚姻关系状况,从大量的家族谱中可以得到相当珍贵的户口资料。建国以后,我们可以从历次全国人口普查中获得畲族的分布、户数、人口、男女性别比例、生育率、死亡率、人口密度、文化程度、职业构成等参考数据。而畲族各地早期的人口参数只能从各家谱中去采集。厦门大学郭志超教授以畲族谱牒资料的收集与分析为突破口,对畲族与客家及先民通婚进行研究,对运用lO种畲族谱牒资料,展示畲汉通婚的史实,纠正了长期以来“史料未见畲汉通婚”的误断,对畲族婚姻制度的探索有新的发现。
    通过畲族族谱,了解畲族华侨出国的历史和现状,对华侨史研究有很重要的意义。华侨是福建的一大特色,然而对畲族华侨的研究却是凤毛麟角的。因为一说起畲族,人们很容易将她和山地农耕等山文化联系起来,而似乎和海洋文化并不相干。然而,福建闽南一带畲族,由于地缘、史缘关系,有大量的畲族华侨分布在东南亚,他们为祖国及家乡的建设做出巨大的贡献。如南安码头镇坑内乡城山雷厝雷姓畲族华侨建立了雷学金基金会,扶持桑梓文化教育卓有成效。
    综上所述,畲族族谱资料有利于了解畲族来源及其迁移情况,是畲族人民寻根问祖,认定民族成分的重要依据,在研究畲族家族史、宗法制度、经济史、人口史、民俗史、华侨史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参考文献
l、陈支平:《福建族谱》,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年出版。
2、葛剑雄:《家谱:作为历史文献的价值和局限》。
3、《霞浦县畲族志》,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出版。
4、蓝岭:《闽南、闽西蓝姓畲族渊源考述》,《福建民族》1998年第l期。
5、王鹤鸣等主编:《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提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6、蓝炯熹:《畲民家族文化》.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出版。
7、郭志超:《闽台民族史辨》,黄山书社,2006年5月出版。
8、陈永成主编:《福建畲族档案资料选编》,海峡文艺出版社。2003年出版。


Y染色體DNA分析,也稱父系遺傳關係鑒定。Y染色體DNA的遺傳標記是通過男性代代遺傳。據此,我們從而可以進行父系幾代,甚至幾十代的親緣關係鑒定。只要是來自於同一父系的個體,其Y染色體基因座完全相同,可以進行此類鑒定。

民事案件中可以提供曾祖父、祖父、與孫子、曾孫子之間,同胞兄弟之間,叔侄之間的關係親緣鑒定。刑事案件中多用於排查嫌疑人、強姦案法醫物證鑒定中。近年來開始應用于姓氏DNA分析,民族之間DNA差異分析。

母系血緣關係的DNA鑒定
線粒體DNA分析,也稱母系遺傳關係鑒定。線粒體DNA的遺傳標記是通過女性代代遺傳,據此,我們從而可以進行母系幾代,甚至幾十代的親緣關係鑒定。加之線粒體DNA比較穩定,在毛髮、骨頭中可以保存較長時間,所以特別適用於陳舊檢材鑒定,如白骨、頭髮的鑒定。只要是來自於同一母系的,其線粒體DNA基因座完全相同。

民事案件中可以提供外曾祖母,外祖母,與外孫女,曾外孫女之間,同胞姐妹之間,姨和外甥女之間,舅舅與外甥和外甥女之間的親緣關係鑒定。只要是來自於同一母系的,都可以進行鑒定。刑事案件中適用於不驚動嫌疑人偵查活動。母系DNA鑒定應用範圍廣,缺點是不能進行個人認定。

评分

参与人数 1纸票 +6 收起 理由
namlow + 6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5-1-7 23:04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